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河间找小姐上门保健按摩特殊服务 ... //www.sinovision.net/?12231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微信:386654664】河间找小姐上门服务【微信:386654664】河间找小姐保健按摩服务【微信:386654664】《河间小姐服务电话》【微信:386654664】《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内蒙古和刘文忠长篇纪实小说《柳下轶事》选辑

热度 1已有 1525 次阅读2021-11-10 20:23 |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引子

 

乌海的夏天,没有酷热。

乌海湖起了作用,空气潮湿了许多。

天空中白云飘袅,柳树间不知名的鸟儿在歌唱。

湖中的莲藕,红花绿叶相间,让北方人大开眼界!

他们,包括四喜,从来没有见过莲藕!

在一处农家乐,有一个好几亩大耦园,竞相开放!

这消息向一阵风,传遍了乌海三区。

宁夏、巴盟和伊盟附近的老乡,听到这个信息,开着汽车,也从三五百里外赶来观看。

一向爱凑热闹的四喜和老伴,在女儿晓春、女婿二宝、外孙女刘琪瑶的陪同下,来看藕观花。

顽皮的7岁孙子广钧,在管理员也的同意下,摘了一朵盛开的花。

喜欢荷花的小孙子一点儿也不自私,让随行的人看、把玩。

这一朵花,成了人们照相的道具,在人们的微信中传开。

还有一个好消息: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国家白内障复明手术医疗队要来乌海,让更多的贫困白内障患者接受复明手术

社区在微信上开始做好宣传。

复明手术的宣传画在幸福新村张贴。

新村胡阿姨得知消息,自己的百岁婆婆是白内障,已经失明多年了。让儿子开车从牧区一苗树羊盘上接来,到乌海做白内障手术。

胡阿姨立即陪婆婆来到乌海市医院。

院长亲自为胡阿姨的婆婆做了详细的检查。

确诊她左眼白内障成熟期,需要手术治疗。

马院长亲自为胡阿姨婆婆免费进行白内障复明手术。

百岁婆婆白内障复明惊动了记者。

记者:老人家您复明后最想看到的是谁?

百岁婆婆:我的女儿红柳花。

记者:她在哪里?

百岁婆婆:52年腊月二十三出去放羊,羊自己回来了,人没有回来。如果活着今年也78岁了!

百岁婆婆复明要看自己的女儿红柳花。

电视一播出,成了特大新闻。

好心人在微信里找红柳花。

红柳花,你在哪里?

复明手术主刀大夫琪琪格到病房查房,走到百岁婆婆面前,亲热地握住手,询问:“老人家,您能够看清楚吗?”

百岁婆婆:看清楚了,闺女让我仔仔细细看看你。

百岁婆婆看完,自言自语:你太像我的女儿红柳花了!腊月二十三出去放羊再也没有回来。

琪琪格:老人家,你的女儿叫红柳花?腊月二十三?

百岁婆婆:是呀,如果活着今年78岁了。

琪琪格:你是杨家妈妈?

百岁婆婆:你咋知道我的名字。

琪琪格:我妈妈经常提起。百岁婆婆:你妈妈?!

琪琪格:外婆!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为他们相认鼓掌、祝贺。

琪琪格立即电话通知了远在北京的妈妈。

红柳花立即坐飞机赶来了乌海。

在乌海机场,母子相认,抱作一团,感人泪下。

祖孙三代,驾车看甘德尔山过去的放羊滩,现在成了乌海湖。

在乌海湖快艇上,红柳花和百岁一起:

“就在那里放羊!”母女在此相拥而泣!

又来到金沙湾。母女指着一片沙滩说道:

“这里的沙奶奶花长得最好!”

说起来话长,那还是刚解放的1952年。。。。。

 

 

 

 

 

 

第一章:

剿匪红马连显威风

雪天母子们不团圆

张巴子呀王如意,别勒盖庙做老巢;

杀死干部抢走枪,专把贫苦百姓刁。

此民谣说得就是塞外巨匪张巴子和王如意,这俩人长得身材魁梧,愣头愣脑。这俩个人生在了草原,骑马摔跤无不精通,力大无穷。这马奔驰起来真的是飞壕越堑,如履平地,风驰电挚。

打起架来是不要命的主,先是在山西给乔家大院当打手,打死了人,逃到塞外,又给当地恶霸地主贾八宝看家护院,有一定的家财。国民党傅作义和平起义,内蒙古全部解放,自己就是狗腿子地主,手里还有人命,不会有好果子吃,与人民政府为敌,举旗造反。对穷人恨之入骨,只要落在他俩手里,都要折磨致死。

当地人民政府及时向上级汇报了匪患,派来了红马连和白马连剿匪。张巴子骑的血红枣骝马,是一匹火焰驹,每到一处,先让马吃饱,而且给马喂上好的豌豆,自己再吃饭。

张巴子被河套打得无处可逃,过了黄河,来到了伊盟黄河畔,就是现在的乌海。

不论是吃饭睡觉马总在身边,张巴子枪不离手,马不离身边,一有情况,翻身上马,只要在马身上他就安全了。这伙匪徒血洗了拉僧庙村公所,杀死了三个农会干部,一个驻村土改人员扬长而去,要回到公务素附近,与伊盟其他土匪联络,准备更大的行动。

埋伏在金沙湾的红马连战士穷追猛打,十有八九被消灭俘虏。只有张巴子一人马跑得快,孤身进入牧区逃命。红马连长巴特尔紧追不放,被张巴子开枪打中胳膊,摔下马来。巴特尔受伤后,倒在红柳滩上。

随后追上来的部队人生地不熟,没有发现连长巴特尔,再加上天黑雪大,收兵回到伊旗政府,及时汇报了情况,第二天又找了一天,还是没有下落。

红马连有了新的任务,去其他地方剿匪,寻找巴特尔的事情由伊旗政府负责。张巴子逃到灰菜濠,就是现在的乌海公务素一带。张巴子改名张大,善人自居。张巴子把逃跑抢的骡子、鞍韂、毯子贱价卖给周围老百姓。把河套抢劫的贵重财物转来隐藏或者寄存,准备过黄河去石嘴山挖煤,做长期荫蔽。

    4月2日张巴子等匪徒落网,全靠乌海老百姓提供情报,落脚地点。4月5日在鸡儿沟,现在帽儿沟一带找到了张巴子的妻子和儿媳毛女子。平息匪患,乌海人功不可没!

1952年4月张巴子5名残匪在伊盟全部落网,5月1日张巴子在陕坝北门外执行枪决。参谋长李在、李方向在狼山镇枪决,随从判了刑。

塞外匪患彻底平息。

一九五二年腊月二十三,伊旗草原,天寒地冻,天阴沉沉的天,雪花如旋,打得人睁不开眼。

那靠山畔畔上,有着一间茅草房,旁边是羊圈。

阴森森的甘德尔山,看上去没有生命,没有植物,獠牙露齿的巨石仿佛要吃人。山下苍茫茫的红柳林倒是成了走西口逃荒汉们的栖身之地,因为不远处黄河边,有几处水海子,常年不干涸。

杨家妈妈几次出门向远处望,女儿红柳花到河滩地里放羊还没有回来。

刚才激烈的枪声更让她心急如焚!

“阿尼陀佛、阿弥陀佛”念起来佛!

天完全黑了!

杨家妈妈要疯了!

她什么也不顾,跌跌撞撞地一个人朝山下跑去!

一个踉跄,杨家妈妈朝土山畔下滚下去!

人常说“人走时气马走膘,娶老婆不要起大早。”

当了半辈子羊倌的李狗蛋半夜听见羊圈狗咬的厉害,不放心跑去看,什么也没有。

前前后后看了半天,没有狼。

这几天,红马连打土匪,枪声像放鞭炮,狗日的狼也怕,躲进了深山里。

李狗蛋一个人自言自语,坐在羊圈门前抽烟。

想起来自家的事情:

狗蛋是老大,人憨厚老实,少言没语。

兄弟虎蛋机灵,伶牙利嘴寸步不让人!

父亲用十三只羊到山西河曲换回一个水灵灵的大姑娘,本应该自己是老大,先成亲,谁知道父亲一句话:

长兄如父,当大让小小!

按理按份是自己的媳妇,先大后小小。

水灵灵的姑娘,成了兄弟媳妇。

父亲心里有小九九:乱世里老大养不住媳妇,尤其是这如花似的。

老二机灵,伶牙俐齿不让人。

自己多年的经验。

娶媳妇,丑是家中宝,漂亮惹烦恼。

“好马出在腿上,好汉出在嘴上!”

狗蛋也不知道父亲的难处,多少漂亮的媳妇,被社会上恶霸地主、土豪强绅明抢暗霸的黑暗世道。

自己的妻子斯琴是个阳光明媚、充满激情、长相俊俏、能歌善舞的草原百灵鸟。

伊旗那达慕会上,被牧主的儿子那仁看上,连哄带骗,听说去了外蒙古,再也没有音讯,找了几回没有见到人,家里的财物也扑腾得一干二净,快要讨吃要饭。

当爹又当妈,把俩个孩子拉扯大。

 

多少次,狗蛋抱怨父亲偏心。

不知不觉十几年过去,狗蛋四十出头,兵荒马乱中父母双亡。

狗蛋狠狠地吸了一口,火红的烟斗噼啪作响。

夜静人深。

突然:“救命呀”传来了一阵微弱的声音。

狗蛋听得真真切切,还是女人的声音。

狗蛋热血沸腾,朝声音跑去。

走到声音旁边,什么也看不见。

狗蛋用火镰打着火一看。

哎呀是你,

前几年从甘肃来的讨吃杨家婆婆!

你来干什么?

     找女儿。

     找到没有?

     没有!

     你咋了?

     站不起来。

     狗蛋知道,摔得严重,胳膊打晃悠,有可能骨折了。

     狗蛋什么也不说,风一样把杨家婆婆背起来,进了羊盘自己的小茅庵房房。

    厚厚的雪,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总算有个女人进了门,有了个家。

杂草丛生的放羊滩,野兔的天堂,蛇的乐园。兔跑蛇窜,根本就没有天敌,人也不伤害它们。因为走西口的人越来越多,狼和狐狸大多数躲进大阴山。

挖上一个土窑洞,红柳编的细芭芭,里外抹上二遍烂麦草粗泥,外面架上枳机草的茅庵房房,这就成了塞外标准的住房,放下即使门又是窗的枳机草帘子,家里黑漆一片。

红柳花赶着羊群,惊呼着:“好大的雪呀!”转瞬间就看不见羊群。

看着头羊带着羊群忽隐忽现朝羊房走去,红柳花口里说了一句:

“谢天谢地!”

下午山下枪声大作,她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许是谁家娶媳妇放喜炮吧。

突然,有个匹骑马的人疾驰而来,朝南面甘德尔山里跑去。

一匹马带着一个人朝自己跑来。

人在马上摇摇晃晃,被一个土坡一颠,摔下马来,马还站在身边。

红柳花疾步向前,走进一看,是一个穿制服的年轻人。

左胳膊被打断,摇摇晃晃的,出了许多的血。

这个人站起来走了几步,就昏迷过去了。

红柳花吓坏了,这个受伤的年轻人喊不醒。

红柳花把装炒米的布袋撕成条,把伤口包扎了一下。

巴特尔浑身发抖,身体快冻僵了。

红柳花咬了咬牙,羞涩地把宽大白茬绵羊皮衣解开,把巴特尔紧紧地抱在自己怀里,用体温温暖巴特尔。

九晃盖赶着骡车,做买卖从山口里出来,碰上了红柳花在给巴特尔包胳膊。二话没说拉着她们俩到了红柳村沙罗圈。

后来,才知道,这个受伤的年轻人是红马连连长,叫巴特尔。

红马连连长巴特尔在九杭盖的救治下,接了骨,配了几服药伤好了,手有点偏,就拿不动重东西。在红柳花的悉心照顾下,恢复的像一个铁塔。

九杭盖的牛具就在沙罗圈红柳地居住,有800多亩地。是个学生娃,全部交给吕二蛋管理,春种秋收,收租放债什么也不管。只要穷人求到他,有求必应。还吩咐吕二蛋多给点,连耕牛也借给穷人白使唤。骑着米仓县第一辆自行车玩耍。

原来,九杭盖是山西省医学院高材生,和张九皋一个班。

随傅作义来河套,是国民党调统室电台秘书长,现在的陕坝跃进团结6办公

九晃盖看到蒋介石政权腐败无能,中国迟早是共产党的天下,潜伏下来,文化大革命后期挖肃时候才交代。因为形势不同了,再也没有问罪

巴特尔在红柳花的陪同下,到米仓县驻地找部队,早已开走了。

红柳花说:说一千道一万,把伤养好再说。

巴特尔同意了。

巴特尔陪着红柳花进山口找母亲,什么信息也没有。

茅庵房房也被风掀翻了。

红柳花大哭:苦命的妈妈呀,你在哪里?

巴特尔安慰道:只要我活一天,就和你找妈妈!

 

 

 

 

 

 

 

 

 

 

 

 

第二章:

红柳地英雄安家

南梁外异客落户

 

巴特尔和红柳花来到米伊旗政府,找到专门安置转复军人、起义人员的民政局负责任人马天齐。

马天奇:河套有没有亲戚和熟人?

巴特尔摇了摇头。

红柳花:一个也没有。马天奇:那就到公地乡红柳地村安家。

巴特尔、红柳花:可以。

马天奇:赵杰村长来一下,他们俩安排在你们村落户。

赵杰:好!

