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顾绍骅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9924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杜堇

已有 1013 次阅读2022-7-27 21:51 |个人分类:顾绍骅艺术观点与作品|系统分类:艺术分享到微信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杜堇
有视频的本文地址


【编者按】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无不是文化的产物。首先是文化、思想(文学),然后才是艺术(技艺)。中国书画是中国人文情思里最为深重的沉淀。中国画的文化蕴藉又远在绘画之外,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来又讲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基础。文化可以渗透到一个人的心里,渗透到一个人的血液里,是深层次的,是不容易改变的。

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当前,无论是中国画展览,艺术市场上,还是书画课堂等等,能够见到的中国画,基本是没有题画诗的“白板”。当下不少画家以西方绘画作为中国画创作的参照,以此倡导所谓融合中西绘画以加强“视觉冲击”和写实效果。其结果造成了中国画的发展不但失去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也一度出现了极其萧条的现象,在这种外来文化意识决定下会将中国画引入末路;因此,我们不能舍本求末,尤其是当前中国处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民族文化观念,“诗情画意”应该是中国画艺术发展的大趋势。顾绍骅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社会责任感,面对当前美术界的西化现状,提出中国画的发展必须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中国画最大特点是思想性,人格艺术,养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即:中国民族文化的中国画,是具有“诗、书、画、印”等民族文化特征,这是中国画的根本;其最高境界就是“诗情画意”。“在弘扬民族文化这个事上,我们都应该做铮铮铁骨的好汉,不能卑躬屈膝!生存世界上,得有思想,负责任,要无愧于这个时代,没有文化是不行的!”“顾绍骅的诗情画意”(中国画的诗情画意),经过数十载的探求,主张应该从《中国画评价标准》。我撰写了以古为证 汲取精粹 发展创新 面向未来等等论文来阐述------。

历史上中国画审美、品评标准的发展沿袭考:顾恺之 《女史箴图》箴文,卷末的 “顾恺之”名款,梁元帝 萧绎《职贡图》为例:“楷书榜题,疏注国名及其山川、风俗、历史及历代交往情况、纳贡物品等”从此开创书法与绘画一体“中国画题跋”的样式唐代时期的绘画成就,超过了以前各代,影响到当时的东方各国,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王维开创诗与画的结合——的萌芽。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画家云集、各有特色,可谓是光耀璀璨。两宋时期整个宋朝占世界的GDP的65%,还有80%的说法,是中国历史最富有的朝代,(宋代是“中国的第一次文艺复兴”早于西方绘画“文艺复兴”的十四~十六世纪,大几百年。)宋徽宗在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的艺术成就却是不可否认的,有“书画皇帝”和“丹青皇帝”的称号。亲创粗笔水墨花鸟,更加主流和严谨,特别是创立了“中国画的诗情画意”标准形式——集诗书画于一体(这样的形式犹如“声光电+SanDisk效果”的电影,其艺术效果好;若是缺少题画诗,就像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或,“便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样难以表达作品中的思想、情怀!),自此成为了中国文人永恒的精神追求。元代绘画在继承唐、五代、宋绘画传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标志就是“文人画”的盛行,绘画的文学性和对于笔墨的强调超过了以前的所有朝代,书法趣味被进一步引申到绘画的表现和鉴赏之中,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明代绘画传承宋元精华并演变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逐渐稳定,绘画艺术出现了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呈现出流派纷繁、各成体系、百花齐放和各画科全面发展的局面。总的说来,元四家的影响在初期犹存,前期以仿宋“院体”为主;中期以后,以吴门各家为代表,回到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派,占据画坛主流。文化典故成为绘画内容,以谢环、王绂、李在、仇英等为代表;《杏园雅集图》明·谢环,《山亭文会图》明 王绂,《琴高乘鲤图》《圯上授书图》明 李在,《松下论道图》明 仇英等等。中国画的诗情画意得到传承!如王履、郭诩、沈周、文徵明、唐寅等等,诗书画样样精到;如《琵琶行图》明 郭诩,《庐山高图》明·沈周,《雪山行旅图轴》明 文徵明,《落霞孤鹜》明 唐寅等等。

