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licheung815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48670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美顶尖学生不只“拼爹”:比你有钱还比你努力

热度 1已有 3456 次阅读2015-10-8 09:48 |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留学快讯哈佛最年轻教授谈教育 英毕业生实习人财两空五星金牌教师评选 报名 英青年穷游欧洲23国海外趣闻俄青年冒死徒手扒火车 女孩抓4000个气球上天一成日本人40岁没初吻 8岁男童作文预测地震征集活动有奖调查:手机话费免费拿 留学栏目征稿启事寻找高颜值在线教育产品 参与调查赢50元话费

  

  美国最拼爹的学生都过着怎样的生活 ?顶端的硝烟

  INSIGHT CHINA讯 关于万恶的资本主义,人们经常听到的是富人如何剥削穷人,两级分化如何严重。然而,事实上,富人的孩子真的有更多的机会吗?答案是肯定的。即使在公平竞争 的时代里,这些孩子,由于早早接受了父辈的熏陶,在很小的年级就理解很多“大人应该知道的事”,同时还可以利用关系搞到各种活动和实习机会。人家就是比你 有钱,比你聪明,甚至还比你努力。那么,这些天才级的富二代们到底达到了怎样出神入化的程度呢?

  初遇拼爹“二代” 背景令人咋舌

  这个暑假在美国西岸S校里某个研究中心做研究助理。这是我来美国读了两年本科第一次在美国找到实习。这个实习由两个部分组成:在中国做田野调查半个 月,然后在S校待半个月到一个半月(时长因人而异)。在网站上,这个实习的要求是大二以上,并要交求职信、写作样本、简历和成绩单。

  开始实习后大家互相介绍,我很惊讶居然八个人的实习组里竟然有四个高中生。

  这些高中生都来自美国的“magnet school",也就是最好的学区的重点高中。他们的能力都不错。虽然中文水平差强人意,但基本的我们这类实习生要打杂的事情都能干好。即便如此,我还是难免惊讶,为什么高中生都能来参加这种实习?

  A和B:做生意的校友老爸

  --A和B是两个美国男生,双胞胎。他们父亲是S校校友,做生意的。看准了中国的发展趋势,他们的父母很希望自己的孩子会中文,于是从小学六年级到高 中,每三年就举家去中国住一年。他们联系了我实习的这个单位在中国的对接单位(中国人看到外国人一般都比较好说话),介绍他们的孩子进来了。

  他们这两天专门参加S校的校园参观旅游团。我很好奇,他们已经来过S校无数次,估计比导游摸得还熟,为什么还要参加?他们说,这样花名册上会有他们的名字,他们申请大学的时候可以写上这点,体现兴趣。此时旁边一个S校本科生说,这个没用,因为谁对S校没兴趣啊?

  利用关系网跨太平洋来上课

  --C是一个美籍华裔男孩,在加州一所理科见长的重点高中就读。他自己创建了一个社团,旨在帮助学生发挥创造力。这样一个略微虚妄的目标,要怎么实践 呢?不得不说,这个男孩的组织能力不错。他的团队设计了一系列创造力课程,宣传、美工都做得很好。但是没有受众,再好的想法都没法实践。他的父母专门联系 国内的关系网,让他们在国内某重点高中上了一周的创意课。这个高中生团队横跨太平洋来上课,既体现社会责任感,又体现资源运用能力,正中美国大学申请的下 怀。

  上完课,C就来我们团队实习了。他去年通过父母的关系,已在这里实习一年,今年又一次“续约”,末了,他不忘当着我们的面和中心老大要了封推荐信。有 意思的是,去年他做了格外多额外工作,剪辑了好几个视频,而今年连照片都拍得不多。他自知明年不会再来(因为其志不在研究,而在于推荐信),养精蓄锐起 来,不得不说颇为厉害。

  爷爷是教授的高一生

  --D女可以说是最牛逼的。她才高一,九九年的。这样一个“孩子”也来实习,一开始确实让我震惊。她也颇无城府,一来就告诉我们自己的爷爷是S校教授,父母是H校校友,祖辈聊天时说起,就让她进来了。