巴特尔和红柳花跟着村长赵杰双双来到公地乡红柳村安家落户。

村里的人们通过赵杰知道,巴特尔是蒙古人,是红马连的人。

那个女人,自然是他的媳妇。

暂住在地主沈春子的一间正房里,铺盖家具齐全。

村长赵杰知道巴特尔是共产党员红马连连长,就悄悄告诉巴特尔土改工作队要进村了。

 

巴特尔和红柳花,多次来山口羊房找母亲,没有看到。

打问附近的牧民也不知道,可能是牧主巴图倒了羊场,进来后山那哈脑高了!

天长日久,巴特尔和红柳花心心相印,谁也离不开谁了。

赵杰知道巴特尔和红柳花还没有举办婚礼,就让夫人李秀丽一手操办。还让他们到区政府结婚登记,是伊旗政府成立第一位结婚登记的,新事新办,区妇女会还要亲自参加。

婚礼举行前的看家、订婚一应俱免。

新郎插金花可不能够免。

早晨的汤糕自然少不了。

“骑大马,坐花轿,娶老婆,吃油糕。”

娃娃们高兴,童谣在红柳村响起。

     塞外地区,吃糕是有讲究的,尤其是春节,没有一家人家不吃糕的,连讨吃要饭的也要二升米的糕过年。

穷的一天喝俩顿玉米糊糊人家,遇到喜事,大事,也要吃顿油糕,没有不怕,问穷哥们借。

因为说不定谁家什么时候有事情,需要吃糕。

家底厚实一点的人家,老人年龄大了,儿子该娶媳妇了,媳妇怀孕要生儿子了。家家户户都备有黍子,到时候石碾子一压,新米糕最软最筋道。不信你看一看,那个人肩扛碓杵,虎背熊腰大步流星走在村头,就知道,他家有喜事。

每年清明节,趁此机会全村同龄人约定相聚在陕坝百家饭店聚会。今年突然发现赵家二哥没有来,四喜一问,邻座珍珍悄悄回答:“二哥吃了糕了。”

村里有老年人去世,不说死了说“吃了糕啦。”既文明又不失幽默。

大集体时期,生产队种黍子的面积从来不少。

一来保证家家户户对糕米需求,二来保证家里的一年四季笤帚的需求。到了八月十五左右,黍子成熟了,妇女们到黍子地里折黍子穗子,到场面棒打手搓,热火朝天,男人们来帮忙也没有人笑话。打下的黍子,集体加工成米,分给社员,第一次新黍子糕开始吃了。

一进腊月,不用谁吆喝,年轻人主动组成了倒糕队,互相帮忙,孤寡老人帮到底,没有对象的年轻人忙中偷闲,趁此机会搞起了恋爱。

家家户户捣糕声震得窗户纸哗啦啦响,炸油糕的香味儿满村村飘。大多数人家泡上一斗黄米,吃到正月十五,二斗黄米吃到二月二。怪不得正月里唱二人台,《压糕面》是最受欢迎的。

男女相亲的时候,男方头一次到女方家,如果是吃炖鸡肉炸油糕,介绍人乐了,不白磨鞋底了。

后生乐了,能娶老婆了。老人就更高兴了,可以娶儿媳妇了。

如果是面片,多半没戏。

黄米软则为上,硬则为下。

种黍子不可以重茬,红泥地最好。

农村人饭量大,吃油糕之量更大,一顿饭吃掉3斤黄米油糕的不是神话,有一个人吃了3斤米的糕,还有捎带一颗猪头。

吃油糕远远不止红白喜事。

盖房子有“上梁馍馍压栈糕”。

“搬家不吃糕,一年搬九遭”的说法,娶亲时候,   

男方还要另带一份“离娘馍馍离娘糕”。

由糕演绎出许许多多:

“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十里的荞面饿断腰。”说明吃糕耐饿,可以走四十里路。

“背上二斗黄米访一访”,说明方圆百十来里没有说他坏话。

      星移斗转,时光荏苒。大花轿碓臼碓杵放进了博物馆,为我们饮食文化的见证。

   “人这一生,要吃三顿糕,过满月一顿,娶老婆一顿,进棺材一顿。”这是河套人的最经典的语言。

细细想来,不无道理。因为吃油糕必定和人生许多大事有关联,吃顺气,和谐的糕最好,最高。

巴特尔的喜糕特别软还精道,香甜。

预示好日子开始了。

红柳花头一天就到了赵杰家住下,早晨穿上了龙凤嫁衣,是村里王更小媳妇她婆婆出嫁的时候穿过的,成了村里共有龙凤嫁衣。

赵杰母亲为红柳花开了头,扯去了黄毛头发。

红柳花好美呀,她想起了失踪的妈妈,泪如雨下。

未嫁的姑娘们看见红柳花哭的厉害,都啧啧称赞:会哭轿,有孝心!

巴特尔穿上军装,格外有精气神。在伴郎的陪同下,高头大马有十二分威风,更加喜气洋洋。

绕红柳滩一圈,算是娶回新娘。

伴女婿铁蛋伶牙俐齿说开了:

请问宾官问一问,一父一母一支荣,请老上边坐,小贵人把礼行。

请问宾官问一问,姑姑姨姨一支荣,请老上边坐,小贵人把礼行。

请问宾官问一问,姑舅两姨一支荣,请老上边坐,小贵人把礼行。

。。。。。

区妇女主任看不下去,打断了结婚仪式:

父老乡亲们:

新社会男女平等,自由恋爱,男20岁,女18岁到结婚年龄,一定要到区政府登记,发给结婚证才合法。结婚自由,离婚也自由。

过去结婚男女拜天地,新社会拜毛主席。

说着把毛主席像挂在墙上,新郎新娘向毛主席像三鞠躬。

开天辟地新的结婚仪式,让红柳村沸腾了!

有榜有样,旧的结婚仪式彻底在农村消失了,死去了。

红柳村从河套来了个管裁缝、做醋的霍守信、做买卖的宫三。

他们是何许人也,来到来到了南梁外?

说来话长。

管裁缝一家人善良随和。

老裁缝做工精细,前来做衣服的缺少扣子,少了兜布都要免费给顶上,用碎布头顶替,又不影响衣服美感。

做醋霍守恒货真价实,用最好的原料。

做买卖的宫三,经营有方,老不欺少不骗,买卖越做越大。

老裁缝有苦衷,是奋斗中学的应届毕业生,毕业后参加了绥远省干部团。后来因为父亲去世,子承父业,在家时间长了,自动脱离组织。

米仓县政府公私合营,把30元钱的扣子钱没有收回,定为贪污,差一点判刑坐监狱。

霍守恒也是因为公私合营,没有了工作。

宫三的货被合作社收走,是觉得买卖还是自己干的最好。

打听到南梁外伊旗没有裁缝、做醋的和买卖人。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占天时地利,买卖做的风生水起。

还联合在一起,请了山西小桂梅剧团开了俩次交流会。

那名声,随着四面八方的牧民,传遍了鄂尔多斯高原。

他们的买卖如鱼得水。

过了二三年,伊旗又开始公私合营。

他们再也折腾不动了,安安稳稳地做了个供销社职工。

管裁缝拉得好四胡、霍守恒打得好扬琴、宫三爱吹笛子。

每次旗里开展文艺演出,他们都是好乐师。

手下汇聚了二十多名唱漫瀚调、二人台和晋剧的年轻人。

一到逢年过节、庆丰收吹拉弹唱,草头班子轰动四野。

他们活的逍遥自在。

 

 

 

 

 

 

 

 

 

 

第三章:

和平起义普天同庆

夫唱妻随瓜香羊肥

 

1939年9月傅作义长官司令部从五原迁到陕坝,随着政治部、保安司令部、绥远省政府搬迁到陕坝‘1940年后,地政局、水利局、粮政处、公路处、相继成立。

陕坝,又叫太安镇,成立了太安镇公所,处长常佩三【县级】。调统室电台在陕坝跃进团结6社。邮电局、缉私处、银行、警察局、天主堂、清真寺、书店、奋斗日报社一应俱全。

奋斗中小学,傅作义创办的私立学校,原来为解决随军军政干部子女入学所设。后又向社会 招生,完善为高中。师资雄厚、校风优良,后勤充足。坚持教学做合一,德智体兼修办学宗旨,培养出代代英才。1943年9月建成新校舍,由天主堂借地迁入。

三道桥为傅作义做军衣、政府工作人员做制服的管庆华老裁缝,有缝纫师傅50多人,45台机器白天晚上还是完不成任务,需要加班。

二儿子管云也沾了父亲为军队做衣物,到奋斗中学第二届读书,让多少人眼热。

有钱有势的孩子读中学,只能够在三道桥梅林庙国立绥中读书,前途不大。

1949年九月九日绥远和平起义,塞外人民普天同庆。

1950年2月22日工作队进驻米仓县政府。由赵琦、刘惠之、赵毅、等26名工作干部组成。分别到新隆镇【三道桥】、新乐乡【南区乡】、平政乡【二道桥】、平定乡【召庙和太阳庙】、新和乡【头道桥】开展工作。

工作人员自带行李,与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天交3000元【相当人民币3角】

1950年4月25日,米仓县人民政府成立。废国民党保甲制,成立区政府

4个区政府,乡村政府相继成立。

    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开始了!

巴特尔和红柳花是贫农成分,由于村社干部奇缺,巴特尔又是共产党员,成了红柳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他们下方到农村,干不了农活。

有熟人推荐,南梁外【现在海勃湾一带】,属于牧区,没有裁缝、没有做买卖的人,好生活,就被这里接纳了。

巴特尔英俊魁梧、浓眉大眼、豪爽、正直标准的蒙古汉子对红柳花那是掏心掏肺的好。

日子清苦,红柳花不嫌:麻油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挖米不嫌穷。

蒙古人喜欢吃羊肉、喝奶茶。

家里没有,急坏了红柳花,她有办法。

二婶家没有人放羊,红柳花给邻居家二婶放羊,借养邻居二婶家十只母羊代养,秋后下下了羊羔子归自己,顶放羊工钱。

果不其然。

十只羊下了八只母羔子。

母母下母母,三年一股股,红柳花连大带小48只羊了。

巴特尔作为村书记搞土改、成立互助组忙的是昏天黑地,连自己分到的15土地也顾不上务艺,全靠红柳花一个人。

到了地里,巴特尔什么也不会。

好在成立了互助组,有经验丰富的老农民专门负责种地,红柳花成立专业羊倌。

二婶说红柳花有福气,找了个靠得住的、老实豪气蒙古人。

老一辈说:为下蒙人有马骑,为下划拉盖【偷盗、赌博汉】活剥皮。

巴特尔人可靠,坏毛病一点儿也没有。

红柳花更是心花怒放,女怕嫁错郎,难怕选错行。

没有选错郎是女人的福气!

红柳花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火炕烧的热热的,奶茶滚动喷香的。

那是一个充满温馨的夜晚,充满幻想和激情的夜晚。

红柳花靠着巴特尔胸脯,进入了梦乡。

小日子过得安详、满足、自豪、快乐、甜蜜、幸福。

红柳村夜格外美丽,袅袅的炊烟在小村上空飘荡,醉人的奶茶味儿不愿散去,连空气也是甜甜的。

 

刚解放,塞外风调雨顺,河滩地瓜果飘香,家家户户飘起来羊肉香味。巴特尔家更是如此。

兵荒马乱的解放前,一个河套川就要供军队近百万人吃的粮食,南梁外就有供应牛羊和军马。

除了傅作义的军政人员,还有宁夏马鸿逵、山西阎锡山的军队,塞外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老百姓家里缺粮少油,碗里没有一点荤腥,吃不饱穿不暖。

几场透雨,草长得比麦苗还旺,不到阴历五月,羊儿一个个膘肥体壮。

“五月五,西葫芦烩羊肉。”家家户户都有羊,随便杀。

河套人特别爱吃羊肉,闻见羊肉味就走不动了。

羊肉飘香的日子,阳光最灿烂,人们的笑脸最多。

 

小雪刚过,大雪就紧追其后。忙碌了一年的庄稼人便开始了“大小雪格拉宰猪卧羊”。

那气势,那个乐活劲头不亚于过大年。

猪肥了,羊儿膘满了。

村东大红公鸡墙头上卧,红火不过娶老婆。

村西大花狗把尾巴摇,最亲的姑舅满脸笑。

冬天是庄稼人节日,娶亲和走亲戚的日子。

红柳花起了个大早。

喂了一年另八个月的猪儿该杀了。

为了明天的杀猪菜,睡到半夜就起来了。

不多不少选了一筐山药豆。

红柳花细细地把山药豆去皮洗净,切成三棱型,泡在水桶里,防止氧化变黑。

一上冻腌制的酸白菜也捞出来一筐,切碎后三泡三洗,用手攥成了15个酸菜团。

头天晚上红柳花就断了大肥猪的口粮,不给喂食,只给了半盆温水。

猪儿不好好喝,只喝了几口就卧倒在圈里。

红柳花喃喃自语:猪儿呀,不是我无情,是。。。。

猪儿呀,是为了第二天好倒肠肚。

第二天蒙蒙亮,巴特尔在自家的凉房灶台上,安了一口出烧大锅。

一大抱红柳,俩袋烟功夫,那锅里的水便笑开了开了花,上下沸腾。

村里的杀猪人聚生二哥进屋一看,烟熏火燎对面看不见人。

聚生二哥什么也没有说,舀了俩大瓢冷水浇在锅里,才一摇二摆走向猪圈。

红柳花早已把河套二锅头放在圈门口显眼的地方,聚生二哥大大地喝了一口酒,提刀到走到猪圈。

 

