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阳光大地 //www.sinovision.net/?9687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央之国和他的邻居们》之五

已有 1904 次阅读2012-5-24 08:46 分享到微信

前面有朋友认为老蒋在二战结束时没有要琉球是一大失误,其实当时中国虽然位列5大国,但并说不上多少话,象拿回台湾这样原来在法理上属于中国的土地自然没什么问题。而日本南北两头的“千岛群岛”与“琉球群岛”被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直接占领是实力使然。所不同的是俄国了在领土问题上一贯霸道,直接把千岛群岛划走了。地缘关系比较近,历史上也曾俄国也曾拥有过北千岛群岛也是一方面原因。日本一直不肯放弃南千岛群岛的主权要求(北方四岛),其实如果认为俄国的做法是非法的话他可以一起要,因为当初北千岛是用南库页岛换回来的。不过自己在二战中也又占回了南库页,觉得理亏,所以只敢去要南边那四个岛。俄国人也不是不给,毕竟现在经济上想日本帮一把。不过又想在黑瞎子岛上那样打个对折,日本人当然不肯干了。所以事情就这样一直拖着。
再接着说琉球的事。
  有人可能在想,当时美苏平分了日本南北两头的外岛,那为什么美国没有象苏联那样的直接吞并冲绳,而要搞个托管,最后还还给日本了呢?这主要是东西方的思维方式差异所造成的(俄国是东西混合体,在领土这块是东方式思维)。
  象我们在网上讨论哪块地该怎么样弄回来,多是从军事上实力上做分析。能够从法律上、地缘结构上分析已算是突破了。而西方国家(也就是所谓“民主国家”)如果要拿哪块地首先想到的是人的问题,即上面的人会不会成为国家的负担,会不会影响别的纳税人的利益的问题。至于这种思维方式是符更高尚我不做太多评价。我只想说,一般富人对认亲戚这种事情都比较敏感。
  所以美国在海外收的地都是那种只有点土人的地方,比如夏威夷,光靠旅游业就能养活自己了,美国人民也能有个渡假的地方。上面那帮土人跳个舞,搞点情调还可以,是不会为美国找麻烦的。这种地方又那么具有战略价值,收过来做小,可以说是上上下下都满意。
  而冲绳就不一样了,岛上居民光在美国登陆时死伤的就有75,剩下的肯定也不少。而且那些居民很多是在战败时扶老携幼爬到崖顶跳海殉国的。10万岛士兵也只活了9000,美军伤亡7万多,可谓惨胜(后面用原子弹也主要是因为在冲绳和硫磺岛损失太大了,美国人受不了了)。
  特别是冲绳的老百姓宁死不做亡国奴的中做法,给美国人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冲击(基础教世界是不允许自杀的),他们无法理解这种东方式的思维。这种冲击绝对不亚于911对美国人的心理震慑。所以就算美国政府和军方想把这块地方纳入美国国土。国会和民众也决不会答应的。况且美国不象俄国多少和千岛群岛有关系,在法理上也有问题。
  所以先托管着是最佳选择(可以用,又不用承担义务),然后在合适的时候给琉球可靠的小弟做婆家。至于后来为什么交还给日本继续做它的“冲绳”,理由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
 回头再说日本登陆。
  日本在完成了外岛统一战争,并将登陆桥头堡收入囊中后。接下来的目标就是中国本土了。我前面说中国可能依靠“1927年建立的秘密组织”在对日本的民族情绪做点推波助澜的事。其实这也是目前西方国干涉他国事务的主要办法,毕竟军事手段的使用目前不是主流了。
  不过日本当时对中国可以下了大功夫的,1901年成立的“黑龙会”这个所谓的民间组织为日本后来的“大东亚圣战”可是立了大功的(具体资料可以在网上找到,这里不细说了)。所以说民间力量也是能在国际关系中起作用的,关键是要和国家的目标相一致。
对于吞并他国国土,国际上通行的办法是先策动你独立,然后再吃进去,当然这一切都打着民意的招牌(象美国吞并行德克萨斯、日本吞并朝鲜都是用的这招)。现在这种方法还在用,不过一般搞的对方分裂就差不多了,不会吃进来(主要是考虑人的因素)。
  日本人对中国的历史研究的很深,他们发现中国古代王朝所受到的入侵基本都是由北方而来的,一是蒙古高原,二是东北地区(也就是所谓“满洲”)。换句话说如果先占领了这两个地方,入主中原的成功率会高很多。