  D女实习晚来了两天,原因是她父母带她在东南亚周游四五国后,最后几天还想多去一个国家。我们在S校经常看到各种summer camp,D看到好好给我介绍了美国的summer camp传统:各式各样的夏令营——电脑、各式、发明、各种学科……已然形成产业。对于没有暑假的父母,把孩子塞到各种夏令营可以省一份心。不必担心自己 的孩子在电视和上网中浪费时间,又可以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是,这些夏令营大多数都是收费的,有的还价格不菲。虽然有时候有的 夏令营声称有经济补助,但是这个信息(在我看来)很难传达给真正需要的人。最终能参加这种夏令营的,还是以中产及以上,在特定学区的孩子为主。D前两天实 习结束,去参加跑步夏令营了。

  在实习的大学生中,除了我以外,还有一个S校的本科生,一个东岸某不错的文理学院M校的本科生,以及一个中等综合大学O校的本科生。S校本科生一直在 这个中心工作,暑假也只是“续约”,M校本科生是通过本校特别项目选拔进入,我是自己申请进入,O校的女生的祖辈似乎也和S校有些关系,所以她得以“免 试”。

  这两天,又新来了一个女生,她的父母为她的教育费的苦心,真是刷新我认识的上限。

  目标明确的富有华人之女

  称她为E好了。女生E现在在东岸有名的某私立高中就读(这个学校每年学费将近五万美元,同时,因为它量产常春藤学子,所以是所有有钱人的孩子都向往的 目标)。女生的爸爸是美籍华裔、母亲是中国人。他们很早就设定好了要让这个女生成为双语、双文化的国际人才的目标,在女生在美国读到六年级后举家迁到上 海,把女生塞进了上海非常好的一个初中。

  这个女孩就从几乎完全不认识中文,到现在听说读写流利。因为小时候英语底子很牢,所以她两种语言都没有什么问题。女孩没有参加中国中考[微博],而是 一直准备美国中考,然后来美国参加了一系列顶级私立高中的入学考试。最后被现在所在的这个学校录取。目前她的父母还在上海工作。女孩每年数次往返中国。

  进入一个好高中在本文中已然不稀奇了。为什么说这个女孩能刷新我的认识上限呢?原因是,这个女孩从高中第一个假期开始就参加各种实习。报刊杂志上常说 的美国家长[微博]让孩子打工、卖冰淇淋之类的,显然不在这些孩子的眼里。上个暑假,她在国内某知名电视台实习(这种实习往往国内名校大三学生才能找 到)。这个暑假更让我震惊:她先在硅谷一个科技企业实习了一个月,然后到云南参加他们学校的“哲学、经济学研究夏令营”,回家暂歇两周后,又飞回美国参加 这个中心的实习。他的父母怎么费心打点,可想而知。

  当我问她:“是你们学校高中生都这么忙吗?”她说,当然啊,我有同学去华尔街日报,华尔街的金融公司里实习的。大多数本科生进入大学时,写简历费半天劲也想不出个名头,而这些早早就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已经跑到下一站了。

  以上说的这几个高中生,能力都不错,尤其是社交能力,想来我高中时远不如他们。从小就被赋予无穷机会,让他们很难不在各种选拔中脱颖而出。

  下午我看着女生E发呆,想象我是大学录取招生官。在这样一个孩子的申请面前,我即便知道这么多的名头,很大一定程度上与她的出身相关,但我还是不得不 承认,经历了这些大舞台的历练,这个孩子必然会更有可能成功。这种早早形成的视野、多角度思考的可能,都是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最终还是要问那样一个问 题:一流大学是要选最可能成功的人,还是在自己的先天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付出了最多的努力的人?如果是前者,贫穷,甚至是大多数普通的孩子几乎根本没有博弈 的可能,即便是天才也很难有足够的平台让其发展。如果是后者,美国的大学将会无法做决定——因为在每一个申请者有十分钟的被审阅时间的机制里,信息高度不 对称,且难以量化。这个游戏怎么看,都是赢家通吃。

