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田一枫的博客 //www.sinovision.net/?152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全球气候变化催生“碳殖民主义”

已有 3462 次阅读2009-12-6 09:09 |个人分类:时事评论|系统分类:时政资讯分享到微信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于12月7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拉开帷幕。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的代表将出席这次会议。会议主要议题是商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后,全球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无疑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并需要合力解决的重大问题。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快了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干旱和洪水等自然灾害,不仅严重破环了环境,而且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灾难。所以,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共同责任。

然而,时下的“减排”问题,已经演化成一场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不断施压的国际斗争。其实质是发达国家对其多年来造成的“温室效应”,如今却要发展中国家和他们按照同样的标准“埋单”,这显然是有失公理的,而且也是经济强权主义的表现。

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之前,许多国家都公布了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美国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17%,欧盟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日本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5%,中国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4045%,印度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2025%。

由上可见,在当今世界的“排放大户”中,发达国家的“减排”标准与发展中国家基本接近,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疑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即便如此,美欧等国仍不满意,并准备在会议上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继续施压,这方面的斗争正未有穷期。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正在催生新的“碳殖民主义”。发达国家不仅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排放、高污染企业方式,转嫁温室气体排放压力,而且通过购买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指标”,剥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权力,并从中获取了大量财富。

以中国为例,作为一个正在经历工业化和工业化文明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约低10个百分点,高耗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40%。但是,中国的“高碳产品”并非都由中国自己消费,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约30%是转移排放,实际上为许多发达国家承担了排放压力。

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国际上出现了众多专门从事“碳交易”的“碳基金”和公司。因为按现行规定,发展中国家企业不能直接将“排放配额”出售到西方市场,这些企业卖出的“碳减排权”,主要由来自西方的“碳基金”和公司,或通过世界银行等机构参与后才能进入国际市场,这使得投资于“碳减排权”转让的基金或公司,可以从中赚取丰厚利润。

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它说明西方的“碳殖民主义”,正在利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大行其道,不仅通过转移高排放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生产高耗能产品,同时又不断要求其提高减排标准,削弱甚至剥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力,而且通过交易和购买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权”,保持自己的高排放率并从金融衍生产品中获取高额利润。

作为世界顶级气候学家、最早提出全球变暖问题的科学家之一,素有“气候教父”之称的詹姆斯・汉森,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曾经说出惊人之语。他断言,哥本哈根大会注定要失败,而且这次大会本身就是一场灾难。詹姆斯・汉森的悲观态度,来源于他对“排放交易机制”的担心和愤慨。他认为,“他们只是在纵容买卖,发达国家想要维持自己现在的生产水平,因此他们打算只花很少一部分钱从发展中国家手中购买排放量限额。”

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这些问题,发展中国家必须重视,也必须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不仅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在“减排”问题上维护自身的经济发展权力,而且要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不能长期作为“加工场”而承受高碳经济之重。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尽管任重道远,但这是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反对和抵御西方的“碳殖民主义”,自然也是不可忽略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心吾 2009-12-11 04:11
美国到2020年减排17%是比1990年只增加了4%,中国到2020年比2005年减排45%但却实际排放量由26万吨标准煤增加到33万吨标准煤,实际增加排放40%多!欧洲在4年前已经在向中国花钱买碳指标,以上市公司三爱富为例,从2007年到2013年欧洲每年以6欧元/吨的价格购买7159.8万吨碳指标,每年给三爱富带来9000万元的净利润!中国的一些大型钢铁企业也都出售碳指标给西方国家.就没有听说中国购买碳排放指标的。究竟是谁在忽悠骗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