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包海山 //www.sinovision.net/?243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解读老子,探索本原(5) 包海山

已有 1083 次阅读2010-11-15 03:09 |个人分类:道德经|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解读】道永远不会按照人们的意志去作为,但不是不按照自然法则去作为。侯王如果能够遵循它,万物将会顺其自然发展变化。在顺其自然的发展变化中,想要靠个人意志有所作为,我将让他镇定于无形无名却有巨大能量的自然法则。镇定于无形无名却有巨大能量的自然法则,人们将意识到自己的渺小而不会有太多的妄想和贪欲。不会有太多的妄想和贪欲,天下事物将会自然而然地回归正道。

 【探索】本章是道经的最后一章,可以说是道经的总结,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包括老子在内,人们研究“道”的目的,还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道常无为,是从人性化的角度来看,“道”不会根据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去强行做什么;而道常无不为,是说“道”按照其自身的法则不会不作为,而且养育万物、功德无量。老子对“化而欲作”“将镇之”,促使“夫将不欲”,最终还是希望“万物将自化”,“天下将自正”,达到顺其自然、无为而为的境界。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解读】人的自然天性中固有的上德存在就无所谓要不要德,那是真的有德;当人性异化道德沦丧时还不想失去德,那是真的没有德。有上德的人顺其自然而无须刻意作为,失去上德只有下德的人为了表现而刻意有所作为。上仁者想有所作为而不会太刻意做什么,上义者想有所作为而刻意有所作为。上礼者想有所作为而得不到别人相应,于是就气急败坏伸出胳臂到处生拉硬拽。所以,丧失了道而后才有德,丧失了德而后才有仁,丧失了仁而后才有义,丧失了义而后才有礼。繁文缛礼、多费口舌,不仅是内在的忠诚和信任不足的表现,而且是背信弃义撕裂动荡的前兆。前面所讲的那些所谓识礼仪者,不仅道德被戏弄用来哗众取宠,而且聪明反被聪明误、是走向愚昧的开端。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而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那些浅薄虚伪的繁文缛礼,而取得人的自然天性中所具有的淳朴无华的道德。

 【探索】在我内心深处里,很反感繁文缛礼。不管对什么人、什么事,还是平等随意、顺其自然好一些。我最敬仰的人是老子、成吉思汗、马克思、恩格斯等。他们最值得敬仰之处就在于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态度,而不需要讲究什么礼节。对于蒙古人来说,到了成吉思汗陵,好像都要跪拜圣主,而我认为不需要那样。我觉得,成吉思汗的精神、灵魂和文化,是渗透在我的血液和骨子里,因此不需要跪拜任何人。就对成吉思汗而言,既有感性的热爱,也有理性的思考。恩格斯认为:“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个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除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人是会出现的”。也就是说,“世界从沉睡中觉醒”是必然的,而以成吉思汗的方式促进世界觉醒是偶然现象。天之骄子很多,谁能够成为伟人,这只能由社会需要所决定。我们认为,“走向统一、走向世界、走向文明”,这是社会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所决定的。成吉思汗遵循了这种发展规律,满足了这种社会需要,才使他成为天之骄子和世界伟人。因此,我们不仅要研究骄子和伟人本身,更要研究生育骄子的自然天道和产生伟人的社会需要等深层次的根本性的问题。在人化世界里,骄子和伟人有超凡力量,但他所转化和体现的是原本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如柏拉图所言:是“有神力凭附着”,“有一种神力在驱遣你”;“磁石不仅能吸引铁环本身,而且把吸引力传给那些铁环,使它们也像磁石一样,能吸引其它铁环”。天之骄子和世界伟人是能够吸引其它铁环的铁环,但终究还是铁环,而不是磁石本身。我们研究成吉思汗文化,不仅要研究他像磁石一样吸引其它铁环的能力,更要研究磁石和磁力本身的能量。因为我们非常清楚,成吉思汗躯体的铁环早已腐烂消失,所留下的只是通过他的精神、灵魂和文化传给我们的磁力能量。自然法则,是我们真正要“取”的“此”。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如玉,珞珞如石。
          【解读】自古就有得道者。天得道而清明,地得道而宁静,神得道而灵验,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道而生长,侯王得道而努力使天下自正。这一切是道所导致的结果。也就是说,天不能保持清明恐怕就会崩裂,地不能保持宁静恐怕就会陷塌,神不能保持灵验恐怕就会消失,河谷不能保持充盈恐怕就会枯竭,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就会灭绝,侯王不能努力使天下自正恐怕就会倒台。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为这个道理,侯王才自己谦称为孤、寡、不谷。这难道不是把低贱当作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赞誉无须夸誉。因此不愿意如玉一般娇脆华丽,而宁可象石块一样坚硬质朴。

 【探索】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一是道最根本的体现。在人化世界里,道是本体论层次上的客观存在,而一是在认识论层次上对道总的认识和把握,所以得一如得道。如果说,天空代表无形的暗物质、大地代表有形的明物质,那么,天地得一而清明宁静,便是一生二。如果说,作为科学之母的哲学,其“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那么,无形的“思维”、有形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便是二生三。而神、谷、万物、侯王等都是三生万物层次上的问题。

