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包海山 //www.sinovision.net/?243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解读老子 探索本原(1)

已有 1419 次阅读2010-11-9 03:39 |个人分类:道德经|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解读老子 探索本原(1)

――鄂尔多斯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自然法则

包海山

前  言

    文化是人化,是自然界的人性化、信息化、意识化。自然法则是本体论层次上的客观存在,人们不能改变和创造它,而只能认识和把握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民族地区,由于自然规律得以实现的形式不同,形成不同的文化。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进过程中,有反映万物现象的文化,也有探索唯一本原的文化。唯一的本原与所生万物是有机整体。道是本原,万物是枝叶。探本原,看枝叶,脉络会很清晰,看得很久远;而被枝叶遮挡,不求本原,思维也会“一岁一枯荣”,随着树叶枯萎飘落。所谓“求之其本,经旬必得”,并且“君子得其时则驾”;而“求之其末,劳而无功”,只能“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鄂尔多斯文化是求之其本的文化,是能够把老子哲学、成吉思汗文化、马克思主义等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智慧最高结晶融为一体的文化。之所以能够融为一体,是因为他们原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同样揭示和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的内在本质规律。“走向统一、走向世界、走向文明”以及“把劳动力从商品地位解放出来”,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所决定的,而以成吉思汗和马克思的方式反映出来是偶然的。同样,假如没有老子,宇宙本原客观存在,万物依然道法自然。我们研究老子哲学、成吉思汗文化、马克思主义等,不局限于他们个人怎么样,而重要的是看他们揭示和反映了什么规律。也正是在研究探讨本质规律中,智库建设的最高境界,不仅能够跨行业、跨地区凝聚当代人智慧,而且能够穿越历史时空融会古今人类智慧最高结晶。
    恩格斯认为:“就一切可能来看,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因此,一方面,我们不迷信任何人,清楚任何文化都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另一方面,在无止境的人类更迭中,我们把相对更具智慧的文化融为一体,就能够加快人类认识和把握绝对真理的进程。因此,我把解读老子《道德经》,就当作是推开一扇智慧大门,而真正的目的是研究探讨内在的本质规律。
《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读】作为万物本原的道,是可以研究探讨的,但是不能像具体的事物一样说清楚;它也有名称,可以命名指称,但是无法用一个固定的概念来命名。无,是一种无形的暗物质即信息结构,可以称它为天地之始;有,是一种有形的明物质即物质结构,可以称它为万物之母。因此,常从无形的信息结构,想看出自然规律的奥妙;常从有形的物质结构,想看出自然能量的极限。虽然名称不同,形态各异,但它们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同样源于自然法则而分为规律和能量,同样很玄妙。玄妙的事物探索起来更玄妙,但很多玄妙的事物其实都遵循着同样的唯一的自然法则。
    【探索】可以说,“道”是老子《道德经》的核心内容。那么,作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道”,究竟是什么呢?老子也“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是否客观存在、能否意识到、能否说清楚,这是不同层次的问题。我认为,意识到无形有质的信息形态的暗物质是理解老子“道”的关键所在。人类社会以及整个宇宙自然,都是由暗物质和明物质即无形的信息结构和有形的物质结构组成的,一切社会活动以及天体运动,都是通过调控信息结构来支配物质结构的过程。 例如,我们在网络媒体上所传递、交流、调控的,就是一种信息结构,它是一种客观的暗物质存在,它可以通过我们的情感和智慧的外化,体现出物质能量。
    楚光玉研究员认为,物质存在,除了阳性明物质以外,还有另一种存在,即超三维的物质存在,是看不见、摸不着、不占空间的超光速的隐性存在,属阴性暗物质。由于思维、精神等超三维无形无象的暗存在隐性运动的特点,不同于三维物质运动的显性表现形式,它一般只在意识、思维、心理、智慧、灵感的外化时才能体现出来。对暗物质和明物质的大概比例,著名科学家李正道说:“从引力我们知道暗物质的存在,可用光看不见,红外、紫外、x光都看不见。宇宙里90%以上是暗物质。这些物质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有极大的能量来源我们不知道”。是否知道,是一回事;是否客观存在,又是一回事。我们要研究的,就是客观存在而现在还不知道的东西。当我们具有了暗物质和明物质、信息结构和物质结构等概念,就会对老子道学及自然规律和自然能量,会有更多的理解,也会知道应该怎样来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道德经》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读】天下人都认为有同样的美而追求美,想完美无缺,那就会变成一种遗憾;都认为有同样的善而行善,搞千篇一律,那也就无所谓善了。原本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有和无相对而生,难和易相对而成,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下相互倾斜,音和声相互融合,前和后相互伴随。所以,把握规律的圣人顺其自然处事,奉行不必强求一律的准则。万物任由自然运作而不加干涉,根据法则生育而不自己占有,转化和体现自然能量而不自恃有能耐,把握规律的“功到”了就会“自然成”而不以成功者自居。圣人只有不以成功者自居,他所转化和体现的自然能量才不会离他而去。
