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今又是 //www.sinovision.net/?3355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向着你心灵的大殿 我 辉煌的剧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歷史晷昃》

热度 7已有 3138 次阅读2012-4-11 14:17 |个人分类:思考及讨论|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序)

风人无事,喜欢傻愣着时不时地拿文字开心。不善风雨过错,却活在了其中。哪快活往哪扎,风流成性。也是一种活法,由不得自己的。
 
过去是抓着笔玩,如今敲起了键盘,性情却是不改,逮哪说哪;性于念,情至趣,流动往过,风家的意气。
 
笔写下的是字,键盘敲出的也是,只是比较没有了自己,非常地整齐了,自动被排列了,以前的练字都成了废弃,成了枯井一座,只能用来闲时作伴,意淫那份飘去的优媚。
 
今天撞见了一种怪念,凑在一起做了标题,叫:歷史晷昃。原来啊,所有的中西方理论全部源自于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感悟和总汇。人声人语其实都是之后的事。自然才是真正的舞台,人不过是上窜下跳的各式演员,哭哭笑笑地也没个准,哭的指着笑的,笑的围着哭的,也是戏作一场,一场作戏。哭笑都有模样的,无非留给了下了台和未上台的演员一次次的机会,轮番操做哭哭笑笑。
 
这个世界,都知道笑比哭好,却从来没有人统计过到底世界上总归下来是哭的多,还是笑的多。一首生动的交响,不会在意有我无你有你无我的情状。该咋地就咋地吧。捆在一起还不就是“歷史晷昃”。
 
(一)
 
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东汉一个叫许慎的丢下了经济玩起了文字,历经21年,完成了中国文字史上的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辞典”《说文解字》(有别于字和词典,今又是篡改)。书中,由颀刻到象形、甲骨文到金文、大隶到小篆为线脉,归集了中文540个部首,呈献给了当朝天子。
 
中文文字的由来,包括形、音、意和演化被第一次完成地整理了出来。居功至伟。至于到了魏晋时期,中文标音借由希腊、波斯音音和印度梵语对生、韵母的规则做了重要的补进,中文以后的普及和推广才有了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样板。
 
在中国,文字的雏形是象形还是锲形的争论也是喋喋不休。在我,文字的象形一直是主题,也有锲形的,来自于一些意念和一种有思维脉络的规格及演化。拿象形去驳斥锲形,又用锲形去囊括象形,或拿来彼此去推翻彼此,都是不公道的。是中国文人的骚气和文丑。
 
(二)
 
中国有“易”和“道”。史书浑沌,没说得清具体的生成年代,都是大约之说。基本是伏羲氏和周文王合作研究《河图》和《洛书》,完成了《易》,是谁叫开了《周易》和《易经》两说也是模棱两可。总之,假定故事是真的,《易》到今天也有三千年以上历史了。“道”呢?老子李聃创建,距今也是“约2600年”。
 
易理被后来历朝的文人分成二类体系来解读:义理和象卦,义理注重的是事物变化的机理的内涵,象卦则按卜卦的生象解说事体。两下相差超过400年,都入了“卦”(八卦和卜卦:义理和演绎),老子的思想和哲理源于“入周学‘易’”?易生道,还是道生易?关键还得看两个学说是否更准确地站在了事物的最本质上解说“天地人”的本质与关系。简单说:易:指象理;道:法自然。强牵一头,互较高下是对这两个文化理论及精神的横切,而非该有的直联。因为无论从哪里开始还是从那个阶段或角度去看,各家最终都会被“综合”,是纠合两种学说理论最精要的本质,阐明并去发展,而不是因纠结中断于一节。
 
前一阵写过一个博文,叫《大学中央》,感慨“春秋大义”。是坐堂开怀,大括天下的模样。难道如今古风难在?!
 
