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方舟子 //www.sinovision.net/?1568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心中有道义,脑中有科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破解韩寒补考题目之“破”朔迷离

热度 2已有 1232 次阅读2012-3-13 04:16 |个人分类:其他| 韩寒 分享到微信

  在《韩寒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是内定的》一文中,我指出《萌芽》其实在获得评委们表决同意之前早就通知韩寒来补考,韩家父子才有可能在11点左右赶到补考考场。其他迹象也都表明《萌芽》已内定了要让韩寒获得一等奖。要让韩寒获奖,还必须让韩寒在补考时能有超水平表现,也就必须让韩家事先知道补考题目并为此备好文章。

  首先需要事先定下补考题目。集体复赛的题目是由各个评委分别出了20个题目,在复赛现场拿出来表决定下的,也就没有了事先知道题目的可能。从剩下的17个题目中再选一个作为补考题目,是最自然最合理的做法,但是这样也就没法作弊了,因为即便17个题目泄露出去,也不可能让韩家在一夜之间准备那么多文章应对。最方便的做法是让评委“委托”某个《萌芽》的人出题,出的题是事先已告诉韩家的。《萌芽》主编赵长天现在对此说得很含糊:“这个过程我也不能说得非常准确,谁提议我也不记得了,好像是评委会同意的,当时李其纲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总干事,具体的事情都是他在张罗,就叫他出个题……”是不是真的是评委会同意的赵长天也不能确定了,即使真的是,和评委“提议”给韩寒补考一样,只要有所暗示,自然就会有类似叶兆言这样的老好人提议让办事最积极的总干事李其纲出题,评委们也该去吃午饭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其次,社外评委无关人员最好都不要在补考现场。《萌芽》主编赵长天曾在微博上说:“补考全过程我都在场,而且还有很多著名作家教授都在场。”(1月16日微博)这明显与事实不符,因为此前各个当事人说的都是韩寒在写补考作文时只有一个编辑监考,其他人都去吃饭了。所以两天后赵长天改口说:“出题时我们也在场。韩寒写文章时我们吃饭去了,留下一位编辑监考。真实情况就是如此。我用‘全过程’这个词可能不太准确,但绝对没有猫腻。”《萌芽副主编》李其纲也说:“韩寒复赛的那一天,很多评委在场。”(李其纲《对一种诽谤的严正声明》)但作家评委方方《关于第一届新概念的记忆回答南方周末记者提问》却说:“给韩寒出的题,也是李其纲的灵机一动,我们大多不在场,但事后也都认为很不错。”在微博上方方还说:“那年我见都没见到韩寒。”即在韩寒赶到考场时,方方(可能连同其他评委)在另一个房间或已经离开了,见都没见上。目前也没有见到有社外评委说他在补考现场,补考是在一间宾馆客房里进行的,也容不下那么多人。能确定在补考现场见到出题的只有《萌芽》的四个工作人员赵长天、李其纲、胡玮莳、林青和韩家父子,社外评委并不在场,那么为什么赵长天、李其纲都要强调这些著名作家、教授都在场?拉他们壮胆想要掩饰什么呢?

  然后就是那道“破”朔迷离的补考题了。最早报道此事的《新民晚报》(1999年4月12日)是这么说的:“编辑李其纲拿了半杯水,又顺手抓起一张废纸塞进杯中:‘就这个题,你写篇文章。’只见韩寒眉毛一扬,力透纸背地写下了标题《杯中窥人》。‘我想到了人性……’一篇杂文一挥而就。评委们看了大吃一惊,把一等奖给了他。这就是能力。‘新概念’要的就是能力。”

  这是一张什么样的废纸呢?李其纲在同一年稍后写的文章点评中说是道林纸(专供胶版印刷的高级用纸):

  “补考的试题委托我来出。我随手将一团很厚的道林纸捏成一团,然后将它置入一只杯子中,杯子中正好有半杯水。我对韩寒说:这就是题目。”

  韩仁均在《儿子韩寒》的初版(2000年)照抄李其纲的点评:“他随手将一团很厚的道林纸捏成一团,然后将它置入一只盛有半杯水的漱口杯中。”后来他大概注意到对纸有不同说法,再版(2008年)时改成:“他随手将一张纸捏成一团,然后将它置入一只盛有半杯水的漱口杯中。”

  赵长天在2000年3月上海电视台《有话大家说》的说法是:“评委临时给他出了一个题目,玻璃杯里面塞一张纸进去,说就是这个题目。”后来赵长天接受各种采访谈到此事,也都简单地说是“纸”。

  胡玮莳在2000年在中央电视台《对话》对这个过程描述得最为详细:“当时韩寒坐的那个桌子上面,桌子上面放了一杯水,然后一杯茶,袋泡茶泡的那种茶,那么他看到那杯水,旁边还有一张纸,就是那个袋泡茶的外壳,然后他就把那张纸揉一下,就扔到那个杯子里面去,然后说就这个题目,你给我写。”

  而韩寒在2006年11月在上海东方电视台《可凡倾听》节目说的却是:“就像这样一个杯中,扔进一团餐巾纸。”

  这样,这个著名的补考题目光是扔的什么纸就有了三个截然不同的版本:李其纲说是道林纸,韩寒说是餐巾纸,胡玮莳说是袋泡茶的外壳,且不说杯子还有玻璃杯和漱口杯两个版本。这三种纸差别很大,不可能混淆。李其纲是出题人,纸是经他的手扔进杯中的,不可能搞错。韩寒是考试对象,最关心李其纲的举动,而且杯子就在他面前,不可能看错。胡玮莳对过程的描述最为详细,显得最有信心,描述时才隔了一年多,不可能记错。所以这三个版本应该都成立,但是实际上又不可能都成立。如何解决这三者的矛盾呢?

