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田一枫的博客 //www.sinovision.net/?152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还要“韬光养晦”100年?

已有 3700 次阅读2009-6-10 13:24 |个人分类:时事评论|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近观媒体报道,中国一位知名老外交官在接受采访时谈到,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外交呈现出三大变化:由外交小舞台走向大舞台、由“小外交”走向大外交、由“小合作”走向大合作。这种分析无疑是符合实际的。

但他的话锋一转,指出中国的崛起道路还很长,“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思想,至少还要管一百年!这话听起来似乎掷地有声,但细琢磨又有些让人费解,笔者对这种观点也不敢苟同。

“韬光养晦”的思想,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那时中国受到西方国家制裁,国际环境空前恶化,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面临严峻挑战。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提出了“冷静观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的思想,并将其作为处理对外事务的基本方针。

其后,随着中美、中日和中欧关系的逐步改善,国际制裁被打破,国际环境趋于好转,中国又相继提出了“有所作为”和“决不当头”的思想。其基本着眼点就是不出头,不招事,专心致志的发展经济,立足于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从那时起,中国历经20年的发展,综合国力迈上新的台阶,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第二大贸易国,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得到空前提升。经济、政治地位的改变,也推动了中国对外交往的大发展,所谓“大外交”、“大合作”的表述,的确反映了时下中国对外交往的特点。

中国在崛起,中国在一天天走向强大,中国在更多的融入国际社会。面对这种新形势,如果继续“韬光养晦”,甚至将其作为一种长远的战略思想,明显不符合与时俱进的要求。

中国既然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前台,甚或走到了世界的中心舞台,客观情势还允许中国“韬光养晦”吗?显然不能。

从政治层面看,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期待中国能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涉及诸多国际事务方面,中国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神龙见首不见尾”,遇到难办的事情就“弃权”,而是必须做出明确的取舍,否则难以树立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从经济层面看,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地位显要,甚至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中国在客观上已经对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负有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而这些责任和义务不可推卸也不应该推卸。特别是在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方面,未来的中国决不应该“韬光养晦”,而是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国家利益在现实和未来所面临的挑战,只会增多而不会减少,有些还会很严峻。对于这些挑战,既需要勇敢的面对,更需要以积极的姿态去解决,“韬光养晦”决不是理想办法。

??朝鲜半岛问题,困扰中国多年,今后仍是中国的麻烦,也是中国现实的安全挑战。在朝鲜进行新的核试验后,围绕“拥核”与“弃核”的斗争将有可能长期化,朝鲜半岛乃至东北亚出现“核失控”的危险性明显上升。面对这一地区日趋复杂的形势和频繁发生的危机,中国决不可能置身事外,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会同相关国家寻求最终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中国未来最大的挑战来自海洋,经略海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之举。中国在解决海上领土争端,维护海洋权益和海上安全方面,必须显示更坚定的立场,必须加快“蓝水海军”的建设步伐,必须采取更有效的手段去开发海洋和利用海洋。在这个问题上的犹豫不决和等待观望,将会严重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妨碍中国的复兴大业。

??中国现在已经从“资金引进”大国,开始转向对外投资大国,国际金融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中国的金融安全带来直接影响。当下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今后类似情况还会发生,中国的金融安全必将成为国家综合安全的重要内容。以购买海外“国债”为例,中国对美国政府的债权,保守估计至少有一万亿美元,平均每个中国人七百美元。在此情况下,中国如果继续徘徊在国际金融体制的外围,缺乏应有话语权,何谈维护中国的利益?

凡此种种情况,都说明无论从中国的国际地位还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看,“韬光养晦”的思想需要逐步改变,更不能作为今后长远的战略思想。中国“不称霸”,“不当头”,不搞持强凌弱的强权政治,这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似乎和“韬光养晦”并无关系。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家利益的扩大,中国理应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也需要更有力的维护自身的权益和利益。中国“韬光养晦”的时代已经过去,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中国必将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世界。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