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巴山蜀水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31641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34集古装历史连续剧《伍子胥》——中国首部伍子胥正剧.故事梗概 ...

已有 50595 次阅读2015-8-8 02:49 |系统分类:军事| 历史、军事、, 历史、军事、, 历史、军事、, 历史、军事、, 历史、军事、, 历史、军事、, 历史、军事、, 历史、军事、, 历史、军事、 分享到微信

 

34集古装历史连续剧《伍子胥》——中国首部伍子胥正剧.故事梗概

编剧联系QQ:337360377  

34集古装历史连续剧《伍子胥》——中国首部伍子胥正剧.故事梗概 ..._图1-1    


      发上1-3集,耐心看下去,即便是梗概,看完也会收获多多。真正演绎《孙子兵法》精妙所在的中国首部政治、军事谋略、洗雪中国历史特大冤案、还历史真相连续剧(投拍演播后,可再写下部34集)。

    注意:应朋友们邀请,针对关于伍子胥是“忠臣”还是“反叛”这一争论了两千多年的问题,鄙人专门新发了一篇文章忠臣”与“反叛”的本质区别(国民都应该看)从法理角度澄清此问题。朋友们有兴趣,看完此梗概,可再看此文(见本博客,直接点击上面的文章标题就可进入),心中就有数了。


       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忠于国家;孝:孝敬老人爱护孩子;仁:对他人乃至全人类有爱心;义:对社会坚持正义、对朋友重情义、对自己言行合符道义;礼:礼貌守法遵守规矩;智:智慧贤能;信:诚信守约)。


    通过《伍子胥》此剧,以后朋友们可真正领悟《孙子兵法》的精要。其实,《孙子兵法》核心思想就是“谋攻”。伍子胥、孙武就是精通进攻战的攻击型顶级军事家。而谋攻的最高境界则是:攻则敌不知其所守——伍子胥、孙武训练、指挥的吴国军队,之所以战无不胜,就在于深刻悟透并娴熟运用这一谋攻核心致胜法则。纵观中外顶级军事家,无一不是遵循孙子的这一战争谋攻思想:进攻之前早早全方位谋划设陷,给对方制造种种错觉(政治、军事、舆论宣传等)迷惑对方,扰乱对方的部署,分散对方有限的防卫资源,陷敌两难,使对方误判错守上套、怎么守都不靠谱,无所适从,所谓防不胜防,所以攻无不克!通常人们都认为,一场战争是在双方拼搏过程中获胜的,其实不然。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实际上是《孙子兵法》反复强调的先期周密谋划——“庙算”决定。用孙子的话说就是: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所以获得胜利的一方总是先期周密谋划并付诸行动,使事态朝着自己的预设套路变化,直至条件成熟(注意:是主动酝酿、践行,不是坐等条件成熟),有相当获胜的把握后再开战,必然是:不战先胜——还没开战胜利结果就已经确定了),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失败的一方总是开战后再去考虑怎么获得胜利,靠运气、侥幸打仗,结果必然是:不战先败。就是说:战争的胜败结果未开战前就早已决定在先期的周密谋划、设套“庙算”中!所以,我们的一些史料上说孙武率军沿淮河西进,从“怀纳”登陆,连过三道险关追击楚军过汉水是“突发奇想”,侥幸打胜了“柏举之战”(如果孙武真的是这样打仗,就违背了自己的军事法则——实际上就等同: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奠定了吴国阖闾霸主基业,成就了孙子万古英名,央视一些军事专家也跟着这样向观众讲解,实乃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大缪也!实际上,“柏举之战”,吴军能大获全胜,根本不是孙武“突发奇想”打胜此仗的,而是伍子胥和孙武先期周密谋划“庙算”,环环设套,间谍配合,最终促成楚军统帅囊瓦跳入陷阱。朋友们看我后面的详细分析就明白了。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以往的与《孙子兵法》有关电视剧,和一些军事专家央视的讲解、军事院校的讲义教案等,都把《孙子兵法》作为孙武独立的个人产物进行讲解、诠释。事实上,认真考察了当时的几大著名战争经过后,会得出结论:这样的讲解是片面的、很不客观的。实际上,孙武没有被逃到吴国,偶然与孙武相识的伍子胥的推荐,孙武永远成不了气候,就是一个在梅里郊外闲居的一介书生,默默无闻终老一生。孙武被逃难到吴国国都梅里郊外栖息的伍子胥偶然发现、推荐给吴王阖庐后,整个战争谋划、实践。都跟伍子胥形影不离。严格说,《孙子兵法》一开始只是个军事理论雏形,通过伍子胥与孙武长期形影不离的战争实践,尤其是二人共同谋划指挥的“柏举之战”大获全胜的战争实践后,才深化完成,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军事战争理论。严格说,《孙子兵法》也有伍子胥的功劳,而且,从战略谋划更高层面看,伍子胥的战略谋划,还要比孙武更胜一筹;孙武的特长是在具体战役战术的指挥上得心应手。客观说,二人珠联璧合,才相得益彰,成就大业。所以,打个比方,如果把孙武比作是中国军队的总司令朱老总,那么,伍子胥就等同毛老爷。二人缺一不可。看了我后面的分析,朋友们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有朋友说,伍子胥的故事真的很感动人,你的剧中,他家受的冤屈最终昭雪了吗?

     回答是肯定的,摘录一段相关剧情,满足朋友们的心愿(附在最后面。太子建悲壮赴死前满目心酸的血泪控诉:帝王之家污浪滔天,一生都令人心惊胆颤——真的是令人震耳发聩,嗟叹连连)。


    有朋友投资人问,你为何不写好写易拍的《伍子胥传奇》?回复朋友们:鄙人在写作过程中,愈深入追寻、考证传统文化历史,愈深感“忠孝仁义礼智信”对塑造我们中华民族性格的重要性。鄙人志在通过此剧昭示民族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重回民族核心价值观正道——因为我确信:我们民族不久的将来必然会引领世界潮流,这些普世价值观是一个真正文明进步、长盛不衰的高素质民族必须具备的品格一个国家的文明进步、繁荣强盛须与民族心灵的日趋完美相匹配。如果一个国家在强大过程中,只重视发展经济、科技、强大军事,而忽视了民族心灵的完美铸造,结果必然成为四肢发达、心灵恶念涌动,头脑骄横狂暴,持强凌弱,损人利己的霸道民族——中国古代的吴王夫差、当年的德国、日本,现在的某超级大国就是这样的国家。一个民族如果长时间心灵阴暗,变态,总是把心思放在算计别人,靠巧取豪夺壮大自己,“某国优先、他国靠边”。虽然暂时有可能获得一些蝇头小利,但却大大损耗了曾经全世界人民发自内心敬佩,由前一段历史时期民族文化的进步凝聚而成,众望所归的软实力。如此下去必然愈来愈丧失民族自身向心力,动摇全世界各民族对你的敬畏心,必然日渐走下坡路,历史已反复证明。事实上,人类已经进入了全面共享时代,共享慷慨的大自然赐予足够人类享用的各种自然资源共存共荣,取代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是大势所趋其实,这七个字,就是我们的民族迷茫、淡漠已久,急需找回的“中国信仰”最核心的东西其实也就是习大大前瞻性看准了国家的发展趋势,从文化意识、精神层面十分及时地提出的“铸就中国信仰”,引导民族进步的核心基础。相当长一段时期,这些东西已经被很多人漠视!我必须站在这样的思想高度写此剧。这就是我花了这么多心血考证史籍,坚持写伍子胥必须尊重历史,以正史为凭的前提下进行艺术再现,绝不图省事随波逐流、胡编乱造写《伍子胥传奇》剧的缘由。打打闹闹逗乐搞笑的传奇历史剧太多,人们已经看腻了,不能给观众带来智慧启迪、品格熏陶、知识吸取、思想升华、情操陶冶、心灵美化、文学修养的提升...犹如过眼云烟。写这样的传奇剧虽然省事好写、也好导演、也好拍,一旦胡编乱造受到社会质疑,可以一句话推脱:“我是在拍传奇,可以虚构,概不负责。”但这样整太小气了,施展不出作者受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熏陶、感悟后,通过作品光芒四射的人文气场显露出的静谧独香、诡谲雄奇的文学功力、底蕴,更难以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民族精粹,核心价值观,成不了可以流传的大作,反而把这个难得题材浪费了。所以,志向不合,不能与我达成共识的投资人请勿与我谈投资此剧事宜(事实上,都已经有几家影视公司亲自到我家谈了投拍事宜,或因预定资金不到位,或因投拍取向不合搁浅)。


     此剧本系鄙人封笔之作。欢迎有远见、有资金实力的朋友投资此剧(中、外不限)。有兴趣的朋友可与我联系(QQ:337360377)——其实,没有我的参与,买去也拍不好(而且,只要你从头到尾看完梗概后,你会认同我的看法:此剧不是一般导演能驾驭的,需要有与我站在同等思想高度的导演、投资人珠联璧合。另外,有朋友希望把全集发上,请原谅,在没投拍之前,不能发全集。我至今只发了一朋友全集,其他多位朋友也只发了十多集,对不起哈。


    有多位朋友问:你的《伍子胥》中,中国2500年前东周最著名的以少胜多,《孙子兵法》作者,军神孙武亲自参与指挥,践行《孙子兵法》的杰作,一战成就孙武万古英名,从而也使《孙子兵法》万古流芳——吴国军队在伍子胥多年长远战略谋划、酝酿践行,又恰到好处利用蔡、唐二君楚国捧场受辱求助突发事变契机,精心谋划(庙算)),孙武的战术指挥,共同率领3万吴军千里袭楚,打败楚国20多万军队的“柏举之战”,并攻占楚国郢都,险些灭掉楚国,起因是因为两件“银貂鼠裘”(雪白的野貂裘皮衣服)和两匹“骕骦宝马”(雪白的宝马)引起的,有点不可思议。是凭空想象,还是有确证的典籍依据?

     干脆一并作答:有,而且是中国史家公认记述东周历史最具权威性、可信度最高,作者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代表鲁国官方所写,《左传》明确记载的。《左传》可信度最高的关键原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与孔子、伍子胥、孙武等年龄都相当,与事件发生年代同时代人,记述事件时当事人都还在(左丘明生卒年限为:公元前556年——前451年。伍子胥生卒年限为:公元前559年-前484年。也就是说,左丘明比伍子胥晚出生3年,晚死33年,活了105岁,伍子胥被夫差“鸱夷沉江”时74岁,伍子胥死的时候左丘明还活着,而且还继续活了33年),不敢有半点假水——否则这些些很有名望的君侯、英雄豪杰当事人岂会白白留下千古骂名,定会上门找他讨说法,甚至举报周天子澄清事实、恢复名誉的——须知,中国的古代君侯贤臣、君子名流、英雄豪杰等上层“明星大腕”,都是非常看重名声的)。

   《左传》记述事件起因原文摘录:

        ...... 蔡昭侯为两佩与两裘,以如楚,献一佩一裘于昭王。昭王服之,以享蔡侯。蔡侯亦服其一。子常欲之,弗与,三年止之。唐成公如楚,有两肃爽马,子常欲之,弗与,亦三年止之。唐人或相与谋,请代先従者,许之。饮先従者酒,醉之,窃马而献之子常。子常归唐侯。自拘于司败,曰:“君以弄马之故,隐君身,弃国家,群臣请相夫人以偿马,必如之。”唐侯曰:“寡人之过也,二三子无辱。”皆赏之。蔡人闻之,固请而献佩于子常。子常朝,见蔡侯之徒,命有司曰:“蔡君之久也,官不共也。明日,礼不毕,将死。”蔡侯归,及汉,执玉而沈,曰“余所有济汉而南者,有若大川。”蔡侯如晋,以其子元与其大夫之子为质焉,而请伐楚......

    典籍文字记载就只有这几百字,作家们都可参考。但怎么去演绎使其精彩,那就是作家水平问题了;同样的道理:楚平王偷梁换柱占有儿媳妇,典籍也有记载,普天共知的羞耻事件,但如何把这个君王败坏人伦,儿子哑巴吃黄,不敢怒不敢言的羞辱事件,通过影视形象,独具创意地让儿子戴绿帽去见父亲自损情节,把故事演绎得更加精彩、引人入胜,既幽默又令人哭笑不得,对受害者太子建给予深深的同情,又能从中获得中国经典文化礼教核心——“礼义廉耻、仁义道德”相关知识、启迪,那就需要作者深邃的洞察事故人情能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非一日之寒。所以,这些独具创意的绝妙构思不是任何人能够抄袭的。

     摘录《左传》记载:楚平王被费无极 劝说怂恿,偷梁换柱娶儿媳,又把太子建派去城父(今天的亳州)戍边  ,后又听信费无极谗言,派司马奋扬追杀太子,司马奋扬事先派人通报太子,太子得以逃脱,后来又骗杀伍奢(太子建老师、伍子胥父亲)、伍尙(伍子胥哥),伍子胥出逃多国,最后落脚吴国,助力公子光上位当王,治理吴国强大,率军伐楚经过:

 
  《左传》原文:

  楚子之在蔡也,矍阳封人之女奔之,生大子建。及即位,使伍奢为之师,费无极为少师,无宠焉,欲谮诸王,曰:“建可室矣。”王为之聘于秦。无极与逆,劝王取之。正月,楚夫人赢氏至自秦。

  楚子为舟师以伐濮。费无极言于楚子曰:“晋之伯也,迩于诸夏;而楚辟陋,故弗能与争。若大城城父,而置大子焉,以通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王说,从之。故大子建居于城父。(以上昭公十九年)

  费无极言于楚子曰:“建与伍奢将以方城之外叛,自以为犹宋、郑也,、晋又交辅之,将以害楚,其事集矣。”王信之,问伍奢。伍奢对曰:“君一过多矣,何信于谗?”王执伍奢,使城父司马奋扬杀大子。未至,而使遣之。三月,大子建奔宋。王召奋扬,奋扬使城父人执己以至。王曰:“言出于余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既而悔之,亦无及已。”王曰:“而敢来,何也?”对曰;“使而失命,召而不来,是再奸也。逃无所入。”王曰:“归。从政如他日。”

  无极曰:“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国,盍以免其父召之。彼仁,必来。不然,将为患。”王使召之,曰:“来,吾免而父。”棠君尚谓其弟员曰:“尔适吴,我将归死。吾知不逮,我能死,尔能报。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择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尔其勉之!相从为愈。”伍尚归。奢闻员不来,曰:“楚君、大夫其旰食乎!”楚人皆杀之。

  员如吴,言伐楚之利于州于。公子光曰“:“是宗为戮,而欲反其仇,不可从也。”员曰:“彼将有他志(32),余姑为之求士,而以待之。”乃见设诸焉(34),而耕于......(以上昭公二十年)

    看不懂文言文的朋友可看后面段落:楚国“柏举之战”失败导致国都被攻占,起因简述。

    鄙人写《伍子胥》,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相关文章已发现多处引用鄙人的考证文字、鄙人的独到情节描写,请作者们自重,不可抄袭——我这些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独创构思情节早已公示在这上面(有时间记录的),到时候叫你拿不出原创作证,就是抄袭。文人抄袭等同偷窃,你面子丢大了,输不起,所以,还是自己做足文案功夫,另辟蹊径,写出可圈可点的作品为好。须知:我们的影视作品颂扬伍子胥这样一个被历代统治者刻意贬低,历史地位被严重低估的大英雄,目的是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忠孝仁义礼智信”。假如你写伍子胥作品的主要动机是唯利是图,写作手段是胡编乱造、抄袭剽窃,践行方法是坑蒙拐骗......拍摄影视剧从动机到整个践行过程,本身就违反了“忠孝仁义礼智信”,你这样拍出来的《伍子胥》,还有什么社会意义呢?毫无疑问:机关算尽后终归不会成功的结果早已包含在不能被社会接受的不良动机、炒作方法、虚假宣传、本末倒置的运作手段的前因之中。所以,编剧、制片人定要记住这一点,一定要实实在在干事,不要去整那些虚浮的东西!近来媒体上也发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我也要严正指出:尊重历史,是每一个中华民族一份子应有的品格:我看到有些伍姓家族媒体宣传,把孙武说成是伍子胥的“爱徒、表弟”(事实上,史籍明确记载:孙武的祖上是齐国的公卿贵族,祖籍齐国的孙武与土生土长的楚国贵族伍子胥从血缘上毛钱关系都没有。孙武叔叔司马穰苴(田穰苴)是齐国著名的军事家,曾率领齐国军队击败晋国、燕国等,官拜大司马(等同现在的军委主席、或军队总司令),著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司马兵法》,与中国古代“文王梦熊、渭水泱泱”,辅佐周文王打天下的姜太公的《太公兵法》齐名,兵法造诣堪称顶级大咖。孙武受家族军事文化环境的熏陶,军事修养从小耳濡目染,兵法体系在吸收《司马兵法》基础上,多有新创,可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就更高,青于蓝而胜于蓝。后来避祸到了吴国国都梅里(今无锡梅里镇)郊外闲居,偶然与逃到吴国的伍子胥相识成为铁哥们);言下之意,孙武的《孙子兵法》是从伍子胥身上学的;同时又把中华民族千古爱国典范申包胥说成是伍子胥的亲表兄弟,什么都往伍子胥身上粘贴,都是不严肃的,缺乏历史依据的。给人以生拉硬扯往自己的伍姓家族贴金感觉——因为你拿不出有中国公认的正史文献《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明确记载的依据。自己家族这样说是不算数的——族簿人人都可以修改,可信度打问号。所以,不要这样宣传,更不能这样拍片——拍出来会贻笑大方,行家看了会戳编剧、制片人背脊骨,片审也通不过。正确对待历史的态度应该是:既不要抹杀伍子胥的历史功绩;同时也不能把不属于他的功绩生拉硬扯贴金。更要指出:伍子胥是在春秋时代中华民族公认的舍生取义大忠臣、功绩彪炳大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楷模,不是伍姓家族的私有财产——以伍子胥为伍姓家族专属权为由,与人打官司更是站不住脚的,可谓荒腔走板,闹出笑话。伍姓家族的后人,在宣传伍子胥的时候,当注意这一点。一定要尊重历史,不能这样炒作,否则就会引起大家的反感,起反作用。伍姓家族当境界高一点:把“华物天宝,人杰地灵,光照千秋,万古流芳”的范围放大到整个华夏民族乃至地球村,而非局限在伍姓家族小圈子。当站在整个中华民族乃至地球村共同拥有先贤民族文化遗产的角度去看待伍子胥这样一个历史英雄人物,大家才会关注,宣传效果才更好。切切注意。

    

    此剧深入历史考证,首次精彩还原了中国东周历史上著名的几次大战:1、鸡父之战(伍子胥出逃吴国初次显山露水,遥控阖闾以少胜多,战胜楚国10万联军);2、柏举之战(伍子胥、孙武联手谋划,3万吴军千里袭击楚国,打败楚国20多万军队,并攻占楚国郢都,楚昭王仓皇出逃。如不是伍子胥手下留情,楚国必亡——此战最有意义、最具军事谋略参考价值,是《孙子兵法》“攻则敌不知其守”绝佳范本;是巧妙用间谍“扰敌乱敌,步步设套”,活活把对手诱向自己设下的陷阱一举击败的典范战争;也是现代“特战队”功夫超绝、协同作战,团体能量数倍放大—1+1大于10远古战例楷模(说穿了,伍子胥、孙武把当时的吴国军队全部训练成了绝无混吃混喝混军饷、足可以一当十的精兵强将——个个都是搏杀技能全面、功夫超绝、锐不可挡的“特战队员”——伍子胥、孙武首创的“举国精兵”悍军之道(兵不在多在精),值得现代国家精兵强军、打造威武之师借鉴);更是中国二千五百多年前东周规模最为宏大,令诸侯各国震颤,二流国家吴国一举击败比自己国土大6倍、人口大数倍,兵力大8倍,头号超级强国楚国,堪称“老鼠吃掉大象”,奠定吴国霸主地位的一次奇谋战争,而且是由《孙子兵法》的作者,军神孙武亲自参与,与伍子胥共同谋划、指挥,可谓深度演绎《孙子兵法》的奇谋大战,堪称世界军事战争史上的谋略瑰宝(首次曝光此战从谋划到完胜,具体经过);3、榫李之战(吴国伐越,一代霸主吴王阖闾伤重败亡);4、夫椒之战(深度演绎《孙子兵法》“声东击西”,边框设套、制造假象把对手引入自己的陷坑,诡诈奇谋的绝佳妙用,伍子胥亲自谋划、指挥,大败越军,攻占越国首都会稽,越王勾践献美女西施、并忍辱负重去吴国受奴役3年,卧薪尝胆由此而出)。


    没想到《伍子胥》剧情梗概发上来后,这么多朋友看。有朋友说,伍子胥白发过昭关的故事中国人家喻户晓,但具体原因就不甚了解。没想到中国历史上还有这么一个君王占儿媳酿成的惊天冤案,真实伍子胥的人生如此瑰丽雄奇,堪称中华骄子!如此感奋励志故事,发这么一点太吊胃口,说不发全集可以理解,但强烈要求我把伍子胥的结局、后代状况发上来。应朋友们的要求,补发了下面一段(发在最后)。

    

    有朋友问:伍子胥被冤杀,为何他一手抚养成人,深得他政治、军事思想真传的太子建的儿子,威猛彪悍、文武双全的熊胜(史称白公胜——注意:此君就是那个为秦统一立下丰功伟业、大名鼎鼎的秦国悍将、史称中国第一“战神”、“人屠”的军事家白起的5代先祖。其实,细心的军事家们分析白起在秦统一过程中诸多战列,就明显看得到伍子胥攻楚伐越与孙武合谋惯用的框设套、退军诱敌、坑蒙诡骗、潜暗造势、水到渠成、猝发突袭、神机庙算、穿插分割、陷敌两难(攻则敌不知其守,守则敌不知其攻)、善用间谍、扰敌乱敌、穷追猛打、出奇制胜军事战争思想的影子(白起指挥、震惊诸侯的“长平之战”,面对鲁莽轻敌、兵多粮足、高傲自恃的对手,采取后退诱敌,促使对手离开坚固壁垒,穿插分割围歼的战法,将赵军诱入秦军主力构筑的口袋形埋伏圈——这一战法,就是“柏举之战”伍子胥、孙武用计退军引诱楚军渡过稳固防线汉水,急功冒进追击吴军,进入栢举口袋阵,再各个击破,大获全胜的翻版。白起一生征战70余战,无论是攻坚战、平原战、伏击战、远途奔袭战、奇袭战等等从无败绩,统帅秦国所向披靡的大军,每战必胜,杀敌100万仅仅几次大战统计:鄢城之战,决堤放水灌城,淹死楚军10万多人——此战的原始战例就是伍子胥、孙武率吴军攻占郢都引阻水淹郢都的翻版;伊阙之战斩首韩、魏联军24万;秦、魏华阳之战歼敌13万,引黄河水,水淹赵军2万;陉城之役斩韩军首领5万;长平之战斩首、坑杀赵军45万人。其它小战还没计算在内,整过战国时期,战死总人数200万,白起一人所率军队就杀敌100万之多 )。而这些思想很显然是通过伍子胥的养子熊胜作为传家宝延续后辈,熏陶了熊胜的5代孙——“战神”白起。就是那个史称“人屠”,“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卒的白起。白起在秦统一南征北战,所向披靡、每战必胜,令诸侯各国胆寒,与先祖熊胜相隔一百多年,大约是5-6代孙,后面有考证说明)不站出来护卫他?原因是,当时熊胜已经护送奶奶蔡夫人的亡灵返回楚国去了,不在身边。补充第30集相关情节在后面(13集后面),朋友们看了就明白了。

     

    说明:下面发的说明内容、样章没有先后次序,相当于编剧的写作“花絮”、感叹、心得、人物评价、古典文学考证、GPS定位军事战略地形图等补充说明,有助于朋友们从各个角度了解此剧文采、写作风格、启迪意义、涵盖内容、相关史实考证、古战场正确位置等等。所有诗句、景致描写皆是作者“自作自受”,没拍摄之前,不可引用。

此剧34集全剧正式写完时间是2016、10、25日,现正在后续修改中。


     已经写完34集,修改中发自内心感叹:定要抱着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去写,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愈写到最后收尾集数,心情愈沉重,责任感、使命感尤为强烈,定要让此剧成为政治、经济、军事、道德伦理、善恶忠奸、中华古典文化精华吸取、人生励志、价值观等多方面令人耳目一新、看后能够提升自己历史文化修养,影响国人思维的经典之作!无论是作为影视作品,还是文学作品,都要成为可以流传下去的佳作——这是我给自己提出的高要求。


    《伍子胥》主题曲:

 

     荆山魄,汉水魂,         

     泱泱楚地酿精灵。

     飞来横祸亡家国,

     遁迹他乡卖艺人。

     得遇知己宏图展,

     浩气贯虹吴邦兴。

     助阖闾,霸业定,

     叱咤风云如吹灯!

     善恶忠奸民自辩,(辅歌)

     天日昭,碧水澄!

 

     明君逝,暴君横,

     霸凌天下万民嗔。

     用心良苦谏征伐,

     阻止战乱尽忠心。

     为民笃守初心业,

     鸱夷沉江冤屈臣。

     千秋功业谁评说,

     端午龙舟看招魂!

     善恶忠奸民自辩,(辅歌)

     天日昭,碧水澄!

     解释,魄:阴气,指依附形体而存在的精神; 魂:阳气,指附在人体主宰人,又可离开肉体独立存在的实体(高级汉语词典)。

     荆山魄,汉水魂,泱泱楚地酿精灵——此句意思是说,楚国大地代表山脉、秀丽巍峨的“荆山”是阴魄,酝酿了伍子胥高风亮节、大气纵横的精神风貌;楚国大地代表河流、汹涌浩荡的汉水是阳魂,铸就了伍子胥彪悍骁勇、坦荡忠烈的凛凛雄姿。魂魄合一,精气神驻留博大宽广的楚国锦绣江山,自然会熏陶孕育出睿智慧心,改天换地的华夏精英。


    没想到这么多朋友看此梗概,顺便补充解答一下朋友们的疑问:有朋友说,你的主题曲大气,很有感染力,但其中有句“为民笃守初心业”,好像觉得“初心”一词是现代词汇,现在经常说“不忘初心”等,用在两千五百年前的伍子胥身上,好像有点说不通啊。

    解答:兄弟们,其实“初心”不是现代词,其表达的含义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这里面的“初发心”就是初心的意思。而佛经记录的是佛祖释迦摩尼的悟道经典语言。信佛的人都知道,佛祖圆寂(逝世)于公元前544年圆寂,而伍子胥出生年代是公元前559年—被冤杀是484年。也就是说,佛祖逝世的时候,伍子胥15岁,佛陀传道,最先表达“初心”话语含义的年代比伍子胥还早几十年,所以说,这个“初心”不是现代词,两千五佰多年前就从佛陀嘴巴中转播开去,并载入《华严经》了,用在伍子胥身上,年代是吻合得起的(至于伍子胥当时听没听到佛陀有关“初发心”的讲述,不得而知——当时佛教还没传入中国呢,显然没听说过。鄙人去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坐在5300米的珠峰大本营上面的山坡上,严重缺氧,面色发紫,靠顽强的毅力才能支撑坐着不倒,没变成四条腿走路的爬行动物,就已经算是极大地维护了两条腿走路的人类的尊严的我,仰望着近在咫尺、可望不可及的珠峰顶峰,想到山那边就是倡导慈悲为怀的释迦摩尼佛祖的诞生地,心里由然起敬。也在想:珠穆朗玛峰与中国腹地的洛阳远隔千山万水,当年的佛教徒要翻越绵延千里的喜马拉雅山脉、翻越8884米的珠穆朗玛峰,继续翻越数十座海拔5000米以上,白雪皑皑、鸟兽绝迹的大雪山,2500年前东南西北都分不清,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根本无路可循,长途跋涉到数千公里的中国腹地洛阳传经送道更不可能)。同理:基督教也有相关含义的经文论述:“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份了。(圣经.希伯来书3章14节)”。也指起初听见的道:“论到你们,务要将那从起初听见的常存在心里。(圣经.约翰一书2章24节)”。还可以指起初的爱心:“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责备你,就是你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圣经.启示录2章4节)” 。这些表述其实就是“初心”的本意。只是基督教比起佛教来,产生的时间年代后移了500多年,从元年算到今天就是2017年。但也说明,基督教《圣经》也在两千年前就表达了“初心”的含义,所以说,“初心”一词不是现代词汇,历史悠久哦!顺便说一句:鄙人此剧,很多东西由来出处都是经过严谨考证的,绝不乱整。杜绝“张飞喊卧倒”(明摆着就是现代语言"金兵攻占峨眉山”四川自古“蜀道难”,金兵从未入川,怎么可能去攻占四川腹地峨眉山——更不可思议的事,我看到写此剧的人头衔还蛮大的,是某知名城市作家协会主席,可见胡编乱造在中国文坛上已蔚然成风,堪忧)、“伍子胥洛阳大战花和尚”伍子胥生活的年代与释迦摩尼圆寂相隔十多年;佛教诞生地,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尼泊尔与中国腹地洛阳远隔千山万水,还没传入中国,怎么可能有“花和尚"在礼仪之邦典范城市,周天子教化国民勤耕作、知礼仪,和风习习、歌舞升平、民风淳朴的京城横行霸道、欺辱良家妇女——有史可查秦始皇(前259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时沙门室利防等18人到中国的记载,这是佛教徒到访中国最早的记载,与伍子胥生活年代已经相隔三百年左右。汉明帝梦金人,永平七年公元64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公元 67年他们同了两位印度的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经书和佛像,开始翻译了一部分佛经,相传就是现存的《四十二章经》,是《阿含经》的节要译本。同时在首都建造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就是今天还存在的白马寺。这个寺据说也是以当时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而得名。根据这个传说来看,佛教的传入中国虽不始于汉明帝,而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得到了政府的承认崇信,在中国初步建立了它的基础和规模,可以说是始于汉明帝年代。与伍子胥生活年代已相隔伍百年左右了;形成有一定规模、到处建庙宇,僧人浪迹市井,产生一定影响的教派已经是魏晋南北朝的事;发扬光大达到鼎盛已经是唐代玄奘取经归来后的事,与佛教初始发源时间、衔接伍子胥生活年代已经相隔近千年)的笑话。谢谢朋友们关注。三鞠躬!


     编者注:端午划龙船,现在中国有两种说法,楚人说划龙船是为纪念后来的楚国爱国诗人投江而亡的屈原(华人圈占主流);东吴——尤其江苏苏州、无锡、南京、上海、浙江杭州、宁波一带则说是纪念“鸱夷沉江”的伍子胥。苏州还申报获得了联合国文化遗产(原来吴国的国都在梅里——现在的梅里镇。伍子胥代理相国后一手主持规划修建了苏州城,使这一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古城延续至今,没有伍子胥,就没有苏州城,所以苏州人很感激伍子胥;中华民族同样应该感谢伍子胥为中国留下了这一宝贵历史名城遗产,中国的威尼斯——苏州。顺便说几句,鄙人写了此剧后,专门去苏州考察了苏州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不禁为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伍子胥的天文地理知识之高超震惊:苏州城全城被水流环绕穿插,建城两千多年,居然从来没发生过水患。伍子胥在当时那个年代,规划如此宏大的兴建城池工程,几千年来怀抱在水流中,居然从无水患自然灾害,这需要何等超人的地理水文知识,此君真的太有才了)。鄙人认为:伍子胥是被夫差以冤屈罪名"叛国罪"赐死,头被割掉,尸身装入鸱夷(皮口袋)沉江的(公元前484年端午,比屈原早死208年);屈原是楚国灭亡投江身亡的(公元前276年端午);二人皆是忠君爱国而亡,都是忠臣,都是在端午节这一天身亡的,都是民族魂,都值得纪念,没别要去争论谁跟谁。

    两个说法有史籍为证:南朝萧梁时期(502年-557年)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苏州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发祥地。(明)徐炬辑《事物原始》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汉代赵晔《吴越春秋》(公元58--125年)认为:龙舟的起源“起于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换句话说:是伍子胥的死对头勾践灭吴后,为哀痛怜悯、纪念伍子胥的忠烈而首先创作——伍子胥的死对头都如此敬佩,忠烈之心可见一斑。后来伍子胥的形象渐渐演变为“涛神”——河神。所以说:善恶忠奸民自辩,天日昭,碧水澄!(天日一样明亮显眼,碧水一般清晰透明)。


      有朋友问我:文种的灭吴九术,为何把“尊天地、事鬼神”作为头等重要一术列为第一,用现代观点来看,好像觉得这一条并不是那么重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啊——连司马迁(大史学家)、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作者),也有这样的认为,故把“灭吴九术”改成“灭吴七术”,删去了第一术“尊天地、事鬼神”。你有如何看法?其实,司马迁、冯梦龙删去了“尊天地、事鬼神”首要一术,认为可有可无,正说明司马迁、冯梦龙站的高度不够;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条对一个几近灭亡的国家有多么重要——这就是史学家司马迁、作家冯梦龙与顶级政治家文种的思想境界差别。等以后此剧演播后,朋友们就会明白“尊天地、事鬼神”对于一个几近灭亡的民族增强凝聚力、民族归属感、提振民族精神,重塑国民信心,不当亡国奴、发愤图强重建家园有多么重要——到时候朋友们就会彻底明白,为什么日本投降,什么都可接受,就是难接受天皇不保;同样的道理,为何今天的日本整死都要保留、祭拜靖国神社!等此剧写完后,我将写一篇文章专门谈精神信仰问题对一个民族有多么重要(编者注:此文已经后续写完发上,见本博客文章:从文种“灭吴九术”——“尊天地、事鬼神”谈民族信仰的重要性——政治家必看)。让人们彻底明白,为什么一个起死回生、百废待兴、奋发图强的民族必须要有精神信仰支撑——尊天地、事鬼神(虽然各个时代表现的方式不一样)。

     

    当我写此剧,写到最后一集,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分析综合、理智推断,吴国被灭亡,渐渐地一些谜底真相已经彻底暴露出来:以往众口一词(网络媒体上讲解的专家学者、相关影视剧)都把全部责任归咎在伯痞贪腐作祟、谗言坑害了伍子胥,导致吴国灭亡。其实,不是这么简单。有多种原因:

    1、越王勾践复仇,文种范蠡精心谋划、一步一坑,环环相扣长远谋划设下大圈套促使吴国伐齐,走上战争之路不能自拔是主要原因(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什么手段都可使,无可非议)

    2、伯痞贪腐谗言伍子胥,充当内奸角色配合越国促成夫差走上征伐之路是一个关键原因(为既得利益吃里扒外、恩将仇报,十恶不赦,此类人最可恶)

    3、西施利用男人的虚荣心,不露痕迹巧妙配合文种范蠡,怂恿夫差成就霸业也是一个促成原因(左右为难、一面是国家、一面是情夫,她又能怎么办?最可怜最令人悲叹的人物);

    4、夫差本身也有不愿笼罩在父亲阖闾、伍子胥光环下,也想建功立业,称霸条件不具备却霸王硬开弓,伍子胥审时度势力阻,夫差扫除障碍——杀既定方针正确路线代表伍子胥,也是一个原因(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情无义,恩将仇报,杀先王的铁杆忠臣伍子胥,情理不合,最终自食其果,永远钉上历史的耻辱柱。纵观历史,这类人从古至今结局都不好)

    5、吴军的士气、战斗力一落千丈是很重要的原因。老吴军由伍子胥、孙武调教,战斗力惊人(当时堪称天下无敌)。孙武隐居了,伍子胥被害了。伍子胥一手提拔起来的优秀将领纷纷离开军队,加上军士们对三军统帅伍子胥的冤死内心不满——军士们心中崇拜的军神偶像伍子胥、孙武不存在了,已经没有了军魂(一个国家军队的战斗力,这是很重要的因素),又因为夫差在伍子胥死后没人阻挡征伐,历年征战,军士怨声载道,不愿意为夫差争霸八方树敌打无道义的仗,战斗力明显降低。相反,越国军队范蠡采用了伍子胥、孙武的训练军队方法(推行军国主义治国方略),战斗力显著提高,超越吴军,此消彼长,最终能打败吴军。

    6、还有一个隐蔽原因:与孔夫子(当时正在多国流浪的)的高徒子贡也有关系。子贡为了维护弱小的宗主国鲁国自保,在夹缝中生存,绞尽脑汁在越国、鲁国、吴国、齐国、晋国等之间游说,翻云覆雨,纵横捭阖。开始时劝阻夫差不要伐齐撤军,几年后反而转变看法,游说促成夫差成为战争狂人最终毁灭(为了维护弱小宗主国的生存使劲浑身解术,也无可非议)——在子贡看来:吴王夫差不具备称霸的德行,却又继承了阖闾、伍子胥的强大军力,不接受伍子胥的安抚天下、以德服人正确方针,将来必然成为诸侯之间横行霸道的狂妄之君,天下不宁。这样的君王不能长久留存霸凌诸侯。而且他也看穿了隐忍超强,谋划有方,步步设套的越王勾践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是唯一可以灭亡吴国的国家。所以,后来居然由一开始的劝阻吴国伐齐,到几年后180度大转弯,反而诱导吴国联合鲁国伐齐,终于促成了吴、齐艾陵大战的爆发(10万对10万)。以夫差大获全胜告终(子贡的翻云覆雨,玩诸侯各国于掌上,促成夫差伐齐成功,从此不可一世,走上战争之路,实际上促成了越国的预谋)。夫差从此飞扬跋扈,犹如当年小日本一样八面树敌不能自拔,最终和霸主晋国争霸,越国乘虚而入,捡了个大便宜,轻松灭亡了吴国!教训是什么:一个国家强大了,不要太嚣张,招致众怒,都来设套坑你,早迟要下课。与当今的国际形势对号入座,我横看竖看都觉得,走上战争之路最终吞下苦果,总结了教训的日本,以前对付美苏(苏联终被玩死,老美也玩衰),现在对付美、中,采用的就是当年勾践的长远策略。兄弟们你们注意看,每次国际发生大事,凡是涉及到要打仗,日本都在一边煽风点火,跟老美助力,怂恿老美赤膊上阵;同时又误导引诱另一方当硬汉强势应对——这些章法,就是当年勾践玩衰吴国的套路。莫非日本首相都在钻研“吴越春秋”?

    兄弟伙些,没想到吧,这一历史谜案居然把大圣人孔夫子牵扯进来了,你说有没有看头?事实上,子贡对夫差的评价,也代表了孔子的观点:然吴王为人猛暴,群臣不堪;国家敝以数战,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内变;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吴王夫差凶猛残暴,群臣不堪忍受,国家经历数次战争民生凋敝,军士忍无可忍,老百姓怨声载道,大臣们酝酿变改变国家不合理的政治状况,伍子胥忠直反复劝诫惨遭杀害,太宰伯痞主政,君王有过错不劝诫阻止,反而顺从附和取悦于君王谋取私利。要灭亡了的国家就是这样的政治乱像)。

 

     今日写到夫差与西施的相关情节(31集)。现有网上文章、相关影视剧,把西施写成范蠡的预约情人,吴王夫差灭亡后,西施回到范蠡身边,恩恩爱爱,终成眷属。其实这是一种俗套写法,根本不符合情理。范蠡一个大男人,你既然热爱西施,却为了“国家利益”,把西施拿去送给吴王,这样的男人算个狗屁男人啊!西施还会爱他吗——我是西施,定要吐范蠡万次口沫,还会爱你、跟你才怪,死老子都不会跟你!相反,夫差对他万般宠爱,铁石人儿也会融化。反过来,人们总是写西施美啊,美得不得了啊,才让夫差上心。其实,一个有品位的男人(更不用说美女如云,已经爱情疲倦的君王),根本不会仅仅凭美貌就会爱一个女人要死要活——通常,一开始是相貌吸引,蠢蠢欲动;然后是内心才气决定女人的气质焕发出魅力,才能像磁体一般深深吸引、俘获男人。夫差众多美女,为何独爱西施,那是因为西施肯定有其她美女所不具有的魅力(用文雅语言形容,就是真正的淑女——淑女:女人在仪表、谈吐、举止、思维、品行、才气等方面表现出的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女性魅力,真正表现出女人纯真、善良、秀外慧中的特质。其实,《诗经》早就对具备这样与众不同姿质的美女做了定性: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因此鄙人写此情节时,与众不同,在西施的才情上下了功夫——费心写了一首小曲道尽西施内心的似水柔情。如此美貌如花,又软语温存,善解人意,才气勃发的娇娃,哪个男人不心疼有余,宠爱有加?摘录一段发上,朋友们先赌为快(顺便说一下,我的剧情结尾西施绝对不会按照俗气老套写法,吴王夫差自刎而亡后,西施跟范蠡去浪漫,肯定是殉情夫差——实际上我这首诗已经把结局包含了):

           (31集)7、

    吴国王家园林。阳春三月,风光如画。

    远镜头:茂柳当风披彩线,碧荷承露擎珠盘(茂密的柳树枝条被暖风吹着,在阳光的照耀下从柳树枝条间隙透出光芒,像披着千万条彩线;碧绿的荷叶撑出水面像一个承载物体的盘子,上面晶莹的露珠在荷叶中滚动)。

    编者注:此段景致描写镜头,意在向观众展现苏州园林旖旎景色:镜头一出就把苏州园林的秀丽景色展现在观众眼前。下面继续用了较多的人格化动态镜头描写,有点深奥,到时候鄙人会与导演配合解释拍好。

    镜头摇动:亭榭楼台,桃李红白调春色;飞檐迴廊,翠竹弄枝描秀景。碧波湖畔,茵茵淑气迎芳草;曲径通幽,徐来清风送花飞。莺啼鸟鸣,飞燕穿梭花间戏;笑语欢声,红绿相衬丽人行。

    一群美女从红緑相间的花丛中旖旎而出。吴王夫差在越国奉献美女西施、郑旦等众美女簇拥下,在皇家园林的垂柳林荫中漫步。

    美女们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举目望去,众美女上身穿着霓裳衣、晴雯衣、紫萝衣、芙蓉衣、红霞衣、奥黛衣、碧玺衣、纨纱衣;下身穿着石榴裙弹墨裙、凤尾裙、月华裙、珍珠裙、郁金裙、柳莺裙、翠纹裙。举目望去,斑斓纷呈,婀娜多姿。

    镜头转向西施。

    西施柔情卓态,风采照人,绵腰如弱柳,嫩手似柔荑,上身穿霓裳衣,下身穿着柳莺裙,手拿姑苏扑蝶小伞,凌波微步、媚态横飞,笑声中蕴含着几分娇甜:“姑苏美景,真是享誉天下,看得贱妾心花怒放,聊作小曲一首,不知大王爱听否?”

    夫差兴致勃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轻轻拍手道:“本王爱听。”

    西施轻点小扇,轻轻唱起越调(音乐伴奏):

        姑苏美,三月天。

        嫩柳轻拂娇娃脸。

        绿杨莺啼诱燕舞,

        翠荷摇曳媚风掀。

        腰袅袅,姿纤纤,

        春心暗动为谁倩?

 

        吴都艳,芳华年,

        碧水倒映丽姬脸。

        湖光山色亭榭伴,

        荼蘼未放等春晚。

        红酥手,与君牵,

        留住枕香梦里眠。

    夫差专注听着西施唱曲,细细领会曲中意境,可谓情真意切,绻心缠绵,禁不住连连拍手:“人道西子沉鱼落雁,不想居然秀外慧中,才情并茂,人美、心美、歌声也美。正所谓:心中罗锦绣,口内吐珠玑。孤王得西子入怀,余生还有何求!”禁不住把西施揽入怀中,轻轻抚摸,爱意绵绵。引得众美女惊叫一片,大声喊道:“好嫉妒啊,大王也抱抱我们!”

    这样拍出来才有感觉——兄弟伙些细细韵味这首诗与人物对白描写情景交融,有没有骨酥肉麻的感觉?

   (编剧注:春晚”不是现代新词,古代早就有“春晚”一说,越国就有越调“春晚.次韵”的词牌。例如:元.张可久(浙江宁波人)就有广为后世传扬的越调.春晚次韵艳词一首红渐稀,绿将肥,一声杜鹃残梦里。踏雪寻梅,看到荼蘼,犹自怨春迟......)。

     解释:荼蘼是一种春天末尾开的白花。古人常用春晚荼蘼形容久等情侣终如愿。

     

     下面一段镜头是越国向吴王敬献西施、郑旦等八个美女离开越国的情形。如此悲凉凄切,遭受深深羞辱“羞在脸面痛在心”。说白了这些女子就是被范蠡、文种一伙出卖,送去吴国当性奴!西施去了吴国后,受到吴王夫差恩爱有加,而且纠缠了20年之久(西施是公元前494年越国战败被送去吴国给夫差的,夫差是473年被勾践战败自杀的,两人一起恩爱过日子20年,按照18岁进吴宫算,已经38岁,按正常状态已经是儿女成群、近40岁的半老徐娘了),已经成为夫差最为恩宠的妃子,吴国灭亡夫差自杀后,还会拖儿带母(要不就是抛下儿女)跟你范蠡去浪漫?这等没羞耻感?才怪!必然殉情夫差!

    ......

    敬献吴王的八个越国美女眼含泪水,正在向家人一一道别。

    一阵颤音绕绕的古筝轻轻弹奏,穿着粉红色薄衣的西施和穿着浅蓝色薄衣的郑旦,二人敲着碟盘,向越国百姓唱离别曲,歌声哀怨凄楚,揪人心扉:

    自古红颜多诽论,

    万恶之源女儿身。

    殷商亡国妲己罪,

    褒姒一笑西周泯。

    今有越女入魅境,

    羞在脸面痛在心

    为救国殇弃家去,

    它日谁记荒野魂?

    西施唱到此处,已是泪流满面,其她几位同去的美女跟着唱和、哭泣不止。

    送行百姓一片哭声。

      ......

