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丁咚 //www.sinovision.net/?454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世事乱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孔子》的高雅与塞林格的低俗

已有 2036 次阅读2010-1-30 13:02 |个人分类:中国文化|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孔子》的高雅与塞林格的低俗

丁咚 文

 

        国产电影《孔子》背着挤掉《阿凡达》的骂名,惶惶然登场亮相了,但连日来票房的惨淡业绩,让它的这一行为并未达到“物有所值”的效果,这恐怕是那些用心良苦者没有想到的吧。《孔子》遭遇观众的“不待见”,或许隐含了观众对权力、以及权力控制欲、支配欲的逆反,但在笔者看来,以上所述只是表面现象,而归根到底,《孔子》注定是一部难以勾起观众的观看欲的影片,它在票房上的失败是与影片所展现的世界密切相关的。如果不是因为周润发、周迅等大牌明星的参与,它的结局也许会更为不堪。

        《孔子》力图建构一部孔子个人的史诗,从他在鲁国就任大司寇开始,到回到鲁国开馆授业终,其间以孔子一生的某些片段,表现了孔子的思想、生活以及政治理想与作为。在细节上,《孔子》颇多虚构之处,但更多的是基于史实。客观而言,要用电影来描述被数千年的中国奉为宗师的孔子的一生,对胡玫来说,是件不可承担的重任。而影片的确也显示了胡玫的宏愿并未在电影中实现。公众看到的是一个几千年来被神化的孔子,一个经历、生活、观念无不完美的孔子,一个被精致化的孔子,就连语言也充满了那个时代高雅的气息,胡玫不过用电影的形式重复了一遍中国人固有的观点而已。我们固然要肯定胡玫的勇气,但也必须指出,她企图从艺术角度阐释一个当代公众能够理解的“活生生”的孔子已经宣告失败,相反,公众普遍觉得这个孔子距离他们太过遥远,太不真实,也太抽象,甚至他的语言都是那么隔膜,需要经过仔细的咀嚼甚至求助于工具书方能理解他的思想。

        公众的观感直接决定了它的命运,口耳相传的力量促使更多的公众望而却步。孔子的思想和理想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长达几千年之久,他的某些原则至今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中起着决定作用。即使是深山老林、与世隔绝的僻远之地,在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中,孔子的儒家学说都能寻到遗迹。换句话说,虽然很多人不知道孔子思想的具体词句,但它们无疑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精气神之中,他的学说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发挥着难以估量的影响。这样一个孔子,区区的一部电影如何去展现?如何能够将他与公众冥冥中久已习惯的孔子区分开来,又如何向公众表现一个生活在他们中间的孔子?放在谁身上,它都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而胡玫做了,接着失败了,也许当初只是一些虚妄的念头,但事实将说明,公众膜拜了几千年的圣人不是可以轻易被描述、被电影的,任何想借着孔子的名头哗众取宠者都是不明智的。

        在《孔子》全国公映的同时,美国著名作家、“麦田的守望者”J·D·塞林格于当地时间27日以91岁高龄“自然死亡”。塞林格虽然举世闻名,但他真正闻世的作品只有一部《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自从1951年出版以来,风行50余年,迄今已发行逾6000万册。它在中国也保持了不俗的发行业绩,几十年来深受中国读者欢迎,2009年译林出版社销量仍近10万册。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塞林格描写了霍尔登·考尔菲尔德的“荒唐”经历,主人公的内心颓废,对社会充满逆反情绪,满嘴口头禅式的脏话,个人生活混乱,表现了“垮掉的一代”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这部小说,无论是从立意,还是描述的考尔菲尔德的个人生活史,还是粗俗俚语比比皆是的语言,都是“低俗”的代名词。这么多年来,它的畅销不仅说明作者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和青年人的思想症候,用小说的形式反映了青年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而且说明它的这些主题和思想具有恒久的价值,其实在公众的心中,渴望颓废、渴望堕落、渴望混账、渴望无羁,都是“妈的”与生俱来的人生暗影,只要诱发这种人类的另类情绪的社会背景和环境存在。

        塞林格是个地地道道的隐士和“怪人”。他的“FANSI”对他的癖好都有所耳闻,他在成名之后买了一片土地远离公众生活,并热衷于印度神秘主义。但他对社会的洞察,对青年人心理的洞悉,十分犀利和敏锐,因此才能描绘出《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世界,一个无比“低俗”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却能打动人心,使人沉浸其中,暂时忘却现实世界,甚至将之比拟为现实世界,以至于在日常行为中加以模仿。笔者个人就有这样的阅读经验,当年读完这本小说,相当长时间里有意无意模仿霍氏的言行,只是难以达到他的“酷毙”的境界罢了。作者用带有玩世不恭的调侃笔调描述了一个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青年内心的虚无和行为的放诞,以此揭示了主人公所置身的社会的虚伪和世界的荒谬。

        同样是表现人物,《孔子》和塞林格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前者通篇说教,一本正经,虽然寄予了导演的良苦用心,以之表现千古道德和人格楷模孔子坎坷却有意义的一生,同时希望“教化”当今社会,但在表现形式上过于“文雅”和呆板。而后者不拘一格,形式活泼,霍氏的反抗性的语言模式,荒诞不羁的经历,以及作为背景出现的社会风貌,乃至作者隐喻的社会理想,充满童真的关于“麦田”的想象,不仅意蕴深刻,而且技巧老到,塞林格小说艺术大师的地位由是奠定。一个高雅,一个低俗,高下立判,所谓公道自在人心,也许是我们从电影《孔子》和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能够得到的启示吧。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