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SuperGirl //www.sinovision.net/?7364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断桥:《忽悠的原理和技巧》之六——文章结语及证人证言

已有 2016 次阅读2012-3-13 00:01 |个人分类:方舟子|系统分类:杂谈| 断桥, 方舟子, 韩寒 分享到微信

本文结语:

1.什么是理性思维?先定标准,再用这个标准去分析问题。不能边分析边定标准。也不能随意选用趁手的标准。那只会让你什么都能“证明”,给人构陷定罪可以用,追求真相不能用。

2.成百上千条质疑,看起来声势浩大,其实他们之间是互相矛盾的。质疑A所依据的标准A,可以否定质疑B,标准B,可以否定质疑C。它们之间是个互相抵消的关系。

3.严格使用逻辑判断问题,不要陷入逻辑陷阱,多用等价逆否命题的方式思考。

4.如果存在某种社会性的“质疑气氛”,认识真相的人要想办法摆脱它。它是通过话语权,大众心理的控制产生的。如果你是受害人,表现得轻松,想办法消解质疑气氛。如果你做不到,就指出其手法。如果你还是做不到,就沉默。不要指望在这种气氛下自证清白。

5.过于耸人听闻的命题,在没有惊人的证据之前,不要相信。越耸人听闻,就越假。想证明,就需要越强有力的证据。

6.如果一个人,已经开始控制信息,故意忽视对自己不利的证据,那么这不是什么追求真相,而是掐架和专案组。

7.诉诸专业壁垒和诉诸权威前,不要轻易相信,要想:发言者的专业性如何?其专业能力与问题是否相关?它是不是有信誉?它是一个中立的个人和组织么?在面对一大堆专业名词包装,思维能力却显得非常匮乏,以至于让你看不懂的文章之前,尤其要警惕。

8.诉诸生活差异,是一个典型的诡辩手法。它采用的是一个概率技巧——任何事件上,总有人的生活体验与我的质疑相符。只要相符得多,总能命中一些人的内心。识别不了这个诡辩,你就成为算命先生的俘虏。

9.舆论辩论的输赢依靠的是:事实、逻辑、话语权的结合。光有证据,不了解大众心理和传播手段,没用。

10.最后一个问题:老方这些手法,只用在方韩战之中吗?

----------------------------------

辩论中旁观者,在打酱油的同时如何防忽悠?牢记以下原则:

1.首重证据,证人,证言,其次才是分析。在没有更强的证据时,不要轻易用分析和揣测来否定已有的证据。韩寒同学金丹华在方韩战白热化时抱怨:我们这儿目击者几百号人,就没个媒体来采访,感兴趣的全是什么分析、质疑。

2.在辩论中,强制自己看辩论双方的意见。这样你就可以避免“信息控制”。只看一方的意见,迟早会被忽悠。

3.不要轻信任何人提供的二手、三手证据,包括我。有精力,就需要去查一下,这些证据转手的时候,经过处理了吗?搜索引擎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善用它。

4.这个世界上没有神仙能帮你打假,不要依赖任何人,要靠你自己。

----------------------------------------

声明:任何组织、个人,均可在不改动原意的情况下,以署名“破破的桥”或“断桥”的形式无偿使用本文的全部或部分。
鸣谢@密商 整理事实性证据(证人证言)。

----------------------------------------

附:对新浪网友的回复:(2月27日新增)

 

有朋友说,写那长,三言两语解决问题才是高手。其实,有本文作基础,任何人均可三言两语解决目前已知的质疑,变成高手。等会儿就用典型评论为例,拿此文方法释疑。另外很多读者问为啥没上热博热评。我写之前已预料到此事,并不指望新浪推荐,原因大家自己想。谁要话语权就自己转发或转贴吧。

 

1.本文贡献者。@密商整理了现有证人证言。第一部分中“模糊标准”和“制造气氛”两节主要来源于方舟子反中医和伪科学时的论述。“陷阱逻辑”主要参考了@奥卡姆剃刀的一些文章。“控制信息”来源于@司马少的文章。第二部分中“诉诸专业壁垒”来源于@希波克拉底的学生的文章,“诉诸生活差异”、“诉诸权威”是我自己的想法。

