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薄法平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13816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已有 4725 次阅读2012-4-2 07:04 |个人分类:我的世界|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初读薄法平《人类的起源》
                                                                                 丁 抒 明
    一代宗师冯友兰先生多次引用过宋代哲学家张载(即张横榘)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也曾引用过这“横榘四句”,借以表达献身振兴中华的心情和志向。薄法平同志在探索人类起源时所表现出来的前提追问以及对唯物唯心这两大哲学派别的超越,却反映了大无畏的探索精神和非凡的哲学智慧。


                          一、哲学的进步,就在于从新的视角出发,以新的反思对象

                  为基础,对这些万古常新的哲学问题作出自己时代水平的反思,

                   从而为人们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提供时代水平的最高支撑点。
    在《人类的起源》这部巨著中,薄法平以无与伦比的视域、丰富渊博的学识和词锋犀利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人类、宇宙、哲学的一幅崭新的“世界图景”,用该书“内容简介”的话说,作者“明确指出是宇宙人创造了地球人类,人是由物质体和精神体共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是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回答了人类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指出人类终将走向世界大同,并与宇宙和谐共处”。(1)可以说,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扛鼎之作。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2)人类面对浩瀚广袤的茫茫宇宙,面对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面对光怪陆离的科学之谜,总是在进行不停地探索,无论运用何种探索方法,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人的理论思维。人“出身”于大自然的“血统”,决定了人的思维无非是对自然或宇宙的旨归,其差别就在于而且也只能在于思维的“真”与“非真”。薄法平正是从古今中外存在的无数繁杂的奥秘开始,通过一步步的不懈“追问”而进入到科学研究,最终跃升到哲学层面的反思和批判,从而揭示了宇宙与人类及其相互关系的本来的“真”。
    宇宙人、史前人、现代人、野人,这是一幅立体的人类构成图景,由此而衍生出“人”这个概念的新的内涵和广延。当年的马克思恩格斯自然没有看到宇宙人、史前人的存在,但他们通过深入研究所提出的理论指向,似乎就已经包含了“人”这个概念迟早要发生变化的预示。例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他所认定的宗教是“颠倒的世界意识”,以及“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世界的实现”,(3)特别是关于人的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中的人的“全面发展”“自由个性”联合体的揭示等等。(4)恩格斯则是从自然科学方面指出了物质运动“永恒的循环”的客观规律,而且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这个循环完成其轨道所经历的时间用我们的地球年是无法衡量的”。恩格斯的论断是:“物质在其一切变化中仍永远是物质,它的任何一个属性任何时候都不会丧失,因此,物质虽然必将以铁的必然性在地球再次毁灭物质的最高的精华——思维着的精神,但在另外的地方和另一个时候又一定会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5)就此,薄法平指出:“恩格斯关于宇宙及其生命演化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宇宙观和马克思主义生命起源观的重要理论基石。”(6)其实,这也是薄法平建立人类立体结构图的理论基石。深刻认识“薄氏理论”的重要意义,立足现实,放眼宇宙,认同不同层次的人的存在,对任何一个具有开放性思维的思想家来说都不是坏事。我们不能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僵化地“生活在过去的世界,被‘已死的先辈的魂灵’紧紧的把握着,他怎么能够真正了解这个鲜活的、生机勃勃的现实世界呢?怎么能够真正把握这个时代人的本质状况呢?”(7)
    如果宇宙人、史前人的存在是千真万确的事实,那么,这一事实将对人类社会产生哪些影响呢?或者换种问法,承认宇宙人、史前人的存在,对现代人类有着什么样的意义?著名哲学家孙正聿教授指出:“哲学的进步,就在于从新的视角出发,以新的反思对象为基础,对这些万古常新的哲学问题作出自己时代水平的反思,从而为人们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提供时代水平的最高支撑点”。(8)现在,新的视角和对象“出现”了——尽管不是真身显形,但薄法平已经多方位证明了比我们高级的人类的确存在,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承认人的多层次存在的事实,正视这一“新的视角”,反思这一“新的对象”,变革哲学观,建立新的世界图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人们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提供时代水平的最高支撑点”。