     另外,西施到吴国夫差身边后,肩负的首要间谍任务,就是配合内奸伯痞,转移吴国对越国的堤防、关注;转山转水说动夫差耗费国力伐齐国,越国趁机发展经济提升国力——注意啊,关键是还要击败一直对越国警惕有加、深知伐齐包藏祸心,强烈反对伐齐的元老伍子胥。已有的网上文章、相关影视剧花大量笔墨,说西施如何如何在夫差面前吹枕边风说动夫差伐齐。其实,这些都是很俗套的写法,西施如果真的这样直接去说,无疑会引起夫差的警觉,适得其反,等同找死!聪慧明理的西施为了不暴露自己,闭口不会谈伐齐的事,更不会参与男人们之间的政治斗争,只会保持自己不过问政治的完美女人形象,生活游走于女儿圈中;采用间接、十分隐晦、难以察觉的方法与内奸伯痞配合,诱导夫差伐齐——并且圆满成功。以后朋友们会从我的剧情中看到这些方法的精妙绝伦!


    历史谜团:夫差最终落败,败在数次征伐齐国(3次),耗费国力、天怨人怒、诸侯目,越人趁机下手,终于灭掉吴国。问题出来了,夫差为什么老是跟齐国过不去(过去没有世仇,不像伍子胥伐楚有仇;而且,齐国还与吴国有姻亲关系,吴国太子波娶了齐景公的小女儿少姜,少姜不习惯吴的生活病死,太子波思念少姜跟着离世,夫差才接手继承的太子)。伍子胥每次强力劝阻都无效,最终还死在这个事情上。夫差执意攻伐齐国,一而再、再而三,就像有神经病似的,不可思议。史籍上没有明确的答案,鄙人反复剖析,查阅史籍,从晋文公重耳(后成为春秋霸主)被父亲晋献公追杀,19年逃亡生涯中找到了蛛丝马迹——这是越国范蠡、文种、西施相互配合,利用一个似是而非的“事实”,设下的一个惊天大套,通过内奸伯痞、美女西施,利用夫差的占有欲、自尊心、勃勃雄心,促使夫差多次伐齐,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疯狂憨劲——原来是比和氏璧还要更早,号称天下第一美玉的“垂棘之壁”,和比"问鼎中原"的九鼎还要早,由大禹的父亲夏鲧亲手铸就的中华第一鼎“崇鼎”惹的祸(很多朋友只晓得中国的“和氏璧”,不知道还有更早的中国第一美玉“垂棘之壁”。成语“假道伐虢”、“唇亡齿寒”,与此美玉有关;很多朋友知道中华有九鼎——成语"问鼎中原"指此九鼎,却不知道还有更早的国宝“崇鼎”)。以后此剧演播,朋友们会看到这些谋划得环环相扣、天衣无缝,惊天谋略的出笼、演变、最终毁灭吴国的经过。

     

    剧中伯痞这个政治人物后期骤然崛起(其实,夫差与伯痞结盟打击伍子胥,站在政治家的高度 用现代话来说,说穿了就是国家未来发展方略两条路线的斗争:我们已有的文章、相关影视剧、专家讲解,根本没有上升到国家未来发展战略政治高度去看问题,仅仅是归咎于是伯痞的贪腐谗言害死了伍子胥。其实,夫差并不是傻子,他对伍子胥的忠心为国人品心里是有数的。根本原因是夫差不满足现状,要想有所建树 ,有自己的勃勃雄心,不愿让自己执政期生活在父亲阖闾、伍子胥结盟建立的吴国称雄诸侯赫赫功业的光环之中,而是想自己也有一翻作为,超越父王也成为天下霸主。伯痞拥护夫差的决策(实际上是伯痞、文种、范蠡、西子一环扣一环有目的一手促成,支瞎子跳崖),并成为主谋,这才是夫差与伯痞结盟的关键点。而伍子胥则是坚持一国称霸,通过战争征伐他国,一定要天时地利人和皆具,是建立在‘正义’、‘有道’、‘师出有名’的基础上,这样才能获得诸侯的拥戴,成就霸业;相反,不具备相应的历史条件强行称霸,霸凌诸侯,大肆征伐,陷于不义(多次伐齐就是不义之战),必然天怨人怒,众叛亲离,为诸侯不耻,最终给自己带来灾祸。夫差执意坚持错误方略,不听伍子胥的忠告,说穿了,就是认为伍子胥已成了阻挡他成就霸业的障碍,必须除掉(伯痞则是迎合了夫差的心态从中作祟),以伍子胥把儿子伍封寄养在齐国作为叛国罪为借口,杀掉伍子胥,其实就是自认为是在扫除阻碍自己成就霸业的障碍——最终落败,证明了伍子胥的英明预见。这些历史教训都给现代政治家提供十分有益的启示:如果方方面面站不住脚,失去道义,切不可轻启战端!这是此剧站的高度与众不同的现代政治警示意义)。对政治家们的另一警示意义还在于:甄别下属,很难做到慧眼识金又必须努力去做:韬晦极致的谋臣,老王在世无法撼动时,潜迹藏行,蛰伏深深。一旦新旧更替,利用新王的诸多担忧为突破口,瞅准机会,致命一击,轻而易举俘获新王与自己结成政治同盟并操控新王,彻底动摇、崩盘原有的政治方略......而同样的历史,总是在不断重演、重演......所以我说此剧一旦演播对政治家们也有启迪意义,伯痞的作为,可见一斑!

   实际上,伯痞这个人物由于自己受贿被越国谋臣文种、范蠡抓住把柄(注意,怎么抓住把柄、史籍上没有,以往的类似影视剧更是回避,本剧将深入透析,让其真相大白天下),已经成了越国在吴国高层政治局常委级三把手,成了不得不执行越国旨意的代理人。他的作为已身不由己,被智慧可以与伍子胥等同,奸诈更是不择手段的文种、范蠡操控(我说文种、范蠡奸诈,从文种、范蠡把蒸熟的稻谷作良种贡献给吴国种植,让吴国当年颗粒无收大饥荒——这等奸计都能使出啊,我的天!堪称人类使坏水的奇葩招数——我现在都在想,龟儿子下得起心哦,那是在整老百姓啊),最终毁灭了吴国。忠直正气的铮臣伍子胥单打独斗(孙武隐居了、被离也不在了),与这一狡诈无比的政治团伙较量,如何斗得过范蠡、文种操纵的伯痞、再操控夫差这伙人,不败才怪——这是此剧很重要的看点:一个国家要颠覆另一个国家,费尽心机在对方最高层培养自己的代理人执行自己的旨意,最终颠覆敌国,是最划算,最节省成本绝招,远远胜过百万军队!


    另外,随着我的写作深入,研究的深入,这些历史谜团逐一浮出水面:为什么夫差不依靠帮助自己父王阖闾成就霸业伍子胥(阖闾临终遗言:托付伍子胥照看吴国,没有遗言他人,足见阖闾对伍子胥的信任、倚重。遗言夫差是看到的,伍子胥也看到的——正因如此,伍子胥才不顾个人安危竭诚尽忠、阻止夫差伐齐,最终招来杀身之祸),却反而要依靠伯痞?在夫差看来,既然伍子胥要阻挡他成就霸业,伯痞支持,他当然要依靠伯痞,而且,他认为:伯痞当年跟着父王阖闾、伍子胥、孙武南征北战,虽无伍子胥的高瞻远瞩、足智多谋;也无孙吴的运筹帷幄 、神机妙算,但再怎么着,耳濡目染,也学会了伍子胥、孙武的七八成功力,协助自己成就霸业非他莫属,这就是夫差与伯痞结盟的根本原因。

    有朋友问:你写《伍子胥》为何那么较真:我说:我要写的是一部经得起人情、史实、逻辑推敲、深度诠释《孙子兵法》,即便是有些关键疑难点史籍难以寻踪,不得不艺术想象也要合情合理,将会给国人以启迪的典范大剧。现在中国胡编乱造,歪曲历史的影视剧充斥荧屏,久而久之,将会把中华文化的精髓湮灭在随心所欲篡改历史,低陋庸俗,国格国魂逐渐丧失的污流浊浪之中;中华文化也将渐渐失去培植民族精气神、塑造民族个性的功效。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动摇中华文明的文化根基——大汉民族激愤昂扬、雄姿英发的民族个性将会逐渐远去!鄙人在封笔之前,定要写出一个有意义的优秀大剧,抵制影视文化创作之歪风。

    辟如:现在我已经写到吴国攻占越国首都会稽(今浙江绍兴)集数。为何夫差没有坚持灭掉越国、杀掉越国国王勾践的原定主张,不顾大权在握的伍子胥的强烈反对,反而采纳了伯痞意见,免除了勾践死罪,最终酿成了自身被灭的大祸?

    众口一词的网络解释是(类似的影视剧也是这么演的,央视上的一些专家讲解这段历史,也是这么讲解的):文种获知伯痞贪财好色,奏请越王勾践,私下向伯痞送了许多珍宝,6个后宫挑选的嫔妃美女(有说8个),致使伯痞改变了原定也赞同杀掉勾践的主张,向夫差进言,获得了夫差认可,不顾伍子胥反对,免除了勾践死罪。

    问题来了:夫椒之战,越军主力被消灭殆尽,只剩5千人退守会稽后面的会稽山(位置在今天的浙江绍兴市,依然叫会稽山)。当时整个会稽城(绍兴)处于吴军军事占领区域,整个城区吴军岗哨林立,巡逻队遍布街巷,你越国大夫文种要从吴军重重包围的会稽山走下来,进入会稽城去贿赂伯痞,你要解决几大难题:

      1、首先,你要非常准确知道吴军高层领导人伯痞(职位相当于现在排号靠前的政治局常委、第三把手)在会稽城的暂时居住点;问题来了:会稽城那么大,占领会稽城的吴军那么多,到处都驻扎吴军,伯痞进驻会稽后暂住哪里,这些都是偶然的,随机的。你怎么知道伯痞的暂时居住点在哪里?难道伯痞会在暂居处接受记者采访公开,居处家喻户晓?

      2、就算通过吴国人民广播电台——收音机、或吴国TV——电视机(发笑);或者派间谍潜入敌后刺探(几天时间能不能搞定姑且不谈),意外获悉伯痞居处、解决了上述难题后,你还要解决更难的难题:你怎么把这些大包珍宝,6个美女送到伯痞的住处?这可是6个大活人啊,不可能收缩成小人揣在衣袋里藏起来。姑且不说你怎样下山,通过重兵包围会稽山的吴军封锁线岗哨;就算花言巧语、美色勾引、重金行贿通过了,进城后还要遇到全城到处巡逻的吴军军士,一帮人心怀鬼胎的人神色慌张街上行走如此惹眼,巡逻军士逮住你,搜出那么多金银财宝,逮住千娇百媚的6个美女,你怎么说?你敢说:哥们,我这是拿去贿赂你们的上司伯痞的,兄弟伙些不可染指吗?而且,你文种难道不怕被军士逮住贿赂铁证后,上报伍子胥或吴王夫差,文种、伯痞皆脑袋搬家?

    换句话说:这些难题没有百分之百的解决方案,文种根本不敢去(被逮着一旦败露,去了不仅白搭上珍宝、6个后宫嫔妃美女,还会白搭上自己的命,乃至搭上越国的未来)、实不现贿赂伯痞的目的,后面的事就免谈了。恰恰是这些达到目的关键环节,史籍没有、已有的类似影视剧没有,专家讲解更是回避。文种要去贿赂伯痞,只剩下一个惯用的套路写作方法:文种通过会稽山直通伯痞暂居处的地道,带着大包珍宝、6个千娇百媚的美人,神不知鬼不觉来到伯痞的暂居住处,成功贿赂伯痞的。但你要用这种套路写作,你就必须在吴军还没攻占会稽城之前,掐指算准伯痞攻占会稽后会暂住何处,早早在伯痞暂时居住点地下挖好通向会稽山的地道,待到伯痞进驻会稽后使用孙悟空的‘定根法’,像按颗图钉一样简单,把伯痞定在你预设的下面有通向会稽山地道的居住点下榻,你那大包珍宝、6个美女才能通过地道送达伯痞面前,这样前后照应才说得通——可能吗?这个可能排除了,那就剩下唯一可能:通过时光隧道、或者量子场孪生异地纠缠感应原理传送,文种带着大包珍宝、6个美女,一按电钮、电光一闪就站在了伯痞的面前,轻松愉快完成了贿赂使命(我看到已经演播的类似情节影视剧,闭口不谈伯痞怎样把大包珍宝、8个美女送到到的伯痞跟前——估计就是通过这个方法来到伯痞跟前的......发笑)。可能吗?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解决这些关键环节才是此剧的构思高难点,也是真实还原历史的精彩的看点——却一直没人去做,所以写出来的剧情回避这些必须解决的难题,老套、平淡无味。换句话说:你必须站在文种、范蠡的大智慧者角度,设身处境、在受诸多环境条件限制下,绞尽脑汁去解决这些常规智慧确实难以解决的难题——怎么把贿赂珍宝、6个美人不露破绽,安全送达伯痞手中,贿赂才能成功,才能扭转越国的乾坤。鄙人写的剧情必须要解决这些难题,再现先贤的智慧,才对得起观众,对得起历史、对得起先烈。

     再深入下去:即便解决了这些行贿途径过渡难题,文种贿赂伯痞成功了,伯痞这一关搞定了,接下来伯痞接过接力棒,还要解决更大的难题:伯痞怎么说服夫差不杀勾践?要知道,杀勾践、灭掉越国可是吴国伐越的既定方针;而且,杀勾践,是先王阖闾的临终遗言“夫差,你能忘杀父之仇吗?”夫差曰:“未敢忘!”而且,这两句对话成了阖闾死后,夫差每天上朝,两旁值守军士必然提醒话(相当于我们儿时读书第一堂课的“天天读”——每天必读),可以说已经形成条件反射深深植入夫差的大脑中,也深深植入吴国军人伐越报仇的大脑中。你夫差怎么敢放弃既定方针(如果朋友们不理解这个问题,那么年龄大的五六十岁以上的老朋友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亲身经历:30年前面对毛爷爷的遗言、既定方针,接手的政治家们花了多大的精力,可谓是绞尽脑汁才迈过这道坎。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会明白接任吴王夫差面临的难题有多伤脑筋,不仅仅是自己要觉得伯痞的主张、不杀勾践在理,还要给报仇心切的吴国人一个说法——为何不杀勾践?用今天的话说,还要过国民舆论关)?问题是:伯痞居然说服了夫差,而且令力主杀掉勾践的伍子胥也拿着没法反击伯痞,勾践得以免死。问题出来了:与先王阖闾南北转战,蛰伏了多年一直未露声色,属于“查不出问题干部”的元帅级老革命伯痞是怎么说动夫差不杀勾践的?史籍上、相关影视剧、专家讲解都是轻描淡写带过,说不服人。更何况,老臣季扎、被离、孙武都早就告诫阖闾:伯痞“鹰视狼顾”,内心终将“坏水涌动”(这些面相识人高手显然凭的是直觉),要阖闾杀伯痞。阖闾也意识到伯痞是后患,榫李之战出发前,在确立太子征求铁哥们伍子胥意见时,伍子胥为吴国江山社稷着想,怕以后兄弟相残,建议立夫差,本不想立夫差的阖闾依从了伍子胥,同时也给伍子胥敲警钟要提放此人(担心自己万一死在伍子胥前头,夫差与伯痞联手,伍子胥镇不住伯痞)——阖闾没动伯痞是因为没有理由。阖闾榫李之战伤重,临死之前也给夫差留言杀伯痞,夫差也对伯痞有戒心(让对你有提防的人都接受了你的建议,后来居然渐渐把伍子胥搞死,这就是伯痞厉害之处——与奸臣费无忌相比有一拼)。那么,夫差为何提防伯痞,却还要采纳伯痞的建议,拒绝了伍子胥的建议,免除了勾践的死罪,渐渐与伯痞结成政治同盟,沆瀣一气打击、迫害伍子胥,最终祸及自身?这些扑簌迷离、决定未来吴国生死存亡关键看点,已有的史籍、相关影视剧、专家讲解都没有合理解答,令人雾里看花一般。本剧将会透析这些真相,大白天下——由此而揭示政治联盟、斗争的核心纽带——政治未来发展利害关联,一旦对方给你设了利害关联的陷阱,你跳进了那个坑,就会愈陷愈深,玩死了忠臣之后,最终把自己也玩死!

    

    有朋友问:你的《伍子胥》中,太子建戴绿帽见父亲自损(见下面随附样张、2集),难道两千五百年前就有以绿色为卑贱、戴绿帽的说法,有依据吗?

    回复如下:现代人把色彩分为“红、黄、蓝”三基色(由此三基色可以调和出任意色彩);把绿色看做环保色、悦目赏心的美色。中国古人却不同。古代中国红黄蓝白黑五色作为正色把绿色看着间色(因为绿色是由青色和黄色调和而成)。正色地位高贵,间色地位卑贱。古人认为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大地是黄色,位置在大地中央(所以古代华夏族自称居住的国土为中原、中国)最为尊贵 。所以,皇帝的龙袍皆为黄色就是寓意高贵

   绿色喻为“卑贱最直接的依据是《诗经.邶风·绿衣》.其绿衣黄裳,心之忧矣这首诗是中国春秋年代(公元前750年左右)卫庄公的夫人庄姜所作。庄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庄姜的容貌也可以说是古人形容美女的参照标准模板——诗经·卫风·硕人》中描写庄姜时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古人本来该以黄色为高贵(通常黄色作衣——上衣),绿色为卑贱(绿色只能做裳——下装)。因庄姜嫁给卫庄公后没有生育,卫庄公另寻新欢,新欢后来者居上,寓意卑贱的绿色反而作了上衣(绿衣),而高贵的色反而作了下裳(黄裳),高贵与卑贱位置互换,比喻身为正室夫人的庄姜失位贱妾受宠,所以“心之忧矣”由此可见:绿色在公元前750(甚至更早)就已被中国人视为卑贱之色;而且在春秋初始年代就有潦倒无能、买妻儿者拴上绿色头巾以示卑贱的习俗往后推移250多年的公元前524年,太子建暗示自己的媳妇被父亲占有,带着绿色帽子见父亲自损,用委婉的方式暗中谴责父亲污损儿子,是靠谱的,有历史依据的,非信口雌黄。

    政治(治理国家)的核心是什么?

    摘录三十一集其中章节:勾践在吴国养马等同坐牢期间,范蠡教勾践如何治国——写这一章节,禁不住感叹:我们的祖先政治思想是多么深邃,两千多年前就悟透了政治的本质,遗憾的是:环看当今世界,有多少政治家懂得这些道理?假如我们国家,上至政治局常委,下自村干部,都彻底悟透这些治国珍宝,落实在行动上,何愁我中华民族不再次强大,再次光彩夺目、雄姿勃发于世界民族之林!

    字母(画外音):勾践夫妇在吴国养马,每天与范蠡相依为伴,犹如学生一般,谦虚接受范蠡的再教育,时间渐渐过去三年。

    吴国王宫养马场。几个奴仆正在喂马。

    马棚角落,地上铺着一层秸秆。

    范蠡、勾践席地而坐。范蠡正在教勾践用秸秆编织草帽:“草帽竖着编织的称经,横着编制的是纬,经纬犹如天与地一般,缺一不可,古人说经天纬地之才,最开始就是从编织草帽得到启发。这编织草帽,蕴含着丰富的治国道理。”

    勾践照着范蠡示范编织,恭敬讨教:“请问先生,古代贤明君主,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范蠡将纬条秸秆压住经条秸秆,不断往前穿插,向勾践示范,回答说:“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以道和术作为辅佐,舍末而取实。”

    勾践继续编织草帽,又问:“什么叫道?什么叫术?什么叫末?什么叫实?”

    范蠡双手灵巧地交叉编织,回答说:“道,它的产生比天地形成还早,生生不息;它决定自然运行法则,所以叫做道。  道产生气,气产生阴阳,阴阳产生天地然后才有寒暑、干湿、日月、星辰、四时,于是能生成万物。术,是按照上天的意愿,形成春夏秋冬四季交替 ,决定万物兴衰懂得了术的道理,就会明了世间的一切都不会一成不变,总是此起彼伏,相互交替。衰落不要气馁,经过努力会转化为强盛;强盛当居安思危,否则将盛极而衰。”编剧注:范蠡的这些思想,其实就是老子的《道德经》核心内容,可见范蠡非常熟悉、理解道德经真谛(范蠡与伍子胥、孔子、老子是同时代人。老子比伍子胥大15岁,比孔子大二十岁,比范蠡大30来岁)。 

    勾践停住手中的编织,若有所思。

    范蠡继续编织草帽,接着开导说:“圣人就顺其自然让天下万物欣欣向荣。舜弹奏五弦琴,咏唱《南风》诗,教化国民勤耕作、知礼仪各尽其长,各得其所,天下就太平富足了。圣明的君主与民同乐、与民甘苦,歌颂圣德之声自然传扬。所谓末,就是指名声。名过其实浮夸虚掩,百姓就不会亲近归附,能人不肯为所用,诸侯国也对怀有异心;圣明的君主当远离。所谓实,就是百姓穿衣吃饭住房子,就是说圣明君王不沽名钓誉,远离奢侈,任用贤才治理国家,造福于民,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生活安康。以上这四点,是治国珍宝。”

    勾践频频点头。

    范蠡看到火堆将灭,急忙俯下身子吹火,火又渐渐燃起来,随后借着火光,用木棍在地上写上一个金文“治”字,补充道:“其实我们的老祖先在造‘治’字时,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治国的含义:‘治是由水和一圆圈,圆圈上有一虫子,下面一口组成。水代表居处环境,远古先民都是逐水而居,生活在水边,洪水泛滥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抵御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是很重要的大事;圆圈代表居处圈地、虫子代表蚕桑养殖,口代表百姓吃饭。联系起来讲,就是为君者当率领国民战胜自然灾害(进一步延伸,当然还包含抵御外族入侵人为灾害),让百姓有耕地居处、有饭吃、有衣穿。一个‘治’字,已经清楚道明治国的本质。”

     34集古装历史连续剧《伍子胥》——中国首部伍子胥正剧.故事梗概 ..._图1-2

    编剧注:这段治国道理其实就是孔子治国核心思想——“以民为本”的最佳诠释。可见当时孔子的思想已经很流行并得到贤士的尊崇。另外,古人为何把治水作为自然灾害头等大事、蚕桑养殖作为穿衣首要任务?大家都知道,远古洪荒,夏禹治水耳熟能详,可见远古洪水泛滥确实是威胁人类生存的头等大事,所以大禹治水,万古称颂。而考古表明:夏禹的出生地就是四川岷山脚下的岷江上游(就是今天挨着汶川地震中心映秀不远的茂县一带,鄙人去考察过),从岷江源头一直治理到钱塘江杭州湾出海口——今绍兴(会稽)会稽山上都还有纪念大禹的墓碑塑像,鄙人去会稽山瞻仰过,确实是功盖千秋。而大禹出生地,就是在四川岷山(蜀山)这里也是中华养殖桑蚕、丝绸最原始的发源地——代表四川的“蜀”字,头顶的“四”象形蚕头、蚕眼,下面的虫字,弯曲的桑树,就是在表明四川是最古老的蚕桑养殖的国度(蜀国)。所以,古人造“治”字,把蚕桑养殖含义融进去,足见我们的老祖宗对蚕桑养殖满足人们穿衣是多么看重。附带说一句:有朋友说:他看见电视上伊朗等也盛产蚕茧,波斯地毯就有大量的丝绸。哈哈,兄弟,那不是蚕丝发源地正宗国,中国之外所有的蚕桑养殖都是从中国四川成都传出去的,而且传出去的方法不地道——是元代马可波罗到中国来旅游到蜀国发现了当时大受西方欢迎的丝绸来源——蚕桑养殖秘密,偷偷窃取了十几枚蚕茧、桑树枝条(桑树枝条是可以随地插活的),装进空心手杖,偷偷带回西方发展起来的(说白了该技术就是被偷去的。老外朋友看到别不服气啊,这不是我杜撰的,我也是读高中时从美国著名史学家赫斯等人编著的《世界史》上中下三册中看到的)。至于为何蚕桑养殖业没在马可波罗的本土意大利发展起来,却在波斯生根开花结果,那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是马可波罗回意大利经过波斯时没盘缠了,顺便拿了几个比黄金还珍贵的蚕茧、桑树枝条换酒喝的缘故吧,哈哈。有兴趣的朋友可深入考证。马可波罗在中国窃取的东西还多哦,什么“交子”(用纸币买卖方法——以前西方一直采用笨重的白银)、面条(整过去就变成了意大利面)、冰淇淋、马镫等玩意,都是从中国整过去的(也不是我杜撰的哈,老外朋友如果不服,可看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不过话说回来,马可波罗的著作介绍中国,也向世界宣传了中国,功不可没。

    勾践点头,继续编织着草帽:“范先生教诲极是,我若能回到越国,定当亲自推行节俭,尊重有才能的人,聘求贤人,为百姓干实事,绝不沽名钓誉,这是能够做到的事。

    范蠡点头,将编制好的草帽献给勾践:“留给大王作纪念,望大王回归后,不忘刚才说过的话。”

    勾践接过草帽,眼含泪水,感慨万分,连连点头。

    编剧注:由此可见,勾践经过三年的劳动改造,又经过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范蠡再教育,已经脱胎换骨,回越国后焉能不隐忍发奋、励精图治,最终灭掉夫差!


          中秋未外出,写到32集,朋友们欲先睹为快,鄙人将其中一段发给朋友们欣赏。居然多位朋友看后向我发出疑问:难道中国的天文学如此发达,2500年前就有星象28宿之说,而且你还把牵牛星(牛郎星)、织女星都整上去了,那时候就有牛郎织女星象之说吗,符不符合历史哦?看了朋友们的回复沉默良久,责任感愈强烈,更加觉得有必要在剧中将中国古代文化精髓贯穿进去,让国人顺便从中得到中国古代文化熏陶,更加敬畏自己的祖先——中国人的古代天文学真的是棒棒的。

    先看下面这段镜头:
    夫差得怪病,夫差御医束手无策,勾践自告奋勇能治,前去观望后,下口尝夫差粪便,确诊病情后,回到养马场三天后与范蠡对话情节:
    ......天空,群星闪烁。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牛郎星、织女星在银河的两岸遥遥对望。参星、商星明亮耀眼,对应高挂在南斗星的西面、东面)。
    镜头下移。勾践和范蠡漫步在养马场空旷地带。
    勾践不停用扇子拍打,驱赶蚊虫,仰望着深邃的天空,忧心忡忡地说:“已经三天了,不知道夫差的病情可有好转。”停顿了一下补充道:“我真担心,万一你告诉我的秘方无效,如此下作去尝夫差大便屈辱自己尚且不谈,万一反而病情加剧,无疑死到临头了。”
    范蠡同样拿着扇子拍打驱蚊,胸有成竹道:“放心吧大王,再过两日必有喜讯传来。”随后指着天上的南斗星座,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说:“大王请观天象,斗星发白,牛女二星昏暗。此天象是好兆头,已经在向大王暗示:越国将兴旺,吴国将暗弱。“
    勾践脸现诧异:“此话怎讲?”
    范蠡收拢周围的柴草,从怀中取出取火的遂石,草纸引火碳,连连敲打碎石,火星四溅,将草纸引火碳引燃,再吹出明火,点燃草堆。勾践熟练地在旁边的荒地上拔起苦蒿,压在柴火上,产生熏烟驱赶蚊虫。二人继续观看天象交谈。 
    范蠡接着刚才的话说:“华夏把星空分为东南西北四象。东为苍龙,西为白虎,南为朱雀,北为灵龟。每象分布7个星宿,合计28宿。所谓星宿,就是指月亮运行每天晚上宿留在哪个星位上。大王抬头看南面天空,那六颗星就是与北方的七颗北斗星相对应的南斗星(斗星),再往左边移动,几个较亮星就是牵牛星、织女星宿(状如织梭)。天上的心宿与大地的国度是对应的。斗星对应的是越国;牛星、织女星对应的是吴国。现在斗星愈显明亮,牛星、织女星愈显昏暗,此天象预示着越国将兴旺,吴国将衰落。三年前越国战败,吴国获胜,此星象刚好相反。”
    勾践顺着范蠡的指点仰望星空,点头认同:“果然斗星明亮、牛女星昏暗。”
    范蠡胸有成竹道:“大王放心,夫差骤然得怪病,恰好微臣秘方又能治此病,此乃天意。大王返回越国为期不远!”
    火光映照下,勾践脸现喜色:“但愿如此。”
    ......
    其实,中国人的星象学,岂止2500年左右,三千多年前商周时期就已经很发达了。清代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廉耻》一文作者,毛爷爷都赞赏并教育党干部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欧阳修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灭亡”最引人注目)在他的著名笔记《日知录》中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意思是说,在遥远的夏商周时代,天文知识是每个人必备的基本常识(农夫、妇女、戍边军士、少年儿童皆知)。像《诗经》里一些涉及天文现象的诗句,无非都是农夫、妇人、戍卒、儿童们挂在口头上的东西。但是后来呢,文人学士,问之反而茫然不知。
     这说明了早在作为中国诗歌源头的《诗经》中,浩瀚神秘的星空就已经是诗歌中常见描写对象了,后代文学作品中最常涉及的星宿,在《诗经》中基本上都已出现(《诗经》记录的诗句上限是3000年前的商、西周,2500年左右的春秋战国)。远的离现在已经三千多年!
    举例《诗经》中关于星宿的诗句:
    1、银河与牵牛织女联系到一起,也是从《诗经》开始的。《小雅.大东》就是民间对星空的淳朴理解:“维天有汉(汉:天上指银河,地上指汉水——源头在秦岭山脉,流经城市“汉中”华夏族后来又称“汉族”,与汉水有直接的联系,汉水在武汉与长江汇合。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后,因自己是有“汉中王”做大的,便把国号称为“汉”,而“汉中王”是因刘邦被项羽分封在“汉中”这座城市当王,而“汉中”这座城市是因为坐落在汉水江边,由此得名。由此可见,远古的华夏族变称“汉族”,来龙去脉是:“汉族”是因“汉朝”而来,汉朝是因“汉中王”而来,汉中王是因“汉中”这座城市而来,汉中这座城市是因为“汉水”这条江而来——顺便说一句:中国民族主体,由“华夏族”演变为“汉族”的来历,从小学到大学,从来没有那段课文清楚地道明来龙去脉,以至于连很多专家学者都搞不清,多年前我甚至看到一部几大厚册的《少儿百科全书》也开黄腔误导,令人捶胸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织女星),终日七襄(指织女星每日位移七次)。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牵牛星——俗称牛郎星)
维北有斗(北斗星出处),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南斗星出处),载翕其舌。不以服箱。”牛郎织女星宿、北斗南斗星宿来历记载,就已经在这首诗中表现出来。
    2、又比如说《诗经》中有关星宿二星座的诗,《豳风;七月》的“七月流火”,就是说的这个星宿(心宿二),也就是现代的天蝎座蝎尾倒刺上呈一条直线的三颗星的中第二颗;就是我们今天在天空经常看到的一颗微红色亮星,体积为太阳的2700万倍,距离地球为424光年,在夏季的夜空中特别明显。
    3、又比如说《诗经》中关于《唐风.绸缪》中的“三星在户”诗句,说的是二十八宿中的参宿三星,它们是现代的猎户座中间的呈一条直线的三颗星,在希腊神话中是猎户的腰带。参宿三星出现在寥落的冬季夜空,非常容易辨识。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少女,在清冷的冬季望着挂在门端的参宿三星,思念自己的意中人“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因此,三星在户,又有了美好寓意。古代人常常在新婚夫妇的门侧题写"三星在户,五世其昌"的对联。参宿一星与前面说到的心宿二星在天穹上一百八十度相对(此二星还有个典故:
《左传.昭元年》载,传说高辛氏传说上古帝王名,号高辛氏)有二子,长阏(yān淹)伯,季实况。兄弟不睦,日寻戈矛争斗。帝迁阏于商丘,主辰;迁况于大夏,主参,使之永不相遇)。所以古人常用参商二星对应相望此升彼落,比喻永远不能相逢。心宿二又名商星,杜甫的名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说的就是朋友之间的隔绝难以相见。
    4、《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中的“毕”是二十八宿中的毕宿,“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民间认为当月亮经过毕宿时,天就要下滂沱大雨。毕宿有八颗星,形似古时田猎用的长柄网,而这种长柄网的名字就叫“毕”。毕宿在现代是金牛座那著名的Y形群星,在冬末春初时的黄昏出现于南方的星空。
     ......太多、太多,不胜枚举。总之,《诗经》多篇诗句提到火(心)、箕、斗、牵牛、织女、定(室、壁)、昴、毕、参等星宿。可见二十八宿早已被中国人认识到,并记载、表达在《诗经》中。因此,鄙人的剧中,2500年时的范蠡向勾践讲解有关斗星、牛星、织女星星宿的情节,不是信口开河,是有确凿的历史文献依据的。朋友们看了这段析疑补充说明就会明白,中国古人的天文学知识,确实是棒棒的!缅怀我们的华夏祖先,怎能不心生敬畏?
     

     历史考证:吴国与越国最著名的一场大战:“夫椒之战此战的结果是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卑躬屈膝去吴国当吴王夫差的奴仆3年,养马、尝夫差粪便等,用假象蒙蔽了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劝告,夫差终将越王勾践放回国,卧薪尝胆,最终灭亡吴国)我看到网上百度百科解释、多篇文章(包括已有的影视剧、央视专家讲解等)都说地点是在吴国都城苏州不远的太湖椒山岛上(却从来没看到哪个持此说作者得出结论时,引用了确切的典籍为证——我倒是非常希望诸位专家学者引用确切的典籍证明)。我经过详细考证得出结论,“夫椒之战”确切的地点其实是在越国都城会稽不远夫山一——成书于战国,整理增补汉代,专门谈吴越春秋的《越绝书》已经明确说明。《越绝书》:夫山者,句践绝粮,困也。其山上大冢,句践庶子冢也。去县(越国国都会稽城——今绍兴南老城、越城一带)十五里。这句话明确说明了夫山的位置。《越绝书》句践与吴战于浙江之上......这段话更是明确写明此战是在吴国与越国的分界浙江位置,失败的经过,绝非吴国的太湖“椒山”不仅如此,我还在《孙子兵法》中找到了伍子胥指挥此战前,去向隐居的孙武探讨,孙武对打此赢次仗的看法,孙武的分析建议。伍子胥的采纳获胜,佐证了《越绝书》关于“夫椒之战”地点是在越国境内,绝非在吴国纵深的太湖椒山上。以后此剧演播后,将会还原长久以来以讹传讹、缺乏典籍记载支撑,更不符合情理的这段史实。

    这些认为“夫椒之战”发生地是在吴国纵深处的太湖椒山文章作者、已有影视剧编剧、央视讲解的专家们,犯错误的根源在于:没有做足文案功夫——他们没有深入研究《孙子兵法》的打仗精髓;忽视了吴军统帅伍子胥,是一个十年前,曾经与孙武深谋远虑千里袭楚(3万军队打败对手20万军队并占领楚国郢都)的军事战略家;二人在十年前亲密共事,与孙武取长补短,深深懂得《孙子兵法》精髓:交战前必须深入分析了解双方山川河流、原野湖泊地形地貌,该在何处攻击、或者抵御对手,自己才有胜算的谋略高手。《孙子兵法》云: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深深明白这些道理的军事战略家伍子胥,十年后与越国交战,怎么可能变成了一个打仗的门外汉——该在哪里进攻,该在哪里防守都不清楚,居然让越国军队畅通无阻,跑到吴国首都姑苏边上的太湖椒山岛上捣乱威胁国都,自己才率军队与越国交战?难道伍子胥不懂得:战争未发生之前,通过政治、经济、外交、心理战、舆论战消灭对方的抵抗意识,从而消灭对方的战争意念是上上选择;一旦战争不可避免,如能动用各种手段花最小的代价斩首对方,避免造成双方百姓更大的伤害,当是首选项(美军四星上将们别以为“斩首”突袭是你们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首先提出来的,伍子胥的养子熊胜两千四百年多前就成功实施了斩首突袭了;唐代盖世英雄李世民虎牢关一战,3500军马消灭窦建德13万大军,同样是斩首突袭获胜)如不能,退而求其次,如果己方比敌方强大,那么就该利用己方综合优势迅速主动攻击敌方,速决速战,让敌方难以组织有效抵抗,让战争在敌方领土上进行,尽可能不让战火烧到本土,把战争对己方的破坏、对民众的伤害减小到最细限度。而减小到最低限度的最佳选项,如不能斩首,就是尽快机动到敌方国境线,对敌方突发攻击,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没有反击的时间迅速崩溃。很显然:让敌方先下手自己严重受伤后再还击,放敌人进入自己的国土,侵占每个城镇敌国必然沿途掠夺战略物资、杀戮俘获百姓做战利品回国当奴隶是莫大的耻辱,是最愚蠢的选项。何况,吴国的军队远远多于越国的军队,诱敌深入战术通常是防守一方处于兵员、战力劣势,不得已才凭借自己熟悉山川地理环境、民众拥护优势设伏,诱骗敌人跳陷阱战胜入侵的强敌。此仗明显是越军参战兵员只有3万,远低于吴军参战的5.5万,兵员优势、战斗力、士气明显在伍子胥一方。难道伍子胥晕头了,早就获得谍报越军要开战,本该先发制人率强军高速机动到越国家门口,出其不意攻击对手,却不作为,要等到越军一路烧杀抢掠畅通无阻穿越吴国国土纵深几百里,打到首都姑苏边上了才率军反击,傻逼了?

    更何况,《孙子兵法》还有一条被历代证明了的颠补不破的打仗定律:从战略层面讲,主动进攻一方总是占强势;防御的一方总是吃亏。原因是:主动进攻一方可以根据己方综合优势,军事手段,集中兵力,根据山川地理主动选择攻击点、出其不意攻击敌人,令对手防不胜防,没有还手余地——这就是《孙子兵法》的“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的精妙所在;而防守一方吃亏在于:敌国可供选择攻击你的路线、方法、手段多的是,你很难吃得准对手会在什么时间、从哪里、选择何种手段发起攻击(尤其是古代没有手机,不能即时通话掌握对方动向,高速机动骑兵可以日行300里,常常是求救信息还没传到国都调集军队阻击,别人就已经来到国境线很有可能会进入你的国土纵深甚至临近国都了)。如果你没有高级别的综合谍报相互印证,百分之百的把握事前确定敌国会走那套路线、采用何种方法手段攻击你,你就不得不在多条可进入自己国土的道路上布防、多方面分散军力、武器装备应对反击多种进攻可能,这样就大大分散了自己的兵力,削弱了抵抗能量。这个意思是说:当对手率3万军队主动进攻你土,你也有3万军队的话,本来是兵员是对等可打平手,但由于你是防守方,如果进入你的国土有3条道路(甚至还可能更多),那么你就必须在3条道路上同时防守。换句话说,防守方的分兵应对军力就减弱成了三分之一。本来是兵力一对一可能打个平手,变成了一打三,你肯定吃大亏(尤其是冷兵器年代、血肉之躯相搏)!同样的道理,如果敌国要攻击你的选项多多,你如果不能百分之百确定敌国会采用何种方法攻击你,你就不得不全方位应对布防,如此分摊你的抵抗战力,必然大大削弱你的抵抗力,战争的天枰必然是向先发制人的进攻一方倾斜——防守方结果必然是凶多吉少。明白了这个道理,精通《孙子兵法》打仗精要的伍子胥怎么可能有进攻优势不用,反而变成劣势防御方?可能吗?所以,运用《孙子兵法》分析,此仗伍子胥毫无疑问是主动进攻方(通过谍报获得了越国要进攻自己,反而先下手,抢先率军攻击对方)。专门谈吴越之争,成书于战国,增补于汉代的《越绝书》说伍子胥与越军交战是在浙江(今杭州一下钱塘江——当时的吴越分界线)周边的夫山(隔越国首都会稽——今天的绍兴南,十五里左右),当是正确的——原文:句践与吴战于浙江之上......符合《孙子兵法》打仗的精要和伍子胥深谋远虑、一贯出其不意主动攻击对手的打仗风格。所以,“夫椒之战”当以《越绝书》为准,正确地点是在浙江区域周边不远,越国都城会稽以北十五里左右的“夫山”,绝不可能是在吴国纵深、国都姑苏旁边的太湖椒山上!鄙人通过GPS定位,其实,《越绝书》上的夫山,就是现在绍兴的“府山”,位置正好在绍兴(古城会稽)会稽山北,直线距离7公里,与《越绝书》西北15里相符。“夫椒之战”实际上是指两座山之间。“夫”是指“夫山”(今天的绍兴府山,依然同音),“椒”是指“椒山”,今天绍兴的“蕺山”(依然同音——江浙话“椒”与“蕺”发音近同),与会稽山也相距15里,与夫山成掎角之势。两山之间是通向越国都城会稽的必经之路,吴军过了浙江(钱塘江)后(吴军怎样打过浙江这条天然防线,史籍上查不到;而越军一定会利用浙江这道天然防线阻挡吴军,远道而来伍子胥无船(越军肯定会将浙江边上的船悉数收拢到浙江对岸越国一边,让吴军无船过不了浙江),远道而来无船的伍子胥率领的吴军,又是怎么冲过越军阻挡过的这条天然防线——浙江?《越绝书》描写此战经过:句践与吴战于浙江之上......子胥独见可夺之证,变为奇谋,或北或南,夜举火击鼓,画陈诈兵,越师溃坠,政令不行,背叛乖离......同样没有道明,无船的伍子胥指挥的吴军是怎样打过浙江的。鄙人根据这几十个文字透露的蛛丝马迹,具体还原了这场渡江战役的经过(此经过是夫椒之战获胜的前提,鄙人的剧情首次曝光:伍子胥军队来到吴越边界——浙江边上,没船的前提下,面对3万隔江阻击越军,是怎样编框设套引诱越军跳陷阱,怎样打过宽阔的浙江,看了令人叫绝的奇谋战),紧接着才是发生在越国境内、决定吴越胜负的关键一仗“夫椒之战”,典籍上也没有详细经过记载。鄙人根据伍子胥的一贯作战风格和勾践的作战风格,再次还原了这场决定吴越胜败的关键战争)。越国倾全国之兵在这里阻击,决定越国命运的“夫椒之战”当在这两山之间发生(越王勾践战败后,后退十五里,困守都城后面的会稽山)。而且,如果说是山名读音吻合是偶然巧合,那么距离、方向也与会稽城吻合,难道也是巧合吗,不可能!只能说明:专门写吴越争斗经过的《越绝书》的记录是正确的,与史实最为吻合可信;网上、已经演播的类似剧、及不少专家央视讲解采用的——晋代杜预春秋左传集解》说法:认为“夫椒之战”发生地在吴国都城姑苏(苏州))不远的太湖,是不正确的(而且鄙人也通读了《左传》,根本没有确切文字记载说夫椒之战发生在吴国都城姑苏边上的太湖,是杜预没有深入考证夫椒之战准确位置,又对伍子胥长期与孙武共谋、深得《孙子兵法》之妙、一贯的主动进攻型军事谋略思想缺乏深入了解的主观臆测)。作战的地点都弄错了,作战的环境完全不同,双方将帅根据作战地理环境谋划的战法自然不相同。你还指望这些文章、影视剧、专家央视战例讲解具有真实性、看了对谋划、应对、打赢现代战争具有启发意义吗?

    注: 蕺山地名考证:“蕺”是指“鱼腥草”(四川话“扎耳根”),命名由来是:越王勾践战败去吴国当仆人侍奉吴王夫差,为表忠诚,夫差患病,以至于给夫差尝粪便诊断其疾病。自从尝了夫差的粪便后,犯下恶心病,回越国后,民间献药方,采用蕺山上大量生长的蕺草(鱼腥草)煎水服用,治好了勾践的恶心病,故将此山命名为“蕺山”。

    鄙人还查到一条重要信息:《会稽志》卷十八引郡《国志》亦云:“越州椒山,隶会稽县,春秋败越于夫湫。湫、椒同。”搞文史的人都知道,地方《县志》对当地地名的解释是很权威的,具有唯一正确性。这段话足以证明:椒山在会稽县境内,为“夫椒之战”确切发生地一锤定音!

    为什么鄙人要对此问题如此较真:因为此剧中由伍子胥、孙武谋划的主要大战“柏举之战”(孙武一举成名)决定楚吴强弱换位;而“夫椒之战”是十年后,吴国与越国最有名的大战,意义虽然次于“柏举之战”,但也是决定吴越兴衰、后来互换位置的关键一战——后来夫差、伍子胥、伯痞、勾践、范蠡、文种、西施等的命运,总之,吴越春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都与此战相连。如果要敷衍了事写剧本忽悠观众,那么就按照现在网上、和已经播放的电视剧演绎写就可以了;但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让我们的民族重新清楚地审视、明了这段历史真相,这是不可回避的。不解决这个难题,就无法下笔——所以我说此剧很难写:等同在同步进行历史考证、学术研究!而且要用铁的事实、典籍出处、说得服人的证据、运用深得《孙子兵法》作战精妙、进攻型军事战略家伍子胥打仗的一贯作风,从军事战略层面,更正众多专家学者已经发在网上、影视剧上、电视讲座上人云也云错误定论!