   【探索】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有无、难易、长短、上下、高低、前后等,都是相对而言的,是一种客观存在;而美丑、善恶等,由于人为的评判标准的不同,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次上,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搞打砸抢、破坏文物等,在特定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看作是英雄行为;而从长远的文化大发展来看,却是充当了历史小丑的角色。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做一切事情,最重要的还是顺其自然,揭示、反映、转化和体现原本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真正成就事业所依靠的不是个人能耐,而是人们所遵循的自然规律和所转化的自然能量。
《道德经》第三章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读】不推崇少数占有特殊资源而显得有才干和财富的人,使民众不去争夺个人的功名利禄;不看重难得的货色,使民众不去冒险偷盗或献媚讨好;不显现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使民众内心平静而不去胡思乱想。所以,圣人的治理,就是虚空其心理境界,充实其生理需求,弱化其主观意志,增强其自然体魄。平常使民众没有自私想法、没有贪婪欲望,使个别好事之徒自作聪明的人也不敢胡作非为。只要按照无为而为的法则处事,就不会治理不了天下。
    【探索】对天下众生一视同仁,是一种境界,也符合自然法则。然而,我们现在不仅对少数人“尚贤”,而且还由此引起太多占有和消费等方面的不公平,引发太多的阴谋诡计、投机取巧等等劣迹。从人性化的角度来看,一方面,通过“尚贤”,少数人拥有了多数人没有的东西,这能够显现少数人的卓越和荣耀,但问题是同时也因此加深多数人的平庸和羞愧之感;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对少数人专门技能的“尚贤”,就是对社会大众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压抑。所谓“由于分工,艺术天才完全集中在个别人身上,因而广大群众的艺术天才受到压抑”。“尚贤”必然划分社会阶层,也必然导致劳动分工,而“分工使一切受它影响的人变成残废,使一部分肌肉发达而其他部分萎缩。”可见,我们现在所“尚”的“贤”,例如达官、富翁、拳王、球星、歌手、演员等等之类,其实都不过只是受分工影响、因而“只用他的活动的一种称呼就足以表明他职业发展局限性”的残废群体而已。人们浅薄而变态地去崇尚和吹捧他们,不仅压抑了大众的艺术天才和人性本能,而且使他们自己也在外表膨胀和内心空虚中,使自身自然的“几百种力量”也难以发挥出来。正因为存在如此规律,所以马克思认为,“当一切专门发展一旦停止,个人对普通性的要求以及全面发展的趋势就开始显露出来”。只有“不尚贤”,才有可能停止一切专门发展,从而使人们根据自己的天性,在平等、友好、包容、和谐的氛围中,每个人对普遍性的要求以及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趋势,就开始显露出来。在未来人性化的社会组织中,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完全由分工造成的艺术家屈从于地方局限性和民族局限性的现象无论如何会消失掉,个人局限于某一艺术领域,仅仅当一个画家、雕刻家等等,因而只用他的活动的一种称呼就足以表明他的职业发展的局限性和他对分工的依赖这一现象,也会消失掉。在未来社会,没有单纯的画家,只有把绘画作为自己多种活动的一项活动的人们。
《道德经》第四章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读】道无形虚空却有巨大能量,然而对它应用不够、认识不足。它渊深浩瀚,好像是万物先祖。它湛蓝空灵,好像到处都存在。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生长出来的,好像是在上帝之先就已经出现了。
    【探索】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和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对人类社会而言,恩格斯认为:“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现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正因为支配一切的规律还“隐蔽着”,所以才“用之或不盈”即应用不够、认识不足。无论是对自然界还是对人类社会,自然法则的能量是巨大的。一旦我们“发现这些规律”,并认识和把握了这些规律,那就如恩格斯所言:“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影响,那么,要使它们愈来愈服从我们的意识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这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这一点特别适用于今天的强大的生产力。”道是自然界“万物之宗”,而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在人化世界里,如果说自然力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力,那么自然能量和社会力量的综合则表现为文化生产力。包括生产劳动在内的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是通过调控信息结构来支配物质结构的过程。在社会生产力中,文化生产力通过调控信息结构来支配物质生产力,而文化生产力所依据、转化和体现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因此它最终必然会占有主导地位。