庄户人与邻为善,都是自家人。房前院后,左邻右舍,不喊自来。

看到屠家进了院,一个个摩拳擦掌,挽袖向前,准备一齐下手。

爷爷奶奶们说道:

肥猪早有预感,晚上在梦里梦见第二天要挨刀,准备夜里出逃。第二天大耳朵一摇,就把梦忘了。

第二天,猪儿一看这架势,想起昨晚的梦,死活不肯出窝。

云海自告奋勇,钻进猪圈,连打带推把猪儿请出来。

聚生二哥眼疾手快,把腿膝盖压在猪头上面。

趁此机会,云海和众人一拥而上,猪儿动惮不得。

聚生二哥嘴里念念有词:

猪儿羊儿你别怪,生来就是一口菜。

任二子还要补充一句:

他不吃,我不宰,早死早投胎。

红柳花朝盆里撒了把盐,把盆交给云海,心酸地背过脸去。聚生二哥把刀峰一转,猪血四溅,大部都流入盆中。

猪奄奄无息了。

聚生二哥把猪儿尾巴梢儿割去,朝远处一扬。

口中念念有词:

投胎去吧,投胎去吧。。。

聚生二哥拔出屠刀,在猪身上擦干刀上的余血。

聚生二哥把刀交给云海,昂头挺胸笑容动人,就像刚从战场上凯旋归来的大将军。

不要说,谁也知道,聚生二哥要喝第二口酒。

红柳花早已会意,把河套二锅头递到聚生二哥手里,又大大地喝了第二口酒。

聚生二哥一大口酒下肚,眼睛有点发红。

聚生二哥手脚麻利把猪后腿小拇指用刀挑开,拿出来早已准备好的铁捅棍。

猪背的方向、肚的方向连捅几下。

聚生二哥猛地吸一口气,吹起来猪。

白白胖胖的猪儿,滚瓜溜圆,更加可爱。

红柳花立即把早准备好的二流细麻绳递到聚生二哥手里,把猪腿扎好,防止漏气。

退猪那可是技术活。

水温要恰到好处,冷了不退毛,烫了就紧肉,不好退毛。

难怪聚生二哥朝沸腾的锅里又舀了几瓢凉水。

聚生二哥试了水温,冷热正好。

便弯腰挽袖,浇两瓢热水,浇得的透。拿起浮石,三搓俩拧,其他男人们一起帮忙,浇水、刮毛,最重要的帮助翻猪。

300多斤的猪毛重就有500斤!

大家一起动手,人多力量大。

“嗨呀!”一声,500多斤重的猪就像翻皮球。

不一会儿,白嫩光鲜的猪儿就展现在大伙面前。

还要猪通体浇一遍热水,大致刮洗一遍。聚生二哥此时就像欣赏自己白净光鲜的新媳妇,有点痴迷。。。

屠家朝丰满诱人的后座上拍了一掌,理直气壮地喊道:后生们,吊起来。

事先准备好的房梯子靠在了房前。

一起动手,把猪吊起来。

先把猪头割去,再割槽头肉。

红柳花一再吩咐,割大点,割大点。

38斤大槽头肉软颤颤地割下来了,今天烩杀猪菜,全部用上。

然后开肠破肚。

肠肠肚肚用大簸箕端,肝肺心用瓷盆接。

肉分俩扇。

从来不当场称重,老经验:一斤槽头10斤肉。

380斤上下,不差3斤。

杀猪时候年轻人只要在家,全民总动员。

小媳妇们就是头牌火头军。

杨家大嫂、二嫂来了。

郭家大妈带着过门不久富贵的新媳妇巧枝来了,引逗的未成亲的年轻人眼框框发热。

你不要小看这新媳妇,是烩杀猪菜的行家里手。

只见巧枝把槽头肉切成二寸宽,俩指头厚的大片,比杨家大嫂和二嫂还切得匀称,把几个年轻后生看得眼睛都直了!

把槽头肉炒了多半个时辰,肉片带色,猪油“圪嘟、圪嘟”往上冒的时候,李家大妈把切好满满俩大碗的葱蒜、花椒大料、酱油拌在一起。

“滋啦”一声,倒在锅里,满村村飘香。

郭家大妈和后来的妇女们,一看酸菜不够多,立即挽袖捞菜,洗的洗,切的切,不一会儿一大盆酸菜切洗好了。

“烧火剥葱,也算一功”。

看上去是一家人烩杀猪菜,其实是全村总动员。

是淳朴的民风把他们聚集在一起。

足足烩了三四个小时,杀猪菜出锅了。

顺风的话,香味可以飘个三四里。

村里的孤寡老人于大爷、云连招大爷、于秀英奶奶不前不后被红柳花来了。

不是村规,更不是民约:村里人杀猪、娶媳妇、娉闺女一类大小事情,这几位孤寡老人必须请到。

逢年过节,孤寡老人更是家家户户的座上宾。

巴特尔早己拿出太阳烟,满脸堆笑,挨个发烟。

二位大爷满足地摸了一把胡子,咧开没牙的大嘴笑了。

喝酒的和老人们上炕坐,孩子和女人们坐凳,其乐融融,就是一家人。

农家的顺山大炕,摆三张炕桌,挤亲挤亲坐30多人。

不等杀猪菜烩好,一盘酸咸菜就行,爱喝酒的就快二五了。

杀猪菜一端上来,顾不上喝酒了。

吃一盘肥肉人不笑话,喝一斤酒主家不讨厌。

红柳花看了一下,全村村80多口人在家的都来了,只有念书的没有回来。

农村一放学,下午3点半才放学。

红柳花专门给上学的孩子留了一大盆。

金黄油亮糜米饭,软硬正好。

就上肉烩菜那种滋味只有杀猪那天最香!

狗旦临走,红柳花给端了一大盆烩菜:

“二大娘上街没有回来,给带上回来吃”。

 

 

第四章:

宫家男闻变离家走

王家女蜕变金凤凰

 

米仓县有三个河北人开的商铺,已经快十年。说是商铺,不如说是作坊。

做醋酱油霍守恒,代收皮毛,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在沈存子那买了90亩二阴阴地,可以种糜子、高粱、豆子等,作为醋酱油原料地。

买百货的叫王中山,代收粮食,还被选为米仓县参议员,有四个女儿,翠兰、翠芬、翠莲、翠红,都在国立绥中读书。王中山还买了赵双仁60亩沙盖楼地,地里收入也是不少的,是首富

宫喜财什么买卖都做,规模做的稍微大一点,房后有磨坊,专门为人加工小麦,收点小费。有三个儿子。依次取名宫大、宫二、宫三,也在国立绥中读书。

宫喜财削尖脑袋,就是比不上王中山,让他耿耿于怀。

磨坊后面,翠兰拦住了妹妹,问她和宫三的事情。

他们的事情双方父母谁也不知道,买卖人在一条街上就是仇人,都怕对方抢了买卖。

翠兰:“谁知你们现在到了什么程度?”

翠芬笑道 “没什么进展,昨天我们悄悄见了几面。”

翠兰笑笑,“没有这么简单吧,是不是亲嘴了吧!”

翠芬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真的没有,他想亲,我闪开了!”

翠兰还是一百个不放心,宫家的人没有几个善茬,什么事情都做得来。

千千万万不要错事做了,想自己被宫大几句好话失了身怀了孕,借口头疼不能够读书留在家,帮父亲做买卖。

肚里的孩子会动了,快四个月了,不敢告诉父母。

不争气的妹妹翠芬又跟宫三好上了,这不是要父母亲的老命吗!

小煤玻璃油灯点着了了,灯芯“扑扑”跳了两下,屋子里分外亮。

翠芬刚把脖子挨上了枕头,忽然院里有猫叫的声音。

这时候,猫又三长两短叫来了起来。

翠芬吹灭了灯,屋里黑得什么也看不见。

这两天三道桥开交流会,父亲和姐姐翠兰到交流会卖货去了,妹妹们看戏去了。

院门没有关。

宫三比猫还敏捷,溜了进翠芬屋里来。

她光脚跳下地,没顾上穿鞋,边开门边问:“宫三?”

“嗯。”

俩颗心都跳得“咚咚”直响,互相都能听见。

高大的身影进了屋,翠芬胸脯起伏,拳头像捣鼓一样朝宫三打去。

翠芬带着哭腔说:“中学要停办,到呼和浩特,你怎么办?”

宫三:“听你说了。”

翠芬:不去念书了,我们结婚吧。

宫三:你父母会同意。

翠芬:不知道,你家明天请媒人提亲来吧。

宫三:行。

。。。。。

戏台上的锣鼓停息,父母亲和妹妹们要回来了。

宫三无奈地说:“翠芬,明天就来提亲。”说完下了地,硬把翠芬两只小手放在自己胸口上,要干那事。

翠芬推开了宫三的手,有点生气地喊: “三哥,咱们没有结婚,我不会跟你干那事情的,走呀,我送送你,路上小心!”

翠芬连推带搡,宫三总算跨出了门,翠芬紧紧地跟在了宫三后头。

临别的时候,宫三拉住了翠芬,在后脑勺上亲了一口,一溜烟跑回去了。

看戏的人回来了,差点打个对面。

   

七月流火,太阳炙烤着大地。天气闷的让人发慌,稍微动一动,便满身是汗。

三道桥宫喜财商铺里,宫大心神不安坐在一麻袋羊毛上,心急火燎,他知道翠兰怀孕了,而且是二个多月了

今天放学,翠兰告诉自己宫大眉头紧锁,他在思考着他心中清楚,翠兰家从来就对自己另眼相看了,不拿正眼看,未婚先孕,败坏家风。

前几天,土改工作队进村,王中山和霍守恒定了个工商业地主。土地归公被贫下中农分了,还得天天戴高纸帽子,游行批斗。

宫喜财是工商业者,保护对象,高枕无忧了。一个天上,一个地上。想到此,宫大喜忧参半。

正好梅林庙国立绥中搬到呼和浩特,借此机会宫大和翠兰一起随校到了呼和浩特。

路途颠簸劳累,快到包头的时候翠兰不小心小产了。宫大带着翠,到包头一个小旅店休息了几天。

宫大和翠兰火急火燎地赶着时间,总算没有耽误按时报到,再迟一天,分配工作就结束了,他们得回原籍听候分配。

在校学生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定成分,宫大毕分派到绥远省干部团工作。

宫大家庭成分是工商业者,家里财产受国家保护,父亲宫喜财接按国家政策,货物作价,作为股金,本人参加旗里工商业联社,当了个百货组副组长。

翠兰家里是地主兼资本家,父亲王中山是国民党员和县参议员,属于国民党反动余孽,货物归公。土地被附近贫下中农分了,还戴了地主和历史反革命俩顶帽子,发放澄泥淖尔劳动改造。

翠兰的父母从天堂落到地狱的滋味是不好受的!

批斗、游街、戴俩顶纸帽子罪上加罪。

原来在城里锦衣玉食,现在粗布破衣,还要每天到地里干活,比贫下中农干得多,工分得的少,还要低头认罪,服从改造。

翠兰是地主子女,也必须接受诸多不平等待遇。中学毕业后学校不分配,只好到一个县城偏远的苗圃当会记。

日久天长,宫大和翠兰分居俩地,一开始还书信来往,日子一久各奔东西。再加上宫大要求进步,要加入共产党,必须和翠兰一刀两断。

为了前途,宫大和翠兰断绝了关系。

宫大找了一个老长征副处级干部的女子,大宫三四岁。为了飞黄腾达,宫大一口答应。婚后当了呼和浩特一中校长,后来荣升了区教育局长。

攀高门的宫大婚姻不幸,这个高干的女儿没有文化,土里土气,宫大一直看不起,没有生育子女。岳父一死,政治婚姻再也维持不下去,再加上宫大有了新欢,离婚散伙。

二夫人巧孜倒是时髦,反而看不起宫大势利眼,没有情趣,属于名义夫妻,也没有子女,一丁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闹翻天,散了伙各奔东西。

孤家寡人的宫大,患高血压、糖尿病,哭瞎了双眼,到福利院度晚年。半夜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宫大刚刚过了60岁生日。

翠兰和宫大断绝了关系,翠兰活活剥了一层皮,没有了人模样。

苗圃也有一个叫李毅夫,25岁,大学毕业,因为家庭成分是地主,下方到苗圃改造,也没有成家。

同病相怜也好,臭味相投也罢,翠兰和李毅夫生活过的幸福和谐,五子三女也孝顺,个个事业有成。

五子都是大学生,可谓“五子登科”。

三女也出人头地,都大学毕业,还有一个考上了研究生,县城苗圃不大,到飞出了金凤凰。

好在宫三和翠芬没有干那个事情,没有后遗症。宫三和翠芬划清了阶级界限,再也没有往来,也不需要浪费笔墨。

 

 

 

 

 

 

 

第五章:

 

千亩林场固风沙

百姓安居有佳话

 

    大公鸡长长地叫了一声,红柳村村就醒了。

  最惹人“嫌”的芦花大母鸡鸡,拍打着翅膀,扯着嗓子吼叫起来,在院子里显得格外兴奋,在它的身后,是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鸡。

  老母猪可着劲地哼哼着,身后边的小崽子们也跟着起哄:“吱吱---哇哇--”地叫个不停,女人们会骂起来:“这些饿死鬼转世的家伙,一睁眼,就要吃。”