    爱好军事的军校朋友(尤其是研究历史战例的军事家们)请注意观看我后面的分析部分:此文后面有我采用现代科技GPS卫星定位分析世界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为宏大,深谋远虑十多年等待时机,终于因偶然事变有了契机,千里奔袭,以少胜多,3万大军打败20万大军瓜熟蒂落的著名战例——“柏举之战”的来龙去脉,通过现代科技地形地貌、和诸多史实分析去伪存真得出结论:此战长远战略真正的主要谋划者是伍子胥(至少是与孙武共同谋划。历史上,一直把孙武说成是此战的主谋,此战成了孙武的一举成名之作,严重忽视了伍子胥与孙武珠联璧合的历史功绩);实际上,此战孙武的真正功绩是训练悍军、具体战术指挥调兵遣将。


        随着鄙人的深入研究,打垢磨光,此剧从军事战略上来说,意义愈显:将伍子胥的战略谋划、孙武的战术指挥,二人政治军事智慧完美组合调教出来的吴国悍军,在春秋年代中华大地上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多次战役展现给观众,比起以往中国所有的类似影视剧都更加独到,深度诠释了伍子胥、孙武多次共同战争实践才成为世界军事瑰宝的《孙子兵法》核心真谛!一旦拍出,岂不说普通百姓会大开眼界,必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军事院校学生研究、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战术瑰宝的必看影视剧(作者坚信:以后中国的国防大学、美国的西点军校、日本的自卫队干部学校等顶级军校,定会把此剧作为军事教材启发学生谋略思维必看影视剧)。

    

    实际上,中国古代历史上,真正有计划有目的编框设套,把对手一步步引向自己设定的坑里跳,最终如愿以偿获得大胜的战例,最有名的只有两次:一次是《赤壁之战,然此战详细经过早已曝光家喻户晓。而更为久远,更加透彻诠释《孙子兵法》的大战、且由《孙子兵法》作者孙武亲自参与并成为《孙子兵法》源泉核心战列,就是2500年前由伍子胥、孙武共同谋划导演的“柏举之战”——此战详细经过至今未曝光。加之年代久远,牵强附会、诸多史籍说法不一,一直是个谜团。以后此剧一旦上映,朋友们真正看明白了伍子胥和孙武共同谋划“柏举之战”全过程后(包括之前十多年多次疲国战、袭扰战作为铺垫,最终瓜熟蒂落——甚至可以说,“柏举之战”就是《孙子兵法》核心精要的真正缩影、战争实践成书源泉),一定会感叹:此战堪称世界军事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战役—2500年前的伍子胥、孙武把中国古代人类军事智慧精髓演绎到极致——致使《孙子兵法万古流芳!

    

       特别告诉朋友们:25集是此剧的高潮(已经写完),对于伍子胥伐楚,险些毁灭楚,谁之罪?秦军救楚,在沂(桐柏山东)首战告捷,打败吴军先锋夫概后,楚国王室君臣制定下一步复国战略时,爆发一场内部爆怒大争论,申包胥(自我检讨楚国以往过错、责令斗辛、斗巢站出来公开亲弟斗怀(此剧中的蒙面黑衣人))受费无忌指使参与陷害太子建、伍子胥一家冤案实情);王子子西、子期(反对申包胥自责、继续包庇先王冤杀太子建、伍奢一家);援军秦将公子浦、公子虎支持申包胥的检讨楚国过错,公开谴责先王楚平王不道)。相互剑拔弩张,险些内部火并。从这场争论中,以后所有观看此剧的朋友们,都会通过这场争论明白,这场险些让楚国灭国、改写中国历史的战争,终结责任究竟该是谁?仅仅归咎为是伍子胥复仇就一了百了吗?不管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如何诋毁,但伍子胥攻占了楚国郢都后,就是没杀楚昭王,让楚国完整保留,方有楚昭王的中兴楚国。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从而进一步理解伍子胥这个历史功绩被刻意低估的古代大英雄、政治家、军事战略家复杂的内心!通过这一集,朋友们也会看明白:为何挽救楚国的头号功臣申包胥完成复国使命后,拒绝任何封赏,弃官隐居;也更会明白中华两千多年来,为何要把申包胥当做爱国的典范万世颂扬!


    说明:此剧系鄙人封笔之作(以后不再写剧本,此剧已经把鄙人沉积的历史文化窖藏搜刮干净)。写此剧,最原始的动机是想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给予伍子胥这个推动中华春秋战国历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其历史功绩远超春秋霸主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军神孙武、奇才文种、范蠡,最终却败在暴君夫差、奸臣伯嚭、美女西施手中遗恨千古、集政治家、军事家、拔萃武功于一身的历史争议人物应有的历史定位。很久以来,看到中国荧屏和小说有关伍子胥的描写,几乎都把伍子胥作为一个普通的复仇人物来展示给观众、读者,有失偏颇,于是就想写此剧。终于手痒披挂上阵,让中国人乃至老外朋友们,通过此剧,认识真正的伍子胥:一个全世界都找不到,催人泪下、又令人感奋的真实励志故事。近日看到媒体报道说,美国想投资拍中国的英雄,居然把中国媒体问得发愣,有人提出是岳飞。当你看了伍子胥的传奇人生就会发现,岳飞固然算英雄,但其英雄业绩,与伍子胥相比就平淡多了!中国真正的大英雄,其人生经历的复杂性、传奇性,对所处历史年代产生的推动影响力,2500年前春秋时代非伍子胥莫属政治建树令人瞠目:十多年时间把吴国由一普通国家治理成春秋霸主强国;军事上与孙武联手把吴军调教成所向披靡,战力令人胆寒之师,与孙武率军3万,千里袭楚,柏举之战,3万军队打败楚国20万大军——中华东周规模最宏大的一次远途奔袭成功奇袭战,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远程奔袭奇袭战);继后是公元6百多年中古时代的唐代,非李世民莫属(鄙人的力作《盖世英雄》——东方战神,已经展示其形象,3500军马打败对手13万大军)。被西方人誉为“西方战神”亚历山大帝,波斯一战,4万军队战胜大流士12万军队,令西方人趾高气扬、兴奋了二千二百多年至今。但与比他还早300来年的伍子胥、孙武,之后的李世民相比就小气多了)。

     

    此剧不涉及现代政治,担心涉及政治怕通不过的投资人不必担心

    拍摄亮点:

    在中国已有多部反应的春秋战国历史影视剧,也有多部影视剧从侧面反映伍子胥局部人生,如:《东周列国志》、《孙武》、《西施》、《吴越春秋》等。但至今没有一部反应《伍子胥》恢弘人生的正剧原因是伍子胥的历史争议太大,帮助吴国险些毁灭自己的原生国家楚国,不太符合中国人的正统思想,加之又是被吴王夫差以叛国罪处死的,从而不被历代统治者接受,故而毁誉参半)。也正因为如此,故此剧很难写,作者不仅要深度发掘隐藏在浩瀚史籍不为世人所知的史实,还需要作者站在更高的层面去甄别道义取舍(直白说,就是给伍子胥正名,中华民族必须正视这个历史风云人物所起的历史作用)。比他历史影响力小得多的人物都早已有正剧搬上荧屏传扬,唯独伍子胥这个在春秋年代影响力非凡人物(春秋年代唯此三人无人可及,高不可攀:文化道德教育贡献当属孔子;政治强国、军事战略贡献当属伍子胥;军事战役战术贡献当属孙武。且三人同处一个时代:伍子胥比孔子大5岁,孔子比孙武大5岁。如果说,这个时代:鲁国这片土地孕育了孔子是鲁人的骄傲;齐国这片国土孕育了孙武是齐人的骄傲;那么楚国这片国土孕育出的伍子胥则可以说是楚人的骄傲(伍子胥三十多岁才逃离楚国,所以他的品格修养、聪明智慧,毫无疑问是楚国这方土地孕育而成)——与之前的楚庄王、之后的屈原一样,当之无愧为强烈影响了中华文明进程的楚人历史并列三骄)。可是,尽管伍子胥历史功绩彪炳,却至今没有一部《伍子胥》正剧问世——究其根源,是因为一直背负着反叛原生国家的黑锅!但事实是,持反叛楚国传统观点的人仅仅站在楚国统治者的角度去评判(且只看反叛表面现象而不去辨别反叛的根源、是非曲直),从更高的道义层面去看,伍子胥反叛楚国复仇,并非针对楚国人民,而是针对楚国昏君奸臣,正所谓“臣之讨贼,至诚感天。大道不诛,诛首恶”孔子评价伍子胥伐楚性质、是非语录根本无可非议。事实上从后来楚国的发展历史看,恰恰是伍子胥对楚国的疲国袭扰远谋,令楚国惊醒,促使楚国有识之士铲除了奸臣费无忌、鄢将师之流;也正是由于伍子胥、孙武的千里袭楚,打败楚国大军,铲除了贪官令尹(相当于国家总理)囊瓦之流(囊瓦之贪,堪比和珅——当朋友们以后看到16集令尹囊瓦的贪得无厌,为了索贿蔡国国君的银貂鼠裘、唐国国君的骕骦宝马未遂,就白白把别人关了3年,终于如愿才释放别人回国时,就会叹息:此类人物执政当老大——楚昭王当时才十几岁,实际上一切皆由囊瓦做主,楚国如何不乌烟瘴气、冤案频发,如何不败在聪慧贤能、励精图治,把吴国治理得繁荣昌盛、志在必得的伍子胥手中!难怪孔夫子对伍子胥伐楚没有半句非议,反而认为伐楚是“至诚感天、诛首恶”楚国经过险些亡国大动荡后,才有了楚昭王的发愤图强,中兴楚国。因此,伍子胥、孙武的疲楚、袭楚,对推动楚国有识之士改造国家有积极意义,如果仅仅从对楚国的危害去片面看待伍子胥疲楚、袭楚,有失偏颇。恰恰是伍子胥的瑰丽人生,推动了中国春秋战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军事、文化综合影响力、历史功绩远超同时代的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军事家孙武等,甚至受到同时代的孔夫子的赞誉从来没有哪幕剧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像伍子胥那样跌宕起伏;也从来没有哪位主人公由高贵的太傅门第沦为乞讨、街头卖艺的浪人;也从来没有哪位主人公轮落到社会最底层后、自强不息,三十多岁再从头做起,面对悲壮人生不屈不挠,用自己的智慧把一个普通国家改变成强大的春秋列国霸主;也从来没有哪位主人公由最初简单的为报私仇四处碰壁,终于明白了个人的命运当与立足国的强盛相连,先改变国家,再改变自己(跟我们现代一些人自认为自己是智者,频频讥笑关爱国家前途命运的志士仁人是本末倒置,自不量力;口口声声宣扬“先改变自己,再改变国家”,为自己谋私利贪腐找冠冕堂皇借口的之人相比,思想境界高下立判)。逐渐完善自我终究成为主宰国家命运的政治家,用自己的智慧把国家改变强盛后,再通过国家的力量达到了个人报仇雪恨的目的;也从来没有哪位影视剧的主人公的命运会引出那么多佳话流传、牵扯出那么多历史名人走上中国历史舞台万古流芳。毋容置疑:没有伍子胥的人生奋斗励志经历,就没有中国的孙武横空出世成为世界军神;也没有吴王阖闾成为春秋霸主,更没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雪耻成为中国君王隐忍复国的典范;也没有文仲、范蠡的传奇人生,当然也没有绝世美女西施成为中华民族美的化身;肯定也没有申包胥哭秦庭爱国佳话千古流传,也没有为义献身的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之二、专诸、要离青史留名;甚至也没有由伍子胥抚养长大、太子建的儿子白公胜(此剧中的小熊胜)在世界军事政变史上首次实施斩首突袭获得成功的传奇经历;与之相关,也许还会让《叶公好龙》这一把叶公当作“假爱才”典范,杜撰的反面教材典故继续流传诽谤下去,继续歪曲历史误导中华民族思维(历史上真正的叶公其实是高风亮节、大智大勇,社稷将倾力挽狂澜拯救了楚国的呱呱好男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楚国奸臣费无忌谗言、楚平王昏聩伤风败伦强娶儿媳酿成人类历史特大冤案,伍子胥一家受太子键冤屈连带、躺着中枪,血海深仇把伍子胥推上历史舞台叱咤风云,春秋诸国争霸斑斓纷呈的历史画卷将会黯然失色。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中国,一提起军事战略,自然就想到孙子(孙武),而忽视了伍子胥军事谋略的历史地位。实际上,伍子胥在吴国一手操纵了专诸刺王撩,扶持公子光阖闾当上吴王,举荐了孙武后,吴国几乎每场成功的大战都是由伍子胥和孙武共同谋划。尤其是伍子胥在世界军事史上首次提出、并践行成功的以小搏大、以弱胜强用“疲国战”、“袭扰战”拖垮对方,时机成熟一举击溃的长远战略谋划,实属远古人类军事智慧一大贡献,堪称世界军事首创,为古代、近代、现代,直至今天依然为一些谋略型国家暗中采用。他与孙武提师3万,出其不意千里袭楚,“柏举之战”一举击溃楚国20万大军,攻占楚国郢都,险些灭掉当时的头号强国楚国,使孙子在中国军事上一举成名的著名战列背后,有着伍子胥“疲国战”、“袭扰战”超前谋划、最终瓜熟蒂落的功绩。可以这样说:把孙子比作吴国这支悍军的军长,那么,伍子胥就是操控这支悍军军魂的政委!二人在长期的战争生涯中,伍子胥主政、孙子主军,两人配合默契,一直是相互敬重的挚友。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死,吴国自毁栋梁,孙子从此隐居去向不明,导致吴国这一不可一世的军事霸主最终崩溃。严格地说,我们今天看到的《孙子兵法》就是二人并肩战斗生涯的实践经验验证总结。

    历史析疑:

    关于伍子胥鞭尸的问题,由于以往的文学工作者受司马迁《史记》的影响,加之没有综合考证,一直把“鞭尸三百”强加给伍子胥(多部影视剧都是按照“鞭尸三百”演播的),致使伍子胥的形象蒙上了“大逆不道”的阴影。实际是,经过历史文献考证,比《史记》更具权威,成书年限更久远,更接近事件发生年代的《吕氏春秋》、《战国策》、《国语》、与《史记》同时代的《越绝书》等,都没有“鞭尸”文字记载,而是“鞭坟”。引用几段文字佐证:《春秋谷梁传》载:“庚辰,吴入楚……坏宗庙,徙陈器,挞平王之墓”(注意:这里是鞭坟)。《吕氏春秋》曰:“光代吴王僚为王,任子胥。子胥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勝楚于柏举……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注意:这里也是鞭坟)。向之耕,非忘其父之仇也,待时也。”《淮南子》云:“阖闾伐楚,五战入郢,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钟(注:“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钟”这两句话经不起军事推敲——因为:吴军千里奔袭郢都,决定军队生死存亡的粮食全靠就地补给,《孙子兵法》作战篇专门讲: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既如此,孙子怎么可能攻占楚国郢都后,把命根子粮食烧掉,存心让自己饿死不成?可能吗?足见《淮南子》一书写这段文字的人压根就没读过《孙子兵法》,凭空想象乱扯淡!其二,楚人崇尚凤凰,楼台亭榭,画栋雕梁、钟鼎器具,衣饰绘画,一律标配凤凰,从不崇尚龙,断不会有九龙钟,明作者写这段话的作者缺乏对楚国历史的了解信口雌黄),鞭荆平王之墓(注意:这里也是鞭坟),舍昭王之宫(这句话的解读也是错误的——本意是“住在昭王的王宫”,后代文人凭空想象,自己内心坏水涌动,附会成了奸淫昭王的后宫嫔妃)。”《越绝书》载:“子胥救蔡而伐荆。十五战,十五胜。荆平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操鞭捶笞平王之墓(注意:这里也是鞭坟)而数之曰:昔者吾先人无罪而子杀之,今此报子也。”由此可见,都是鞭坟,而非“鞭尸”,司马迁的《史记》“鞭尸三百”是没有史书依据的,是个人的附会、艺术加工。不要轻看“鞭尸”与“鞭坟”的区别。一字之差,性质就完全不同。“鞭尸”,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礼仪,所谓“盖棺定论”,人死了尸骨都要挖出来打三百鞭,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属大逆不道之举;但如果是“鞭坟”,性质就不同了,作为泄愤的一种表达方式,楚平王对伍子胥家人残酷迫害那么凶狠,灭了伍子胥全家,只剩伍子胥出逃。伍子胥逢灾受难、经磨历劫,九死一生,吃了那么多苦头,见不到活的仇人,只好用鞭坟的方式来表达积郁在胸中多年的愤懑,完全可以理解,没有人会认为伍子胥“鞭坟”是大逆不道。换得是我,不会去挖出尸骨打三百鞭,但我绝对会去鞭打这个混账王八蛋的坟墓。

    特别要指出的是:与此事件发生同时代,史家一致公认内容详实、公正、不偏不倚的权威性著作《左传.吴入郢》,则根本没有伍子胥鞭尸的记载(注意:《左传》作者左丘明曾与孔子同朝为官,生活在伍子胥同时代)。伍子胥与孔子也是同时代人,孔子比伍子胥小几岁。换句话说,孔子是见证了这个时代——东周(春秋)华夏诸国发生的所有历史大事变,对“周礼”崇拜至极,对当代一切违反“周礼”、大逆不道的事件,都会记录在《春秋》书中,后世有: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一语经典概括《春秋》维护正统礼仪的性质。恰恰是在这本维护中国正统礼仪的《春秋》书中,只字未提伍子胥“鞭尸”。而成书于战国、修订增补于汉代的《越绝书》中,关于伍子胥的相关事件,孔夫子的表态有这样的记述:问曰(有人问孔夫子):“笞墓何名乎?”(鞭坟符合道义吗),孔子回答:“子之复仇,臣之讨贼,至诚感天,矫枉过直。乳狗哺虎,不计祸福。大道不诛,诛首恶。子胥笞墓不究也。”由此段记录可见,真实的记录是“笞墓”(鞭坟),连史学话语最具权威的孔夫子也觉得伍子胥鞭坟不属大逆不道,没有必要追究。既如此,中华历史中,笼罩在伍子胥身上的《鞭尸三百》“大逆不道”阴影就可以去除了。

    有朋友问:伍子胥为何要鞭坟300鞭而不是299鞭,是不是整数好记数?回答:非也!楚平王临死之前预料伍子胥终究会率兵打回楚国,怕自己的坟墓被找到遭践踏,密令后人将造坟工匠200人赶进坟墓送葬关闭坟墓将其活埋;伍子胥父兄被斩首,连同家人、仆人共计95人被烈火焚亡,加上逃亡郑国被郑定公斩首的太子建,自刎而死的太子建妻子齐女;加上健在的受楚平王派人追杀逃亡吴国的原配夫人蔡夫人(菜女),加上健在的受迫害跟着伍子胥逃亡吴国的太子建的儿子小熊胜,加上伍子胥本人,受害人总计300,伍子胥抽打楚平王坟墓300鞭,寓意代他们一人抽一鞭,代他们报仇雪恨。

    佐证:《墨子·节葬下》记载,“天子杀殉,重则数百,寡则数十”,由此可见,楚平王殉葬200人,是有依据的。而且,还有另一佐证:2008年荆州市启动熊家冢考古发掘,发现一楚王墓,殉葬130人(超过100,已是天子等级),说明楚王殉葬成风,而且违背礼制等级,殉葬130人(超过100,已是天子等级),并且殉葬只有周天子才能享用的6驾马车(楚属诸侯等级,只能用5驾马车),可见楚人“不服周”(不遵从周朝礼仪成风),殉葬僭越天子等级,殉葬200人完全有可能。

    实际上,正是因为伍子胥帮助阖闾强大吴国、政治建树非凡;军事战略上深谋远虑,攻占楚国郢都后处理又符合道义,毫无僭楚之心,没有穷追不舍楚昭王斩草除根,楚昭王得以存活,楚国得以保留最终恢复元气,继续存在于华夏大家族之中;返回吴国后又忠于职守,刚直不阿,阖闾死后与新王政见不合加上伯嚭离间、得罪新王夫差被赐死,所以深得历史上有识之士、诸多典籍好评,比如:在先秦典籍中,伍子胥始终作为忠臣贤相形象,为世人所称道、同情 如《墨子》曰:“吴阖闾染于伍员……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战国策》说“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庄子》云:“世之所谓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子胥沉江,比干剖心。”“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吕氏春秋》曰:“人主虽不肖,其说()忠臣之声与贤主同,行其实则与贤主异......故子胥见说于阖闾而恶乎夫差。”《荀子》云:“比干、子胥忠而君不用”。“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比干、子胥可谓争矣。”“吴有伍子胥而不能用,国至于亡,倍()道失贤也。”“世之祸,恶贤士。子胥见杀百里徙。可见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与整个社会舆论都认为伍子胥是忠臣贤士,对他的含冤而死充满了同情和惋惜。唯有历代当权者才挖空心思贬低伍子胥叛逆,正所谓:是非自有公论也!

    拍摄意义:

    毫无疑问,伍子胥逢灾受难,经磨历劫,终于成就大业的人生经历,就是中华民族流传几千年、一个不可多得的人生奋斗励志故事,看后定能令人激动感奋、深受启迪,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规划人生;然其悲惨结局也能令后人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此剧中涉及大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情感纠集等元素,社会各界人士,皆可从中各取所需,获得对自己有益的东西。尤其是政治经济治国方略、军事战争谋略方面,更值得现代政治家、军事家们参考,从中各取玑珠、受其余光照耀,睿智慧心,福泽中国拍摄《伍子胥》,无论是从治国方略、军事谋略、战争场面、人情世故(亲情、友情、爱情)、情感纠集、诸多历史名人闪亮登场、人文景观、旖旎风光画面等等剧情的完美融合,都将超越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多已拍摄演播的影视连续剧,而成为中华可圈可点的优秀剧而非过眼云烟,定将如同脍炙人口的伍子胥历史故事本身一样,永垂不朽。

 

    发上1-3集、概述,让投资人、导演可看出此剧风格、与众不同亮点

    剧中有大量的武功情节描写,力求使剧中人物神采奕奕,尽显英雄本色。目的是:方便精通武术的专职导演通过在这些气势磅礴的描写受感染,深刻悟透剧中人物的神韵,施展自己的武术专业才华,指导武功演员拍摄,整出来的武功情节,肯定比我的描写更令观众叫绝。 

    举例:比如写伍子胥逃到宋国寻找太子,在街上卖艺舞动七星龙渊宝剑片段摘录

    ……

    围观者发出声声赞叹:“好剑,好剑!”

    继后,伍子胥扯开圈子,亮出招式,舞起剑来。只见他豹眼圆瞪,“嗨”地一声,吐出胸中的积怨,随后提脚下掼,震得大地“嘭”地一声响,刹那间尘土飞溅。接着,“刷”地一剑刺向长空,寒光一闪,惊得浮云飘逃,骄阳藏脸。继后剑动步跟,脚动剑随,身剑合一,煞气凛然。时而飞鸟出林,时而猛虎跃涧,时而泰山压顶,时而倒劈华山,时而放长击远,时而扭拧缠旋,时而海底捞月,时而反手击剑,时而云龙探爪,时而一飞冲天,剑姿吞云吐雾,剑势猛烈剽悍。剑锋所向,恰似凶神下凡,恶煞出界,精怪追魂,厉鬼发难。搅得周天寒彻,九州震颤。

    围观的百姓不断喝彩。

    一位老者捋着胡须,指点着伍子胥威风凛凛、苍凉雄健的舞剑身影,对旁边一位老者说:“此人舞剑,翻天惊飞鸟,滚地尘不沾,恍若轻风旋,飘若云中仙。剑锋中似有万般仇恨喷吐,阎王厉鬼见了也会怵三分,非九天揽月之辈,无此磅礴剑气,华夏九州要出大事了!”

    ……

    专职武术导演看了这些威武灵动、气势磅礴的舞剑场面描写后,远比“某某道、某某道”,剧本主线靠对话推动剧情,简单写几句“此人功夫如何如何了得”更能深入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境界、精神风貌,人格魅力、武功造诣,方能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神韵,指导拍摄必然使出浑身解数指导演员出招,使此剧展示的武功招式登峰造极,令观众拍手叫绝(其实投资人、导演细看了这些描写后就会明白作者写此剧所下的功夫——因为编剧本人从小就会打拳,至今每天早晨都要打一套“少林拳”,所以对大气磅礴的武功拳术招式熟悉,描写武功场景得心应手,描写过程中自己就在比划姿势、韵味动感,把自己置身于剧中人,头脑中就像在显现相应的电影画面,所以读者即便看这上面的文字描写也会觉得动感十足,经更专职的功夫导演深化指点,融入独创新奇的招式,拍出来功夫动作肯定更精彩)。

    此剧每集20小节,按照40分钟一集,每小节两分钟左右的拍摄镜头,每小节看起来内容多,实际上有较多的环境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蒙太奇镜头语言等,给与了导演较多的拍摄灵活性,并非靠对话推动故事情节,从而方便导演按剧情灵活掌控每集拍摄时间。


    另外,鄙人的很多写法都与以往诸多作者写法不同,可谓亮点频闪:比如,纵观中国影视剧有关孙武、伍子胥对《孙子兵法》谋攻篇的运用“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可是,几乎所有的影视剧都没有去重视、更没有精彩影视情节体现孙子“不战屈人之兵,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的战争攻略核心思想。鄙人在此剧14集中,伍子胥孙武首次联手统军,攻克吴国叛将掩餘、烛庸盘踞的楚国坚固城池舒城时,首次展示了孙武这一核心战争攻略思想影视场面:伍子胥、孙武通过精心谋划,用一首吴语歌谣动摇了舒城叛军的军心,兵不血刃除掉了勇冠吴国的叛将掩餘、烛庸(逼其自杀),且逼迫守舒城楚军名将左司马沈尹戍放弃守城,率领一万楚军逃回楚国。伍子胥、孙武兵不血刃,回归了掩餘、烛庸投降楚国时带去的1万降卒,且夺得了战略要地舒城。沈尹戍是何人?就是那个被中国的成语《叶公好龙》败坏得一塌糊涂,实际上却是高风亮节,大智大勇(孔夫子也曾经亲自拜访、赞誉有加),楚国大夏将倾时率军击败了成功斩首突袭,斩杀了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等人,关押了楚惠王的白公胜(太子建的儿子——此剧2集中的小熊胜)挽救了楚国的贤臣、智者叶公(沈绪梁,字、子高)的父亲。

                                                          作者:巴山蜀水 

  34集数目录(还可写续集) : 

  第 一 集:佞臣谄媚暗使坏. 平王掉包占儿媳

 第 二 集:奸臣设谋陷太子. 伍家受累戍边防

 第 三 集:太子戍边再遭陷. 太傅受累遭祸殃

 第 四 集:忠臣处斩家遭焚. ......

 第 五 集:受困险途包胥助. ......

 第 六 集:太子谋败遭斩首. ......

 第 七 集:愁白黑发过昭关. ......

 第 八 集:吹箫呉市佯癫狂. ......

 第 九 集:强救菜女吴兴兵. ......(伍子胥遥控.阖闾指挥以少胜多首战告捷

 第 十 集:平王归天吴攻忙. ......

 十 一 集:子胥治吴国渐强. ......

 十 二 集:奸臣无忌遭报应. ......

 十 三 集:孙武练兵斩美姬. ......

 十 四 集:吴曲攻心除叛将. ......(子胥与孙武合谋.不战屈人.攻心战典范战例

 十 五 集:袭扰楚城南北攻. ......

 十 六 集:吴越结仇檇李战. ......

 十 七 集:吴军兴兵解蔡围. ......

 十 八 集:囊瓦争功坏沈谋. ......

   集:柏举大战楚军败  ......(3万败20多万.《孙子兵法》源泉.典范战例

 二 十 集:雍溼刎颈沈尹戍. ......

 二十一集: 攻占郢都昭王逃. ......

 二十二集:子胥攻郑哭太子........

 二十三集:昭王逃路累遭羞.......

 二十四集:包胥哭庭秦发兵. .....

 二十五集:秦军首战胜夫概. ......

 二十六集:秦将怒讨楚王丑. ......

 二十七集:太子早亡立夫差. ......

 二十八集:子胥伐越战浙江. ......(子胥谋划指挥.媲美《赤壁之战》典范战例

 二十九集:勾践退守会稽山. ....... 

 三 十 集:越国败降献西施. ......

 三十一集:西施戏言激夫差. ......

 三十二集:勾践尝便夫差悦. ......

 三十三集:子胥难阻吴伐齐. ......

 三十四集:伍员携子托鲍牧. ......

 ......       

黑屏推出白色字幕: 

32-35集历史古装连续剧《伍子胥》

 

序幕

    各集精彩情节摘录镜头不断展示。

    字幕:制片人、编剧、导演、演员排序目录。

    屏幕推出解说字幕,伴随厚重、低沉的男声画外音                   

    楚人祖先是夏朝的火师,属华夏族分支。商灭夏,楚人遭商人蔑视、被看作蛮夷遭驱逐,从中原逃到荆山脚下丹阳(今.淅川一带)落脚。颠沛流离的楚人在首领鬻熊的率领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经过艰辛努力,逐渐壮大。后来助周文王伐纣有功,重新被承认,划定疆域五十里分封丹阳建立楚国 。楚国在数代国君的经营下,由弱到强,到了熊渠当首领时羽毛已丰,石破天惊发出“我本蛮夷,不与中国之号谥”,自封为王,与中原周天子分庭抗礼。后来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年代,国力达到鼎盛,累向中原征伐扩张,打败中原霸主晋国,令中原诸国畏惧,以至于敢“问鼎中原”。到了楚庄王孙子时代,国力渐衰。庄王孙楚平王耍阴谋令亲哥自杀夺得皇位后,经几年修生养息,任用辅佐楚庄王成就大业的武举儿子伍奢辅佐朝政,国力渐渐复苏。后因任用伍奢作太子健的太傅、又任用费无忌作少傅。因费无忌谗佞,被太子健疏远,敬重太傅伍奢,遭费无忌嫉妒。楚平王为儿子健娶秦女孟赢,迎亲的费无忌发现孟赢乃绝色美女,从中使坏,说服楚平王掉包娶儿媳,继后设计陷害太子健,致使太傅伍奢及儿子伍尚被杀,伍奢小儿子伍子胥仓皇出逃,血海深仇把伍子胥推上历史舞台叱咤风云,浓墨重彩谱写出春秋战国诸国争斗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第一集:佞臣谄媚暗使坏,平王掉包占儿媳

1

     《太子府》(太子府)鎏金篆字横匾。

     镜头从下面朱红扇形大门进入太子府,向里面缓缓移动。

     画外音:“嘭嘭碰碰”一阵拳击声、伴随着强劲发力时发出的吆喝声响彻云空

     画面摇动。太子健宫居室风貌

     房顶:飞檐斗拱,琉璃闪光。地面:亭榭飞角翘首楼台画栋雕梁。

     碧波荡漾的湖中:莲花绽放竞艳,荷叶摇露清倩。湖畔:柳树沿岸垂飘,莺燕穿梭其间。

     嫩草茵茵宽阔的太子宫殿草坪中,一个雄健的身影在腾挪踢跳。拳击声、吆喝声不断。

     画面骤然拉近。

    “嘭嘭碰碰”一阵拳击声、伴随着发力时发出的吆喝声。

    年龄30来岁,浓眉大眼,国字脸,身材高大的伍子胥正在打拳。狂荡大气,神勇英武的身姿凸显画面。但见他一个仙人指路侧目凝视指头,旋即回身一个“青龙初探”亮出咄咄逼人的架势,随后挥动拳头,一个跻身捣拳,身躯腾空而起,接着一个“黑虎掏心”,气势逼人;跟着双掌地一击,随即双指叉开,闪电般向前出击,一个干净利索的二龙抢宝;跟着腾空起跳,一个凌厉的二踢腿神速飞起,旋即手掌击腿地一声,响亮悦耳;跟着一个野马分鬃、撩手冲拳,伴随着一声雷鸣般的怒吼,拳头威猛地冲向前方;随后提脚下惯,震得尘土飞扬;接着双手往地上一撑,一个前滚翻,站立起身,身子前倾,手指前伸,后腿高扬,成个海底探龙状,意在倒海翻江;接着身子一旋,屈腿下蹲,双臂一前一后成一条直线往上斜指,脖子顺势一扭,目光炯炯注视苍穹,一个优美的玉兔望空,志在九天揽月;随后旋开身子,腾空一跃,一个摧枯拉朽的旋风腿,大有扫荡乾坤之势;紧接着凌空前跃,一个泰山压顶的重拳劈头盖下,更有雷霆万钧之力;旋即双臂展开,像一只展翅凌空一飞冲天的大鹏,双眼傲视寰宇;随即一个乾坤大旋,转得身躯模糊,恰似在搅动扶摇羊角之风;紧接着又一个醉卧沙场,地一声,整个身子像一根木桩直端端地倒在地上,惊得地面水花飞溅,意在不生即死,一股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显露无遗。一连串精彩的拳击套路结束,他一个砥柱擎天收住拳脚。恰巧此时,一个亮晃晃的闪电划向大地,紧接着一个惊天动地的晴空霹雳,把他大气纵横、立地顶天的形象忖托得更加刚烈神武。

     “啪啪啪”一阵掌声。

    镜头摇动。中等身材,眉目清秀,腰挎宝剑,年龄15岁的太子健鼓掌以示赞赏,随后说:“子胥哥,你的拳术出神入化,我什么时候才能练到你的火候?”

    “太子莫急,功到自然成。”收住拳脚的伍子胥笑笑说,随后从兵器架上取下弓箭,用力拉了拉弓弦道: “开始练射箭。看看你的箭功练得怎样。”伍子胥说话同时,从兵器挂架上的箭筒中取下箭镞,拿出箭矢,递给太子健。

    太子健接过,弯弓搭箭,朝着百步远处的箭靶“嗖”地一箭射出。

    镜头转换。箭矢射中红靶心的边沿。

    伍子胥拿过弓箭,弯弓搭箭,“嗖”地一箭射去。

    镜头转换,箭矢正中靶心。

    太子健拍手喝彩:“好箭!”

    伍子胥再次拿出一支箭,弯弓搭箭,向太子做示范动作,讲解道:“你的箭射出偏心了,原因是你支撑箭矢的手肘弯曲,容易晃动,你看我这手肘是直的,与拉弓的手臂形成一个三角形,稳定性好,手不容易晃动,更能射准靶心。”

    太子接过弓箭学着拉弓。

    伍子胥继续解释说:“刚才教的就是你太爷爷楚庄王手下名将,闻名天下的神箭手养由基的箭法。养由基射箭百步穿杨。我的父亲跟养由基是挚友,经常切磋,也学得一手好箭法。这一招是我父亲教的‘养由基箭法’。” 

2、

    镜头转换。头发半百束扎,白须飘飞,60多岁的太子健太傅伍奢进入画面。

    太子向前躬身施礼问候:“太傅安好。”

    伍子胥躬身向父亲问候“父亲安好。”

    太傅伍奢回礼,微微一笑,从太子手中拿过弓箭,弯弓搭箭,朝远处箭靶“嗖”地一箭。

    镜头转换,箭头正中靶心。

    太子健惊讶地望着太傅说:“哇,太傅,我原以为你品格高亮、文才超绝,不曾想还有如此高深的武功,难怪   子胥哥文武双全,学生见识了。”

    太傅借题发挥,开导道:“为政者,文治武功,二者皆不能废。”

    太子恭敬应诺:“知道了,太傅。”

    伍奢语气爱心拳拳:“仅仅练成盖世武功却无匡扶济世、拯救苍生的大志,再好的武功也是一介武夫。你太爷爷楚庄王勇武刚烈,率领楚国大军所向披靡,威震华夏,打败了中原强国晋国后,大夫潘党劝庄王把晋军尸体堆积起来,筑成大骨髅台京观,作为战争胜利纪念物,留给子孙后代,借以炫耀楚国武力,威慑诸侯。楚庄王不同意。他说:‘战争不是为了宣扬武功,而是为了禁止强暴,给百姓带来安定的生活。从文字组成上讲,字是由两字组成,止戈才是!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

    太子健脸现诧异之色:“太爷爷的见解好精辟,颠覆了自古以来,战争就是强者欺凌压迫弱者古训。”

    “正是!”伍奢点头肯定,继续说:“太爷爷还说:“武功应该具备七种德行:禁止强暴、消除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基业、安定百姓、团结民众、增加财富。这七种德行,我一种也没有,拿什么留给子孙!晋国的军卒执行国君命令而战死,他们没有错。怎么可以用它们的尸体做京观呢?所以,你今天练武功,不仅仅要搏击技能上乘,将来与对手相博克敌制胜;还要有良好的道德操守,悟透练武功七种德行。”

    “太傅教导极是。”太子健躬身应诺。

    一侍女从大门外急匆匆走入:“禀报太子,夫人驾到。” 

3、

    话音落,镜头摇转。

    穿着红色衬底衣服,衣冠华丽的太子母亲蔡夫人在侍女们的簇拥、搀扶下,来到草坪。

    太子健迎上去,躬身施礼问候:“向母亲请安。”

    太傅伍奢和伍子胥也上前躬身施礼问候:“夫人安好。”

    “太傅安好。”蔡夫人面带微笑对伍奢说:“太傅教育太子强调德行,注重道德操守,将来继承大业方能根基稳固,哀家感谢不尽。”

    伍奢再次施礼道:“培养太子优良品行,乃是大王对老臣的重托,不敢有丝毫懈怠。”

    蔡夫人点头,转头对太子说:“适才来报,少傅迎亲的队伍已经到了郢都城外,你现在还在练武,一身臭汗,如何见新娘,赶快梳妆更衣,准备迎接秦国新娘孟赢。”

    太子健躬身施礼:“尊听母亲吩咐,我这就去沐浴更衣。”将随身佩戴的宝剑取下递给侍女,转身对伍子胥说:“子胥哥,我们一同去!”

    伍子胥点头,跟着太子健走过草坪,向大门走去。

    伍奢指着远去的太子健对蔡夫人夸奖道:“才学、武艺日益精进,楚国江山后继有人,老臣打心眼里高兴啊!”

    蔡夫人望着太子健和伍子胥渐去的背影,用拉家常的口气褒扬太傅说:“还是太傅教育有方。你还别说,这太子怎么就喜欢你。管教太子那么严格,有错必纠,从不懈怠;少傅费无忌管教太子,总是依着性子、放任自流。按理说,太子应该亲近费无忌才是,可恰恰相反,他却愈来愈亲近你,反而疏远了少傅费无忌。为此事,前几天少傅费无忌还在我面前告状呢,说太子健愈来愈不听他的话了。听口气,还有点妒忌你,好像还怀疑你在太子面前说了什么不中听的话,致使太子疏远了他呢。”说完哈哈大笑。

    伍奢躬身施礼道:“太子健渐渐懂事了,是非自有判定,夫人不必介意。”

    蔡夫人点头道:“太傅说得也是,我也觉得费无忌疑神疑鬼。我对他说:太子的太爷爷庄王年轻时放荡不拘,太傅的父亲伍举苦口婆心,终于教化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大展宏图,没有高风亮节的道德操守教诲庄王,怎么可能最终辅佐太子的太爷爷成就大业?太傅作为伍举的儿子,胸襟磊落,必然延续博学多才、与人为善、真诚厚道的家风,大王重托他作为教化太子品德操守的太傅,说明大王对他非常敬重。太傅怎么可能在太子面前说你的坏话,你是多疑了吧。”

    伍奢躬身施礼:“夫人明鉴。”

    蔡夫人点头:“不用理他,让他自个慢慢醒悟。走,我们同去大厅看看迎接新娘的布置妥当没有。爱卿见多识广,秦国虽说偏远,也属日渐强势的大国之邦。我娶来的儿媳又是秦哀公的妹妹,世人称羡的美女,不可怠慢。万一有闪失,哀家面子上不好看。”

    伍奢躬身点头应诺:“夫人说得是。”随后抬手示意:“夫人请!”

    蔡夫人点头转身,穿过草坪,走向大门。侍女们紧随簇拥前行。

    伍奢紧随其后。 

4、

    郢都(郢都)的大篆城门横匾字样进入画面。

    画面下移。

    彩旗招展,金幡飘飞,锣鼓喧天,爆竹炸响。

    迎亲的唢呐不停吹奏,欢乐的狮子舞蹦跳不停。

    很多老百姓涌过来看热闹。娶亲的喜庆气氛弥漫整个郢都。

    镜头追逐送亲的队伍进入郢都城内。

    远处是红砖碧瓦,气势恢宏的楚国王宫。

    近处是郢都街道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

    城内街道两边沾满看热闹的百姓,很多穿着巴、濮、苗、瑶、夷、土等少数民族服装的百姓掺杂其中。

    镜头追逐送亲的队伍,来到送亲队伍前面。

    镜头转换角度。

    迎面是一乘气派的八大轿官轿。在后面是宫娥采女簇拥、装饰珠围翠绕的十六人抬大轿。

    一声吆喝:“落轿!”

    抬轿的轿夫落轿,一轿夫缓缓掀开轿帘,躬身示请:“少傅请慢步。”

    穿着华贵,官帽峨峨的太子少傅费无忌缓缓从轿中钻出。年龄约50来岁的费无忌瓜子脸,一脸傲气。他手里拿着一册竹简书,向另一只手掌敲了几下。他走出轿栏后,抬头望了望前面华表伫立,汉白玉栏杆两边遮拦,中间用红地毯铺成的王宫行道,再转过身,用诡异的目光扫视了一下庞大的送亲、迎亲队伍,对身边的迎亲护卫将军司马奋杨颐指气使:“去向秦国送亲队伍传话,说按照楚国的习俗,太子媳妇嫁到楚国,首先要拜见公婆,再拜见太子,你们先在宫外暂候,我去禀报大王。”

    司马奋杨作揖应诺,转身走向送亲队伍传令:“少傅有令,在此恭候大王传令召见!”

    送亲迎亲的队伍渐渐安静。

    费无忌正了正衣冠,迈着快步,走向皇宫行道。

 

5

    郢都皇宫。殿阁峥嵘,琉璃生辉,肃穆庄严,高大雄伟,尽显楚宫雍容华贵的风采。

    举目望去,红砖碧瓦,檐牙高啄,宝顶擎天,凤凰鸣合。

    镜头追逐费无忌沿着雕栏玉砌的皇宫石阶,来到皇宫大殿外。

    费无忌扫了一眼呆如木雕的两个守门军士,跟着又迈过门槛,躬身走到楚平王十步距离处,将手中的书简放到地面,附身下跪:“微臣叩见大王。” 

    镜头摇动。

    宫殿内,翱凤绕柱,画栋雕梁,彩屏跃雀,鹤兽呈祥。更有那檀香缕缕沁人肺腑,琴瑟靡靡余音绕梁。

    镜头摇动,几个宫女扯动绳索,拉动楚平王头顶扇绳,不停给楚平王扇风。

    画外音介绍楚平王生平:楚平王熊弃疾是庄王之孙,楚共王第五小儿子,论资排辈当王渺茫。楚共王死,大儿楚康王继位。楚康王死,儿子继位,共王次子不满大哥儿子继位,杀了大哥儿子,自立为楚灵王。后楚灵王率军阀徐国,共王三子、四子、五子联手,杀了二哥楚灵王儿子,三哥自立为楚初王。楚灵王逃亡山野饿死无人知晓。熊弃疾利用三哥四哥害怕楚灵王报复的心理,让船夫在长江岸边奔走呼告散布流言说:楚灵王已经回来!楚国百姓惊恐万分。弃疾又派手下告诉三哥楚初王和四哥令尹子晰说:楚灵王回来,都城的百姓将杀死你们,您们尽早想个办法了结吧,不要自取其辱,众人的怒气就如同大水一样是无法解救的。楚初王和令尹子晰害怕被楚灵王报复,于是自杀。熊弃疾散布流言恐吓两亲哥自杀,兵不血刃,获得王位,是为楚平王。

    大殿正前方几节阶梯上面是雕有凤凰图案的案桌。头戴王冠,头发卷曲、满脸络腮,长胡须,体魄健壮,绛衣博袍(深红色衣服、宽松长袍),六十多岁的楚平王高坐凤椅上,目光逼人,一看就觉得此人善于谋略,智慧非凡,是个权力意识强烈,心思缜密之人。

    楚平王见费无忌附身跪拜施礼,心里一喜,知道大事成了。急不可耐倾着身子问费无忌:“我儿媳到了吗?”

    费无忌抬起头来禀报:“禀报大王,孟赢已经到皇宫门外,等候大王召见。”

    楚平王诧异道:“你不把孟赢先送到夫人处报喜,却送到我这里来干什么,又不是召见外国使臣。”

    费无忌抬头四顾,扫视了一眼周围的几个宫女,眼神带有几分诡秘,对楚平王说:“禀报大王,臣下有要事只能对大王禀报。”

    楚平王会意,对周围的几个宫女说:“你们下去吧。”

    宫女们躬身施礼:“是。”向后面的宫闱走去,消失。

    编剧与投资人、导演交流:楚平王从他最初是帮助他三哥四哥废黜二哥楚灵王,继后又巧设计谋蒙骗三哥四哥自杀,兵不血刃夺得王位,执政后又休养生息,五年不用兵等施政措施,一定程度恢复了楚国的元气,且是病死非被推翻等诸多事情上看,事实上楚平王算是个比较聪明的君王。是不容易越轨的。我看到多部附带写伍子胥的作品,都把费无忌、楚平王按史书简略描写公式化:馋臣费无忌说两句孟赢貌美,建议楚平王纳为妾,楚平王就同意了,毫无顾忌占了儿媳,这是很不符合情理的,更不符合楚平王心思缜密、处事理智的个性,说明作者写作时,没有把自己置身君王的角度来看待这事。事实上,佞臣费无忌也是个很精明的人,完全清楚聪明理智的楚平王不会轻易下手。所以,在设计诱劝楚平王娶儿媳,用充分的说理,让聪明的楚平王一步一步跳入自己挖的坑,是花费很多心思的。否则怎么可能说服楚平王干这种缺德事。所以,写费无忌说服楚平王娶儿媳这段情节,一定要循序渐进,更要引经据典,多方面诱导,让楚平王确实觉得理由充分,说得过去,方才会采纳费无忌的建言。更要让观众在这一集中,看到此剧与众不同的亮点,从而吸引人看下去——费无忌采用“钓语”手法,从一开始嚎啕大哭倾诉感恩悲情,关心楚平王“三福”,获得楚平王好感,钓出楚平王赦免他说话无罪,到引用《诗经》邶风,歪曲诗意,粉饰卫宣公娶儿媳这段情节,从劝解诱导方式、到维护国家、引经据典,多方面讲都是很有人情味的(如果费无忌按照常规方式,一开始就赤裸裸劝楚平王娶儿媳伤风败俗,大怒的楚平王即便不砍他的头,也会将他逐出大殿,计谋就无法实现。这段令人叫绝情节(也是我的作品一枝独秀之处),拍摄时定要拍好。 

6

    楚平王满脸狐疑地问:“爱卿有何要事,如实报来。”

    费无忌望着楚平王,渐渐抽泣,像受人欺负一般,随后大哭起来。                           

    楚平王歪着头,仔细看着费无忌泪流满面的脸,诧异地问:“爱卿何故如此悲伤,莫非此行受辱?慢慢道来,本王为你作主。”

    费无忌继续哭泣道:“我受大王厚恩,无以为报。想到接下来的话有可能被大王砍头,再无报答大王厚恩的机会,故而哭泣。”

    楚平王更加疑惑,站起身,走下台阶,指点着哭声不止的费无忌再次询问:“爱卿何事如此认定寡人要砍你的头?只要不是谋反,寡人赦你无罪,讲!”