《道德经》第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会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读】天地无所谓仁义不仁义,以万物的自然属性任其自生自灭;圣人也无所谓仁义不仁义,以百姓的本能天性顺其自然。天地之间,好像有一个可以玩魔术一样的巨大风箱吗?虚静的时候也不缺少能量(内敛),晴空万里、风平浪静;而一活动能量就发挥出来(外泄),暴风骤雨、雷鸣电闪。更多地发表战胜自然的言论会使自己很快陷入困境,不如平静地遵循自然界本身的内在规律。
    【探索】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其客观规律,自生自灭,顺其自然。如李白《日出入行》诗云:“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就鄂尔多斯地区来说,在数十亿年的漫长地质年代中,经历过多次重大而复杂的地质构造运动与海陆变迁。据专家论证:三十六亿年前,鄂尔多斯是地史上最原始的古陆之一;六亿年前,鄂尔多斯古陆下沉,形成著名的鄂尔多斯古海;到古生代末期,一场造山运动,古陆再次隆起,逐渐形成现代山峦起伏的鄂尔多斯高原。就此,我写过诗歌《鄂尔多斯高原》:古老神奇的鄂尔多斯高原,你沉沦崛起历经沧桑亿万年。群山相连曾经是古陆之一,你的身躯雄伟立地顶天;容纳百川曾经是汪洋大海,你的胸怀博大浩瀚无边。
    鄂尔多斯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七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古鄂尔多斯人就生活于萨拉乌素河(今乌审旗无定河)流域森林草原的自然环境中。古鄂尔多斯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草原广袤,河流湖泊遍布,鸟兽栖息繁衍;到了先秦时期,依然“林草丰茂,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到了十三世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为美丽风光所折服,生前许愿死后要安葬于鄂尔多斯。但是,据史料记载,从秦汉到民国时期的两千多年间,鄂尔多斯地区经历了三次大规模开垦,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到1949年,森林覆盖率仅为0.6%,沙化面积11752平方公里。新中国建立初期,特别是在“大跃进”和“文革”期间,由于错误路线的干扰和价值评判体系的误导,乱垦滥伐、开荒种粮的行为更加猖獗,从1958至1972年15年间的三次大开荒,导致沙化面积是两千多年的近两倍,即沙化面积23248平方公里,沙化退化草场面积4万平方公里,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80%。这与人们没有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有关,但最直接的原因,还是与人们在追求私人即得利益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评判体系有关。在屯兵军垦、移民开荒的时候,可以满足统治者政治和军事意图;在种田连种籽也收不回却也要“以粮为主”的时候,可以满足讲个人意志的“人定胜天”、“亩产万斤”的欺骗的政治需要,可以满足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中感受“其乐无穷”的病态心理,但是都从根本上违背了自然法则。现在,如果盲目用追求交换价值的市场经济评判体系对待自然环境,那也潜藏着太多的危机。
    人们违背了自然规律,破坏了大地母亲肌肤,母亲疼痛了,愤怒了,刮起了沙尘暴,可是浅薄无知和自私贪婪的人们把自己的母亲当成了敌人,并把自己的罪过记到母亲身上,狂言:“自然大敌――毛乌素大沙带,多少年来,一直在侵袭和危害着沙带南北近十个旗县人民的生产、生活……我们不能不说这个自然大敌不万恶。大敌当前,不容回避,必须积极行动起来,确保打胜第一仗。”第一仗、第二仗、无数次的仗,人类永远不能战胜自然规律,只能认识和把握规律,适应自然环境。渐渐地,草原儿女长大了,懂得了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在遵循自然规律的情况下,天然的生态支持系统所提供的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所有物质需要。只要我们通过构建全新的绿色劳动价值评判体系,把自然规律本身所具有的巨大能量充分发挥出来,就能够在丰衣足食的社会环境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存。人们把达尔文的《进化论》简化为“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就是说,世界万物都是按照“物竞”和“天择”的规律来演化的,“优胜劣汰”是“物竞”的法则,“适者生存”是“天择”的法则。不管在人类社会还是在自然界,谁能够最终生存下来,并不只取决于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而主要取决于谁具备更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所谓“人算”不如“天算”,人类以及所有生命都永远不能战胜自然规律,而只能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
《道德经》第六章
