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包海山 //www.sinovision.net/?243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粤港澳大湾区与地方学研究

已有 1222 次阅读2017-7-17 04:21 |个人分类:地方学研究|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粤港澳大湾区与地方学研究

              ——在“2017年广州学和城市学学术报告会”上的发言稿

                                             包海山

          首先感谢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室等单位,给予我们在更大的学术报告会平台广泛、持续、深入学习、交流、合作的机会。
          2014年、2015年、2017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室等连续三次举办“广州学与城市学地方学学术报告会”。我有幸三次都应约撰写了论文,并且都入选论文集。论文分别是:《地方学遵循同一规律来协同发展》、《地方学学科建设的个性与共性》、《中国学共融点地方学协同发展》。三篇文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关键词是:地方学、个性、共性、协同发展、中国学、共融点。可以概括为,中国地方学学科建设有个性,也有共性,其共性能够使地方学协同发展,最终融会为中国学;而学科建设之所以能够在巨系统内融会为一个有机整体,就是因为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融合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本质是同一的”。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15年,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成立12年。我一直参与其中,真切体会到,相对而言,中国地方学个性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共性研究还很欠缺,特别需要培育同创共享意识,需要深入合作、集体攻关,共同“破解”各个地方所遇到的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融合发展等同样的“难题”,在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方面要有重大突破。
            一、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思考

           2017年7月1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见证下,国家发改委、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按照协议,粤港澳三地将在中央有关部门支持下,完善创新合作机制,促进互利共赢合作关系,共同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协议还提出:支持广东全面深化改革,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充分发挥港澳地区独特优势,携手打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支持粤港澳共同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和联手“走出去”,推动大湾区在国家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可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发展战略,与香港、澳门、广州、广东乃至全国、全世界都有关系。从宏观上来看,“湾区经济作为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是世界一流滨海城市的显著标志。国际一流湾区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以开放性、创新性、宜居性和国际化为其最重要特征,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发挥着引领创新、聚集辐射的核心功能,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而粤港澳大湾区一经提出,就被称为是全球第四大湾区。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般湾区经济特征之外,最大的特点是“一国两制”的制度对接与融会的优势,是全世界唯一“一区两制”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地方。这对“一国两制”、“一球两制”的融合发展具有启示和推动作用,对全球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一体化融合发展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是城市群,也是包括城市群的一个地域。在历史上香港、澳门都属于广东(例如唐至德二年,港澳隶属于岭南道广州都督府东莞县),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一体化融发展,可见广州作为广东省政治文化中心将会发挥特殊的重要作用。地方学是跨多学科、多行业、多领的汇集大众智慧的综合性、系统性的学科知识体系。《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提出:扩大公众参与。强化粤港澳合作咨询渠道,吸纳内地及港澳各界代表和专家参与,研究探讨各领域合作发展策略、方式及问题。发挥粤港澳地区行业协会、智库等机构的作用,支持工商企业界、劳工界、专业服务界、学术界等社会各界深化合作交流,共同参与大湾区建设。这对广州学的构建来说,是难得的机遇,也是重大的任务。

           二、对地方学融合发展的探索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其中,广州、香港、澳门都有系统性的城市学或地方学,即广州学、香港学、澳门学。然而,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而言的。系统性也有大小之分,有城市系统、区域系统、国家系统、国际系统等,而且总有一个巨系统包含了所有的系统。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一体化融合发展来说,广州学、香港学、澳门学就不再具有独立的系统性,而是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而对于岭南来说,粤港澳、广西、海南也只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岭南,原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由于历代行政区划的变动,现在提及到岭南一词,特指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五省区。中山大学中文系吴承学教授在“岭南学”刍议》中认为:“岭南学”不是诸种“岭南文化研究”的简单合并,而需要理论的升华。从“岭南文化研究”到“岭南学”,不仅是量的增加,应该有质的变化。“岭南学”应该是一门包容性强的专门学问,有理论性、系统性,是一个完整的、方法性强的研究体系。未来“岭南学”的内涵与外延必将得到富和扩展,生发出更多的学术生长点,使这门学科更加丰富和活跃一个学科的构建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不仅需要具有研究价值、研究空间和研究基础,而且需要大批具有献身学术精神的高素质研究者投身到学科的设和完善中来。
           2016年2月,我们在学术性网站草根网建立了团体博客“地方学研究”,刊载了40多个地方学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和相关信息。2017年9月16日,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15周年之际,将编辑出版《中国地方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调查报告》。我们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问题本身超越如何学科的界限,因此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需要,呼唤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性新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出现,可以把它称作地方学或城市学,也可以有别的称谓。对于每个地方来说,能不能构建新的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就看能不能在同一个主题和目标下实现多学科的有效整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达到某种共融状态多学科的有效整合需要跨学科研究,而“去学科”是跨学科的高境界跨学科与去学科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形式上的去学科,实质上则是构建新的学科,是在更大的系统内形成一个新的共融的有机整体。去学科也包含着去复杂化,就是发现并且抓住最基本规律与现实问题之间的最近、最直接的联系,从而更有效解决问题。从广州学、岭南学到中国学,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发展趋势。总之,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化中,在万物层面会出现万种学科;而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回归中,在一个巨系统内达到去学科的境界。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