    费无忌止住哭声,慢慢讲到:“古人云,人有三福——德福、口福、艳福。威加四海,万民颂扬,此为德福。大王贵为国君,罢兵休战,造福于民,百姓爱戴,此福已如愿。玉液琼浆,美味佳肴,食尽天下美食,此为口福。大王乃一国之君,无不为其所用,此福也如愿以偿。”

    费无忌顿了下,眼泪巴巴望着楚平王,继续说:“怀抱绝世美女,风情万种,缱绻缠绵,不枉变成男人,此为艳福。大王唯有此福未足。虽然后宫不乏佳丽,但都不是国色天姿,实乃一大憾事。为了回报大王恩赐,臣下每每留意寻觅,竭尽人臣之力,以遂大王心愿。”

    楚平王严肃的神情顿时松弛,露出笑容:“你是说这个事啊,你不是给我奉献了几位美女吗,虽不是极品,也尽了人臣之力,我如何要砍你的头?言重了,你起来说话。”

    费无忌显得诚惶诚恐答道:“不敢,微臣还有话要说。”随后仔细观察楚平王的脸色。

    镜头移近,楚平王面容舒展,怒气全消。

    费无忌缓缓说道:“我此次秦国迎亲,万没想到,秦哀公的胞妹孟赢,竟是举世无双的绝色美女,即便妲己相随,褒姒并列,也毫不逊色。如此国色天姿,只适合与大王龙凤相配,如果与年幼的太子健结为夫妻实在可惜。” 

7

    楚平王脸色一沉,怒气上冲,用指头敲着桌案厉声斥责:“一派胡言!叫你去迎亲,是迎来做我儿媳。娶秦哀公的胞妹做儿媳,除了太子已满15岁,已到男婚女嫁年龄,更重要的是从国家安危考虑。我父共王执政以来,国力衰退,原来被我爷爷庄王打败的中原诸国对楚国虎视眈眈。与秦国联姻,意在多一个令人生畏的姻亲。如我占娶儿媳,如何向秦国交代?”

    费无忌早有应对之辞,据理力争:“正因大王娶秦哀公胞妹做儿媳联姻,是为国家安危考虑,微臣才冒死直言。大王有所不知,我整日与太子相处,太子年方15,并不近女色,如果强与太子作妻,三年五载,未能生得一男半女,无法继承正统,联姻有何意义?”

    楚平王脸色转和,诧异地问道:“太子不近女色,此事当真?”

    “千真万确!”费无忌信誓旦旦肯定:“平时做完功课,就喜欢和伍子胥练剑打拳,身边美貌的丫鬟侍女,从不与之戏耍调情。”

    “这倒还真是个事,如此这般,孟赢娶过门,三年五载真没孩子继承正统,这联姻还真的无意义。”楚平王沉吟道,随后表扬费无忌:“亏得爱卿及时向我提起,险些误了大事!你起来继续说。”

    费无忌站起身,语气显得一片忠心:“微臣思前想后,深感太子不近女色,娶孟赢为妻实在不妥,这是其一;其二,孟赢是哀公的胞妹,与大王同辈,如果娶来做儿媳,以后秦哀公岂不成了大王晚辈?秦哀公成了小舅,以后两国国君往来,怎么称呼,怎么相处?”

    楚平王点头认同:“爱卿不提醒,寡人还真没想到这一点。”

    “其三,太子不近女色,强行婚娶后不能与孟赢男欢女爱,三年五载没有生育,委屈了孟赢,以后才真不好向秦哀公交代。所以微臣冒死进言,大王当娶孟赢为妃,一年半载,生下王子,联姻才有意义。无论是对国家、对孟赢,对大王都是一桩美满好事。三全其美的好事为何不为?”

    楚平王在殿堂踱着步子,捋着胡须思忖。

    费无忌晓以人情,循序渐进诱导:“更何况太子尚年幼,以后继承江山,纳妃娶嫔机会多的是,不在乎失去这次机会。大王你已年迈,错过就再难有,大王三思。 

8

    楚平王渐渐认同费无忌的理由,在殿堂里踱来踱去,点头道:“爱卿言之有理。只是,君王娶儿媳,乱了人伦,自古无先例,恐为世人耻笑。不妥,不妥!”连连摆手。

    费无忌从衣袖中取出竹简,展开,引经据典说服平王:“古有先例。两百年前,卫宣王娶儿媳宣姜为妃,夫妻恩爱,传为美谈,有诗经为证。随后指着竹简上的《诗经.邶风》诗句,拖长声音吟道:“新台有泚,河水渳渳。嬿婉之求籧篨鲜。新台有洒,河水浼浼。嬿婉之求籧篨殄。鱼设,鸿则燕婉之求得此施戚。”

    费无忌吟唱诗经同时,特写镜头。

    画面显示竹简上的篆书《诗经》邶风内容。

    费无忌音韵朗朗,吟完《诗经》邶风内容,停住口,将竹简递给楚平王过目。

                           34集古装历史连续剧《伍子胥》——中国首部伍子胥正剧.故事梗概 ..._图1-3

    34集古装历史连续剧《伍子胥》——中国首部伍子胥正剧.故事梗概 ..._图1-4

        34集古装历史连续剧《伍子胥》——中国首部伍子胥正剧.故事梗概 ..._图1-5

    编剧与制片人、导演交流:该剧反映2500前年春秋战国事件,涉及文字如城名,旗号,印鉴,书写、书信等较多,应按春秋战国通用的篆文表达。如楚都《郢都》及众多国家国名城池横匾,不能在城门横匾上用现代文写《郢都》,须用当时的篆文写上《郢都》,方才有时代特征。又如特写镜头《诗经》邶风诗句,更不能用现代语写竹简上展示观众,必须用当时的篆文才有真实感,行家看了才觉得真有含金量——这些编剧都会整,拍摄相关镜头时会协助导演用篆文对译自己制作竹简道具、写在竹简上搞定。这竹简图《诗经邶风》篆文就是鄙人自己搞定的(网上根本找不到),拍摄时可如法炮制。鄙人不写则罢,要写,就要把此剧当封笔之作,竭尽全力写,每个细节都尽量做到完美,即便是行家看了也无可挑剔,尽量与导演配合,让观众看了觉得,无论是从历史的真实性、情节的合理性、道义性、知识性、启迪性、中国古代文化含金量、战争谋略、战争场面、武功招式、人情味、愉目赏心的旖旎画面等诸多方面,确是一部优秀的影视连续剧。 

9

    “喔,还真有这事?”楚平王拿着竹简细看片刻,难以理解含义,找借口说:“寡人眼花看不清,爱卿给寡人细讲该诗内容。”

    费无忌点头应诺,绘声绘色,手舞脚蹈地吟唱道:“诗的意思是:新台倒影好鲜明,河水洋洋流不停。本想嫁个美少年,嫁了卫公更欢心。新台倒影长又长,河水不停汪洋洋。本想嫁个美少年,嫁了卫公真不枉。撒下鱼网意外中,一个老公掉网中。本想嫁个美少年,换得君王乐融融。这首诗的背景是:当年卫宣公为16岁儿子娶齐国国王长女宣姜为妻。派去求亲使者回来说,宣姜有倾国之貌。卫宣公听后心动,下令在淇河之滨修筑了一座豪华宫殿,名为新台。然后让儿子出使宋国。再派人去齐国迎亲,把宣姜直接迎到新台,纳为妃子。宣姜本想嫁个少年郎,却意外嫁了个君王,夫妻恩爱,传为美谈。《诗经》也歌颂。”

        屏幕右面显下述字幕,同时伴有画外音解说:

      这首诗的本意是:

      新台倒影好鲜明,河水洋洋流不停。本想嫁个美少年,鸡胸老公太不行。

      新台倒影长又长,河水不停汪洋洋。本想嫁个美少年,鸡胸老公真不祥。

      撒下鱼网落了空,一个虾蟆掉网中。本想嫁个美少年,换得驼背丑老公。

      这是卫国百姓谴责卫宣公强娶儿媳,替宣姜鸣不平的讽刺诗。费无忌挖空心思、引经据典为楚平王娶儿媳找依据。篡改了其中的含义

    “喔,这倒挺有意思的。”楚平王口气开始松动,但依然感到为难:“不过,虽说有先例,问题是:娶儿媳已告诉了太子和太后,他们如何肯依?”

    费无忌脸露笑容,胸有成竹道:“应付太子和太后,微臣已有良策:孟赢一路用盖头遮脸,无人看过孟赢真容。可从孟赢陪嫁的四个侍女中,选出容貌姣好的齐女替代。齐女聪慧貌美,匹配太子必然恩爱。我已跟她谈定。”

    楚平王指点着费无忌挑明道:“寡人明白了你回郢都后,不把孟赢接去太子处,却送到寡人大殿候着的用意了,原来你早就谋划好了,你接着说。”

    费无忌敲打着手中的诗经竹简,继续道:“待会儿大王宣孟赢和该侍女进殿,叫孟赢进入后殿,让此侍女蒙上盖头,抬去太子处完婚。女人都慕虚荣。明日大王再陪孟赢去章华台,让她见识‘天下第一台’的富丽堂皇,诱发其成为章华台主人的虚荣心。晚上大王再与孟赢甜言蜜语宽慰,哄其就范。大王乃一国之君,孟赢也无可奈何。同床共寝,生米成熟饭,孟赢也只能认命。侍女与太子完婚,既应付了太子、夫人,大王又遂心愿。两全其美,未来岂不又是佳话千古流传?”

    楚平王在宫殿踱来踱去,终于下定决心:“寡人就依爱卿所言,宣孟赢上殿!” 

10

    大殿外,石阶向下延伸。石阶两边,持枪卫士戒备森严。

    背向栏杆站立的太监一阵高声要喝:“宣孟赢觐见大王……”

    镜头远处。一穿着淡薄飘飞的粉红色衣裙,珠围翠绕、头顶大红盖头,倩步袅娜的美女,在侍女齐女的搀扶下,沿着石阶缓缓向大殿走来。

    镜头侧摇。费无忌在大殿门口躬身恭候。

    齐女小心翼翼,扶着孟赢跨过大殿高门槛,缓缓迈步,走近楚平王。

    费无忌紧随其后。

    镜头转向。楚平王全神贯注,凝视着披着红盖头,凌波微步,缓缓向自己走来的孟赢。

    孟赢被齐女搀扶着走到离楚平王十步距离,齐女小声提醒道:“拜见公公楚王。”

    孟赢身子微欠,要下跪行媳妇拜见公公之礼。

    迫不及待的楚平王急忙挥手制止:“不用跪拜,掀起盖头来与寡人说话。”随后用手撑着下巴做好心理准备,目不转睛注视孟赢。急不可耐要看费无忌赞叹的绝世美女显露真容。

    镜头移向孟赢。齐女轻轻掀开孟赢的红盖头。

34集古装历史连续剧《伍子胥》——中国首部伍子胥正剧.故事梗概 ..._图1-6

    露脸的孟赢果然风姿绰约,恰似清水沐浴后婷婷玉立的荷花。细看时,杏脸桃腮,容颜绯红若晨曦朝霞;皓齿朱唇,黛眉弯弯,鼻梁高直,五官分布恰到好处;神态柔顺温和,一双晶亮动人的眼眸顾盼多情,摄人魂魄,丝绸薄纱中半隐半露女人丰满的胸乳,白嫩的肌肤透出薄纱,恰似珠辉玉丽,通体照人,实乃一绝色美女。

    凝视着孟赢如此美丽,楚平王像中邪一般,禁不住“啊”了一声,嘴巴微张,眼睛放光,明显有些蠢蠢欲动、魂不守舍。 

11

    孟赢欠身施礼:“孟赢拜见公公。”

    镜头转换。楚平王看得呆了,竟忘了回话。

    镜头转换。

    跟在孟赢后面的费无忌明白楚平王已经魂不附体,脸上现出一丝阴笑,随后指着孟赢向楚平王示意回话。

    楚平王看到孟赢背后的费无忌向自己暗示,这才醒悟,慌忙回复:“免礼、免礼,寡人……”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一时竟忘了如何说下话。

    镜头转换。费无忌明白楚平王方寸已乱,急忙又指着楚平王侧面的帷幔示意。

    楚平王醒悟,慌忙发话道:“孟赢一路劳顿,一切礼节从简。”随后向帷幔左侧面喊了一声:“来人,扶孟赢后宫歇息。”

    左面垂帘掀开,走出两个个宫女,颇感疑惑的孟赢在宫女的搀扶下缓缓走入垂帘。

    费无忌随后从长袖中取出准备好的红盖头,盖在侍女齐女头上。

    楚平王拍了一下手。从右面垂帘走出两个个宫女,簇拥着侍女齐女走进右面的垂帘。

    楚平王走下龙座,走近费无忌,嘱咐道:“千万不可走漏风声!”

    费无忌笑着说:“放心吧大王,微臣已经安排妥当了。”

    楚平王点头赞叹:“实乃一绝色美女,亏了爱卿良苦用心,朕要重赏你!”

    费无忌谄媚道:“让大王开心是臣下的本分。”随后附在楚平王耳边细语。

    楚平王会意一笑。转眼向垂帘张望。看见几个宫女簇拥着已经换成跟孟赢一样的服装,盖上盖头走出来的侍女齐女,楚王对几个宫女厉声说:“今日之事,如有泄露,满门抄斩,记住,她就是孟赢。听清楚没有?”

    四个宫女下跪应诺:“下人明白。”

    楚平王一挥手:“速送到太子处完婚!”。

    四个宫女簇拥着齐女(假孟赢)走向宫殿大门外。 

12

    蓝天白云。锣鼓喧天,鞭炮炸响,唢呐吹奏,丝竹声声。

    镜头下移,太子宫殿。旷坝上彩狮蹦跳,戏偶摇扇嬉闹。围观的国民不断喝彩。不时有婚礼司仪向看热闹的百姓撒红包,百姓欢乐疯抢红包。

    镜头摇动,进入宫殿内。

    宫殿内,彩屏雀跃,画栋雕梁。摆设精美,龙凤呈祥。

    婚礼正在进行。

    前来恭贺的大臣、将军们欢聚一堂,一个个笑逐颜开,话语朗朗。

    楚平王与王后高坐正堂,喜气洋洋。

    下面,太子健通过红绸带,牵着一身大红婚装的“孟赢”,来到楚平王和母后跟前。

    镜头摇动,令尹子阳匄、左尹郄宛,大夫子常(囊瓦),太傅伍奢,少傅费无忌,右尹鄢将师,沈尹戍大夫申包胥、东宫司马奋杨,大夫王子申、伯州犁,将军武城黑、然丹王尹麇、伍子胥、伍尚、莠尹然、王尹麇、等众多公卿大夫将军嘉宾恭候两旁。

    婚礼司仪高声唱道:“拜天地!”

    太子健和“孟赢”合掌拜天地。

    司仪又高喊:“拜高堂!”

    太子健和“孟赢”双双跪下,朝着面对高坐的楚平王、王后三叩拜。

    司仪又高喊:“夫妻对拜!”

    太子健和“孟赢”面对跪拜。

    司仪又高喊:“送入洞房!”

    嘉宾们簇拥着太子健和“孟赢”走进洞房。 

13

    太子健和“孟赢”入洞房后,楚平王当场宣布:“少傅费无忌迎亲有功,使太子婚姻美满,本王封赏少傅费无忌上好丝绢100匹,黄金千兩。”

    费无忌叩拜:“谢大王恩赐!”

    楚平王又高声宣赏:“太傅伍奢教授太子诗书礼乐,忠孝仁义,培养太子成为国家栋梁,可谓呕心沥血,本王封赏太傅黄金千兩,上好丝绢100匹!”

    伍奢躬身叩拜:“谢大王恩赐!”

    楚平王又大声宣赏:“东宫司马奋杨将军同去迎亲,不辞辛劳一路保护孟赢,平安归来,本王封赏司马奋杨黄金千兩!”

    司马奋杨躬身叩拜:“谢大王封赏!”

    楚平王站起身说:“各位爱卿,今天是本王大喜日子,不谈国事,你们都赴宴去吧。”

    众大臣、将军躬身:“谢大王!”纷纷散去。

    楚平王叫住费无忌:“少傅留步,有事商谈。”随后对旁边的蔡夫人说:“你去照看后宫吧,我与少傅有事相商。”

    蔡夫人应诺,在侍女的簇拥下,离开。

    大殿只剩下楚平王和费无忌。

    楚平王面带几分担忧地问:“孟赢陪嫁的四个宫女,一个嫁了太子健,另外三个怎么处置?她们长时间与孟赢分开必然生疑,万一走漏风声,如何是好?”

    费无忌本能地看了看周围,回禀道:“大王无忧,我已对她们说,楚国侍奉孟赢自有侍女,不用他们侍候了。我每人给了她们20两黄金,她们欢天喜地。我已经让手下配了马车专程送他们回秦国去了。”

    “办得好,办得好啊!”楚平王连连赞许。

    “只是,大王手下的几个宫女知道此事,留在宫中迟早会走漏消息。”费无忌认真地说。

    楚平王点头:“你说怎么办?”

    费无忌用手在脖子上横了一下,又附在楚平王耳边说了几句。

    楚平王面有难色,片刻点头:“好,就交给你去办。” 

14

    几个兵士驾着两辆马车再马路上疾驰,扬起一路尘土。

    马路两旁绿树参天,知了噪鸣。

    镜头移近马车里面。三个侍女手挽包袱,满心欢喜在交谈。

    一个侍女从包袱里拿出一块黄金,喜滋滋地说:“费无忌少傅真好,每人给了我们20两黄金,简直是飞来横财,要知道,当初我娘把我买到皇宫,才五两银子呢!二十两黄金要值几百两银子,麦田买房子都够了,一辈子不愁吃穿了。”

    另外两个侍女附和道:“就是、就是。”

    “这不是在做梦吧?”说话的侍女用黄金在额头上敲了几下,有疼痛感,说:“不是做梦,千真万确。哎呀,我们三姐妹解脱了,只可惜齐女枉生了一副好脸蛋,比我们几个都漂亮,却反而还要留在主人身边当一辈子佣人了。”

    另一个侍女告诫道:“我娘说,财不亮白,赶快收起来,免得别人看见打劫我们。”

    用金块敲额头的侍女点头,急忙把金块藏进包袱。

    两架马车来到波涛滚滚的汉水边。水边停靠了一条有蓬的大船。

    一个兵士掀开车帘,大声吆喝,到汉水了,下来坐船,渡河过去。”

    侍女们跳下车,欢天喜地上了船。

    几个士兵撑船离岸,驶向江心。

    近镜头。江面洪水滔滔,漩涡翻卷。寓意氛围凶险

    领头的对另外5个士兵递了一个眼色。几个士兵会意,走进船篷,扑向几个侍女。

    侍女挣扎惊呼救命。

    镜头移向茫茫汉水,江面只听到船篷里传出阵阵凄厉的呼救声。

    镜头重新移近船篷。几个侍女已经被装进麻袋,在麻袋里挣扎蠕动,并发出沙哑沉闷的呼救声。几个士兵正在给麻袋捆大石块。随后几个士兵抬着麻袋,一个个扔向江心,溅起几朵浪花后,沉入江底。

 

15

    楚平王皇宫,四个宫女被几个军士拿下,捆绑,塞住嘴,强行推进马车帐篷。

    镜头转换。一辆马车急速驶出郢都城门,驶向野外荒郊。

    特写镜头,快速跑动的马蹄,快速转动的车轮。

    镜头后移。马车驶向一片茂密的森林。

    镜头移近,森林深处,一个新挖好的大坑。旁边有四个手拿铁锹的兵士。

    马车在大坑边上停住。驾车的军士掀开车帘,四个毛巾堵着嘴,反手被困者,满脸泪痕的宫女被几个军士从车上拉扯下来,迅速把四个宫女推入大坑中。

    镜头依次显现四个宫女的脸,她们是将孟赢带入后宫的两个宫女,和为楚平王掉包,帮侍女更衣的两个宫女。

    四个宫女在坑中挣扎。军士们挥动铁锹,不停把坑边的新土往坑里铲。

    泥土渐渐埋到四个宫女的胸脯。

    近镜头,四个宫女胸脯起伏,脸庞涨红,凄惨的目光望着填土的军士,个个泪水长流。

    突然间,“嗖嗖”几只箭飞来,射中四个填土军士脑门。

    四个填土军士身子晃悠了几下,倒进坑中。

    驾车的军士撒腿鞭炮,消失在森林中。

    镜头转向大坑不远的大树,两个蒙面人从树上飞身下落,疾步来到坑旁,跳入坑中,拧住被埋宫女的胳膊用力往上提。特写镜头,其中一个胳膊上有刺青。

    两个蒙面人依次将四个宫女从坑中救出,将堵住宫女嘴巴的毛巾扯掉,又给宫女们揭开绳索,叫四个宫女重上马车。两个蒙面人驾着马车,驶出森林远去。 

16

    淡入,豪华气派的居室。

    镜头移近,门匾上写有篆文《少傅居》字样(字幕在篆文横匾旁显示现代语《少傅居》字样

    两个蒙面人从侧面的花园疾步走到大门口,扣着《少傅居》大门上的铜环。

    门开,一位老者探头问询:“找谁?”

    蒙面人说:“找费无忌少傅大人有要事。”

    老者敞开大门,两个蒙面人进入。

    镜头从大门移近院子内。两蒙面人急速进入,转过花园,走过长廊,来到费无忌客厅。

    费无忌正在客厅饮茶等候。

    两个蒙面人躬身作揖,向费无忌禀报:“禀报少傅,四个宫女已经救出,按照太傅的吩咐,已经把她们送往屈家庄安置好。”

    费无忌点头,追问道:“那几个军士呢?”

    蒙面人回禀道:“射杀了!”

    费无忌脸上现出一丝阴笑,从茶几下面拿出两个沉甸甸的袋子,分别递给两个蒙面人:“每人100两黄金,好好保护他们,以后我用得着。”

    两个蒙面人接过沉甸甸的黄金,躬身向费无忌作揖:“谢大人恩典,我们不会向任何人说此事。如果大人以后有事用得着小人,定效犬马之劳,我们去了。”

    费无忌点头,挥挥手。两个蒙面人闪出客厅,消失。 

17

    费无忌的夫人从屋内走出来,脸现焦虑之色:“为何夫君要把孟赢陪嫁的侍女弄死?”

    “夫人有所不知,孟赢的几个贴身侍女久不见孟赢,一旦回秦国,向秦哀公禀告,哀公必然生疑。定会派人打探,一旦获知孟赢被楚平王抢占,必然翻脸。那秦国蒸蒸日上,与楚国打起仗来,其他国家再趁虚而入,楚国必亡。所以这几个贴身侍女必须死!”费无忌向夫人倒出缘由,随后端起茶碗,喝了几口。脸上现出事情办妥,有几分得意的神情。

    “这几个宫女,你告诉我说,是你在大王面前说要除后患,大王才下令活埋,为何你又要救他们?”夫人继续提出疑问,神情明显有些惶惶不安。

    费无忌恨恨地说:“太子健亲近伍奢,疏远我。如果将来太子健继承王位,我必无善果。要想阻止太子继承王位,就必须让他父子交恶。我说服楚平王强娶儿媳,就是跟他们埋下仇恨的祸根,以后让他们互不相容。到了适当时候,再借几个宫女的口把平王掉包娶孟赢的事透露给太子,太子必然不信父亲会如此缺德。我留下几个活口就是为了将来作见证。”

    “天啊,我原以为你是良心发现,不想再欠命债,原来酝酿着更大的阴谋!”夫人长叹了一口气,指着费无忌数落道:“你也太阴险了吧,平王对你也不薄,任你做少傅,已列三卿之位,你却挖空心思挑动别人父子仇恨,天理不容啊!夫君啊,做人还是要本分才好,不要再作恶了,如此下去总有一天会遭报应的。”

    费无忌冷笑一声,道出自己的野心:“少傅位高权轻,做权倾一国的令尹(宰相)才是我的追求。放心吧夫人,楚国的未来都是按照我设定的棋局往下走的,五年之内,我必让楚平王除掉太子和伍奢。这两个人一除,楚国的政局就由我费无忌随意操纵了。”

    “你当年谗言有功于大王的朝无大夫,逼其出走,国人已对你嗔恨,现在又要陷害太子,过分了!”夫人摇摇头,发出深深叹息:“常言道,夜路走多了总有一天会撞鬼。我近来睡不着觉,老是心惊肉跳,总有一种预感,我家会大祸临头。你还是收手吧,不要再作孽了!”

    费无忌把茶杯重重地放在桌上,“呯”地一声响。提高嗓门用轻蔑的口气敲打夫人:“妇人之见。历史上,成就大业的人物,哪个是安分守己的主?远的不说,就说楚平王,不也是搞阴谋获得王位的吗?他如果本分,能当君王吗?说了你也不懂,别再管我的闲事!”

    夫人再次发出深深地叹息:“我说不过你,只怕费家从此无宁日了!” 

18

    淡。晨曦映照,霞云飞天。琼楼玉宇一般的楚国离宫章华台远景移入画面。

    举目望去:鹤舞琼楼,祥云朵朵从天降;凤翔台上,红霞染透玉屏风

画面渐近。楼阁殿宇层层叠叠,高耸入云的“天下第一台”章华台

    红墙灼灼朝晖扫

    琉璃熠熠霞光照。

    垂柳倚水梳妆早,

    丽人凭栏笑声娇。

   (编剧与制片人、导演交流:后来秦统一灭楚,章华台已毁于战火。拍摄时,可采用电脑3D画面制作章华台宫殿群落,重现章华台的瑰丽雄奇,让观众领略中国2500年前举世无双的“章华台”的风采,必能令观众惊叹。第一集就让观众感受此剧愉目赏心,堪称影视连续剧之冠,强烈吸引人观看)。

      字幕推出(伴画外音解说):章华台是在秦阿房宫之前300年,楚国楚灵王耗时六年,倾国之力修建的天下最豪华气派美丽的宫殿。楚灵王骄奢淫逸,喜欢细腰美女,专门物色细腰美女在宫内放纵淫乐。后来楚灵王被亲弟废黜,逃亡山野,修建章华台的楚灵王,就这样饥寒交迫,饿晕在山野。后被申不亥背回家,衰竭身亡(有说自缢)。

    镜头摇动。宫殿群落近景:鱼鳞覆琉瓦,画柱擎凤梁,緑荫舞婆娑,清流绕朱墙。

    镜头摇动。宽敞华丽的宫殿楼台上:古磬编钟悦耳敲响,笙箫羌笛余音绕梁。黄钟大吕阵阵擂动,古埙陶箜空灵悠扬。琵琶玑珠扣人心弦、阮琴悠悠颤音回荡。

    十二个穿着颜色各别,淡薄飘飞的霓裳舞衣的舞女正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轻歌曼舞。舞女们长袖挥动,倩步袅娜。舞姿翩若惊鸿,宛若游龙,飘若云动,旋若轻风。

    画面后移。楚平王和孟赢漫步在用紫色贝壳切成的行道上,沿着汉白玉曲栏而上编剧注:与制片人、导演交流:紫色贝壳切成的章华台“紫贝路”是真实的。前不久湖北潜江发掘的楚国离宫章华台遗址,确实有令世人惊奇的发现:在章华台遗址中出现了一条宽约2.4米,长约10米以紫贝缀砌的径道——这就是举世罕见的由紫色贝壳铺成的“紫贝路”。屈原在《九歌》中描绘楚宫的华美,有这样的诗句: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得到证实,东汉九江太守边让的唯一遗世之作《章华台赋》的奢华描写也得到证实——拍此段情节可用电脑三维制作复原“紫贝路”,让观众惊叹楚人审美想象力之神奇)。

    楚平王指点着章华台美景,向孟赢讲述:“这就是举世闻名,有‘天下第一台’美称的章华台,这里奇珍异宝要有尽有,是灵王耗费六年时间,倾国之力修建的离宫。章华台曲栏拾级而上,中途得休息三次才能到达顶点,故又称‘三休台’。因我二哥喜欢细腰女子在宫内轻歌漫舞,不少宫女为求媚灵王,少食忍饿,以求细腰,故亦称‘细腰宫’”(编剧顺便说两句:通常国人都以为,减肥是西方传进中国的,殊不知减肥纯粹是中国的国粹,两千五百年前就会减肥细腰,取悦人了)。

    “哈哈哈,原来‘细腰宫’是这么来的!”孟赢发出少女特有的天真爽朗笑声,又发自内心赞叹道:“章华台真的很美!以前只听人说,今日有幸到此一睹风采,余愿足也!”

    楚平王哈哈一笑,挥手扫了一片眼前的亭台楼阁,话中有话引诱道:“岂止一睹,你以后就是这里的主人,长久住这里,想看什么、用什么、玩什么,随心所欲,孤王都会满足你!”

    “谢谢公公厚爱。”孟赢不明其隐意,嫣然一笑,顿了一下,发出疑问:“我觉得此行怪怪的,为何太子不来与我相见,却是公公陪我游览?” 

19

    楚平王编造谎言搪塞道:“实不相瞒,太子近日偶感风寒,不便于孟赢相见,等过几天太子痊愈,孤王再与你们完婚。”

    孟赢仍疑虑,继续问道:“太子生病不便相见,情理之中。可是婆婆也应该见面啊。”

    楚平王顿了一下,搪塞道:“侍女照顾太子,婆婆放心不下,非得要守在太子身边,所以暂时也走不开。放心吧,太子好了,婆婆自然见着了。”

    孟赢疑虑打消,眉间舒展:“既如此,也不在乎这几天。只是,我陪嫁过来的贴身侍女使唤惯了,不知为何公公把她们撇开,重新给我安排了侍女。”孟赢说话的时候,回顾了一眼身后几个侍女,继续说:“我与她们生疏,不习惯。恳请公公把我陪嫁的侍女叫来,好有个伴。”

    楚平王早有准备,机巧地回答说:“楚国乃大国之邦,不能让你的娘家瞧不起,让人笑话楚国丫鬟都要陪嫁。所以孤王已经把你陪嫁的几个侍女送回国了。你到了楚国,就是楚国的人,要为楚国争面子,别再为几个侍女失脸面,新来的侍女,慢慢就习惯了。”

    孟赢嫣然一笑:“公公说的是,儿媳遵从就是了。”

    一太监匆匆走来禀报:“禀报大王,少傅费无忌宫中求见。”

    “知道了,我这就去。”楚平王挥手道,随后对孟赢说:“寡人国家大事繁忙,不能陪你了,让侍女们陪你继续在章华台看看,今晚你就住在章华台”,继后转身对几个侍女说:“你们要好生服侍孟赢!”

    侍女们躬身应诺:“谨遵大王吩咐!” 

20

    王宫大殿,空空荡荡,只有楚平王和费无忌两人。

    费无忌躬身向楚平王禀报:“禀报大王,出了一点差错。你身边几个宫女逃走了。”

    “逃走了?”楚平王诧异地问:“你不是派人去灭口了吗,怎么会逃走?”

    “我派了5个军士,正在活埋几个宫女,突然从树上飞来箭矢,四个军士当场死亡,剩下一个逃了回来。逃回来的军士向我禀报说,他躲在远处,看见一大群山贼把宫女劫走了。”费无忌一面说,仔细留意楚平王的神态。

    楚平王显得很着急,在大殿里踱着步子,突然停住,有走到费无忌跟前,厉声说:“这事只有我和你知道,怎么会走漏风声?”

    费无忌语气很肯定地说:“一定是偶然撞见。山贼看见军士活埋宫女,毕竟几个宫女有几分姿色,山贼顺便劫走了。不过,大王也不用着急,这几个被劫走的宫女,只要不回郢都,太子就不会知道这事。我已下令在郢都城门贴上4个宫女的画像,附上悬赏告示,说她们盗窃宫廷宝物,如有发现,无论死活,赏金千两。消息传出,量这几个宫女永远也不敢回郢都!”

    楚平王思忖片刻,点头认同:“这倒是个办法,亏你应对及时,寡人无忧了。”

    费无忌话锋一转,切入主题:“太子那边既已完婚,大王这边可不能拖延,早点与孟赢巫山云雨,以免夜长梦多。”

    楚平王显得胸有成竹地说:“这些你就不用操心了,寡人难道还对付不了一个少女,你下去吧,过了今夜,孟赢就是我的人了!”

    费无忌脸现喜色:“恭喜大王,微臣告退了。”

 

    月明星稀,夜深人静。章华台孟赢寝居。两宫女打着灯笼,引导楚平王走进孟赢的寝居。

    楚平王接过灯笼,对两个宫女下令道:“你们退去吧。”

    两个宫女躬身作揖,退去,消失在黑夜里。

    楚平王掩住房门,自己打着灯笼,蹑手蹑脚走到孟赢的芙蓉帐前,小心翼翼揭开蚊帐。

    近镜头。灯笼的映照下,孟赢侧躺着身体,两条美腿卷曲着暴露在外,一条薄纱半掩着微微起伏、白皙凸出的胸乳,灿若云霞的脸庞娇美无比,红润的嘴唇熟睡中更显得妩媚动人。

    楚平王呼吸急促,欲火中烧,顺手将灯笼扔在地上,急不可耐地扑到孟赢身上 。孟赢惊醒,奋力挣扎,拼命呼喊。

    镜头转向灯笼。扔在地面的灯笼燃烧起来。火光更加明亮,芙蓉帐里两人挣扎翻滚的身影渐渐更加显眼。孟赢翻滚挣扎的身影和楚平王暴力压迫强暴的身影更加剧烈。渐渐地,灯笼燃尽,居室光线渐暗,芙蓉帐里纠缠挣扎的身影渐渐模糊,孟赢挣扎呼救声渐渐微弱。

 

第二集:奸臣设谋陷太子,伍家受累同戍边

1

    字幕推出下面文字,并伴有语气浑厚的男声画外音解说:

    楚平王强占儿媳孟赢后,万般宠爱;无奈孟赢对楚平王始终没有笑脸。楚平王为防走漏消息,长期将孟赢隐居在离宫章华台。一年后,生下儿子珍。馋臣费无忌也因此事有功,更加受到楚平王宠信。费无忌见孟赢已经生下孩子,楚平王已跳进自己挖的坑,觉得陷害太子健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开始实施新的阴谋。三年后的一天,太子健正在太子宫殿舞剑,旁边站着太子的夫人齐女和两岁的儿子熊胜。

 

    太子宫殿,廊腰缦回,楼阁毗连。

    荷塘进入画面:荷叶清倩,荷花娇艳,微风轻吹,碧波涟涟。

    太子健正在荷花池旁边的矿坝草坪舞剑,但见他时而“仙人指路”,时而“玉兔望月”,时而“海底探龙”,时而“乌龙摆尾”。娴熟的剑式显示出太子健的武功日渐成熟。

    太子夫人“孟赢”(齐女)和齐女所生,两岁的儿子熊胜在旁边观看玩耍。

    两岁的熊胜手拿一根柳树枝,模仿着父亲太子健的动作在学舞剑。

    小熊胜模仿得惟妙惟肖,逗得母亲齐女拍手称赞。

    不远处,几个侍女恭候侍候。有的拿毛巾,有得段茶盘,有的拿彩扇,有的在抚琴助兴。

    突然间,“嗖”地一下,一把匕首插着一张帛绢,飞向太子身边不远的一棵柳树,牢牢地插在柳树上。

    太子一抬头,看见一个黑衣蒙面人在树间像长臂猿一般飘荡拽飞。

    太子挥剑追了过去。黑衣蒙面人已不见踪影。

    太子停住脚,四处张望了一会儿,返回舞剑的旷坝草坪。

    齐女吓得满脸惊骇,用身体紧紧护住小熊胜。 

2

    太子健用力拔下插在书上的匕首,取下上面的帛绢,细看上面的文字。

    特写镜头显现帛绢上的篆文文字(字幕显示翻译现代汉语文字):

    夫人孟,真正的孟被你父王占。三百里外屈家庄寻真相。

    字幕显现现代汉语翻译文字:夫人孟,真孟被你父王占。三百里外屈家庄寻真相。

    太子看那脸现诧异之色,凝视了一下夫人,随后把视线转开,缓缓将纸条折叠,放进衣袖中,随后走到河荷花池边,快速浇水往脸上扑,明显看得出是在镇定自己的情绪。

    齐女缓过神来,语气惶惶不安:“夫君,发生了什么事?”

    太子健站起身,抹掉脸上的水花,转过身,强装笑脸:“没什么大事,你带着孩子会回宫殿,我有事去去就来。”随后又对不远处的几个侍女高喊:“你们过来照看好夫人和小熊胜。”

    几个侍女躬身应诺:“是。”


    《太傅居》的横匾淡入画面。

    腰挎宝剑的太子健急匆匆地来到太傅伍奢的家,急促地按动大门上的铜环敲门。

    一园工老者开门,见是太子健,笑容可掬地问:“太子安好!”

    太子着急地说:“子胥哥在家吗?”

    老者应道:“在后堂练功,我带你去。”

    太子健跟着园工老者进屋,绕过萧蔷,穿过大堂,走过长廊,两旁绿树成荫,鲜花芳香四溢,采花的蝴蝶翩翩起舞,树上鸟儿在轻声啼鸣。

    老者和太子健来到后堂草坪,看到伍子胥正在与几个家丁练习搏击。

3

    草坪上,身材魁梧健壮、赤膊上阵的伍子胥正在与部下练搏击。几名家丁轮番向伍子胥进攻。伍子胥一个“犀牛望月”亮出应对架势。家丁甲从正面一个“鲤鱼跳龙门”,腾空一跃扑向伍子胥,被伍子胥侧身一闪,一个“风扫梅花”打翻在地,随后一个“随手牵羊”把家丁乙拉到前面,敏捷扭身顺势一掌猛击家丁乙后背,脚下一个“金钩挂柱”勾住家丁乙脚跟,武士乙扑倒在地。与此同时,家丁丙从后背扑向阿南,伍子胥机警地身子往下一沉,一个“黑熊反背”,右手扼住家丁丙的脖子“嗨”地一声猛喝,把家丁丙从头顶翻过,倒在地上,摔得唏牙咧嘴。侧面的家丁丁腾地跃起,一个“双风贯耳”双拳迅猛向伍子胥两耳打来,被伍子胥一个“金钟罩体”化解,随后一个“顺水推舟”,把家丁丁推出几步远,一屁股滑坐到地上。家丁甲再次向伍子胥进攻,挥舞长棍,连续一阵猛打,被伍子胥东躲西闪,敏捷地抓住长棍,随后一个“清风徐来”,向前迅猛出击,将家丁甲击倒在地。

    几个家丁从地上爬起,一个个甩腿扭腰,唏牙咧嘴,显然伤得不轻。

    太子健啪啪鼓掌。

    伍子胥见太子健到来,走过来问候:“太子安好。”

    太子健急促地拉着伍子胥的手,走到僻静处,掏出帛绢:“子胥哥,你看看这个。”

    伍子胥细看纸条内容,大惊失色:“大王一向贤明,怎么会干这种事,会不会是小人挑拨,帛绢哪里来的?”

    太子健如实说道:“我在园中练剑,一个黑衣蒙面人从树上用匕首扔下来的。”

    “后来呢?”伍子胥急迫地问。

    “此人功夫了得,在树上像长臂猿,三晃五荡,转眼功夫就不见了。”太子健如实说。

    伍子胥嘱咐道:“此事非同小可,不可告诉任何人。”

    太子健点头说:“所以我急忙来找你,听你的意见。” 

4

    伍子胥在草坪上踱几个来回,拿定注意:“既然上面有真相地址,我们就查个水落石出,是真是假,到时候再定夺。”

    太子健点头:“好,子胥哥,听你的。”

    伍子胥转头对不远处的老者说:“园公,备两匹好马银两,我马上要远行狩猎!”

    园工应诺:“好呢!”

 

    两匹快马在山林间的小道疾驰,“哒哒哒”的马蹄声在森林间传响。

    几只鹿子受惊在林中跳跃奔逃。

    太子健弯弓搭箭,嗖地一箭射去,一只小公鹿被射中倒地。

    太子健策马来到倒地公路跟前,跳下马,细看死去的公鹿。

    伍子胥赶上前来细看,指着公鹿头上的头茬鹿茸说:“这是只刚长角的公鹿,头茬鹿茸很珍贵,取下来给你母亲滋补身体。”

    太子健应诺,抽出利剑,割下头茬鹿茸,又在草丛中摘了几片宽阔的树叶包好,用茅草捆起来,放进马鞍布袋上,翻身上马。二人扬鞭催马,向森林深处疾驰。

    四分画面镜头:左上镜头1是穿上普通百姓服装的伍子胥和太子健骑在马上狂奔的身影,右上镜头2是伍子胥和太子健叩门住栈房的身影,左下镜头3是伍子胥和太子健牵马渡汉水的身影,右下镜头4是伍子胥和太子健牵着马向前面一个庄园前行的身影。

    画面由右下第4分镜头往前推,占据整个画面。

    前面的庄园渐渐移近。

    近镜头。庄园横匾上有几个篆文大字《屈家》(字幕同时显现现代汉语翻译:屈家庄)。

    伍子胥和太子来到大门口。伍子胥在大门口的一颗小树上拴上两匹马。

    太子健扣动大门上的铜环敲门。

    门开了一条缝,一个穿着农妇衣装,提着水桶,二十来岁的女子半探出头,脸现疑惑神情,小心翼翼地问:“请问客人,你们找谁呀?”

    太子健和蔼地说:“这里是屈家庄吗?”

    农妇女子疑惑的目光在太子健面部打量,又仔细打量旁边的伍子胥,再回过视线看着太子健,突然一声惊叫:“啊,太子殿下!” 急忙拉开门,扑通一声跪下。

5

    跪着的宫女随后朝着里面的屋子大喊:“姐妹们快来呀,太子殿下来啦,太子殿下来啦。”

    里面的屋子里又走出几个宫女,疾步来到大门口,一起跪下:“太子殿下为我们做主,我们冤枉啊!”

    太子健和伍子胥诧异地看着跪在地上,口里喊冤,泪水直淌的女人。

    太子健逐个细看几个宫女,突然眼睛一亮:惊愕地说:“我想起了,你们几个就是几年前侍候我父王的宫女。我进宫面见父王,经常见到你们,也记得你们。后来听父王说,你们几个宫女盗窃皇宫宝物逃走了,赏千两黄金捉拿你们。”

    “冤枉,天大的冤枉!几个宫女连声喊冤,开门的宫女讲述事情经过:

    回忆镜头。

    孟赢欠身施礼:“孟赢拜见公公。”

    镜头转换。楚平王看得呆了,竟忘了回话。

    左面垂帘掀开,走出两个个宫女,颇感疑惑的孟赢在宫女的搀扶下缓缓走入垂帘。

    费无忌随后从长袖中取出准备好的红盖头,盖在侍女齐女头上。

    楚平王拍了一下手。从右面垂帘走出两个个宫女,簇拥着侍女齐女走进右面的垂帘。

    楚平王走下龙座,走近费无忌,嘱咐道:“千万不可走漏风声!”

    费无忌笑着说:“放心吧大王,微臣已经安排妥当了。”

    楚平王点头赞叹:“实乃一绝色美女,亏了爱卿良苦用心,朕要重赏你!”

    费无忌谄媚道:“让大王开心是臣下的本分。”随后附在楚平王耳边细语。

    楚平王会意一笑。转眼向垂帘张望。看见几个宫女簇拥着已经换成跟孟赢一样的服装,盖上盖头走出来的侍女齐女,楚王对几个宫女厉声说:“今日之事,如有泄露,满门抄斩,记住,她就是孟赢。听清楚没有?”

    回忆镜头结束。太子健气得用利剑狠狠朝大门旁边栓马的树砍去,将树砍折。

6

    开门的宫女满脸泪水, 继续讲述:“当天下午,我们就被几个军士捆绑塞住嘴,用马车拖到城外的森林里活埋,被两个黑衣蒙面义士救下,行了几天几夜来到这里安顿。后来听他们说,楚王张榜说我们盗窃皇宫宝物,出千两黄金拿我们的人头。叫我们千万别出门,到时太子会来找我们。三年来,我们一直呆在这里。”

    伍子胥点头证实:“我也看到了悬赏告示,原来如此。”

    太子健气愤之极,恨恨地说:“看我回宫杀了这老贼!”

    伍子胥制止道:“不妥!”

    太子健跺着脚狂吼:“夺妻之恨,如何咽得下!”

    “太子殿下,不可鲁莽!”伍子胥厉声吼道:“大王乃一国之君,王宫警卫森严,你如何杀得了他,岂不是自寻死路!更何况儿子杀父亲,有违伦理,忤逆不孝,万万不可!”

    太子健再次挥舞利剑猛砍已经被砍得弯曲了的小树。

   “你们大难不死,已是万幸。” 伍子胥安慰几个宫女,随后从包袱里掏出4锭黄金,每个宫女分了一锭,嘱咐道:“马上离开这里,走得越远越好,不要向任何人说这事。”

    几个宫女面有难色,开门宫女道:“我们不敢离开,怕被官府发现拿住。”

    伍子胥安慰说:“已经几年了,各地官府早把这事忘了,谁还记得你们相貌?”

