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巴山蜀水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31641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确证《山海经》中的西海就是现在的伊塞克湖

热度 2已有 2164 次阅读2020-12-1 04:54 |系统分类:科技教育| 西海、山海经 分享到微信


       确证《山海经》中的西海就是现在的伊塞克湖

如图(点击放大看):

确证《山海经》中的西海就是现在的伊塞克湖_图1-1


    今天凌晨一点多钟,仔细辨析《山海经.西山经》,印证了鄙人本博客文中的辨析:“西海”不是不是我们官宣的“青海湖”,而是吉尔吉斯的“伊塞克湖”

    引用《山海经.西山经》原文:...又西二百五十里,曰騩山,錞于西海,无草木,多玉。凄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采石、黄金,多丹粟...经鄙人考证,禹贡》、《山海经中,至今众说纷纭,难以定位的騩山”,就是伊塞克湖旁边、南面的泰尔斯凯山(天山支脉),北面是昆格山。泰尔斯凯山属天山的北向偏西支脉,也属天山山系、与北向偏西走向支脉昆格山,把伊塞克湖夹在其间。如图所示。

    印证这一考证的关键点是:“錞于西海”这句话。“”字有多种解释有“靠近”、“依附”的涵义。

    也就是说,錞于西海这句话的意思是騩山“依附西海”图中可见,騩山就是靠近西海(伊塞克湖)旁边的“泰尔斯凯山”。

    还有一个更关键印证是这句话:...凄水出焉,西流注于海...遍观中亚两河流域一带,唯有两条中亚大河向西流淌流向咸海。一条是阿姆河(发源于兴都库什山,阿富汗与塔国交界);一条是锡尔河。锡尔河正好是从“伊塞克湖”紧着“泰尔斯凯山”流出,向西流,经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流向西面的“咸海”。而且,“凄水”的“”,与“锡尔河”的“”、“”是谐音,“凄水”就是锡水(锡尔河)。几大佐证相互印证:西海,就是靠近“騩山”泰尔斯凯山的“伊塞克湖”;不是我国多年官宣的“青海湖”。

    确定了“伊塞克湖”是“西海”的正确位置,又反过来通过与伊塞克湖紧靠的泰尔斯凯山连带确定了国人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騩山”,就是紧靠伊塞克湖的泰尔斯凯山騩山)。

 

    网上很多专家学者说法不一,但依据都不充分,不少学者是按照自己所处省份(带着家乡观念)去定位这些古地名的。所以,依据不全,楼顶多多,无法全方位定位佐证。

    为什么鄙人能够很确定“騩山”就是卫星地图上吉尔吉斯的“泰尔斯凯山”呢?因为卫星地图一目了然:只有泰尔斯凯山、和昆格山才在“錞于西海”紧靠西海)。二选其一,为何最终确定是“泰尔斯凯山”,而非“昆格山”呢?因为这句话定位的很明确:“凄水出焉,西流注于海细看卫星定位图,“凄水”(锡尔河)正好从“泰尔斯凯山”流出,所以排除了“昆格山”的可能性。最关键的一条:“西流注于海”,卫星图中可见:恰好凄水(锡尔河)发源于“騩山”(泰尔斯凯山),向西流淌,注入咸海。这就板上钉钉了。

    为什么网上诸多专家学者各个地方的考证导致官宣说,“青海湖”是“西海”,鄙人认定是错误的?因为无论你在卫星定位图“青海湖”怎么寻找,也找不到有青海湖周边有河流向西流淌,注入海。仅这一条就把“青海湖”是“西海”说,一棍子打死!唯有与“伊塞克湖”紧靠的“泰尔斯凯山”才有发源河流“凄水”(锡尔河)向西流淌注入海(咸海),所以:《山海经》中的“西海”,就是“伊塞克湖”,板上钉钉。

    简单理清逻辑推理脉络:

    相互印证:《山海经》原文:...騩山,是錞紧靠于西海...凄水出焉,西流注于海——既然“騩山”紧靠“西海”,说明卫星地图上西海(伊塞克湖)旁边紧靠的“泰尔斯凯山”就是“騩山”;既然“凄水”是从“騩山”流出,向西流淌,注入海。那么从地图上看:从騩山发源地流出的河流只有锡尔河是向西流淌注入海(咸海)的,所以,“凄水”就是“锡尔河”。

    反推:证明了“泰尔斯凯山”紧靠“伊塞克湖”的“騩山”,那么卫星地图上,“騩山”紧靠“伊塞克湖”,由此反证:现在的“伊塞克湖”就是“西海”!完全符合“...曰騩山,錞于西海...”的方位描述。


