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影视学家杨新磊 //www.sinovision.net/?239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期待与全球影视传媒学界与业界精英砥砺切磋,共襄大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为美国诸多中文电视的水准担忧

热度 1已有 3308 次阅读2017-1-20 23:09 |个人分类:学术 文化|系统分类:艺术| CUC, 左熙宁, 张艺谋, 失孤, 大唐玄奘 分享到微信

(一)“之一”不输“第一”

        专门抽出下午2个多小时,观看中国传媒大学官网www.cuc.edu.cn上发布的“14数媒展映短片”之《三月三》、《春逝》、《PAYPHONE》、《FOCUS》、《LOSER》,共5部。每部都是先自动播放/观看一遍,然后再回放、搜寻特效镜头,如此逐一筛查/精读这5部。如果说这5部就是中传特效专业/方向学生最高水平之代表的话,那么,我不得不认真而由衷地指出,这些作品太令人失望了,真的不怎么样。我绝不会把还没毕业的学生与《捉妖记》、《长城》的成熟甚至国际一流特效团队做等量齐观,但是,方向要对,路子要对,观念要对,如果这些都不对,那么,即使再施肥、浇灌,也难以开花、结果,幼苗都难以成为参天大树。

      观看之前,我特别注意到网上提示,这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特效方向)”大三学生的作品,这不是戏剧影视学院导演、摄影专业学生的作品,那就是说,特效将会很出彩,很好看。可是,一部部地看,一次次地失望,特效在哪里,哪个镜头是特效?这5部作品,除了片头、片尾的字幕偶尔使用了Pr和简单的Ae做了一点特效外,很难找出画面中有什么特效镜头,比如绿幕抠像、运动跟踪、粒子特效、流体特效、群组特效等都找不到。学生们似乎并不知道、不清楚什么是“特效”,用什么软件做特效。不过,这些作品的导演意识倒很强烈,对演员、摄影机乃至场面的调度却很上心。那么,这就更不对了,他们到底是导演专业还是特效方向/专业的本科生,到底有没有自己的专长呢?

为美国诸多中文电视的水准担忧_图1-1

      仔细回想,我又感到更深的迷惑。这些学生,是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的呀,他们应该学过Maya3Ds Max的呀,为什么在其作品中不使用呢?思考很久,我突然记起该学院几位教师(大多是我的本科、硕士同学)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动画是动画,特效是特效,两码事!”我很纳闷,动画与特效,真的是两码事吗,真的风马牛不相及吗,二者没有什么内在关系吗?或许,这5部片子的主创们,正是被教师的上述观念误导,导致其作为特效方向/专业的学生却在特效上未有精进,无所建树,心不在焉,滑向/偏向了导演(含剪辑)、摄影专业。这种错位,恐怕主要不是学生造成的。

      究竟什么是特效,它与动画是什么关系?如何制作特效,用什么手段、方法、途径,前人怎么做,用计算机怎么做,用哪些软件?这一系列的问题,这5部片子的编导们似乎并不知晓。为了不妄言,不臆测,不武断,我还辗转联系到了该专业的两位男生,详细了解了他三年所学的核心课程,结果令人震惊,印证了我的上述猜测绝非空穴来风,捕风捉影,夸大其词。

       影视技术仍在快速发展,互联网日新月异,二者的融合催生出影视特效,这是一个新兴的、复合的的交叉学科,任何一种//门传统的影视从业者都无法适应,张艺谋、李安、徐克等导演可以撒手不管,给“水晶石”、“火星时代”甚至国外公司钱完事,但是,我们是培养人才的,是中国影视传媒教育的最高学府,而且还创办了特效专业/方向,我们岂能把皮球踢给他人,岂能挂羊头卖狗肉?

