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信阳毛尖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11844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平淡乃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百老汇《中式英语》:肤浅的笑

热度 1已有 7375 次阅读2011-11-1 08:56 |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百老汇《中式英语》:肤浅的笑_图1-1


百老汇《中式英语》:肤浅的笑_图1-2

《中式英语》(Chinglish)10月27日在纽约朗埃克剧院(Longacre Theatre)正式公演。尽管该剧的制作班底集合了多位非常有才华的华裔艺术家,除了剧作者黄哲伦外,还包括服装设计萧燕(Anita Yavich),以及部分台词的中文翻译庄梅岩(Candace Chong)(中国国内上映的大型话剧《孙中山》的剧作者)。尽管为了宣传这部剧,制作人员和专为百老汇作品做广告宣传推广时大玩文字游戏制造笑料。一则广告说道:这是“被解放的牛乳”(Emancipated Cow Juice)?(无脂牛奶的中式英译),但是主流媒体和华人并不看好这个剧。

《中式英语》是剧作家黄哲伦根据自己过去几年多次前往中国的亲身经历而延伸创作的一部舞台喜剧。黄哲伦2005年到访上海,北京、厦门等地旅游访问时,他被带到一个全新的艺术中心,那里一切都很完美,只是标牌的英文翻译很糟糕。黄哲伦 说,在那里我第一次看到“残疾人洗手间”被翻译成了“畸形人厕所”。因此启发了他创作“中式英文”的灵感。该剧在2010年1月完成初稿,全长约两小时。

故事讲述的是来自美国克里夫兰的商人丹尼尔•卡凡诺(Daniel Cavanaugh)到访中国贵阳,希望自己的公司可以拿到为当地的新建文化中心制造双语指示牌的生意。他在贵阳聘用了一位来自澳大利亚、在中国生活多年、中文十分流利的顾问彼得,一起拜访当地文化局官员,希望可以达成协议。但是语言、文化与习俗的差异,却为他们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经历。

《中式英语》本意着重强调了语言游戏,在内容上试图阐发在中国做生意的更深层的问题。黄哲伦说:语言是最表层的东西,但是能够导致一些棘手的局面,尤其是当美国人与英语水平有限的人交谈,或者开会时没有自带翻译的时候。我们的舞台剧想要表现的是,即使你真的认识那些字,有时也可能会错意,因 为两种文化之间基本文化假设和实践可能有天壤之别。这部舞台喜剧采用了英语和普通话两种语言,还配上了屏幕词,以帮助观众理解。

但是周末在百老汇看了《中式英语》后,与编剧的初衷正好相反,感到十分失望。

首先剧情拼凑。编剧意图讲述的是一个美国商人在中国为自己的标牌制造公司争取一份利润丰厚的合同,但是因为种种语言障碍导致拿到合同的过程十分复杂,还节外生枝了很多东西。编剧本身在设计剧情的时候,就没有找到戏剧冲突的基础。制作双语标牌的生意在中国不但根本不会有(请一个懂中英文的翻译太容易了),即使有也不需要惊动文化局官员,更不会引起官场震动,使这个剧人为编造的痕迹太重。

正因为剧情基础不牢固,便无法制造戏剧冲突,人物就更加无法站立。剧中人物过于“脸谱化”,无血无肉。一帮人就像丑角,在台上人为制造着笑料。文化局长整场都在故意提高声调(意在讽刺中国官员装腔作势)吵吵嚷嚷,但是除了笨拙,看不到别的性格特点。文化副局长的角色纯粹就是为“床戏”设计的,使得原本一个试图表现文化冲突的戏,被“床戏”抢了风头。剧情中安排丹尼尔与文化局副局长产生情愫,实在是荒诞不羁。这不幸又落入好莱坞的窠臼:搞笑――床戏――皆大欢喜。正如有人评论的,看完这场戏,倒是可以笑一笑放松自己,就像做完一次放松练习,这实在是讽刺。如果为了搞笑而笑,不能不说是编剧的最大失败。

语言翻译上的误解本是戏的精彩部分,可以揭示中美两国在文化上还存在很深的误解。但是从一个实例无限夸张,引出众多人为制造的笑料例子,显得太多太过分。多则滥,观众并不希望一晚上看到的都是搞笑的翻译,而希望看到这种语言冲突背后的东西。编剧完全可以在中美文化冲突的事实中,去在如何认识对方、适应对方上做文章,这才是当今中美文化交流的意义所在。很遗憾,编剧流于表面浅层次的东西,没有深入下去。

