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时代的思索――杜洪毅的博客 //www.sinovision.net/?5675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思考人生――一?平凡人超越平凡的生命哲?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22-06-19

已有 644 次阅读2022-6-19 10:22 分享到微信

天才是人类社会中最耀眼的星辰,他们以自我才华书写出不朽生命传奇,用智慧光芒为后来者照亮行程,福泽千秋万世。



当我们惊羡于达·芬奇、米开朗琪罗、莫扎特、梵高、毕加索等人的杰出创造才能时,不禁想要发出疑问:人类历史上那些天才式人物究竟是被什么力量成就的?如何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天才来呢?寻常人通过努力奋斗能成为天才吗?
被误读的天才在不少人看来,天才就是那种具有某种与生俱来才能的人。比如说,有的人生来智商就比常人高许多,有的人拥有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有人拥有计算机一般的数学运算能力,还有的人在对绘画色彩、造型的理解上比较出众……其实,这种先天潜能准确地讲叫做天赋,天赋高的人不一定就是天才。很简单的例子,许多自闭症患者在某些方面的天赋就高于常人,但也就仅此而已,并不能因此取得重大创造性成就。电影《雨人》中的主人公雷蒙·巴比特是位生活不能自理重度自闭症患者,但他在记忆和数字计算上的天赋却非常惊人,以至于沦为其兄弟赌博赢利的工具。我们能将这样的人称为天才么?


现实中每个人的天赋高低和倾向各不相同,天赋相对较高的人更能胜任特定领域的工作。在艺术创作方面,对色彩、空间等因素的高度敏感,无疑对事业发展大有帮助。一般说来,稍微有点天赋的,只要愿意下功夫,有不百折不挠的信念,都是可以在此领域取得相当成就的。比如说近代画家徐悲鸿,就是通过个人努力(当然还有天时、地利等因素)取得巨大成功的典型例子,但我们从他身上看不到天才的影子。当然,这不是说天才无须努力也能成功,这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普通人的成长路径大概是这样的:某人从小喜欢画画,并得到家庭支持,然后顺理成章考进知名美术学院。上大学很更加勤奋刻苦,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获得留校任教资格。然后就是爱岗敬业的工作,家庭、事业获得双丰收,成为被业界敬仰的一代名师,并创作出可以流传后世的优秀作品。以这种方式成功案例能称得上天才么?绝对不能,真正的天才绝对忍受不了按部就班的进取方式。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天才呢?与普通人通过按普就班努力取得成功所不同的是,天才人物通常不按常规出牌,他们往往是在追寻内在精神自由的过程中释放出巨大能量。比如说富家公子常玉跑到巴黎学艺术,却不进正规美术学院(显然不是因为缺钱),而甘愿选择一个自由松散的环境学习,艺术上的成就却远远超出那些科班出身高才生;又如爱因斯坦在苏黎世读大学期间,经常逃学不听课,一个人躲进图书馆阅读,临近考试了才临时报佛足温习同学笔记,却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况且不说,爱因斯坦闻名于世的相对论发现,还是在专利局上班期间开小差完成的,显得非常不务正业。
真正的天才不在于早慧,也不在于智商或其他天赋比常人高很多,而是拥有更为独特的人格,能以过人的想象力和敏锐思维捕捉到被普通人忽视的东西,以特殊的创造性才能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真正艺术天才不是掌握娴熟的技艺,而是能通过在想象力的天空中自由驰骋,缔造出一座普通人不敢奢望的精神高峰。所谓之天才,就是一种异质人格形态,释放出如同火山喷发般的巨大能量,创造出足够推动历史进程的文化奇迹。像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毕加索等人作品中闪烁着的灵性光芒,正是这样一种异质人格形态所成就。
不可抗拒的人格力量英国作家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为我们塑造出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天才艺术家形象,小说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为了实现自己对绘画艺术的追求,不惜抛弃亲人和中产阶级的生活,最后被贫困和疾病夺去了生命。该作品显然是以法国画家高更的人生经历为原型,但思特里克兰德却比高更更具备天才人物的洒脱气息。通过阅读毛姆的作品,是不是让我们觉得现实世界中的天才一定就是像思特里克兰德那样的离经叛道人物呢?
不可置疑的是,与普通聪明人相比,天才人物身上拥有一种不可抗拒的人格力量,这恰恰也是其创造才能的力量源泉。天才与普通人的差别在于:普通人在信念与勇气的支配下,可以进而追求不朽,若一旦进取之心丢失时,也能退回来接受平庸的生活。但天才式人物就完全不同,他们本来为不朽而生,拥有一种无法抑制内在动力,没有可能甘守平庸。如果这种内在力量被压抑得无法释放出来时,只能过早的陨落,这也是许多潜在天才早早夭折的原因。