  所以日本人才会发出“俗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说法。后来他们也是按照这个战略在进行的。不过这个计划由于俄国的存在只完成了40%。日俄在这两个地区的矛盾由来已久,1905年日俄战争让日本人的信心极度膨胀,可惜30年河东30年河西,俄国人的战争理念早已脱胎换骨了,诺门罕一战让日本完全绝了念想。蒙古最终还是成为了俄国的势力范围。而东北地区倒是按计划扶植出了个“满洲国”,但计划中的外东北地区还是没法从俄国手上拿过来。
  所以你在日本最终完成的“圣战”地图上会发现。日本对中国的攻势是从北往南的,即按东北——华北——长江流域的路线进攻。之所以没有染指西部,就是因为没有拿到蒙古高原。从华北平原相对黄土高坡在地缘上是处于劣势的(这也就是最初的融合中,西方部落能够战胜东方部落的根本原因)。
  由于日本制定的这种由北向南的战略,所以你会发现,日本在中国的南方,除了将沿海的港口全部占领外,只在云南靠近缅甸那里有所动作。这一切都是为了切断中国的外援,而不是出于进攻的需要。
  中国当时的陆军虽然比不上日本,但是海军更是小儿科,所以矮子里拔高子,最终还是决定由陆军去打通唯一的陆地生命线。这就是派出中国远征军的由来。事实证明,如果不是打仗前就给自己想后路,国军的战斗力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在武器装备上能够得到补充的情况下。
  后来国军在国内战争的失败不是输在军事上,而是政治上。所以孙子兵法说“置之死地而后生”。不管哪个国家,在国外作战的战力一般都比在国内要强。
东亚地缘结构和历史变迁大概算是讲完了。研究国际关系一定要研究历史,否则很多东西就没法理解。
  现在东亚的国家一共有6个,分别是中国、俄国、蒙古、日本、朝鲜、韩国。加上个台湾问题,一共是67方。
  从大陆的角度来看,中国还是占有优势。诚如前面所分析,日本最后的目标没有达成。我前面说过,日本的失误不在于战略,而在于效率。战略是没有错的,只是消化的时间太短了,如果他们肯再多花50年时间经营,最起码可以把朝鲜半岛和台湾消化掉。不过也不能完全怪那些少壮派太急,因为当时的中国毕竟已经在名义上统一,也已经接受了现代化的思想,再过50年,日本也没有机会一口吃下中国了。所以只能说天时不在日本那里。
  当时日本甚至打算在征服中国后把本部搬到中国(和历代北方民族所做的一样)。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他最后还是要给自己找个华夏的标签才能立住脚。事实上在战争时他也是这样在洗白,即使现在很多日本人也认为他们才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人。这种想法在日本人处于强势的时候并不会让现在的中国人感到舒服,但如果舞台的主角是中国,日本人有这种文化认同并不是什么坏事。正如我说日本的战略和想法是没有错误的,只是大哥的的角色注定不会是它。
  这说这点并不是在假设日本真的征服中国后会不会被同化,毕竟历史不能假设。只是想说明当年周人富有远见的“华夷五方论”已经让华夏族无可动摇的成为了这个中央之国的主人了。
俄国本来与东亚的政治无缘,尽管它已经很努力的占据了大片远东地区。但目前受这块地区的自然环境所限,还是很难让俄国东亚地区获得足够的发言权。
  目前俄国已经充分意识到,21世纪的世界是属于边缘地区的,在欧洲大陆他最好的选择也不过是成为“新欧洲”的一部分,这种二流国家的角色是无法让曾经的帝国满意的。于是,如何开发远东地区,在这一欧亚大陆东部的边缘地区获得突破就成了俄罗斯复兴的希望。俄国的战术是利用远东地区丰富的地下资源开发远东,提升远东地区的实力和战略地位,并以此而提升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但俄国的困难在于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资金完成这一战略目标,而这两点正是中国的强项。如果不考虑国家安全这倒是一个很好的双赢的合作。但从地缘的角度,俄国不可能不考虑中国介入远东地区会影响这一地区的安全,因此一直处在犹豫不决。中俄石油管道和日俄石油管道之争就是这种顾虑的典型反应。