2.这篇文章希望可以在知识分子层面上结束这场争论。比较遗憾的是,文章已经考虑到该群体的逻辑普遍匮乏,只能写得极尽详细,造成文章极长,没想到很多知识分子还是看不懂,甚至不愿意看,那我就没办法了。重申一遍,本文的七套手法可以涵盖目前以及可预见的未来的所有“质疑”。

3.理性知识分子最不能理解“制造气氛”,潜意识总把“韩寒自证”的命题,偷换为“韩寒向我证明”。幻想法官不是专案组,而是自己。请思考,即便没有这些证言,正常的《三重门》读者是否会提出“中年人所写”这种荒谬绝伦的命题?如果连《三重门》在此气氛下都不能自证,其余作品谈何自证?站出来“走两步”?

4.几位网友指出,张放说的不是诗,而是诗的评论展现了少年的天份(谢谢,证明1%果然是存在的。卧梅又闻花,卧知绘中天,鱼吻卧石水,卧石答春绿。“张放:作者对古诗词的韵律也十分懂得,而且通过读,就能够判断出来这五言绝句肯定不是出自唐代韩愈之手”,真是无言绝句。还有那些评论,那是拿着中学教材胡诌的。)

5.《求医》已证明不是疥疮。(“控制信息”手法,点开老方自己提供的链接查验英文原文可知。疥疮症状介绍中,与韩寒症状一致的部分,如足部膝盖为常发区域,被方删去了。“婴幼儿比成人更易在头部感染”,转述后改成只有婴幼儿会头部感染。于是“证明”了韩寒所述症状不是疥疮。)

6.《求医》其它评论。(1).抓出血丝那段是韩寒的症状告诉父亲的,痒那段是韩仁均写自己的症状。(“模糊标准”手法,对前文用A标准,后文B标准)(2).搜索一下,“痒”和“乙肝”有XXXXX万条。难道不能说明……?("陷阱逻辑",乙肝可能痒和全身痒是乙肝,同时复习“诉诸专业壁垒”遵循的原则,专业问题怎样获得权威信息?)

7.韩寒真正的致命伤是14岁写出的《小镇生活》,里头详细贴切地描绘了大学生活场景。这不可能。(“信息控制”手法,韩寒《零下一度》收录了一些14岁作品但没说是这篇。“诉诸生活差异”手法。每个人会用自己的大学生活去印证,然后得出不同结果,最后“贴切派”和“不贴切派”争得不可开交。你识破没?)

8.国内单位派去美国混日子的不学无术之徒,你这文章好意思拿出来和别人正牌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自己都不好意思把自己母校名字写出来。(“诉诸权威”手法。思考学者在常识判断问题是否存在任何优势?社会学学者在判断代笔上有无比常人更大的话语权?)另外我确实是北大的谢谢。

9.你贴的干净手稿中鲁迅其它是誊抄的,日记干净那当然了,长篇小说手稿只有老舍、启良两个例子,韩寒是第一次写处女作,几十万字,就不修改吗?手稿能和这两个写熟了的大作家一样干净吗?(“信息控制”中“证明例外”的手法,如果某证据无法隐瞒,又对己论点不利,就要极力证明它是例外)

10.你的文章偷换了概念,我们并没说所有文章都是韩仁均代笔的,可能存在多个代笔者。(“制造气氛”中“制造耸人听闻的主张”手法。找了多个代笔者,主要作品语言风格还非常相似,代笔者没有一个露头,也没分赃不匀,连骗13年无人发现。牢记,越是惊人的主张,越是需要惊人的证据)

11.韩寒怎么不能自证,要是他能写出你这样的文章批判方舟子,我就信他。(真的么?请好好理解“制造气氛”。群众反应会是“相信”么。还是:“你以前文章逻辑错乱水平低下,居然突然写出这样的文章,还说你不是代笔的?”“你到处上电视做采访,哪来时间写这么长文章?还说不是团队作品?”“你不好好回答质疑,却攻击质疑者的人品,是心虚了吗?”牢牢记住,在这样的气氛下,上诉是心虚,撤诉是心虚,所有话语、证据都会被扭曲,自证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这一点最难理解,所以一定要尝试理解。)

