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壮图山人的博客 //www.sinovision.net/?7959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张水高的博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原创】彻查湄公河血案宣示中国保护本国公民的决心

已有 1205 次阅读2011-10-17 21:55 |系统分类:时政资讯分享到微信

    中国政府在保护本国侨居国外公民的工作上,走过一段弯路。过去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忽略了对海外华人生命、财产安全的关注。尤其是对意识形态不同国家的中国籍公民,还采用过区别对待的不同态度,听任居住国对本国公民进行歧视性的排斥,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海外华人对国家的观念随之变得十分淡薄,中国政府在海外华人中的影响日益缩小。此举不但让我国的外事工作常常陷入被动,更主要的是严重堵塞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民间渠道。

     这一为国内外舆论所诟病的政治局面,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很大改观。首先是逐步落实了有关外事政策,制定了相关法律,把保护海外华人的合法利益列入了国家的常态化的工作日程。其次是积极主动地展开了关注海外华人的舆论宣传和政治攻势,高调介入国外侵犯华人利益的相关事件。此举不但让海外华人的合法利益得到了切实有效的保护,提高了华人在居住国的地位,重塑了中国政府在海外华人中的形象,更主要的是增强了华人对国内的向心力,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在外事工作中的被动局面。

    可以说中国政府保护本国公民的决心已经开始产生成效,并且这一态度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湄公河血案发生以后,中国政府先是发表严正声明,接着马上宣布组成联合工作组派驻事发国进行调查。这些相对强硬的态度就直接影响了相关国家和地方对待这一事件的态度。先是泰国警方为了撇清对这一事件的责任,诿过于缅甸佤邦地方政府;接着就是缅甸佤邦地方政府的自我解脱式的声明和貌似真实的反控。不管如何,这些做法,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大多是不了了之,顶多不过就是赔钱了事。现在不同了,中国政府的坚决态度,让有关国家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据国内各大媒体报道,湄公河血案发生以后,中国驻泰大使管木约见了泰主管安全的副总理差林、警察总署代理总监飘潘警上将以及外交部次长提拉坤,要求泰方全力协助中方工作,加大调查力度,尽快查清事实真相,将凶手绳之以法。中国政府联合工作组10月16日在泰国清莱府与泰国警察副总监班西里巴帕瓦就中国船员在湄公河流域遇难事件举行了会谈。中国政府联合工作组组长、外交部领事司副司长兼领事保护中心主任郭少春表示,中国领导人对多名中国船员在湄公河遇袭身亡事件高度重视,中国民众和媒体对事件的发生和相关调查工作的进展十分关注。尽快彻查事件,将凶手绳之以法,中泰双方和有关国家都责无旁贷。希望泰方继续保持积极协助中方工作的态势,全力推进调查工作取得进展。

    过去中国政府在同类事件中,从来没有使用过如此强硬的措辞,也从来没有出动过这种高规格的调查组。这一措辞的变化,只能够说明,湄公河血案给中国民众造成的刺激过于严重,在世界造成的影响相当恶劣,已经危及到中国政府的政治安全和中国的民族安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能力也有信心讨回公道。同时中国政府还希望借助湄公河血案,向世界各国宣示保护本国公民的决心。

    对此,泰国政府和警方心领神会,一改过去的怠慢态度,除了警察副总监班西里对中国遇难船员表示深切哀悼之外,他还信誓旦旦的表示,泰国警方高度重视此案和中方关切,已成立专门调查组,下设刑侦、侦查和专家三个小组开展工作全面。泰方还表示高度重视中方立场并向中方提供积极协助,共同开展调查,争取尽快破案。

    泰国官方在湄公河血案发生以后态度的前后变化,不仅仅只是因为中国政府在此事件上反应的强烈所致,更重要的是向中国政府敲响了如何保护本国公民的警钟,换句话说,就是简单的谴责已经不能够解决问题,在保护本国公民特别是海外华人的问题上,中国政府必须一改过去那种疲软的做法,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且不打折扣的坚决落实,也就是说,不光是要打雷,还要打炸雷;不光是要下雨,还要下暴雨。必要的时候,可以不计代价,不论手段,不讲方式,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的公民充分享受到国家保护公民的积极成果,才能使中国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受到世界的敬重。(2011100047)【本文同步发布于多个网站,谢绝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