  不过中国毕竟占有地缘上的优势,而且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和中国的合作要合算的多(一是管线,二是未来的潜力)。俄国最终还是必须接受中国对远东地区的渗入。(中俄线据说已经取得突破,开始建了)
  唯一值得担心的是俄国严重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得这种合作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而且经济的渗入只是一方面,如果中国真有野心为远东地区做一个长久规划,改变远东地区的人口结构才是最终的胜负手。也许这反倒只能寄希望于俄国的彻底民主化了,这听下去可能是个悖论,做为集权体制代表的中国,反倒会希望旁边这个大个子“民主化”。不过中国移发在另两个人类未来可能开发的地区:加拿大——澳大利亚,的确会感觉安全的多。而“民主化”的俄国将失去他力量的源泉(最直接的结果是会陷入新的分裂,这正是中国和西方都想看到的,关键是谁能从这种分裂中得到更大的好处)
  很多朋友可能对这种表面上称兄道弟,暗地里却下刀子的想法感到不耻(正如我前面说美国在拉拢印度,但还是要提升澳大利亚的战略地位来防备印度一样)。但这就是政治,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
前面有朋友提到美洲的问题。可能我前面表述的不是很清楚,中、美、欧是最适合人类大规模居住,并且发展的地区。
  我记得是在中印比较那部分说过,低纬度地区因为物产丰富其实是很适合文明的起源的(埃及、印度、两河流域都是),也很适合人类生存。但这种文明是很脆弱的,是非常容易被高纬度的民族所击破的,而高纬度的民族在吸收这些文明后,结合自身的特点能创造出更有活力的文明。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猪是最容易长胖的动物,但如果在野外它身上的肉会很快成为猎食动物的营养。
  美洲的情况也正是如此,文明发生在中南美洲这种低纬度地区。至于他们为什么没有受到高纬度地区的野蛮民族的攻击,是因为有一个很现实的技术原因。前面有朋友说过了,就是没有马。你可以试想蒙古人没有马的话,还能不能驰骋欧亚大陆(后来北美还处在原始部落阶段印第安人从欧洲移民那里得到马之后,对欧洲人所造成的威协远远大于中南美洲那些人数众多的文明)。
  事实上美洲的原住民缺的还不止是马,还有金属、轮子等。没有金属使得他们也如中国人一样将石器文化发扬到了极致,形成了“玉石文化”。不过中国人要幸运的多,最终马、铜、铁的治炼方式都通过游牧民族传了进来。当然借助这些发展所发须的要素进入文明社会后,中国也回馈的很多给欧亚大陆西端的文明。最早从事这种交换的东方族群也许是“商朝人”,所以现在我们把从事类似活动的人称之为“商人”也就不足为怪了。
  所以认为东西方是各自处在美洲那样自成体系互不交流的状态并不是事实。当然承认中华文明最初是从西方获得技术的支持(这个西方不是现在的西方,而是西亚的两河流域。当然马是最初由东欧平原上的游牧民族传入的)也许很难让自小接受中学历史教育的我们接受。不过这也就解释了中华文明为什么在四大文明中起源最晚的原因。其实如果你承认两河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而欧亚大陆其他文明都或多或少的在启蒙阶段受到它的影响的话,那么从地缘的角度就能理解距离最远东方文明会最晚出现。不过这种距离也使得东方文明能够成为保持时间最长的文明。这一点足以抵消没能成为最早文明的不快。
  我说的这些你很难从历史老师那里得到明确的答案,尽管这些只是无伤现实的学术问题。但出于脆弱的民族自尊心,你还是能看到很多“教授”在热衷于将中国境内发现的几十万年前的人类化石论证成现代中国人的直接祖先(朝鲜和韩国也有人在做类似事情)。
中国古代“商”“贾”的用法是不同的,“贾”为坐商,说的通俗点就是开店的,“商”为行商,也就是贩货的。