    宫女们连连点头,相互携搀,正要离开。

    伍子胥猛然觉得身后有什么动静,“刷“地仇抽出宝剑,猛回头,见不远树上一蒙面人向几个宫女甩飞镖。

伍子胥眼疾手快,挥动利剑飞快晃动,只听“当当当当”几声响,几只甩来的飞镖被打落下地。 

7

    刹那间,两个蒙面黑衣人从树上飞身而下,挥动宝剑,直取四个宫女。

    伍子胥和太子健立即挥剑相迎,霎时间利剑相碰,火花飞溅,叮当作响。

    宫女甲满脸疑惑,开门宫女朝着两个蒙面黑衣人高喊:“你们两人救了我们,带领我们来到屈家庄避难,为什么现在又要加害我们?”

    其他几个宫女也跟着喊:“对啊,为什么现在又要加害我们?!”

    伍子胥一边与蒙面黑衣人格斗,一边猛吼:“赶快逃走!

    被格斗场面惊呆了的四个宫女这才醒悟,慌忙朝林中深处跑去。

    伍子胥和蒙面黑衣人你来我往,翻滚腾跳,斗了几个回合, 但见黑衣人凌空跃起,舒展长臂,弧光闪动,一个利剑破竹,剑刃向伍子胥头顶落下。伍子胥身躯蟠龙绕柱一般大幅度扭动,躲过剑刃,反手一剑,竟将蒙面黑衣人挥动的利剑削成两节,随后又秋风扫落叶一般,剑刃朝着蒙面黑衣人的脖子横扫过去。蒙面黑衣人身子一震,刹那间脖子血流如注,眼睛圆瞪,手中的断剑“咣铛”一声掉下地,身躯向前踉跄了几下,轰然倒地。

    与太子健格斗的蒙面黑衣人见同伙倒下,不敢恋战,虚晃一剑,回身便跑。

    太子健追赶上去。蒙面黑衣人身影矫健,轻捷地攀上树,拽着树枝东飘西荡。

    伍子胥取下弓箭,弯弓搭箭,正欲射箭,蒙面黑衣人转眼消失在森林中。

    太子健收住脚步转身,惊叹道:“子胥哥的剑好锋利,居然将蟊贼的箭削成两段。”

    伍子胥举起手中的剑自豪地说:“此剑是你的太爷爷楚庄王为了表彰我先祖伍参出谋打败晋国的功绩,特别恩赐的北斗七星龙渊宝剑,可以吹气断发、削铁如泥!楚国只有两把宝剑享誉诸侯,一把是你太爷爷楚庄王使用的曶剑,史称‘庄王之曶’”

    伍子胥一脸自豪神情抚摸着宝剑,讲解来历:“另一把就是这‘七星龙渊宝剑’,世间有‘诚信高洁之剑’美誉,欧冶子和干将合铸。为铸此剑,二人凿开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铸剑炉旁,双双心神合一,酝酿阴阳八卦之气,激发水珠跳跃淬火,成北斗七星之状。剑成之后,俯视剑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渊,飘渺而深邃仿佛有巨龙盘卧,是名‘龙渊。”

    “好剑!”太子键叹道,接着又问:“真相大白,子胥哥,下一步怎么办?”

    伍子胥把利剑插入剑鞘,手一挥:“回郢都!”

    两匹骏马离开屈家庄。伍子胥和太子健其在骏马上,向郢都疾驰。

8

    远镜头。汉水河中,波涛汹涌。,一艘渡船缓缓向对岸划去。

    镜头拉近。艄翁在船尾掌舵摇橹。船舱中,两匹骏马在安祥地吃着马料。

    船头,伍子胥和太子健衣袂飘动,手按剑柄,望着激流滚滚的河水在交谈。

    伍子胥告诫太子:“回去后,不可有半点流露,相反,还要亲近你父王,免他生疑。常言道:君疑臣,臣必死;父疑子,子必废。大王做了亏心事后,随时都在留意你的动向,一旦察觉你有异动,随时都会废黜你的太子名分。你现在没有任何本钱与你的父王对抗!”

    太子健一脸怒气道:“我才不稀罕这个太子名分,当个百姓更省心!”

    “一旦激怒你的父王,百姓也当不成,死路一条!”伍子胥直言利害,继续告诫:“即便不为你着想,也要为你母亲着想,更要为你儿子着想。回去后谁也别提这事。”

    镜头摇动,移向波涛汹涌,漩涡翻卷的江面,镜头语言隐意太子面临危险的境地。

    伍子胥继续开导:“回去后尽量表现恭顺,让你的父王不忍心加害你!”

    “唉!”太子健长咬牙切齿道:“听你的,让这顶绿帽子戴在头上还强装笑脸。”

    “只是,这事很蹊跷,那两个蒙面黑衣人既然当初救了几个宫女,为何传递纸条,引导我们去屈家庄探明真相后,又要对几个宫女下手灭口?”伍子胥道出自己的疑问。

    太子健也觉得奇怪:“对啊,他们当初救了这几个宫女,保护隐藏了三年之久,不就是为了保留证据,让我知道事情真相吗?为何等我从她们口中查明真相后,现在又要杀他们?”

    “我估计,黑衣人背后,还有什么人在指使。”伍子胥判断说,突然眼睛一亮:“对了,当初你父王下令活埋这几个宫女灭口,定有其他人知道给黑衣人传信,不然,这两个黑衣人怎么会那么巧,刚好躲藏在活埋现场,杀了执行军士,救走了宫女。”

    “有道理。”太子健认同伍子胥的判断,发出疑问:“你判断这个人会是谁呢?”

    伍子胥摇摇头,实打实说:“说不准。”

    船已靠岸。伍子胥附了艄翁银子,牵马上岸。

    伍子胥对太子说:“赶紧回郢都,怕家中生变。”

    太子点头。两人骑上马,扬鞭催马,向郢都疾驰。 

9

    淡入,豪华气派的居室。

    镜头移近。

    门匾上写有篆文《少傅居》字样(字幕在篆文横匾旁显示现代语《少傅居》字样

    一个蒙面人从侧面的花园疾步走到大门口,扣着《少傅居》大门上的铜环。

    门开,一老者探头。已经熟悉了蒙面人,点头示意。

    蒙面人说:“找费无忌少傅大人有要事。”

    老者敞开大门,蒙面人进入。镜头从大门移近院子内。

    蒙面人急速进入,转过花园,走过长廊,来到费无忌客厅。

    费无忌正在客厅饮茶等候。

    蒙面人下跪作揖:“回复大人,按你的吩咐,将太子健引到了屈家庄。只是,出了差错。我们杀宫女时,没想到与太子同去的伍子胥武功高强,我的同伴被杀,我也险些丧命,几个宫女已经脱逃,小人无能,甘受大人惩罚!”说完抱拳垂头,恭候处罚。

    “伍子胥真可恶,坏我好事!”费无忌恨恨地说,又抚慰蒙面人:“伍子胥同去,这是本官没有预见到的,不怪你!”随后又将一袋赏金丢给蒙面:“给你将功补过的机会,趁太子还没回来,赶快去太子府,把假孟赢齐女处置了,定要灭口!”

    “谢大人!”蒙面人接住赏金,闪出客厅,消失。

     “你积点德,放那几个宫女一条生路吧。”费无忌夫人从后室走出,劝解道: “你既然当初救了那几位宫女,隐藏了三年之久,为何把太子健引去见面后,现在就要灭口?”

    费无忌哼哼一阵阴笑,语气显得老成练达:“当初不杀这几个宫女,为的是让他们活着做见证,现在太子已从她们口中证实了父亲抢占他老婆的事实。几个宫女已无用途,如果让她们活着,万一跑到秦国去向秦王道明真相,秦王兴师问罪,楚国麻烦大了。所以,这几个宫女就像当初孟赢陪嫁的那几个侍女一样,必须死!”

    “既然那假孟赢齐女与太子相处很好,还生了孩子,你就放别人一马,为何还要作如此伤天害理的勾当,弄死一个弱女子?”夫人一脸怒气,想尽力说服费无忌放手。

    费无忌把茶碗“砰”地往桌上一放,厉声训斥:“太子去屈家庄探明真相后,回来再审问假孟赢,假孟赢道出实情说是我在背后主使,必来滋事,所以齐女必须灭口!”

    “这都是你招来的报应。我再也不能容忍你干这种伤天害理的勾当,你再不收手,我要去大王处告诉真相!”夫人气愤之极,提高嗓门大声嚷嚷。

    “你敢!”费无忌刷地从宝剑架上抽出亮晃晃的宝剑,架在夫人脖子上。

    夫人被吓住,浑身颤抖,再不敢声张。

11

    太子宫殿,齐女在荷花池边逗儿子玩耍,儿子蹦蹦跳跳,在草坪上舞剑,动作迟缓稚气,逗得母亲哈哈大笑。旁边侍候的几个侍女也跟着笑。

    小熊胜突然侧身摔倒下地。

    齐女鼓励道:“站起来,做个堂堂男子汉,继续!”

    小熊胜屁股撅起老高,终于站起来,继续舞剑。稚气的面容,笨拙的舞剑动作,逗得大家又是一阵大笑。

    突然,不远处的一个大树上,一蒙面黑衣人飞身下落,挥着利剑直取齐女。

    齐女大惊失色,本能地把小熊胜揽在怀中。蒙面黑衣人离齐女愈来愈近。

    特写镜头,蒙面黑衣人手握利剑寒光闪闪,向着齐女迅猛刺来。千钧一发之时,一个侍女从侧面倾斜身子,挡住齐女。

    “嗖”的一下,利剑插入侍女胸脯。侍女“阿”地一声惊叫,身子一震,倒在齐女怀中,胸脯顿时血流如注,却双手却死死抓住宝剑,用微弱的声音告诫:“夫人快逃!”

    另几个宫女扑上来,有的抱腿,有的拽手,奋力纠缠蒙面黑衣人。蒙面黑衣人扭动双腿,挣脱抱腿的两个侍女,随后左右猛踹,将两个抱腿的侍女踹得在地面翻了几个滚,随后又使劲挥臂,爆发功力,竟然将拽臂的侍女甩入空中。侍女一声尖叫,落入荷花池,“扑通“一声,溅起冲天浪花。

    蒙面黑衣人一脚蹬住中剑侍女的胸脯,双手捏住剑柄,使劲回抽,利剑抽出,剑口处血流喷涌,溅了黑衣人一脸。侍女头一歪,死去。

    齐女把小熊胜往侧面一推:“快跑,找你爹去!”小熊胜撒腿便跑。

    蒙面黑衣人手握喋血的利剑欲追,齐女迎上前挡住蒙面黑衣人,厉声高喊:“要杀杀我,别杀我的儿子!”随后挺着胸脯往前逼向蒙面黑衣人,声嘶力竭地吼道:“来呀,几年来我被你们威胁,担惊受怕,活着比死了还难受,死了一了百了,你杀呀!”

    蒙面黑衣人挥动喋血的利剑,朝着齐女胸口刺来。

   寒光一闪,“哐当”一声,一把利剑压住蒙面黑衣人的利剑。

 12

    镜头转动。

    伍子胥怒眼圆瞪,一声猛吼:“大胆狂徒,累次行凶,天理不容!看剑!”随后接连几个突刺,逼得蒙面黑衣人连连后退。

    太子健扑上来欲助伍子胥,伍子胥吼道:“退下,保护好夫人!”

    太子健退下,手握利剑,警惕地四周张望。

    小熊胜扑过来,抱住父亲太子健嚎啕大哭。太子健抱起小熊胜擦泪安慰。

    镜头摇转,近镜头,但见火花飞溅,剑与剑相碰,“当当“作响。

    镜头后移。伍子胥挥剑与蒙面黑衣人激烈格斗。蒙面黑衣人挡不住伍子胥的凌厉攻势,连连后退,退到大树处,猛然后蹬,借助大树的反冲力,一个纵步横空跃起,挥动喋血的利剑飞身向伍子胥项部刺过来。伍子胥迅猛闪身躲过亮晃晃的剑刃,随后猛喝一声:“看剑!”一个“蛟龙出水”腾空跃起,犹如旋风一般,挥动的利剑闪晃起一圈弧光,像一股强劲的飓风滚动直向蒙面黑衣人的项部袭来。从未见过的奇异招式惊得蒙面黑衣人招架的机会都没有,急忙躲闪,刹那间肩头被削飞一块皮。还未反应过来,但见伍子胥将剑刃往地面一点,借力再次跃起,一个“蜻蜓点水”,朝着蒙面黑衣人握刀的手腕段狠狠一剑,只听“当”的一声,碰撞出星点火花,强劲的冲击力顷刻便把蒙面黑衣人的宝剑打飞出去十几米远,稳稳地插进不远处的树上。蒙面黑衣人还未反应过来,伍子胥随后横空跃起,一个“和尚撞钟”,直踹蒙面黑衣人胸部,把蒙面黑衣人踹飞,重重地撞在后面的大树上,跟着又下落扑倒在地面。蒙面黑衣人一个鲤鱼打挺立起,自知敌不过伍子胥,猛回头,迅猛攀上树,猿臂舒展,沿着荷花池边的垂柳,左飘右荡,转眼间消失。

    伍子胥挥剑追了几棵树,不见踪影,转身回返。遗憾地对太子健说:我本想留活口查明真相,故没杀他,竟让他逃脱了。“ 

13

    镜头转动。齐女抱着死去的侍女嚎啕大哭,伤心至极。

    太子健对前来打理旳园公老者说:“好生安葬,给她的父母送去100两黄金,赡养老人。”

    园公老者点头应诺。

    齐女放下死去的侍女,两手抹泪,踉跄着步子,走到太子跟前,扑通下跪,泪流满面哭喊道:“太子殿下,你杀了我吧,我欺骗了你,我不是孟赢,我是孟赢的侍女,他们说如果我不照办,就会派人去杀我的父母,我不敢抗拒,只有依从,真正的孟赢已经被你父王……”

    太子健急忙制止:“别说了!我已知道了真相。”随后扶起齐女,望着齐女的脸泪如泉涌,悲切地说:“我身为太子,尚且不能保住自己的女人,你一个民间女子又能奈何?”

    齐女听到太子健如此宽宏大量原谅自己,抱着太子健嚎啕大哭。

    太子继续安慰道:“三年来你我夫妻恩爱有加,又生下了可爱的儿子,你就是我的夫人,什么绝世美女我不在乎!”

    齐女更加紧紧抱住太子痛哭。小熊胜也扑过来,抱着父母嚎啕大哭。

镜头摇转。伍子胥从河塘中拉起被黑衣人甩入荷塘,一身泥泞,水淋淋的侍女,又快步走到太子健跟前,告诫道:“今日之事,守口如瓶,不能告诉任何人!”

    几个侍女点头应诺。

    伍子胥又告诫太子:“以后要加强防卫。”

    太子健点头。

    伍子胥再次告诫说:“你千万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冷静应对。”无意中瞥见地面掉下的柳树枝上,有一只尺螋在一伸一曲爬行,随手捡起,指着尺螋向太子健示意。

    太子健已经平静下来,显然已经有了主张,对伍子胥说:“子胥哥,我明白你的意思,以屈求伸,我知道怎么应对此事。”

    伍子胥点头说:“那就好!” 

14

    宏伟的楚平王宫殿。

    石阶两旁,卫士戒备森严。

    太监高声宣召:“宣太子觐见大王……”

    太子健端着一个盘子,沿着石阶缓缓而上。

    镜头拉近,太子健身上穿着觐见装束太子妆,头上戴着一顶做工讲究的绿帽子,手捧的盘子上放着两茬鹿茸。他跨过宫殿门槛,漫步走到离楚平王十步远的地方,恭敬下跪:“儿子熊健向父王请安。”

    正面龙椅上,楚平王满脸疑惑,打量着跪在眼前太子健:“吾儿不必拘泥,起来说话。”

    太子健缓缓立起。

    太监搬来坐凳。太子健坐下。

    楚平王再次打量着太子健,问道:“多时不见,吾儿有何事告知父王?”

    太子健语气十分诚恳地说:“儿子近日与伍子胥狩猎山林,打得一只初长茸的公鹿,儿子听人说,头茬鹿茸最珍贵,滋补功效最佳。孩儿以前年幼不懂孝敬父母,现在已为人父,深知父母养育儿女艰辛。想到父王料理国家大事身心疲惫,故而给父王送来,聊尽孝心。”

    “喔,吾儿有如此孝心,父王甚是欣慰,呈上来我看看。”楚平王脸色转喜。

    太监接过太子健手中的鹿茸,转身走上前去,呈给楚平王。

    楚平王细看,连声赞叹:“嗯,真的是头茬鹿茸,父王年轻时也常狩猎,射鹿无数,却从未打到头茬鹿茸。好东西,大补啊!”随后问道:“父王国事繁忙,有好一阵子没看见你娘了,可安好?”

    太子健语气平和地说:“安好,娘还带话说,她多年未回娘家了,要去蔡国走一遭,请大王放宽心,不用惦记她。”

    “回娘家看看,人之常情,好好好,常言道,衣锦不还乡,如携宝夜行。你娘今非昔比,已不是过去的蔡女,多带些礼物,亲朋好友遇见也好有个面子。”楚平王嘱咐道。

    太子健应诺道:“铭记父王嘱咐,一定转告我娘。”

15

    楚平王视线渐渐转移到太子健头上的绿帽子上,脸现诧异之色,思忖片刻,终于忍不住问道:“吾儿头上怎么戴顶绿帽子啊,甚是诧眼。”

    太子健语气平缓地说:“父王不知,儿子爱好浪迹山野,暖风习习,阳光沐沐,常与森林缱绻,对绿色甚是喜欢。”

    楚平王听儿子说对绿色甚是喜欢,“哈哈哈”地笑起来,笑着笑着,突然悟出了什么,止住笑声,眼睛瞪大,脸色阴沉下来。捋了捋胡须,话锋一转,问道:“父王听说吾儿常与太傅的儿子伍子胥练拳舞剑。身为太子,功夫虽然要紧,但治理国家的道理不可荒废。近来太傅在给你传授什么学问啊?”

    “禀告父王,在习周礼。太傅说:为政者当坚守德主刑辅的方针,通过礼乐教化国民。‘礼’是人的道德、伦理、修养的体现;‘乐’是人的情感、思想、欲念的表现。周公制礼作乐,就是用森严的等级制度来约束和矫正人们的道德、伦理和修养以及情感、思想和欲念。正所谓: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各守其道,各尽其责,社会才能融洽和谐,因此,周礼是为政者的必修之道。”太子健认真地回复

    楚平王听完儿子的回复,表情显得很尴尬,口里却称赞道:“太傅说得对,你将来要继承大统,要认真研习周礼。太傅博古通今,人品高亮,你要好好向太傅学习治国之道。”

    太子健彬彬有礼地回答:“孩儿记住了。父王国事繁忙,孩儿告退了。”

    楚平王追问道:“没有其他事了?”

    太子健确认道:“没有,此次专为送鹿茸而来。”

    “等一下。”楚平王叫住太子健,转头对太监说:“把外国进贡的上好人参取出,让太子带给夫人。”

    太监应诺,进内屋取出人参,交给太子健。

    太子健接过人参,恭恭敬敬叩首:“孩儿代母亲谢父王。”起身,转身离开大殿。

    镜头转换。楚平王目送着渐渐远去的儿子,眼光停留在头顶的绿帽子上,满脸通红。缓缓走下龙椅,在大殿里来回踱着步子思忖。最后点头,自言自语地说:“太子戴上绿帽来见我,分明是向我暗示他已知道此事,非但不恨我,反而前来尽孝心取悦我,以消除我的戒备。此子像朕,颇有心机,不可小觑!”

    编者与投资人、导演交流:此段情节是该剧的独特构思妙笔——太子由愤怒转为冷静后,处理此事心机之精绝。太子健戴上绿帽子在父王面前自损,让父亲明白自己已知“掉包”事,巧妙地用周礼暗中谴责父亲“君不像君,父不像父”,而自己获知此事后,不但没有公开此事让父亲丢人现眼,反而向父亲敬献头茬鹿茸,恪守做儿子的孝道(两相对比,高下立判),既不说透,又让楚平王自觉羞愧,暂时不忍心再加害儿子 

16

    章华台。镜头移近。宫殿群落近景: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清流绕墙,緑荫婆娑。

    碧波荡漾的宫殿泳池里,孟赢和几个宫女在沐浴。

    镜头移近,孟赢的躯体半掩在水中,露出上半身白皙的酮体。一双亮晶晶的眼睛波光粼粼,沾满水珠的脸细嫩红润,恰似一朵出水芙蓉,媚态横飞、楚楚动人。

    几个侍女走过来,轻轻地给孟赢按摩揉捏背部。

    一侍女走过来,躬身禀报:“夫人,大王驾到。”

    孟赢从水中站起,几个侍女扶着上岸。随后几个侍女牵动绸帘,遮掩住孟赢的胸部以下,帮着孟赢换上衣装。

    绸帘拉开。孟赢已经穿上淡黄色上衣、淡薄飘飞的绿色裙妆。近镜头:孟嬴面容心事重重,正所谓:凤眼含泪,愁云笼额峨眉锁,咬唇切齿,脸边清泪洗胭脂。

    楚平王在两个太监的扶持下,走下阶梯,笑盈盈地对孟赢说:“爱妃何必更衣,穿着泳装泡在水中本王更喜欢。”

    孟赢脸色阴沉,毫无笑容,也不出声,静静地侧头远望。

    不远处,一个侍女牵着孟赢两岁的儿子熊珍走过来。

    熊珍看见母亲,张开小手跑过来喊叫:“娘,我也要游泳。”

    孟赢这才露出笑脸,对熊诊说:“你还小,等你长大了,娘教你游泳。”

    楚平王张开双手,逗乐熊珍,示意熊珍:“让父王抱抱。”

    熊珍撅着小嘴吧往孟赢怀里躲:“不给你报,你的长胡子扎人!”

    楚平王乐得哈哈大笑。随后向侍女示意:“把孩子抱去玩耍,我与爱妃有话要说。”

    几个侍女抱着熊珍离开孟赢,走向远处。

17

    楚平王不满地说:“三年来,你总是阴着脸,寡人不跟你恼,难道本王还对不住你?”

    孟赢依然不吭声,眼睛仍然望着远方。

    楚平王打量着孟赢,发问道:“莫非你要我学周幽王,用千金来买你一笑?”

    孟赢依然不吭声,眼睛继续望着远方。

    楚平王挑明孟赢的心思:“莫非你还想着太子不成?实话告诉你,太子健在你来的当天,已经娶了你的侍女齐女,生的孩子已经跟熊珍一般大了,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孟赢依然不吭声,渐渐开始哭泣,随后用仇恨的目光瞪着楚平王说:“我恨死你!你蒙骗了太子,把我禁锢在这章华台三年,不准我离开半步。什么天下第一台,我不稀罕这些奇珍异宝、富贵荣华。你如果有良心,就放我母子俩回秦国。”

    楚平王显然已经习惯了孟赢的责骂,反而笑嘻嘻地说:“不妥,不妥!你已经是本王的王妃,这里就是你的家。返回秦国成何体统。”

    孟赢咬牙切齿地说:“你如此这般,虽然得到了我的身,却得不到我的心!”

    楚平王依然笑着说:“都已经三年了,孩子都这么大了,你还不接受我,本王就等下去。”随后朝太监一挥手:“返宫!“

    太监躬身应诺,扶着楚平王返回。

                                                                       18

    楚平王皇宫花园。

    镜头摇动。

    楼台亭阁掩映林荫,奇石假山兀立花园。池塘碧绿涟漪泛泛,小桥流水宛如画卷。

    几个宫女尾随楚平王,在林荫中漫步。

    一太监上迎面而来,跪拜禀报:“禀报大王,少傅费无忌有急事求见。”

    楚平王挥了一下手:“宣!”

    太监向林荫中高声宣叫:“宣费无忌少傅觐见大王。”

    费无忌沿着弯曲的林荫小道,疾步向楚平王走来,离楚平王十步远,跪下,抬头望着楚平王,眼睛向楚平王身边的太监、功率瞅了几眼暗示。

    楚平王会意,对太监和宫女们下令:“你们回避。”

太监个几个宫女躬身应诺,消失在林荫中。

    费无忌这才禀报:“禀报大王,有麻烦了。”随后从衣袖中取出一张写有文字的帛绢,呈给楚平王,解释道:“这是郢都城巡卫发现的,特来禀报大王。”

    楚平王细看帛绢文字。

    特写镜头,显示帛绢篆文文字内容:

    章台花青倩,本太子殿。老藤往上,萎了嫩妍。

   (屏幕右边显示帛绢文字现代汉语翻译字幕:章台花青倩,本开太子殿。老藤往上缠,萎了嫩娇妍)。

    楚平王勃然大怒,脸面涨红,拿着帛绢的手在微微颤抖,继后又将帛绢紧紧捏住,挥手欲把帛绢仍在地上,举在空中的手又突然停住。明显看得出他是在竭力镇定自己的情绪。他用犀利的目光扫了一眼费无忌,随后显得平静地说:“没有不透风的墙,迟早的事。只是,透出此消息的人会是谁?”

    费无忌注意观察楚平王的表情,十分肯定地说:“微臣判断,很可能是太子知道了此事,心怀不满,使人散布消息败坏大王名声。”

    楚平王习惯地捋了捋胡须,平静地问:“证据是什么?”

    费无忌言辞凿凿地说:“不可能是三年前脱逃的几个宫女所为。一是因为他们避祸都唯恐不及,还敢冒死进入郢都捣乱?二是百姓写字,皆用简牍,帛绢乃贵重物品,只有达官显贵、宫廷专用,此诗用贵重的帛绢写成,显然不是百姓所为。三是此诗老成练达、言简意赅,几个宫女不可能有这样的观世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楚平王沉吟片刻,发表看法:“此帛绢不是几个宫女所为,寡人认同你的看法,太子已经知道这事,寡人也认同你的看法,但这并不能证明就是太子所为。”

    费无忌为自己的判断进一步增添依据:“微臣的线人密报,前几天太子和伍子胥出郢都好几日才归来,极有可能是此行外出,获得了孟赢被掉包的消息。”

19

    楚平王摇头否定费无忌的判断:“太子出城是去打猎,回来后还给寡人送来了上好的新鲜头茬鹿茸。”

    费无忌进一步说服楚平王:“大王,《周礼》曰:君王四季田猎,分别称作春搜、夏苗、秋狩、冬眠。秋天狩猎,作为礼仪的田猎被帝王之家代代相传。哪有莲荷盛开、气候炎热的夏天狩猎的?”
   “喔!”听了费无忌此话,楚平王脸色阴沉下来,暗自沉思。

    费无忌见楚平王已被自己说服,进一步煽火道:“微臣认为此帛绢是太子此次出城,获知了孟赢被掉包的消息后,心怀不满,败坏大王声誉,蠢蠢欲动的信号,大王当抢先下手,废黜太子名号,釜底抽薪减弱太子的号召力。 防患于未然。”

    楚平王思忖片刻,摇头否定道:“即便太子此行不是去专程打猎,碰巧出去打听到了这事,也不能说明这帛绢就是太子所为。将心比心,你的父亲给你带了绿帽子,你会满城宣扬为自己脸上抹黑吗?”

    “这——”费无忌被问住,一时开不了口。

    楚平王脸色显得有些不满:“你当初给我说,太子不近女色,寡人信以为真,方才动了娶孟赢的念头。结果哪有此事?太子娶了齐女,不是也生了儿子了吗?早知如此,寡人就不会临幸孟赢。抢占了他的媳妇,已经对不住太子,现在又要在没有任何证据的前提下,废了他的太子名分,于心何忍?”

    费无忌自知理亏,不吭声。

    楚平王继续说:“太子聪明贤能,又没犯错,岂可说废就废?再说,那太傅伍奢性情刚烈耿直,品格高亮,颇受国人敬仰,必然站出来讨说法,如何应对?国人岂不耻笑寡人昏聩!此事不得再议,寡人自有主张!”楚平王挥挥衣袖,严厉地阻止费无忌再谈此事。

    “是,微臣记住了。”费无忌停了一下,一计不成生二计:“既然大王宅心仁厚,太子又聪明贤能,微臣为江山社稷着想,有个长远考虑,请大王斟酌。”

    楚平王口气缓和下来:“讲!”

    费无忌早有准备,继续诱导楚平王:“楚国北边的晋国之所以能称霸诸侯,关键在于靠近中原诸国,有地理优势。楚国实力强大,却没有像他们一样赢得尊重,根源在于地域偏南。要想成就霸业,必须向北拓展疆土,把影响扩展到中原,才能令中原诸国敬畏。”

    楚平王认同费无忌的话:“寡人也由此看法。问题是,楚国怎么才能向北拓展疆土呢?”

    费无忌进一步诱导说:“既然太子能力强,又有太傅伍奢相助,何不让他们在开疆扩土中建功立业。大王可让太子前去边城城父镇守,增强边城攻伐实力,等待时机成熟,以边城为立足点,谋取北方宋、郑、鲁、卫等国的疆土。大王专心安定南方富国强兵。如此分工,南北并举,楚国的霸业方才有实现的可能。”

    楚平王思忖片刻,脸上现出了笑容,点头称赞道:“这就对了。谋划对国家有益的事情,给太子施展宏图的机会,这才是你当少傅应该做的事,别老是把太子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物极必反啦!”

    费无忌谄媚地笑笑说:“还是大王明智,微臣废太子的提议确实有点不近情理。”

    楚平王笑着说:“你派太子戍边的建议很有远见,寡人权衡思考后,再行定夺!”

20

    楚王皇宫大殿。镜头摇动。文武百官一次而立。

    正面,楚平王高坐龙椅,扫视着百官,随后挥手向太监示意。

    太监走上前来,宣读圣旨:

    楚人宗源华夏,殷商灭夏,逃离中原南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经过数代艰辛努力,由弱到强。后助周文王伐纣有功,划定疆域五十里封丹阳建立楚国 。楚人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年代,国力达到鼎盛,打败中原强国晋国,令中原诸国畏惧,以至“问鼎中原”。方今之时,平王修生养息,罢阻刀兵,为政五年,国力渐强。为使楚国重振当年庄王之雄风,以图北进中原,大展宏图,着令太子健率兵一万戍守边城城父,巩固边疆,太傅伍奢跟随教诲,司马奋杨,伍子胥同行助力。择日启程。

    太监读完诏书,接着宣召:“太子健接旨。”

    太子健出列,躬身领旨。

    楚平王特别嘱咐:“吾儿听好,常言道,卵翼下练不硬翅膀,雏鸟要展翅高飞,必放飞山林。希望吾儿体谅父王苦心。在北方边城务要深沟壁垒,坚固城墙,攻可以此为据点所向披靡,守可以此为屏障阻挡中原诸国南下,为楚国挑起大梁。”

    太子健躬身应诺:“孩儿谨记父王嘱咐,一定竭尽所能。”

    话音落,太傅伍奢出列,躬身禀道:“大王此举不妥,太子乃储君,关系国家未来,此去只带兵一万,远离郢都千里戍边,吴国、晋国等与楚国有世仇,万一大兵压境,如此少的兵力岂能抵挡,太子定是凶多吉少,请大王三思。”

    楚平王把视线转向伍奢:“太傅多虑了,这一万军队是先行,等你们去后安顿好,需要时我再派大军前来相助。太傅学识渊博,品格高亮,足智多谋。寡人把太子交给你,望太傅照看好吾儿,务要精心浇灌,把他当作你的儿子一般,助其茁壮成长。”

    “既如此,老臣就无话可说。”伍奢下跪应诺:“老臣定不辜负大王重托,大王宽心就是。”

     楚平王点头,又继续说:“司马奋杨,城父的武备就交给你了。以后照看吾儿,就要像看护本王一样竭尽全力。”

    司马奋杨将军出列 ,拱手作揖应诺:“大王放心,在下竭尽所能照看好太子。”

    楚平王又把视线转向伍子胥:“伍子胥,你与太子从小要好,情投意合,教授太子武功,甚是尽心。太子远行,本王令你同去,特加封你为城父参军,协助太子武备。”

    伍子胥出列,躬身应诺:“谢大王,伍子胥当尽力。”

    楚平王点头:“你们去准备吧。”

    太子健、伍奢、司马奋杨、伍子胥合掌作揖,转身告退。                              

 

第三集、太子戍边再遭陷、伍家受累遭大难

   

    此集作者与制片人、导演交流:史籍只是简略记载,说楚平王听信了费无忌谗言:说太子去城父后,与晋国等诸国交好,阴谋反叛平王,楚平王就相信了,就下手铲除太子(已有影视剧附带演播伍子胥的情节,也是这样依葫芦画瓢)。事实上,楚平王是个很聪明的君王,断不会仅听费无忌几句太子谋反谗言,就断然下手铲除太子,必然会通过多方查证、核实,才会下手。老谋深算的费无忌更清楚这一点:仅仅几句谗言根本达不到目的,必须从多方面给太子键制造确凿的谋反证据,楚平王才会相信太子键谋反的事实,才会下手铲除太子。所以,此集中费无忌旁敲侧击诱导楚平王秋狩,在与楚平王打猎中,与黑衣人串通导演的苦肉计情节等等,都是作者设身处境去考虑:怎么才能让楚平王相信太子真的在谋反?老谋深算的费无忌唯有采用这些招数,多方面佐证,才能使楚平王相信太子真的谋反。所以,这些“谋反证据”情节,史书上是没有的,是作者的独有艺术构思,尽量去还原合情合理的历史真相而非简单重复已有影视情节,也是此剧的亮点——总之,每一集都有独特亮点,让观众觉得确实与众不同、看有所获,才会强烈吸引观众爆看。 

     1、

        画面渐近。旌旗招展,刀枪耀辉,马蹄踢踏,人声沸沸远行的队伍在山林间小道穿行。

    镜头移远,举目仰视:楚塞三关冥扼——山岚绕峭壁,劲松托古烽。苍鹰蓝天旋,营碉危岩耸。

    镜头摇动:青松苍翠,野花绚美,鸣蝉高叫,鸟啼莺飞。

    画面移近。伍子胥、司马奋杨骑马在前面领路。

    镜头摇动。伍奢、伍尚、及家眷、太子健、夫人齐女抱着儿子熊胜,骑马在后面跟进。后面跟着看不到尾的戍边军士。

    伍奢带领太子键、伍尚、伍子胥、司马奋扬等,来到关隘山巅一块巨石上,遮额望天,举目望远。

    镜头摇向天空、远方:仰头红日近,远望白云低。

    伍奢指着冥扼关隘的高耸危岩对伍子胥、太子建讲解道:“这就是华夏十大险关之一,冥扼。冥者,阴曹地府也,扼者,关隘也。冥扼就是鬼门关的意思,是楚国出关通向各国的必经之路。如若在此两山之间隐藏伏兵封锁沟壑,纵有千军万马也难过此关。自古有一夫当道,万夫莫开之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编者注:伍奢此言道明“冥扼”关隘之险要,为后来伍子胥、孙武提师三万千里袭楚通过此关,谋划双重袭楚线路埋下伏笔)随后侧头对太子建说:“为君者,对国家的山川地理、关隘边塞当谨记,一旦有战事,守则方知何处该凭险据守抵御来犯之敌;攻则知晓何处是通关捷径,利于己方出动大军快速攻击敌人。”

    太子建、伍子胥频频点头,视线在冥扼悬崖峭壁、两山压迫,深邃沟壑上观望。

    伍奢擦擦汗水,回身对太子说:“休息一下吧,埋锅造饭,吃了再走。”

    太子点头,下马。

    伍子胥高喊:“埋锅造饭,休息后再走!”

    军士们停下,纷纷捡拾柴火,埋锅造饭霎时间林中炊烟袅袅,嘈杂声声

    伍子胥回身,帮助年迈的父亲伍奢下马。随从士兵走过来,在一块平地铺上丝绸地毯。

    伍子胥、太子健、伍奢、伍尚、司马奋杨等一同坐在地毯上休息。

    太子健心怀忐忑,问太傅伍奢:“太傅,你这么大年纪,学生还要连累你跟着去城父戍边,内心实在不安。”

    伍奢摆摆手:“看护太子,是老夫的天职。”说完,慈爱地拍了拍太子的肩膀,微微一笑:“你没有被进一步加害,老师已经安心了。”

    太子接过随从递来的鹅毛扇,给伍奢打扇。

    伍奢慌忙阻止:“太子不可乱了名分。在殿内老臣是太傅,你可尽尊师之道;在外你是储君,从此将独当一面,要树立你的权威,以后切不可在下属面前做出有损君威的举动。”说完以身作则,毕恭毕敬向太子健躬身作揖。

   “谨遵太傅教诲。”太子回礼道:“太傅,我心里不踏实,此去城父戍边,是祸是福?

2

    伍奢叫儿子伍尚摊开地图,在地图上细看,随后指着地图上的郢都,又顺着郢都往东北延伸,越过大别山、桐柏山的交界处直辕、大遂、冥扼三关,继续往前延伸,将指头停留在《城父》(现在的安徽亳州,也是三国枭雄曹操的老家)位置,示意太子观看地图编剧注:拍摄时要用当时的文字篆文,专门制作当时的城市分布位置地图——这些编剧都会搞,到时候可配合导演制作)。

    太子细看地图。

    伍奢捋了捋胡须,直白说:“太子此去,祸福参半。你向大王敬献鹿茸,大王是聪明人,知道你已知晓孟赢之事。该羞耻的不是你,而是他乱了人伦,所以他内心肯定羞愧。你已经长大成人,如果继续留在郢都,怕你闹出事来难以收场;如果想对你先下狠手,情理上又过不去。两难之下,不得已采用此法把你调离郢都。问题是,城父离郢都千里之遥,临近吴国、宋国、晋国。这些国家与楚国有世仇,又经常发生边界纠纷。万一再起纠纷,邻国大军攻打边城,我们带去的一万兵卒如何能挡?你我君臣不死也被俘,此为潜藏之祸也!”

    太子反问道:“父王不是说还要派兵去城父吗?”

    伍奢摇摇头,用肯定的语气道:“那是宽我等的心,意在支走我等。为师断言,大王必不会再派兵城父。”

    太子叹了口气,点头认同:“我也有此疑虑。”

    伍奢接着说:“好的方面来讲,城父远离京城,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太子从此可独立自主,海阔天高。经营得好,将来可雄踞一方,大王再也奈何太子不得。”

    “太傅分析极是。”太子点头:“如想自立自强,我们去城父,首要的事情该做什么?”

    太傅继续指点到:“对内施惠于民,安抚百姓,奖励农耕,增强经济实力,以诚取信百姓,广招四方义士来归;对外向邻国示好,化敌为友,确保边城长治久安。”

    伍子胥插嘴说:“父亲,你讲的对内施惠于民,安抚百姓,奖励农耕,增强经济实力,并且以诚取信百姓,广招四方贤士来归,这些都好做,对外向邻国示好,化敌为友,确保边城长治久安,这点就难了。”

    太傅伍奢摆手说:“不难。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利相让。国与国之间,通常都是疆域纠纷、资源、贸易纠纷,往往是倚强凌弱,霸道横行,只顾自己获利,不管他人死活,从而引发战争。太子此去,当主动向对方示好,以诚相待,不可持强斗狠,该退让就适当退让,化解干戈,和睦共处。正所谓安内必先和外,才能治理好边疆,君民奋发图强,方有出头之日。”

    太子健点头,发自内心赞同:“太傅教诲极是。”

    太傅伍奢继续讲道:“常常看到一些国家的官员在处理边界纠纷上口气汹汹、自诩强硬,实际胸无解决问题之策,只知道气壮如牛相互斗,却不知相互照顾感情互为弥补,不懂“得”与“失”总是黏在一起,有“得”就有“失”,“得失”相济,在相互让步重新调节、这里切“饼”那里还“粑”,求同存异,作为友好象征互不占有、共享自然资源,互无面子损害新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新的平衡。如此处理边界纠纷才是妥善的治国道理。”

    伍子胥点头:“父亲的教诲犹如灯花拨亮,孩儿定当谨记。”

    伍尚端来饭菜,大家围坐就餐。 

3

    边城《城父》进入画面。

    镜头移近,城门横匾上,写有篆文《城父》二字。字幕现代汉语显示《城父》二字。

    镜头移近城门内。很多百姓正在围观城墙上的安民告示。

    镜头移近,城墙上的安民告示内容是篆文,有识字的书生在大声念着告示内容:

    安民告示:

    太子健新到城父,与城父国民约法三章。

    1、楚国乃大国之邦,当与邻国和睦共处。以后涉及到边界纠纷,凡有争议的地方,楚国国民不可以大国自居,当以和谈方式解决纠纷,原地主人所受损失国库补贴。

    2、山野荒岭无主之地,奖励农耕,国家免费补贴谷种、农具,三年不纳税。

    3、以后邻国的边民到楚国来贸易,三年之内不纳税。

    4、城父所属军士,一律参与军垦,农忙时务农,闲时练兵。

    书生念完安民告示,百姓议论纷纷。

    百姓甲说:“这样好,以后边界纠纷少多了,就不容易打仗了。”

    百姓乙说:“免费耕种,国家还要贴补谷种,三年不交税,谁都愿意去开荒。”

    百姓丙说:“外国边民到我们这里来买卖东西,不上税,价格就便宜了,对老百姓有好处。”

    百姓丁说:“只是这后一条有点过了,兵士不戍边,都去耕田种地,晋国军队打过来了,没军队抵抗,老百姓不遭殃了?”

    一位百姓老者说:“邻国大军真要打过来,我们的1万军队也顶不了多大个事。国都千里之遥,远水解不了近渴。关键还是想方设法不打仗。这上面的措施就好,两边的边民和睦了,自然就不打仗了。所以,好的国策胜过10万雄兵啊!”

    “说得对,说得对!”大家纷纷赞扬老者的话。

4

    一位百姓老者说:“这些惠民措施确实好,就怕官府不讲信用,朝令夕改。”

    话音刚落,一位百姓跑过来招呼:“快去看,太子府门后,伍子胥端着一百两黄金悬赏。”

    百姓们一哄而散,跑去太子府馆看热闹。

    《太子府》的横匾移入画面。镜头下摇,太子府大门洞开。大门口有一对石狮子。

    镜头往下移。伍子胥站在太子府门口,指着身旁凳上一盘亮晃晃的黄金,正在宣讲:“太子新到城父主政,颁布新政,向国民宣布:政令既出,定要守信。为了取信于民,特把这门口的石狮取名为‘守信狮’,谁要是能够把这大门口的‘守信狮’搬动,奖励百两黄金。”说完,自己做了一个示范动作,将千金石狮搬了起来,又放回原处。

    百姓们议论纷纷:“奖励100两黄金,会是真的吗?”没人上去搬动“守信狮”

    片刻,从人群中走出一个面目黝黑,大嘴巴,牛眼睛、五大三粗的汉子,拍着胸膛说:“既然伍大人能搬动,我也来试试!”几个大跨步走到右面的石狮子跟前,运足力气,弯下腰,“嗨”地一声,居然把石狮子搬动,离地一尺高,又缓缓放回去。

    伍子胥朝着壮士大喝一声:“壮士好功力。”随后把凳子上的100俩黄金端起来,递给壮士:“百两黄金奖励你。”

    壮士脸现诧异之色,迟疑道:“真要给我?我还以为是说笑的。”接过黄金,哈哈大笑。

    伍子胥问道:“壮士留下姓名,交个朋友。”

    壮士豪爽地说:“我叫专诸,吴国梅里人,以前是杀猪的,现在是厨师,善做烤鱼,到城父走亲戚,没想到伍大人如此讲信义,小民信服了了。”随后抱拳施礼,又继续说:“以后伍大人有机会到梅里,请到我家吃烤鱼,有用得着我的,定要鼎力相助!”随后抱拳施礼。

    伍子胥抱拳回礼。

    镜头摇转,一军士匆匆跑来禀报:“伍大人,不好了,城父的边民与宋国的边民为争水发生斗殴,事情闹大了,宋国的军队以保护边民为由开始调动,司马奋杨将军询问伍大人,要不要调集军队准备抵抗?”

    伍子胥一挥手:“去看看再说!” 

5

    宋楚国界的界碑。

    镜头摇动。界碑两边,成百上千的楚国、宋国边民在一条水渠旁边哄吵,双方挥舞锄头扁担,一场火爆斗殴一触即发。

    伍子胥带领几个侍从,来到双方争吵的地方,高声发问:“何事争斗?“

    一楚国领头边民指着不远处一汪水湖向伍子胥禀报:“禀报伍大人,这汪泉水在我国境内。”说话的同时,又指着不远处的界碑,证实泉水在楚国境内,又接着说:“这湖泉水有一条分流水道流到宋国的境内。原来水源够用,我们也就没有阻断流向楚国的分流。现在太子颁布新政奖励开荒,大量的农田需要用水,我们的水源就不够了,所以我们要阻断流向宋国的水流。宋国人看到了不依,双方就这样争执起来了。这水本来就在我们楚国的境内,我们在我们的境内断水,又没跑到宋国去断水,有什么理由不准我们断水!”

    宋国的领头闹事老者厉声吼道:“你们断了水源,我们怎么活命?!”

    伍子胥仔细看着泉水的源头,又仔细看延伸向宋国远处的水道,站在一个土墩广高处,向大家摆手,大声说:“起因我已经清楚了。大家静下来听我说。”

    吵闹声渐渐息止。

    伍子胥挥着手继续说:“父老乡亲们,大家都知道,人离了水不能生存,庄家离了水不能存活。大家都是近邻,抬头不见低头见。理当和睦相处,何必为争水闹得以死相拼呢?楚国的边民听好,水源不堵了。”

    楚国边民领头人不满地说:“那我们以后农耕,水不够用怎么办?”