杜堇,明代画家,生活在十五至十六世纪初,原姓陆,字惧男,号柽居、古狂、青霞亭长,江苏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唐寅30岁左右与杜堇相识,甚受其影响。杜堇的人物画宗法李公麟,笔法精劲流畅,别具秀逸之态,因此他被推为当时画坛的白描高手。其人物画大都表现古代传说故事或逸闻趣事,并以山水及园林景致为衬景,有的还题诗作赋,显示着一派文入画的格调。宪宗成化(1465—1487)中试进士不第,绝意进取。工诗文,通六书,善绘事,界画楼台,最严整有法,山水树石不甚称。人物亦白描能手,花草鸟兽并佳,又能作飞白体,宜乎宗之者众。

明代中期的画坛,除了活跃着以沈周,文徵明等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和以戴进,吴伟为代表的“浙江画派”之外,在南京还出现了一些独具风格的文入画家。他们个个能诗、能文、擅书、擅画,隋开朗,豪放不羁。杜堇就是其中的一位。

《古贤诗意图》明 杜堇 纸本墨色 纵28厘米,横1079.5厘米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古贤诗意图卷》共分九段,明代金琮书,杜堇绘,构图简洁,意境清幽 分别为:右军笼鹅、桃源图、把酒问月、听颖师弹琴、茶歌、饮中八仙、东山宴饮、咏水仙、舟中夜雪。图中人物用白描法,笔法细劲透逸,形象生动有神。树石、藤草、桌椅、车、马、小舟等点景穿插有致。墨色淡雅,但淡而不薄,雅而不空。构图简洁,意境清幽,皆得诗意要旨。

依次描绘

右军笼鹅:李白诗《王右军》

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山阴遇羽客,要此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

桃源图:韩愈诗《桃源图》

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流水盘回山百转,生绡数幅垂中堂。武陵太守好事者,题封远寄南宫下。南宫先生忻得之,波涛入笔驱文辞。文工画妙各臻极,异境恍惚移于斯。架岩凿谷开宫室,接屋连墙千万日。嬴颠刘蹶了不闻,地坼天分非所恤。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渔舟之子来何所,物色相猜更问语。大蛇中断丧前王,群马南渡开新主。听终辞绝共凄然,自说经今六百年。当时万事皆眼见,不知几许犹流传。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樽俎异。月明伴宿玉堂空,骨冷魂清无梦寐。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人间有累不可住,依然离别难为情。船开棹进一回顾,万里苍苍烟水暮。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

把酒问月:李白诗《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听颖师弹琴:韩愈诗《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凤皇 一作 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杜堇_图1-1

茶歌:卢仝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饮中八仙:杜甫诗《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东山宴饮:杜甫诗《陪王侍御同登东山最高顶宴姚通泉晚携酒泛江》

姚公美政谁与俦,不减昔时陈太丘。邑中上客有柱史,多暇日陪骢马游。东山高顶罗珍羞,下顾城郭销我忧。清江白日落欲尽,复携美人登彩舟。笛声愤怨哀中流,妙舞逶迤夜未休。灯前往往大鱼出,听曲低昂如有求三更风起寒浪涌,取乐喧呼觉船重。满空星河光破碎,四座宾客色不动。请公临深莫相违,回船罢酒上马归。人生欢会岂有极,无使霜过沾人衣。

咏水仙:黄庭坚诗《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舟中夜雪:杜甫诗《舟中夜雪有怀卢十四侍御弟》

朔风吹桂水,朔雪夜纷纷。暗度南楼月,寒深北渚云。烛斜初近见,舟重竟无闻。不识山阴道,听鸡更忆君。

杜甫诗《对雪》

北雪犯长沙,胡云冷万家。随风且间叶,带雨不成花。金错囊从罄,银壶酒易赊。无人竭浮蚁,有待至昏鸦。

杜甫诗《又雪》

南雪不到地,青崖沾未消。微微向日薄,脉脉去人遥。冬热鸳鸯病,峡深豺虎骄。愁边有江水,焉得北之朝。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杜堇_图1-2