  至于现在解释“商”的意思多是后来引伸出来的。最初的意思只是“商朝人”的族名。中国的汉字每个字都有其最初的含义(有如我前面说的“羌”和“夷”)做为最早成型汉字甲骨文的使用者“商朝人”,这个商字究竟是怎么来的是值得探讨的。也许在创造这个字的之时并无后来的含义。其他的民族根据他们的行为,将他们的族名做为交换的代名词,继续在根据这种行为的特点引申出协议,讨论之意也是符合逻辑的。
  上述说法,只是一家之言,目前我也并没有寻到有“专家”提出类似的观点,所以大家只当是一种新说吧。中国文字的确传承了太多的信息,只这一点便不会被外人所同化。
  至于承认印度在印度洋上对中国有优势,我想并不会有损中国的尊严,你同样也可以认为中国在东海上对印度有优势。在一方实力没有达到美国那种程度的情况下,地理上的距离地起很大作用(而且近海容易获得陆基的支援)
  至于假定中印发生战争,印度会如何在海上针对中国。这一点可以从张召忠将军那期《冲破岛链》的防务新观察上得到答案。并不需要扣留你的商船,只需以战争为名检查过往船只(所有有可能资敌的行为都在检查之列)。即使不扣,这种行为也足以让船只的通过率降低到10%以下。中国船只挂巴拿马国旗并非难事,而印度要想辨别出来也是很容易的。不必把希望寄托在巴拿马会因为收的那点注册费而为中国出头。
  在这里并不是要讨论中印之间爆发战争谁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只是要说目前的实力与地缘对比,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将对两国的利益造成极大的损失。所以双方的政治家才急欲达成和解。
  你看不到在南海问题上中国急于解决问题,这是因为实力的差距过大,中国还是存在通吃的可能性。现在划界并无好处,所以才会提出个对主权不置可否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案  

这点时间就说说南〈东海〉地区的情况。我在本章开头将东亚按北纬30度为线,分为东北亚地区和南〈东海〉地区。东北亚地区的情况较复杂,但主要是中、俄、朝、韩、日五国的经济利益之争(海上),更多的是涉及到地区安全。
  而南〈东海〉地区则不光是经济利益了,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中国的全球战略,即如何突破岛链,进入太平洋的问题。

从图上可以看出,中国如果想东出太平洋,一条是从琉球群岛中间穿过去。琉球群岛可以分为南北两部分,这两部分的岛屿都比较密集,而两部分中间留有一个约120海里的缺口,足够避开12海里领海区和24海里毗邻区了(两边加起来就是48海里,在这一区域日本有一定的检查权〈参照前面关于毗邻区的解释〉)。
  另一条路是台湾与菲律宾之间的“巴士海峡”了,最窄处95.4海里。

这两条水道因处在台湾的南北方向,也被大陆的军事家称为“台湾南北水道。
  应该说如果台湾能够收回来,中国可以把海军基地直接建在台湾东部,这两条水道对中国的意义不大。但在目前对中国突破岛链意义重大。巴士海峡由于处在台湾和菲律宾之间,目前北京方面暂无法介入,因此琉球群岛中间那个120海里的缺口就成为目前所要关注的重点了
 而如果中国希望将势力范围尽量向琉球方向推进,钓鱼岛就是需要必争的战略要地了。
  钓鱼岛地区其实不是一个岛,准确的称呼应该是“钓鱼列岛”,是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和3块小岛礁即大北小岛、大南小岛、飞濑岛等8个无人岛礁组成。其中主岛为“钓鱼岛”面积有4.3平方公里.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组岛屿正好处在大陆、台湾、琉球三方势力交错处,整个地形实际上是一个露出海面的山头。目前为日本占领,但由于地形限制,目前尚未开发,日本方面只是在上面建了个灯塔,并不时派自卫队来转转。
  日本方面由于有冲绳的海军基地在后面,因此花力气将钓鱼岛军事化意义不大(而且现在美国人也不会让它这样做)。但如果北京方面能够最终控制这一地区,一定会将钓鱼岛的山头削平填海,并在上面兴建军事基地,并建造飞机场。这样冲绳水道就可以更有效的处在中国的陆基力量保护下了。
  鉴于这是中国在东海地区最远也是最后一块可以争取的战略要地,中国方面是一定不会松口的。其意义不仅在于东出太平洋,更在于对它与台湾的地缘关系。如果台湾能收回来,则钓鱼岛上的军事基地可以做为台湾的北部外围阵地。反之则成为钳制台湾的重要手段。
