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江山——财富源 //www.sinovision.net/?12261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给人一条——活路

已有 750 次阅读2016-4-16 16:05 |系统分类:科技教育分享到微信

给人一条——活路_图1-1

那些安心讲课、安心教书的人一条活路

我又一次被评审会的教授们“平衡”掉

——碑夫

2016年04月15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高校教师评职称要过三关,从讲师到教授,越到后面门槛越高,没几个人能轻松“进步”。

  第一关是硬实力关。许多高校要求发论文,并且对发表论文的学术刊物及篇数有严格的限定。一些高校不仅要求发表论文,还要有部级课题。论文已经让人精疲力竭,课题更是让没有关系、门路的年轻人望而生畏。

  过了硬条件,就要面临第二关,那就是系里自己的协调,今年推谁不推谁,往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有的学校,这一环节形同虚设,基本够条件就上,但在另外一些学校,尤其是硬条件要求比较低的学校,此环节院系领导的作用就非常大。

  过了院系关,然后才是最不透明的第三关,那就是学术委员会或者评审委员会的权衡。在许多时候,评谁不评谁,已经不是个人的能力和努力能够决定的,更重要的是你背后的导师、门派、院系。有没有贵人为你说句话,为你拍桌子,也许真能决定你是否能够跑完这最后一公里。

  以笔者个人的经历来说,其实对年轻教师而言,评职称最难的不是发论文、找项目等硬件,而是学术委员会根据院系之间的利益博弈而进行的各种平衡。硬件是自己奋斗的,怨不得别人;平衡却时常是一个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游戏,可能连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你被“平衡”掉了,却连申诉、哭闹都找不到明确的对象。

  对于高校来说,职称评审一直是管理中的一个难点,改革中的痛点。

  之所以说它是难点,难就难在所谓学术水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的确是高度主观性的认知。尽管高校对于学术水平进行了一系列的量化尝试,但随着学术界的日益碎片化以及由此而来的共识的消解,这些不是办法的办法也日益遭受诟病。尤其对于中国社会来说,由于部分所谓权威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的确令人难以认同,发论文之类的客观化标准,遭到了更为强烈的质疑。

  之所以说它是痛点,痛就痛在教授评审对于高校知识分子而言,实在是关乎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在青椒沦为炮灰、副教授沦为小工的今天,许多情况下,只有拿下教授才能够不看他人脸色在学校里有尊严地活着。因此,教授评审制度的改革长期陷入激烈的利益博弈之中,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推进者经常陷入左右不是人、怎么改都会被激烈抗议的窘境。

  客观上来讲,中国高校的职称评定,相比于十年前,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过去常见的领导一言九鼎、拼关系胜过拼实力的现象已经大为减少。对于许多领导和评审人而言,参与、主持职称评审已经成了引发上访、投诉的高危活动,他们其实并不乐意掺和其间挨骂。近几年,许多高校已经将教授评审的权力下放到了学院、学科点,行政权力基本做到了撤出。这固然减少了行政干预,却并没有让教授评审变得让人心服口服,各个学科、院系、学术带头人围绕教授评定展开了更加激烈的博弈。弱势学科被强势学科欺负,小学院的人过不了大学院,没有门派背景的“屌丝”成为名门正派弟子的分母,成为近几年来比较突出的乱象,以至于发生不服气的“青椒”动手打评审者的事件,让知识分子斯文扫地。

  改变大学教授评审的困境,一方面要在高校生态上做文章。如果改变不了讲师、副教授生存环境恶化的趋势,大家红着眼睛争教授的现象就只能愈演愈烈。大学要那些安心讲课、安心教书的人一条活路,让这些人不必非要当教授才能有尊严地生存。当评教授只是一种选择,而非大学老师的唯一出路,学术职称的评审就会纯粹很多。另一方面,对一些高校将项目、课题、领导批示作为评教授的硬条件的做法,也应予以反思和改变。因为这种简单粗暴的唯成果论逻辑,严重违背了高校的科研与教学规律,将高校异化成了公司和领导的秘书班子。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