     “长江学者”胡智锋教授调走了,戏剧影视学院青黄不接,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的动画专业很强但特效专业却连正道都没上,连门都没进。毋庸置疑,无需多言,中传的表演不如中戏,导演不如北电,戏剧戏曲学不如中国戏曲学院,影视理论不如北大、北师大。另外,请不要忽视/漠视/歧视优秀的民办院校,比如四川传媒学院、河北传媒学院,它们包括影视特效在内的实践教学能力非常突出,毕业生的实操能力很强,业界口碑很好。那么,请问,中传凭什么号称“戏剧影视学全国高校第一”,中传谁人敢出此狂言,上述高校哪个愿对此论心服口服?依我看,中传可以放言“广播电视艺术学全国高校第一”,尤其可断言“播音主持艺术和广播电视编导全国高校第一”,顺带“动画专业全国高校数一数二”,以上三论都没有任何问题,业界与学界都会服膺。若由此夸大到“戏剧影视学”这个一级学科,定会贻笑大方,自不量力,以偏概全,至少言之过早。

      无数武侠作品中,凡是争夺“天下第一”者往往事与愿违,身败名裂。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仍然会不朽,“之一”不输“第一”。 

        


(二)为美国诸多中文电视的水准担忧

         应美籍华裔演员左熙宁/Nina Zuo女士之邀,在YouTube上观看了美國新時代衛視/American New Era TV对其专访的视频,有如下感想,并通过微信回复她:

        认真看了(上)(下)两集,16:42 + 12:18,整体感觉还行,特别欣赏你对演员真实灵魂坚持的阐发,但也有不足或瑕疵。(1)应该出中英双语台词字幕,因为你是在Hollywood, USA发展,美国的华裔非常多,中国也越来越融入国际。(2)采访背景的选择不太讲究,应该在演播馆内精心搭景,或更换多个实景背景。(3)桌子上的陈设道具不大讲究,花是假的,与本片的真实定位与新闻采访风格不吻合。(4)每次出现你的电影作品片段时,应该出片名、类型、导演、IMDB编码等基本信息。(5)你的服装颜色太浅,不利于吸引观众的眼球。(6)画质是标清的,若条件允许,可以用高清,甚至4K,非线编完成后输出为1080P1920*1080再往YouTube上传。(7)下集的三分之一是虚焦,这么简单的一个固定镜头都会拍虚,此摄像师的水平较差,在国内不会被地市以上电视台/影视剧组聘用,连CUC/中传、BFA/北电摄影专业大二学生的水平都不如。(8)作为专业/职业演员,你在镜头前肢体语言还达不到收放自如,形成较强的气场,牢牢把控观众的注意力。其实,你在多部电影中的“Photogenie/上镜性还可以,新闻专访、街采、随机采访也是一种上镜/出镜,对演员很重要,应保持一致。祝福并期待你越来越优秀!

                                                         为美国诸多中文电视的水准担忧_图1-2

        无独有偶,几年前曾通过美籍华裔资深报人Marryyang(杨扬)女士看见过几部美国中文电视的片子,整体感觉水平并未超过国内,制作水平与《舌尖上的中国》等国内一流电视作品相去甚远,但比这家“美國新時代衛視/American New Era TV”强多了。

       为美国诸多中文电视的水准担忧,希望它们的制作、编播水准越来越高,搭建中美文化交流的彩虹桥,最好能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三)“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之“both is his uncle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金疙瘩银疙瘩还嫌不够,           

                               天在上地在下你娃甭牛!            

        这是一首陕西人都知道的民谣/民歌,在关中地区尤其流行,广为人知。陕西,是一个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深入骨髓的地方,陕西人骨子里传统的因子与生俱来,贾平凹的农民本性承袭自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张艺谋的多子多福观植根于中国古代封建礼教与家庭观念,这首歌第一句折射出中国古代家族观念里的一个重要方面——舅舅的重要性。舅舅,在陕西人的家族里,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娘家人的代表,而且可以在很多事情上做了爹//父亲的主。在男尊女卑、父权至上的中国古代,女子笃信“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过门便要受制于丈夫、公公乃至婆婆,自然没有多少地位,常常受气,甚至受到欺凌。每当这时,媳妇就会搬出娃/孩子的大舅,至少二舅,他大舅和/或他二舅一出面,女子的丈夫便服软,事息人宁,纷定争止。贾平凹、陈忠实、高建群多位陕西作家的笔下,都有类似描写。张艺谋、王全安等陕西籍导演在《三枪拍案惊奇》《白鹿原》中自然都会想起这首歌。