  对于钓鱼岛,目前中国方面还停留在口头要求上。至于能不能收回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由于中国目前打着“和平崛起”的大旗,因此用军事解决的机率不大,所以只能先吊着。如果一定要收回,最现实的手段是想办法策动台湾方面与日本产生冲突,然后伺机介入(台湾也在要求钓鱼岛的主权)。这种方法你说是曲线救国也好,借刀杀人也罢,北京方面的风险最小。至于台湾有没有胆做,那就要看形势进一步的发展了
 走与那国岛和台湾中间,目前太敏感。如果台湾能收回来,那条水道意义也不大。
  目前解放军正在试探美国和日本的底线,这几年已经很多次故意穿越冲绳,然后向南绕到巴士海峡再进入南海地区学习。说白了就是探探这两条水道的底。
大家可以注意图右下方的“冲之鸟礁”,日本一直声称那是一个岛,希望以此圈定周边半径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47万平方公里)。本来日本西侧的事情中国也管不着,但如果真让日本得意了,又在中国东出太平洋的路线上多了一个钉子。所以中国极力反对。不过那也确实就是两块石头,我前面说过,日本怕它被水冲了,在上面养珊瑚,真有恒心。
  今年619日中国海军编队包括导弹驱逐舰、补给舰和支援舰各一艘以及二艘护卫舰在内的5艘战舰,经由冲绳水道进入太平洋;22日出现在“冲之鸟岛”岛礁东北方约260公里的海面,进行了直升机飞行和舰艇快速转向等军事演练。这一区域就在日本所要求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摆明了就是不给面子。
我曾经说过如果算起来,西Z有可能算是最后纳入中国的土地。其实台湾纳入中国的时间也很靠后。让我们先大略了解一下台湾开发的历史。
  台湾本来的原住民就是我们所说的高山族,也就是国际上所说的“南岛民族”。简单说就是居住在南太平洋那些小岛上的原始民族,从人种的角度来说不属于东亚民族。
  尽管台湾距离大陆的距离并不算遥远,但由于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陆权国家,对海外的土地一直不感兴趣,因此除了少数民间移民外,一直到明朝末年都没有大规模移民台湾。史书最早关于台湾的记载是孙权派了一万士兵上去探路,结果发现没什么油水,抓了几千原住民回去交差了事(据说因为投入与产出严重不符,领兵的将军还受到了严厉的处分)。
  真正台湾受到重视是到了明朝末年,我们知道明朝初年,郑和曾七下西洋,现在关于永乐皇帝为什么要派郑和出海争论很多。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的政治家们并没有因此而发现海权的重要性,郑和事件只是作为一个意外事件被历史湮没了,官方重又下达了禁海令。
  但沿海的居民已经尝到了海外贸易的好处,所以并不愿意回去种地或只在海边打打渔。于是走私与反走私成了明朝中后期的一大项重要活动。由于当时的贸易对象主要是日本,所以出于维护共同的利益,这些明朝的“赖昌星”很自然的和日本人结合在了一起,携手武装反对阻档他们财路的大明政权。这也就是正史所说的“倭寇”,可以让爱国青年们聊以自慰是,在明代“倭寇”的头基本都是中国人,日本人大都是做马仔的。
  这场战争最终以明朝政府的胜利而告终,但这并不意味着海上走私活动有所减少,只是由于丰臣秀吉在朝鲜被明朝打怕了,而对日本人下达了禁令。既然日本人已经基本不参与这种武装走私行为了,也就不好再把“倭寇”的帽子扣在这些强悍的水手身上了。
  至于明朝与“倭寇”们的战斗究竟应该如何定性,现在史学界有不同的声音,不过这并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我们所要注意的是正是这场走私与反走私的战争凸显了台湾的战略地位,开启了大陆对台湾的第一波开发热潮。
在日本人还在参与走私行为的时候,日本南部的沿海地区是不错的基地。但在日本人退出以后,中国方面的“海商”们需要另外再找寻一个根据地了。(最后一次有史记载的“倭寇”事件时间是1624年)
