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江山——财富源 //www.sinovision.net/?12261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死——在起跑线……1.3万亿元/2014年……山zai

已有 1353 次阅读2016-8-11 10:30 |系统分类:科技教育分享到微信

死——在起跑线……1.3万亿元/2014年……山zai_图1-1

阳光动力2号飞机 的图像结果
“阳光动力2号”给我们上了一堂“创新课”

[概念“飞抵”现实 “阳光动力”2号环球之旅圆满收官] [全球最大太阳能飞机“阳光动力”2号飞越大西洋]

——————

“阳光动力2号”飞机给我们上了一堂“创新课”

2016年08月09日09:32  来源:科技日报

太阳能飞机“阳光动力2号”当地时间7月26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降落,完成史上首次不耗费任何燃料、完全依靠太阳能作为动力的飞机围绕地球一周创举。这是人类航空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对于洁净能源的开发与使用也别具意义。


但是,对于中国的政府部门、科学家和企业家来说,这架花费了约1.5亿瑞士法郎(折合人民币近10亿元)的太阳能飞机,不仅改变了我们看待“不可能事件”的方式,同时也给我们上了一堂活生生的“政产学研”结合创新课。结合近日的“巴铁”事件,“阳光动力2号”将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创新,就是要做常人看来不可能的事。


阳光动力2号并非世界首架太阳能飞机,但是只有它创造了多个人类纪录。其实这并非偶然,孕育阳光动力2号的瑞士是世界上人均拥有专利比率最高、人均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最高的国家。此外,瑞士自2009年开始连续6年在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排名第一;2014年创新联盟记分牌第一;2014年全球创新指数中亦居首位;并在人类大脑计划、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大型强子对撞机等大型国际项目中扮演主角。而瑞士的国土面积仅与南京市相当。


如果把阳光动力2号当作一个样本来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项创意提出后有2个非常关键的节点:

一是得到洛桑联邦理工大学大批科研人员的支持。他们承担了阳光动力号的可行性研究,大学的20个实验室在随后的几年中研究相关课题,包括太阳能、计算机、建模、新材料、电子学以及机械学等。


二是获得了世界各国12家企业资助的真金白银。这些企业为阳光动力号的制造和环球飞行,投入1.5亿瑞士法郎,还提供了太阳能板、太阳能电池、自动控制系统、机身碳纤维骨架结构等关键装备及配件。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长达十余年的项目中,瑞士联邦政府只投入了几百万瑞士法郎,其他全部来自私人企业投资。

可以说,阳光动力号得以成功环球飞行的2个关键要素,恰恰是我国产学研合作的难点和痛点。


在自古就有四大发明的中国,提出一项大胆的创新创意并非难事。难点往往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寻”。2014年,我国R&D经费总量已达13015.6亿元,排名居世界第2位。但是,针对“异想天开”式创意项目支持却少之又少,科研人员申报的课题必须遵循各级政府制定项目指南,不在目录之列的创新创意绝大多数因此而“死在起跑线上”。


一些深谙科研规律的大学院所,近年来也陆续拿出经费支持青年科研人员的发散式研究,但是,这点有限的资金还是显得杯水车薪。创新投入的主体——企业往往在科研的前端缺位了。“不差钱”似乎已成为世界各国对中国资本的第一印象,但是当下的国内资本市场却过于看重眼前收益,不愿做科研失败者的“天使”,更愿意扮演成熟季节的“收割机”。然而,急功近利显然不符合“十年磨一剑”的科研规律。


“阳光动力2号”项目中,砸钱的企业,除了宣传主流的“环境保护”理念,最主要的还是为了检验自己的产品在高空、低压、长时间飞行状态下的性能,顺带进行品牌宣传。


比如迅达电梯派出2位工程师参与阳光动力号研制,获得了宝贵的清洁能源开发经验,公司将其运用在怎样让电梯更加节能上,比如PF能源管理技术可以让电梯下行时收集能量,上行时释放能量,个人终端技术可以合理配置去不同楼层的电梯,突破性的太阳能电梯也正在开发过程中。


德国拜耳公司为阳光动力号提供的碳纤维材料和保温材料,不仅大大减轻飞机重量,还确保储能电池在-40℃运转正常。目前这些材料已应用于建筑、汽车、飞机和家用冰箱制造。美国企业SunPower提供的航空太阳能板厚度仅有135微米,相当于人的一根头发丝粗细,还可以轻微弯曲。它的太阳能转化率达到22.7%,远远高于普通太阳能板。


合作企业将大批科技成果运用到各自产品中,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这就是门道,一旦实验成功,参与其中的企业可以赚得盆满钵满。这就是“阳光动力2号”提供给我们的产学研合作样本。(张晔)

————————————————————————

巴铁发明人回应质疑:四大发明哪个是清华北大的
大头条 08-09 08:28 
1/1

2016年8月3日,河北秦皇岛,巴铁发明人宋有洲在巴铁1号试验车前。


号称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全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宽体高架电车"巴铁",一时间成为了网络热议的话题。让巴铁饱受争议的,有发明人宋有洲的小学学历背景,合作地方政府的反复态度,最主要的,当然还是巴铁技术的可行性上,以及项目背后的融资路径。


