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影视学家杨新磊 //www.sinovision.net/?239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期待与全球影视传媒学界与业界精英砥砺切磋,共襄大业!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大学问与大人物——为纪念“五四运动”而作

热度 2已有 1947 次阅读2023-4-29 03:46 |个人分类:学术 文化|系统分类:科技教育| 五四, 学术, 政治 分享到微信

大学问与大人物——为纪念“五四运动”而作_图1-1


【摘要】从马克斯·韦伯切入,评析陈寅恪、王国维、辜鸿铭、陈垣、鲁迅、胡适等五四学者对待政治的差异,鞭挞当今学阀以政治谋取私利之腐败,尊崇马克思、毛泽东等领袖的人间情怀与人类关怀,呼吁学术与政治相向而行,相辅相成。
【关键词】五四   学术   领袖   政治    







“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1919),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在慕尼黑向青年发表了《Wissenschaft Als Beruf /以学术为业》《Politik Als Beruf / 以政治为业》两篇演说( 冯克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16),精妙阐发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着实启人心智,引人深思,难怪三联书店的冯克利译本《学术与政治》能连出5版,连印8次。马克斯·韦伯指出,教师不应成为政治领袖,课堂也不是政治煽动的场合,即使青年学生需要领袖,充满政治理想。然而,很多大学教师总是处理不好学术与政治的关系,总想以学术为垫脚石爬入政治殿堂,把学术当作进入政界的敲门砖,尤其是人文社科的文科学者。这类学者,自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自我感觉能改天换地,其实大多只会纸上谈兵,从政则一脸懵懂,一头雾水,实则冬烘先生而已。
比较钱钟书(1910-1998)与陈寅恪(1890-1969),二人尽管学术各有千秋,不相上下,但前者对待政治的态度更为豁达。钱钟书可以当官,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可以忍辱,在“五七干校”默默管理农具、收发信件,还自己动手盖房子;更能以自己精通数国外语之长,效力于《毛泽东诗词》、《毛泽东选集》、中共“八大”文件、国庆文稿的翻译及审定,且不炫耀,桩桩件件,颇为通脱。陈寅恪则不断发表“声明”与“抗议书”,还明确反对汉字的简化与横排,才高八斗,傲骨九天,唯不谙政权更迭乃民心所向。从早年加入国民党外交家厉麟似(1896-1970)创建的景星学社,到晚年借为妓女柳如是写传射时政,浇块垒,陈寅恪以屈原《橘颂》自况“受命不迁”,不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滕王阁序》),却不知杨绛(1911-2016)在《干校六记·凿井记劳》中所云“我们”和“他们”之分别。“不要脸的马屁精”、“摆足了首长架子的领导”,陈寅恪必定反感讨厌“他们”。陈寅恪心中的“我们”,首推王国维(1877-1927),毕生留着鞭子,投湖殉清,已死报答溥仪恩遇,忠悫愚执;其次便是辜鸿铭(1857-1928),虽在清亡后仍留辫子,但不迂腐不忠君,以西语之长译介儒家四书,力显中国人精神之温良(Gentle);此外还有清华国学研究院旧学深厚的同侪。不过,这些“我们”,却又分为本土派与留洋派,二派互睥相轻,以至于钱钟书《围城》中的方鸿渐、韩学愈留欧回国前不惜造假也要弄得一纸博士文凭,“我们”中这样的队友还有什么底线,什么正义?今日论文抄袭肆虐,学术造假泛滥,北京电影学院翟天临之流丝毫不输方鸿渐,如此“我们”真令人汗颜。农民是最大的“他们”,是知识分子最看不起的“他们”,因为“他们”没文化。的确,农民大字不识几个,但不会在种地上造假,偷工减料只会导致粮食减产,加剧饥饿,毛泽东(1893-1976)号召知识分子接受贫下中农再改造,到农村去,到农民中间去,向农民学习诚实、质朴、谦卑、隐忍亦是题中之义。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阶级”,陈寅恪或许至死都不大明白自己的阶级成分,更无体恤穷苦之悲悯,恫瘝在抱之苦心。阶级,实为政治立场之基。杨绛发现,农民对干校学员都很见外,还常常把他们种的菜和农作物偷去,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朱晓平《桑树坪纪事》等知青小说也曾描绘了农民内心对知识分子的抵触,陈寅恪未必能体悟,能洞察。我们不一样,革命志在消除明显的“不一样”,推翻旧政权的动机主要来自“不一样”太多,太深,政治标榜的民主与自由、公平与正义无不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一样”,令我们都一样,即尽力消除贫富差距、种族歧视、性别偏见与文化隔阂。所以,学富五车却不知民瘼,满腹经纶却食古不化,才华横溢却不学以致用,这类学者只求独善其身,厌政治,远政治,终毁于政治。