  1606年做为新一代的“海商”代言人——郑芝龙出生了,我们无从知道他是什么时候从事“走私”这份有前途的职业的,我们只知道他最初的老大也是把基地设在日本的。不过在他18岁那年,也就是1624年,出于我前面所说过的原因,他将根据地搬到了台湾。那时候他已经自己做了老大了。由于郑芝龙入行的时候“倭寇”这个名词已经不流行了,因此他很幸运的没有被贴上“倭寇”标签,而是被称做“海商”或“海盗”。不要小瞧了这种分别,前者事关民族大节,后者说不定会被当作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虽然从实际行为上两者并没有区别)
不过年轻时候的日本之旅也并非没有在郑芝龙同志身上留下一点纪念。最起码他娶了一个日本妻子,这个妻子为他生下了一个足以影响世界历史的重要人物——郑成功。母亲的国籍并不能影响郑成功做为华夏民族英雄的的形象。在父系社会母亲的血统并不重要,事实上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日籍的妻子并不会去试图影响丈夫和孩子的价值观(在抗日战争时,有很多嫁给中国人的日籍妻子都将自己视为中国人)在郑芝龙到达台湾的同一年,荷兰人也到达了台湾。其实作为当时的海上强国,荷兰人已经1601年就试图打开中国的大门,并象葡萄牙人那样在中国沿海获得一块根据地了。他们开始选中的目标是离大陆更近的澎湖列岛,不过大明水师在与“倭寇”的战斗中已经成长了起来,荷兰人的几次试探都已失败而告终。
  不过大明水师也仅满足于将荷兰人赶离澎湖,双方最终达成合解(1624年)。荷兰人不再侵扰澎湖,而大明朝廷也放任其将基地设在台湾。对于明朝来说,那块地方还太遥远了,何况当时陆地上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办。
郑芝龙当时还只是海盗,所以对于荷兰人并无对抗的实力。所以便带着所有家当回到了大陆继续做他的老本行。不过在大陆做这种犯法的营生毕竟不比在海外,总是要担心被官兵操底。当然办法也不是没有,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也来做官兵。这没什么好奇怪的,自从《水浒》诞生后,它就一直被山大王们做为教育用书而收藏着。山上的大王可以学,那海上的大王当然也可以用。所谓小尼姑的头,“和尚摸得,阿Q也摸得”。
好在官府最近被北边的事忙得焦头烂额,也正好想“以盗制盗”,双方一拍即合,郑同志就摇身一变成了明朝的总兵官(1628)。穿上了官衣总得做出点成绩吧。于是昔日的兄弟们纷纷成了郑芝龙的手下败将,识相的也共同做了官军。
  官府收郑芝龙除了对付海盗,更主要的还要防荷兰人。这也正合郑芝龙的意,有了官府做后盾腰杆子自然硬了不少,1633年郑芝龙于福建沿海金门海战击溃荷军舰队。不过商人就是商人,如何利益最大化才是他们最关心的。最终郑同志和荷兰人达成合解,共同开发台湾,也共同垄断对日贸易。
  海盗出身的郑芝龙其实并不信任政府,如何在海外经营一块自己的根据地才是他最关心的。于是大陆第一次大规模的向台湾移民开始了,在最初的几年便达到了数万之众。而当时荷兰人在台湾只有几千人。
随后的历史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了,基本的脉络是郑成功退守台湾,赶走了荷兰人,开始了第二拔的大规模移民。1683年施琅收伏台湾,又开始陆陆续续向台湾移民,到1811年移民人数总计180余万。到了1853年太平天国进入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战乱,大陆地区又掀起了一波移动高潮。及至1905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台湾转而开始接收日本移民。1945年国军接收台湾将日本势力清除出去,并随后开始了最后一波的移民高潮
从这段历史大家可以看出,大陆对台湾的大规模移民起至17世纪30年代,止于1949年,期间大约310年左右。从这个角度可以说目前台湾人都是“外省人”,只不过是时间先后问题。但这么长的时间足以造成对大陆地区的心理认同的深浅度,这一点稍后讲到。
先了解一下台湾的地形

从图上可以看出,台湾的整个地形是一片叶子形,但由于中间大部分地区为山地地形,所以适合耕种的土地集中在西海岸,北细南宽,整体呈香蕉形。东海岸也有很窄的一条平原地带,但面积过小,不适合大规模居住。