    伍子胥拍拍领头边民肩膀,很确定地说:“放心吧,我以后专门抽调100军士,为你们找水源打井,保证你们用水。”

    楚国的边民顿时欢呼,扛着锄头扁担离去。

    宋国的领头边民老者向伍子胥竖起大拇指连声赞叹:“伍大人真好,有你这样体恤国民,以后边境就安宁了。”随后一挥手,率领晋国边民离去。 

6

    入夜,明月高悬。竹径风声籁,花溪月影筛。

    白天两国边界闹事的泉水湖边。

    太子健、伍子胥、奋杨将军等,正率领上千军士,在拓宽流向宋国的水渠。镜头摇动,展现兵士们奋力掘土的身影。“嘭嘭嘭”的掘土身传响远方。

    镜头摇转。宋国边界不远处,几个边民正附在土坎后面,在偷窥楚军的动静。

    “我说怎么太阳从西边出了,伍子胥怎么可能不帮着楚国的边民说话,反而胳臂朝外弯,帮着我们宋国人说话,原来是骗我们离开,晚上再偷偷来断水。”领头的宋国边民老者指着站在高处指挥士兵们挖掘的伍子胥愤怒地说,随后又指点着穿浅黄色坠金衣装,月光照耀下十分突出的太子健,对几个边民说:“你们看,居然太子健也跟着来干这种偷偷摸摸的勾当!”

    另一个宋国边民问:“怎么办,去给他们讲理?”

    领头的宋国边民老者按了一下他的脑袋:“你找死啊,别人那么多人,我们几个对付得了吗?回去给驻军首领报告,明天调集大军来武力抢占!”

    说话的边民担心地说:“那不要打仗了吗?”

    领头的边民老者语气强硬地说:“怕什么,我们的军队比他们多,他们打不过我们。”

    几个宋国边民点头附和:“就是,只有用武力对付他们。”

    几个宋国边民悄悄离去。

    月光明亮,画面摇动,继续展现楚国军民拓展水渠的身影。

7

    天明,成百上千的宋国边民挥舞锄头扁担,呐喊着冲向边界泉水湖边。

    不远处,一位宋国将军骑在战马上,背后是上万的宋国军队排成多重横排战阵,有的手持长矛,有的端起长戈,面向楚国的方向严正以待,一场夺水战争一触即发。

    宋国领头的边民老者率领成千上万边民呼啸呐喊着冲到边界泉水旁边时,一个个愣住了。

    镜头摇转。

    一弯清晰的泉水不断流向宋国的地界,渠道的宽度拓宽了两倍,流量增加了许多。

    领头的宋国边民老者张大嘴巴,发出惊异的叫声:“我们以为他们利用晚上偷偷堵水源,没想到别人反而给我们拓宽了水源,而且还是楚国太子亲自领头这么做的。”说完,自己抽了一下自己的脸面:“我们错怪他们了!”随后向不远处的宋国军队将军招手。

    宋国军队将军策马来到水源旁边。

    宋国边民首领老者向宋国将军禀报:“禀报大人,我们错怪楚国太子和伍大人了。他们昨夜率领军士前来,并不是偷偷来堵水源,而是来拓宽水源,让我们获得更多的水。令我等惭愧,无地自容啊!”

    宋国将军看着汩汩流水流向宋国,脸现诧异之色:“居然有这种事!”

    镜头摇转,太子健和伍子胥带领几个便装兵士,策马跑过来,停下马。

    领头的宋国边民老者发自内心,向走近的太子健、伍子胥下跪。

    紧跟着,宋国的所有边民都放下锄头扁担,跟着一起下跪。

    宋国领头的边民老者发自内心地说:“太子大人、伍大人,我们宋国百姓错怪你们了!”

    宋国领头将军躬身向太子健、伍子胥作揖,发自内心赞叹道:“早就听说太子健、伍大人体恤国民、品格高亮,今日亲自目睹,敬佩万分,请受我一拜。”说完诚恳下跪礼拜。

    太子健扶起下跪将军,发自内心说:“我受大王重托,前来治理边城,从没想过要与你们打仗,只想与宋国和好,希望我们两国人民,化解过去的恩怨,和和睦睦,平平安安。”

    宋国将军感动地说:“太子如此仁德,宋楚边界将再无战事。百姓无忧了。”随后向宋国的军队下令道:“全部撤回!”

8

    淡入,豪华气派的居室。

    镜头移近。

    门匾上写有篆文《少傅居》字样(字幕在篆文横匾旁显示现代语《少傅居》字样

    一个蒙面人从侧面的花园疾步走到大门口,扣着《少傅居》大门上的铜环。

    门开,一老者探头。已经熟悉了蒙面人,点头示意。

    蒙面人说:“找费无忌少傅大人有要事。”

    老者敞开大门,蒙面人进入。镜头从大门移近院子内。

    蒙面人急速进入,转过花园,走过长廊,来到费无忌客厅。

    费无忌、鄢将师正在客厅饮茶等候。

    蒙面人下跪作揖:“回复大人,太子健与太傅、伍子胥等人去了城父后,推行新政,奖励农耕,又与邻国罢却刀兵、友好相处。大半年来,边城一带,集市井然,百姓丰足,无人不为太子歌功颂德。伍子胥又实行屯田制,不但带去的军队投入生产自给自足。还招募大量的边民,与军队混合编制,农忙时耕种、农闲时练兵,战时可打仗。各国流民纷纷加入,这种半军半民的队伍,已经发展到五万之多。”

    费无忌挥挥手:“知道了,你下去吧。”

    蒙面人退出客厅,消失。

    右尹鄢将师忧心冲冲地对费无忌说:“少傅当初的设想是:太子只带了一万军队去戍边,周边邻国与楚国是世仇,获知太子只带了少量军队前去,必然找借口前来攻打城父,俘获太子做人质要挟楚国归还占领的领土,少傅再说服大王置之不理,借用邻国的手来除掉太子。没想到事与愿违,太子反而做大,如此下去,太子将来必然独霸一方,与大王分庭抗礼,后患无穷啊。少傅当再提醒大王,早作决断。”

    “你的忧虑也正是我的忧虑,当初小看了伍奢的智谋,反而给了太子做大的机会。是该考虑对策了。” 费无忌点头,在客厅里踱着步子思考对策。自言自语地说:“大王是聪明人,没有证据,如何肯信?” 

9

    弯月如钩,夜色苍茫。

    轮廓隐约的城父城。

    两个红灯笼映照下,篆文《太子府》的横匾(同时显示翻译字幕:太子府)。

    一个蒙面黑影在《太子府》侧面的高墙下晃动,随后“蹭”地一下,跃上了高墙。

    镜头摇动,太子府内,有巡逻岗哨在走动。

    高墙上的黑影沿着高墙蹑手蹑脚,走到巡哨看不见的死角赚拐处,“霍”地跳下高墙,朝着太子书房蹑手蹑脚走过去,走到门口侧面的窗口,用手指在纸糊的窗户上捅出窟窿,再伸手进去,打开窗别,轻轻打开窗,跳了进去,再轻轻关上窗,从身上取出萤火虫汇聚的照明器,逐个打开书柜寻找东西。蒙面黑衣人的视线最后停留在书桌下面的抽屉。蒙面黑衣人从怀中掏出钥匙,轻轻打开。

    镜头移近。抽屉里显出碧玉雕琢而成的太子印鉴。

    蒙面黑衣人从衣袖中取出一张上面写有篆文的帛绢,轻轻叹在桌上。又拿起太子印鉴,在朱砂印泥合上压了几下,再使劲盖在写有篆文的帛绢下部空白位置上。拿开印鉴后,清晰的朱红印鉴留在帛绢上。蒙面黑衣人将印鉴放回抽屉,轻轻关上锁好,抽出钥匙。又将盖上太子印鉴的帛绢卷成小卷,插入一根竹筒,再插入怀中。

    镜头转换,移出屋外,打着灯笼巡视的岗哨发现太子书房显出微光,走进巡视,发现窗户有缝隙,急忙推开窗户,将红灯笼伸进书房内,正好照见蒙面黑衣人的身影。

    巡逻岗哨大声惊呼:“有贼,快来人!”

    几个巡视岗哨闻声而来。

    蒙面黑衣人抽出利剑,朝着红灯笼劈去,将红灯笼打灭,随后一个饿虎扑羊,纵身向窗外的巡哨扑去,将窗外的巡哨扑倒,自己趁势一个龙虾卷身,滚出窗外,随后几个闪躲,躲过扑过来的几个巡逻岗哨,纵身一跃,跃上高墙,纵身跳下。

10

    郢都皇宫园林。假山伫立,拱门似扇。

    镜头摇动:荷枯橘红,斑鸠咕咕林中诉;松摇柏舞,萧瑟秋风叶间梳。亭榭飞檐,琉璃披红相辉映;霞透绿荫,淡淡黄菊衰影孤。

    镜头下摇。晚霞映照的湖边亭榭。费无忌正在与楚平王对弈。

    镜头摇动,不远处,众侍女恭候而立,持戈卫士戒备森严。

    镜头移近。楚平王一子白子落下,一个“反扑吃”,一下吃掉费无忌十几子黑子,整个棋局胜败分明,脸上顿时露出得意的笑容。

    费无忌故作诧异之色,谄媚道:“大王棋艺精湛,落子缜密、互为照应,防患于未然,恰似围猎一般,一旦发现猎物,四方驱逐,逐渐收拢,一招落下,令对手全盘皆输。大王的棋艺就如施政一般精到,微臣实在佩服。”

    “爱卿此言差也!”楚平王摆手道:“施政的复杂性远非棋艺可比,博弈大不了就是输赢,为政一国,稍有不慎那就是掉脑袋的事。”

    费无忌点头称是:“大王教诲极是,微臣记住了。”

    天上,一队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在鸣叫高飞(镜头语言,隐喻秋天季节)。

    费无忌指着天上飞翔的大雁,趁机提示道:“国泰民安,转眼又是收获的秋季,大王何不外出走走,诗曰:‘秋狩围围,麋鹿正肥’。打几只肥鹿滋补一下。”

    楚平王脸露喜色赞同道:“寡人正是烦闷,自从登基5年来,国事繁忙,还真没外出狩猎过,你不提醒,寡人真忘了人世间还有如此乐事。好好好,你去安排,明天就出行。”

    费无忌脸露喜色,恭敬应诺:“微臣也跟着出去透透气,谢大王!”

    楚平王捋着胡须哈哈大笑。

11

    南方的山野林中。乔木苍翠,绿茵覆地。

    几只梅花鹿在林间跳跃逃奔。一队狩猎的人马紧随其后,在林间驰骋。

    镜头拉近。

    楚平王头戴皮帽,顶插凤羽,身穿豹皮衣,脚穿鳄鱼皮靴手拿紫檀弓,骑着雪龙雏(大白马)(史书载:皮冠、秦复陶、豹舄、鳄靴、雪雏),威武雄壮,器宇轩昂,正在追赶奔逃的鹿群。费无忌纵马紧随其后。军士们跟在后面吆喝。

    镜头移向远处。张网的军士看到远处吆喝声渐进,两边赶紧拉紧网绳。

    镜头摇转,跑在前面的鹿子一头撞在网上,惊慌挣扎。

    后面的鹿群慌忙转身四散。

    楚平王的雪龙雏追上来,但见楚平王弯弓搭箭,“嗖”地一箭射去,射中一只雄鹿的头颈。梅花鹿一个前滚翻跌倒。楚平王策马走进,责令跟上来的军士:“拿下!

    跟上来的军士纷纷下马,按住挣扎的雄鹿。

    楚平王看见不远处又有几只鹿在奔逃,扬鞭策马,又追了过去。临近鹿群,弯弓搭箭,“嗖”地一箭射去,又射中一只雄鹿。楚平王大喜,策马赶过去。立在被射中的雄鹿旁边,,看到雄鹿还在挣扎,回顾后面,看到后面的军士还没赶上来,便翻身下马,正要附身擒鹿,突然一蒙面黑衣人从斜对面策马奔来,临近楚平王,骤然勒住马。烈马一声长啸,前蹄腾空。

    蒙面黑衣人一个鹞子翻身,飞落下马,从后背剑鞘抽出宝剑,指着楚平王破口大骂:“昏君,我乃你杀害的令尹斗成然遗孤。我父助你登上王位,你却恩将仇报,杀害我父,今天我定要拿你的狗头。为我父报仇雪恨!”说完一剑刺来。

    楚平王慌忙用弓挡住,随手抽出宝剑,与蒙面黑衣人格斗。

    刹那间森林中只听得“当当当”利剑相撞的格斗声。 

12

    楚平王毕竟年迈,功力渐怯。蒙面黑衣人愈战愈勇。

    刹那间,蒙面黑衣人凌空跃起,居高而下,一个海底探龙,照着楚平王咽喉一剑刺来。

    楚平王躲闪不及,眼看丧命,骤然一声猛吼:“休伤我王!”但见跟上来的费无忌挥剑从马上纵身一跃,倾斜着身躯侧面挡住楚平王。利剑刺伤费无忌左臂。受伤的费无忌在地上一个滚,站住脚跟,挥剑阻挡蒙面黑衣人的攻击,一面高喊:“卫士护驾!”

    几十名卫士纵马前来,纷纷跳下马,围战蒙面黑衣人。

    蒙面黑衣人寡不敌众,猿臂舒展,飞身上树,东荡西拽,渐渐远去。卫士们张弓搭箭,“嗖嗖嗖”射去。蒙面黑衣人转眼间消失在林中。

    卫士长抓住蒙面黑衣人的马。

    费无忌在楚平王面前躬身下跪:“微臣救驾来迟,惊扰大王了。”

    楚平王扶起费无忌,颇怀谢意:“爱卿以命相拚,替寡人挡剑,朕要重赏你!”

    “情急之下,也顾不得那么多了。”费无忌叩首道:“为救大王性命,肝脑涂地也心甘情愿。”随后对卫士说:“仔细搜查马匹,看看能不能找到刺客的行踪。”

    卫士乙上前,帮助费无忌用布条包扎受伤的手臂。

    卫士长将马匹拴在树上,仔细搜索马匹行囊,发现一根装东西的竹筒。启开筒盖,从中取出一张帛绢,呈给楚平王。

    楚平王细看帛绢。

    特写镜头,帛绢上现出篆文文字:“弃疾暴虐,谋害灵王,残害功臣、不守父道,国人嗔恨,亟盼除暴安良。吾与晋国合谋,调集精兵三万,司机回郢,责成令尹之后联络灵王后裔内应,共同举事,推翻暴君,重兴楚国。切切从速。印鉴:太子健印。

    楚平王看罢帛绢,又仔细观看下面的朱砂太子印鉴。脸色大变。继后真镇定住自己的情绪,叫来卫士长,附在卫士长头部耳语,随后从腰间取出一令牌递给卫士长。

    卫士长接过令牌,会意点头,策马扬鞭,疾驰而去。

    楚平王挥挥手道:“中途出乱,搅扰寡人雅兴,返宫!”

13

    一匹快马在旷野马路上疾驰,马上坐着卫士长。

    特写镜头,狂奔的马蹄。

    镜头移远,背景由旷野化为山岗。

    镜头前移。不远处随风飘扬着酒家的旗号。

    卫士长临近酒家,翻身下马,在马柱上拴好马,向店家吆喝一声:“店家,给马喂足草料,有好酒菜尽管上。”随后坐在树荫下的一张桌子上,端着桌上的茶壶超茶杯里倒水,端杯一饮而尽,又继续往茶杯里到第二杯水。

    店小二应诺,张罗喂马料。

    以中等身材,体型结实,扎腰束身衣,腰间挎剑的中年人走过来,坐在卫士长旁边的凳子上,对卫士长说:“卫士长,你跑得好快呀,我只比你先到一个时辰。”

    卫士长差异地说:“你是谁啊,怎么知道我的身份?”

    中年人笑笑说:“我不但知道你是谁,还知道你此行做什么。”抬头四周看了看,又道:“这里人多嘴杂,我请客,请借步说话。”

    卫士长点点头,跟着中年人,进入店家内室。

    店小二摆上好就好肉,出门。

14

    中年人关上门,走到座位坐定,从背包里取出一口袋,沉重地放在桌上。

    镜头移近,中年人手臂有刺青。

    中年人打开口袋,里面全是金光灿烂的黄金元宝。中年人把黄金元宝推到卫士长面前,小声说:“这是100两黄金,全归你了。”并示意卫士长:“吃菜,随意。”一边说,自己先吃菜以示无毒,避免卫士长戒备心。

    卫士长面带疑色,迟疑地拿起筷子,又放下,问道:“俗话说,无功不受禄。敢问朋友,何事劳我,许以重金?”

    中年人凑过头,从腰中亮出太子令牌,紧靠卫士长小声说:“实不相瞒,我是太子的人。”

    卫士长脸现诧异之色,“啊”了一声。欲抽刀,中年人按住。

    中年人揭底道:“我知道,卫士长此行是去城父查打探太子是不是要率兵谋反。”

    卫士长更加惊诧:“你怎么知道,此事大王只对我一个人讲。”

    中年人笑笑说:“这你就不用问了,朝廷里我们的人多的是。我此来,既不要卫士长反叛大王,更不要卫士长杀人越货。只请卫士长回复大王时说,太子健厉兵秣马,确实要率领晋国大军回郢都讨公道。”

    卫士长质疑道:“可我还没有到城父,如此诓骗大王如何是好?”

    中年人笑笑说:“卫士长城父之行,不就是要打探太子健是否要谋反吗,我们已经直言相告了你,还打探什么呢?”

    卫士长被问住:“这……”停了一下,脸露难色,反问道:“可是我这样半道而回,往返时间不够行程,怎么向大王交代?”

    中年人指点到:“带着黄金回家看老母,时间磨蹭够,再回去向大王禀报,说从城父返回,大王不可能亲自去城父核实,不就完事了吗。等你把我刚才说的话回复了大王后,还会有人送100两黄金给你。你收到后,找个借口说老母病重,趁机离开郢都,避免死于乱军之手。有了一辈子吃穿不愁的黄金,还当侍卫干什么?”

    侍卫长沉思片刻,点头,将黄金拉近,又问道:“你不怕我拿了钱走人,不给你传话?”

    “不怕!”中年男人笑笑说:“你的行踪我们知道,否则我怎么会半途等待你?再说,还有100两黄金等你拿。”

    卫士长点头认同。

15

     四分镜头:左上,侍卫长骑着马在旷野疾驰;右上,侍卫长回家探母,叩开家门老母笑脸相迎;右下,侍卫长骑着马在山林间奔跑,右下,侍卫长骑着马返回郢都。

    楚平王皇宫宫殿。楚平王高坐龙椅,听着前去城父打探的卫士长回复。

    侍卫长躬身下跪:“禀报大王,此去城父打探,看到较场上有数万军士在操练,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说太子健已经与晋国合谋,要率领晋国大军打回郢都讨公道。还打探到,郢都有很多太子的同党里应外合。”

    “哦,还真有这事!”楚平王脸现惊异之色,随后一挥手:“你下去吧。”

    卫士长离开。楚平王在宫殿内来回踱步。随后又走上龙椅,将缴获的蒙面黑衣人的帛绢展开,又将太子健绘画展开,将绘画留下的太子印章与帛绢上的太子印章仔细核对。

    特写镜头,两个印章一模一样。

    画外音:楚平王核对了太子的印章后,开始心惊肉跳了。当年自己就是被灵王封为蔡国公,远离京城形成了气候,斗成然作内应,自己率领蔡国军队打回郢都当王的。如今太子健要步自己的后尘,必需先下手除掉太子,不能再犹豫了!

    楚平王向太监一挥手:“宣少傅费无忌。”

    太监高声唱宣:“宣少傅费无忌。”

    镜头转换。费无忌匆匆进殿,躬身下跪,禀道:“微臣的线人800里加急传来密报。”

    楚平王先开口道:“是不是太子确与晋国合谋,要率领晋国大军打回郢都?”

    费无忌点头道:“正是。”

    楚平王显得很平静地说:“朕已经知道了,招爱卿前来正要商议此事。你有什么高见?”

    费无忌语气十分肯定地说:“城父远隔千里,如果大军前去征讨,郢都肯定有太子的线人密报,太子以逸待劳,征讨大军毫无胜算。”

    楚平王点头:“寡人也有此虑。”

    费无忌继续道:“太子不足惧,关键是给太子出谋划策的太傅伍奢,大王何不假传说楚国要出师征讨晋国,请太傅回郢都议事。太傅一向反对与晋国开战,必然前来谏阻,可擒之。控制伍奢,伍子胥纵有万夫不当之勇也投鼠忌器。再以伍奢为诱饵,诓其两个儿子前来救父,一旦伍子胥、伍尚前来,一并擒之斩首。剪除党羽后,太子独木难支,大王再图之,兵不血刃,一场叛乱势必胎死腹中。”

    楚平王思忖片刻,点头认同:“派谁去诓骗伍奢回郢都呢?”

    费无忌举荐道:“右尹鄢将师能言善辩,其父与伍奢关系甚好,前去城父,定无差错。”

楚平王点头:“好,就派鄢将师前去。”

16

    城父《太傅居》横匾进入画面。

    镜头下摇。骑着马的鄢将师一行来到《太傅居》大门口,下马。

    鄢将师向门卫通报:“快去禀报太傅,说大王有旨,快来接旨。”

    门卫应诺,入内。

    鄢将师扫视《太傅居》周围,街道车水马龙,百姓熙熙攘攘。

    镜头摇转。伍子胥、伍尚左右跟随太傅伍奢走出,躬身下跪:“微臣伍奢接旨。”

    鄢将师双手捧着圣旨,将黄色圣旨转交伍奢,随后显得很有友好地附身扶起伍奢:“太傅年迈,快快请起。

    伍奢立起,细看圣旨。

    特写镜头,篆文:在即,太傅速回郢都商讨国。屏幕显示翻译字幕:战事在即,传太傅速回郢都商讨国事。

    伍奢看罢圣旨,一脸疑问,问道:“敢问鄢大夫,有何战事如此紧迫。”

    鄢将师显得有些神秘地说:“大王获得密报,晋国新君悼公孱弱,国事由韩起专权,欲对楚国开战,树立权威,重当盟主。多位大臣力主迎战,大王犹豫不定,想听太傅的意见。”

    伍奢面色凝重,颇感诧异:“战争之事,存亡之道,务要慎重权衡,岂可轻启战端?

    鄢将师点头认可:“微臣也是如此认为,怎奈我等言轻,说话没有分量,你是大王的重臣,故大王八百里加急,宣你回郢都商讨定夺,即刻启程。”

    伍奢点头认同:“如此大事,还真的不能有半点拖延,吾儿备马,为父即刻与鄢大夫回郢都劝说大王休兵,以和为贵。”

    伍子满脸疑惑,制止道:“父亲,匆忙前去,实在不妥。不如孩儿先行,弄清真相后父亲再前行,方能万无一失。”

    鄢将师笑笑说:“子胥多虑了,我与你父多年交好,你还不放心?大王还专门嘱咐,为了太傅的安全,叫司马奋杨将军保护,一同返回。”

    伍奢歉意道:“子胥心思缜密,遇事爱多长个心眼,鄢大夫不必介意。”随后又侧头对伍子胥说:“看护太子责任重大,你要寸步不离。放心吧,为父一生光明磊落,大王对我敬重,千里迢迢传我回郢都征求意见,岂能不去。准备去吧。”

    伍子胥显得很不情愿地说:“父亲你要小心啊,我去准备马匹。”离去。 

17

    楚国皇宫。

    太监高声宣召:“宣太傅伍奢觐见大王……”

    阶梯上,伍奢、鄢将师沿着石阶来到楚平王大殿。

    伍奢迈过高门槛,匆匆走到离楚平王十步位置,躬身下跪禀告:“老臣伍奢叩见大王。”

    楚平王一声吼:“武士拿下!”

    旋即从纬帘后面涌出几个武士,将伍奢反手擒住,捆绑。

    伍奢惊异地瞪大眼睛,朝着楚平王询问:“大王,这是怎么回事……”

    楚平王锤了一下案桌,厉声说:“你唆使太子谋反,阴谋串通晋国率领大军攻打郢都,罪证俱在,你还有什么话说!“

    伍奢委屈地说:“大王,这是从何说起,根本没有这事啊!”

    楚平王见伍奢强辩,责问道:“太子带去城父的军士只有一万人,我派去的密报证实,城父现在有数万军队,这么多军队从何而来?”

    伍奢据理力争:“大王,城父离郢都千里之遥,楚国与晋国有世仇,万一晋国大军攻打,岂能阻挡,是我叫太子广招流民顿田,半军半民,闲时耕种,战时御敌,这怎么是谋反呢?”

    “还要狡辩!“楚平王拿出从蒙面黑衣人哪里搜出的谋反“证据”,走到伍奢跟前,怒火冲天地吼道:“我念你伍家是三朝重臣,把太子托付给你,你居然教唆太子谋反,岂有此理!”说完把“证据”扔到伍奢跟前,补充道:“我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可又不能不信!我仔细核对过,这就是太子的笔迹。”

    伍奢看证据,发出冷笑:“大王你处事一向英明,怎么就轻信这些所谓的证据,有人要某害太子,模仿他的笔迹那还不是容易的事。“

    楚平王指着证据上的图章反驳说:“就算笔迹他人可以模仿,这个太子的印鉴呢?这印鉴是我亲自叫人给太子雕刻的,为了防止他人模仿,我私下在印鉴上做了个暗记,你看看。”楚平王将一幅画拿过来,指着彩画说:“这是太子为我画的狩猎图,下面是太子的印鉴。你再看这份太子谋反的帛绢,上面留下的印鉴跟这幅画留下的印鉴暗号完全一样!

    伍奢比对印鉴暗号,语塞。停顿了一下,分辨道:“我不清楚这两个印鉴到底是怎么回事,但这一点可以肯定,太子根本没有谋反,有人陷害太子,大王你要明察!”

    楚平王大怒:“还在狡辩!不看你是老臣,定要重刑伺候!来人,打入大牢。”

    几个军事把伍奢拖走。

    伍奢边走边喊:“有小人在陷害太子,大王你要明察啊,不能一错再错啊……”

18

    伍奢被武士带出大殿后,楚平王立刻又发令:“宣司马奋杨。”

    大殿门口,太监高喊:“宣司马奋杨觐见大王。”

    一身戎装的司马奋杨快步登上石阶,进入大殿,走到离楚平王十步远,下跪,禀报:“司马奋杨叩见大王。”

    楚平王从龙一侧面的兵器挂架上取下尚方宝剑,走下龙椅,对司马奋杨下令道:“司马奋杨,本王赐你尚方宝剑,带上500皇宫近卫军,立返城父,见到太子,休要多问,立刻斩杀!”

    “啊!”司马奋杨惊得蹦了起来,睁大眼睛,望着楚平王:“大王何故要斩太子?”

    “太子谋反,隐情已经败露。”楚平王厉声说:“休得多问,务要提太子人头见朕,否则,你就提自己头见朕!”

    司马奋杨重新低下头,应诺道:“尊令!”随后起立,欲立刻离开平王大殿。

    楚平王就叫住:“等一下,叫皇宫卫士长与你同行。”随后一挥手。

    幕后走出一身戎装的卫士长,与司马奋杨一同走出大殿。

    一军士骑着快马在原野上疾驰。

    四分镜头:左上角分镜头,军士骑着快马在原野上疾驰;右上角分镜头,军士骑着快马,经过随风飘扬着酒家的旗号的酒家;左下分镜头,军士骑快马在渡船上等待,临近岸边,军士扬鞭策马,纵身上岸,沿着河边疾驰;右下角分镜头,军士骑着快马冲进城父城门。

    分镜头合拢。骑马军士疾驰到太子府门口,一个纵身飞滚下马,接连几个翻滚站定,急促地对守门卫士说:“急事见太子!”没等卫士通报,径直往太子居室跑去,一边跑,一边高喊:“太子快逃命,太子快逃命……”

    太子手里拿着书简,惊慌地从居室走出,看到军士呼喊着朝自己跑来,惊愕地问道:“你不是司马奋杨的亲随吗,何事如此惊慌?”

    军士气喘吁吁,急促地说:“太子快逃命啊,大王授予司马奋杨尚方宝剑,率领500皇宫近卫军回城父,见了太子立刻斩首。司马奋杨将军于心不忍,叫我先行一步赶回来通报与你,赶快逃走,快逃啊,快逃啊……”

    太子大惊失色:“容我禀报太傅商议,太傅呢?”

    军士急迫地喊:“太傅已经被下大牢了。司马奋杨说叫你赶快逃走,待会儿他赶到城父,有皇家近卫军跟随,想不杀你都不行了,快逃啊,快逃啊!太傅家人我去帮你通报,快逃啊,再不逃就来不及了!”说完转身,朝太傅家里疾跑。

    特写镜头。太子惊呆了,手中的书简滑落下地。                                 

                                  19

    齐女抱着儿子熊胜哭泣着跑过来推攘太子:“夫君,我听军士说大王要杀你,你还呆着干什么,赶快逃走啊!”

    太子健这才回过神来,急忙从齐女手中抱过3岁的儿子,望着齐女的脸,为难地说:“我怎么能够丢下你们!”

    齐女向太子跪下,热泪奔涌而出:“夫君啊,我假冒孟赢嫁与你,事情败露,夫君非但没有责怪于我,反而更加恩爱,为妾感恩不尽,万死不能报君恩一二。如今大难临头 ,为妾不愿拖累你,你带着儿子逃命去吧。”话音落,疾步走到不远处的兵器挂架,抽出宝剑,望着太子健,泪如泉涌,万般情义尽在最后的诀别话语中:“如夫君不嫌弃,贱妾来世再来报答你!”一横手,朝着脖子抹去,刹那间血流如注,身子晃悠了几下,倒下地。

    太子健抱着儿子哭得脸肌抽搐变形,好一阵才回过气来,随后声嘶力竭地呼唤:“夫人啊……怪我错生了帝王之家啊!”随后又把头转向郢都方向,跺着脚哭泣着高喊:“父王啊,你太过分了啊!你抢占了我的媳妇,当儿子的忍气吞声,躲到千里之遥,为何还不放过我啊!

    园公老者拎着个包袱急迫走过来,哭泣着推攘太子健:“太子快带着儿子逃命吧,夫人的后事我来料理。”连推带拽,把太子健推出大门,又把包袱给太子健挂在肩上,嘱咐道:“这里面有金银,路上用得着,快逃命吧!”

    太子背着儿子小熊胜,跑离太子府,顺着漫长的街道,渐渐逃向远方。

    编剧说明:太子健是此剧中霉运连连,最最悲惨的人物,真的是撞鬼了,一而再,再而三祸从天降,逃去宋国后,又辗转逃跑去郑国,被晋国诈臣忽悠,受骗上当,鬼迷心窍居然答应与晋国图谋郑国,阴谋败露,才20岁就被郑定公斩首。

20

    《太傅居》的横匾。镜头下摇。报信军士“嘭嘭嘭”地剧烈拍门。

    门开了,园工老者问道:“何事如此急迫。”

    军士急促地说:“快带我去见伍大人,有急事禀报。”随后闯进大门。园公老者紧随。

    长廊深处,伍尚急迫走来问道:“军士何事慌张?”

    军士急迫禀报:“太傅大人遭大难了,大王说太傅唆使太子谋反,已被下了大牢。大王赐司马奋杨尚方宝剑,率领500皇宫禁卫军前来立斩太子。司马奋杨于心不忍,叫我先行一步通风报信,我已经告诉了太子立刻逃命,马上又过来通报你们!”

    伍尚大惊,急忙问园公老者:“伍子胥呢?”

    园公老者回话说:“在校场率领军士练兵。”

    伍尚拍了一下军士肩膀:“走,去练兵校场!”

 

    城父练练兵上,伍子胥正挥动令旗,指挥军士战阵变换队形御敌。

    镜头摇动,宽阔的校场上,旌旗飘扬、战鼓擂动。刀光闪闪亮,杀声震天响。军士们腾挪踢跳,左冲右突,前进得当,后退有方。数以万计的士兵随着伍子胥令旗挥动在操练。

    伍尚和报信军士匆匆来到伍子胥跟前。伍尚靠近伍子胥头边耳语。

    伍子胥听了大惊,令旗掉在地上。

    特写镜头,暴怒的伍子胥“刷“地抽出宝剑,一声怒吼:“平王如此下狠手,索性真的反了,看我率领这几万军队打回郢都去,掀他个底朝天!”

    伍尚慌忙制止:“不可、不可!常言道:忠孝仁义礼智信,圣人千古立纲常。为臣者,岂可做这等大逆不道之事。再说,父亲还在他们手里,现在打入大牢,说明还有一点希望,真反了,岂不置父亲于死地吗?”

    伍子胥冷静下来,把宝剑放回剑鞘,问道:“太子呢?”

    伍尚回答说:“老园公说,夫人已经刎颈自尽,太子抱着小熊胜逃走啦!”

    伍子胥气得直跺脚,脑袋直甩,猛拍了一下大腿:“哎呀,逃什么啊,麾下有数万雄兵,还怕他皇宫500近卫军不成!不逃,尚可拥兵自重,鹿死谁手尚未定论;逃走,如鱼离水,只有任人宰割了!”

    伍尚劝说道:“小弟,听哥说话:伍家世代忠良,断不可做出大逆不道之事。父亲被下大牢,大王总要给家人一个说法,等到朝廷下旨,我们再商量对策。赶紧回家。”说完推攘伍子胥回家,显然是担心兄弟当即调动军队武力对抗朝廷。

    “若不是父亲已落虎口,我伍子胥何惧老贼!”伍子胥厉声怒吼,望着眼前的千军万马,无奈地长叹一口气,对身边的副手道:“你指挥,继续操演!”

    副手接过令旗,继续指挥军士操演。

    伍子胥、伍尚等人,匆匆往家赶。

 

第四集、忠臣遭斩家灭门、子胥逃亡路漫漫

 

    一队战骑在旷野上疾驰,扬起一溜烟黄尘。

    镜头移近。司马奋杨、皇宫卫士长率领500皇宫近卫军冲进城父城大门。

    镜头追随战骑,顺着城父城街道急速前行。街道上顿时鸡飞狗跳,市民慌忙闪躲。

    司马奋杨率领皇宫近卫军,来到太子府前停住。

    镜头转向太子府。

    《太子府》横匾上,已经扎上了大白花,门框看两边,轻纱下垂。里面传出阵阵哭喊声。

    老园公手臂带着丧套,哀伤地站立在大门口。

    司马奋杨跳下马,挚出尚方宝剑,对园公老者说道:“快叫太子出来。”

    园公老者哭泣着回答:“太子已经逃走,夫人已经刎颈自尽了。”说完,指了指大门里面,躺在地上,浑身是血的太子夫人。

    司马奋杨远远看见里面躺着的太子夫人,一声叹息,脸上流露出同情的神色。

    卫士长厉声呵斥园公老者:“太子往哪里逃了?”

    园公老者回答说:“不知道。”

    卫士长恼怒,欲前去殴打园公老者,被司马奋杨喝住:“家破人亡了,还要怎么着?”

    卫士长担忧地说:“走脱了太子,如何向大王交代?”

    司马奋杨一口承担说:“我自会向大王请罪,不要你担当!”

    卫士长又补充道:“大王向我授意,可将伍奢的儿子伍尚、伍子胥一并拿下。”

    司马奋杨追问一句:“大王真如此交代?”

    卫士长十分肯定地说:“正是!”

    司马奋杨向皇宫近卫军一挥手:“去太傅府上!”

2

    司马奋杨率领皇家禁卫军来到太傅居。

    《太傅居》横匾。大门紧闭。骤然间,从太傅居后面的围墙上,冒出数十个军士,一个个弯弓搭箭,指向皇宫近卫军。

    太傅居大门骤然打开。伍子胥一身戎装,背上背弓,腰挎宝剑,从大门内走出。

    近镜头,伍子胥威风凛凛,器宇轩昂,面对数百战骑毫无惧色,厉声吼道:“司马奋杨,你是来拿我,还是斩我?”

    司马奋杨气得跺脚:“你怎么还不逃啊,家父都下大牢了!”

    伍子胥答道:“家父落难,儿子只顾逃命,还算儿子吗?我不逃,等着朝廷给我一个说法,再行定夺?”

    卫士长悄声对司马奋杨说:“何不趁机拿下?“

    司马奋杨厉声呵斥:“伍子胥有万夫不当之勇,弓箭更是了得,我都惧他三分,凭你的本事,你拿得了吗?”

    卫视不服,大喝一声:“拿下!”

    皇家近卫军正要上前,司马奋杨转身呵斥:“谁敢!”随后挚出寒光闪亮的尚方宝剑,厉声说:“尚方宝剑在此,如大王亲临!”

    众军士骤然下跪。

    司马奋杨呵斥站立的卫士长:“跪下!”

    卫士长醒悟,立马下跪。

    司马奋杨厉声吼道:“我接到大王的命令是斩杀太子,没有捉拿太傅家人的命令!走脱了太子,我自会向大王承担罪责。”随后面向伍子胥:“我违抗大王的命令,放走了太子,已是死罪。伍子胥,你好自为之,我此来,就为告诉你一句话:太子的安危就交给你了。随后命令卫士长:”把我绑了,带回郢都,交给大王处置!”

    卫士长起立,招呼军士,把司马奋杨五花大绑。

    镜头摇转,伍子胥骤然跪地,嚎啕大哭:“奋杨兄,你如此仗义,叫我如何是好!”      

    镜头转换。

    卫士长押解着五花大绑的司马奋杨,率领皇宫禁卫军离开太傅居,返回郢都。

                           3                                                           

    楚平王宫殿。

    司马奋杨五花大绑,跪在大殿中。

    镜头摇转。楚平王暴怒地猛拍龙案,厉声呵斥司马奋杨:“你还敢来见我!”

    司马奋杨挺胸昂头:“我又没做亏心事,如何不敢来见你?”

    “还敢顶嘴!”楚平王再拍龙案,走到司马奋杨跟前,指着司马奋杨斥责道:“我问你,斩杀太子的命令从我嘴巴出,从你耳朵进,太子是怎么提前获得消息逃脱的?”

    司马奋杨照实说:“是我派人抢先通知太子逃脱的。”

    “你还真是老实啊。”楚平王脑袋直甩,脸肌抽动,表情极为复杂,指着司马奋杨连打几个“啧啧啧……,居然还敢大大咧咧承认,你有几颗脑袋?

    “一颗脑袋!”司马奋杨率直道。

    楚平王再次斥责道:“你为何要放走太子?”

    司马奋杨理直气壮地说:“当初太子去城父戍边,你当着众臣对我嘱咐,要像保卫你一样看护太子。后来你又要我斩杀太子。你让我左右为难。我想,你当初让我看护好太子是在理智的时候说的,后来你叫我斩杀太子,是在情绪大怒失控的时候下的命令。身为臣下,岂可放弃理智命令不执行,却要执行情绪大怒失控时下的命令呢?再说,我在城父经常与太子相处,根本就没有听说太子谋反的事。太子是你的亲骨肉,万一以后查明真相太子无过,头砍了就再也无法挽回。”

    楚平王头歪了几下,捋了几下胡须,无言以对。脸色开始转和。在大殿踱了几个来回,又问:“你违抗君令,明知回来要砍头,为何不逃走,偏要回来送死?”

    司马奋杨照实说:“我放走了太子,违抗了军令,就已经铸成大错了,如果逃跑。那就是错上加错,更对不起大王。大丈夫做事,敢做敢当,所以我就回来领罪受死了。我说完了,砍头吧!”随后脖子一昂,闭上眼睛,引颈就戮。

    楚平王无可奈何地摇摇头,长叹一声,稀牙咧嘴,指点着司马奋杨的额头,语气中带有几分戏谑、又带有几分欣赏道:“奋杨啊奋杨,我说这太子、伍子胥怎么就交了你这么一个舍命相护的义气朋友呢?叫我如何是好?想杀你都下不了手。算了,休息几天,还是回城父继续当官吧。”

    司马奋杨“啊”地一声,睁开眼睛,诧异地说:“不杀我了?”

    楚平王肯定地说:“不杀了!”

    司马奋杨追问道:“真不杀了?”

    楚平王再次肯定道:“真不杀了!”

    司马奋杨立起身:“那我走了啊?”

    楚平王甩甩手:“趁朕还没改变主意,赶紧滚!”

    司马奋杨绳索都没解,一溜烟跑出大殿。

     ......

       

        十 集:越国败降献西施. 勾践囚吴献巨阙  (335-345)

1、

    姑苏《熊府》横匾。横匾上贴上了百花,两边青纱垂掉。哀嚎声阵阵传出。

    镜头移进大堂。熊胜、夫人及儿子一干人披麻戴孝,跪在蔡夫人灵柩前。

    立在旁边的伍子胥老泪丛横,嘴里哭诉道:“夫人贤惠,心地善良,却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昏君伤天害理,败坏人伦,追杀太子,致使夫人中年丧子,孤独一生。今日含愤而去,怎不令臣下伤心。”随后又问熊胜夫人:“我们离开时好好的,怎么这么快就走了?”

    熊胜夫人止住哭声,指着房檐下的燕子窝道:“前几日刮大风,屋檐的燕子窝被刮下了,里面的两只小燕子摔死了,老燕子不吃不飞,在摔死的小燕子身旁哀鸣。老夫人看着伤心,说小燕子就像自己死去的儿子太子建那么可怜,不停哭泣,走路伴着门槛摔倒,浑身就不能动弹,太医说是中风,几天后就断气了。”

    伍子胥眼泪刷刷流,叹息道:“人愈老,愈小气,触景生情,思念儿子。”随后又问:“蔡夫人留下什么话给孙儿?”

    熊胜夫人哭泣道:“奶奶弥留之际,手指北面郑国方向喊道:还我儿子,还我儿子,继后又嘱咐:胜儿回来告诉他,定要为他爹报仇雪恨。”

    熊胜听罢,嚎啕大哭道:“奶奶放心,孙儿记住了!”

    伍封在旁边安慰道:“胜哥节哀,你我兄弟已经长大,总有为奶奶报仇雪恨的那一天。”

    伍子胥叹息道:“我上次去郑国,没能杀掉郑定公,消除老夫人心中之恨,这是老夫人心中永远解不开的结啊!”长叹一声,补充道:人生三大不幸:幼年丧父,中年丧夫,老来丧子。老夫人中年被昏君遗弃追杀,儿子又遭难,人生两大不幸都摊上了,岂能不终身遗恨!”

    熊胜哭泣道:“奶奶一生坎坷,时运不济,孙儿却无力分忧,是为大不孝也!”

    伍子胥安慰道:“胜儿节哀,你打算怎样安葬老夫人?”

    熊胜擦了擦眼泪道:“奶奶一直惦记着楚国,落叶归根,我想把奶奶送回楚国安葬。”

    伍子胥点头:“楚昭王当年向我承诺,你随时想回去,都欢迎你,赐予封地,补偿先王对你父亲的过错。不如此次送奶奶魂归故里,你就举家都回去吧。”

    熊胜沉默不语,满怀深情望着满头白发的伍子胥,泪水夺眶而出。

 

2、

    茅舍村前,弯月出林鸟唱晚;板桥路上,寒鸦点点老树枯。 

    夕阳的余晖映照江水,泛起一江金红。

    大江边上,丧幡飘飘,哭丧声声。一大群送丧的队伍抬着灵柩,沿着江边行走。

    送丧的人不停抛洒纸钱。嘴里不停高喊:“老夫人,回家了......”

    镜头转换。披麻戴孝的熊胜与伍子胥并肩前行。

    熊胜不停哭泣。

    伍子胥跟着流泪道:“胜儿你不要哭,伍伯伯知道你内心的苦楚,你舍不得离开我,但心中又有你的追求。我知你壮志凌云,想回楚国去实现你的抱负。”

     熊胜听伍子胥说这话,更伤心。边哭边诉说:“伍伯伯从小带着我逃难,九死一生。尔后精心浇灌,教我诗书礼乐、诸子百家、天文地理、阵图兵势,悉心指点,百般爱护,犹如父亲一般。如今却要远离,怎能不令胜儿伤心。”

     伍子胥感叹道:“胜儿有如此孝心,伍伯伯知足了。”

     熊胜依依不舍,劝解伍子胥:“伍伯伯年纪这么大,呕心沥血把吴国治理得欣欣向荣,阖闾叔叔在天之灵也会安心。阖闾叔叔是明君,才能与你这样的忠臣生死之交,现在夫差与伯痞为伍,吴国未来走向堪忧。自古刚愎之君容不得铮臣,伍伯伯以后要注意自保。”

     伍子胥点头。

     送丧的领头人拖长嗓门,唱起了楚歌《招魂谣》:

     魂兮归来兮,

     冥冥之中休泣兮,

     心身疲惫谁相托?

     故国山水终老兮

     魂兮归来兮,

     黄泉路上休怨兮

     孟婆迷汤喝一碗,

     了却尘世爱恨兮......

 

3、

     姑苏城外,欢歌笑语,锣鼓喧天。喜庆的人们载歌载舞迎接吴军凯旋。

     镜头转换。

     归来的吴国军士高奏凯旋乐,踏着整齐的步伐,精神抖擞走向城门。

     镜头移近。

     身穿盔甲、头盔的吴王夫差骑在搞头大白马上,神气昂扬向欢迎的百姓挥手。

     马头前面,越国国王勾践下身穿着平民服装,上身穿着白衣,白衣上写着“罪人勾践”,牵着夫差的高头大马,披头散发,垂头丧气走在前面。

     夫差的后面,是越国大夫范蠡牵着伯痞骑的马紧跟。

     吴国百姓看稀奇一般观望着牵马走在前面,垂头丧气的越王勾践

     百姓甲说:“这就是越国国王勾践吗?怎么看就是个马夫样。”

     百姓乙说:“别看现在这个怂样,两年前就是他害了先王阖闾。”

     百姓丙说:“不是说要杀了他吗,怎么还让他活着?”