       出了陕西,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舅舅的作用就不那么重要了。城市化快速推进,家庭观、家族观、婚姻观也随之更新,黄渤、赵薇主演的打拐寻亲题材电影《亲爱的》中也有此歌,但早已没有了陕西尤其传统社会的语境,听上去只是一首普通的儿歌而已。艺术作品的语境有时比其本身都重要。

       在张艺谋的意识深层,这首歌根深蒂固,真的是与生俱来。这么多年,拍了这么多电影,还执导了多个晚会/演出,他认为投资方就是“他大舅”“高桌子”、发行方就是“他二舅”“低板凳”,都是他舅,都是木头,都要且须一视同仁,融洽共处,方能合作成功,互利互惠。张艺谋从不觊觎制片人、投资人、出品人,这也是他成功的秘诀之一。刘德华只做演员,故而顺风顺水,大获成功。张艺谋虽是陕西人,但早已没有地域歧视与地区偏见,故而能越来越国际化,这一点比冯小刚、陈凯歌尤其周立波要高明得多。李连杰基本上只做演员,刚去香港发展时年轻气盛,当过一次导演,自导自演了《中华英雄》,公映后反响平平,远不如他的处女作《少林寺》,深感不如只当演员的好。

为美国诸多中文电视的水准担忧_图1-3

       不论是在陕西内外,不论是导演或演员,对于艺术家而言,要清楚自己的优劣短长,要顾全人情世故,他大舅他二舅都不能得罪,别把低板凳不当木头,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攥着银疙瘩不要贪图金疙瘩,才能走得远,干得久,成就一番大事业。

      笔者经常品味这首歌,觉得它说的都是大实话,实在,纯朴,“Das Ding an sich / 直面实事本身”,颇得现象学之个中三昧。于是,将它用于古装悬疑探案武打电影故事片《法门寺之侠女神器》预告片二中,还将其英译如下,敬祈方家指正: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His elder uncle, his young uncle, both is his uncle,

                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High table, low bench, both is wood.

                金疙瘩银疙瘩还嫌不够,      Gold chunk, silver chunk, still feel not enough,

                天在上地在下你娃甭牛!      Heaven is above, ground is under, don’t arrogant, baby!

 

 

(四)《亲爱的》不如《失孤》

       同为打拐寻亲题材,黄渤、赵薇主演的《亲爱的》却不如女导演彭三源的《失孤》。前者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在寻亲,后者是一个人且是一个农民在寻亲,就电影的感染力而言,前者显然不如后者。前者找到了,后者没找到,就题材的普遍性而言,前者又不如后者。前者找到后又牵扯到收养/抚养乃至城乡家庭之贫富悬殊等复杂社会问题,后者只是寻找,一个人骑着摩托车跑遍全国,锲而不舍,矢志不渝,执着坚定,对于电影的主题而言,前者还不如后者。前者的表演总体不错,但赵薇饰演的农妇“李红琴”与农民工的那场床戏,演得太凑合,太敷衍,太做作,说不过去,暴露出内心深处对农民工/社会底层的偏见与漠视,远不如《失孤》中刘德华那么投入,那么真切。

为美国诸多中文电视的水准担忧_图1-4

      《失孤》的故事,非常符合好莱坞的叙事逻辑,即“一个人陷入绝境孤立无援通过自身努力最终成功实现人生目标”,这种范式屡试不爽,深得人心,确实也是高度概括与凝练的人生哲学。

       这几日刘德华受伤住院,希望他能回家过年,早日康复,再创新作。


 