                    二、“人是类存在物”,“……而且是普遍的、无限的存在物”。

             “薄氏理论”关于宇宙人和史前人的研究,对于马克思的这一论断

                   是一个有力的支持,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人是类存在物”;“……而且是普遍的、无限的存在物”。(9)“薄氏理论”关于宇宙人和史前人的研究,对于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是一个有力的支持,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简单论述。
    1、重新审视人类的起源,完善达尔文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的“走红”,是以反对神学或创世说的需要为前提(之一)的。传统观点认为,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自然科学方面的一个论证基础,《人类的起源》不仅不否认这一点,反而进一步扩大了进化论的研究领域,使得进化论不再局限于地球现有生物,任何科学都是开放的,开展包括宇宙人、史前人在内的人的进化发展方向的研究,必将大大完善和丰富生物进化理论。

2、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源头,重视神话的史料性。神话的产生,一般认为是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科学技术的缺失,原始先民对不可理解的各种事物的臆断、猜想造成的,其中不乏歪曲、浪漫和理想等成分。然而,薄法平通过对传统的、现实的、宗教的一系列神秘现象的收集、归类、分析和研究以后,明确指出“神就是宇宙人”,这就赋予了“神”人格化、物质化的本质。现在看来,神是文字产生之前原始先民对宇宙人、史前人的一种“印象”,神话则是文字产生以前“人神共处时代”的影像残留,以及文字产生后对口头流传下来的宇宙人、史前人活动的各种印象的书面整理和记载,是被称为神的宇宙人、史前人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历史痕迹。因此,神话应当是研究宇宙人、史前人及其科技水平的重要资料。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研究神话一定要联系这一神话产生的时代和条件,研究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的思维特征。这样才可进一步地‘破译’神话所包含的社会信息”。(10)
    3、重新审视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充分认识宗教的当代价值。薄法平认为:“宗教就是宇宙人和史前人为了促进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而通过他们自己选择的特定的代表人物,传播的治世、治国、治军之道以及哲学和科学思想。”(11)显然,这是一种全新的宗教观。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本身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12)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念同自己的物质存在条件的联系,越来越错综复杂,越来越被一些中间环节弄模糊了。”(13)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既然有宇宙人、史前人这一存在,宗教的起源必定与他们有联系。宗教的产生很可能并非宇宙人、史前人的初衷,宗教可能是人类固有的崇拜心理长期发展的产物。也就是说,宗教究竟是宇宙人、史前人引导人类的手段还是宇宙人、史前人利用宗教的形式帮助人类,还需要深入研究。提出“无限存在物”“超人力量”“超世而具有人格之力”等哲学术语的哲学家们,似乎已经意识到了宇宙里存在着更高的智慧,有学者就说过:“也许有一天,我们的科学家会在宇宙的某一空间发现某种比人类的智慧更高的存在,但可以断言,那也不会是超自然的存在”。(14)世界各大宗教,总体上应当是沿着“宇宙人或史前人的印象—神的崇拜—自我意识的神圣异化—宇宙人或史前人的生命本性的回归”这样一个轨迹在人类社会延伸(或生存),宗教只有在现代人类实现了“自由个性”联合体的时候才会消亡,或者互为条件。
    4、重新审视人类文明和思想发展,开展关于人类普世思想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薄法平提出了普世思想者这一崭新概念,并把年轻的马克思主义与古老宗教共同列入普世思想的范畴。他指出:“所谓普世思想,指的是那些不分种族、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分语言,能够跨越历史、改变历史和推动历史发展的最辉煌的人类思想”;“在特定某个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有什么样的普世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从而形成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他认为,这些普世思想往往被冠以“唯物”“唯心”、“无神”“有神”处于“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的态势”,但不管怎样,都是“可以放到同一个板凳上进行比较和研究的”。(15)这样一来,黑格尔的“一切存在(思想的和实在的)都根源于‘绝对理念’”(16)的观点就不见得是全错的。而恩格斯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论断,也应当在引入宇宙人、史前人这一“新”的人群后予以重新思考。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及其发展,都应当重新评价;而两者是否能在宇宙人、史前人的基础上或者高于三维空间的空间上“合一”,也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总之在哲学上“我们要寻找一个新的思想体系,应该是吸收世界所有的先进文化融合成有中国特色的哲学”。(17)
    5、重新审视人的本性,探索真善美的本源。薄法平指出:“人类进化的最根本目标,就是不断剔除人性之恶,增进人性之善,使人性升华到史前人、宇宙人的境界。”(18)真善美是宇宙人、史前人的本性,本性的回归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回归真善美。现代人的本性的回归对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不仅是实现世界大同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实现现代人类整体进化的充分条件。现代人类做不到真善美,既不能实现世界大同,更不能实现进化发展。真善美,就是人的“最高本性”,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所在。构建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价值体系,是现代人类进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宇宙人、史前人对我们现代人类的根本要求。