  羊羔子还没有完全消去睡意,“咩咩”的叫音有气无力,也许有什么毛病,就要仔仔细细地观察一会。

  红柳村的一天,就这样平平淡淡的开始了。

  老百姓的日子虽然清苦,却有滋有味,充满着希望,充满着乐趣。

  不知是谁家的孩子,“哇哇--”大哭,在空旷的小村上空回荡,更增添了几多色彩。

勤快的农家汉子,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从这样的早晨开始,延续了几百年。

从单干到合作社又到人民公社,体制变了几次,人们的生活习惯是外甥打灯笼照旧。

  人民公社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统一规划新修的乡间小路连着村外的大道。

看不到不到那种羊咩犬吠猪吼鸡上墙的情景了,都到了人民公社的大集体大棚圈里。

“花儿笑,鸟儿叫,背上书包上学校。”

村里有了学校,孩子们就近上学。

四喜从五里外的东渠小学转回,上了二年级。

  四喜戴着鲜艳红领巾,在晨风的吹拂下上下跳跃,像一朵朵火苗。

  新地乡红柳地800多亩的荒地,一会儿沙丘连绵,一会儿红柳漫滩。

沙鸡飞野兔窜,牛羊成群风景倒也好看。

伊政府决定改造红柳滩,成立了旗共青团林场,由旗团委书记宝音负责。旗委书记赵琦和旗长蔡芝平亲自参加植树造林。

旗直各个机关、学校、组织干部和学生参加植树造林。

为了赶时间,不误前植树大好时机,在立夏前,组织了伊旗万名民工自带树苗,一个星期的大会战。

河滩地植树只要不误农时,土壤墒情好,成活率百分之九十。

一个星期,五千亩大米伊旗青团林场建设好了。

树木品种有河套白杨、榆树、沙枣树、河套翠柳等。

因为是国家的林场,附近老百姓也格外呵护,连自己家的牛羊也不让进林场糟蹋树木。

护林员精挑细选,政治可靠,出身贫下中农,负责人都是年老退居二线的公社干部和大队书记。

林场盖了五间长的一溜穿靴戴帽的办公室,还明了石灰,是伊旗成立以来最气派的办公室。

旗委书记的办公室也比不上。

多少年了,只种不砍伐。绿树成荫,腰围二米多粗的白杨比比皆是,足有一立方米l立方米料。

谁也不敢动一根,那是国家的财产呀!

国营和集体的林场加在一起,足有1000多亩。

 

塞外人家,就是再贫困也要喂一只狗,一来看家护院,二来房前屋后有个响动,平增几分生气。

特别是电影《林海雪原》上演后,电影中有位叫姜青山的猎人,有一条叫赛虎的猎狗。

这只狗勇敢,机灵,带领解放军穿山林,过雪原,抓土匪,一狗独前,让人佩服的神魂颠倒。

四喜家的小狗狗虎虎也不孬经过他多次严格“军训,”进步不小。去掉了一个虎字,也改名叫“赛虎。”

没有俩天,邻居福蛋老远看见了赛虎,他不知道虎虎改了名,还是“虎虎虎虎”直呼旧名。

赛虎昂起狗首,连眼皮也不抬。

四喜连忙喊了声:“赛虎,跑。”

赛虎“汪汪汪”叫了几声,随着四喜的口哨一溜烟消失在乡村小道上。

赛虎成了孩子们的好伙伴。

四喜上学时候,赛虎屁颠屁颠地紧跟着。

放学回家,小伙伴前拥后护,围着赛虎。

赛虎看四喜的眼色行事。

君君故意丢了帽子,四喜大呼一声:“赛虎,上!”

赛虎如离弦之箭把帽拾回来。

小伙伴一阵欢呼,四喜又感到十分骄傲。

小主人神气,赛虎更是卖力气。

赛虎还能够听懂四喜的口哨。

无论在哪里,四喜一声口哨,只要赛虎听见,就飞快地出现在他的眼前。

有一次上学的路上,四喜被几个大一点孩子围住,要打架。

眼看就要吃亏,四喜拼命吹了口哨,赛虎立即赶到,对那几个大家伙龇牙咧嘴,呼呼地打着响鼻。

那几个家伙一看势头不对,溜之大吉。

四喜把书包底下的一小把锅巴喂了赛虎,赛虎直摇尾巴。

四喜中午没有了干粮,饿了肚子还是蛮高兴的。

生产队瓜熟了,精明的生产队长每年都把看瓜的事情交给五保光棍老汉范大爷。

因为范大爷孤身一人,又没有亲戚在生产队,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

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提出要四喜家的赛虎帮助他看瓜。

起初四喜愿不愿意,转念一想,人常说狗是忠诚,赛虎看瓜,到时候偷个瓜就不就容易多了,四喜立马答应,同意赛虎帮助范大爷看瓜。

   河套的秋天,晴空明净,田野炫彩。

   到处是极致的火红:红色的番茄,红色的辣椒,红色的枸杞;到处是成熟的金黄:黄色的玉米,黄色的葵花,黄色的河套蜜瓜。

只要望上一眼,或者呼吸一口气,秋天的火红,秋天的成熟让你陶醉,秋天的气息会沁入你的心脾。

    秋天来了,小伙伴们欢呼雀跃:可以偷了!

生产队里的豌豆角发白,有了豆豆了。剥开豆角,碧绿的豆粒水甜水甜。吃到嘴里慢慢细嚼,甜丝丝的还有一股青草香味。

四喜几个小伙伴趁午后或傍晚看庄稼的老头回家吃饭的空档时,壮起胆子,溜到事先踩好的点儿去偷秋。

选点有讲究。

“点儿”选择在靠渠壕和长芦草高的地块,既不容易让人发现,又可以顺渠壕迅速撤离。

如果是偷豆角之类,先把二个衣兜摘满了,如果发现没有人,赶快填肚子。

刚开始,豆角顾不上剥开,连皮一起吃。选嫩一点的,虽然有点苦涩,味道还是满不错的。

     缀在枝头的果子是最让人眼馋的,也是四喜小伙伴下手的对象。

生产队里果园里的桃红了,杏黄了,李子泛出霜。这时,看果园的老汉看的最紧,连饭也不回家吃。

四喜他们就学电影里的打鬼子的战法“声东击西”。

小伙伴分成二组,一组跳进果园故意让看果园的老汉看见,摇树喊叫,气得老汉连鞋也顾不上穿就追。

等老汉追远了,偷果子的一组,一个人拿一根葵花杆子或者长一点的柳木杆子,钻进果园,瞅准个最大,色泽最亮,距离最近的果子,猛打一气,其余的小伙伴在树下捡。

绝不贪多,因为看果园的老汉很快发现了他们的阴谋,连喊带骂的追过来,小伙伴们撒腿就跑,跑的离果园一里多了,才气喘吁吁的停下来,心扑通扑通乱跳。

小伙伴瓜分战利品时才发现,没有偷到几个,路上跑的快,丢了不少,一人只能分到一二个。他们不灰心丧气,总结经验,再重新设计新的作战方案.......

至于偷生产队西瓜,西红柿,更是家常便饭。

今年又有赛虎卧底,四喜更是信心百倍。

四喜在小伙伴前夸下海口,偷瓜的时候,赛虎会全力配合,手到擒来。

晚上,四喜相约村里几个小伙伴去偷瓜,自告奋勇当了头儿,一切都要听他的。

小伙伴们匍匐着向瓜地摸去,赛虎的耳朵就是灵,立即发出低沉的“呜呜”声,它发现了小伙伴们。

四喜急中生智给赛虎打了个长长的口哨,通风报信,意思是我来了。

赛虎好像一愣,停止了呜呜声。

孩子们大胆向前,谁知道还没有来到瓜地,赛虎扯开嗓门狂吠起来。

说时迟那时快,范大爷一手拿手电,一手拿着俩米多长的木棍子从瓜茅庵里追了出来,手电光柱就像探照灯在瓜地上空扫来扫去。

小伙伴吓掉了魂,撒腿就跑。

偷瓜宣告失败!

四喜被小伙伴嘲笑。

什么赛虎,其实是赛猫。

四喜心里也在骂:是赛猫,猫是奸臣、是叛徒、是卖国贼。

四喜心里委屈极了,要把赛虎要回来,好好地教训这个畜生一顿。

四喜妈妈知道了,说什么也不愿意。

妈妈笑着对四喜说:“赛虎没有错,吃谁家的饭,看谁家的门吗。”

妈妈的话四喜似懂非懂,这也许是一种责任吧。

做狗都懂得责任,做人更不应该没有责任。

 

 

 

 

 

 

 

 

 

 

 

 

 

第六章:  

 

杨妈妈遇险狗蛋搭救

宝音主戒心转场夜走

 

“大小雪隔拉宰猪卧羊。”杀了猪宰了羊为春节做准备。

河套寒冷风大沙多,肚里需要油水,肚子暖了就有精气神了。

羊肉,中医有讲究。

易补:补心、补脾、补肺、补肾、补肠。

易养:养气、养血、养精、养髓、养筋骨。

主调:调理阴阳、调理虚实、调理三焦、调理五行、调理无味。

一把食盐,一锅清水就把羊肉做的香气四溢。

涮羊肉、烤羊肉、手把肉、羊背子都是最地道吃法。

大食堂天天吃肉好日子没有几天,就开始喝糊糊了。

过年也没有羊肉,猪肉也是一人半斤死老母猪肉。

没有肉,春联还是要贴的。

 

段先生解放前在大地主王天赐家里当记账掌柜,全家住在地主偏房,快塌了。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老贫农。

王天赐是恶霸地主,有血债。土改工作队请示上级要求枪毙。

不知道是谁走漏风声,半夜居家逃到了南梁外再也没有回来。

分地主财产时候,段先生没有住房,住在了老地主的正房里。

二个儿子娶亲,把住房全占了。

老地主王天赐家里碾坊、磨坊一应俱全。

推碾磨面的乡亲们累了到段家喝口水,借点东西,段大娘十分热情,和一家人一样。

四喜的眼里,段先生就是无所不能的神仙。

因为父亲当过几天国民党警察,虽然参加了起义,造反派组织还是不要四喜。

四喜又不会给别人写大字报,写毛笔字的机会少了,书法技艺倒生疏了许多。

 

上回说到腊月 二十三,风雪迷茫。

红柳花到晚上放羊没有回来,羊儿倒是自己回到了家。

杨家妈妈万分着急,顶风冒雪去找女儿红柳花。

风雪中的杨家妈妈,踉踉跄跄,瘦弱的身体被北风一吹,厚重的绵羊皮大衣鼓满了风。一脚踩空,放了风车车,骨碌碌向山下滚去。

滚到了李狗蛋羊房附近住了脚,人被摔得七魂出窍,不省人事。

经过李狗蛋的救治,杨家妈妈身体好了许多,还是不能够行动。

杨家妈妈:狗蛋,我要回去找花花。

狗蛋:你能够站起来我和你一起去。

杨家妈妈:一阵昏眩,歪歪地倒了下去。

狗蛋:你的左胳膊也断了!

狗蛋为杨家妈妈的胳膊做了简单的正骨包扎,出血的地方涂上羊粪灰。

在茫茫的大草原上,少医缺药,牧民们头疼感冒、断胳膊折腿经常发生,都会自己救治。

杨家妈妈:啊。。。。。。昏迷不醒。

狗蛋把炉火捅旺,让杨家妈妈喝茶吃炒米。

狗蛋:杨家妈妈放心吧,我去找花花。

杨家妈妈:嗯。再也没有力气说什么,迷迷糊糊睡着了还是昏过去了。

第二天,天刚刚亮,杨家妈妈醒来了,动不了身子。

半前晌狗蛋没有回来,杨家妈妈爬到了路口。

太阳眼看落山了。

狗蛋赶着杨家妈妈的羊回来了,没有红柳花。

杨家妈妈见状:花花呀,你是不是找你爸爸。。。。又昏了过去。

狗蛋知道,杨家妈妈的父亲杨栓是三年前腊月二十三,大雪天一个人到后山找跑丢的二十多只羊再也买一回来,过完年开春后在小红山退水濠水干了才找到了尸体,是失足掉到冰窟窿里。。。。

为了找红柳花,杨家妈妈和狗蛋又找遍了前山畔,杳无音信。

牧主宝音骑着快马来到羊盘,狗蛋和杨家妈妈都是给宝音放羊的。

知道红柳花丢了,也帮助找了一天,没有一点信息。

也看过年了,羊群要离开这里,河套川雪把草掩埋了,回到山里的羊盘上,该宰该卖了。

狗蛋和杨家妈妈万般无奈,赶着羊进山里。

杨家妈妈一步一回头,挂着断了的胳膊,放声大哭。。。。

狗蛋是宝音肚里的蛔虫。

老蒙古这是狗蛋对主人宝音的尊称。

老蒙古看到套里土改顶成分,有钱的人家不是地主就是富农。

穷人还要分他们的土地、农具、牲畜、包括住房、浮财。

最可怕的是批斗,口号震天响。

三岁娃娃要地主富农站住不敢前进半步。

宝音是有名的牧主,在山里和套外的牛羊就有10000多只,靑德门还有300峰骆驼。要是在套里够恶霸地主了。

宝音不敢再想。。。。

在共产党没有顶成分前处理牛羊。

放出了话:只要有人买,就廉价卖。

三天无人问津。

五天问津无人。。。

杀!唯一的办法。

 

 

 

 

 

 

 

 

 

 

 

 

 

第七章:

手艺精善良人有好报  

人勤劳家道兴遇贤妻

 

宝音让狗蛋和杨家妈妈留下帮他杀羊,条件优厚,明年开春一人给50只羊顶工钱。

 

对走西口的河套人来说,粮食够吃。能吃的日子是幸福的日子,能够吃上羊肉,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新鲜肥廋差不多羊肉切成片,放在大碗里,食盐、花椒、胡麻油搅拌均匀,放置10多分钟,面煮到快熟的时候,把粉好的羊肉汆入。

羊肉臊子面、羊肉醒揪面、羊肉混合面。。。。

没有羊肉吃不了面。

奇怪是狗蛋穷放羊汉不爱吃羊肉,有点不可思议!