12.你听过韩寒那段录音了吗?根据专业的音频分析,他电话里说的是“代写”而不是“单写”。(“诉诸专业壁垒”手法。问:专业音频分析人员是谁?叫啥名字?履历是什么?“信息控制”和“制造气氛”手法,当事人术术的证言不信,录音前后文明明是对方约稿,说其它频道都退了,这篇单写不好。平常谁都能听出来的意思,由于“怀疑气氛”的影响,到了质疑者耳中就变成了幻听。)

13.有些朋友推荐了“逻辑学世外高人”、“音频分析专家”的帖子给我,谢了。(请回顾“诉诸专业壁垒”手法。当有人用你不明白的工具、你完全不懂的一大堆术语乱鼓捣的时候,你应该做什么?记住。权威性:它是专家么?履历是什么?信誉怎么样?中立性:它中立吗?如果不中立,另一方的专家怎么看?公开性。署名。越看不懂的文章越要警惕。)想想这段时间,冒出来的这群“专家”——用PCA之前连归一化都忘了做的“文本分析大师”,远程诊病的“脑残科首席诊疗神医”,抄点逻辑书然后犯了个大一数学错误的“逻辑学世外高人”,在800Hz频段分析人类声音的“音频分析专家”。记得:对自己看不懂的文章、图表、专业问题,坚持拿我所说的这些标准先问一遍,你是谁?你的中立性、履历、信誉是怎样的?另一方的专家怎么说?这么一问,基本上九成九的“专业人士”就显形了。别被忽悠瘸了。

14.那位“逻辑学世外高人”说,那么多疑点,韩寒每一点的代笔可能性都是50%,他不能答复,两个疑点相乘清白的可能性不就25%了嘛,四个疑点形成“证据链”,相乘不就6.25%了嘛。(对于这种论证,如果论证者是理工科生,接受过正规本科教育并且智商高于90的,我真是怀疑如何能够说出口。我给讲俩段子,大家自行体会一下。(1).世界上姓最多的是“李”,名最多的是“穆罕默德”。所以遇到一个陌生人,他的姓名最大的可能性是叫“穆罕默德·李”。证毕。(2).韩寒书中写了件七十年代的事儿,自己写的可能性为10%,韩寒采访时很少谈创作过程,自己写可能性为10%,组成证据链相乘,所以韩寒自己写书的可能性是1%。韩寒书中写了个90年代的段子,代写的可能性是10%,韩寒出示了与写书经历相关病历卡,代写的可能性是10%,组成证据链相乘,所以韩寒代写的可能性是1%。所以韩寒自己写书的可能性既是1%又是99%,证毕。两个段子各说明了这个低级佯谬某一方面的问题,希望不要连这段子你都看不懂。)

 

回应我只浏览前6000条,难免挂一漏万。本文所举案例并非驳斥,而是说明手法,理解手法就能三言两语应对任何新质疑。最易中招的是“信息控制”,两位数的回复者说我错怪张放,他们既不读张放原文,也不知他先承认后删博再耍赖,更不知道还有爱的禁区呢。文章最后的原则总结告诉你如何防御信息控制。

 

回复中不少人因文中@肖传国为例而骂我。此事作为经典的网络传播案例,相关材料我前几年读了至少十个小时,足以支撑我个人谨慎判断。肖传国被打成”骗子“,是有人熟练使用“诉诸专业壁垒”和“信息控制”中的“话语权”手法的结果。但这类问题绝不应诉诸暴力。牢记专业问题评判:中立性、权威性,公开性。

 

有人问韩方战中,质疑方犯了那么多错误,列了那么多不靠谱的、已经被澄清的东西,为什么不认错不帮着澄清。自相矛盾的质疑为什么不整理一下剔除掉。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因为一旦承认错误,哪怕只是几个局部错误,整个让对手无法自证的“质疑氛围”就消散了,这次质疑本身也就破灭了。所以请一定要深刻理解“制造气氛”的手法。

 