     百姓丁说:“大王说要留着它活受罪,生不如死。”

     骤然间,众多百姓向勾践扔石子、砸泥块。

     镜头转向勾践,披头散发、一脸污垢的勾践强忍屈辱,在人们的羞辱、谩骂声中,牵着夫差的马走进城门。

 

4、

     先王阖闾墓前。香烟缭绕,供果摆满。周围围满了观看的军士、百姓。。

     吴王夫差、公子山等吴国王室人员并排下跪。王室人员拜别,起身。

     夫差向阖闾墓碑叩首后,高声喊道:“父王在上,儿子夫差已遂你心愿,打败了越国,已将越王勾践押解在你墓前,削发斩首祭奠你。”随后转头,一声令下:“带罪人勾践!”

     镜头转换。勾践被几个军士押解着,迈步走上前来。

     两个五大三粗的刽子手走上前来,一个揪住勾践的头发,一个横着举起屠刀。

     特写镜头。勾践面色煞白,满是污垢的脸上显露出泪痕,一双忍辱负重的眼睛把深深的羞辱隐藏在眼眸中,看到刽子手横着举起屠刀瞬间,他闭上了眼睛。只听“唰”地一声,他的头发被锋利的斩刀削离头皮。

     提着削掉的头发的刽子手向夫差、王室成员、围观军士、百姓展示。

     伯痞高声宣布:“罪人勾践手下大将灵姑浮用有毒的长戈击杀先王,现首恶灵姑浮已经伏法,大王宣布,罪人勾践身为越王,难逃罪责,以发代首处以极刑。罪人勾践魂魄已入黄泉,剩下躯体,纳为王室家奴,为王室养马。”

     勾践立马下跪:“谢大王。”

     夫差指着不远处的养马场下令道:“押去养马场服役。”

     一队军士押着勾践朝养马场走去。 

5、

      望着勾践被押解远去,夫差问伯痞:“伍相国不是说回来跟蔡夫人送葬吗,怎么回来不见人,去哪里了?”

      伯痞答道:“问清楚了。熊胜带着蔡夫人的灵柩,全家一同回楚国去了。伍相国跟着送行去了,还没返回。”

      夫差点头,用十分理解的口气道:“熊胜是伍相国一手带大的,情同父子,熊胜返回楚国,舍不得,远送一程,人之常情。”

     伯痞眼珠一转,狡黠地说:“大王不觉得熊胜突然返回楚国,有什么蹊跷吗?”

     差楞了一下:“此话怎讲?”

     伯痞指着西面楚国出的方向道:“熊胜既然与伍子胥情同父子,虽然蔡夫人已亡,然伍子胥尚在,正当尽孝到伍子胥终老再回楚国方才合情合理。今举家突然离去,定是伍相国感觉大王没采纳他的意见,对他已有猜忌之心,担心以后熊胜受连累,故趁给蔡夫人送灵柩回国之际,举家一同离开吴国。”

     夫差思忖片刻,语气显得有几分遗憾:“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伍相国也太小心了,即便我与伍相国在处理勾践问题上意见不合,也不至于祸及熊胜啊。”随后长叹一声:“唉,回去就回去吧,由他去。”

     伯痞连连摇头:“不妥,不妥。那熊胜从小经伍子胥调教,深得伍子胥真传,已成难得的将才,岂可轻易放走。那楚惠王毕竟与他血脉相连,既然欢迎他回去,必然施恩与他。楚国现在与吴国虽然相安无事,但暗中依然怀恨在心。万一将来熊胜成为楚国栋梁,以后楚国再次与吴国为敌,岂不成为吴国后患?”

     夫差沉吟片刻,连连点头:“依你之见该如何处置?”

     伯痞献计道:“大王何不快马追赶,封熊胜镇西将军,驻守吴楚边境重镇舒城,如此既留住了熊胜,又消除了后患?”

     夫差点头应诺,随后对公孙洛下令:“速带一队人马,快马加鞭,把熊胜追回。”

     公孙洛拱手应诺:“尊令。”

 

6、

     大江边上,丧幡飘飘,哭丧声声。一大群送丧的队伍抬着灵柩,沿着江边行走。

     送丧的人不停抛洒纸钱。嘴里不停高喊:“老夫人,回家了......”

     镜头转换。披麻戴孝的熊胜与伍子胥并肩前行。

     镜头远处的大江边上,停靠着一只大船。不远处江边上有一大片芦苇。

     伍子胥指着江边的芦苇问道:“胜儿还记得这是什么地方否?”

     熊胜望着远处的芦苇,瞪大眼睛回忆:“有点印象,这是......?”

     伍子胥满腹惆怅,一声长叹:“三十年前,我背着你逃过昭关,躲过楚军的追杀。”随后指着江对岸的一片芦苇:“那片芦苇就是我俩绝望之时,老渔翁救我俩上船的地方。”随后又指着前面不远江边的芦苇:“这片芦苇就是老渔翁把我俩渡过江来后,我俩躲藏,拔芦根充饥的地方。老渔翁就是在那个位置沉船而亡的。”一边说,一边指着江心位置。随后毕恭毕敬跪下,向江心三叩首。

     熊胜大惊失色:“啊,原来是这里!”随后满怀深情望着江边的芦苇,又望着江心的位置,跟着伍子胥下跪,向江心三叩首。

     送丧的队伍走到江边大船处。大船上的捎翁放下两块跳板。

     送丧的队伍小心翼翼把灵柩抬上大船安放好。

     伍子胥指着大船对熊胜说:“胜儿,去吧,伍伯伯不送你了。临别之时,再次嘱咐,正所谓: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内五车书。回楚国后,断不可荒废文治武功。”话音落,泪水夺眶而出。

     背景音乐响起——凄婉、哀绵、情深意切、扣人心扉。

     熊胜哭得更甚,骤然向伍子胥跪下:“伍伯伯对胜儿恩重如山,胜儿却不能回报万一,值此离别之时,请允许我对你叫一声——父亲.......

     伍子胥伸手想扶起熊胜,熊胜却不起来,只是嚎啕大哭(编剧注:拍此段情节,演熊胜的演员定要深深地把依依不舍的感情融入,发自内心大哭——想想看,太子建在郑国被郑定公斩首后,伍子胥背着几岁的小熊胜漂泊流浪、死里逃生,精心抚养成人,付出多少心血,30年比亲生儿子还要关爱的养育之恩,现在要分别离去,是多么伤感、难舍难分!鄙人写这一段,真的是泪水止不住流)。

     伍子胥万分感动,连连点头,却说不出话来,泪水哗哗流,扶着熊胜的手微微颤抖。

     熊胜叫过夫人,儿子在伍子胥面前跪下,一一拜别。

 

7、

    熊胜又转头对伍封说:“我虽离去,随时都在牵挂你们。我料夫差久后必不容父亲的刚直,有什么难事,速来我处。”

    伍封拱手点头:“谢谢胜哥挂牵。”

    伍子胥从身上解下龙渊七星宝剑,双手捧在手上,对熊胜说:“这把龙渊七星宝剑是你的曾祖楚庄王赠与我伍家的,你把它带在身边,等同带着我对楚国的思念回归楚国;遇到困难的时候,观摩此剑,想想先祖的英烈,可激发你的斗志。胜儿跪下,接剑。”

    熊胜迟疑了一下,不懈地问:“此剑乃我家先祖表彰伍家的丰功伟业,赐予你家先祖的,当代代流传,赠我情理不合。”

    伍子胥饱含深情道:“胜儿啊,你既然已经叫我父亲,就是我的儿子,不瞒你说,我在你身上倾注的心血,比亲子伍封还盛。胜儿跪下,接剑!”

    熊胜再次涌出泪水,终于跪下,三叩首,接过宝剑。

    伍子胥挥手指着江边的大船:“胜儿,去吧......”话语一出,泪如泉涌。

    熊胜依依不舍,哭得泪流满面,紧紧抓住伍子胥的手腕,不愿离去。

    骤然间,听得远处高喊:“熊胜不要走,大王有令,赶快回去!”

    伍子胥转头远看。 

8、

     镜头移远。一队骑兵扬起一溜烟红尘,飞奔而来。

     伍子胥催促熊胜:“赶快上船,再不走来不及了。”随后对伍封说:“封儿赶快上前阻拦!”

     伍封立刻提着大刀,带领几个家丁气势汹汹迎上去阻拦。

     熊胜依依不舍,不停抹泪,依然不肯离开。

     伍子胥强推熊胜上船,又将跳板抬起,使劲推上船头,对捎翁下令道:“快开船!”

     捎翁和几个船家小儿急忙撑杆,大船渐渐离岸。

     熊胜跪在船头,嚎啕大哭,再次向伍子胥拜别:“父亲保重......”一手抓住船沿,一只手尽量伸出船头想抓着远在岸上的伍子胥。

    “胜儿保重!”伍子胥挥袖擦泪,又向熊胜挥手,口里不断呼唤:“胜儿保重,胜儿保重......”深情望着大船渐渐远去,继后转身,迎着追兵前去,朝着追赶上来的公孙洛厉声斥责道:“为何追赶?”

     公孙洛勒住马,朝伍子胥拱手作揖道:“相国大人,大王有令,要封熊胜为镇西将军,令我等前来,请熊胜回去受封。”

     伍子胥怒气冲天,指着远去的大船道:“熊胜送老夫人灵柩回国,已经远去。回去转告大王,说没有赶上。”

     公孙洛迟疑道:“这......”

     伍子胥厉声说:“就这么说,跟我一同返回,有什么事我担戴。”

     公孙洛拱手道:“尊令。”

     镜头移向江心渐渐远去的大船。

     画外音解说:熊胜万万没想到,此次离去,竟是与恩重如山的义父伍子胥永别熊胜回到楚国后,被楚惠王封在白邑,改姓白,是曰白公胜(史称白公)。多年后,深得伍子胥兵法真传的白公胜在楚国也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听说义父伍子胥被夫差杀害,怒不可遏,兴兵讨吴,率军气势如虹,战胜吴国军队,挥动七星龙渊宝剑,当众破口大骂夫差忘恩负义,猪狗不如。因念阖闾临死前曾经对他嘱咐:“王叔本要为你封官进爵,伍伯伯说你志向高远,心向楚国万里江山,将来会返回楚国,王叔才罢了封赏念头。倘若将来你返回楚国挥斥八极,有一天与吴国兵戎相见,当手下留情,别忘了吴国是你的第二故乡。”两难之下犹豫,夫差得以侥幸脱逃。讨伐吴国获胜后率军返楚,率领一帮死士借回郢都庆赏之机奇袭楚宫,成功实施了世界军事政变史上首次斩首突袭,杀了楚国令尹子西、大司马子期、囚禁了楚惠王,而后终因寡不敌众,几百死士被叶公率数万军民围攻(就是成语故事《叶公好龙》那个叶公)战败自杀(史称白公之乱)。编剧感叹:熊胜(白公胜)一生可谓不堪重负、任重道远。既要报奶奶(菜夫人)的临终嘱托:报郑定公杀父亲太子建杀父之仇;还要报夫差杀义父伍子胥之仇;还要实现伍子胥倾心栽培寄予厚望夺回楚国江山的抱负。命运就是如此多舛,也太难为此君了。一生都生活在仇恨、追逐理想之中,虽然由王孙落魄为普通平民,然不甘命运摆布,志气高昂可薄云天,真不愧深得伍子胥言传身教、凛凛豪气之熏陶,也算是人中豪杰,几十年隐忍磨光,终有“白公之乱”,虽壮志未酬,然也可歌可泣!其后人英才辈出,据考证,为秦统一立下丰功伟业、大名鼎鼎的秦国悍将、军事家白起(就是那个史称第一战神、“人屠”——坑杀40万赵卒的白起),就是其后人。在秦统一南征北战,所向披靡,令诸侯各国胆寒的军事谋略中,隐约可见其先祖熊胜深得义父伍子胥真传,遗传后人,在白起身上,继承延续了伍子胥军事谋略的精髓(当然也有反对意见,认为是附会,说白起是秦国人,怎么会跟楚国公族攀上关系呢?但鄙人考证后认为可信)。唐代宰相白敏中、大诗人白居易等也是其后人。附一段武安君白起身世,很有分量几乎可一锤定音的考证于后:

    秦始皇《追赠白起武安君诏》曰:“咨尔:武安君白起(公孙起),先源两楚,继次三秦。昔在先皇,秉节朝室……”此诏书明确定性白起祖先族源是楚国,而且“先源两楚””这句话也符合两代直系祖先——太子建、熊胜两代人皆出生在楚国的事实。按照秦始皇的“继次三秦”的说法,白起的祖先已经在秦国生活经历了三代君王,白起在秦国生活已是经历第4代君王,以此推之,白起当是先祖熊胜的4-5代后人。秦始皇的诏书是很有权威性的,下诏必然经过皇家权威史学家考证白起族源后一锤定音(出错岂不闹天下大笑话)。而且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离白起纵横天下年代(?—公元前257年)最近(白起死后2年秦始皇出生——二人相隔时空只有一代,就如我们谈20年前的往事一样清楚)。因此,秦始皇的诏书可信度最高。可见白起(公孙起)源于楚,故人称胜为“公孙胜”——白公胜;称起为“公孙起”——白起,可见白起为楚公族白公胜之后无疑。

       补证:《唐宰相白敏中墓志铭》云:“白氏受姓于楚本公子胜,理白邑有大功德,民怀之,推为白公。其后徙居秦,实生武安君,太史公有传,遂为望族……”该墓志出土于陕西渭南。

       唐.白居易在《太原白氏家状二道》一文中称:“白氏芈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郑,建之子胜,居于吴楚间,号白公、因氏焉。楚杀白公,其子奔秦,代为名将,乙、丙、已、降是也。裔孙曰起,有大功于秦,封武安君……”

        近年来,在河南、陕西等地出土了十余方墓志,皆称白氏出自楚公族:
      《唐故白敬宇墓志铭》对白氏起源追溯至颛顼帝:“白氏其先颛顼帝之后。帝子裔孙曰起,起为秦将军,封武安君,有功于秦,与立祠……”该墓志出土于陕西韩城。
      《唐故中大夫白羡言墓志铭》对白氏起源追溯至祝融:“昔天命祝融,制有于楚,洎王熊居,太子生胜,避地于吴,赐号白公,爰命氏矣。胜孙起适秦为将,爵武安君……”该墓志出土于河南洛阳。
        ......

    柏举之战(今.湖北麻城市东北)析疑:

    下图是鄙人考证了诸多史料后,采用现代高科技GPS卫星定位分析的2500年前世界最著名的以少胜多(3万打败20万)“柏举之战”示意图。如果此剧以后拍摄上演,朋友们会发现,此战的真正战略总体构想的关键人物是伍子胥,而不能说首要人物是孙武,公平点说也是共同谋划(当朋友们细看图中红色乒乓球拍GPS卫星地形图——“柏举”,就会明白:“柏举”这个地方是个军事上绝佳用兵地形(口袋阵)。伍子胥、孙武通过诸多谋略,把楚军囊瓦驻守在汉水西岸的大军调动过江,节节追赶,直到追赶到“柏举”这个大别山脚下的口袋地形“柏举”上套,被打败(当时囊瓦的军力是:带去伐菜撤军10万,沈尹戍率五万前来增援留驻汉水西岸,后袁射又带兵3万前来增援,共18万);继后吴军又缓过手来,反击从方城千里调兵5万戍边精锐南下、企图夹击吴军的沈尹戍,双方都不使诈,摆开战阵对打,吴军3万轻松把沈尹戍5万戍边精锐楚军打败,沈尹戍战败自杀——此战吴军3万军队千里袭楚,总共打败楚军二十多万,伤亡微小,可见吴军战力之强悍)。最后长驱直入,渡过汉水,攻占郢都。最关键的问题出来了:如果此战孙武是战略构想总设计师,请问,在2500年前当时交通极为落后,山川地理知识极为贫乏(更不可能有GPS卫星定位地形图)的前提下,从未到过楚国腹地的孙武(孙武本身是齐国人,后来迁居到吴国,在吴国老国都“梅里”郊外闲居,钻研书写《孙子兵法》(他从未去过楚国,后来被伍子胥举荐给吴王阖闾当了大将,一直与伍子胥形影不离、并肩战斗,前期只在大别山以东的“濳邑、六邑”一带打过仗),他怎么可能知道,远隔千里的楚国腹地、大别山以西脚下,会有如此一个三面环山、绝佳用兵口袋地形“柏举”?相反,伍子胥本人是楚国人,其爷爷伍举是楚庄王最爱戴的老师,教诲楚庄王由一个浪荡公子终于一鸣惊人、一飞冲天,成为楚国历史上最霸气的君王,且出谋划策、跟随楚庄王南征北战、开疆拓土;其父亲伍奢也是学识渊博、经常出使诸国,又是太子建的太傅(首要老师)。伍子胥本人文武双全、经常随父亲游历楚国各地,了解风土人情。所以,土生土长的楚人伍子胥肯定比齐国人孙武更知道楚国的山川地理、通衢要塞。因此,把楚军一步步往大别山下的“柏举”这个绝佳用兵地形引诱,最终让囊瓦上套大败,主要战略设计师当是伍子胥,调兵遣将具体战术指挥当是孙武更合情合理。二人珠联璧合,打胜了这场万古流芳的奇谋战争。

    深入研究此战后,惊得我汗流浃背:吴王阖闾、伍子胥、孙武、伯嚭等人简直是在冒惊天大险(吴国核心领导层全部出动,相当于现在的总书记、总理、总司令及其他政治局常委全部外出打此仗,简直就是在赌命——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吴军三万军队,联同全体政治局常委、当死无葬身之地。设想一下:三万军马深入到楚国腹地千里作战、奔袭郢都,面对几十万大军,面对重重险关,面对被别人截断后路,被关门打狗的重重险境,肯定是每一个环节都是精心谋划,有多种预案。用《孙子兵法》.九地篇描述,吴军实际上就是深入了最为危险的围地、死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进入的道路狭隘,退出的道路迂远,敌人以少数兵力能击败我众多兵力的地区,叫做围地;迅速奋战则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被消灭的地区,叫做死地)。显然,进入如此险境,孙武绝不会靠侥幸、碰运气打此仗,定会事先精心“庙算”。现有的所有史籍根本找不到具体谋划的踪影——现有史籍轻描淡写的几句话根本无法还原这场历史上最神奇的战争——人类军事智慧发挥到极致的精妙所在。因此,鄙人当用非常严谨的军事智慧透析此战,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打算亲自到“柏举”这个地方去考证,把此剧写得更精彩,更真实还原此战的核心神韵。

    实际上,此战经过本人运用现代科技分析楚国的山川地理,深入研究后得出结论:伍子胥、孙武获胜的关键点,除了吴军本身强悍的军事素质外,谋划核心是用“间谍”搞晕了囊瓦,引导囊瓦按照伍子胥、孙武出发之前就拟定好的战略意图(多个预案)一步一步跳坑(《孙子兵法》很重视用“间”,专门有“用间篇”,这才符合《孙子兵法》的精妙所在),促使楚军统帅囊瓦最终作出了重大战略错误决策,楚国方有“柏举之败”、“郢都之败”。

    深入分析后发现,此战吴军沿着淮河进军到蔡国,原定的两个攻楚进军预案都谋划得非常精到:吴军还未到蔡国的时候,事先派出大批假扮楚军败军投入囊瓦军队报告噩耗,忽悠囊瓦说吴军要沿淮河北岸直上,取道唐国南下直渡汉水,迫使囊瓦陷入两难的选择:既然吴军要沿淮河北岸直上取道唐国南下,那么在淮河南岸,冥扼、大隧、直辕,发水三道天然屏障设防没必要——对方不走这条道,设防有何意义?如果囊瓦要在这三道险关设防,吴军又真的会沿淮河北岸直上,取道唐国南下直渡汉水,避开这三道天然防线。囊瓦在这三道防线设防确实无意义反之,如果不设防,显然吴军又会就近淮河登陆、取道大隧、发水,直逼汉水东岸。囊瓦面对两难选择,无法确定究竟该守哪里。唯有的办法是:无论吴军走那条道,最终都要渡第四道防线——汉水。所以囊瓦退到第四道防线——汉水西岸布防,吴军两条来路都可以被堵截是合理的(这就合理解释了囊瓦为何要连退三道防线不设防。事实上囊瓦的决策也有道理,甚至可以说是正确决策,并非某些史籍上和媒体上一些军事专家讲解此过程说的那么愚蠢,说囊瓦在这三道防线不设防愚蠢到了极点——此种说法实际上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知吴军的两种预案让囊瓦陷入两难的选择,无法确定究竟该在哪里阻击吴军,这就是《孙子兵法》虚实篇中讲到的:“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之最佳诠释。囊瓦不得不退守汉水交汇点,吴军两条来路都可以堵截)。事实上,囊瓦的主要过错并非是连退三道险关不设防;囊瓦的真正过错是退过汉水后没有按照沈尹戍的约定坚守汉水,等到沈尹戍千里绕道方城的5万戍边精锐夹击部队到来后再渡汉水两面夹击——真是这样,3万吴军如果不赶紧撤退,在20多万楚军的两面夹击下必然全军覆没,阖闾、伍子胥、孙武等人当死无葬身之地);当囊瓦率领十万大军退到汉水西岸后,伍子胥、孙武非常清楚自己的险境(毫无疑问,在出发前就已经考虑到这些预案,所以早早谋划到位、派出间谍部队卧底楚营捣乱,利用混杂在楚军中的吴军及时散布谣言蛊惑人心,怂恿武城黑、史皇等将领促使囊瓦与沈尹戍争功,违背了与沈尹戍的夹击约定,贸然过汉水攻击吴军)。吴军再按照预谋“节节败退”四百里到伍子胥早已预定的绝佳伏击地点——大别山西麓脚下的“柏举”一举击溃。打败囊瓦十多万(自带伐菜退军10万,加上沈尹戍带来增援3万,再加袁射后续援军5万)主力大军后,又回过手打败图谋南下夹击的沈尹戍5万戍边精锐,时间吻合也十分精到。这些战略总体布局,必须是由熟悉楚国山川地理的伍子胥设计谋划;相反,根本不知道楚国腹地山川地理的孙武根本做不到谋划得这么周全。所以,此战略的总设计师当是处心积虑、心机莫测,早有“九天揽月之志”的伍子胥,而非孙武(孙武此战的功绩是战术上的具体谋划指导、调兵遣将、指挥作战、攻伐之前的训练有素使吴军强悍,勇不可当——至于吴王阖闾虽然亲自统军,作用不过是“点头予准”而已,而政治局常委伯嚭仅仅当个参谋而已),更不是靠孙武的突发奇想从淮河弃船登陆直追三道险关冥扼、大隧、发水,侥幸没有遇到囊瓦设防,碰运气改观了整个战局、决定了此战的胜败(我看到百度引用有关史料对“柏举之战”如此解说:吴军进抵淮汭后,孙武突然决定舍舟登陆,由向西改为向南。伍子胥不解其意,问孙武:“吴军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孙武答道:“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敌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吴军优势难以发挥,而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说得伍子胥点头称是。就这样,孙武挑选3千5百名精锐士卒为前锋,迅速地穿过楚北部的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均在今河南省信阳市以南,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直趋汉水,深入楚腹地,不出数日,挺进到汉水东岸,达成对楚的战略奇袭。深入分析此战后,就知道此段描述之荒唐:1、比孙武大10来岁(当时已经50几岁,孙武40来岁),涉世深邃、遭遇惊险挫折远超孙武、已经把吴国治理得国富民强、霸气纵横、身经百战,比孙武打仗多得多,首创疲国战、袭扰战搞垮楚国,智慧超群的伍子胥,怎么会提出如此荒唐无知的提问:“吴军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朋友看看我下面附的地图可看出,淮河在什么位置,吴军首要攻占的目标楚国郢都远离淮河南面600里之遥。吴军不登陆,继续在淮河往上西向航行,与谁交战,怎么能攻占南面郢都?继续往上航行就是荒无人烟的淮河发源地桐柏山(在西方,与吴军要攻占的淮河南面楚国郢都方向都不对),吴军善水战的优势在谁面前发挥,继续溯江上行,与谁水战?面对荒无人烟的桐柏山原始森林显摆吗?大战略家,整个战略部署都是自己一手策划的伍子胥居然不知道此来的目标是攻取淮河南面600里的楚国郢都吗?会提出如此荒唐疑问?2、囊瓦围攻菜国,听说吴军前来解救菜国,慌忙从新蔡撤军,就是从淮纳这个地方渡过淮河,经过冥扼、大遂、直辕、渡过发水,南下回汉水西岸的。如果伍子胥、孙武没有事先周密谋划让囊瓦放弃这几道险关设防,仅凭孙武临时脑袋发热,突然决定舍舟登陆,孙武凭什么敢认定囊瓦不会在一夫当道,万夫莫开的天下险关大隧(两边高山挤压、隧道一般长长的峡谷)、冥阨(听名称就知道是鬼门关)、直辕(车轮般环形的峡谷)、发水设防?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孙子兵法》地形篇中,专门讲: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等六类——这条道实际上就是隘、险、远类,孙子自己在《孙子兵法》中说:在隘形地,我若先敌占据,就要用重兵堵塞隘口,等待敌人来攻;如果敌军已先我占据隘口,并以重兵据守,那就不要进击,若敌人没有用重兵据守隘口,就迅速攻取它。在险形地区,如我先敌占领,要占据地势高而向阳的地方侍击敌人;如果敌人已先占领,那就主动撤退,不要进攻它。可见,把地形对战争胜败看得如此重要的孙武,难道会靠侥幸、碰运气突然改道去瞎撞这些绝对可令吴军全军(包括总书记、总理、总司令等全部政治局常委在内)覆没的险关?事实上,孙武根本不会如此莽撞。只能说明这段文字的作者不具备军事常识,更不了解《孙子兵法》的真谛,更没有意识到伍子胥、孙武这样的战略家、军事家打仗之前都会有周密谋划,沙盘推演,有多个预案设计(绝不会靠侥幸、碰运气、突发奇想打仗,定会把各个可能发生的变数尽可能考虑周到、事先制定多个预案应变之策——《孙子兵法》开篇就强调“战争之事,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足以说明,让对手一步一步往自己设计的坑里跳。所以,这些描述都经不起军事谋略的推敲,更是违背了《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凭空想象之词,是古人下笔时,军事知识贫乏,对山川地理知识的局限性导致对此战的曲解以讹传讹。

     阖闾、伍子胥、孙武统率3万吴军必须通过的三道险关之一“冥扼”地形图:

     34集古装历史连续剧《伍子胥》——中国首部伍子胥正剧.故事梗概 ..._图1-7

     通过卫星定位地形画面、深入分析后可以肯定,此战根本不是有的史籍说的那样:孙武率军到淮纳后,突然提出新想法放弃水路登陆上岸,走冥扼、大隧、直辕、发水,直追囊瓦到汉水(如果没有精确的预计笃定、加上确切的谍报证实囊瓦没在冥扼、大隧、直辕等险关设防,孙武敢去追啊?人家囊瓦有10万军队,吴军才3万,而且冥阨、大遂、直辕,那可是一夫当道,万夫莫开的峡谷,类似华容道的险关啊,峡谷两边山坡、悬崖上设伏,掀动滚木雷石就可轻松搞死你,看一看历代史家对鬼门关“冥扼”的描述:平靖关(冥扼)为豫鄂两省交界处的险关要隘,桐柏山馀脉之山口,与武胜关、九里关合称“义阳三关”。明代大文豪何景明在他的诗《三关》中生动地描述了三关的雄壮险要:“楚塞三关隘,云峰入望重,何年戎马地,空有昔人踪。积水见秋嵘,长烟带古烽。乾坤当失据,饕餮任群凶。”《吕氏春秋·有始览》与《淮南子·坠形洲》将其列为全国九大要塞之一。乃“淮汉兵争要害”,有“形胜控淮南,要害辖楚尾”之说。春秋时称“冥厄”,后称石域,又称固城山。宋时称行者坡,又称行者关。关底宽80~200米,海拔200米。五峰岭、凤凰山双峰对峙,将平靖关夹峙其中,山势险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古今南北争衡,平靖关(冥扼)为兵家必争之地。平靖关有大小关门,凿山而开的5公里长的通道被称作“一线天”。至今两侧山脊上仍留有数百米守军防御石墙遗址。由此可见,这是多么令人恐惧的“鬼门关”,囊瓦真要在这里设防,吴军岂能通过,而且,这些险关,伍子胥经常跟着父亲伍奢出使诸国,多次经过这些险关,完全知道这些险关多么险要、易守难攻)!事实上这些都是按照伍子胥、孙武的两套预案进行,早早派间谍扮着蓼城败逃的楚军混入囊瓦的军队,获得了谍报证实,很有把握确定囊瓦没在这三道天然屏障设防,才放心大胆按预定路线从淮纳登陆、过冥扼、大隧、直辕,过发水直追到汉水。根本不是什么“孙武突发奇想弃船登陆”直追,靠侥幸、碰运气误打误撞通过了这些险关,打赢此仗的。朋友们可看《孙子兵法》用间篇,专门谈间谍的重要性,如何使用间谍,看完后就会明白,孙武绝不会盲目靠突发奇想打胜仗,先期谋划都是建立在通过间谍对敌人详尽的了解上,机智庙算打有准备之仗才获取胜利的。 

    而且,朋友们从下面我深入研究后附上的吴军追击路线,追到汉水边上又佯装败退,有目的往400里之遥的大别山脚下的“柏举”绝佳打伏击口袋地形退却(“柏举”后面还有一条逃生退路:吴军万一没打败楚军,可以从“柏举”背后的小路长幸岭穿过大别山退回吴国——吴军毕竟只有3万军队,深入到楚国腹地,何况别人有20万军队抵抗,谁都不敢有拒绝对的获胜把握,必须把万一打败逃命的退路考虑进去),再一举击溃明显看得出,这些追击、退却路线、预防万一逃命路线,都是伍子胥、孙武事先(没出发之前)就有计划、有目的预先谋划好了的,根本不可能是孙武临时突发奇想误打误撞取胜的。

     事实上,此战从伍子胥逃到吴国就开始长远谋划了!一个智慧非凡、仇恨在胸,逃亡经历九死一生的伍子胥如此处心积虑、随时都在钻研楚国的漏洞,攻伐一个强国之前必须把该国权臣心智、将帅性格、统军威望、指挥才能、彼此矛盾、军队素质、战斗力、民心所向、盟国关系;山川地理、河流湖泊、关隘通道、民族凝聚力、国民体质、民风习俗、居住饮食、嗜好性情、语言教育、民俗信仰、民政关系、社会矛盾、武器枪械水准、粮食供给、运输能力、举国整体生产力水平,军员补充能力、作战物资供给、武器补充能力等等事先搞清同样的道理,要攻击一个国家,正如孙子曰:“战争之事,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一定要是先把相关前期、后备工作部署到位。明白了这个道理,应用于当前战争乌云笼罩的国际形势准确判断,是真打还是假打吓唬人,只要看他相关工作是不是在紧锣密鼓做到位“粮草先行”了,必须做的预防万一的“后事”处理也准备好了,就一目了然大家记得不,小日本侵华之前,攻占中国的战略要地,鬼子军官随身携带的地图,比中国本身的地图还要详细精准;对中国军、政、民情各方面的了解,比中国人本身还透彻,足以说明:处心积虑要发动大战攻击一个国家之前,这些东西必须搞清,相关战备工作落实到位,否则就是不战先败所以我说,特朗普吼起打朝鲜,拿这上面发动战争必须做的先期准备工作对照,特朗普完全是不懂战争法则的二杆子,吓唬三岁顽童大话王,别当真,最终演变成笑话而已。伍子胥为此酝酿了十多年,加上长期的疲国袭扰战略,使楚国疲于奔命、国力骤降、军队素质日衰不堪一击、统治层贪婪腐败、国民离心离德,又终于等到了菜唐二国国君受辱、请求吴国伐楚提供天赐良机,使淮河上游楚国的北侧翼门户大开,令吴军可以从蔡唐二国下手,南下攻伐楚国,时机终于成熟(天时地利人和皆具),腐败的楚国焉能不败在伍子胥、孙武的手下!

    下图双击放大看效果更好。说明:图中的诸多地标定位、作战线路等,皆是鄙人深入分析、反复对照了春秋战国地图,核实了诸多古地名的确切位置、与现代GPS卫星地图吻合后,精确定位加注的,网上根本找不到,方便研究军事战略的专家、军校学生、感兴趣的朋友们理解此战的精髓所在(说句实话,我看到网上一些写此战的文章、影视剧,叙述此战的诸多关键地点,具体地理位置,头衔蛮大的专家教授、知名编剧自己都没搞不清楚,瞎说一通,著书立说对历史、对观众、对自己极不负责,看了令人喷饭)。

    看明白下图后,才能明白:为什么必须要有菜国、唐国的参与才能成功:伍子胥、孙武谋划的整个战略思路分析如下:

    1、有了菜国的参与,吴军的战船就可以经菜国淮河段到达淮纳登陆(第一条供选择攻楚线路,最佳);而且菜国可以就近提供战马、粮草等后勤补给保障,省去了吴军随军携带大量补给辎重、随军后勤人员,使得吴军远征没有防备敌方断后路袭扰后勤辎重的顾忌、负担,可以首尾相顾,劲往一处使,集中军力,攥紧拳头,灵活机动,长驱直入楚国纵深。

    2、有了唐国的参与,吴军也可沿淮河北岸上行登陆,穿过桐柏山、绕道唐国、过发水,直达汉水。而且唐国同样可以就近提供后勤补给保障,省去了吴军随军携带大量补给辎重、随军人员,使得吴军没有防备敌方袭扰后勤辎重的顾忌、负担,可以灵活机动,长驱直入楚国纵深第二条供选择攻楚线路,备用,非彼即此的选择)。

     两条攻击线路选择,显然第一条最佳——路线最近,但面临囊瓦在三道防线阻击(第一道防线,淮河南岸;第二道防线:大隧、冥阨、直辕;第三道防线:清发水)的可能性。三道防线任意一道险关设伏,吴军都过

不了。所以必须把这条最佳攻击线路掩藏,通过派间谍向囊瓦传递吴军第2条攻击线路,让囊瓦觉得,吴军不走第1条线路,在此线路设防毫无意义。面对两难选择,只好选择两道线路的交汇点——都要渡汉水,所以不得不放弃三道险关,一直退到汉水西岸,两条来袭线路都可阻击。

     显然,如果囊瓦要在这三道险关设防,吴军就真的按照第2条线路避开囊瓦,绕道唐国袭楚。

     反之,如果囊瓦不在这三道防线设防,吴军就在淮纳登陆,过大隧、发水,直达汉水。

     因此,唐国的参与非常关键,为吴军打开了两条进军路线非此即彼的攻战楚国郢都的通道,让囊瓦选择阻击线路时处于两难尴尬境况(唐国原是楚国盟国,为何此次要积极参与伐楚,看后面“柏举之战起因介简述”)。也就是说,伍子胥、孙武预先谋划伐楚的两个预案——非此即彼,令对手顾此失彼,处于两难被动选择,不得不退到汉水以西两条来路的交汇点阻击吴军,吴军先追到汉水,通过间谍鼓动囊瓦争功渡过汉水追击,吴军有目的向柏举后退;及在柏举留后手逃生备案,整个战略意图就很清晰了——迷惑、追击、退却、伏击、逃生等等,方方面面谋划得如此周密、天衣无缝!由此可见,此仗根本不可能是孙武突发奇想从淮纳登岸误打误撞获胜的。

     如图(删了):

        有军校朋友发信息对我说,此图对研究、领悟《孙子兵法》核心,主要战例来源“柏举之战”很有帮助,为何你删了?对不起大家,此剧估计有人抄袭,相关图片,作者只好暂时删了


   上图:柏举之战地形图(红色、状如乒乓球拍标示处)更看得明白——柏举周围三面环山(崇山峻岭大别山),这是个绝佳的打伏击口袋阵地形(双击放大看效果更好),虽然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但地貌变化除了人为开发因素外,当无太大的变化。

    经过深入分析后,还会发现,从军事战略“预防万一、留后手”来讲(任何军事战略家通盘谋划大战略之时————尤其是关系到国家未来生死存亡大战略时,都会、且必须考虑“留后手预防万一”):“柏举”是楚国从汉水横过来穿过大别山去濳邑、去吴国舒城唯一偏僻小路(大路是经发水,穿直辕、冥阨、大隧到淮河,经水路去吴国),熟知楚国山川地理的伍子胥,在与孙武谋划往柏举“节节败退”,引诱囊瓦争功渡过汉水追击吴军时,肯定有这样的考虑:1、万一楚军回汉水后,不主动渡过汉水与吴军决战,吴军没有船只,是无法渡过宽阔的汉水的,呆久了给养耗尽、又难以就地取材,再加上万一楚军调动方城的戍边劲旅南下冥扼三关,与渡汉水的囊瓦大军夹击吴军,吴军凶多吉少,唯有撤军从柏举走近道退回吴国;2、楚军主动渡过汉水与吴军决战,吴军佯装“节节败退”,万一在“柏举”没有击败楚军(毕竟对方有20万之众),自己反败,那么从“柏举”撤退,经由柏举背后的木梓镇长岭关偏僻小路,穿过大别山,绕道濳邑返回吴国舒城是“最坏打算逃命退路”。而这些“预防万一留后手”考虑,如果不是熟知楚国山川地理的伍子胥出谋,从未到过楚国腹地的齐国人孙武怎知这里有条后备“生路”?由此再次证实,此战在谋划之前,伍子胥、孙武为何要把楚军往柏举引诱,方方面面(包括退路)都考虑得十分周到(有多种预案、留后手备案),正如《孙子兵法》开篇所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之前就能获得胜利把握,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预案充分断不会是孙武到达淮纳后“突发奇想弃船登陆”打胜了此战——如果孙武没有同伍子胥先期周密谋划,误导对手按照自己的战略意图一步一步跳坑,真是这样“突发奇想”打仗,此战吴军必败无疑!

   当朋友们彻底明白了“柏举”的特殊地形、特殊地理位置、隐藏吴军留后手返吴的偏僻小道生命线等,就会恍然大悟,伍子胥、孙武率领吴军忽悠楚军,先追后退,兜了这么大一个圈子,编框设套,活活让囊瓦往坑里跳,终于打胜了这场中国东周最大的一场举世闻名以少胜多的大战,展现出的中国古人军事智慧是多么精妙绝伦!而以往对“柏举之战”评析的史籍、相关影视剧、央视军事专家讲解都是以讹传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对所处年代山川地理作深入考证,更没有对相关军事谋略因果关系进行逻辑推敲,更没有悟透《孙子兵法》谋攻核心要领攻则敌不知其所守”——此战实际上就是这句谋攻精髓的经典战列运用。根本就没有揭示这场2500年前经典战争军事谋略关键点对指导后来历代的军事战略谋划意义何在,反而让人犹如雾里看花,百思不得其解。所以,鄙人定要抱着对民族极其负责任的态度,来揭示此战潜藏的玄机,写好此剧,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当朋友们仔细看了上图,后来秦国援军与楚国残留部队会合,在桐柏山东面.沂地打败夫概,夫概的败军撤退到淮纳,乘坐来时停靠在这里的船只返回吴国称王,后来吴王阖闾率军返回吴国平叛,伍子胥孙武随后撤军返吴的结果,充分证明了伍子胥前来伐吴时,确实留了一条返回吴国的后路。因为:夫概兵败,已经把停在淮纳的战船统统开走,而且追赶夫概到淮纳,追赶不上的秦楚联军必然会在大遂、冥扼、直辕险关封闭还在郢都的阖闾、伍子胥、孙武、伯痞等吴军的归路。如果没有留下一条返吴备用通道,阖闾、伍子胥、孙武、伯痞怎么可能安全返回吴国?而是事实,伍子胥、孙武等连同吴军确实安全返回了吴国,虽然史料没有记载吴军最后是怎样平安返回吴国的,但排除了吴军插翅飞走的可能后,唯有通过备用安全通道撤离,由此足以证明事先确实留了备用后路——通过柏举后面的长岭关穿过大别山安全返吴。


   楚国“柏举之战”失败导致国都被攻占,起因简述:

    ......十五岁的楚昭王睡梦中醒来,发现枕头上有一把精美的宝剑寒光闪闪,请来相剑大师一问,才知道是绝世宝剑“湛卢”(中国古代十大名剑之一)。意外飞来一把绝世宝剑,欣喜至极,召开新闻发布会,请来诸多附庸国君侯来观赏(这是一个历史谜团:吴王阖闾随身佩戴的绝世宝剑“湛卢”怎么会莫名其妙跑到千里之遥的楚昭王枕边?显然是深谋远虑的伍子胥串通楚国内应下的套,而且这个套获最终得了成功——唯有此种解释才说得通。从这件事另一个侧面也能看出,伍子胥并没有谋害楚昭王的想法——这跟后面伍子胥围困随国放了楚昭王一码联系得起来。道理很简单,既然内应能够在楚昭王枕边放宝剑,同样可以神不知鬼不觉一剑要了楚昭王的命)。菜国国君蔡昭侯前来观赏时,也想显摆一下,把两件稀世珍品“银貂鼠裘”和“羊脂玉佩”带上,献了一套给楚昭王,怂恿帅哥楚昭王(楚昭王的母亲是绝世美女孟赢)穿上“银貂鼠裘”,配上绝世宝剑“湛卢”在广众大庭之下闪亮登场,获得一片赞美声。高兴得不得了的楚昭王赏赐蔡昭侯饮酒。蔡昭侯酒喝高了,看见楚昭王在广众大庭之下穿上“银貂鼠裘”艳惊四座,也想显摆一下;于是把带来的另一件穿上,跟着楚昭王在广众大庭之下走秀,没想到这一走秀就大祸临头了。楚国令尹(相当于总理)囊瓦羡慕得不得了,派人对蔡昭侯说,他也想获赠一件。蔡昭侯拒绝。于是,囊瓦便以“蔡昭侯暗中与晋国勾结”为由,不准蔡昭候离开楚国。与此同时,唐国国君唐成公来参加观赏宝剑新闻发布会时,也想显摆一下,驾着两匹“骕骦宝马”前来参加,没想到又被囊瓦看中,暗中派人叫唐成公将骕骦宝马赠与他。唐成公脾气倔强,不给,又被囊瓦以“与晋国暗中勾结”为由,不准离开楚国。蔡昭候和唐成公成了一根藤上的苦瓜,两人一同被活活关了三年。俗话说,国不可以一日无君。想象一下,两个国家的君王被软禁在楚国三年不归,怎么得了!唐成公的大夫赶到楚国探监,才知道是骕骦宝马惹的祸。为了换回唐成公,冒着被杀头的风险,赶紧私下把骕骦宝马献给囊瓦,自己回国关进牢房等待唐成公回国后惩罚自己。囊瓦得马大喜,才准予唐成公回国。唐成公回国后,自我检讨照此大难是玩马惹的祸,没有惩罚私下送马的大夫,还给与赏赐。与人讲起受此欺辱,气得摔杯砸地:“谁与我报此仇,倾家荡产寡人皆随!”蔡昭侯见唐成公已经离去,剩下自己一个人孤苦伶仃,实在撑不下去了,才松口,叫探监的大夫把“银貂鼠裘”奉献给囊瓦,说是心甘情愿倾情奉献,囊瓦遂愿后,才放了蔡昭侯回国。蔡昭侯渡汉水时,想起自己身为君王,竟被限制人身自由、白白关了三年,受此奇耻大辱,银貂鼠裘还是失去了,气得浑身发抖,跺脚发誓,把身上的玉佩扯下扔进汉水,厉声吼道:“爷们再也不南向入楚与这样卑鄙的国家往来,老子不报这个仇就如这块玉佩被大水淹没!足见其愤恨到极点!从此事件中也可看出楚国执政者蛮横骄纵、藐视国际关系交往准则已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不送他喜欢的“银貂鼠裘”、“骕骦宝马”就把二国国君关起来不准走人,天底下哪有这个道理(问题是:楚国诺大一个国家,就没有官员站出来说公道话指出其错;再往前推:左尹(相当于第一副总理)伯缷宛有功于国家,被费无忌鄢将师之流设计陷害,被令尹囊瓦剿灭全家,就没有官员站出来说公道话;再往前推,伍子胥一家,功高盖楚、为楚人敬仰,因楚平王强娶儿媳迫害太子白白受牵连,全家灭绝,只剩伍子胥一人出逃,就没有官员站出来说公道话!足见统治层是一帮什么样的人在执政,已经分不清是非伦理,腐败到极点)!

    蔡昭侯回国后,先是向楚国敌国晋国求助伐楚未果,又走官方渠道申诉,到周天子周成王那里声泪俱下告状。周成王深表同情,同时也告诫道:楚国令尹囊瓦贪财,天下共知。我说你蔡昭侯这么大岁数了,当知珍奇异宝应藏着掖着,有两件银貂鼠裘,有心巴结楚昭王,带一件去便是,何必带两件去显摆,这不明摆着是招蜂采蜜吗?吸取教训,以后再有什么珍品,蒙在被窝里自个欣赏,别再拿出来招摇免得再生事端”周天子虽然明知自己说话不管用,已经不能号令诸侯,但还是力所能及坚持正义,于是派大夫召集十八个诸侯国前去楚国讨公道。各国诸侯出于对楚国的愤恨,以前一直都把周天子号令当耳边风,这次居然一反往常踊跃参与出兵,足见楚国的恶劣行径已经引起了公愤。偏偏连续十几天暴雨,讨伐军队诸多将领患病撑不下去了,只好散伙。蔡昭侯的冤屈没有伸张成功,一肚子怨气,率军返回菜国时,怪罪沈国没有一同出兵讨伐楚国,于是便把气洒在沈国身上,攻打沈国,把沈国灭了。楚国令尹囊瓦听说后,率大军攻打菜国。蔡昭侯于是便联络一同被关三年受辱的铁窗好友唐成公,向吴国权倾朝野、代理相国的伍子胥求救。伍子胥正没借口讨伐楚国报仇雪恨,更是因为菜国恰恰在淮水上游与楚国接壤的关键部位,唐国的位置又恰好在楚国的另一端,是绕道讨伐楚国攻取郢都的必经之路,如果没有菜唐二国的协助,很难千里伐楚。两国使者来求救,正中下怀,便答应派兵“替天行道”。于是,阖庐(吴王)、伍子胥(代理相国)、大将军孙武(总司令)、大夫伯嚭(政治局常委)等便周密谋划,沿着淮河向上进军,解菜国之围。围攻菜国的囊瓦听说吴国军队来救,便从菜国撤军,从“淮纳”渡过淮河,连退四道防线,一直退到离首都郢都只有100来里的汉水西岸设防,最后被伍子胥、孙武用计谋,派间谍散布谣言引诱囊瓦渡过汉水,走走停停,追了400里,追到“柏举”。“柏举之战”囊瓦被打败,继后伍子胥、孙武又缓过手来打败了从方城赶来企图两面夹击吴军的沈尹戍大军,沈尹戍兵败自杀。阖闾、伍子胥、孙武等率军渡过汉水,攻占了当时的头号强国楚国的首都郢都。楚国国君楚昭王逃向随国避难,囊瓦只身逃到郑国,后来伍子胥又率军追到郑国,逼迫郑国国君强迫囊瓦自杀!......