狗蛋是宰羊把式,远近闻名。

每到宰羊的季节,东家请西家叫。

到了后山老蒙古家里,能够宰一冬天羊。

狗蛋宰羊,扫干净地方,把羊牵到身边。

弯腰双手抓住样的一侧前后腿,向空中一举,羊悬空了。一拉,羊的身体着了地。多大的羊也是如此。

狗蛋嘴里含着细麻绳,羊的四个蹄子交叉处,三绕俩扎,打了个猪蹄扣。

狗蛋不慌不忙。

抽一口烟的功夫,在羊的脖子上摸到了刀口。

狗蛋念念有词:“羊儿羊儿你别怪,生来就是一口菜!”

狗蛋手里锋利的刀子就钻进羊体里。

血像喷泉、血像红霞。

有吃羊血的人家,早已把盆子放上一把食盐,准备好接血。

羊使劲地扭动身体,挣扎几下,呼唤几声,眼睛变蓝,就是不会闭上。

杨家妈妈麻利地把接血的盆子放好,血灌肠是必不可少的。

血喷在狗蛋的袖口上,又喷溅到杨家妈妈的胸口上,热乎乎的血把俩个人连贯一起。

他们不是在宰羊而是在放羊、接羔、挤奶。

平平常常的事情,平平常常的人!

最佳搭档!

狗蛋解开绳子,羊平平展展地睡在地下,安详静默,任狗蛋吹气,三下五除二羊变成了气球。

羊幸福地解脱了!

狗蛋熟练地找到刀口。

狗蛋剥羊皮不需要人帮忙,一拉一扯,羊变成了脱光了衣服白白胖胖的新媳妇,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狗蛋情不自禁地嘿嘿一笑。

杨家妈妈:“你笑什么?”

狗蛋抿嘴闭眼,掏出来水烟袋。

狗蛋把羊往上一托,挂在了钩子上。

狗蛋喷云吐雾后,就像外科医生给羊做手术。

羊皮往后一甩,遮住了新媳妇的羞点。

收拾完羊尾巴,用刀子轻轻地削去新媳妇的遮羞布。

仔仔细细地刮净羊毛和杂质,然后冷水冲洗一遍,生怕新媳妇埋怨他服务不找到,会生气。

狗蛋左手揪起羊的下腹部,右手用刀割一个小窟窿,顺手一下就把羊开膛破肚。

依次取出腰窝油、苦肠、心肝肺。。。。。。

从早上杀到晚上。

狗蛋和杨家妈妈累得要命,

 

宝音带来了河套二锅头,要和狗蛋喝几盅,还要说一句:“狗蛋炖的羊肉最好吃!”

狗蛋炖羊肉不放任何调料,只放一把盐。

火候不紧不慢,肉香淌美。

火大了肉不嫩。

一只羊变成一锅肉再平常不过了!

吃罢饭,宝音把杨家妈妈住的库房里堆满僵硬、冰冻的羊肉,连睡一个人的地方也没有了。

杨家妈妈只好睡在狗蛋的窝棚棚里。

狗蛋去山下三里外的二大爷家借宿。

杨家妈妈把门顶住,捅旺了火炉,还是透骨的冷呀。

口干舌燥,茶也喝不下去,她想到了三年前掉到冰窟窿里的丈夫,多好的人呀!善良、本分,不多言不多语,知冷知热。

村子里的年轻人最爱找他一起玩,农闲的时候,还在二人台里唱小生,打樱桃里唱三哥哥,走西口里唱太春。

他是杨家妈妈的开心果,多苦多累,也是心甘情愿。

真个是:一对对鸿雁白脖颈,夫妻越久越惹亲。

应该说腊月二十三,退水滩冻住了冰,一只见方“亮子”没有看见,丢了性命。

就一个宝贝女儿,水灵灵的十八一枝花,放羊没有回来。。。。

眼前这个男人倒是够老实,不然不会到山下借宿。

一连好几天,差不多半个月了。

方圆百十里,狗蛋谁也知道是个苦命人。

父亲“当大让小小”一句话当了6年光棍。

村里任锁子被抓了第八期国民兵,有人看见被炮弹炸飞,部队给发来了死亡通知书。留下来俩个孩子,一个还吃奶。

孤儿寡母,狗蛋不嫌弃,在好心人撺掇下,过在了一起。

不到二年,任锁子回来了,还是个志愿军转服军人。

锁子媳妇和狗蛋有了7个月的身孕,眼看要生了。

原来,任锁子没有被炸死,耳朵聋了,人痴呆了许多,国民党兵起义后,又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任锁子上了战场负了伤,回来了,是荣复军人,政府保护军婚。

好在狗蛋知趣,没有纠缠,人家才是一家子。

红柳花的父亲死去一周年,就有人为杨家妈妈提亲,说狗蛋会照顾人,不会亏待你们母子。

想到自己的丈夫和红柳花,杨家妈妈拒绝了。

狗蛋是不错,什么不错,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砰砰砰”有人在敲门

谁呀?

我,狗蛋,二大爷他们全家回河套过年,门锁了。

杨家妈妈立即把门打开。

四目相对,相对无言。

觉还是要睡的。

狗蛋把皮袄上的大红腰带解下,放在了小炕之间,独自蒙头大睡。

在蒙古包,男女一室,晚上睡觉只要中间放一根裤带或者腰带,就顶如一堵墙,男女互守规矩,第二天早晨起来,腰带依然是直的。

杨家妈妈泪流满面,知道狗蛋的用意。

再也不能够拒绝了,这样的男人少见。

杨家妈妈一把把狗蛋的红腰带扔在了地下。

杨家妈妈什么话也没说。

狗蛋一点也不孬,是个男人,把杨家妈妈搂在怀里。。。。

说来不怕人笑话,杨家妈妈40岁,狗蛋49岁,老来得子。

取名来宝。

 

 

 

 

 

 

 

第八章:   

大集体家暖炕热  

小学校培养人才

 

 

    塞外的土房房里养育了四喜,养育了黄河俩岸的千家万户人。

四喜家的土房房,不知道建于哪一年,爷爷活着的时候就有。

听老人们讲,爷爷是走西口来河套的,是当地最早的居民。

爷爷刘长青18多岁来到河套,就住在土房里。

土房非常简陋,靠自然小海子高一点干燥一点的地方,吃水有保证,防止遭水淹。

挖一个长方形半地下土窑窑,上面用红柳芭子作为拱形,麦草铺顶抹上泥,门窗用草帘子代替。

后来爷爷他们在土房房前后栽了树。

房前房后栽柳树,栽上柳树好居住,爬山调里也是这么唱的。

有了椽子,檩条等,盖起了真正房子。

土房房一进门就上炕,灶台直通一盘大炕。

那盘大炕好大呀,祖孙三代十几口都能够住得下。

土房需要经常修缮,翻盖,不像砖瓦房一劳永逸。

房顶要年年抹泥防漏,根基要加固,墙泥脱落了要补。

即使翻盖,也是易如反掌,开春的时候,挑潮得差不多的地里,压上三分土坷垃,向生产队买一些价格极低的椽子檩条之类,秋后算账。

土坷垃干透了,就可以盖房。

农村人憨厚,一家人盖房全村人帮忙,不要一分钱的工钱。

四喜弟兄6个,结婚的时候,都住上新房。

盖房不用举债,一身轻松,家家如此。

农村从来没有用听说没有新房而耽误娶老婆的。

你看着这土房房,二尺厚的土墙,差不多一尺厚的麦草房顶,得天独厚的保温环保。

冬暖夏凉。

有了土房房,还要盘一盘土炕炕。

不要小看盘炕,这可是个技术性非常高的活,要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来干。

靠近烟筒要留“狗窝”,大了小了高了低了都不行,要恰到好处,不然的话,不是冒烟不畅,就是忌风不好用。

流烟炉子,塌底锅,炕上坐个病老婆是最忌讳的。

土房房之所以保暖,全靠土炕炕。

“家暖一盘炕”一点儿也不假。

农村过去买不起煤,冬天靠火炕取暖。

每天的一日三餐不可以缺少,把用柴草最多煮猪食放在晚上,煮熟了一锅猪食,炕头已经热乎乎的了。

还有一个工作是临睡觉前必须做的,在炕上把烟筒的插板插死,防止炕头热气从烟筒逃逸,到第二天早上,炕头还是温暖的。

如果不煮猪食,就用碎柴草之类炜炕,效果也是不错的。

大集体时代的感觉,就是一个“饿”字。

睡觉前能够烧几个虎皮虎皮的山药蛋吃,喝一碗热水,就是天堂上的生活了。

美味佳肴,神仙过得日子啦!

有了土房房,盘了土炕炕,在盖一个土凉房,那就是绝配。

土凉房人一伸手就可够到房顶的椽檩。

凉房面积20多平米,人吃的粮食,喂牲畜的饲料,生活用具等杂物,都可存放在凉房里。

夏天热了把锅灶搬到凉房里做。

冬天,土凉房是天然冰柜。米米面面等都存放在凉房里。

猪肉羊肉等,放在外面抹泥的柳条大篓子里,存放的时候,底下放冰,再放肉,一层冰一层肉,肉的水分保存非常好,是自然存放,味道纯正,色泽鲜美,较之冰箱冰柜优良多了,为农民省了不少电费。

凉房,是农家院里必不可少的建筑。

    爬山调里唱到:青枝绿叶满树梢,养羊烧饭离不了。

河滩地是过水地,土壤墒情好。

最好栽的就是杨柳树。

每到春季,把柳枝砍成四五寸长短的小棍子,栽在地里,成活率百分之八九十。

年年栽树,每到植树季节,带领学生栽一星期树。

好地栽杨柳树,盐碱地和排干缓坡栽红柳树和沙枣树。

年过花甲四喜,栽树的情景记忆犹新。

生产队有树园子,大队有林场,校园里都有杨柳树。

仿佛杨柳树就是孪生兄弟。

看到杨树,就有柳树陪伴,它静静地矗立在河套每一个地方

他们矗立在四喜的记忆深处。

我的启蒙小学叫东渠初级小学,占地不大,四间教室,一个办公室。新生一年级教室没有木头桌凳,是用黄泥垒的,泥台台是桌子,泥墩墩是椅子。

    夏天还好说,一到冬天,就要穿戴厚厚的毛衣皮袄,坐上厚厚的毛毡才能够御寒。紧靠办公室有一颗老柳树,树上挂着废了的犁铧当作钟,学校没有工勤,上下课老师轮流打。学校没有活动阔的操场,旁边的柳树林成了我们玩耍的乐园。

    五年级考入桥头镇完小,每个年级三个班。整整齐齐的15间教室,一溜排开。中间是办公室和体育活动室,还有一个大礼堂,每个教室门前,都栽着大柳树,风景煞是好看。大礼堂是用蓝砖堆砌而成的,可以容得下2000多师生开会。

    大礼堂表面抹了一层平整均匀的白石灰泥浆,房檐上面的蓝砖,还勾出一些浅浅的花纹,有的像花儿,有的像云朵。

教室靠近大礼堂,透过教室的玻璃窗子一眼就可以望到它。

每它静静地矗立着,巍然而肃穆,在我的心里它非常神圣,不可侵犯。

办公室门前依然有一颗老柳树,学校里钟就挂在上面,工勤一敲钟,嗡嗡作响,附近的村民都可以听到。

尤其是走在半道的学生,小伙伴们玩耍正在兴头上,一听到预备钟声,就像离弦之箭,一溜小跑,赶到学校。

下课的钟声响起后,孩子们像是一群欢腾的小骏马,在操场上四处追逐嬉闹。

女孩子们在操场上轻盈灵巧地踢毽子、跳皮筋,欢声笑语在校园里荡漾。

柳树下面,绿荫浓密,清风习习,爱学习孩子在看书,在背课文。

    冬天的河套,北风呼啸,彤云密布,鹅毛大雪遮天盖地,拦不住孩子们正常上课。

孩子们穿着厚厚的棉衣,还有的同学穿着皮袄皮裤来学校。

学校供应煤炭数量不足,教室里火炉不旺,孩子们的脸颊冻得像红萝卜,小手手一道道皴裂,实在冻得受不了,集体起立,喊着“一二”跺脚。

那声音、那气势简直就是排山倒海,不一会孩子们汗流满面,浑身热乎乎的。

教室外面的雪越下越大,朔风呼号着,雪花在风中飘舞着,一尺多厚的雪覆盖了学校,田野,回家的路。

不管血有多大,孩子们照常上学,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

就像一只只雪兔,雪越大,蹦跶的越欢实。

男孩子的男子汉大丈夫气概充分体现出来,踏着着厚厚的白雪,走出一条小路来,女同学跟随其后,小心翼翼,不时发出尖叫,认男孩子奚落一番。

整个田野,皑皑的白雪,冰雕玉琢。

现在河套的学校条件好了,都是高楼大厦。

为了美化学校环境,移栽来松柏树,梧桐树,花花草草。

都不如柳树生长茂盛,也许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不少学生到城里读书,家长陪读。

多如牛毛的补课,让孩子却步。

 

 

 

 

 

 

 

 

 

 

 

 

 

 

 

第九章:

出意外乌海定居

遇改革桃花含露

               

四喜的大女儿嫁在乌海海南,二女儿又在海勃湾有了意中人。

大女婿少芳下班回家路上出了车祸,

抢救无效。

为了女儿和外孙凯平,来往乌海频繁,一住就是半年六个月。

写一笔好字可以吃饭,过好日子。

四喜在学校写会标、墙上大幅标语学校离不开,生产队更需要。

城里工艺美术社的写字师傅最吃香,布置会场、大型商场的橱窗设计都离不开。

二女儿晓春高中毕业,到陕坝工艺美术社工作,拜著名书法家江海为师学习书法,进步很快。

工人下岗,晓春也在其中。没有工作到了乌海,当售货员,老板是个体户。

晓春学习瑜伽,自己做瑜伽教练。

2012年四喜来乌海定居,楼房是二女儿购置的。

让四喜不明白,几乎一夜之间,乌海大街上所有广告牌不管黑体字还是美术字都十分规范,配图鲜艳,比大师画得还好。

四喜赞叹不已!