远因厌生,嵇康(224-263)正因厌恶司马昭,故坚拒出仕,远离朝政。苏轼(1037-1101)看不惯王安石,自请出京,远离朝政。然而,走的再远,即便逃到天涯海角,人也难以摆脱政治。只要你要吃饭,要住房,要生存,你就得有经济来源,经济之集大成便是政治。人还得有身份地吃饭,象鲁迅(1881-1936)笔下的孔乙己那样永远“站喝”,体现出地位,活的有尊严,那更是政治问题。马克思(1818-1883)从故乡德国莱茵逃至法国巴黎、比利时布鲁塞尔再遁回德国科隆又远逃英国伦敦,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周游列国“累累若丧家之狗”(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最终不得不遁回故土鲁国,江湖再大,遁无所遁;天下之广,逃无可逃。江湖处处有纷争,天下时时见不平,政治无处不在,你如何躲的掉,逃的脱?足见,躲避不是办法,逃遁更非良策,此二计十有八九招致毁于政治,应积极表明政治立场,与得人心的政客合作,辅佐为民造福的政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学者亦可自保,学术亦可弘扬,何乐不为?
弘扬学术,钻研学问,是学者的本职,学人的追求,但不包括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领袖。马克斯·韦伯能清醒地辨析这种区别,但古希腊的苏格拉底(Σωκράτης / Socrates,BC.469-BC.399)却不愿自己的权威被政客撼动,宁愿饮下毒酒自尽,也不愿失去“智者”“先贤”之威权。古往今来,领袖需要树立权威,招兵买马,造反革命,而学者大名鼎鼎,声名赫赫,令世人在领袖与学者之间难以取舍,无所适从,故领袖嫉妒学者,排挤学者。治史不逊陈寅恪的陈垣(1880-1971),以“古教四考”成名,但并不泥古,不但在日陷北平后拒挂日旗,拒修日语,拒用日书,彰显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还在新中国成立后快速与时俱进,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大胆运用唯物辩证法,虚80岁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毛泽东赞曰“读书很多,是我们国家的国宝。” 知识人要么臣服于领袖,为领袖鼓与吹,要么违逆领袖,被领袖打与杀。可悲的是,太多太多的读书人选择了后者,终不过以卵击石,螳螂挡车。领袖的苦衷,政治的高危,书呆子不会明白;领袖的境界,政治的大爱,迂腐文人更看不透。仅成为学生的领袖,而不矢志于民族解放与建军强国,这样的领袖除了空喊口号、空谈理想又能“领”学生走向何方,“秀”给学生什么?
空谈误国,但不耽误为己渔利,胡适(1891-1962)于此堪称一代宗师。“五四”时期,胡适为中国共产党领袖陈独秀(1879-1942)创办的《新青年》摇旗呐喊,勇当旗手;后却婉拒马克思主义,时而主张改良主义,时而要求中共放弃革命;抗战时期,对日暧昧;新中国成立后,既不留陆,亦不赴台,侨居美国多年;结识蒋介石多年,屡受其携,却不感恩,反责其不够民主,未在台湾推行美式民主。胡适一生游刃于国共两党间,坐观虎斗,坐收渔利,利用为国民政府担任驻美大使之便利为己捞得十余个“名誉博士学位”头衔,对报章坊间吹嘘其系中国拥有博士学位最多的人亦不澄清,混淆视听,欺世盗名——胡适自诩为自由主义楷模,实为精致利己主义宗师。季羡林(1911-2009)把胡适看得最清楚,“我觉得,他一生处在一个矛盾中,一个怪圈中:一方面是学术研究,一方面是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他一生忙忙碌碌,倥偬奔波,作为一个‘过河卒子’,勇往直前。我不知道,他自己是否意识到身陷怪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认为,这个怪圈确实存在,而且十分严重……我觉得,不管适之先生自己如何定位,他一生毕竟是一个书生,说不好听一点,就是一个书呆子 。”(季羡林《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1999)胡适是书生,不假,可不呆,贼精贼精,能给他带来名利则支持,无名无利甚至还要劳顿奔波,冒死赴险,胡适可不干,躲得远远的。