     换句话说:这场战争的起因、根源,就是由楚国的执政总理囊瓦贪财索贿“银貂鼠裘、骕骦宝马”未遂、置世界邦交公理不顾,无理关押菜国、唐国国君三年,最终夺取银貂鼠裘、骕骦宝马引起(世界大笑话)!楚国高层如此贪财腐败,该不该攻打,换血?作者认为,这样的腐朽暴政就是该推翻!就连孔夫子对这场战争也没说半个贬字,认为是“诛首恶”!

   

   最后,我要为伍子胥说几句公道话:

   对那些认为伍子胥即便不是鞭尸,鞭坟也是大逆不道的卫道士反问:“楚平王掉包强娶儿媳,伤风败伦,诺大一个楚国高层,就没有人站出来谴责,姑且不论;楚平王听信费无忌等人谗言,把太子撵到千里之遥的城父戍边,又听信谗言斩杀太子,伍家躺着中枪白白受牵连,伍子胥的父亲、兄长被诱骗到京城被斩,继后全家被灭绝,伍子胥只身脱逃,被楚王遍地设卡缉拿追杀,带着太子建3岁的儿子(楚平王的亲孙)东奔西逃,白了头发过昭关,饥寒交迫乞讨卖艺、九死一生逃到吴国,举目无亲,何等凄惨!一个男人带着几岁的太子建儿子在吴国当街卖艺糊口谋生,在异国他乡三十多岁了才从头做起,辅佐吴王阖闾殚精竭虑,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疲强楚。用自己的全部心智,把吴国一个普通国家治理成超级强国,率军3万前去楚国推翻暴政,“诛首恶”,见不到活着的仇人楚平王,为了发泄胸中的愤恨,抽打了楚平王的坟墓就是“大逆不道”?那你楚平王把人家伍子胥一家害得那么惨,把别人一家人都灭了,哪又是什么道?你头顶君王光环就可以肆无忌惮冤屈、屠戮臣子,滥杀无辜,不受谴责,事后明知错了也不悔改,对受害者无半点歉意、更不昭雪;别人抽了你的坟墓就是“大逆不道”,被揪住不放诋毁了两千多年,公平吗?你良心的天平放正了吗?!

    事实上,许多文人只看到伍子胥伐楚破坏性一面,而严重忽视了积极意义的一面:比如,伍子胥攻占郢都后,继后去郑国问罪郑定公为太子建报仇,同时追杀囊瓦,返回后经过随国,正好公子山俸阖闾之命围困随国追杀楚昭王,当时楚昭王躲藏在随国,公子山指令随国国君交出楚昭王,结果,随国国君不交出。伍子胥接受了随国国君的请求撤军,放过了楚昭王。假如伍子胥真的要灭掉楚昭王,完全可以轻松灭掉区区随国,一起灭掉楚昭王,而伍子胥并没执意要随国国君交出楚昭王,而是选择了撤军,使楚昭王存活,方有后来的楚国中兴;相反,对令尹囊瓦,伍子胥就完全是两种处理态度:率大军追到囊瓦躲藏的郑国(郑国远比隋国强),非要郑国国君交出囊瓦才罢休,结果,终于迫使郑国国君强令囊瓦自杀。这两件事情的处理上可看出,伍子胥对楚国感情深深,后来朋友申包胥写信劝他罢兵,他听从了申包胥的劝告,以楚国接受太子建的儿子熊胜返回楚国为条件达成协议后,率军返回了吴国。保留楚昭王、保留太子建的儿子熊胜返楚国,这两件事足以说明,他内心根本就没打算灭掉楚国(他当时名声气贯长虹,威力震慑九州,诸侯各国皆惧,如果乘胜追击楚昭王不依不饶的话,楚国的主力20万军队已经全部被消灭,弹丸随国岂能挡他,灭掉区区随国如探囊取物,从而灭掉楚昭王,继而灭掉楚国。即使不灭掉楚国,他也完全可以让自己一手救下、抚养大的太子建的儿子小熊胜名正言顺当楚王(熊胜是楚平王亲孙,太子之子,当新楚王名正言顺),自己留守楚国辅佐熊胜把持楚国朝政。但他没这样做,说明伍子胥实际上思想很正统,属并无野心的真君子,这与其受品格高亮的父亲伍奢的正统忠君教育很有关系)——实际上我深入研究分析后认为,其实是他暗中放了楚昭王一马,使楚昭王得以幸存,说明他对自己的原住国楚国,依然拳拳。足见其爱恨情仇交织,最终还是保留了楚国!设想一下:如果伍子胥不通过此战灭掉囊瓦之流,让其继续执政,楚昭王继续受其蒙蔽,岂会有楚国贤臣申包胥在楚国横空出世辅佐楚昭王中兴楚国的机会——楚国还不知要乌烟瘴气多少年!

  

    补充考证: 

   习惯认为:伍子胥向吴王举荐孙武时,孙武向吴王阖闾呈上了已经写完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史籍也如是说,我看到央视有些军事专家教授讲解《孙子兵法》时也跟着这样说,而且我看到以前的电视连续剧《孙武》也是这样说,说明这些古代史籍作者、现代专家教授、编剧等,压根就没有逐词逐句认真细看《孙子兵法》,更没有核实相关历史事件发生年代是否衔接,才会犯这样人云亦云的错):事实上,孙子向吴王阖闾呈上《孙子兵法》时间是公元前512年),深入研究了《孙子兵法》后,发现有较多的内容是通过打胜了《柏举之战》,攻占了楚国郢都后(公元前506冬至公元前505年秋)——甚至是以后多次与越国打仗后,再总结完善的——所以《孙子兵法》很大程度上是孙武与伍子胥多年合作、通过战争实践总结出的战争取胜法则而写成的,也有主要谋划者之一伍子胥的功劳;有的内容甚至是以后和越国打仗过程中增加进去的。铁证:《孙子兵法》虚实篇中有一句原话: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翻译现代文:依我分析,越国的兵虽多,对于决定战争的胜败又有什么补益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争取到的。敌军虽多,也可以使具无法用全部力量与我交战。

    而历史上,吴国与越国大规模交战,是在吴军攻占楚国郢都、返回吴国多年之后(时间是: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想先发制人进攻吴国,当时越国动员全国所有的兵连同百姓与吴交战。这段话是孙武与伍子胥开战前局势分析的对话(后来果然吴国又把越国打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献西施就是这场战争的结局)。那么,疑问出来了:为什么过了16年后与越国打仗有关的对话,出现在16年前孙武初次向吴王阖闾呈献的《孙子兵法》十三篇.虚实篇中呢?只有一个解释,孙武16年前初次与吴王阖闾见面呈显《孙子兵法》并没有“虚实篇”的内容,十六年以后,才增加进去的(才有与越国打仗有关的内容)。由此足以证明,孙武一开始向吴王阖闾献《孙子兵法》时,《孙子兵法》只是个雏形,至少还不是十三篇(至少还没虚实篇)),并非完善。 换句话说:孙武并不是抱着头脑中已经很完善的《孙子兵法》.十三篇来指挥他与伍子胥共同谋划参与的多次战争。参与之前,仅仅是理论雏形、并不完善;我们今天看到的《孙子兵法》.十三篇,是孙武与伍子胥联手、共同谋划,打胜了《柏举之战》后,又与越国进行了多次战争,进一步总结、增补、完善的。这才符合理论雏形、实践检验、再上升到理论完善,成为具有实战性的军事致胜法则。

   

    编剧补充:考证史籍,伍子胥伐楚之前,没有接受吴相国之职(念念不忘自己是楚人,拒绝吴王封相国高位理由是:总有一天我要离开吴国,回我的楚国——后来攻占了楚国后没有留下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吴王亲弟夫概攻占郢都后烧杀抢掠,故意防风说是伍子胥下的令——让伍子胥背黑锅让楚人憎恨。伍子胥清楚自己已经无法在楚国立足,不得不死了心,返回吴国成为长久公民)。伍子胥在吴国接受的正式官职是“行人”,只相当于现在的大使官职(事实上他在吴王阖闾期间,权倾朝野,一直代理相国职位,政令皆出其口,政绩昭彰,被吴人拥戴,吴王褒赏:特受特权——上殿见吴王不称臣,不卸剑;大小国事,皆由相国定夺)。岁月绵延,我们无法身临其境,感受伍子胥把吴国治理得百姓安居乐业、融洽和谐的盛世境况,但从千里伐楚,国家高层政治局常委全部出动——国内只留下20来岁的太子夫波(夫波死后夫差才继承太子位)、大夫被离留守,这件事另一个侧面就可看出:不仅吴国军队强悍,所向披靡;且当时吴国内政是多么安稳、民心所向,百姓与政府同心同德,凝聚力非同一般。否则,假如国内政局不稳,官吏横行欺压百姓,百姓怨声载道,国内隐患多多,国家的核心高层敢放心大胆倾巢出动,千里奔袭深入楚地征战吗?你不信,拿当今世界比比看,哪个国家的高层敢如此放心大胆、包括君王、相国在内全体核心层倾巢出动千里征伐?所以,伍子胥当之无愧为所处时代才智超群的顶级政治家、战略家!有这样的楚国亡臣“墙内开花墙外香”,方有吴国的霸气纵横!反过来也说明:如此英烈贤能之士却无端受累惨遭迫害亡命天涯,去异国他乡显露雄才大略,是不是楚国统治者确实昏聩、自毁栋梁,自己作贱,自己作孽?还有什么理由指责别人反叛?


     补充伍子胥后人概况:

    74岁的伍子胥在百官汇聚的大庭上强烈反对、阻止夫差伐齐,想到先王阖闾照看吴国的重托不能如愿,吴国走上战争之路从此不可自拔,必然大祸临头,禁不住动情大哭。夫差大怒。伯痞趁机挑唆:既然伍相国如此忠君爱国,大王何不给伍相国一个表现忠于朝廷的机会,委托伍相国前去齐国下战书。吴王夫差竟然准奏。群臣激愤:天下哪有派一国政府首脑去即将开战的敌国下战书的道理!派74岁高龄的伍相国亲自去齐国下战书,必然被齐国扣为人质,一旦开战对齐国不利,齐国必然会拿伍相国做要挟,如果吴国不撤军,齐国必加害伍相国,伯痞此举分明是借刀杀人。夫差明知伍子胥此去必然凶多吉少,依然准奏。王命不可违。74岁的伍子胥明知夫差已经下了决心要除掉自己,为了给群臣做出表率,不忤逆先王的后人,不顾个人安危挺而走险,去齐国下战书。为防夫差斩草除根,去的时候,把自己的儿子伍封及儿媳、孙子一同带去托付给好友齐国大臣包牧(幸好带去,给伍家留下了后人)。齐国重臣包牧(与管仲一起辅佐齐桓公成为霸主、齐国贤臣鲍叔牙的后代。当年齐国公主齐姜嫁给阖闾的大儿子太子波,包牧作为齐国娘家婚嫁特使出使吴国,与伍子胥相识成为好友)见威震诸侯、名扬天下,柱着拐杖、一头白发,走路都颤颤巍巍的伍相国亲自到齐国下战书,大惊:

    

    补充下面一段情节(真的是看得人心酸,鄙人写这段,内心拥堵、泪水模糊): 

    ......镜头转换。齐国王宫大殿。

    侍从高喊:“宣吴国使者觐见国君。”

    老态龙钟的伍子胥拄着拐杖,迈过门槛,颤颤巍巍走进齐国王宫大殿。

    伫立齐简公右面的鲍牧大夫细看来人,一声惊叫:“啊呀,这不是伍相国吗!”三步并作两步,上前迎接,拱手作揖:“何事如此隆重,居然要伍相国前来出使齐国。”随后转头向齐简公、田乞介绍:“这就是闻名诸侯的伍子胥、伍相国。”

    田乞、齐简公脸现诧异之色,慌忙前来迎接。

    田乞(孙武本家亲戚、堂兄,齐国战功赫赫的军事家、大司马司马穰苴(著有中国古代遗传后世的三大兵法之一:《太公兵法》、《司马兵法》、《孙子兵法》——其中的《司马兵法》作者司马穰苴的后代。此君当时在齐国权倾朝野、与包牧把持朝政,一手遮天,后来废掉齐国国君,取而代之。史称“田氏代齐”)口气中饱含仰慕之情:“伍相国睿智贤能,英名远播,今日能与伍相国见面,实乃三生有幸。”连连拱手作揖,以示敬佩。

    伍子胥摇头,叹气道:“人老不中用了,惭愧啊。齐与吴素无冤仇,还是姻亲,不日却要再次刀兵相见,血流成河。我身为相国,却不能阻止,反而被吴王差遣,前来递交战书,岂不贻笑大方。”说完此话,连连摇头,脸显尴尬之色,随后从衣袖中取出战书,递交鲍牧。

    鲍牧脸现诧异之色,细看战书后,转交田乞细看后,呈现齐简公。

    鲍牧骤然发出鄙夷的冷笑,摇头道:“夫差暴戾,伯痞谗佞,我早有所闻;相国阻止夫差与齐国兵戎相见,我也知晓;夫差征调大军远征齐国,属下也早有警报。不过,再怎么也不会想到,伯痞、夫差会如此卑劣,居然让伍相国前来下战书,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田乞点头认同:“分明是想借齐国之手除掉伍相国。”

    鲍牧长叹一声,脸现疑惑,发自内心问道:“伍相国啊,我有一事不明。以伍相国在吴国的威望,百姓敬仰,万众响应,身居相国之职,三军将士尽在掌控之中,一声令下,废了夫差轻而易举。怎么忍受如此羞辱不抗拒,古稀高龄了还接受差遣前来下战书?”

    伍子胥一声长叹,摇头道:“鲍牧大夫话虽有理,但我不能这样做啊。先王阖闾临终时,托付我照看吴国。我不能欺负阖闾兄弟的后人,引发吴国内乱啊。宁可以死尽忠,维护国家安宁,也不可有不忠不义之举。

    (感叹:忠奸之别!忠臣虽大权在握,轻而易举翻盘,却重情重义,不负先王重托,宁愿死也不欺负先王后人,引发内乱;奸臣、暴君却不仁不义,恩将仇报,外表老实,内心奸狠,为一己之私,下狠手坑害先王遗臣,杀戮忠臣)。


17、

    鲍牧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双手抱拳,连连向伍子胥拱手作揖,以示敬佩。

    田乞转身,向齐简公奏道:“伍相国乃当今大智大勇之人,名声在外。吴有今日之强盛,全在伍相国几十年呕心沥血经营,这已是天下共识。齐国断不可中伯痞、夫差之奸计、伤害伍相国,当用最高规格接待。如若伍相国愿意留下辅佐国君,实乃齐国洪福也,臣下愿让贤。”

    齐简公点头:“准奏。”

    伍子胥摆手道:“不可。子胥当年被楚平王追杀,落难逃到吴国,公子阖闾看重,结为生死之交。阖闾兄弟虽亡,常言道:相约前人,照看后人。背信弃义非君子所为 ,子胥断不可做出有损吴国之事。感谢田乞大夫的好意,我还得尽快返回吴国复命。”

    田乞点头,拱手作揖,表达仰慕之情。

    伍子胥转头对鲍牧说:“我此次返吴,料定凶多吉少。我死不足惜,怕牵连我的儿孙。子胥想把儿子伍封一家托付给鲍牧大夫照看,不知鲍牧大夫可否愿意。”随后向鲍牧拱手。

    鲍牧拱手回礼:“能照看伍相国的后人,是鲍牧的荣幸。”随后补充道:“伍相国放心,即便此战齐国战败,鲍牧赴死,我也会周全安排。诺大一个齐国,难道还藏不下几个人来。”

    伍子胥老泪纵横,向鲍牧下跪,深表谢意。

    鲍牧也急忙下跪回礼:“儿子一家带来了吗?”

    伍子胥回道:“一家全在馆驿,我不想再去馆驿与儿子相见。生离死别,儿子定会不依从我再返吴国,权请鲍牧大夫前去传话照料,子胥拜托了。”再次拱手。

    鲍牧连连点头:“放心、放心、我会把伍封当做我的儿子照看,就如当年你照看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一般。”随后与伍子胥哭泣对拜。

    田乞看在眼里,内心酸楚,跟着流泪。画外音自语:难道忠臣都是这样的结局吗?

    画外音(显字幕):伍子胥将独生子伍封托付鲍牧。鲍牧预料到齐国会战败,为防万一,让伍封改性王孙,周全安排,齐国战败后躲过大难,伍氏血脉得以延续。鲍牧何许人?乃辅佐春秋霸主齐桓公的重臣鲍叔牙之后。

    伍子胥从齐国返回,被伯痞、夫差借口伍子胥把儿子寄养在齐国,以“叛国罪”杀害,“鸱夷沉江”(头被割下悬挂姑苏城门,尸身被装入皮口袋沉入吴江)。夫差率军攻伐齐国,艾陵之战(10万对10万),齐国大败齐国重臣包牧将伍子胥的独子伍封改名姓“王孙”,将其一家隐藏,躲过夫差、伯痞的搜捕、追杀,得以存活。延续后代——现代的伍姓家族,都是伍封的后代。但总的说来,伍子胥的后人,直系后代伍封一支比较平凡;历史上更有作为,震撼中华九州的人物,当是深得伍子胥真传,3岁多就跟着伍子胥辗转多国东奔西逃、四处飘零、吃苦受罪、经磨历劫的养子熊胜(白公胜)更加雄姿英发,其后人更是才气磅礴、文采飞扬(军事代表为中国史称第一战神——白起,政治代表为唐宰相——白敏中,文学代表为——大诗人白居易)。

  

    越国灭吴后,范蠡因与勾践一同奔赴吴国奴役三年,共同生活,深知勾践个性,认为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忍辱妒功,可与共患难,不可同安乐”(文种最终被勾践赐死,与伍子胥同样下场就是明证),毅然隐退经商,改名“鸱夷”。

    为何范蠡改名“鸱夷”?唐代大史家司马贞语: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鴟夷子皮’,范蠡自谓也。盖以吴王杀子胥而盛以鴟夷,今蠡自以有罪,故为号也。”(范蠡驾船出海,离开齐国,改变姓名,自称“鸱夷子皮”,改成此名,是因为吴王夫差杀伍子胥,用鸱夷包裹丢入吴江。现在范蠡觉得自己搞阴谋坑害了伍子胥,问心有力愧,自认为有罪对不起伍子胥,所以用鸱夷作为名字,表达他对伍子胥的仰慕、愧疚之心纪念伍子胥)。由此可见:虽然伍子胥被文种、范蠡、西施(加上内奸伯痞)搞死,但在范蠡心中,他们的所作所为自始至终都被伍子胥看穿,只是伯痞作祟、夫差强霸专横,才被冤杀。因此,伍子胥依然是他崇敬的品德高尚的智者大贤、大忠臣、大英雄。没有伍子胥,就没有范蠡的横空出世;只因各自的理想各为其主,互为敌手。这种敬重是出自博弈过程中的深入了解,发自内心的英雄惜英雄。越国最终打败吴国,他在数落伯痞六大罪状,第一条就是:“杀戮忠臣伍子胥”可见在范蠡心目中伍子胥是名副其实大忠臣。

     范蠡对伍子胥的崇敬,愧疚,还可以从对待伍子胥的后人问题上体现出来:范蠡功成名就,退出越国政治核心,到了齐国,耕作和经商致富后,千方百计打听伍子胥儿子伍封(已改姓王孙)下落。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王孙封。范蠡给他大量的资金、教他如何发财致富。在范蠡的帮助下,王孙封后来成了战国初期齐国富甲一方的大富翁。范蠡以这种方式来弥补他对伍子胥的愧疚。伍子胥的后代伍封(王孙封)与范蠡最终“一笑泯恩仇。


    写完伍子胥,发自内心感叹: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忍辱负重与命运抗争、30多岁从最底层开始顽强奋斗,大智大勇最令人感动、最能体现忠臣忠君爱国、最能体现情义无价、最能展示权谋的奸诈、最能体现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国与国之间的翻云覆雨、军事谋略最精妙、最能诠释《孙子兵法》核心,最能展现古代先贤们纵横捭阖、翻江倒海的英雄气概,最为励志感奋的故事。 鄙人尽我一生所学、汇聚的中华文化精粹,将此故事考证、发掘出来,意在励志感动我的民族,也给政治家们一点治国借鉴——也让世界再次通过此剧,真正领略中华文化“忠孝仁义礼智信”的核心、精粹所在。

    附:楚国当时的版图(图1深棕色是楚国),是吴国的5倍、晋国的3倍、齐国的5倍、秦国的6倍,可谓头号强国:

    图1(删了)

    图2(伍子胥、孙武率领吴军沿着淮河西进、派间谍放出谣言误导楚军统帅囊瓦不守三道险关,退守汉水。吴军从淮纳渡过淮河,畅通无阻连过三道险关追到汉水与楚军隔河相望,又用计谋引诱楚军渡过汉水追击吴军到落入栢举口袋地形吴军包围圈,柏举之战惨败,楚军统帅、令尹(等同现代的国家总理)囊瓦败逃郑国。吴军乘势穷追猛打,把楚军追过汉水,又在雍筮与从方城绕道背后的沈伊戍5万戍边精锐相遇打正面战,3万吴军完胜5万楚军。此战楚军统帅左司马沈伊戍(军队总司令)战败伤重自杀,吴军乘胜追过汉水攻克楚国首都郢都,整个进军路线示意图):注意:此图对深刻理解《孙子兵法》打进攻战谋划精要——“攻则敌不知其守”的典型战役“柏举之战”非常重要。正是此战成就孙武万古英名,伍子胥声名远播,令诸侯各国震颤。此图网上没有,是鄙人深入研究《孙子兵法》,反复核对历史古地名采用GPS定位地形,自己制作。点击图片放大看:

  删了。

                           

     《伍子胥》蒙冤昭雪情节:

          26集:秦将怒讨楚王丑. 阖闾平叛凯歌唱

     ......

   子西抱拳禀报 :“细作来报,夫概不按伍子胥、孙武布阵兵败后,不敢面见阖闾,率兵返回吴国。阖闾大怒,与伯痞率兵返回吴国讨伐夫概去了。现在越国又乘机进攻吴国边境。郢都城里,只有伍子胥、孙武1万兵马驻守。我秦、楚联军已有8万之众,正当乘胜前进,渡过汉水,包围郢都,把祸害楚国的伍子胥捉拿问罪,碎尸万段!”

    众大臣齐声附和。

    申包胥站出,拱手禀道:“不妥!我军断不可与夫概交战侥幸获胜,就忘乎其形。伍子胥、孙武与楚国交战多年,以少胜多,从无败绩,足见其神机莫测。吴军虽然只有一万兵马留守郢都,明知我秦、楚联军大兵压境却气定神闲,必然有万全之策。臣以为,阖闾已返吴,伍子胥在郢都又无招降纳叛、设置百官统治楚国的迹象,说明其无意灭亡楚国,撤军迟早的事;不走,其实就是在等楚国还他一个公道。正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大王当修书一封,言辞恳切,罢兵休战,促成伍子胥和解退兵。”  

    镜头转向楚昭王。楚昭王脸色不悦,不置可否。

    子西怒气冲冲地说:“伍子胥率领吴军毁灭楚国,鞭笞先王坟墓,羞辱楚国至极,如此叛逆之贼,正当趁其兵力空虚之时铲除,以绝后患,还要还他什么公道?”停顿一下,怒目直视申包胥:“听说伍子胥叛逃时险些饿死荒野,是申大夫路途相遇救助,方才死里逃生,留下后患祸害楚国!前车之鉴,为何今日还要庇护伍子胥?”

    申包胥义正辞严回击说:“话不能这么说。伍子胥率领吴军入楚复仇,乃事出有因。我们也当自我检讨:如果先王不误害太子建、冤杀伍子胥全家,种下祸根,也没有今日楚国的生灵涂炭!”

    子期暴跳如雷,厉声呵斥申包胥:“大胆,竟敢诋毁先王名声,为叛逆之贼辩护!太子建谋反,伍子胥父兄教唆,证据确凿,是先王定的铁案,你竟敢说是冤杀,诽谤先王,该当何罪!”说完抽出宝剑,怒目喷火,指着申包胥颈项。

    申包胥面无惧色,指头敲打手掌反问子期:“你有什么确凿证据说太子建谋反?又凭什么说是太傅伍奢、伍尚、伍子胥教唆!”

    子西大怒道:“先王查出谋反信件有太子建大印;先王还派卫队长前去城父核实,太子建确实在城父秣马厉兵,伺机谋反,铁证如山!伍奢身为太傅,难咎其责!”

    气氛顿时紧张,文武官员眼神专注申包胥。

    “还铁证如山?我本来不想公开事实真相让先王蒙羞,现在看来,纸包不住火了!”申包胥一声冷笑,连连摇头,随后把头转向斗辛,厉声说:“陨公斗辛,斗巢,站出来把事情真相告诉大王,这段旷世冤案应该真相大白了!”

2、

   斗辛、斗巢迟疑了一下,终于上前下跪。

   斗辛禀道:“禀告大王,谋反信件是费无忌和鄢将师伪造的,上面的太子大印,是我家三弟斗怀去城父太子府,盗窃太子大印私下盖上的;卫队长回禀先王太子建厉兵秣马反叛,也是费无忌支使我家三弟斗怀用重金买通卫队长,回来向先王诬告的。”

   斗巢补充道:“我家三弟斗怀,最受父亲宠爱。父亲贪腐被先王处死,一直怀恨在心,伙同费无忌、鄢将师伪造证据,离间、蒙骗先王杀太子建,挑起王室内部自相残杀,太傅伍奢一家连带受过。微臣没有管教好亲弟,罪该万死。我兄弟俩已把斗怀关押在家,任由大王发落!”

    镜头转换。楚昭王惊得骤然站起身,张大嘴巴,眼睛圆瞪,呆住了,随后喃喃自语:“天啊,居然有如此冤情!”随后一屁股坐在椅子上,神情木然。继后又站起,拍打桌子,责问斗辛、斗巢:“如此天大冤情,为何才说出真相啊!冤杀了我那太子建哥哥、太傅伍奢全家啊!”说话的同时,气得脸色铁青,浑身颤抖。

    斗辛如实禀报:“我兄弟俩也是才不久获知实情的。上次大王驾临我家,三弟斗怀磨刀霍霍,杀心未眠。那个拦截大王行刺的黑衣人就是斗怀。我俩护送大王到随国后,返回庄园,把斗怀五花大绑鞭笞拷问,斗怀才说出真相,再不敢隐瞒,如实向大王禀报。”

    真相大白,子期觉得脸面无光,咬牙切齿,指着申包胥厉声吼道:“申包胥,你居然把这段令王室蒙羞的往事再次挑开,诋毁先王,我杀了你!”举起利剑,就要对申包胥下手。

    秦将公子浦“唰”地抽出宝剑,猛然一个泰山压顶,将子期的宝剑打落在地,指着子期的颈项怒喝道:“谁敢对申包胥大夫无礼?”

    子西见状,“刷”地抽出宝剑,指向公子浦:“谁敢对我兄弟无礼!”

    话音落,公子虎也“刷”地抽出宝剑,指向子西厉声吼:“要火并是吗?试试看!”

    公子虎、公子浦手下的众多卫士骤然挥戈,指向子西。

    季芈慌忙拦在中间,哭泣道:“众位兄长不可刀兵相见!”

    公子虎怒火冲天,提高嗓门吼道:“告诉你们:我秦国出兵救楚,不是看在你们的份上,是看在我姑姑孟赢的份上,看在我表弟昭王份上,看在申包胥大夫忠心为国份上!”

    公子浦接着吼道:“我秦国对吴军伐楚,认为是楚国多行不义必自毙!一开始并不打算救楚。申大夫为了请求我父王出兵,在我秦宫门口,水米未沾,哭了七天七夜,晓以利害,眼泪淌血,晕过去了。满朝文武,无不为之动容!才感动我父王!” 

3、

    摇镜头。众大臣脸现诧异之色,用敬佩的目光注视着申包胥。

    公子虎气得脸红筋涨,扫视了一下楚国众臣,又怒目圆瞪,逼视子西,厉声吼道:“我父王原话:楚国虽然无道,但为国家忠心耿耿的臣子,怎能眼看他们亡国!此话可见我父王对你们楚国的反感,对申包胥大夫的敬重!”随后补充道:“你们却如此对待申大夫,令人寒心!再对申大夫无礼,我就率兵返回秦国,不再趟你们这趟浑水!”随后把宝剑狠狠插在地板上,跟着朝剑柄顶端狠狠一拳捶下,发泄胸中的怒火。

    “既然太子建冤情真相已大白,为何还要为先王面子弥天大谎,一错再错 ?”公子浦厉声质问子期,继后又把头转向楚昭王,跺着脚厉声吼:“有件事我秦国忍了20年,话说到这份上,敢问昭王表弟,你的母亲,我姑姑孟赢20年为何不与娘家往来?

    楚昭王脸现苦相,连连摇头:“母亲每提此事,哭泣不止,小弟再不敢提起。后来才知道原委,母亲觉得无脸见娘家人。父王虽然给了我王位,也给了我留下万世的羞辱啊!”说完嚎啕大哭。

    季芈急忙上前,劝解哥哥,也跟着哭泣:“还有我也觉得抬不起头......

    公子虎使劲吹了口气,把胸中的愤怒全部吐出,把头转向子西、子期,颤抖着指头斥责道:“强占儿媳,这种勾当只有你们父亲才干得出,令天下人耻笑!”说完连连跺脚,继后又说:“我们秦国救楚,真的是爱恨交织,内心有说不出的苦衷啊!泪水涌出。

    楚昭王擦去泪水,随后走下桌案,按下几位兄弟的剑锋,劝解几位王兄:“都放下兵器,我那个可怜的哥哥太子建已经死得冤枉了,再不可弟兄相残。”

    (编剧注:此段激愤情节演员情感定要十分投入拍好,我写到此,都是泪流满面)。

    子西、子期自知理亏,收起宝剑,连连摇头,叹息而立。

    公子浦、公子虎也收回宝剑,怒气依然未消。

    “过去的事就让他过去了。”申包胥劝解道,又拱手对楚昭王道:“大丈夫立身处世,忠孝二字。我作为伍子胥的朋友,在伍子胥蒙冤落难逃亡,生命垂危之时救他的命,是在帮他尽孝;至于他率兵入楚复仇,我拼尽全力拯救楚国,是在尽忠。我与伍子胥分手时就曾对他说:你若有一天毁灭了楚国,我就一定要让楚国复兴。我现在所做,就是在践行我的誓言。大王如果认为我帮助伍子胥逃命给楚国造成了后患,等楚国恢复后,尽可处置我。但现在我站在国家利益上考虑,依然认为当以了却恩怨,与吴国休战,休书说服伍子胥退兵为上策!

    公子浦劝解道:“我听说吴国公子山围困随国后,伍子胥追杀囊瓦返回,撤退了围困随国的吴军,说明伍子胥并没有加害昭王覆灭楚国的打算,既如此,何必还要生死相拼?”

    公子虎也插话:“申大夫的话有理,能够说动伍子胥退兵,避免再战最好。”

    楚昭王抹去泪水,连连点头,向申包胥作揖以示道歉:“二位王兄无礼,寡人代王兄赔不是。申大夫言之有理,冤冤相报何时了。拜托申大夫代寡人手书一封,言辞恳切,罢兵休战,向伍子胥请求和解,了却父辈的恩怨。如愿返楚,当不计前嫌,委以重任。”

    申包胥叩头道:“臣遵旨。”

4、

    特写镜头。

    一支毛笔在帛绢上写着篆文(旁边显现现代汉语翻译文字),同时伴随画外音:

    子胥贤弟明鉴:

    王已查明,建谋反事、祸及太傅、子胥兄长及全家,乃费无忌、鄢将师、斗怀蒙骗先王所为。王将为其昭雪。然人死不能复生,冤冤相报何时了。如子胥贤弟能消释仇怨,化干戈为玉帛,撤军返吴,当是吴、楚百姓之万幸也。如子胥贤弟能弃吴返楚,大王将不计前嫌,委以重任,继往开来,共保大楚万里江山。

    愚兄申包胥敬上。

    画面后移,观看信件的伍子胥把信件递给旁边的孙武,感叹道:“我就在等这封信,还我伍家清白!申包胥求情,岂能不给面子。既如此,该准备撤军了。”

    孙武点头道:“正是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如果拖很久则军队必然疲惫,挫失锐气。长期在外作战还必然导致国家财用不足。队因久战疲惫不堪,锐气受挫,军事实力耗尽,国内物资枯竭,其他诸侯必定趁火打劫。是该撤军了!”

    伍子胥哈哈一笑,指点着孙武道:“孙武啊,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段话你写在《孙子兵法》作战篇里面。”

    孙武认同道:“正是!显然兄长已经滚瓜烂熟了。”停顿了一下道:“不过,要撤军的话,你还得给对方提个条件,让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体体面面返回楚国。”

    伍子胥点头:“说得对!”随后拿起毛笔,在摊开的薄肩上写上文字:篆文(屏幕同时显现翻译现代汉语):

5、

    包胥兄明鉴:

    子胥流亡异国十八载,对宗国依然拳拳,常在梦中萦回。吴军攻楚,实乃人神共愤,然毕竟毁损宗国,楚人嗔恨,内心惴惴不安。小弟此生立足楚国已无可能,唯有将来魂归故里,与家人在天之灵团聚。撤军之前,唯一事相托:太子建含冤被追杀,颠沛流离,吃尽苦头,临死前托付我务要把胜儿带回楚国,落叶归根,当一平民则可,永远别生帝王之家。他说:帝王之家污浪滔天,一生都令人心惊胆颤。个中心酸,斑斑血泪唯弟心解!如大王能接纳熊胜归国,子胥当感激涕零,撤军返吴!                              

    画面转换。楚昭王拿着伍子胥写的薄绢细看。

    特写镜头,楚昭王泪水长流。

    画面后移。

    申包胥、子西、子期、王孙由于、钟建、袁谢、斗辛、斗巢等文武大臣躬身而立。

    “可怜我那子健哥哥,受了那么多委屈,含冤客死他乡,寡人真是愧疚啊。熊胜乃嫡系王孙,寡人亲侄子,理当迎回楚国。”楚昭王放下帛绢,对王兄子西、子期、妹妹季芈征求意见道:“这是我家事,几位兄妹意下如何?”

    季芈立刻表态支持哥哥:“真相大白,太子建哥哥蒙冤客死他乡实在太悲惨,理当迎回侄儿熊胜,弥补我们的过失,我支持哥哥的决定。”

    子西叹了口气道:“赞同迎回。既然冤死了太子建,理当弥补,善待侄儿熊胜。”

    子期也点头道:“既如此,我也无话可说。”

    楚昭王点头,对躬身听候吩咐的申包胥道:“告诉伍子胥,感谢他带回太子建的棺椁魂归故里;寡人将以太子之礼安葬;熊胜返回楚国,寡人当赐予封地,厚待熊胜,弥补先王的过失。”

    申包胥拱手作揖:“遵旨!”随后又提示道:“大王还有什么吩咐吗?”

    楚昭王顿了一下,补充道:“再转告伍子胥,他撤退围困随国吴军,不再加害寡人,寡人领情了。寡人要给伍奢太傅昭雪,以太傅之礼厚葬太傅及家人。”

    申包胥拱手作揖:“臣遵旨。”

 

6、

    远镜头。郢都城远景。

    郢都城头顶,黑云压城城欲摧,气氛逼人。

    近镜头。秋风萧瑟,枯黄的落叶随风翻卷。

    镜头摇转。楚昭王率领文武大臣骑着马返回郢都,依次进入城门洞,沿着街道前行。

    镜头摇动,街道两旁,百业凋敝,店铺闭门。

    镜头继续摇转。到处是衣衫褴褛的百姓。随着昭王骑马前行,到处是烧毁的断壁残垣,余火未尽的倒塌房屋,百姓的哀嚎声。

    左右分割镜头,左面是楚昭王骑马进郢都看到满目疮痍的景象,右面是楚昭王逃难被强盗打劫的回忆镜头,偷橘子吃被老翁追打的镜头,楚昭王山野上遭遇熊被追逃的镜头,斗家庄翻墙逃跑的镜头,被黑衣人拦截刺杀的镜头......

     语气凝重的男声画外音(同时现字幕):公元前505年秋,楚昭王率领文武大臣返回郢都。看到满目疮痍的郢都、哀伤的百姓,胸中五味俱存。一种强烈的自责、内疚、悔恨在深深折磨着他的内心。面对几近毁灭的楚国,备受羞辱,痛定思痛后,一个脱胎换骨,有作为的中兴之主,在楚国的大地上即将横空出世!历史对楚昭王的评价:十八岁前被费无忌、鄢将师、囊瓦之流操控碌碌无为;经历吴入郢之乱后,呕心沥血、发奋图强,十多年间国力蒸蒸日上,灭掉了周边诸国,恢复并扩展了楚国的疆域,楚国日渐强盛,重现大国雄风,史称“中兴之主”。同时代的孔夫子曾拜访楚昭王,赞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然才34岁便病死在吴攻陈、救助陈国的征途——城父(今天的亳州——三国曹操的老家)。为何楚昭王在34岁青壮年逝世,史学界认为:楚昭王心理负担太重:即位后一生都在遭受伍子胥、孙武处心积虑谋划的疲国战、袭扰战侵扰;父亲楚平王冤杀太子建、伍子胥全家,留下的祸水全部承受,几近灭国;复楚后呕心沥血,操劳过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诸侯各国家喻户晓的身世终生留下的羞辱一直折磨他的内心。正所谓:高处不胜寒!

......


    朋友们看了这些情节,就会明白:经历了吴军攻占首都,东奔西逃,遭强盗抢劫、饿得路途偷老农民的橘子吃被逮住羞辱,差点被野熊当中餐,又差点被仇家杀害、逃入随国又遭吴军围困.....历经磨难,受尽屈辱,后来发奋图强,最终使楚国再次复兴强大,历史上被称为“中兴之主”的楚昭王,为何30多岁就死了,留下太多的遗憾。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为何其他几位都称“公”,独有楚国称“王”?

    ——《头条》针对性选择、邀请鄙人问答,鄙人觉得有意义,将回答补充在后:

    要完整回答这个问题,牵扯的故事比较多,扯得远,不过多讲一点,朋友们顺便增加一点历史知识,也值得。要搞清楚国为何与众不同称王,得从头说起:

    周王室的时候,是生活在西北边陲的一个民族,地处偏远蛮荒之地,土地贫瘠,自然资源枯竭,日子不好过。后来周王室的祖先檀父率领族人南迁,沿着西南走向的水边的绵延小路,到了岐山脚下(就是后来三国的孔明六出祁山——在今天的宝鸡所属岐山县一带),土地肥沃的周原落脚定居下来。这段故事记录在《诗经.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冗,未有家室。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诗经这段故事,生动记录了周王室先民们大车拉小车、扶老携幼、托儿带母,赶着牛羊骑着马,绵延着长长的队伍,沿着水边的小路由西面向南迁,寻找新的生活出路的生动场景(顺便说几句:中国四大名著《水浒》的出处,就是源于此。我看到有的学生课文上解释“水浒”,简单解释成“水边”,这是不准确的,根本没明了作者施耐庵取《水浒》书名的真实含义。实际上,从这首古诗相互之间的连贯意义来讲,“水浒”真正的完整含义是:沿着水边由西向南迁移寻找未来的出路。所以,施耐庵写《水浒》,把书名定为《水浒》,说明施耐庵真正理解了《诗经.绵》中“水浒”的含义。由此可见,《水浒》书名不应该简单理解成“水边”。把书中108位好汉的不幸遭遇,不得不在梁山水泊落草为寇联系起来看,《水浒》书名的确切完整含义,应该解释成:一群遭遇不幸,穷途末路,被社会否定,潦倒落魄之人啸聚梁山水泊,寻找未来出路)。扯回来:周王室在这里落脚后,渐渐壮大,后来灭了殷商,成了中国正统王朝——周朝。周王室当时分封了许多诸侯,延续下来的比较有名气的诸侯,齐桓公(最受器重,因祖上是帮助周武王打天下的姜太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等,都是周王室封的诸侯。虽然到了东周后各诸侯国强大,渐渐都不听周天子号令,但名义上还是周王室的下属诸侯,都不敢公开反对周天子,所以只敢称“公”,不敢称王与周王室平起平坐。楚国称王,原因是:楚国的祖先虽然也是华夏族,但总是被周天子看不顺眼,在周天子一统天下庆功宴席上,众多亲家都欢乐举杯,大吃大喝,好不欢喜。而楚国的祖先熊绎仅仅得了个苦差事——负责看守火堆,熏得眼泪啪撒,花眉花脸,不停添柴旺火,十分不起眼的“火师”,没有资格进厅堂享受欢宴,估计半杯酒都没沾边,待遇比看门老头好不了多少,分封散席后,众多功臣都纷纷了大片疆土,欢天喜地走马上任。唯独楚国头领熊绎站在门边上,望眼欲穿却没听到自己的封地在哪,傻呆呆地候在大门口。人都散完了,周天子才走出来,发现个看火老头还呆在门口一脸茫然,这才想起忘了这个火师没搞头,是觉得有点过意不去,便指着地图,在遥远的南方封了50里给火师(区域大小相当于现在一个乡镇)。待遇比孙悟空惊天动地大闹天宫一场,结果被太白金星老头哄上天去封了个“弼马温”还不如。管他多少哦,会想的楚国头领熊绎觉得总算没有“白球干”,多少有点想头。于是,楚国的头领熊绎便带着自己的子民,从遥远的中原核心地,迁到了偏远的南国封地(现在湖北荆州一带),与众多南方边陲少数民族混居过日子。史书《左传》记载:当时的楚人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翻译成现代话:当时楚人可怜啊,穿着破衣,拉着柴车饱一顿饿一顿的开垦了山坡林地,辛勤创建了楚国祭祀时,连条牛都没有,晚上去偷了邻族一头牛才完成祭祀。而中原诸多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根本看不起楚国,把楚国称为“蛮夷”,等级不能与主中原诸多国家并列,充满蔑视。楚国先民就是在这种遭受诸多中原诸侯国的歧视、唾弃境况中,渐渐发展壮大,慢慢强大起来。后来我的哥终于厉害了,攻打诸多中原强国,渐渐羽毛丰满。到了楚王熊渠这一代,更是霸气,以前受够了的窝囊气终于爆发出来,公开与中原周王朝叫板:自称楚王,喊出了那句石破天惊的千古名句:我蛮夷耶,不与中国号之谥!意思是说:你们中原诸国不是歧视、看不起我们是蛮夷吗,对啊,老子就是蛮夷你敢把我怎么着,爷们就是不尊崇你周天子,看不起你的封号,爷们就是要当王,与你平起平坐!心态跟孙悟空竖起“齐天大圣”大旗一个理。所以,从此以后,楚国代代称王,楚国日渐强大,强盛到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整个中原诸国搅得鸡犬不宁,都惹不起他,到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楚庄王时代,楚国更是霸气嚣张,不可一世,“邲之战”,连中原霸主晋国都被他打败,以致后来竟打到周天子的都城洛阳河岸,“问鼎中原”想取而代之的地步,是何等张狂。后来被周天子的大臣王孙满开导“在德不在鼎”,终于提高了政治觉悟,率领军队返回楚国,从此收敛暴行,播德四方,成为楚国历史上英名首屈一指的楚庄王。这就是春秋战国五霸,其他四个国家的国君都称“公”,唯有楚国称“王”的缘由。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巴山蜀水 2023-2-17 13:28
这篇剧情概述也要封杀几年,又解封,又封杀,反反复复,是何道理,真的很厌恶!
回复 巴山蜀水 2015-8-11 20:36
有朋友问费无忌这个家伙结局如何:这个人真的坏啊,后来又设计谋害楚国左尹伯郤宛(相当于第一副总理),害得左尹伯郤宛又被囊瓦杀掉,临死之前高喊:“小人防不胜防,想不到我伯郤宛也中奸计。当年伍奢一家遭陷害,我等明知是冤枉却默不作声,殊不知今日竟步其后尘,难道忠臣都是这样的结局吗?死不瞑目啊!“后来郢都民愤汹汹,酝酿除掉费无忌等奸臣的暴乱,囊瓦见无法控制民情,才和左司马沈尹戍合作,将暴民们抓获的费无忌、同党鄢将师当众斩首——应有下场(十二集中重点写费无忌、鄢将师遭报应的经过)!
    问题是:令尹(总理)囊瓦本身也是个嫉贤妒能大腐败分子大贪官,除掉了费无忌、鄢将师之流,楚国依然首恶未除,风雨飘摇,方有后来的郢都之祸。
     为政者,有德无才昏聩庸碌,有才无德定是祸国殃民!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