(五)《大唐玄奘》是个怪胎

        CCTV-6在播出《大唐玄奘》,早就听说有这样一部电影,于是从头看到尾。

       不过,越看越疑惑,这部电影的投资人和导演,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心态、动机的呢?这是一部基于正史的历史题材传记片,自然要表现玄奘取经之艰辛与信仰之坚定。因此,片中的玄奘遭受了风沙、饥渴、疾病、劳累等磨难,还要不断遭受战乱之扰,踽踽独行,为心中的信仰而不辞辛劳,不畏艰辛,不远万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但是,这不正是《西游记》的主题吗,这不正是大量改编自《西游记》且还在不断改编、翻拍中的《西游记》题材影视剧的主题吗,此片与之又有何不同呢?不但主题没有新意,故事、人物也大致相同,只是缺少孙悟空、妖魔鬼怪、佛祖等。看/听到这里,霍建起前辈可能要极力反驳了,“我拍的是历史题材,不是神话魔幻题材;我不是在拍《西游记》,我是在拍玄奘的真实历史事迹”。这或许就是他的初衷与动机。但是,历史也罢,传记也罢,真实也罢,都绕不开受众头脑中的《西游记》,因为《西游记》太优秀了,太精彩了,太著名了,你不可能超出《西游记》的影响圈和辐射圈而把《西游记》的主要人物之一——唐僧拍出新意。

                        为美国诸多中文电视的水准担忧_图1-5

       接受美学/Acceptance Aesthetic强调,读者/受众对于一部艺术作品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不仅仅是读者/接受者,也是传播者/二度创作者,即作者。为什么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是因为成千上万的读者都在积极参与莎士比亚原作的再释/Re-interpretation与重构/Re-construction。“孙悟空”也是如此,且有胜之而无不及,一千个中国人心中有几千个“孙悟空”,这就是《西游记》之所以会被影视剧不断翻拍/重拍的缘故。记得多年前,深圳有一位业余编剧完成了35集电视剧《吴承恩》的剧本,与我联系摄制事宜,我向他指出若把此剧拍成严肃、庄严、郑重的历史题材,以表现吴承恩为了写作《西游记》而付出的艰辛与执着,没有多大意思,观众是不会买账的。他表示不解,强调一定要与《西游记》区别开来,不能让观众想起《西游记》的影子。我劝告道,那不可能,我们作者/编导无法左右读者/受众,只能因势利导,只能顺势而为,只能借力打力,只能借景造景。

       《大唐玄奘》的票房果然不佳,亏了本,业界与学界口碑都不好。《吴承恩》最终难以说服投资人,找不到投资,没拍出来。前者是个怪胎,后者胎死腹中。

       其实,受众根本不在乎什么题材,也不关系主创们有什么意图,他们的眼睛是雪亮的,心中自有一杆秤——那就是美感与新意。

       与其把《大唐玄奘》《吴承恩》搞成故事片/剧情片,真不如拍成纪录片,因为纪录片天生追求真实,适合表现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但是,恐怕北京电影学院科班出身的霍前辈又觉着掉份、丢人吧?其实,这又是一个误区,观众也不在乎什么类型/片种,还是要看是否有美感,是否有新意,这也正是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上了院线照样成功的缘故。

       近来,为电影《法门寺之侠女神器》遴选武打演员,很多习武多年特别是多次参加国内外体育表演的人,其实,并不一定能演好电影里的武打角色。因为,他们是局中人/当局者/内行,套路、程式、模版、范式、教条早已深深烙印于脑海中,不大容易被另一个行业的话语而改变,反倒是那些有点武术基础但又不是体育界重要人物的人,愿意创新,愿意突破自己,愿意超越自我,譬如当年的李连杰。

 

        以上五则,是本学期之影评或随笔,虽非严格的学术论文,但也是笔者的真知灼见,希望业界与学界砥砺切磋,互动共进。

 

 

 

 

                                                                                          

