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包海山 //www.sinovision.net/?243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解读老子,探索本原(9)包海山

已有 1210 次阅读2010-11-19 22:28 |个人分类:道德经|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原文】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懒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解读】勇气用于逞强妄为则会伤亡,勇气用于不敢逞强妄为则会存活。这两种不同人的勇气,有的得利,有的遭害。天道所厌恶的东西,谁能知道其缘故?因此圣人对待事物总是将它考虑的很难。自然法则,不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对,不用召唤而自动到来,平和坦然而善于筹谋。自然法则的罗网恢宏无际,虽然宽疏却不漏失任何东西。

  【探索】天之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天道自然善胜、善应、自来、善谋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解读】民众连死都不怕,用死来威胁他们又有什么用?如果想让老百姓经常保持对死亡的恐惧,那么就要对于那些做恶事的人,马上抓起来杀掉,谁还敢做恶事?要有掌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如果代替掌管杀人的人去杀人,就像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伐木材。代替高明的木匠砍伐木材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

 【探索】在“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中,“民不畏死”,民众必然会对统治着奋起反抗并“侮之”;就算让老百姓“畏之”,即“若使民常畏死”,也得“常有司杀者杀”,有一定的规矩和程序来杀人。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原文】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解读】民众之所以遭受饥饿,是因为统治者吞食的赋税太多,所以发生饥荒。民众之所以难以统治,是因为统治者强作妄为,因此难以统治。民众之所以轻死去铤而走险,是因为统治者贪婪奢侈过度,因此民众不惜性命去铤而走险。只有不贪图享受的人,才会比过分贪求享受的人更高明。

  【探索】统治者巧立名目、加大税收、鱼肉百姓,来满足自身的荣华富贵的生活,最终必然导致“民不畏死”。这就是其上”以“食税”来“求生之厚”,迫使“民之饥”、“民之难治”、“民之轻死”。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解读】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后则变得僵硬。草木生长的时候是柔韧的,死后就枯萎了。所以坚强的东西瞩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具有生命活力一类。因此兵器过于锋利就会被损毁,树木长得高大就会被砍伐。僵硬的东西处在下面,柔弱的反而处在上面。

 【探索】思想也如同万物,僵化不变就会死亡,柔弱可变才会具有生命活力。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解读】自然法则,不就象拉弓一样吗?高了就压低,低了就举起;多余的部分削减,不足的部分补足。自然法则是保持某种平衡,削减多余的部分而补上不足的部分;而人们的做法,却不是如此,是搜刮不足的部分来供奉有余的部分。谁能够创造有余的东西并用来奉献天下百姓?只有遵循自然法则的人。因此,懂道的人能够转化巨大的自然能量却不骄傲自大,能够成就社会事业而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他不愿意显示个人才干。

 【探索】在本质层面上,是自然法则“善贷且成”万物;在表现形式上,整个人类社会也只是转化和体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那么,作为个人,还有什么可骄傲自大的?“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解读】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是摧毁坚强的东西却没有什么能胜过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水。弱能胜过强,柔能胜过刚,天下的人没有不懂这个道理的,但是没有人能照此实行。所以圣人说:能够承担国家受到的屈辱,才配做国家的君主;能承担国家发生的灾祸,才能做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反话一样。

【探索】柔弱胜刚强,只是对个人意志而言的;而自然界中的柔弱与刚强,无所谓谁胜谁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解读】调解重大的怨恨,必然还会余留怨恨,这哪里算得上好办法?因此圣人根本不去与人结怨,好像拿着借债的契据存根,却并不向人索取偿还。有德的人就象掌握借据的人一样宽容大度,无德的人就象掌管税收的人一样苛刻计较。自然法则没有偏爱,总是伴随着善于遵循规律把事情办好的人。
     【探索】天道无亲,圣人不分贵贱,同样对待每个人的自然天性。

                  《道德经》第八十章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解读】国家要小、人口要少。即使百姓有各种各样的武器却并不使用,让百姓重视生死不向远方迁移。虽有船只车辆也无须乘坐,虽有甲兵也无须陈列使用。使民众淳厚朴实如同再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生活快乐。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得见,鸡呜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听得到,但民众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
       【探索】任何事物都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都可以在不同层次上、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就满足人的本能欲望来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就是一种境界。恩格斯认为,在从古代氏族走向文明时代的过程中,“鄙俗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起推动作用的灵魂”,“个人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对这样的灵魂和目的导致的结果,摩尔根认为,“即将成为以财富为唯一的最终目的的那个历程的终结,因为这一历程包含着自我消灭的因素”,“这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解读】可信的话不修饰,加以修饰的话不可信。善良的人不狡辩,狡辩的人不善良。真懂一个问题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难以深入。圣人不去积蓄财富,他总是尽力帮助别人,结果使自己可以帮助别人的能力越来越大;他总是尽量给予别人财富,结果使自己可以给予别人的财富越来越多。天之道,是造福万物而不为害;圣人之道,是只管成就事业而不去争夺果实。

 【探索】在深层意义上,圣人所能帮助别人的就是转化客观存在的自然能量,所能给予别人的就是自然能量的使用价值;而自然能量本身“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因此,圣人越帮越有,越给越多,这是“道法自然”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我在《勾勒和谐社会世界首富基本轮廓》一文中引用过这段话。我认为,在存在资本关系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未来世界首富,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在具体操作上,必须懂得资本的集中规律;二是在内在实质上,必须懂得资本最终所转化和体现的最大价值是自然法则的巨大价值。这是东西方文化的结合,是老子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融会。

                             后记

    八十多天,我算是比较认真地学习和解读了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一方面,自己有很大的收获;另一方面,非常感谢全国各地的网友们的鼓励和支持。中国老子网、中国智库网、历史千年网、大学信息网、影视宽带网以及美国中文网博客、光明网博客、新浪网博客、百度空间等四十多个网站刊载有关文章,特别是网易数十个博客圈子大部分评为五星级给予推荐,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人们对“道法自然”的关注。网友“狼烟四起”作评语:“有深度有广度,若能进一步贴进生活就是锦上添花了。”我的回复是:谢谢鼓励和支持。我们的研究课题是“解读老子,探索本原 ――鄂尔多斯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自然法则”。现在算是完成了第一步,第二步将努力贴近生活。

   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那么,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的文化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作为精神和灵魂的文化,其核心内容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也就是说,真正推动和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文化魅力,来自原本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本身。我们应该在两个不同层次上认识文化:一是在本体论层次上,科学文化所揭示、反映、转化和体现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人们只能认识和把握它,但不能创造和改变它,因此说“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本身;二是在认识论层次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民族地区,由于自然法则得以实现的形式不同,形成不同形式的文化,这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我们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探讨,才能认识和把握不受任何地域局限、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法则本身。这是我们“解读老子,探索本原”的真正意义所在。在此基础上,想论证“鄂尔多斯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自然法则”,最终论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自然法则。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