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老榕树 //www.sinovision.net/?799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榕树虽老,枝还繁,叶仍茂,还有生机。希望在老朽之前,能为大地增添一点绿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同光名伶”何止“十三绝”

热度 4已有 5802 次阅读2014-6-23 14:33 |个人分类:北京拾趣分享到微信


目前,中央电视台正在制作18集人物专题片《同光名伶十三绝》,拟于今年11月播出。


何为“名伶十三绝”?其实是指清同治、光绪年间画师沈蓉圃绘制的长卷,名为《同光名伶十三绝》。这“十三绝” 有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丑角都是徽班进京后从演唱徽调、昆腔转变为京剧的奠基人,都是当时的名角


沈蓉圃是晚清民间画师,善绘戏剧人物画像。他虽然很有名气,但如果不提及《同光名伶十三绝》,大概知道他的人也不会太多。当时沈蓉圃参照清朝中期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中的戏曲人物,把这13位名角画在了一幅长卷上,然后把它挂在京城前门廊坊头条听诚一斋里,据说这是沈蓉圃的铺子,取名《同光名伶十三绝》。

 

该画原图高约三尺,长有丈余,所绘人物形态自然,各具表情,衣帽须眉,真实细腻,通过绘画中演员之扮相、面部之表情及服饰之特点等,生动地展现出每位演员的人物性格特点。

 

画卷一经传出,沈蓉圃随即名声大振。后来《同光名伶十三绝》几经周转,传到梅兰芳家,成为梅家传之宝。据说梅兰芳先生逝世后,其家人把这幅画献给了国家。

 

这幅《同光名伶十三绝》是京剧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1943年由进化社《三六九画报》总编朱复昌以400元收购,进行彩色缩印,与《同光名伶十三绝小传》一同出售。187632日,上海《申报》有篇题为《图绘伶伦》的文章:“十三名脚,各着登场冠服,无不酷肖其人,可谓传神之笔。”

“同光名伶”何止“十三绝”_图1-1

前排、后排混排:郝兰田(行路训子·康氏)、张二奎(一捧雪·莫成)、梅巧玲(雁门关·太后)、刘赶三(探亲家·乡亲妈妈)、余紫云(彩楼配·王宝钏)、程长庚(群英会·鲁肃)、徐小香(群英会·周瑜)、时小福(桑园会·罗氏女)、杨鸣玉(思志诚·闵天亮)、卢胜奎(战北原·诸葛亮)、朱莲芬(玉簪记·陈妙常)、谭鑫培(恶虎村·黄天霸)、杨月楼(四郎探母·杨延辉)。


十三绝

程长庚18111880,字玉山,安徽潜山人,道光年间进北京,唱文武须生,且为人正直。同治、光绪年间,他只有三十多岁,但已开始总管四大微班,被同行尊称大老板。一日,某权贵大宴京城公卿,以《文昭关》剧试诸伶人,由于场面太大,无敢应者,程长庚自告奋勇上台,后台伶人无不侧目。程表演做派细致,念白清脆,唱腔宏亮有力,震惊四座。程长庚用字行腔讲究四声韵,唱、念准确过人,嗓音高亢雄厚,行腔朴素无华。擅演《群英会》的鲁肃;《文昭关》的伍子胥;《华容道》的关羽。


张二奎(生卒年月不详),又名张尔奎,原籍浙江。道光、咸丰年间来北京,入四喜部。他工老生(末角),戏很多,生末兼备,仪表修伟,善演帝王戏。如《金水桥》、《上天台》等,冠袍登场,俨然帝王风度。嗓音虽欠宏亮,但唱起来声韵浑厚,念白尤为清脆动听。所演末角戏,如《天雷报》、《九更天》、《胭脂褶》等,无不脍炙人口。

   

卢胜奎18221889,祖籍安徽,出身仕宦之家,自幼酷爱戏曲,常与剧界人士交往,因考试不中遂入梨园,初演即为程长庚赏识,约其入三庆班,并隐去真名,取“胜奎”为艺名。卢胜奎文化功底很好,善长编剧,当时三庆班所演36本连台本戏《三国志》,即出其手。他一生所编剧本大都流传至今。因剧本为一台戏之根本,故人称其“卢台子”,因此是最早的京剧剧作家。程长庚见卢台子剧本甚喜,即令台子为编导并排演。卢台子还是丑角巨匠萧长华的义父。


杨月楼18441890,又名久昌,安徽潜山人。自幼从张二奎学文武老生,所演《打金枝》、《五雷阵》、《天雷报》等戏,唱念做打无一不精。后改演武生,《恶虎村》、《连环套》、《昊天关》等,皆奕奕有神。他演孙悟空猴戏,动作神态与猴无二,有杨猴子之称。杨月楼最名贵的戏是在《长坂坡》中演赵云,扮相魁梧,英姿飒爽,唱念做打,非一般人所及,每年只在年底封箱前二、三个月前演一次。杨月楼之子杨小楼,亦是武生杰出人才,慈禧赐名小杨猴子,杨小楼文武兼备,嗓音、体力至老不减,被后人称之武生一代宗师