---------------------------------------

附:对质疑者的回复(3.1新增)

 

看了不少对方组织的对本文的批判文章,深感着急,你们批的不到点啊。大家赞一声“破桥逻辑不错”,说的不是破桥逻辑学知识强,而是指逻辑思维能力。本文谈的不是逻辑学知识,而是一套话语权和传播手法,逻辑只是辅助思维用的。抬个“逻辑学世外高人”跑过来摘出几本书摇头摆尾,最后胡扯几句,丢下个大一理科生都能看出来的弱智错误离去,这是非常脑残的行为。这是判断生活常识、写文章,又不是数理逻辑考试(何况也未必考得过我),掉书袋有鬼用。

 

为了大家批判方便,我来总结一下本文主要价值。本文主要是指出批韩寒代笔的这场狂欢,整体上看,是非常荒谬的。任何造假行为,你在怀疑之前,应该先构造出一个完整并合理的场景:比如林业局找到了周正龙要协同骗取国家经费,然后他买了张年画虎,剪裁好,最后上山把年画虎摆在树边,然后啪啪啪拍照编故事,林业局付给对方小钱,骗国家的大钱,这样动机、场景都是符合常识,比较合理的。

 

而韩寒这件事上,质疑方疯狂地寻找“不合理细节”,但你找完一汇总,会发现,韩寒变成了一个小学生文盲白痴,老写错别字,行文造句都不通顺,文学素养为零,上电视也不会说话,却骗了老师同学编辑朋友13年;而韩仁均更可怕,变成了一个精通古典文学、西方文学、专业英语等各项技能,能随手切换自己文字风格,超越代沟和年龄差异,娴熟地交往并收买大量编辑记者作家,骗了几百万年轻人的超级大师,这位超级大师居然没被当成国宝供起来,也没能混入上流社会,而是只能通过自考上学,住着50平米的房子,在故事会上发几个豆腐块;要不就是有个军事化管理的专业代笔团队,人数众多,忠诚可靠,文笔风格一致,并且十几年没闹个分赃不匀。质疑方在任何小处上继续折腾,什么视频、录音、文字,都改变不了他们所绘制的整体图景的荒谬绝伦,变成了毫无意义的行为。而他们又无法再转弯了,因为一认错一转弯,整个让作家不能自证的“质疑气氛”也就消散了。批判本文也是如此,要找准这点总体批驳,任何从细节和个例上的攻击都无法动摇这篇文章所依赖的智力基础。

 

----------------------------------------

[1].@密商:与韩寒初高中时代相关的一些事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c8a5e101010vbd.html
[2].@张放:《三重门》作者的真实英语水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c19620102duou.html
[3].@破破的桥:韩寒代笔探讨:强质疑、弱质疑、和忽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fc0caa0100zp8d.html
[4].@方舟子:《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谜》新书首发暨读者见面会文字实录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blog/myths5.txt
[5].@斯库里:之前我觉得自己是站河岸上看笑话的,但当@方舟子说了图中那些话以后,俺觉得自己真的要表明一下立场。但凡有一丁点儿让人觉得俺支持方舟子,那无疑就是承认我找人代笔写东西呢。@AC空气稀薄说我和@马伯庸抱团取暖(腐女奏凯!)我觉得不仅是俺们俩,求所有码字儿的都来抱团取暖~

http://www.weibo.com/1820578701/y3OJKuJ1i#1330079291523
[6].@破破的桥:对《韩寒代笔探讨:强质疑、弱质疑、和忽悠》一文意见的简要回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fc0caa0100zryz.html
[7].@严峰:在得知世界上竟然还有用手稿干净程度来鉴定真伪的终极大法后,我震惊地获得了一个音乐史上最重大的发现:莫扎特(左)是有代笔的,而贝多芬(右)显然是原味的。http://www.weibo.com/1687198333/y3X4r8CvB
[8].@司马少:手稿太干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32a00b0100x0pp.html
@司马少:你不能用自己的无知证明世界的空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32a00b0100x12d.html
@司马少:你不能用自己的无知证明世界的空白II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32a00b0100x2j0.html
[9].方舟子:对“天才”韩寒《求医》的医学分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2dx5k.html
[10].希波克拉底门徒:从医生角度驳方舟子《韩寒的就诊记录否证了韩寒“求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87b1af01012f5c.html