                                                                                                2017121日于北京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yangxinlei 2017-1-21 20:13
(1)中国大陆影视院校的现状,正如你所了解的,是“跟进步挂不上钩”,即跟业界挂不上钩。高校日益理论化,与实践严重脱节。教师忙于申报/承担各级各类课题,拿经费,轻视教学。学生毕业后大多要从头开始学,尤其是特效/VFX、CG等与Computer/Computing密切相关的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种。USA或许好一些,我接触过一些美国纽约电影学院的师生,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很强,教师主要来自好莱坞一线从业人员。
(2)郭德纲、赵本山的确没有什么文化,国内正在改观,张艺谋的《长城》就是成功的典型例证,习总书记的信心很足,局布得很大,步子很稳。
(3)Marryyang(杨扬)很有才华,文笔优秀,待人诚恳,且有独立主见。
(4)我经常关注美国电影的佳作与动态,从中学习了很多知识与理念,感到其全球观念是中国国内暂时达不到的,也很难学会。中国总是强调自己的五千年历史与文化,强调输出自己的传统文化,暂未意识到全人类共同文化心理的重要性,比如爱情、信仰、友谊、宗教、家庭等。
(5)希望能与你成为笔友乃至挚友,感谢你的关注与评论,祝你事业发达,春节快乐!
回复 今又是 2017-1-21 11:46
拜读了,坠入沉思。。。。。。。
有好多想法,也有好多个自的见解,无法这里细说了。
我很少看大陆影视,不是不想看,而是因为通常里,起先的五分钟就总让我不想再去折磨自己。《亲爱的》我看了,蛮喜欢的。缘故是,我看到了一点的珍贵:放下身段来,去到人世的底层重新铸造自我。这是从演员本身来说,也是从一切艺术文学的入行者来说,必须要有的认识和经历。只有几次深度彻底的醒悟,然后敢于如此重新自己的人,才会有今后一段充满希望的路。《失孤》的原出故事我知道,电影没看过。读了您的文章后,我一定会去看。
中国的市场化太快,就如我一直以为的,中国的现代化在初始里,奔跑得太快。文化上,国人没有经过严格的启蒙洗礼,照搬了一些,没有消化透,于是接着就被所谓的进步分化掉了。
我接触过一个在美国读电影专业的年轻人,出国前在北京电影学院附中读书,他,每年要花几万元自己写东西并拍制,和他谈了一些对于影视的根本看法,发现,此类的后起者非常优秀和杰出。他们的主要问题是,“跟进步挂不上钩”,硕士毕业后,都要二十好几的人了,市场定位和资金获取都是很难的,何况并排于诸多的同类者,他们各自的优势并不能得到机会及时地阐述,由而无法及时地获得展示的机会和场景。这恐怕需要有一种沙龙样的机制,为这样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
电影很多的技巧里,computing是非常重要的。这类的渡接需要极高的文学功底和历经后做成的高级智慧,才能将自己想要做的主题内容,生动、全面、高级地展开出来。
形势比人强、时势造英雄?中国现在的时事里,是可以出大东西的了,关键在我,我们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做给国人看,还是统筹了做给世界看。也可以等同说,做给现在混,还是做给未来作为界碑或基阶,为不断的上升做贡献。
国内似乎比较乱,要守定于是也很难,这就更需要一定素质的人形成一个坚强、自信、勇敢的圈子来实施抱负了。残酷的事实是,如果像郭德纲赵本山那样长期占领文化高地时,老百姓的文化素质和欣赏水平就很难提高,于是也等于,一个出色文化环境的形成,和大制作高水准作品的出笼,会在市场所谓规则的钳制下,不得生成。
maryyoung是这里不多的冷静之客,贵在始终有着自己不变的位置和方向。很难得的。毕竟,这个世界的脏乱差现象是非常严重的。保持点纯净和高尚,不容易。
我就是陪着闲聊了。希望中国的文化圈子里,多能见着您这样的。敬礼~!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