连只上了小学的妻侄儿飞龙,开了广告公司写美术字,让四喜惊讶。

一次偶然,四喜才知道,写写画画的不是人是电脑。

电脑、电脑、电脑!春风送暖,杨柳吐绿,满眼的绿色让人心醉。最先进入四喜眼帘的就是成片的桃树又发出了嫩芽苞。

一簇簇新鲜的嫩芽苞,傲然挺立在枝头。

先开放的桃花,幽香淡淡,高雅不失大方。  

今年乌海的春天天暖的较早,桃树发芽也早。

要是在过去,乌海是很难见到桃树,更别说桃花了。

    现在的乌海,桃树随处可见,不仅在小区绿地,国道俩边,连成片的桃树林比比皆是。值得一提是3000多亩大乌海植物园里的桃花,品种各异,有多少种桃树品种,我是说不上来。

   品种各异的桃花树,高低各异,花期不同,前前后后要开半月二十天,四喜和老伴几乎是见花就看,百看不厌。

“山色桃花柳上开,芬香不许人自来,一抹嫣红轩窗对,酥雨含羞满亭台。”

这是古人的绝赞!

四喜以为,是温暖的阳光铺洒在万物,河流山川复苏,把一幅墨绿的春光铺洒,世界才充满灵性。

国泰民富,政通人和,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我们的社会做点什么。

     “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是陶渊明对桃花的牵挂。

     “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

是王维对桃花品味。

望着那灿烂醉人的桃花,四喜的心儿在跳动,憧憬在这粉红色的童话世界里。

    

  “柳丝飘来毛毛雨,桃花映红游人脸。”的迷离色彩,有如少女小鸟依人般在情人怀里陶醉。

    追逐花蕊丛中蜂蝶,在人面的桃花境界里,不舍得离开,轻轻地拍打着翅膀,是那样的甘甜如梦。

又见桃花盛开的季节,那带雨含露的花瓣,飘洒着四喜无尽的相思。又见桃花盛开的季节,那带雨含露的花瓣,飘洒着四喜无尽的相思。

四喜不由自主地想起学校的事情来。

原来是民办代课教师的转正指标,都被上面的人占了。

做了半辈子豆腐的老汉,因为上面有人一转眼成了退休老教师。

农村修理地球大姑娘、小媳妇、俏后生,因为上面有人,连一天师范、甚至初中没有毕业,成了有转正指标的正式教师。

上面有荫凉,简直无法无天!

什么课也带不了,还要兼班主任,领班主任费。

更要命的谁也不知道上面的伞有多大。

一个年轻后生,连一二年级课也带不了,四喜只好让他带体育课。上体育课让小学生上树、爬墙给他捉麻雀。

四喜是副校长兼教导主任,其他老师发现了此种情况,怕发生意外,把学生摔伤,劝阻无效,告诉了四喜。

四喜马上跑到大树下面:

孩子,不要害怕,慢慢地爬下来,我在底下接你。

这位有着正式指标的国家教师认为四喜不给他面子,当着学生的面:

你算什么东西,球吃萝卜蛋操心,廋屄刮得球也痛。。。。

四喜怕事情闹得大了,怕他命令孩子跳下树摔坏了。连忙低声说:

“我叫你爷爷,活祖祖,让孩子自己慢慢爬下来好吗?”

不知道这位国家教师是聪明过人,把我叫你爷爷听成我给你买烟。四喜还没有转正,是个代课教师,一旦民办教师减完,首当其冲是精减对象。

四喜的大女儿香春,是旗师范毕业的,期末考试所带年级考了前三名,因为所在赫尔小学长人,被减了,理由是:大小队领导子女不能够减,她们一回家,民办教师工资收不回来!

开刀的就是一般没有实权、没有后台的。

言外之意,没有后台的民办教师一刀裁!

四喜知道此位国家教师是出了名的烟鬼。

此君不依不饶非要俩盒“大前门”香烟,在当时是最贵的。

为了息事宁人,四喜只好到小卖铺给此君买了俩盒大前门。

此君大言不惭:你要什么事情包在我头上。

此君上面伞大,没有几天调到政府部门后听说到了什么油水最大交通部门,戴着大檐帽,专门负责在公路上罚款。

给四喜留下一句经典名言:

用我的钱买当官的权,用我的权刮老百姓的钱。

因为生源减少和不少家长到城里陪读,近300多的戴帽子中学成立空架子。

小学部不到15名学生。

中学部空无一人。

一个老师教一个学生。

 

 

 

 

 

 

 

 

 

第十章:

金腰带黄河明珠   

园林城菊黄花红

说起乌海,四喜如数家珍。乌海有着美丽的传说。

乌海,是黄河金腰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如今是水上乌海,园林乌海,彩色乌海,翰墨乌海,万众一心,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乌海湖,甘德尔山,金沙湾等景区都是生态旅游区,是乌海的名牌。乌海,这个美丽的名字让人遐想。乌海,已经不是过去的煤城,而是一个水上青城,花城。母亲黄河穿城而过,留下了多少美丽的传说。东边是桌子山,甘德尔山,千里山。据说,过去没有桌子山和千里山,只有一座甘德尔山,桌子山和千里山都是成吉思汗留下的。甘德尔山,山峰奇特,宛如一朵朵石莲,灿然而放,据说当年成吉思汗路过此地,曾在此休憩,石头沾了灵气,遂变成了莲花的形状。

成吉思汗看着黄河俩岸水草肥美,梅花鹿成群,野马嘶鸣,苍狼长啸,是一块风水宝地据元史记载,蒙古人的祖先,是苍狼和白鹿结合的后代。对苍狼和白鹿顶礼膜拜。成吉思汗又站在了甘德尔山上向远眺望,甘德尔山满目葱茏,百鸟翱翔。

在花木幽深处,蜜蜂嗡嗡,彩蝶翩翩。成吉思汗不禁慨叹,好山,好景,真是与众山同啊!成吉思汗完全陶醉在这甘德尔山上,他戎马半生,血雨腥风半生,如今西征大获全胜,该放下马鞭歇一歇了。成吉思汗静下心来,细细欣赏、慢慢品味……

还有人传说,成吉思汗猛抽黄河三鞭。黄河水向南流了800里,才有了800里河套米粮川。成吉思汗放下的马鞭,两个黄色的缨穗,变成了俩条黄色金龙,蜿蜒盘旋,就是今天的金沙湾。鞭杆变成了桌子山,鞭子变成了千里山。

成吉思汗如醉如痴,一碗马奶茶滑落地下,变成千里沟,苏白沟,貓儿沟等十六条沟,流入黄河。十六条沟,有十六处泉眼,附近的牧民叫天泉。牧民们取水引用。水质甘甜、清爽,喝一口,顿觉神清气爽。据说常喝此水,健康长寿,由于年代久远,风沙淤积堵住泉眼,现在个边沟谷泉水外露,但是流量很少。还有另外一个传说,成吉思汗把俩只皮鞋脱下,倒掉了里面的黄沙,就成了今天的金沙湾。民间传说也好,市井文化也罢,都蕴藏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斯人已去,气节长存。

金沙湾生态旅游,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现代文明紧紧相连。乌海湖成为内蒙古西部最大的湖,是绝佳的旅游去处;甘德尔山一代天骄如磐石一样坐在最高处,无论你从何方向来乌海,最早进入眼帘的就是一代天骄坐像。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金沙湾的美景;现代人的辛勤奋斗,巧夺天工更使金沙湾披上一身绚丽的彩衣。金沙湾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为乌海市打造生态绿洲型城市,建设和谐社会锦上添花。

如今的金沙湾生态旅游区,沙漠卡丁车,是沙漠飞船。坐上它,上沙梁,爬沙坡,遨游沙海,真是别有一番趣味。坐上小摩托快艇,闪电般体会水上乐趣。乌海金沙湾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为乌海市打造生态绿洲型城市,建设和谐社会锦上添花。

在金沙湾,大大小小的蒙古包错落有致;沙海、沙雕、鄂尔多斯婚礼;沙地摩托、高空滑索、沙漠骆驼,勾画出一幅有着浓郁蒙古民族风情的画面。来乌海金沙湾一游。在松软的沙丘上,脱掉你的鞋袜,蹦蹦跳跳,说说笑笑,还有什么不能够放得下!去滑沙,去冲浪,去坐一坐沙漠卡丁车,尽情地享受着沙漠的热情,沉浸在这无垠的沙海的欢乐之中。红柳村就在这金沙湾里,有着茂密的红柳,许许多多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几场秋雨,内蒙古乌海天气有了许多凉意,燥热的空气清新了许多,天高云淡,大地一片明丽。由乌海市园林局、乌海市园林花卉盆景学会主办的一年一度的乌海金秋菊花展在乌海市植物园南门开展。居住在植物园附近的四喜,自然是寻味而来。就在工人们摆放菊花的时候就在旁边观看,自然是先睹为快。从手机上打开百度,这也是四喜的习惯,遇事情总爱刨根问底。菊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按栽培形式分为多头菊、独本菊、大丽菊、悬崖菊、艺菊、案头菊等栽培类型;有按花瓣的外观形态分为园抱、退抱、反抱、乱抱、露心抱、飞午抱等栽培类型。不同类型里的菊花又命名各种各样的品种名称。摆放菊花的工人认认真真,四喜看的如醉如痴。

造型别致:“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菊花造型,红白相间,展开的彩扇十分显眼,让人联想起跳广场舞的大妈们。

菊韵、盛世欢歌、秋菊雅韵、菊韵湖城、众望所归、韵染书城、采菊东篱等展区,等造型古朴典雅,让人浮想联翩。

听工人讲:每届菊花展挖掘菊花文化,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艺术性与观赏性的融和。

展览共分展出名贵品种20多个品种,近2万盆。

其中独本菊7200多盆、多头菊1500多盆、小菊10000多盆。

四喜一转身,看见几只麻雀飞在眼前,一点儿也显得不陌生,老朋友一般,给人一种归归大自然的感觉,乌海环境的改变,鸟儿自然也就多了许多,也不害怕人类了。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梅兰竹菊,菊花中四君子之一。

四喜喜欢菊花具有清寒傲雪的品格,才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

中国人有重阳节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

·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在古神话传说中菊花还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

在正式展览的第二天一大早,四喜又陪老伴去观看。更是别有一番情趣:每一朵菊花上,都被工人浇透了水,晶莹剔透水珠在阳光照射下,个个透着灵气,发射出自己的风采,好一幅美丽的图画。想起来那句“人在画中游”的佳句。

四喜随口吟诵了:“风日晴好自在时,菊诗清香入画来。”

 

 

 

 

 

 

 

 

 

 

第十一章:

踏雪怀古奠伟人  赏花抚今自修身

2017年腊月初,乌海迎来了第一场雪。纷纷扬扬的大雪,一直下了一整天。四喜钟爱雪,一直有着踏雪的习惯。

踏雪,给人的是一种意境中的静美,踏雪,感受雪的冰清玉洁。踏雪,心灵得以洗涤。第二天凌晨七点钟,四喜和老伴起床,从乌海职业技术学校附近的二女儿家出发,迈着轻快的步子,在嘎查,嘎查的踏雪声中,来到了乌海湖。乌海湖,黄河母亲杰作。

乌海湖是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建成后,于2013年12月底蓄水形成,总面积达118平方公里的人工湖,面积是杭州西湖的18.5倍、宁夏沙湖的2.6倍。因在乌海市境内,海勃湾区和乌达区之间而得名。

乌海湖地处风景区的核心位置,北接水利枢纽大坝,西接乌兰布和沙漠,南接黄河乌海段上段河道,东临乌海市滨河景观带,远处还有甘德尔山脉,丰富的景观与平静如镜的湖水融为一体。乌海湖大桥和国道110线乌海黄河大桥,是乌海市构建"一城两中心"的核心纽带。