--------------------------------------------

证人证言列表:

 

以下是与韩寒早期写作相关的证人证言:

1.他除了上语文课,其他课程几乎从不听讲。他在书桌上码了一大堆书,砌成一道墙来遮挡老师的视线,自己在底下看一些稀奇古怪的书,一本接一本。不看书的时候他就不停地写东西,晚自习的时候他也在不停地写,作业也不做。 --- 同桌陆乐[1]

2.但晚上回到宿舍,他经常和同学聊起某某作家的某某作品,这是他情绪最高昂的时候,他对睡在对面铺的沈宏伟说:“全世界用汉语写字的人里头,钱锺书是第一,我是第三。” --- 同学沈宏伟[1]

3.在韩寒的推荐下,他也开始翻《围城》 --- 同学沈宏伟[1]

4.韩寒却是真的“写”黑板报——手上什么东西也没有,想到什么随手就写上去,居然也是一篇很棒的文章——如果不去理会那些错别字的话。--- 同学潘超安[1]

5.有时候韩寒把一些刚刚写好的文章直接拿给他看,文字妙趣横生,看得他乐不可支。 --- 同桌陆乐[1]

6.“初中开始写作文风就很老练、诙谐,而且他看问题的角度跟同龄人完全不同。”。闭卷考试的时候其他学生花半小时才能写好的作文,韩寒通常十分钟就写好了,而且接题就做,下笔成文,基本上不做改动。--- 彭令凤(韩寒初中罗星中学语文老师)[1]

7.韩寒给文学社写了不少文章,现在找得到的有两篇,一篇是《戏说老鼠》,一篇是《三轮车》,后来都被邱剑云收录到一本二中学生优秀作文集锦里,书名叫《山阴道上》,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

8.《戏说老鼠》里面则学着钱锺书吊了很多书袋,引用了《诗经》、《三国志》、《史记》、《挥尘新谈》……这两篇文章也深得高一(7)班班主任、语文老师戴金娜的赞赏,她给的评语是:“老练辛辣”、“见微知著”。[1]

9.有一次诗歌课上大家写诗,韩寒很快写了一首,横着读意思庄重,竖着读却是恶搞。 --- 诗歌社指导老师吕玉萍[1]

10.很多卷子他不做,只是在空白处对卷子本身作一番让人哭笑不得的点评,甚至连语文试卷也不好好做,数一数差不多赚够60分就停笔了。 --- 邱剑云[1]

11.只有一件写作能让韩寒专心致志。十多年后的今天,再说起韩寒,他的同学们对细节的记忆已经模糊,但有一幕场景出现在他们共同描述的回忆里,就是在教室一角,那个永远都在埋头看书埋头写作的少年。 --- 接受过南方周末采访的同学[1]

12.韩寒向死党们秘密宣布,他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 --- 陆乐[1]

13.韩寒每写完一部分(《三重门》),就把稿纸递给陆乐,陆乐看完又传给周围的同学,有时候韩寒还在宿舍里得意洋洋地念给沈宏伟、沈杰一干人等听。[1][3]

14.陆乐有时候也翻看韩寒的“小本子”,里面记满了各种书名、段子、英语和拉丁文. --- 陆乐[1]

15.在确定一二等奖名单后,叶兆言发现韩寒没来考试,他提议是否通知韩寒前来补考。据叶兆言、方方、赵长天、程郁缀等人回忆,在场的所有作家和教授一致表示同意。[1][7][9]

16.在那个房间里,少年韩寒纹丝不动地写了一个多小时,既没喝水,也没上厕所。林青将房门关好,坐在房间里盯着韩寒,一个多小时也纹丝不动。林青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回忆,整个过程中韩寒只说了一句话:“老师我写好了”,然后离开房间,林青就起身将试卷卷好交给了桂未明。[1]