  一种可能是,补考时没有外人在场,都是知情人,那么就没有必要多此一举地表演题目了,让韩寒直接按说好的题目写。也就是说,出题那一幕并没有发生过。看胡玮莳在《对话》中的神情(http://video.sina.com.cn/v/b/42243591-1694793355.html ),就像是在努力描述一个想像中的场景(时而说“水”时而说“茶”,手做动作时躲躲闪闪往旁边看)。事后对评委、媒体只简单地说了补考题目是往半杯水里扔了一张废纸,没有说是什么纸,于是几个“目击者”在以后就凭自己的想像随意发挥了。为什么不串供保证说法一致呢?因为根本就没料到以后还会有人怀疑其中有诈,推敲其细节。

  另一种可能是,补考现场有外人,题目还必须演一遍。李其纲当然知道自己扔的是道林纸。但是其他知情人因为事先知道了李其纲会做什么样的表演,所以没有认真看李其纲的实际表演,也就没有特别留意他扔的是什么纸。虽然李其纲在当年出的作文点评中提到“道林纸”,但是似乎只有韩仁均一个人认真读了他的点评并抄到《儿子韩寒》中,而韩寒、胡玮莳要么没读过李其纲的点评,要么读时没有注意或没记住(甚至可能韩寒根本不懂什么是“道林纸”),以后接受采访时只根据自己对现场的模糊印象随意发挥。

  不管怎样,各个当事人都同意李其纲当时往杯里扔的是纸,但怪异的是,韩寒在作文中写的却不是纸,而是布。李其纲现在对此的解释是:“‘布’和‘纸’没有差异,可以互换。”(李其纲《对“新概念作文大赛”的N个问号的N个回答》)既然没有差异,韩寒有何必要把“纸”说成“布”?实际上,“纸”和“布”有着巨大的差异:“纸”是题目的一部分,“布”不是。题目明明是杯里的“纸”,却写成杯里的“布”,那是明显的离题。韩寒为什么要冒着离题被判不及格的危险浪费掉好不容易争取来的补考机会?除非他知道即使写成“布”也没关系。

  既然韩寒已事先知道题目,为什么会出现“纸”和“布”的偏差?一种可能是原先说好了扔布,但是在现场找不到碎布头,只好改扔纸。另一种可能是,原先说好了扔纸,但是在传话时发生了误会,例如“餐巾纸”被听成了“餐巾”,于是按写“布”来准备。从手稿看,韩寒在写下第一个“布”字前涂掉了一个字,似乎对该写“布”还是“纸”犹豫了一下,然后决定还是按准备好的“布”来写,因为不知道如果改成“纸”,后面已按“布”准备好的部分是否会不通。韩寒在《我写下的这些都可以成为呈堂证供》中回答对此的质疑说:“可能是‘干纸’不太顺口,‘干纸团’又比较奇怪,因为几乎没有这么说的,所以改成了‘干布’比较顺口。”但是“这团干布”并不比“这团干纸”更顺口。韩寒还说:“而且仔细回忆,我隐约记得我当时的心态,可能‘布’字和‘不’谐音,还可以发挥一些关于人生被浸染但人性中又有天然的反抗之类的一个伏笔,结果写到最后给忘记了。”原来当时还想到要用谐音,一个小时后就忘了,过了十余年反而隐约想起来了?《杯里窥人》号称一挥而就,写时胸有成竹,写完提前2小时交卷,怎么会把这么重要的伏笔给忘记了?

  在回应质疑时,李其纲为了表明其出题是当场灵机一动想到的,说了一个以前没人说过的细节:“我把我喝剩的半杯水推给了韩寒,说:‘这就是题目。’但瞬间,我又觉得这题目有点简单了,我说:‘前面的题目作废,请注意,以下是完整的题目。’我拿了一张白纸,把它揉成一团塞进杯子,说:‘这就是题目。’”(《对一种诽谤的严正声明》)但是在《对“新概念作文大赛”的N个问号的N个回答》中,他却透露出出这个题目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从命题者的思路而言,强调的是‘浸泡’和‘沉降’这两个动词,……”如果题目是瞬间做出的,扔纸是临时加的,怎么可能具有命题思路,而且还能想到是在强调什么?往半杯水里扔一团纸这个动作,可以联想到很多动词,例如“揉捏”、“投掷”、“容纳”、“漂浮”、“润湿”等等,为什么李其纲强调的是“浸泡”和“沉降”?又为什么韩寒能够如此贴切地理解命题者的思路,写的就是“浸泡”和“沉降”?而事实上,水中的纸只会“浸泡”、“漂浮”,是不会“沉降”的。为什么李其纲和韩寒都联想到了“沉降”?这不正说明有人已经事先与韩家沟通好了要写什么了吗?

  《杯里窥人》一文的写法,也证明了那是一篇事先准备好的文章,绝不是现场作文,且听下回分解。

  2012.3.12.

和讯博客首发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2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