近日,巴铁发明人宋有洲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在采访中大倒苦水,称自己的发明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并对网上的技术质疑给出了他自己的解释,比如超重的问题,宋有洲就称,巴铁是4辆车并在一起,每辆车自重才15吨,加上300人的载荷一共是36吨,比砂石运载车辆要轻很多。


宋有洲还强调,巴铁是具有巨大产业潜力的项目,未来30年内在全球的需求量可以达到50万辆,已经获得了多个国家的意向订单。


至于外界对其学历的质疑,宋有洲更是以"中国四大发明,哪个是清华北大的人弄出来的。爱迪生也没受过高等教育,你能否定爱迪生吗",予以激烈回应。

"我们没有罪,我们只想创新只想做点事,我们在搞发明有错吗?"宋有洲说。


不过,对于外界最为关注的巴铁幕后公司华赢涉嫌的募资违规问题,以及其与华赢董事长白丹青的关系问题,宋有洲则讳莫如深。

回应技术质疑:称巴铁不存在超重问题


"巴铁",是一种横跨两条街道,行驶在小轿车头顶上的大型"立体巴士",车长22米,宽7.8米,高4.8米,额定载客数为300人。

8月2日,巴铁试验车在河北秦皇岛北戴河区甫一亮相,就在网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媒体和网友纷纷质疑巴铁有诸多难点很难在技术上实现,设计想法简单,不具备可行性,在安全性上也难有保障。


宋有洲则向澎湃新闻表示:"这些人的质疑我们早都有方案,转弯怎么转、过桥怎么过、超重怎么办,包括小车和它同步行驶时倒退的幻觉怎么处理,还有线路上的轨道设计,我们早就想好了,而且都是非常好的方案,非常容易实现的方案。"


【如何过桥】

宋有洲说:"我们的车是根据当地桥的高度和路的宽度来设计高度和宽度的。北京的桥是矮,限高只有4米,但我们在北京的车辆设计的上盖是能升降的,人上来以后全都是座位,所有人上去之后就坐下来,等到要上下客的时候我把盖升起来。即便人都坐下的时候,高度也有1米7左右,也不会有压抑感,这些都有方案,可惜这些人他们不懂。广东的桥限高没有低于5米的。国外也是5米,国家平均标准的都是4.5米。所以在其他城市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

警惕“巴铁”脱离科学轨道的高风险

铁永功

2016年08月05日07:35  来源:京华时报
分享到: 
原标题:警惕“巴铁”脱离科学轨道的高风险

  不能只有企业的自我宣传和网络上的众说纷纭,还要去调查这项成果的来龙去脉和试验过程,让科学共同体和真正的专家评估到底可不可行。很遗憾,目前还很少看到这样的信息。


  因为一次实车上路测试,曾受到广泛质疑的“空中巴士”,似乎真要从构想变成现实了。但是,在引起关注的同时,围绕“巴铁”项目的争议也再度达到高潮。


  与上一次只在专业内和网络论坛上争论不同,这次因为看到了真车,且有主流媒体报道加持,巴铁被更多人关注,被一部分人称为拯救城市拥堵的“神器”、重大原创发明的代表;但在质疑者看来,这就是个改头换面的“民科”项目,几乎没有什么科学性和可行性,甚至只是理财公司为大规模融资编造的故事。


  巴铁争议,被绕进去的不仅是普通网友,还有很多专业媒体。支持巴铁,有鼓吹伪科学,甚至为融资诈骗张目的风险;反对巴铁,则可能被扣上打压民间创新、贬低中国创造的帽子。很多人被这种反转和对立搞糊涂了,左右为难。


  其实,出现这种传播困境,主要是因为缺少认真调查和科学求证精神。既然是这么具有革命性的重大发明,不能只有企业的自我宣传和网络上的众说纷纭,还要去调查这项成果的来龙去脉和试验过程,让科学共同体和真正的专家评估到底可不可行。很遗憾,目前还很少看到这样的信息。


  当然,也不能说舆论的关注和质疑就没有价值,正是这种讨论,让巴铁这个传说中的“黑科技”真正见光,接受科学和民众的检验。


  现代公共交通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巴铁不管是弹是赞,都要用科学的标准和方法。巴铁虽然高耸在城市道路上空,但也是有轨道的,我们评价巴铁,也不能脱离科学的轨道。这里说的科学,既是指符合自然科学原理,也包括有利于城市科学管理和公共安全。


  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巴铁项目很难说是合格的,至少离落地投入运行,还差着好几条街的距离。其实,“空中巴士”的设想并不是什么新事物,也不像磁悬浮那样,有多高的技术含量。


而且,研究设计巴铁的团队,没听说有相关领域的专家,或者做出过什么成功的项目。这么说并不是否定民间创新和个人发明创造,也不是唯学历或唯名气论,而是因为这么复杂的交通系统的设计,确实需要专业的科学知识,经过严格论证和试验,这是科学规律决定的。


  不仅项目团队比较“山寨”,而且至今没看到任何研究机构或权威专家为巴铁的科学性背书,之前被公司拉来站台的专家,也对此进行了否认。相反,对此提出质疑的公共交通专家倒有不少。这应该能说明一些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