17.前面我夸过他才华横溢。他高一时有一回下半夜才回校,害得门卫老师从热被窝里爬出来,牢骚满腹。第二天,学校要求他在全班同学面前做检讨,他当时写的检讨书,幽默水平都不下于《书店》、《求医》,全班笑翻了。 --- 狂澜孤岛(金丹华)[2]

18.关于《三重门》,我10多年前的旧文章里就写得清清楚楚,我看过几章手稿,绝对韩寒的字迹(不要问我是原迹还是复印件了,忘了),而且,我向好奇的大家保证,当时也没有一个叫马日拉的授意我这么写,为的是十多年后留证; --- 狂澜孤岛(金丹华)[3][1][6]

19.读高一的时候,我很佩服韩寒的一点,就是他写东西真得很少有改动,字漂亮,纸面清晰干净。他跟我说过,这是因为他打腹稿的时间很长,写《三重门》那会,脑子里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想段子。 --- 狂澜孤岛(金丹华)[4]

20.上高一那会,韩寒一般不上晚自习,除去和我们偷偷出去吃锅贴啥的,很多时候他都去松江中山东路?上的肯德基写东西,等晚上大家都回寝室,我们的一大必修课就是读他当晚写的手稿,往往笑倒一片,这便是《零下一度》大多数文章的由来。 --- 狂澜孤岛(金丹华)[5]

21.“竟还可以看到我10多年前的幼稚作品,”(指发表在2000年第12期《中文自修》上的文章——《为了无言的期待》。)--- 狂澜孤岛(金丹华)[6]

22.另外,去过了松江二中的校园和附近的几条街,就知道三重门写的环境是什么。这是韩父没在二中住过就能创造的出的意境吗?顺便说一下,我1987年进二中,但是看三重门第一篇就知道写的是松江二中和门口那条街。 (2月17日 19:27) --- 曾经在云间 [8]

23.我当初第一次拿到《三重门》这本书时候,脑海里浮现出的是松江二中那三座教学楼,六一楼、五四楼和五一楼。三座教学楼在一条轴线上,都是二层结构,每层五个教室,东西两个楼梯,每个楼梯旁一座门洞,站在五四楼前的主道上一眼看去,只看到三个门洞如森森的时空隧道,让学生时代的我有时不知未来为何物 (2月17日 19:30) --- 曾经在云间[8]

24.“1999年,3月28日上午,大赛的评选在上海青松城大酒店举行....在场的作家包括:铁凝、方方、叶兆言、叶辛...评委一致同意:让韩寒补考”。--- 李其纲[9]

25.在“新概念”的老巢青松城的某间房间里,我们特设一间特殊的考场,就近取材,我给了韩寒一个行为艺术般的题目。我把我喝剩的半杯水推给了韩寒,说:“这就是题目。”但瞬间,我又觉得这题目有点简单了,我说:“前面的题目作废,请注意,以下是完整的题目。”我拿了一张白纸,把它揉成一团塞进杯子,说:“这就是题目。” --- 李其纲[10]

26.第一届韩寒的初赛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不知具体是谁提出的补考,但肯定是评委们的提议。 --- 方方[7]

27.当年的作家评委有王蒙、铁凝、我、叶兆言、叶辛,还有谁我记不清了。大学教授有南大的董健、王继志教授,北大的程郁缀、曹文轩教授,复旦的陈思和教授,还有一位我记不得了。 --- 方方[7]

28.李其纲不是个城府很深的人,我们平常也闲聊过关于韩寒,通过他对韩寒的看法和评价,以及一些闲聊的细节,从未有感觉他认识韩寒父亲,也从未感觉到他在韩寒考试中做了什么手脚。 ---- 方方[7]

29.韩寒参赛的两篇作文,说老实话我印象不是很深,他的分数是众评委平均出来,不知道是否还能查到原始记录。韩他来复赛,是大家觉得他已够格,不来太可惜。 --- 叶兆言[11]

30.我的印象与方方略有些不同,第一届的复试只是判断和检验,不列入实际成绩。然而必须要强调,当时发生的一切都在公开场合,都是在会场上,众目睽睽之下,让韩寒来是七嘴八舌的结果,我的提议只是脱口而出。 --- 叶兆言[11]