古人教了我们很好很多。倒是经常要想想,不能断了宏光大流。
 
(三)

无论是《说文解字》还是“易道解像”,中国传统文化里最为辉煌和本质的东西依然要求人们“通过现象看本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向来崇尚,说的是,学海无涯,因而不倦。凡事,要往高远里去,不做离崩分散状。如何选择个体也或整体的站位和角度呢?勤学是一种方式,静思是一种状态,交流是一种欲求,互携共造是一种必要。任何的其他,都是小儿状,人不能一味小了去还自鸣得意。而要了解知会明白掌握好这几个基本的要素和技能,就要多少学得历史。是风人的胸臆。
 
(四)

拆文解字:歷史晷昃。
 
也并非傻家爱故弄,实则确实感觉到,历史规则源于它的原身,源于自然的一种关联。也是我一家独说。同不同意是别人的事。我是立出自家学习的体会,是奉给体弱自家的一剂补药。
 
历:
历的古字体分别为:双禾并列读li(四声),外加,歷,曆,暦。其间还有双禾下面加“止”的,也读li。

 
最早先,农耕的中国以禾禾更生为li,即现在的“历”,说的是惯有惯常的通例,生活之必然。逐次形成了“历”的最早含义:“惯常”和“普遍”。
 
双禾Li下加了“止”,也是li。“止”字在古文里是足即脚的意思。可见,字从象出,意由合成,复指万般生计始于耕作,也即获取生存和繁衍的首要必需。是生态需要,也是自然的顺理。
 
《歷史晷昃》_图1-1
 
双禾加了止,覆上“厂“字头,仍然读li。厂,古文里泛指大野广阔,扩大了视野和感觉的界面,含义不变。
 
之后化为“曆”和“暦”,音同意通,变化仅在于在大野广阔之内,扩展了禾为木,双禾变为双木,且为“林”的景状意向。改“止”为“日”,则有了更多的寓意:“日行而作”。可见以农耕为首要基础的人间活动开始被总结和留记,逐分出节气对农耕和生活活动相关的气候规律。此间,“曆”被人普遍认识和接受,成为如今人说的“规则”。
 
《歷史晷昃》_图1-2
 
史:始于周,为姓。最早见行于甲骨文,是会意用词。扁“口”有点类似今天的“笔筒”,古时用来存放书简,撇和捺,视作人手,意为掌管。之后,“史”字成了“官号”,也即掌管文书历史的文官,如大家熟知的太史令。
 
规与则:
规:制圆之器具;则:古时为“画文”,也即铭刻和字记。复合延伸后,做”规制“、“规范”解。
 
然而,在我,真正“规则”最本质的含义体现在“晷昃”(也读规则,都头顶“日”)里。
 
《歷史晷昃》_图1-3
 
晷:
比较好解释,最早出现在金文(早期为钟鼎铭刻)里,为“日照”、“日影”的意思,复指后来中国人发明的按日照和日影计时的器具。
 
昃:
最初泛指“晨曦”。我个人以为也包括“日光夕照”。古代《易.离》中可以找到见证:“日昃之离,何可久也。”(古代没有问号)。
 
晷与昃合用的话,不难理解到日出日落在“晷”(规制器具)上反映出来的季节性的时段变化和“规律”,规律即为“则”,是暗含有序条理的普遍变化。先是从时间上讲,后又落到“行始行止”上。规则的含义十分地明确。
 
(五)
歷史晷昃和历史规则
 
我在这里对二者进行了比较。是从个人的学习和体验中找到二者的由脉,复通过这种比较说出二者的共同点,以及,相对之下哪个具有更加本质的内涵。
 
化开去,想说的仍然是一种读书、学习、看事、理解间该有的正确方式,繁琐了点,却是花了不大的精力,理清了或有的混乱。我自己以为,这是条非常有用的学习和思考的路径,搞清楚,对学习和学习里的思辩和学识进化不无益处。
 
弄清楚这点,还有助于对事情认识和评断的思维方向。是一条直线的走势,却也横拉了一些东西来,丰富自己的见识,逐渐懂得了,方式不是急匆匆地先分出事情的上下对错是非,而是要大揽综括,然后分出条理和要点来,帮助自己完成可有的最为跺底的最佳认识。
 