                  三、第一次把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这个一般规律在其普遍适用
                        形式上表述出来,这毕竟是一项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勋业。
    “薄氏理论”的意义还需要从另一个角度加以认识领会,即审视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比如,当代自然科学范式是否唯一的科研范式?回答应当是否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也不例外。若以东西两半球相论,生发于西方的当代自然科学范式颇有点“西风压倒东风”的味道。当代自然科学范式固然是一种实践,但决不是实践的唯一形式。中国古代没有西方科学的实验室,但决不等于没有科学,否则英国大学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就是空穴来风。再如,大陆板块飘移学说、宇宙起源于大爆炸的理论,都不是通过科研实证方法所能解决得了的。我们在这里提出“范式”问题,主要是因为“薄氏理论”的好多方面譬如“宇宙人的故乡”等等至少是目前科技手段所无法验证的,但无法从当代自然科学范式得到证实的东西并不制约“薄氏理论”的成立。由此我们不能不由衷地赞佩云南人民出版社的胆识、魄力和慧眼独具。以实证为范式的科研是科学,以其它范式所获得的成果不见得不是科学。问题是如何才能找到科学研究的另一种范式。科学,应当重视范式或方法研究。
    应当说薄法平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写得有些谦虚:“不管我的理论被证明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我都由衷地期待着历史和科学发展到能够完全证明的那一天,因为那是人类历史的进步。”(19)著名哲学家高清海教授在一次关于章韶华思想体系座谈会上曾意味深长地说过:“应当承认,人类会走向叉道,人类前进的大道不是直线的,也不仅仅是曲折的,而是有无数的叉路。人随时都有可能陷入叉道、陷人到迷当中。当然,我们人应该有自信,自信自己能够发现迷雾、解除迷雾、走出迷雾。”(20)现在,薄法平通过《人类的起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把握世界的全新的理论,它新就新在“人”不仅仅是我们现实的人类,而是包含了宇宙人、史前人在内的人类;宇宙人、史前人不是扑朔迷离的“高高在上”的“外星人”,而是与我们现代人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他们作为人的发展的前驱所实现的社会形态即大同世界,为我们现代人类树立起到达“彼岸”实现了“自由个性”联合体的样板。《人类的起源》就是我们现代人类“发现迷雾、解除迷雾、走出迷雾”的必然产物。
    山东大学何中华教授指出:马克思说得好,“伟大的思想也有自己的《fata》[‘命运’]”。“一种思想的命运并不完全取决于它自身的内在力量和固有逻辑,还受制于种种历史机缘。”(21)列宁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时也指出:“有一句著名的格言说: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那也一定会遭到反驳的”;表明任何一种新的学说的发展,都会遭遇困难和波折,“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22)这样看来,《人类的起源》作为一种惊世骇俗的新思想新理论,其发展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境都是正常的。“但是,第一次把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发展一个一般规律在其普遍适用地点形式上表述出来,这毕竟是一项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勋业。”(23)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凡爱国者,无论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还是平民百姓,都应具备此等境界。薄法平同志无疑是我们的典范。

 

注释:
(1)薄法平《人类的起源》,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见封底。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85页。
(3) 参见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4)参见章韶华《需要—创造论——马克思主义人类观纲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第190~191页;高清海《哲学的奥秘》,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第160~161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79页。
(6)薄法平《人类的起源》,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5~6页。
(7)高清海、胡海波、贺来《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9页。
(8)参见孙正聿《哲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9)参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另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注46。
(10))鲁刚《文化神话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第4页。
(11)薄法平《人类的起源》,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655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54页。
(13)同上,第253页。
(14)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63页。
(15)薄法平《人类的起源》,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参见第十三章。
(16)庞世伟《论“完整的人”——马克思人学生成论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参见第四章“人的全面发展”。
(17)任继愈《中国哲学的未来》,引自《新华文摘》2008.4,第43页。
(18)薄法平《人类的起源》,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191页。
(19)薄法平《人类的起源》,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见后记。
(20)引自《心斋主人》网,2009-02-24。
(21)何中华《重读马克思——一种哲学观的当代诠释》,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见导言。
(22)《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第1版,第1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316页
本文来自:http://www.rlqy123.com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