也许对于完全不了解中国的美国人来说,觉得《中式英语》很搞笑,(这就是为什么在芝加哥演出时很轰动,因为美国内陆地区对中国的认识相对有限)。但对于对中国已经有一定了解的美国人,需要的是笑过之后留下的思考。就像莎士比亚喜剧总是留给人们的那样。

喜剧《中式英语》进入百老汇的意义,就在于它的进入本身,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地位提高的象征。这个剧在百老汇演出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在半个世纪的百老汇舞台上,终于有了华人的声影。《中式英文》全剧共有七名演员,除了饰演美国商人的华特森顿(James Waterston)及饰演在中国经营顾问翻译公司的普西(Stephen Pucci)外,其它都是具华裔血统的华裔,包括饰演贵阳文化局副局长的Jennifer Lim、饰演文化局长的Larry Zhang、饰演部长翻译的林逸扬(Christine Lin)、饰演检察官的Angela Lin,以及饰演法官的Jonny Wu。

这件事让人们联想到华人形象进入好莱坞的历史。历史上很长时期,在美国银幕和视频中出现的亚裔(华裔)女性的形象,要么是下层的、仆人式的,要么是凶狠恶煞的,所谓的“Dragon Lady”。亚裔女性的角色很难摆脱依附性强的可怜兮兮的亚洲女人的形象。男性形象中,李小龙的武打形象,却成为了中国男性永远的“武打套路”。可能李小龙自己也没有料到,当年为了摆脱华人尽是一些懦弱的、反面的印象而设计的武打,却制造出了另一个僵硬的华人武打形象。直到后来在梁家辉主演的《情人》(Lover)一片中,正式出现华人男性和白人女性的婚恋情结。另一部2000年由李连杰主演的《致命的罗密欧》(Romeo Must Die)电影中韩星复仇的故事中,他意外地得到了O'Day美丽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女儿Trish 的帮助与理解。这算是正面描写了亚裔男性和主流女性的爱情故事。亚裔男性和主流 女性爱情故事在银幕上数量的增加,也说明了好莱坞正在改变亚裔在影视中的形象。在电视方面,在美国电视黄金时段的节目中,还是很少能看到亚裔明星的身影。今后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会对亚裔在美国主流影视中的影响发挥作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更深和中国的进一步开放,会使西方影视中对华裔的形象反映更加真实。同时随着中国、日本经济在全球的影响,多元文化观念的逐渐渗透,中国导演、日本导演、以及中国、日本等国的演员、编辑、制片等越来越多地进入好莱坞,亚裔在主流影视中的形象还将会进一步改变。就像亚裔女性在银幕上的形象,现在已经有所改变,开始逐渐被主流接受,正面形象越来越居多。 

百老汇剧也是一样,喜剧也好,悲剧也好,要让人们笑过哭过之后,有一点深入的思考,让人们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想法。目前看来塑造出立得起来的华人形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回复 梅菁 2011-12-27 18:40
如果可能,请将演出的信息放在这里。谢谢。
回复 JingDaily 2011-11-29 17:20
专访百老汇舞台剧《中式英语》编剧黄哲伦。
http://www.jingdaily.com/en/culture/playwright-david-henry-hwang-talks-chinglish-at-china-institute-in-new-york/
回复 Jerseygirl 2011-11-2 00:25
看了此剧,与博主有同感。
尽管台词里说了多遍“中国强大了”,整台剧还是不断在丑化中国人,并强调美国人对情感的‘真诚“,中国女人对婚姻的儿戏等等。似乎是给经济不景气的美国人一个好机会放松一下,制造一些可笑的素材。作者黄哲伦作为一个华裔,似乎对中国文化了解肤浅,并不惜拿同胞作牺牲品。
回复 今又是 2011-11-1 18:05
非常好的剧评。我是没有看过此剧,只是按照博主语言描述的逻辑性来分析。而且结尾的思考非常好,的确揭示了一些走势,于是博文多了一层思考和意义。非常欣赏!
回复 纽约桃花 2011-11-1 16:54
嗯,由不得让人深思的一个角度。 如果不是你这篇文章,我还真的要忽视了这个舞台剧。 谢分享!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