谭鑫培18471917,又名金福,湖北人。他在未成名之前到处跑码头、搭班唱戏,所见甚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是程长庚弟子,早年倒嗓随父在三庆部唱武生时,就暗自专心学习程戏艺术,钻研程在吐字行腔时的技巧和运用鼻、齿、舌、唇、喉的过硬功夫。1905年,丰泰照相馆于琉璃厂的土地祠,为其拍摄了《定军山》片段,该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黑白无声影片。他和余三胜是同乡,在口音上很接近,因此,他在吐字用腔方面又很自然地吸取了余三胜擅长的汉调优点;在京腔方面,他还吸取了张二奎巧于偷换气的优点。总之,他汇集了老一辈精华,经消化并艺术实践使之融为一体,在继承基础上加以发展,创造出新的脍炙人口的谭派。


徐小香18321912,苏州人,从小居京学戏,昆乱兼学,文武不挡。他演三国戏《群英会》中周瑜和《辕门射戟》中的吕布,风采英俊,器宇轩昂,为剧中上品。他饰演《八大锤》中陆文龙,在车轮战中遇四锤将时,各有不同身段及打法,绝不雷同;舞双枪时,鸾带下垂,并不绕围腰间,而旋转自如,毫不紊乱,其功底之坚实,可想而知。


梅巧玲18421882,字慧仙,苏州人,因其体态丰满,故有胖巧玲之称。他幼年从旦角名宿杨三喜学昆旦和花旦。他性格温善,待人宽厚,为人正直,办事公道,30多岁就掌管四喜班。梅巧玲擅念白戏,做工戏亦有独到之处。他饰演的《雁六关》、《四郞探母》之肖太后,扮相、作派,可谓一时无双。他扮相雍荣华贵,穿戴旗妇官服,一出场,四座无不鼓掌欢迎。


时小福18461900,字琴香,安徽人。幼年来京,从名旦徐阿福学青衣,学成后,微班四部争相聘请。他嗓音委婉嘹亮,唱腔极富情韵,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誉。时小福能戏极多,曾以《三娘教子》享誉一时,所演《窦娥冤》、《三娘教子》、《汾河湾》等戏均称绝技。光绪二十五年,时小福应邀赴于某名府,所定剧目中有张霭卿的《五花洞》,但张未及时到场,时小福扮装出演,精彩纷呈,台下无不称绝。


余紫云18551910,原名金梁,余三胜之子,幼年时随父来京,从梅巧玲学花旦,并跟着胡喜禄学青衣。其戏路极宽,尤精跷工。同治、光绪年间入四喜班,演《彩楼配》、《赶三关》、《梅玉配》等戏最为出色。紫云演《二本虹霓》,扮演丫环,献盘一场,托盘疾走圆场,犹如杨柳随风,婆娑有致,极为优美。其演《出塞》饰王昭君,自弹琵琶,曲调悠然自得,唱调珠喉宛转,清晰动人,世人称为一绝。


朱莲芬18361884,苏州人,为名昆旦朱福喜之胞弟。他早年学昆旦及花旦,后学皮簧戏。文、武、昆,各有所长,会戏很多。同治年间加入四喜班,名重一时。演《思凡》、《寄扇》、《寻梦》、《金山寺》等戏,声容并茂,尤其《挑帘裁衣》一剧,泼辣灵活,甚称一绝。朱莲芬书法学咸丰进士潘祖荫,偶为其代笔,可以假乱真,得者如获至宝。


郝兰田18321872),安徽人,咸丰年间来京,初学青衣,后改老旦。在四喜班与当时三庆部谭志道齐名,谭殁,只有兰田独唱老旦。大凡老旦戏兰田无一不会,以《吊金龟》、《行路哭灵》、《徐母骂曹》、《滑油山》、《目莲教母》等最为拿手。兰田嗓音高亢有力,唱腔尾声苍老深沉,念白真似老妇人讲话一般。他与张二奎、梅巧玲等合演《四郞探母》,扮演佘太君,实为老旦之一绝。


刘赶三18171894,名宝山,天津人,自幼读书不得志,改业学戏,初学须生,后学丑角。他做戏灵活而泼辣,但不失大雅。一日,慈禧命演《十八扯》,赶三在戏中饰皇帝,插诨说:我为假皇帝,尚能坐,而真皇帝反而侍立。那时,慈禧侍光绪极苛,赶三借此鸣不平。赶三戏很多,演《拾黄金》能双手操琴;《二进宫》李艳妃、徐彦昭、杨波三个角色,由他一人饰演,自拉自唱;赶三演婆子戏最为出色,进宫给慈禧演戏,赶真驴上台,慈禧喜之,传旨允许赶三骑驴进宫表演,他在驴颈上加一串铜铃,宫延内闻铃声就知赶三到来,显耀一时。


杨鸣玉18151894,人称杨三,苏州人,曾在原籍学昆曲。搭四喜班子演昆丑,以后又兼学皮簧戏,文武兼备所演各戏无一不佳,无论演主角、配均甚得当。甲午战争后,清廷签订卖国条约,坊间曾流传“杨三(鸣玉)已死无苏丑,李二(鸿章)先生是汉奸”之说,足见其影响之深。他为人耿直,不苟世俗,为后人所赞誉。   


十三绝中有生、旦,但无净角。据早年老艺人说,当时净角甚多,能称绝者也出不少,此幅画中之所以无净角者是因作者不善于勾画净角脸谱,并非没有名净。其实,就算沈蓉擅长勾画净角脸谱,面对当时京城的梨园盛世,同光名伶何止十三绝






图片和文字资料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4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