现代商业环境可以轻而易举地捧出几个名人,也能成就超级富豪艺术家,但天才人物的诞生却不是这些外部力量所能干涉到的。近些年来国内某些当代艺术家在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后,就不思进取了,躺在早年得来的名气上吃老本,这显然是平庸之人的作为。真正的天才只会永不停息地追逐下去,无论贫寒、疾病和灾难折磨,还是富贵舒适的诱惑都不会改变,不到生命之光燃尽那一刻不会停止。我们可以看到,爱因斯坦在取得享誉全球的荣誉后,还在为理想中的统一场论而苦苦探索,米开朗琪罗、达芬奇直到生命最后时光还在创作,米尔格拉姆最终倒在讲台上了,老年雷诺阿为继续创作而放弃重新站立的希望。由于天才人物身上的这种内在力量太过强大,当柔弱的身体无法承受住时,常常也会造成悲剧。我们知道,拉斐尔、莫扎特、肖邦、梵高、莫迪里阿尼、席勒等人都是英年早逝的艺术天才,在他们短暂的一生中虽然取得了辉煌成就,却过早地耗尽了生命能量。
每一个天才背后都有一段不朽的传奇,而这正是其强大的内在人格决定的。他们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决策等方面都显得与众不同,甚至走向极端,以至于像思特里克兰德那样让身边的人产生诸多误解。但是,如果他们也像普通人那样在平庸无聊中打发日子,还能被称为天才吗?
天才绝不等同于疯子把具有独特创造能力的人物与精神疾病联系到一起的观点由来已久,不仅误导了缺乏分辨能力的普通公众,还让不少科研人员、专家学者也身陷其中,对之大加鼓吹。坊间流传的一些出版物,为了抢眼球扩大销量,干脆直接说天才就是疯子。天才真是等同于精神病患者吗?绝无可能!之所以会出现这类观点,是因长期以来人们把自己不理解、无法接受的人格状态视为精神病或疯癫。在大多数人看来,自己和身边常见的一般人处于正常状态,如果某人脱离了这种常态,行为方式和个性表现得太特别,就一定是不正常了。一些拥有杰出创造才能的人,由于内在精神世界更为自由,并不愿遵循常规模式,不具备大多数人认同正常人格。他们往往以不加掩饰的方式来展示自我、呈现生命原初能量,却被大众认为患有精神病,遭受排斥。
历史上一些最负盛名天才都被视为精神病人,如画家梵高、蒙克、博弈论创始人约翰·纳什等,另外像米开朗琪罗、贝多芬、毕加索、海明威、达尔文这样的历史名人也被认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由于这些人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与其人格状态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故天才等于疯子的观点便被了。以梵高为例,虽然其身后赢得巨大名声,身前却被周围人视为疯子,甚至遭遇居住地市民驱赶。但笔者不认为梵高完全是疯子,他身上呈现的激烈情感迸发,恰恰是最接近自然状态的生命活力,这在其画作中最好地展现出来了。从梵高的书信可以看出,他对事物的认识比一般大众更深刻,情感更自然,少有从众心理。不愿按部就班地选择程式化生活,无法按当时主流社会认可的方式作画,只能说他是一个自我立场、具有独特人格风貌的人。至于梵高因割耳事件被关进疯人院和最后死亡的事实,也不能证明就是疯子,只能说他内心存在极其矛盾的强烈冲突,这种力量成就了他,最终也毁灭了他,一切出于自然与真性,非一般人认为的疯子。就算梵高真患有精神分裂症,那也是因外界对他的不理解和排斥所造成。

电影《美丽心灵》把将约翰·纳什描述为一个患有严重精神分裂和迫害妄想症的天才,且不论影片艺术加工成分有多少,即便主人公存在一些旁边人无法理解的思维幻觉,也只能说明他与别人不同,而不是疯子。我们应该明白,每个人的自我状态都是不一样的,不能强求别人拥有和自己完全一样认知。特别是那些取得伟大成就的天才人物,他们的认知方式,他们所观察到的世界,肯定与大多数人存在明显差异。正是因为普通人无法理解这种差异的存在,才会错误的将天才人物释放出来的巨大创造力理解为疯狂。即便从精神病学的角度来看,约翰·纳什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事实不可否认,也不能将其作为成就天才的必然因素。把天才看作疯子,不过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谁是疯子?谁才是正常人?在笔者看来,这世上的大多数人都处于虚伪的病态人格中,却不自知,反而要把拥有真实自我的人视为疯子。不要说天才人物,就是精神病医院里的一般患者,真就比高墙外的普通人更不正常么?即便从精神病学上可以证明一些患者身上存在些许病痛,也不能说他们就是疯子要被排斥歧视。这与一般人偶尔会感冒发烧或患上其他生理疾病并没有两样,只是暂时的失调,本不存在任何的主观过错。人云亦云、唯利是图,只能看到表面现象,没有主见、缺少独立人格,不敢展示真实内心情感,宁愿麻木地过着行尸走肉般生活也不愿找回真实的自我,难道说不是病态人格的呈现么?将虚伪视为正常,把远离病态人格者视为疯子的人,实在是自己病得不轻。

