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投资.中国 //www.sinovision.net/?59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四海之内皆兄弟 共舆而驰 同舟而济 --集自《论语》、《后汉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全球两类大震荡-地震、金融危机(下)

已有 2136 次阅读2010-4-4 07:37 |个人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在《全球两类大震荡-地震、金融危机(上)》中我提示了造成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地壳内部的能量不平衡。同样原理,在这次已经历时近2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一系列的“不平衡”也就构成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动力。这也是我把这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放在一起讨论的原因。

金融危机

在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很多学者和评论家把产生危机的原因归结为:1、把房贷贷给了不该贷的人;2、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不力;3、金融衍生品复杂化和过度的投机;4、美联储的监管不力。我们不否认这些是次贷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但催生这些原因产生的核心因素还有两个,一个是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所产生的巨额军事开支以及不断上升高达9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这需要刺激美国的经济,于是就发生了把房贷贷给了不该贷的人的事情,金融机构也就通过次贷把风险象踢皮球一样互相转移;美联储和格林斯潘也就根据政治和布什的需要滥发美元,而对风险睁只眼闭只眼。这些因素构成了美国经济内部的一系列“不平衡”,这些不平衡最终会导致危机的爆发,就像大地震和火山喷发,也象即将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在世界的历史上,因为发动战争而导致经济危机最终覆灭的王朝不在少数,即使现代也不乏国家因发动战争或军备竞赛而经济倒退的例子,这里不详细讨论。另一个核心因素是笔者以前不曾提到的-来自低收入国家廉价商品与服务的冲击,这是外部的“不平衡”,正是这种来自外部的“不平衡”力量的冲击,美国、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上升,由此导致房贷危机-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一些银行倒闭了,一些企业倒闭了,更多的人失业了,罢工的事件也接踵而来,法国的航空公司员工罢工、英国的航空公司员工罢工、英国的铁路工人罢工......。相信以后类似的罢工还会不断发生,因为这种来自外部的“不平衡”还将长期存在,因为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还远远高于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的人们还要继续购买大量的廉价的商品和服务。因为生产同样一种商品所需的原材料、能源、工时,发达国家和中国等国差别不大,差别大的是员工和管理人员的工资。这就产生了同样品质的鞋,在中国可能只需20美元就可以买到,在美国可能要200美元或者更多才能买到。因此美国人会很乐意买中国生产的鞋,除了价格十分低廉以外还不需要付出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的代价,所需要做的就是关闭生产鞋的工厂和多发行一些美元,再抬高资源品和高技术产品的价格。欧洲航空公司在高油价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压力下日子难过是可以想象的,低工资的中国航空公司今后逐步占领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也就是时间问题。因为中国的人均收入还不到美国的1/10,中国贫困地区的人均收入更是少的可怜,据最近CCTV报道,云南、贵州等干旱地区受灾人口达2480多万人,这些都是贫困人口,收入极低,有一户农民全家一年的收入只有200元人民币!政府救济1000元,1200元要3口人过一年!

因为中国中西部还有大量贫困人口,政府计划在20年内向城市转移4亿人口,这是十分巨大的数字,每年要新增的就业人数是1200-1300万人,欧洲一些小国总人口也没这么多。中国的低工资和不断膨胀的就业人口以及低廉的商品价格与偏低的汇率都会形成对欧美的“不平衡”压力,而印度等国无节制的生育所形成的人口压力也同样巨大,印度10年后人口数量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这是世界的隐忧。

大地震是不平衡的能量聚集转为释放的过程,经济危机的爆发也释放了欧美国家的内部的一些不平衡力量和因素,可以达到某种暂时的平衡,但只要发达国家和人口大国的人均收入还存在巨大差距,这种平衡就是暂时的,而不平衡的力量就会酝酿新的危机。要解决目前不平衡的办法是大幅提高中国的最低工资标准和人民币升值,让中国人的收入减少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大约达到美国人1/5的水平。

心吾   2010.4.5 中国南京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