又是建设"一横二环三纵"公路主骨架网的重要部分。也是打造"一刻钟生活圈、半小时经济圈、一小时城市圈"的关键环节。乌海湖大桥连接乌海湖两岸,路线全长6153.3米,其中桥长5120米,引线长约1033.3米。主桥为7跨矮塔斜拉桥,桥宽37米,全线采用双向八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项目总投资11.72亿元;工程已于2015年8月竣工。

河潮涌天地阔,风劲长空丹霞舒。绿色乌海展现在世人面前。滋润万物的水,是城市躯体中流动的血液,让城市充满朝气、灵气和活力。乌海湖,改善了生活环境。乌海湖,方法其实的大漠天池。  水绕城转,城因水活。

乌海湖,让煤城变成湖城。乌海月良好的交通条件,机场、铁路和四通八达的公路。滨河景观带、甘德尔山脉与平静如镜的乌海湖水融为一体。。。。四喜和老伴踏雪前行。

朝道路俩旁远远地望去,乌海市政府大厦,乌海书法博物馆等建筑,披雪如棉,在明亮的灯光中,显得巍峨祥和。

湖边历代书法大师的雕塑,在松树林中,栩栩如生。

他们在看着四喜他们踏雪,连身上的白雪也顾不上抖落,那墙梅花图半掩在雪中,它们也和他们一样,完全沉浸在踏雪的喜悦中。

四喜侧耳倾听,脚下的雪嘎查,嘎查,其声悦耳,其韵悦神。

四喜和老伴来到了乌海湖河畔,坚硬的冻雪,因乌海湖空旷,踏雪的声音随之而变大。老伴因为体胖,脚跟不稳,我还得时时提防她摔跤,可以说是寸步不离。

四喜他们以为是最早来到乌海湖的。

来到了乌海湖,早已有人捷足先登。

看看脚下,积雪已经成了小路。

乌海湖的雪,极目远望,真有点苍苍茫茫。湖中小岛,和湖西边连绵起伏的沙丘相连,雪原百里,绚丽多彩。四喜想起毛主席的《沁园春,雪》,

感受颇深,不由自主地朗诵起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当年红军爬雪山为了老百姓得解放,打江山,流血牺牲。今天乌海市政府修建乌海湖,为乌海人民造福,改善乌海生态环境。

四喜现在踏雪,是为了锻炼身体,安度晚年是在享福。

四喜爱雪,以雪为瑞。我爱雪,以雪为洁。

在孩童时期,四喜以雪为乐,溜冰滑雪,玩的昏天黑地。

进入中学,四喜爱读: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四喜更喜欢:“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四喜喜欢文学,写一点关于雪的文章,实在是班门弄斧,羞愧汗颜,不敢展示出来。

春天来了,乌海色彩斑斓的花儿开了。

在暖暖的春风里,唱着希望的歌,把芬芳留给大地,留给赏花的人们,让人赏心悦目。

一阵风雨雪霜来临,花儿纷纷凋零,有人惋惜,有人感叹,还有人葬花。

四喜看到,花儿凋零后,在枝头生长出来嫩嫩的绿叶,花柄上结出来果实!

“我为你高兴,我为你骄傲,为你点赞。”

这是四喜发自心底的言语。

一年之计在于春!

记得那是文化大革命第二年,也是一个春天,四喜他们的高中班开学不久,家庭成分好的同学,去学工学农,到广阔天地去翱翔。

四喜因为家庭成分不好不坏,父亲是个中农成分,多少有点历史“问题”,当过旧社会警察,后期被平反,父亲是起义人员。

就因为这点问题,几次报名参军体检合格,政治审查时被打下来。

四喜被学校分配到清理学校大礼堂,负责整修工作。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四喜学会了垒墙,抹白灰,贴瓷砖。

更庆幸的是大礼堂一间放杂物的墙仡佬里,堆了一大堆烂书。

四喜从小酷爱读书看报,不怕人笑话,大年三十,偷偷地捡放后爆竹残体,拆开来看里面有字的内容,借口找没有爆炸一半的爆竹,倒出火药玩。

母亲一开始极力反对,怕四喜出危险。

一看四喜是为了看里面的字,因为过去的爆竹大多数是用废旧书报卷的,也就不好再说什么,拆开的废纸,又可以当引火柴。

一看到那么多的书籍,四喜的眼睛亮了。

这些书都是少书皮的,掉页的,下了架。

造反派烧书的时候,没有发现,才逃过一劫。

有《巴金文集》《浮士德》《普希金文集》等。

四喜如获至宝,全部整理好,包好书皮,装在麻袋里,压上杂物。

晚上四喜是冒着头上被戴坏分子的帽子危险,分好几次把书用自行车驮回家里,藏在家里土豆窖里。

说来也怪,和泥抹墙等泥水活四喜一看就会。

向泥瓦匠师傅借来工具,垒倒塌了的舞台,抹掉了泥皮的墙面,比老师傅差不了多少,给学校节约不少钱,四喜还受到了“表扬”。

一个人把活干完,就偷偷地看书,一般人是不来的,难得清静,往往天黑了,学校没有人了,才一个人回家。

妈妈常常抱怨,日久天长,四喜就习以为常。

1971年1月15日,四喜高中毕业,回乡务农。

转眼之间春节到了,四喜把书转移到凉房炕洞里,寒冬腊月在凉里读书,怕被父亲发现挨打,惹是非,找麻烦。

说句心里话,挨了冻,心里痛快!四喜又看完一本书了!

四喜的文学梦在小学的时候就有,试着给《巴彦淖尔报》《中国少年报》《华北民兵》《党的教育》等报刊投稿,还发表了几个豆腐块。

长诗《小铁锤》被儿童文学出版社定稿,有了书号,赶上文化大革命,没有出版。

四喜要不当一回事,没有出版,给家里人和自己惹麻烦,万分庆幸。

四喜从此以后,文学创作乐此不疲。

1972年秋季,北京军区在二郎山进行军事演习,北京军区在二郎山举办军事演习,各旗县举办《民兵工作三落实》展览,配合军事演习。

四喜正在农村当农民,修理地球。

一天下午,四喜在生产队翻牛圈积肥,突然来了一辆212吉普车,只说“有请,执行任务。”

小汽车屁股冒了一股烟,就把四喜接走了。

连家里人都不知道干什么,万分着急。

村里人更是议论纷纷,甚至有人说四喜写东西带了害,被捕了。

到了旗人民武装部四喜才知道,是搞民兵工作三落实展览。

四喜负责文字工作,原来是旗文化馆黄吉录老师推荐的。

经过努力,民兵工作三落实展览搞出来了,在北京军区展览中,得了第一名。

到各个旗县展览,四喜一晃,一年过去了。

四喜留到了巴盟军分区作战部机要科,办理军籍政治审查的时候,因为父亲是旧警察没有成功。

四喜后又推荐到复旦大学新闻系,重蹈覆辙,灰溜溜地夹着尾巴回到了老家,当了民办教师。

四喜把文学创作和新闻报道当成了救命稻草。

在报刊杂志发表了多少,四喜自己也没有统计过,隔三差五,就有文章发表。

那个时代,没有稿费,写的人也少。

旗盟一有大型会议,就被抽调到会务组写材料,一年差不多有半年,好在学校临时代课教师好请,没有耽误过教学工作。

在学校与越玉柱老师共同创办了《苦菜花》诗刊56期,作者遍布全国各地,后来大多数成了著名作家,如刘秉忠,长弓,墨玉,刘玉清等。

四喜多次获得了内蒙古和旗政府新闻,文学创作奖。

四喜成为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内蒙古日报,巴彦淖报优秀通讯员。

《草原》《花雨》等文学期刊最佳创作员。

1976年6月经过考试,成了代课教师,一个月34元人民币。

如果不是这样,在百分之八十的民办代课教师被解聘的情况下,后果可想而知。四喜退休后,担任了人大代表,干起了关工委工作。

     改革开放开始,报刊都用电脑办公,投稿用电子信箱,没有办法四喜买了电脑,开始了文学创作第二高峰。

《乌海日报》《巴彦淖尔报》《内蒙古日报》《草原》《中国黄河》《齐鲁文学》等发表了百万余字的作品。

在互联网上有了自己的空间,主编了《苦菜花》电子期刊。

创作了长篇小说《红柳梦》三部曲、《魔咒》《杨家河畔》等。

诗集《点亮心灯》十余部。

一年可以分成四季。

只要有心,人的一生没有四季。

春天常在!

就是落花,

花瓣的歌声也是甜的。

 

 

 

  

 

 

第十二章:

爱书法不得要领  

遇大师甘拜下风

 

书法,很美,很美。让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四喜酷爱书法,也爱涂鸦几笔,但是长进不大,不敢拿出来示人。

打记事起,四喜就被春节写春联的先生所折服。

在四喜的眼里,他就是无所不能的神仙。

离春节还有好几天,父亲就把写春联的段先生请到家里,摆上小炕桌,父亲帮着磨墨,一不小心,脸上涂上了墨汁,让正在给先生做饭的妈妈好一顿数说。

四喜更也是大忙人,帮着递红纸条,凉写好的对联。

段先生把对联写好了,妈妈的饭也熟了。

倾家里所有好吃的,招待先生。

段先生酒足饭饱后要走,爸爸妈妈客客气气送出门外。

奶奶还要唠叨几句,有一年春节的时候,因为没有请到写春联段先生。

万般无奈,爷爷用小碗在红纸压上了黑圈圈,当春联。

四喜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爬在在泥台台上写字。

每周才有二节写字课,让学生练习毛笔字。

很多同学都不会写,连笔都拿不准,都成了大花脸。

四喜十分认真,写得最好,还被老师表扬,心里美滋滋的。

老师和同学不知道,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春节的时候,父亲买回了毛笔和墨汁,鼓励四喜写春联。

四喜已经是有一整年的书法历史的书法家了。

四喜的作业本本上的字写的非常认真,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好评,班级的墙报基本都是四喜写的。

放学回家,生产队的黑板报也是四喜写的。

岁月的流逝,生活的的风风雨雨,一直没有让四喜停止写毛笔字。

十年动乱,四喜到了中学,学校停课闹革命,写毛笔字半途而废。

造反派没有四喜的份,四喜又不会给别人写大字报。

    四喜真正成为了孤家寡人。

四喜心里多多少少留下了一点遗憾,每到星期六日或者学校停课闹革命,四喜身体好,能够吃苦,虽然十五六岁,个子一点也不小,1米70多。

    到建筑工地上当小工,每天可以挣块儿八角,补贴家用。

退休回家,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又担任关工委工作,忙里偷闲写一点文学作品。

交结了许多文友,还有一些书法造诣较好的朋友,劝四喜拿起毛笔来,平心静气,改一改浮躁的脾气。

听人劝,吃饱饭。

2016年3月,四喜又拿起笔。

关工委工作,说起来是鸡毛蒜皮的事情,做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忙到天黑也有事情做。

四喜牙一咬,横下心来练书法,不为别的,忙里偷闲每天中午1点50睡醒觉,坚持练写45分钟,一节课的功夫,不误下午上班。

翰墨飘香,心静手动,慢慢地形神合一。

没有过多的语言,来形容书法的妙处。

疲劳和烦恼得到了尽情的释放,仿佛又回到了原来的自己。

平心而论,四喜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学好书法,书法知识,书法的基本要素和技巧也是一知半解,又没有那么多的临摹字帖以及名家的书法作品,写起来是随心所欲。

书法界小有名气的马莉娅谆谆告诫四喜:

要掌握书法家的时代背景,掌握他们的书法特点和运笔技巧,最后集众家之长,写出自己的风格,得到大家认可。

四喜不能够完全做到,但是也不打退堂鼓。

大女儿翔春知道四喜写书法,不知道从哪里买来了水写布。

水写布好东西,能重复使用,只要用毛笔蘸上适当的清水,写下想写的字,随着笔落笔起就会显示出与墨汁一样的字来,风儿一吹,或者过一会,水写的字慢慢就会消失得一干二净。

书法界的朋友劝戒是对的,书法就是人生不无道理。

书法讲究落笔,提笔,顿笔等技巧。

可惜四喜难懂真经,不知要领。

那句:收笔不露锋芒的,领略一二,就是难得糊涂,知足常乐,多寡少欲,少一点大起大落,大悲大喜,淡然的心态笑对人生。

还有那“最不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复不可肥,肥即质浊。”

让四喜云里雾里,够一辈子去探索领悟其中奥妙。

 

四喜有许多的书法界的朋友。也是工作需要,书法进社区、进学校,只要关工委打一声招呼,附近的书法界的朋友高兴而来,从不推辞。传播书法是他们的天职。

每年春节前一个星期,书法家们陆续写书法进社区、学校、军营。在乌海,春节期间,社区工作人员笑嘻嘻地把春联送到千家万户。在门俩边,居民们乐呵呵地把还散发墨香的春联贴好。社区干部和居民的心贴得更近了,和谐社区的氛围更高了。

他们是:

国家书法家协会的王文炳、黄恩博、范玉和、郭宗卿、王松松等人。

还有内蒙古书法家协会的闫兴华、杨喜杨、王学贤、陈铁成、张占祥、陈铁成、陈艳华、陈水让、程振刚、董丽荣、董启云、董秀珍、董学义、董永胜、杜裕民、高和飞、高学智、高增庆、郭常有、郭景春、郭荣、郭世宏、韩德义、韩进发、韩兰生、韩秀英、郝秀英、胡峰、华亚油、景守光、张贵、李宝荣、李海中、李换阁、李平、李世厚、李素童、李新民、栗济平、刘根平、刘金山、刘少棠、刘小林、罗文化、马玉芳、奇鸿、尚德香、宋怀兰、宋淑秀、素平、孙文换、田智峰、王海潮、王明山、王荣恩、王万锁、王振国、王忠孝、吴玉芳、武世恒、彦振升、杨祖泉、于立森、于宪章、愚笑之、张贵、张峰川、张书森、张思干、张秀兰、赵平晓、周宝玉等。

