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田一枫的博客 //www.sinovision.net/?152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从“中国工人”荣登《时代周刊》说起

已有 3644 次阅读2010-1-19 08:19 |个人分类:时事评论|系统分类:时政资讯分享到微信

2009年岁末,美国《时代周刊》进行的年度人物评选,“中国工人”位列第二,排在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之后。对于这则“旧闻”,媒体自然早有报道,但笔者还是想说点什么,因为这个问题的确值得关注,也引起自己的共鸣。

《时代周刊》在公布评选结果时,不仅配发了中国“打工妹”的照片,而且还写下一段耐人寻味的评语:“中国今年能成功保八,归功于数以千万计背井离乡的中国工人。正是这些男男女女,他们过去的奋斗、现在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看法,引领着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之路”。

“中国工人”进入国际视野,并且荣登颇有影响的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在笔者看来,这主要是由于在全球金融危机困扰下,中国经济发展对于带动世界经济走上复苏之路,起到举世瞩目的重要作用,而“中国工人”则是中国取得成功的生力军。他们能够获此殊荣,无疑当之无愧,同时也带给人诸多思考。

《美国时代》周刊使用“中国工人”的概念,显然是一种群体化的“人物”界定,更确切的说,是指中国的“农民工”。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数千万来自农村的青年男女,走上外出打工的道路,无论沿海还是内地,都可以看到他(她)们的身影。这些人虽然在不同的行业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始终没有摆脱“边缘化”的命运,直到今天才被冠以“中国工人”的身份。

从中国的国体来说,习惯的表述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但是,随着中国所有制的改革,现在真正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只是局限在那些尚存的大中型国有企业里面,而为数众多的“下岗”、“自谋职业”者,无非只是保留着“工人”的称谓,其真实的身份早已五花八门,难以辨别。

相反,在更多的“独资”、“合资”和“民营”企业中,以“打工仔”、“打工妹”为主体的“农民工”,却开始扮演“中国工人”的角色,但他们并未进入“工人阶级”的行列,甚至谈不上是“工人”。正因如此,这个群体游离于“工人”和“农民”之间,在城市是务工者,回到农村又重新成为“农民”。

正是由于“农民工”身份的不确定,这个群体无法享受城市居民应有的待遇,也无法获得“工人”基本的保障,人身权利和权益被侵害屡见不鲜。从“黑砖窑”、“黑煤窑”到“开胸验肺”、“伤残投诉无门”等,“农民工”都是悲惨的主体,而年复一年上演的“讨薪”悲剧,涉及范围则更为广泛。时至今日,“农民工”是否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工会”,笔者不好妄言,但即便有,能否切实维护“农民工”的权益也未可知。

“中国工人”受到国际社会的赞誉和尊重,但中国自己却并没有高度重视由于社会变革所带来的这个新问题,以至那些用汗水甚至生命创造社会财富的新时代的“工人”,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身份”,自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社会地位和保证。对于这个问题,需要有个“说法”,更应当尽早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否则,“农民工”就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而且会成为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来源,甚至会变成“流民”的强大后备军。

在今天的中国,“农民工”能否成为真正的“中国工人”,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个问题已经严重的摆到我们面前。《时代周刊》是站在外边看中国,尽管不可能看的很透,但却明白无误的提出了问题。中国自然清楚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但也决没有回避的道理,只要下决心去解决,总会找到妥善的途径和办法。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