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信阳毛尖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11844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平淡乃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知死,焉知生?

已有 4502 次阅读2011-6-23 11:42 |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不知死,焉知生?_图1-1

亚历山大•麦昆选择了死来结束他辉煌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更多思考生命的空间。


中国人很忌讳公开讨论死的问题。孔子一句话“不知生,焉知死”导致至今将很多人阻隔在这一话题之外。在家庭内,涉及到亲人死的话题,更是讳莫如深。于是,我们中国人对死的问题大多只能采取回避、或者麻木不仁的态度。造成的后果是:当下很多人不明白生的目的,死的价值。死得不清,生得不明,造成醉生梦死,及时行乐者有之;疯狂追逐物质欲望无止境者有之;无信仰、内心浮躁、充满困惑者更是不乏。

我总在想:假如中国人对死的问题有较明确的理念,真正能够“视死如归”,恐怕会更有助于生者珍惜每一天的生活。

中国的邻居印度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泰戈尔,其《飞鸟集》有一句名言:“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以夏花喻生命,以秋叶喻死亡,用诗来阐述生命,也是将生命化作了一首优美的诗。这也是印度这个民族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不少人仍然不为所动,保持一种平淡、从容生活的思想基础。

中国另一位邻居日本也具有独特的生死观。这可能跟日本的自然灾害多,地震、海啸、台风等发生频率高,日常生活就处在“危机”之中有关。有一部日本影片《入殓师》,把死描绘得是如此美丽,突出了生与死的尊严。电影提出真挚地面对死者的主题。《入殓师》的编剧小山薰堂在谈到写剧本的感想时说,他在体验生活时,有一位入殓师告诉他一句印象至深的话:死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平等。如果不能直面死的话,那么也不可能平等对待生者。《入殓师》的日文官方博客上,曾有位孕妇写下了这样的感想:我和未出生的小孩一起看《入殓师》,我希望他(她)从小就明白生和死是同样的尊贵,死是每个人都不可逃避的。一位即将当母亲的人,迫不及待地要向小孩灌输生死观,这对中国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周末,在纽约参加了一个美国人组织的讨论会,主题就是:死与生。

参加讨论的老年人居多,但也不乏中年人,年轻人很少,看来年轻人有资本可以不去考虑死的事情。

主持人开门见山进入主题。“请怕死的人举手!” 下面有三分之一的人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主持人接着问:“能说说怕死的原因吗?”

下面举出“怀念亲友”、“很多事情没有做完”、“为儿女深深担心”、“有一种生命无法掌控的恐惧”、“不知道死后的事情”等等原因。

“那么不怕死的人的理由呢?”主持人又问。

“人的死和植物之死又有什么区别呢?每天都有很多植物死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

“不相信死亡。人的肉体和精神是分离的。死亡者以不同形式回到人间。死亡,是一个多层面的运动过程,人的肉眼只能看到其中的2到3个层面。”“就像印度寓言中盲人摸象说的道理,人只能认识到死亡的部分,而不是全部。”

一位男士举例说:“我的一位最好的朋友去世了。生前,朋友特别喜欢养的两只金毛狗,和他们几乎形影不离,感情笃深。有一天,我看见马路对面一位老妇人牵着一只金毛狗。那只狗看见我后,马上就一动不动,一直盯着我,任凭马路上车来车往,人来人往,那狗盯了我很长时间。老妇人拉它,它也不动。老妇人说: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我当时心里很明白:那就是我那位最好的朋友。”

主持人:“试想,如果人能够永生,会是一种什么情景呢?”

“如果人不死,将永远长不大,因为你的家长总在前面管着你。”

“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死期到来,将会彻底改变他现世的人生观。”

“死是生命的一个部分。”“只有死,才能使生更有价值。”

主持人:“那么生命的价值又是什么呢?”

“生命本身没有价值,就是活着。”

“生命的价值就是服务他人,让更多的人记住你。”

“生命就像水一样,要和他人分享。”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明白生命有限,自己能够做什么。”

“死,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弄得这么复杂?人应该具有自由选择死的权利。”

在讨论的最后,不少老人表示:当自己死的那一刻来临时,希望能和亲人们在一起,享受快乐死亡的氛围,而不愿意在医院和老人院孤独地离去。

无独有偶。出了讨论会会场,进了大都会博物馆的Alexander McQueen设计展展厅。一进门看到一句话让我震惊不已:

“It is important to look at death because it is a part of life. It is sad thing melancholy but romantic at the same time. It is the end of a cycle――everything has to end. The cycle of life is positive because it gives room for new things.”

“正视死亡很重要,因为死是生命的一部分。死是很哀伤的,但同时又是浪漫的。这是一个周期的结束――一切都会结束。生命的循环是积极的,因为它为新的事物滕出了空间”。

亚历山大•麦昆 (Alexander McQueen) 是英国最具天才的设计师。他在1996――2003年之间共4次赢得“英国最佳年度设计师”称号。2010年2月11日,这位天才的设计师选择了以自杀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了40岁这一刻。

时尚界从此永远地少了一位能强烈震撼观众的设计师。但是他所留下的精神和艺术财富将与世长存,永远地刻在时尚史及人们心中。

亚历山大•麦昆选择了死来结束他辉煌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更多思考生命的空间。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回复 Jiangsan 2011-9-4 11:27
信阳毛尖。
哲理深啊。
多上点吧。
回复 寻迹天涯 2011-9-3 20:22
人的肉体和精神是分离的。死亡者以不同形式回到人间。死亡,是一个多层面的运动过程,人的肉眼只能看到其中的2到3个层面。”“就像印度寓言中盲人摸象说的道理,人只能认识到死亡的部分,而不是全部。”

————绝对赞同,好文,学习——
回复 princebuyi 2011-8-2 16:10
写的好!
回复 yellowtiger 2011-6-24 00:21
只有死,才能使生更有价值.
回复 ryang 2011-6-23 22:48
历史文化不同, 理解不同
回复 小月 2011-6-23 21:41
希望肉体的结束是轻松的一瞬间。屈原跳河时戴上好多美丽的花,真浪漫。
回复 国际盲流 2011-6-23 15:57
选择死续要多么大的勇气呀!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