四喜在乌海居住已经有十多个年头,由于女儿们嫁在乌海居,可以说是多半个乌海人了。是眼看着乌海书法的发展,一天天引人注目。2007年,由中国文联和中国书法家协会评选出了“开封、苏州、杭州、徐州、临沂、乌海、黄冈”等11座城市被评为“中国书法名城”。

乌海列入书法城首要条件是有书法活动和展览场馆、书法公园,由原来的青年公园改建。书法协会有组织机构、编制、人员、办公场所。中小学普遍开展书法课。

2008年9月10日,乌海市被中国书协命名为“中国书法城”。

这是继安阳、开封、临沂、韶兴、苏州、徐州等6个“中国书法名城”之后,被中国书协命名的又一“中国书法城”,这是乌海市书法历史进程中标志性、跨越式的里程碑,标志着乌海市已进入全国书法先进城市行列。

乌海市实验小学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兰亭小学。乌海市的书法起源于海勃湾、乌达两大矿。

来自北京、天津、上海等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到了乌海,有不少是书法爱好者,写毛笔字成了矿区职工业余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985年,中国书法函大海勃湾矿区分校应运而生,之后几年,书法教育得到广泛普及,书法爱好者与日俱增,书法技艺得到完善。1994年,乌海市把书法艺术活动和“书法城”建设作为政府行为来大力推动,同时在“乌海市文学艺术奖”中设立书法专项奖,开启了书法事业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刘朝侠、李贺年、王厚孝、李静伟等书法名家,多人在国内外书法大赛中获奖。全市各中小学校都开设了书法课,有师范附小少儿书法艺术基地,少年宫少儿书法教育基地,民办少儿书法。

女子书协、老年书协、硬笔书协、少儿书协等,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市党政领导挥毫泼墨。多名副地级以上领导干部常年坚持练习书法,并积极参加各项书法活动,带动和推动了全市书法活动的开展。

 

 

 

 

 

 

 

 

 

 

第十三章:

万人书法翰墨香  

千篇珍品殿堂藏

 

书法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书法进军营。

书法进万家活动。

    常年习练书法的有上万人。

随时可以拿出作品参加各级书法展的也有3000多人。

乌海市书法家协会已拥有会员1500多人。

121人为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会员。

23人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有一定的书法造诣,没有参加书法协会有多少,不得而知,可以用多如牛毛来形容。在的乌海说起那个歌星名演员,老百姓不一定知道。

说起书法名人,如数家珍。

“中国书法城”为契机,乌海市文化建设一发而不可收。连续举办5届以书法为主题的大型群众文化节庆活动。

举办了中国第三届新人新作展。华北5省书法展、中国书画名人邀请展等一系列高层次展会。“万人书‘太阳神’最大规模书法活动”等5项大世界吉尼斯纪录。乌海各个社区,都有文化活动室。书法协会进驻到社区,社区又免费提供墨汁,纸张。让好多爱好书法的人由兴趣变成事业,变成了成功,这就是实现了梦想。

闻名乌海的小巷总理马莉娅,担任社区书记的时候,就酷爱书法,最早创建和参加了乌海市女子书法协会,小有名气。书法竞秀,有骨力,柔中透刚,丈夫孩子都是书法爱好者。这样的书法之家,在乌海比比皆是。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七八岁的儿童,一起在书法活动室练习书法,成了常态。林荫街道农民书画家范伟刚,原来对书画什么也不懂,经过社区免费培训,专家名师指点,进步很快,现在小有名气,可以解决生活问题。

林荫街道书法协会会长韩进发,书法风骨峭拔,多次获市区书法大奖。农民书画家范伟刚,书法平中寓奇,清静古雅,肉丰骨劲,《拆迁蝶变》柔和清逸,潇洒婉丽。郭锦春,78岁,山西人,结构宽焯,字字锦绣,笔法流畅,笔划刚健。仿《兰亭序》让人刮目相看。王万锁书法骨里劲道,自然流畅。青年书法家蒙中中国书法协会会员,王松松后起之秀,笔力劲道,奔放清爽,可见年轻人活力四射,从小就酷爱书法,学习书法,功力匪浅。已经融进乌海的文化基因。黄河岸边的博爱大道边,楼房上、树丛中,处处都可以看到书法家用各种书体写的“爱”字,以书法为主题的青山翰墨公园里,各种书法碑石散落其间。

海北大街和一些街路两旁的路灯,也被设计成了毛笔形状,一些建筑被装饰成了汉唐风格。全市各中小学校都开设了书法课。两所小学被中国书协命名为“兰亭小学”。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坐落乌海,成为乌海一张名牌。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位于乌海市滨河新区滨河大道、学府街交叉路口的东北角,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以书法文化为主题的艺术殿堂。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端庄典雅、气势恢宏,在成为乌海地标性建筑的同时,也将给人们带来独特的艺术熏陶,艺术感染和艺术享受。

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采用“天圆地方”的设计构思,主体建筑为正方形,四周24根白色大理石雕花罗马柱直立苍穹,雄浑有力。

金属玻璃穹顶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蒙古族的建筑理念。

穹顶顶部覆盖的桌子山岩画中的太阳神图案,充分体现了乌海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整个书法艺术馆的设计在方与圆的变化中,体现出“刚柔并济”的形式美与意境美,展示了建筑与城市风貌的协调美,诠释着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和升华。

有展厅38个、拍卖厅1个、剧场兼大型会议厅1个,多功能会议厅2个,多功能培训室9个,可同时展出6000多幅书画作品,还可承办各类大型书画艺术展赛、艺术交流活动和各类展会。

从南正门进入,《大漠湖城·胜境乌海》映入眼帘。

是李小可杰作,长24米、宽6.5米,是目前国内最大尺幅的写实山水画,乌海的高山、大漠、黄河等自然景观尽在画中。云在山间,城在河边,河在城中,连绵环绕,似白云缥缈,一直延伸到远处天际,壮丽景象令人难以忘怀。

从全民书法临帖大赛的576幅参赛作品中遴选出来的50幅优秀作品挂在展厅。祝愿乌海越来越美,跨入全国文明城市指日可待。

四喜在乌海定居八年多了,还担任了林荫街道办事处关工委工作。他酷爱书法,写的不好,不敢示人,对乌海书法发展可以说是如数家珍。酷热的夏季刚刚过去,四喜与老伴来来到乌海市书法公园游览。乌海市书法公园就是原来的青山公园。

外孙女刘琪瑶也要随行,四喜格外高兴,难得孩子有孝心。

琪瑶讲:青山公园改造成了书法公园,经过改造,比过去好玩多啦,有许多文人墨迹,书法氛围好!

四喜出生在农村,从小读书,长大教书,还爱涂鸦几笔,没有多大的成绩。对于名人字画,翰墨雅迹会达到流连忘返的痴迷。
    不等来到了大门跟前,映入眼帘的是金碧辉煌的玲珑宝塔,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

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显得玲珑秀气,五彩缤纷,古色古香。
    来到了公园大门前,八根擎天大柱矗立在道路两边,上面的雕刻各有特色,是那么庄严凝重,稳如磐石。

再前行十多米,就是洗砚池。
    洗砚池足有两个足球场大小,碧绿的池水,倒影着蓝天。

池边的游人有的在垂钓,有的在小息。

有一对头发变白情侣双双依偎在一起,微风掀起了苍白的头发,竟然不知。仿佛是回味过去的坎坎坷坷岁月的烦恼,风风雨雨的艰辛,都随着微风,漂落到了碧水中,在微波荡漾中,沉落在水底。
    洗砚池北边,一堵半圆形石头墙上,雕刻着历代最有代表性书法作品,历历可数,虽然数量不多,可以涵盖整个历史。
    在洗砚池东边,有一堵造字墙。

墙上有最原始的仓颉造字,竹木编册,现代书法。。。。。让人一目了然,就可以知道文字的起源,进化过程。
    通向树林深处的小径,弯弯曲曲。

有用鹅卵石铺成的羊肠小道。

有用方砖砌成的现代气派的小道供游人散步。
    在通向玲珑宝塔的小道上,人造御墨,尺墨等造型逼真形象,让人浮想联翩。
     宝塔下面的是公园的活动中心。
    紧靠在洗砚池旁边,几个人在蘸着池里的水,在砖地上写字。

前面带头的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后面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那个认真劲,在一笔一划模仿。
    由此,我想到,我们一代代,一辈辈都是这样繁衍生活的吗。

枕边有书,案边有墨。这就是人生最大的享受吧!

 

 

 

 

 

第十四章:

住新村牛壁烦心

儿女情四喜高兴

 

    凄凄秋雨,也没有几次,天气骤变,冷的人出门要穿棉衣。

不知不觉中寒流大人驾到,下了雪结了冰,地冻三尺。

幸福新村地下自来水管突然爆裂。

让牛壁老汉不再“牛屄”了。

连卫生间储备的洗衣服的脏水也用完了,这下成了问题。

牛壁连忙拿着塑料桶去马路那边的平房去打水,好在这家主人憨厚,也不计较什么。打水的人络绎不绝,越来越多。

女主人呢照样笑嘻嘻,连洒在地上水也不当一回事。

牛壁长叹了一口气,连忙笑脸相送。

   “牛老板也来打水了,欢迎,欢迎。”

女主人这一句话不要紧,刺在了老牛壁的心窝窝里。

什么牛老板,我现在是穷光蛋。

这就叫做说着无心听者有意。

牛壁忙不迭地说着客套话:给你家添麻烦,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牛壁打了满满一桶水,穿过马路进了小区,正好修自来水的师傅开着车来了。

牛壁向来好湊热闹,站在喷涌着的破水管跟前看人家修自来水。

真不愧为现代化,小挖掘机三下俩下挖开了三尺冻土。

清理周围的沙石污泥,老师傅管好前面自来水阀门。

自带的抽水机马达一响,开始抽水。

不到十分钟,露出破烂的水管。

四喜真可以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要是在农村,自来水管怀,就要等到来年春暖花开再维修。

这半年就要挑水吃了!

水呀、电呀、煤气呀、污水井在城里出了问题就不是问题。

自己连手也不用伸就有专人修理,专人负责。

交几个物业费应该!

农村和城里真是天壤之别。

城里人的幸福指数就是高。

老师傅麻利地前后切去破烂的水管,换好了新的水管。

老牛壁心里七上八下。

这回迁房里的故套,在他心里明镜似的。

表面看上去,地板砖也铺好了、防盗门也安好了、卫生间也有地板砖,马桶等一应俱全。

防盗门是薄薄的铁皮做到。家里的门是三合板包纸,一个指头就可以杵破。地板砖是质量最差的。

要命的是地下自来水管,质量最差。

一场大风,外面的保温层被刮落不少。

还有,老牛壁说不出口,也就不说了。

 

四喜却喜笑颜开,也不知道城里人故套多,说三道四的多。

自己是从农村来的城里,住上楼房真可以说是一步登天呀!

过去在农村土房房里,一年也洗不上几次澡,现在是24小时随时有热水,水温高低可调。

这一切都是托了二女儿春晓和女婿二宝的福。

房子是二女儿和女婿装修好才搬进去的。

都是环保材料:木头地板、木头门、木头家具。

连沙发都是真皮的!

家用电器、厨房用具都是名牌货。

茶几饭桌都是钢化玻璃的。

一进屋宽敞明亮,窗明几净,老两口打心眼里感激。

嘴里却说不出什么,看着这一切,眼里含着泪花。

因为是回迁房,小区有5000多户,有物业,有问题好解决。

老年人比较多,四喜和老伴年龄大,有共同语言。

把楼房买在幸福新村,真可以说是孩子们煞费苦心了。

女婿二宝和晓春还带着四喜老两口第一次坐飞机,游览了香港和澳门。

以后又多次自驾车到到延安、河南云台山、西安、银川中国影视城等游览,让小区的老人们看得眼红,啧啧称赞这样孝顺的好女婿!

年纪大一些的老人们,一看楼房已经装修好了,比自己原来的土房子条件好多了,最重要是怕花钱,也就凑合着搬进去住了。

一个老工人说:

如果不是拆迁,不要说住楼房,自己连个楼梯梯也买不起!

牛壁闷闷不乐,一个人自言自语。

被老伴爱爱臭骂了一顿:

“咸吃萝卜淡操心,廋马骑得屁股痛,天塌压大家,死的又不是你一个人!”

唯独四喜不这样认为。

楼房的框架结构是钢筋水泥的,每天都要专门监工的和质量检测的。

每一座楼房都要有质量保证年限,业主担心是合理的。

四喜笑话老牛壁杞人忧天!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馗神王 2021-11-15 09:51
主题思想不太明确,主线不够清晰,缺乏典型人物。——给刘老师提一点中肯意见。
回复 馗神王 2021-11-13 08:43
拜读佳作,品味河套地区风土人情,很有趣味。今读到12章。
回复 馗神王 2021-11-12 08:11
今天读到第八章了。
回复 馗神王 2021-11-11 09:08
已拜读前四章,一次读不完。情节生动、感人,乡土气息浓厚,能够吸引眼球。若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地分段发或许更好。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