    【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解读】虚空的神奇能量不会消失,这是很玄妙的能量源泉。玄妙的能量源泉,是天地之根本。它绵绵不断若有若无地在无限时空中存在着,它的能量和作用无穷无尽。
    【探索】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解读老子、探索本原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和把握“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用之不勤”的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不是老子的,也不是任何人的,而是“绵绵若存”于整个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说到底,科学文化所揭示、反映、转化和体现的就是不受任何地域局限、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鄂尔多斯文化与整个人类文化一样,其本原,其核心内容,就是自然法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文化不仅可以成为第一生产力,可以成为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主体,而且只有在合作和共享中才能无限增值。这就是因为科学文化所转化和体现的“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原本可共享,而且价值无限。资本关系因人而变,人因文化素质的提高而变。在这种发展变化中,我们最需要把成吉思汗的胆略、马克思的智慧、老子的境界,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或许能够成为人类共识,而首先会成为鄂尔多斯人追求的目标。鄂尔多斯文化是鄂尔多斯人的思维和行为的总和,而思维和行为的最高境界,就是以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把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智慧最高结晶融为一体,来研究探讨自然界的本原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的内在本质规律。
《道德经》第七章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解读】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不是单独自生自灭,而是孕育了万物并与万物共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同样的道理,圣人将自己放在众人之后却反而成为根据自然规律引领大众的人,排除了个人意志却反而成为有地位不可缺少的人。并不是因为他完全无私无欲那么邪乎吧?是自然法则能够成全他作为个体顺其自然应该得到的一切。
    【探索】从追逐个人功名利禄来讲是“后其身”,而从无为而为功成事遂来讲是“身先”;从论功行赏来讲是“外其身”,而从认识和把握规律、转化和体现能量来讲是“身存”。身先身后、身外身存以及群体和个体,都是辩证的关系。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没有个体的成功也就没有群体的成功,而成功是一个有机整体,个体离开群体的所谓成功实质上并不是真正的成功,甚至有可能是为了一己利益而伤害群体利益的行为。作为人的自然天性,完全无私无欲是不大可能的,但是我们的私和欲,只有顺其自然、遵循自然法则,才更容易得到实现,这是必然的。
《道德经》第八章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解读】最好的品质和行为就像水一样。水的品质和行为是有利于万物而不争高低,处于众人所厌恶的低处,所以接近于自然法则。居住的品质在于地面,心灵的品质在于渊深,交往的品质在于仁爱,言谈的品质在于诚信,执政的品质在于有序治理,做事的品质在于发挥能量,行动的品质在于把握时机。人们只要顺其自然而不去争夺,就能协调和谐、无忧无虑。
    【探索】文化是自然界的人性化。“上善若水”,就是赋予水以人的情感、认知以及道德评判。其实,无论是沙漠还是草原,无论是高山还是大海,无论是蓝天还是白云,“大自然是宏伟壮观的”。恩格斯说:“归根到底,自然和历史――这是我们在其中生存、活动并表现自己的那个环境的两个组成部分”;“为了从历史的运动中脱身休息一下,我总是满心爱慕地奔向大自然”。当我们也能够“满心”“爱慕”地“奔向”“大自然”,并平静地感悟大自然、深情地理解大自然时,也就能够“几于道”。平原有平原的宽阔,峡谷有峡谷的深刻,这都是大自然的造化,是人的天性与自然界的灵性的沟通与融合。漫步平原,体会心胸坦荡的自然神态;走进峡谷,感悟虚怀若谷的无为境界。我曾经写过诗歌《虚怀若谷》:洪水清泉涤世俗,悬崖峭壁斩红尘。惊涛骇浪随它去,于无声处定乾坤。在更深刻更广泛意义上,并不只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如果不分高低远近,大自然同样的美,众人并没有所恶之处,那就人类将共同“几于道”。
《道德经》第九章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解读】端起杯中酒再加满溢出来,还不如保持原来的量。揣得很尖还要磨得更锐,就不可能长期保持。金玉满堂,历来没有能守得住的。富贵而骄奢,自然就会留下灾祸。功成事遂靠得都是自然法则,自身本来就应该退后,这才符合天之道也。
    【探索】在本质意义上,功成事遂靠得都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而在规律得以实现的表现形式上,才靠人的智慧和能力,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因此,当人们意识到能够功成事遂的自然法则客观存在,人们只是认识和把握了它,所以自身本来就应该退后,这才符合天之道嘛。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