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丁咚 //www.sinovision.net/?454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世事乱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为什么要反对中菲南海战争?

热度 1已有 3710 次阅读2012-5-13 12:23 |个人分类:中国时事|系统分类:时政资讯| 中菲南海, 战争 分享到微信

为什么要反对中菲南海战争?

丁咚  文

 

就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我写了五篇专论,各方面意思已经表达得比较全面了,本来不准备继续讨论此问题的。但最近几天来,南海局势似乎又风生水起,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意,形势的发展如同脱缰野马,大大超过了原有的估计。手痒之下,再罗唣一次。

有三件事挑动了民众的敏感神经。一是5月7日,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再次约见菲律宾驻华使馆临时代办蔡福炯,说了一句狠话“中方也做好了应对菲方扩大事态的各种准备”,虽然这次约见总的基调还是规劝菲律宾并表示要坚持通过外交协商解决当前事态;二是人民日报海外版5月8日头版发表署名文章《面对菲律宾,我们有足够手段》,强调对于黄岩岛争端,“菲方不能将中国的善意视为软弱可欺。仁至亦有义尽的时候,忍无可忍就无须再忍”,并声称“忘战必危,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我们没有打不还手的雅兴。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去威慑住各种武力挑衅,哪怕是狐假虎威式的武力挑衅;三是《解放军报》在越战之后首次以“是可忍,孰不可忍”发声,据认为是在黄岩岛动武的先兆。

有人将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对美国的访问与黄岩岛对峙事件联系起来,认为其所欲达成的目标之一是向美方通报中国即将在南海展开的军事行动。

另外,据传黄岩岛渔场内所有菲律宾渔船已经被中方全部驱逐,驻菲使馆已提醒在菲中国公民不要外出。

总而言之,上述种种情况在黄岩岛对峙事件持续长达一个月而菲方并无明显让步的背景之下,被广泛解读为中国准备在南海动武的信号,公众似乎已经可以闻到战争引线被点着后燃烧的味道了。一向好战的官方媒体《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8日晚间在其微博透露隔天社评内容“常此摩擦,中菲不战将是奇迹。”也对中菲在黄岩岛爆发战争作出明确预期。

凤凰博报8日头条文章或许更能反映一部分民众对待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迟迟得不到解决的愤怒心情。在这篇题为《九评在中国南海“扫黄打菲”》的文章中,作者列举了南海必战的九条理由。

老实说,他所指出的这些理由除了极少数尚有些许道理外,大多数都是迎合狭隘的或者狂热的民族主义者的煽动之词,站不住脚。我写作本文的主旨也不是驳斥此文,因此就不细述他的观点了。

我在自己的数个博客发表5篇关于黄岩岛冲突事件的系列文章后,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热情关注,总点击量超过了500多万,加上别的网站或者媒体转载的,读者肯定远远超过此数。很多读者通过各种方式向我反馈了他们的想法。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位曾经参加过越战的朋友给我留言说,他对现在鼓噪发动南海战争的那些人很不以为然,战争只会给士兵带来痛苦和牺牲,同时只会给那些军中的官老爷带来好处。当然,还有些话虽然反映了事实,但由于过于激烈,也不是我这里关注的重点,因此我就不细说了。

我知道,有相当多数人,包括一部分真正的爱国者,一部分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一部分愤青,都早已对菲律宾一直以来在黄岩岛海域的强硬态度不耐烦,并希望中国政府采取强硬手段,特别是战争手段解决。

我在此前的文章中曾经指出中国在周边实行了过时的绥靖政策导致不断出现危机,但在此想强调的是,我不是战争的鼓动者,而且我反对在此次黄岩岛冲突中诉诸武力,反对让活生生的士兵为此次危机埋单。不错,士兵的使命是保家卫国,但绝不能为一场错误的战争白白牺牲哪怕一个战士的生命。

首先,我还要再次强调,中国以往的南海战略的失误或者某些不足,导致了危机不断发生。南海问题不是军事问题,不是战争问题,说到底它是政治问题,是战略和谋略综合运用的问题。为了战略的失误而牺牲战士的生命,而且注定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可谓得不偿失。(具体失误在何处,读者可参看《中国为什么搞不定周边冲突?》及其他各文)

其次,正像刚才说的,在没有提出有效的战略对策的情况下,被菲律宾所迫或者所诱,开打战争,中国很难善加收场。呼唤战争容易,人人都会,而且肯定能迎合大批民众心理,从而赢得他们的支持,但在群情激愤的情形下,更难得的是反对战争。

中国拥有比菲律宾强悍得多的军队,虽然与军事强国相比尚有差距,但在军事上对付菲律宾绰绰有余。有人就提出一个速战速决的方案,要迅速摆平菲律宾。但这个方案的前提必须是,中国活在真空中,在这个真空里,只有中国和菲律宾两国,因此可以为所欲为。但很遗憾的是,中国活在大国林立、关系无比复杂的亚太,而菲律宾就在这个区域的核心地带,在它周围还有大量与中国关系微妙的次重要国家,对中国抱有警惕之心。