  因此,无论是荷兰人,还是郑氏家族最初的开发地点都集中在南部。也就是集中在现在的台南一带,最北到嘉义。这一带的地理名称叫“嘉南平原”
清中期台湾继续向北开发,政治中心也逐渐向台北地区转移。1875年沈葆桢建台北府,统管台湾行政。可惜尚未得到充分开发,20年后台湾即被割让给了日本。日本仍以台北为行政中心,日本移民也多集中于此。到了1945年国军接收台湾后,新一波的大陆移民应该说遍布台湾,但在台北最为集中(一为行政中心,二有日本撤出后的空间)。
  另外在这一时期,台东那一条狭窄的平原地区因为新移民的到来,而充实了人口。不过人受地理条件所限,人口数量不是很多。 


因此从开发的顺序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最早的移民开发地点主要集中在台南地区(嘉南平原);而清早期的移民则在台中地区较多。及到清晚期及1945年以后的移民在台北地区和台东地区比重较大。
  这样就造成一个现象,越往南地区对于中国(或说大陆)的认同度越低。移民时间越短,相对来说对大陆地区的记忆越清晰。
  目前的台湾由于民进党当政时期强化了新老移民的区别,因此使得党派之争很大程度上成了划分与大陆关系远近的标尺。
  附:2004年与2008年台湾地区地方领导人选举图

这两张图上可以看出,相对与大陆亲缘关系更近的台北、台东地区为泛蓝的根据地;而嘉义以南的台南地区为泛绿根据地。而介于中间的台中地区则成了双方争夺的摇摆地区,偏向哪一方,哪一方就胜出
台湾南部之所以成为最早被开发的地区,是因为平原较大,适合农业生产。这也造成早期的移民中农业人口比例相对较高。
  而后期的政治中心转移到台北,1945年以后从大陆入台的人员约有120万,这样多的移发势必会挤占原有移民的生存空间。加上1945年以后台湾的政治与工商业主要掌握在新移民手上。原有的移民与新移民爆发矛盾也就在所难免
昨天简略说了下台湾的历史和移民情况。一开始花了点时间理了理郑芝龙的情况,主要是想大家清楚台湾初始开发的时间。这一段历史中学历史老师一般会模糊处理的。
  总得来说移民开垦的重点是由南向北的,这也很好理解,在人口较少的时候,人们总是选择最容易的地方开发。在这里只是说一个大趋势,或说大规模人口迁移的方向。并不是说在郑芝龙开发之前就没有移民了,也不是说在初期开发台南的时候就没有人去台北了。
  最初的移民还是延续中国传统的农业迁徙方式,即寻找最适合耕种的土地。但到了清朝末年,随着东方古典时代的即将结束。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也发生了变化。
  这一时期由于西方的贸易扩张,港口变得比农田更加能够创造工作机会了。在南部,台南原有与大陆沟通的港口已经由于淤塞不堪大用。好在再往南一点分割“嘉南平原”与“屏东平原”的阿里山脉延伸至海洋,造就了一个天然良港——高雄港(良港后必有山,否则海岸线太过平滑,无法停泊大吨位船泊)。因此台南地区得以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在台湾北部,由于可耕种土地没有南部多,因此人口密度也没有南部高。但随着海运时代的到来,位于台湾岛顶端的基隆港被开发了出来(1886年)。而其身后的台北平原则在稍早的时间建立了台湾新的行政中心——台北市(1874当时称台北府)。也许当时清政府选择将行政中心建在盆地当中而未建在再靠西一点的平原上是出于多种原因(比如安全,土地的所有权)。但基隆港与台北的确形成的类似北京——天津的关系(即行政中心加港口)的确使得后期的移民向台北地区集中。这种政商合一的优势在目前仍在继续,台南的人口仍在不断的向台北地区集中。
  上一张台湾的地形图。台湾中间为的山脉全称为“中央山脉”,从东到西又可细分为阿里山脉——玉山山脉——中央山脉。在西海岸又单独生成了一条“台东山脉”。平原地区主要分部在沿海地区,由于中央山脉是偏西生成的,所以平原主要集中在西部,特别是西南部。台中和台北地区都是以盆地为中心,盆地内外有小块平原。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早期的移民为什么先开发了南部的平原,人总是从容易的事情做起的。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