  只靠“拼爹”争资源? 努力意识不可少

  资本主义世界最终会变成简奥斯丁笔下的单极化世界吗?从不同的视角,能论证出不同的结果。但是一个规则是很显然的,就是对于已然居于上层的阶级,下沉 的可能性比依然居于中下层上浮的可能性小。对于居上位者,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社会资本,都很难被某一代很快地“挥霍”尽。如非有巨大的社会变革,便只 能指望制度(政策)和价值观(慈善)。而这些,这又是好多篇论文也讨论不完的话题了。

  不过要说我是想通过这篇文章来传递出“全世界都拼爹”的观点,那就大错特错了。。

  首先我想从宏观的角度展开——如果不是官二代和富二代,没有被给予的先天资源,要用什么方式去打破阶级垄断,实现人生理想?恕我成功学一点,是无数次 被重弹的老调:意识,目标,行动力和资源。四者缺一不可。优越阶级常常能给子女提供最后一项,但是前三项有高度不稳定性,所以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树立。前 三项的缺失,也是从古到今许多“富不过三代”的故事的来源。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意识和目标未能及时树立,加上资源的缺失,也是大多数贫穷阶级未能让下一代改善现状的原因。但是,造物主(或者说,资本主义制度) 在设计游戏时,保留了一线仁慈。它让意识和目标的形成不像资源那样有绝对壁垒,通过一个叫教育的窗口,实现将各种沙子混在一起互相“传染”意识和目标的效 果。在中国,还有叫做“改革开放”的好物,让许多人在制度换代的间隙抓住资源,实现目标。

  意识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也以多种形态呈现,但是这个意识正是优越阶级付出千百种努力捣腾实习想让他们的后代拥有的。对于很多优越阶级的成员,让孩子在 简历上添金只是做实习的部分效果,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有一种“优秀”的自我观感,并想保持自己的优秀。这几乎是所有一流大学的学生必须患上的强迫症——我 要努力,要傲立于人群之巅。有了这种意识,再加上通过早期涉猎各大领域后早早明确的目标,加之已有的资源——这便是从早期教育到职业晋升的阶段,优越阶级 确保他们的孩子继承他们的能力和财富的主要方式。

  一个人除非是聪明得让人无法直视,早早就被送到特殊渠道培养。否则意识的来源无非来自于几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所在社会群体的影响。而这三者都是个人努力有可能突破的。

  家庭教育

  学龄前的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一生经历的家庭教育的最主要的部分(因为后期主要由学校教育组成)。我所在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地区的儿童在早期教 育中得不到足够语言、社交、认知、和运动能力的培养,而主要的问题来源是——他们的父母没有陪孩子玩。这导致他们在各方面能力(尤其是语言能力,研究表明 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有显著关系)在学龄时都无法和有良好的学龄前教育的孩子相比。这从一开始就会导致自卑等心理,导致提前辍学、缺乏社交能力等问题。所 以,如果你有一天有了孩子,无论如何要经常和他或她交流,启发其思考能力,最大可能提高他(她)接触事物的空间,以及和亲人在一起感受爱的时间。

  家庭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在于给孩子设定目标。而许多家庭的吃亏就在于由于信息源受限,无法为孩子设定一个跳脱先天资源局限的目标。在英国七年拍一次 的纪录片《7 up》《14 up》系列中,让我尤为印象深刻的就是,贵族家庭的孩子很早就知道自己最终想去牛津剑桥,而贫穷的孩子甚至不知道大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有着学而优则仕的 传统的中国可能程度较轻。但许多家庭中,诸如女孩子不要走得太远,读书太多找不到对象等意识还是普遍存在。人是受社会期待激励影响的,在价值观形成初期, 任何抑制性的观念,都有可能让儿童后期缺乏“变得优秀”的动力。而我周围认识的所有优秀的朋友,无一例外有着对孩子有较高期待的父母。有很多明智的家长, 自知可给予孩子的资源有限,鼓励孩子通过自己接触其他群体来形成价值观。相信很多读者的父母一辈都是从中国农村走出来的,父母的父母们功不可没。