可以想象,一旦开战,在最初阶段,中国势如破竹,迅速占据战术上的优势。但很快美国就会根据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对菲律宾提供战略上的支援(此前文章也对美国参战理由进行了论证,此处不再赘述)——为了避免与中国发生直接冲突,美国直接派遣军队参战可能性较小,但不排除其盟国代替其实质介入战争。在美国的示范效应下,原本立场摇摆的东亚国家开始同情弱势者菲律宾,考虑到今后也有可能会遭遇中国的强硬,会通过各种方式,比如政治声明,声援菲律宾,甚至以整个区域的名义对中国进行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停止战争。

中国原本意图依赖的俄罗斯考虑到战略性的风险,最终决定骑墙,只会向中方提供间接支持,包括武器供应和与美国进行战略上的妥协——避免美国直接参战。但也仅此而已,起不到战术上的作用。

有了强大后援的菲律宾的防御力量将空前增强,中国将陷入战争泥淖,并导致战争逐步扩大,难以短期内获胜,必将投入更多兵员和资源,也将使战争耗日持久,并可能在南海周边多面迎敌,从而陷入困境之中而不能自拔。

第三,由此将导致严重的外交和政治后果。中国苦心经营的和平形象毁于一旦,并引发周边各国更多关于中国将实行大国沙文主义和领土扩张政策的担忧。在大国竞逐的亚太区域中国将陷入被动之中,尤其是失去多数周边国家的支持,使他们转而更加坚定地寻找自己的靠山。

第四,自古以来的战争都是少数人获益,而大多数人为之付出代价,用士兵和百姓的血染红权贵的顶戴花翎。战争,将使那些与军工有关的权贵大发战争财,那些与战争相关的同路人获得分量不等的好处,并部分地刺激中国某些部分的经济获得发展。

但总体上将要冒着摧毁中国经济基本面的风险。高度计划体制下市场经济制度尚在实践中磨合,尚未确认为有效的经济模式,仍然十分脆弱。在战争诱导下,中国经济随时面临崩溃的可能,战争的物资消耗也将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民众生活困难。

再者,战争不是说着玩的,是要死人的。虽然中国人口多,但每条生命都是珍贵的,独一无二的,在不必要的情况下谁都没有权利让他们为了一场不属于他们的战争付出生命。如果真要开战,那就让那些主张战争的开赴战场好了,既然他们一心要对菲律宾动武,就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爱国心”吧,否则就不必想着用别人的鲜血来满足自己的狭隘需要。

第五,战时状态将使得加强政治和社会控制拥有更实际的理由,现存的仅有的政治空间也将关闭,一元化领导、军事管制和特殊政策对互联网等新生事物将是个严重的摧残,阻挡中国的进步历程,社会上刚刚产生的积极因素将在萌芽状态被扼杀掉,恢复有待时日,更何况随着战争发展,将有更多于民不利情况出现。

战争的另一个后果是,将加强军方在国家政治谱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军方势力有可能以此为契机坐大,并更多地干预现实政治,改变权力的力量对比。虽然公众普遍希望中国改革,产生变化,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军队不介入,应当成为一个基本前提和原则。防止枪杆子政治,应当成为朝野的一项共识。

特别是目前政治局势比较复杂,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而且即将面临世代交替,在军方介入下引致社会混乱和军事独裁,于国于民均不利。

我认为,目前爆发中菲南海战争的唯一必要条件是,菲律宾方面主动突破底线,采取实质性的军事步骤。

在本文结束之际,我想向那些头脑已经发热的朋友们浇一瓢冷水,清醒地认识到局势,以及自己的处境和位置,从而在战争与否的问题上作出自己的选择。

同时,在此次黄岩岛对峙事件上,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反思,并改进下一步的行动。反思为什么边患纷扰不休?反思何以制止之?

我已经不止一次地提到过,人家不断在争议地区闹事,在很大程度上是看准了中国处在战略上的不稳定期,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并未有效地建立稳固的、长期的国家制度、体制和机制,到目前仍在“摸石头过河”,乃至“摸石头上瘾”,对过河缺少心理准备,因此始终未过河,在国内维持着一种危险的平衡和稳定局面,受不得重大的打击。从这个意义上说,“攘外必先安内”生发了新的意义:中国的核心要务,或者优先工作,是要实施全面的国内改革,改变目前计划与市场、经济开放与政治封闭、崇尚道德与忽略法治、政府权力过大与个人自由欠缺、国富民穷等参差并存的格局,为国家建立有效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实现国家长期、稳定、可持续、可预见地发展。

在此基础上制定严密的外交战略,既全力避免战争,保护国民安全,又坚决维护国家利益。首要的是要放弃在周边领土问题上的模糊战略与和平主义,使之清晰化、法制化,且为领土问题设置底线,特别是战争的底线,罗列战争的必要条款,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1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