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普评制 //www.sinovision.net/?689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普评制点评“毛主席万岁”口号的由来

已有 2460 次阅读2011-3-31 17:20 |系统分类:时政资讯分享到微信

普评制点评“毛主席万岁”口号的由来


一、口号往往是人们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即兴呼喊。

二、毛泽东非常尊重群众的情感表达,从来不给群众泼冷水。

三、延安时期,有人骂他怎么没让雷劈死?他没有象现在的一些干部,去找群众算帐,甚至把群众关起来,而是主动检讨自己工作上的失误,并且努力改正自己工作上的失误。

四、凝聚人气,激发热情,是团结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客观需要。

从毛泽东大声呼喊:“同志们万岁!”和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他死以后你们应穿红衣,欢唱,庆贺辨证法胜利的实际情况看,毛泽东并没把万岁不万岁当回事,而是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用此事造谣,抹黑毛泽东,妄图打倒GCD而已。

在中国派飞机接人的机场上,有人高呼祖国万岁!祖国真就万岁了?那共产主义什么时候才能实现?一万年以后,这怎么可能?应该说,从中国推行普评制开始算起,114年以内共产主义是可以实现的。有人不相信,那就且听下回分解。

万岁!其实就是人们发自肺腑的欢呼,就和苏联的乌拉一样,没什么区别。只要不搞终身制,不搞官僚制就没有副作用。我们大可不必为此劳神。

我是新加坡前卫政治《普评制》 的版主,那里被我置顶的文章比较重要。
网址:http://www.lee-philosophy.org/forumdisplay.php?fid=218
请用myc52@163.com深入探讨问题

我们也可以在博联社探讨问题那比较方便。

网址:http://mayingchun.blshe.com/


                      马迎春2011.4.1草


“毛主席万岁”口号的由来
 
        张素华,女,研究员。长期从事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参与编辑了《毛泽东军事文集》、《毛泽东早期文稿》、《说不尽的毛泽东》等,参与编写了《毛泽东年谱》(1893―1949)等,专著有《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
  
  记者:最近有一种说法,认为1950年的《庆祝五一劳动节口号》中的“毛主席万岁”,是毛泽东自己加上的。很多读者对此难辨真假。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您能否介绍一下,与此相关的历史文献里到底是怎么说的?
  
  张素华:我认为,把这件事情搞清楚是很有必要的。过去我也多次见到这样的说法,有人甚至还由此得出结论说:“‘毛主席万岁!’这个几亿人呼喊了几十年的口号竟然是毛泽东自己要别人喊的。”
  
  澄清这个事实的最好办法就是让档案说话。我查到了1950年《庆祝五一劳动节口号》的原始档案。这份档案至今保存完好,十六开,共5页,全文竖写,字迹十分清晰。从这份档案可以看出,《庆祝五一劳动节口号》的初稿是胡乔木的笔迹,说明是胡乔木起草的。胡乔木起草的初稿拟出“五一口号”共35条。最后两条是“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毛主席万岁!”
  
  胡乔木起草后,将初稿送刘少奇审阅。刘少奇对其中的第9条、13条、16条、17条、19条、22条、25条、29条、31条、32条、33条、35条作了具体修改,并删去第34条“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这里单说第33条、第35条的修改情况。刘少奇将第33条“中国共产党万岁!”,改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胜利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万岁!”;将第35条“毛主席万岁!”,改为“伟大的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万岁!”。刘少奇修改后,于4月18日将修改稿报送毛泽东,在这份档案第1页的右侧写道:“毛主席:此件请审阅。如可用,请交尚昆印发政治局各同志。”
  
  记者:那么毛泽东审阅这份文件的时候有过什么修改吗?
  
  张素华:有。看过刘少奇送审的“五一口号”修改稿,毛泽东4月21日对其中的三条作了修改。一是将第14条中的“坚决贯彻劳资两利、公私兼顾的经济政策”,改为“坚决贯彻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二是将第19条中的“不动富农财产”改为“不动富农的土地财产”;三是将第24条“台湾、西藏和其他待解放区的人民,努力协助全国解放事业的完成”,改为“台湾、西藏和其他待解放区的人民,准备一切可能条件,配合人民解放军的适时进军,解放自己,完成统一”。其他地方没有改动。
  