国民党也好,共产党也罢,还有美利坚,在胡适的心目中,均可伺机而为,相机而动,哪个有好处便为哪个说好话,墙头草两边倒,水葫芦连轴转,民族与国家皆被胡适看得轻若鸿毛。蒋介石(1887-1975)最终受不了他,“胡适乃今日文士名流之典型,而其患得患失之结果,不惜借外国之势力,以自固其地位,甚至损害国家威信而亦在所不惜。彼使美四年,除为其个人谋得名誉博士十余位以外,对于国家与战事毫无贡献,甚至不肯说话,恐其获罪于美国……文人名流之为国乃如此而已。此人实为一个最无品格之文化买办,无以名之,只可名曰‘狐仙’,乃为害国家,为害民族文化之蟊贼。对于政客以学者身份向政府投机要胁,而以官位与钱财为其目的……不送钱就反腔,而胡适今日之所为,亦几乎等于此矣……总之,政客既要做官,又要讨钱,而特别要以‘独立学者’身份标榜其清廉不苟之态度。甚叹士风堕落,人心卑污……以今日一般政客如胡适等无道义,无人格,只卖其‘自由’‘民主’的假名,以提高其地位,期达其私欲,对国家前途与事实概置不顾,令人悲叹……"(《蒋介石日记——上星期反省录》,1958)更令人悲叹的是,今日学界胡适之流大有人在,头衔一箩筐,协会多面手,兼职专业户,会议不倒翁,媒体大红人,课题几十项,论文八百篇,最喜捞钱,最厌教学,干活靠学生,署名总第一,十足的学阀,典型的学商。民国学人尤其“五四”学者,个个思想自由,人人治学严谨,从不拉帮结派,巴勒斯坦学者萨义德(Edward Said,1935-2003)在其《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称他们“绝不是完全服从政府部门、大公司甚至行业协会政策目标的职员或雇员,而是独立思考的个人。”([巴勒斯坦]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16)今日学商动辄组成“三剑客”“铁三角”,连横其充其量只是二三级学科的优势高校,合纵所谓的“四大家”,把政府当球踢,他们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因而能频频获奖,由此形成学阀。商因奸倚阀,阀恃独庇商,阀商沆瀣,商阀合污,能为其拨款、颁奖就是好官员,就是好政府,否则,今日胡适们可不管你什么学贯中西什么博古通今什么精通多国外语,什么政治,什么学术,统统玩去!蟊贼当道,狐仙作妖,学风焉能不腐,学术焉能不败?
政治,是领袖的学问,乃大乘佛法;学术,是书生的学问,仅小乘佛法;法外有法,人上有人。子见老子,自愧不如;小巫见大巫,矮了一大截。书生应放下为学术而学术,摈弃自命不凡,“承认政治运作的复杂性”,崇敬领袖的“人间情怀”(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三联书店,2007),景仰领袖的人类关怀,如是方能不死读书,不读死书,成为真正的知识分子。政治,王阳明(1472-1529)称其为“大学问”;领袖,乃通天彻地、经天纬地之“大人物”,“大人物的出现,是世界的一个突破,能折射出一个时代。大人物的贡献和功绩是无法准确测量的。大人物把我们从狭隘的天地中解放出来,使我们了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并且扩大我们的生存范围。大人物是了解历史的敲门砖,历史只有通过他们才会令人信服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德]Karl Theodor Jaspers / 亚斯贝尔斯《四大圣哲》,傅佩荣[译],商务印书馆,2022)学者应参研领袖,辅弼领袖,引领学术与政治相向而行,相辅相成。


    

                                                                                                                                                                                                                                                                                                           
                                                                                                                                                                                                                                                                         二〇二三年四月二十九日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