凡是造物主赋予的人格状态,都必然是正常的存在。天才之所以会是天才,就在于他们的人格更为独特,更愿意追寻真实的自我。他们之所以会与众不同,正是因为拥有最为独特人格,能在旁人无法触接的世界中追寻生命的精彩。即便因此让自己饱受折磨,甚至自我伤害,也不能说他们就是精神病人,那只不过是另外一种生命形态。真正的疯子,是那些把别人视为疯子之徒,因为不愿意面对真实,早已病入膏肓。
为什么这样一种荒唐的观点会长期盛行,并深得人心呢?这恰恰是大众人格不健全的表现。做人为什么一定要被大家接纳人方可?为什么一个人就得去实现满足公众认可的通常模式呢?是因为,大多数人只是生活在虚假的世界里,他们眼中只有从流水线制造出来的产品,只接受按标准模具复制出来的工具。宁愿沦为奴隶,也不愿做独立的人,不愿独立的去思考问题,不敢打开心扉,真诚的去面对固有思维方式以外的事物。在最杰出的艺术家群体中,人格状态偏离于大众认为的“正常”状态的最为普遍,难道一概将其视为精神病患者?即使少数天才在医学上被诊断患有某种疾病,也不能将其归因为创造才能的根源。天才绝不等到同于疯子,只因为找到更真实的自己,才可以独特,才可能成就伟业!对于我们普通凡夫俗子来说,最需要的是对自己不能理解的事物存有颗宽容的心,而不是加以排斥。
成就天才的文化土壤鲁迅先生曾说过“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鲁迅所言“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其实就是指适当的文化土壤,如果这一外界条件缺失,则很难有天才降世。前面我们已讲过,天才并不是指拥某方面天赋特长的人,而具备文化独创精神的特殊个体。既然,天才不是生而有之,那必然是需通过后天培养才能形成。实际上,真正天才当然需要某些先天潜能,但更重要的是没有压抑的自然成长过程,才有可能将潜能发挥到极致。


40年前,国内某机构从全国选拔“天才神童”组成“少年天才班”,试图以拔苗助长的方式培养出天才型大科学家来。可40年过去了,当年的“天才”少年又取得多少了不起的成就呢?近年来据相关媒体报道,其中一些人混得还不错,做了国际名校的教授,但也就仅此而已,与公众所期待的天才科学家相去甚远。由此可见,以精雕细琢的方式去刻意栽培,是无法成就天才的。无论在哪个领域,真正的天才往往是在较为粗放的环境中自然成长起来,他们需要吸取养分,却不能被强行塑造。我们可以从梵高早期素描作品中可以看出,那种散乱线条呈现出来的力量,是无法从学院教育中获得。无论是古代的科举制度还是现代应试教育,都是扼杀天才的制度。特别是当下美院偏重技法训练的教育模式,更适合培养一般适用型人才,而无益于天才的生长。

我国先秦时代,尽管战乱频发,民众饱受疾苦,但文化环境相对宽松,因此成就了众多天才型人物。在随后两千年的大一统历史中,只有在像唐、宋那样的文化活跃时期,才能涌现出为数不多的几个天才型人物,远远无法与先秦社会相比。占据中国人精神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虽然比较推崇积极进取的功利主义观念,但其繁文琐节的教条和追求中庸的处世态度,无疑就是葬送天才的坟墓。对于真正的天才人物来说,中庸就等于平庸,遵守教条就是自甘困守桎梏。因此,要想孕育出天才人物,首先要抛弃文化环境中的精神桎梏。
传统中国文人绘画虽然取得过非常伟大的成就,但却很少出现天才型艺术家。像黄公望可以创作出《富春山居图》这样的传世杰作,更多的是得益于深厚的文化修行,而非天才式灵感闪现。当然,我国历史也有某些天才型艺术家,比如创作《广陵散》的嵇康,留下《千里江山图》少年天才王希孟等。但他们的事迹之所以会成为传奇,一方面是因其所生活的文化环境比较适合天才生,另一方面故事背后多多少附会了些后人的想象成分。像明代徐渭和近代常玉那样的天才型画家,则是非常稀少的。结语就当前来说,虽然僵化的美院教育制约了天才的生长,但日渐多元宽松的文化大环境无疑是有利于孕育出天才。不过,并不是说所有重要的工作都得等待天才去完成。这个世界有许多出众的年轻人,尽管很早就显示出过人的才华,但最终只能在平平庸庸中走完自己的一生。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也并非缺少天赋,而是缺少坚定信念,在挫败面前轻易低头,最终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真正的天才是绝对稀缺的,天赋较高的普通人却很多,大部分创造工作都应该由这些人去完成,而不是等待天才人物降世。即使这个世界上完全没有天才,也会有很多才华出众者脱肄而出,担当起推动人类文明进程之重任。

如果真的迫切希望有天才降世,我们所要做的只应该是充分尊重个体生命,千万不能去做那种限制、打压自己所不能理解的异质人格形态的事。天才无法被刻意栽培,却能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悄悄孕育而出!

作者:杜洪毅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