《玩古图轴》明  杜堇 绢本设色  126.1x187厘米

我们能想到的古人的精致生活如何,中国美术史上留下的图像更为直观。明代杜堇的《玩古图》就是这样一幅作品。里面翔实记载了当时文人士大夫赏玩文物书画的情景。此《玩古图》为双拼图,描绘鉴赏古器和琴棋书画等文人的游艺活动。画面上共有六人,二位长须老者细细欣赏桌上的古玩,前面一少年手持蒲扇聚精会神扑蝶,右后方俩仕女面含微笑,似正在聊琴棋。六人中有三人额头点白,似有唐人作画风格。杜堇,明代画家,字惧男、号柽居等。

原画可能曾被裱装成立屏。主题除了鉴赏古器,也在描写琴棋书画等文人的游艺活动。画风秀雅古朴,饶有南宋院体余韵。杜菫此型工笔人物画,对唐寅中期风格,深具影响。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杜堇_图1-3

《题竹图》明 杜堇 绢本设色 纵189.5厘米,横104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该图画面右上方画家自题曰:“竹色经秋似水清,小阑凉气午来生。新诗题上三千首,散作铿金戞玉声。柽居杜堇。”下钤印两方,一白文印文字不辨,另一为朱文“青天白日”印。

 【典故】东坡题竹故事。苏东坡画竹用朱色,客或问:君有见朱竹乎?东坡答:子又见黑竹乎?相对大笑。杜古狂画学南宋院画而近浙派,文人不喜,故名于明画苑而不显。然行笔洒落,气宇昂扬,岂非宜写东坡故事。

 此幅为杜堇大幅作品的代表作。图绘一文士头戴高冠,着广袖长袍,面容萧散,长髯飘然,正执笔在竹上题诗,其左侧一童子捧砚侍立,右侧一老一幼凝神观看。背景有山石、石栏等。从文士穿着、神态和题竹的主题来看,画面正中高帽长须、执笔题竹者即为苏轼图中人物衣纹简洁,多方折用笔,或起笔略顿收笔渐轻,或起笔较轻收笔略顿,转折处多略顿,是在浙派戴进所创蚕头鼠尾描的基础上演变而成,但相对戴进之苍劲雄放而言显得较为文雅内敛。人物衣纹作兰叶描,又稍见转折和顿挫,纤细而有力。墨竹主干细加晕染,逐节分明,笔墨亦显细秀特色。唯山石勾皴较随意,多尖峭折角和方向不定的短皴,近似“浙派”戴进的山石,其画法似乎与“院体”、“浙派”有一定关系。杜堇的画风也反映了成化、弘治时期绘画所具的时代性。图中翠竹挺拔,山石耸峙,其中前景山石用侧笔皴擦点染,笔墨酣畅,动感较强,后景山石用淡墨挥染,沉着淋漓,主要师法的是南宋院体和浙派笔法。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杜堇_图1-4

《伏生授经图》明 杜堇 绢本设色 纵147厘米 横104.5厘米 大都会美术馆藏

杜堇所作的这幅《伏生授经图》 ,此图布势跌宕起伏,运笔迅疾顿挫,具豪迈放逸意趣。这种繁简结合、工写相兼的表现手法,在他的其它作品中也同样可以见到,反映了较全面而娴熟的技艺。描绘的是汉初的儒者伏生向汉朝宫廷派者即是伏生,讲述《尚书》经文的情景。至西汉文帝时,求能治《尚书》的人,时伏生已年九十余,老不能行,鬓发苍苍,老态龙钟。文帝使晁错往受,得二十八篇,即所谓《今文尚书》。此图表现的即是这个题材,图中倚坐在方席上的老画面绘蕉林一隅,左边有二男一女,其中地上一耄耋之态的长者正在聚精会神地讲经,那超然的神态仿佛完全沉浸在讲经的气氛里,他就是伏生。对面伏坐于书案前,专心致志地作着记录的大概是学生晁错。