         《道德经》第四十章

  【原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解读】对立统一、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动规律,无形无声、柔弱微妙之处也有道的作用。天下万物产生于有形的明物质,明物质产生于无形的暗物质。

  【探索】道之动,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之用,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是我们解读老子、探索本原应该理解的重要内容。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锼。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解读】上等人士听了道,努力去践行;中等人士听了道,半信半疑;下等人士听了道,放声大笑。要是不被人嘲笑,也就算不上是真正的道了。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明白了道好象显得愚昧,入了道好象显得在退步,平坦的道好象很崎岖。其实,崇高的德使人虚怀若谷,太明显的东西好像容易被忽略,宽广的德使人感到自己的不足,要建树德倒象是偷懒的样子,纯真质朴却象是有毛病瑕疵。大的方形看不到角落,大的器具很晚才能造成,大的声响反而听不见,大的形象就说不上个形状。决定事物的自然法则却没个名分。人们只有遵循自然法则,才善于辅助万物并且成就事业。

 【探索】一方面,从本体论层面来看,宇宙中90%以上是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暗物质存在;另一方面,从认识论层面来看,“就一切可能来看,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因此,对于只是局限于对明物质眼见为实的人们来说,他们会嘲笑求道之人,漠视无形的自然法则及其巨大能量的客观存在,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有些人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当作世界的全部,并认为自己的观点是绝对的真理。如恩格斯所言:“整个人类历史还多么年轻,硬说我们现在的观点具有某种绝对的意义,那是多么可笑”。其实,真正的可笑之人,才会嘲笑求道之人。对于求道者来说,只做应该做的事情,非常清楚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对于个体生命来说,人的经历、情感和智慧,是人生价值的全部;但在浩瀚的历史时空里,人的一切不过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才会明白,真正“善贷且成”万物者,不是人,而是自然法则。因此,不仅个人,而且整个人类,都需要“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解读】道是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唯一的“众妙之门”,由此产生“同出而异名”的“无”即暗物质和“有”即明物质,无和有之间产生某种“关系”,由此产生万事万物。万物都背朝阴而面向阳,阴阳二气互相交融而达到新的平衡与和谐。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而王公却用来自我称谓。所以,一切事物在有所损伤时也会得到益处,在得到益处时也会有所损伤。人们用来教育人的话语,我也用它来教育人:不是顺应规律而是强悍违背者,不会按照生命的自然状态寿终就寝而是夭折丧命。我将把这句话作为重要的内容来讲授。
    【探索】在“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和“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自然法则中,既包括自然规律,也包括自然能量,更包括规律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 可见,规律不是“事物”,而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我们所理解的自然规律,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而言的;所讲的自然能量,是对包括暗物质和明物质的“事物”能量总和而言的。这也是我们对老子所讲的同出而异名的道的主要内容的理解,即“无”是无形的自然规律,“有”是有质的自然能量,再加上无和有之间的关系,便是二生三,由此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解读】 天下最轻柔的无形的信息结构,可以自由地穿越驰骋在天下最坚硬的物质结构之中。无形、有质的信息,可以穿入无缝隙的物质实体。我因此就懂得了无为的益处。遵循规律而不发号时令的教育,顺其自然而不去蛮干的好处,是什么都比不上的。

      【探索】在人化世界里,我们需要在无形的信息形态的思想交流中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需要在有形的物质变换中转化和体现自然能量。“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可见,观念的东西就是天下之至柔的无形的信息结构,它可以驰骋天下之至坚,也可以移入个体头脑并穿越群体头脑,从而调控和支配社会行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也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而促进这种物质变换的东西,就是能够“驰骋天下之至坚”的“天下之至柔”的信息结构。劳动是人的本质。对无形的信息结构移入人的头脑并改造自身自然和外部自然物质的过程,马克思认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蕴藏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想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读】名分与本身哪一个更亲切?生命与财产哪一个更重要?没有名利却获得自身与为了身外之物而失去生命哪一个更遗憾?因此,过分爱借必定招致太大的耗费,太多的贮藏会导致更多的的消耗。知道满足就不会感到穷困,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险情,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
      【探索】对任何事物都可以有不同的评价,但是事实本身不会因为评价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例如社会有自身的自然发展阶段,它该是什么社会就是什么社会,人们感到亲切还是无奈,是由社会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而不会因为名称发生变化。对于个人而言,就算没有名利也能够获得自身,这是最重要的;而如果为了身外之物而失去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东西,那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以为天下正。
        【解读】圆满的东西就好像有缺陷,但是它的作用不会衰竭。最充实的东西好像很空虚,可是它的作用不会穷尽。正直的东西好像有弯曲,灵巧的东西好像很笨拙,抓住要害辨别是非的人好像很木讷。急走奔跑可以战胜寒冷,安静下来则可以克服暑热。清静可以使天下万物自正。
     【探索】“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与“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等,都有相似之处,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揭示着同样的规律。如果把《道德经》根据其内在必然联系,重新排列组合,就会更完整、更系统、更深刻、更清晰地来理解。“解读老子,探索本原”,第一遍主要是解读;第二遍主要是融会;第三遍将根据其内在必然联系,结合自己的理解,重新排列组合,努力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前人思维的局限性,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探索本原”的目的。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