        感叹:《山海经》确实是一部精确的古代中国及中亚周边国家山川地理书。关键是,与现代卫星定位图高度吻合!令人惊叹!鄙人是一词一句对照卫星定位地形地貌图验证的,绝不是靠猜。怎么回事啊,几千年前的古籍,居然与现代卫星定位图吻合得这么精确!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2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巴山蜀水 2020-12-31 22:30
看这篇文章要结合本博客这篇文章解读才更容易明白——不周山——谷歌地球弧形山脉截图。
因为,这篇文章通过昆仑山的位置、流沙位置,两个很关键、明确的方向定位比对,论证了为何《山海经》中的“西海”是伊塞克湖,而不是官宣的“青海湖"。
回复 巴山蜀水 2020-12-9 10:10
纠正:此文中说...《禹贡》、《山海经》中,至今众说纷纭,难以定位的“騩山”...应该纠正。鄙人原来是看到某位权威教授的文章说,《尚书.禹贡》里面有“騩山”,慎重起见,鄙人通读了《尚书禹贡》几遍,没发现《尚书.禹贡》里面有“騩山”,又用词语定位查找,依然没有。所以确证《尚书.禹贡》里面没有“騩山”,只有《山海经》才有“騩山”,所以应当纠正。看来权威不可迷信,要确证有误,还得自己亲自仔细阅读原文。
回复 巴山蜀水 2020-12-5 14:04
遍观网上,众多专家得出的结论基本上是:《山海经》部分是战国时候写的,部分是西汉时候写的。经过鄙人这段时间的辨析,因十分肯定地确定了“西海”的位置;不周山的位置,昆仑山的位置,大方向确定了,继续辨析、揭秘《山海经》已经不是“比登天还难”的事了。由于鄙人破解了《三星堆》之谜,有了经验,再解《山海经》,就不是很难了。通过这段时间的辨析,其实,我们现有的结论认为是战国、西汉的作品,只说对了小部分。事实上,《山海经》的写作年代主要内容是夏朝、部分内容是商、周朝,及少部分内容才是战国时候的附会。以后鄙人会证明。朋友们有兴趣,可以一起来深究。把鄙人的破解方法发上来,供参考:1、统计学上下手;2、从作者地理位置方位上下手;3、各个朝代都城地理位置下手;4、地名概率统计下手(鄙人从这几个方面下手,已经否定了蒙文通大权威的论断,他老先生认为《山海经》是战国楚人、或蜀人的作品,很多专家都接受了这个观点跟着说。其实,错了,主要部分就是夏朝的作品——当然,有文字才可能著述,夏朝有没有文字,鄙人以后将证明);5、前后左右东南西北定位河流下手;6、细致分析比对去伪存真下手(里面的一些描述是矛盾的,这就要看你如何去伪存真——比如“西海”,几个篇章的描述就相互矛盾);7、物产下手;8、民族分类下手;9、形地貌比对下手;10、从古文字的发展来历着手(比如:我们现在学术界有这样的偏见:认为甲骨文比金文早、而中国发掘的所有甲骨文都是商代的、主要是殷墟出土的,就认为商代只有甲骨文,金文(铜器上的铭文),没有其他文(鄙人以前也受这种观点的束缚)。正是由于这个成见,束缚了人们的思路:至今没发现甲骨文有《山海经》。而且,那么多内容,如果刻在甲骨上,要刻多少?这就给人们产生错断:《山海经》用甲骨文写作,在商代绝不可能,于是就迫使人们往后推成毛笔字已经普及的战国、乃自西汉的作品(因为很多人都认为战国西汉才盛行毛笔字,《山海经》这么多文字,才有可能著述)。这个观点实际上错了:商代主要写作不是甲骨文,已经用毛笔字(殷墟考古文物,甲骨文其实是先用毛笔描写在甲骨上,再用刀刻上的,而且,商代已经在用毛笔写在竹简成册,已经证明)。而且,商朝初期文化比夏朝落后,实际上,夏朝就已经有毛笔字(这一点很重要:鄙人破解三星堆之谜时,一直纳闷: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古波斯文明一直采用泥板楔形文字。华夏族在昆仑山一带在已经与雅利安人成邻居,为何苏美尔、巴比伦的楔形字泥板书没传到华夏来,或者说华夏没采用——现在彻底明白了:正是因为华夏族4000年左右,在夏朝就发明了毛笔字、逐渐成册,比雅利安人的楔形文字泥板书更方便,所以中国人的文字书写自成体系,没受雅利安人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竹简是有机物,不可能保存4千年左右,所以,我们今天看不到夏朝的原始竹简文字——当然,也还有可能:商灭夏,同样会“焚书坑儒”,彻底摧毁夏朝的文化信仰、灭掉夏朝文化魂,把夏朝的大量典籍焚毁了,所以,我们今天看不到夏朝的文化竹简,至少是现在还没看到)。所以,《山海经》得主要内容是夏朝的肯定无疑。12、从古代历史大事件中寻找证据证明——比如:中华历史上,唯有夏禹治水这个大事件,唯有夏禹才走遍中华九州治理洪水,才有可能把华夏的山川地理描述得那么详细,这些都是国家行为,一般人根本不具备这种能力,所以也写不出。想想看:战国哪个“大家”有如此精力、财力、抱负、气魄、文笔功底等,走遍华夏九州的山山水水,才写得出。这是不可能的事,唯有亲自走遍中华大地的众多名山大川、江河湖泊,这么宏大的内容,唯有治水十多年,走遍中国的千山万水“纳四海八荒之心”的夏禹才具备,所以,《山海经》主要部分,就是夏禹、或者是他同时代亲随官吏所写。绝不可能是战国甚至西汉之人冒名——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说明,他根本就没有从鄙人上述综合方法去深入辨析,是轻率之言。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