此画仅在湖石、蕉叶及左边站立人物的衣服上有所晕染,除在伏生的长袍、女人的面部及花朵上敷有白色外,其他多依靠线条表现。无论是界台的细长直线、蕉叶的短线,还是塑造人物的长线,均体现出线条的不同变化,特别是勾画各个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线条,表现出伏生的飘逸、女人的端庄、晁错的虔诚。那些具有书法性的、变幻多端的线条,显示着杜堇深厚的白描功力。纵观全画,构图严整,用笔精劲,在“院体”的风格中融入了文入画的笔韵,较好地反映出杜堇对画境的追求。

伏生,济南人,原为秦博士。秦始皇焚书,伏生将《尚书》藏匿于壁中。汉王朝建立后,伏生出遗书二十九篇,教学与齐鲁间。伏生所授之经,称为《今文尚书》。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杜堇_图1-5

《山水人物图》明 杜堇 立轴,绢本设色,纵153.7厘米,横79厘米。(日)私人藏。

  此图所绘:大山耸立、云烟环绕,远山如黛、瀑水飞流,高士隐居、灵感出现,呼仆备纸、应声完毕,古松三五、清香扑面,溪水如镜、映衬美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图以谨严苍劲的笔墨描绘文人的隐逸生活。画面上高山峻拔,溪流绕岸,松林苍翠。一隐士漫步于溪岸,仰望远山,陶醉于林泉山色中。画家自题:“松色洒衣碧,微风寄遐想。山中有楼居,仙人自来往。”更抒发了隐逸之趣。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杜堇_图1-6

《梅下横琴图》明 杜堇 绢本设色,纵207.9厘米,横109.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图绘依山构筑的月台近景,一老人倚梅树老干而坐,一边赏梅,一边抚琴,旁边有两小童陪伴。梅树枝干横斜,虬曲多姿,画法近似宋代画家马远;近景山石与远山峰头,亦作马远、夏圭之斧劈皴;人物面部略施铅粉,衣褶工整流畅,著色雅淡,笔法简练挺劲,人物形象细腻传神,为明代人物画的一种新风格。画面右上自题:“梅下吟成理素徵,浅溪时度冷香微,冰花亦解高人意,不待风来落满衣。柽居杜堇。”诗画结合,造成作者理想中耿介拔俗、超然世外的境界。此图写文人雅士在梅下抚琴的情景。老梅虬曲如苍龙盘空,红梅绽开,文人雅士性情激昂,挥斥文章,谈笑风生。人物刻画精细,面部略敷铅粉,衣褶劲利流畅,吸收了北宋李公麟和元代张渥的线描技巧。

《陪月闲行图》明杜堇纸本水墨,纵156.5厘米,横72.4厘米,(美)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画面居中绘一高士,正杖策徐行,在明月和梅花疏影下寻幽,吟诗觅句。人物采用白描法,形体高大,线条流畅,寻思冥想的神志,刻划得细腻、生动。背景为山石、梅树,梅树枝干奇崛,花萼稀疏。全图布局很考究,主体突出,景物补托为人物描写服务。

杜堇的自题诗,陪月闲行杖护迟,半醒时节更相宜。吟成疏影实此句①,为问梅花知不知。【注释】①“吟成”句:暗用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句意。既描绘了画面实景,如“闲行杖护迟”、“疏影”、“梅花”,然而诗人更多地采用虚笔,表现“画外意”,表现画面上无法表现的景象和人物心态。比如“陪月”,画中主人公陪伴月亮闲行,传达出他的闲情逸致。又如“半醒时节更相宜”,主人公自感酒至半酣时最为惬意,“为问梅花知不知”,向梅花发问,已是奇想;问梅花知不知道我吟成的就是咏梅佳句,更属超出常人的艺术意想。这种写法,将画面景物、绘画意境、诗情、画意“融彻”地交织在一起,将它们完美地统一起来,画与诗相映成趣,成为一首绝妙的题画诗。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杜堇_图1-7



顾绍骅于2022年7月27日星期三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