  按照惯例,这份文件还要经过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才能正式发出。因此,毛泽东改完后,又在标题《庆祝五一劳动节口号》下加括号写了“草案”二字,并在这份档案第1页的上方批示:“尚昆印发。印发政治局各同志及乔木、陆定一、陈伯达、李立三、聂、薄,星期三讨论。”随后,杨尚昆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在这一页的左上方批示:“乔木同志:请印20份。”《庆祝五一劳动节口号》档案第1页在这份档案上,胡乔木起草用的是钢笔,刘少奇批改用的是毛笔,毛泽东批改用的是铅笔,因此完全能够区分什么地方是谁修改的。
  
  我查了万年历,毛泽东说的“星期三”是1950年4月26日。至于会议是如何讨论的,没有留下文字材料。《人民日报》后来公开发表的“五一口号”,由34条增加到了38条。增加的四条是:“向全国为人民服务的知识界致敬!”“全国各界人民共同努力,协助人民政府救济灾荒!”“在土地改革已经完成的地区,迅速发给土地证,《庆祝五一劳动节口号》档案第5页巩固人民的土地所有权,努力进行春耕!”“全国各民主阶级和各民主党派团结一致,努力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与富强的新中国!”我还特别留意看了最后两条,发表时仍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胜利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万岁!”“伟大的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万岁!”,与刘少奇修改的一字不差。
  
  记者:也就是说,这两条口号自刘少奇修改后直至正式发表,没有改动过。
  
  张素华:事实就是这样。我觉得可以追溯一下“毛主席万岁”这个口号是怎么来的。这对我们认识和理解1950年的这件事会有所帮助。
  
  口号往往是人们表达感情心绪的即兴呼喊,本不是为留诸文字、传之后世的。“毛主席万岁”也是这样。现在已经很难确证它是什么时候、由什么人最先喊出来的。有可靠史料记载的,经我的初步查证,是在1943年1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的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当时来延安参加大会的劳动英雄们深感自己过去是被人看不起的穷苦人,现在翻了身,成为光荣的劳动英雄,非常感激毛泽东、朱德和共产党,于是他们纷纷给毛泽东发出献词。其中,延属分区劳动英雄吴满有、赵占魁、申长林、杨朝臣等45人在给毛泽东的献词中,喊出了“毛主席万岁!”的口号。1943年12月1日的《解放日报》刊登了这个献词。中直、军直等劳动英雄及模范生产工作者代表给毛泽东的献词中也有“我们要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字句。
  
  记者:也就是说,这句口号最初是源于群众自发地表达他们的真挚感情。
  
  张素华:是这样。应该就是从那时开始,这一口号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在党的文件中也开始使用。例如1945年4月在中共七大上,朱德做军事报告,报告结束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泽东同志万岁!”周恩来在讲话的结尾也高呼这两句口号。再如在1946年7月1日的《解放日报》社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五周年》最后写道:“让我们高呼: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前进!中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人民的救星毛泽东万岁!”据李银桥回忆,1947年秋,毛泽东去葭县县城看黄河时,在城楼上被老乡们认出来了,人们高呼:“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泽东则向大家招手致意:“乡亲们好!同志们好!”类似的场景在那一时期是十分常见的。
  
  记者:现在人们对这句口号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开国大典时群众游行的口号声吧。
  
  张素华:据《人民日报》报道:开国大典结束的时候,当群众队伍经主席台走出会场时,“人民共和国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响入云霄,毛泽东通过扩音机大声地回答:“同志们万岁!”人民拥戴毛泽东,毛泽东热爱人民,两种感情都是很真挚的。
  
  事实上,在1949年9月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各位代表的发言中,也有不少人在结尾呼喊类似的口号。如新疆代表团团长赛福鼎最后说:“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万岁!”全国工商界首席代表陈叔通最后说:“毛主席万岁!”台湾民主自治同盟首席代表谢雪红最后说:“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中国民主同盟代表沈钧儒最后说:“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九三学社首席代表许德珩在发言最后说:“毛主席万岁!”中国民主促进会首席代表马叙伦最后也说:“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领袖毛主席万岁!”
  
  记者:这样说来,1950年《庆祝五一劳动节口号》中有“毛主席万岁”这个口号,在当时是比较自然的事情。
  
  张素华:对。所以,从历史文献来看,从1943年延安劳动英雄的献词,到1950年五一节口号中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以及刘少奇的修改,反映的都是那个年代亿万翻身解放人民的心声,是他们对新生的人民政权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人民领袖们的真诚祝愿。
  
  转自: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detail_2010_10/09/2727399_0.s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