  学校教育

  我们接下来讨论学校教育。

  我较为了解的国家只有中国和美国,无法对其它国家作出评判。但是不得不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制度是相对公平的。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好“基本是升学 的唯一标准(据我了解总体情况还是大致这样)。这种体系有诸多弊端,例如不注重对素质的培养,学的知识用不上等等,但是对于大多数没有先天条件的学生来 说,教育还是最可靠的改变自身资本结构的方式(注意,我并不是说它一定保证每个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并不是说这能最大化自身命运的改变,而是“最可 靠”,也就是说,初中毕业去做生意,有A几率成功并且长期成功,读大学有B几率从工人变成白领,B大于A)。

  学校除了授予知识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授予意识。中国学生在校的超长时长,最大化了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影响。如果因为环境所限,无法进入一个有积极意识的 群体,就要在下一轮公开选拔中,争取进入这样一个群体。这就是古往今来中国科举制度以及众多升迁制度的基本逻辑。因此,考学,进入一个意识渲染环境好的群 体,是大多数非优越阶级的唯一选择。

  在学校之外,一个拉大阶级差异的主要时间段就是假期。我在上一篇文章中主要介绍的也是优越阶级度过假期的方式。我曾经做过家教,对现在国内中产给儿童安排假期的方式有所了解。

  因为我自己也经历过上补习班的经历,我的感觉是:补习班最大的作用就是保证学生不在做没有用的事情。但同时,补习班本身未必是有用的。补习班的学生处 于被动思考状态,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提前做了开学以后本来就应该做的事情。在同样的经济支出的前提下,或许学习一门学生本身感兴趣的运动或者乐器的意义更 大。

  而在经济水平有限的前提下,最好的度过暑假的方式就是广泛的阅读。青少年缺乏阅读动力,可以对症下药。儿时我暑假基本浪过,我父亲曾用100元引诱我 读《三国演义》,此时想来这种“交易”既能提高我的文学素养,又让我赚到买玩具的本金,实在是很妙的一招。我上篇文章提到的S校本科生(对参观学校不屑一 顾那位),从未参加任何夏令营,上的也是很普通的高中,但是她每个暑假坚持大量阅读,锻炼了思维能力,上高中后参加学校的辩论队能够很快地形成论点,最终 被学校派出送到全国的辩论赛取得名次。

  进入大学阶段,个人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空间就会大许多。因为相比于高中生,大学生(尤其是大二以及以上)有更多的名正言顺地申请各类实习、活动以及项目 的机会。如果能够对自己有短期以及中期的规划,大学较为集中的资源、较为公开的信息渠道以及相对公正的选拔制度都能让年轻人有提升自我的机会。

  虽然相比优越阶级,可能这类机会的争取过程会相对较为坎坷,但是总的来说,在大学的平台上,有一定行动力、目标明确,资源缺乏不是毫无解决之道的。现 在国内网络平台发达,我在前一阵子帮身边的人关注实习和活动,发现无论是想做科研、商业、科技、法律还是公益,国内的机会都非常多。

  我身边的W同学,在某国内名校读一个很难找工作的专业(真的很难找!),暑假想找商业类实习,投了超过三十份申请,往返上海十余次,最终有两家不错的 选择。这个过程一方面确实说明靠自身打拼辛苦,但另一方面来看,这一过程让他对许多领域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好地理解了商业世界的人才聘用逻辑,也让他 更成熟。W同学的一个前辈,大一找实习投了数百封简历,这个过程让他很好地知道了想进入的行业最想要的是什么。他在大学期间专门针对他的目标发展自己的知 识体系和技能,最终进入了最想进入的企业。

  所在社会群体的影响

  在教育阶段以后,就是所在社会群体的意识。这一步我还没有走到,但是想来逻辑基本相通。在择业以后,配偶、同事、友人、亲人这四个主要的交往对象将会决定个人对事物的取舍和追求。对现有群体不满意,就发掘自己想去的群体需要什么样的准入条件。

  总的来说,有资源是好事,没有资源,只能自己去创造。

  这些话,我自知知易行难。写出来,给没想明白的朋友一些启发。想明白的朋友交流交流。在奋斗的朋友一起共勉。(来源:INSIGHT CHINA 作者:沈池风)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