如果说《大学中央》是一种学习的情势姿态的话,那么《歷史晷昃》则是一种学习见识历史性知识的过程,也是掌握这一过程里方式、方法、方针的手段,为了规则,也即有效的进程和结果。
 
希望大家给予指正。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6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回复 今又是 2012-4-13 20:07
180pig: 能在此结识您和999这样的博友,有幸有幸。博文和评论或醇厚或睿智或俏皮,功底之深厚,不佩服都不行。
傻家错过了青年时期的大好时光,不行的了;来美国长期没有系统读书了,成了树上的二瘤子。
喜欢玩笑?不会记恨的话,傻家就卖傻一回,我会一点读文字的道道地呢,你的功底要是释放出来,绝不在我之下。留着压着点也好,钢板上种水稻毕竟难成,画几笔大概无碍,拿大桶油漆倒就更好玩。
体态安否?
回复 180pig 2012-4-13 19:47
能在此结识您和999这样的博友,有幸有幸。博文和评论或醇厚或睿智或俏皮,功底之深厚,不佩服都不行。
回复 今又是 2012-4-13 18:38
180pig: 真是好文章,有滋味。读了又读。佩服
补一句:山不转,水转!
你的博名相当地不简单呢?无声胜有声的,别人不知道,你最清楚了。还好,中文网有傻家。
回复 今又是 2012-4-13 13:36
180pig: 真是好文章,有滋味。读了又读。佩服
鞠躬,再次拜谢!
回复 180pig 2012-4-13 12:37
真是好文章,有滋味。读了又读。佩服
回复 今又是 2012-4-13 09:09
mgzww999: 这是一篇知识内涵非常丰富、研究切入点很独特的好文章。从文字入手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由于中国文字的象形特性,文字的演变就是一幅生动 ...
受之有愧,不是客气,是内在深处真正地不敢当。
我们这代人是很可怜的。只是一路拼打过来面无羞色罢了。和我们同龄的多少才俊和有血青年枯萎在历史风潮中了。
这种论文性的东西,我是偶尔写写,却不曾断过,因为还有点子心思和想法。文中我常常会汇入调侃,原出于无奈,载体的承受能力和语义演释的界面太小,而且会动不动地“招揽是非”,所以我必须先在文字和文式上“未开先乱”,把东西做“混”。不然被人乱转也是不好,毕竟是一家之见。心疼的呢,也是没办法,这种东西一换笔式,就可以成为像样文章的。自己“作孽”了自己。还好,我没有功利心,侃侃而言也是风景一道,至于别人说我“混”,也是不在意,我自己非常清楚的。
《说文解字》写前核对了百度等地方,没有一处是完美的,所以我用了“辞”而非字和词典的字眼。不严谨了,被你看出来了。是好的,这里谢过。我们慢慢聊。
再谢!
回复 mgzww999 2012-4-13 07:00
这是一篇知识内涵非常丰富、研究切入点很独特的好文章。从文字入手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由于中国文字的象形特性,文字的演变就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秦统一之前的每一个文字在一定成度上就是一幅简单的图画,记录了社会当时的经济、文化和生活状况,而文字演变的历史几乎可以形成一个回放的历史录像。<说文解字>不是一部字典,它是一部以文字为脉络而记录的历史。希望能看到更多的这样的文章。
回复 今又是 2012-4-11 21:14
心芽: 一看题目有四个字,二个字不识。继续读下去,反复读几次,越来越明白。你解释的非常仔细。晷昃读guǐ zè,我第一次学习了这二个字。听你上课就是了,我从小被教 ...
多谢多谢了。昨天你的博文才棒呢。忍俊不禁呢。
回复 心芽 2012-4-11 20:59
一看题目有四个字,二个字不识。继续读下去,反复读几次,越来越明白。你解释的非常仔细。晷昃读guǐ zè,我第一次学习了这二个字。听你上课就是了,我从小被教育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