31.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只看重征文来稿,当时就想,万一作弊怎么办。所谓复试,其实只是看考生当堂作文对不对路,有没有明显差距。后来逐年增加了复试的重要性,渐渐地占了一半分数。--- 叶兆言[11]

32.韩寒同学陈少清参加浙江卫视爱情连连看节目时,说“当时他的写作特别棒”,“当时韩寒的写作是很好”,“他后来《三重门》里面有一些翻译,英文的一些翻译,是我帮他翻的”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Q4NjY3MzYw.html (24:45)

33."首先,这一段林雨翔真的很高深吗?其实只要知道几个基本知识:1、韩愈诗格律严谨;2、柳宗元诗风朴实(卧春诗也很朴实),且反对过骈俪文;3、听说过《万历野获编》;4、读过中学,《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为中学课文——这4条可能对张放很难,但是对少年韩寒,不好意思,还有我,真的一点都不难,有以上基本知识,就可以用小说的语言写出那一小段场景了,这件事当年落在了韩寒身上而已。再提供一个回忆:“骈文”知识,即韩寒给我启蒙。当时我问他,这“并文”是什么意思?韩寒说这读“pian文”,然后给我做了大体的介绍。这就是我们的高中学习生活。你们信吗?当年我们这些普通中学生对学校教育外的文学知识都知道的有限,所以韩寒在我们眼里才如此出类拔萃,所以我们才很关注他写作、言论的一举一动,才对他很了解." --- 狂澜孤岛(金丹华)[12]

34."三重门前半段写了罗星中学,后半段写了松江二中,可惜那些方粉又何尝了解也没兴趣了解只认定是韩爸代笔,连罗星中学星光灿烂,走进一看破破烂烂,十个老师九个笨蛋,还有一个精神错乱能把这样的罗中经典名谣都引用了"...我们物理还是化学实验室的墙壁上有人提字写过这篇大作,我看到过,所以印象深刻 --- @壹个不靠谱的人[13]

35."还有书里面前期有个人物叫马德保。。。不知道的人以为是马德堡半球定律,其实我们学校里那时候有个物理老师姓朱叫德保,和书里写的事情可以对应起来。我们的语文老师姓马,不知道是不是教过你同学,所以那时候看到马德保的时候感觉很特别" --- @壹个不靠谱的人[13]

[1] 南方周末-《差生韩寒》http://www.infzm.com/content/70247
[2] 狂澜孤岛 -- 韩寒高中同学 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3v7QibID
[3] 狂澜孤岛 -- 韩寒高中同学 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3uPVgWSw
[4] 狂澜孤岛 -- 韩寒高中同学 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3uYW3uME
[5] 狂澜孤岛 -- 韩寒高中同学 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2Tuz9KxS
[6] 狂澜孤岛 -- 韩寒高中同学 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2SWbslhU
[7] 方方 http://www.weibo.com/1222425514/y6z61scKT
[8] 曾经在云间在狂澜孤岛一篇微博下的评论: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5T3yoG3D
[9] 李其纲 http://www.weibo.com/2618924435/y5LmglYZW
[10] 李其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199d9301010hj8.html
[11] 叶兆言 http://www.weibo.com/2294040303/y6XPrlgvi
[12] 狂澜孤岛  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7gU4rv4S 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7gRRlakw
[13] @壹个不靠谱的人 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7jag21rZ#1330308614093

相关人物

陆乐     韩寒同桌
沈宏伟   同寝室同学
潘超安   同学
彭令凤   韩寒初中罗星中学语文老师
邱剑云   松江二中文学社老师
戴金娜   韩寒语文老师班主任
吕玉萍   松江二中诗歌社指导老师
沈杰     韩寒同寝室同学
陈少清   韩寒同学
金丹华   韩寒同学,微博帐号@狂澜孤岛
 @壹个不靠谱的人   自称罗星中学低韩寒三届(待考)
曾经在云间 90年代初毕业于松江二中 个人博客 http://blog.eastday.com/yunjian/blog
李其纲  《萌芽》副主编
方方    著名作家,第一届新概念大赛评委之一
叶兆言  著名作家,第一届新概念大赛评委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