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沙清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9285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个早期海归的命运

已有 614 次阅读2022-1-29 10:42 |系统分类:时政资讯分享到微信

+ Follow



我在愤怒和惊愕中写下这篇文字,免不了有错字和语病。文学理论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我想,这篇有错字与语病的文字正好与这个近代中国新闻史上最丑陋的事件之一统一。所以,这篇文字一气呵成,不作修改或修饰。

------沙清



撰文 | 沙清


引言

无知无畏的"革命小将"编造一系列莫须有的罪名,大张旗鼓地打倒留美学者,不许他反驳,并且 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这是五十多年前中国"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的典型场景, 也是十九年前中国青年报策划实施的"哈佛博士事件"的形象写照。

哈佛博士事件, 用西方社会科学术语讲,是中国青年报对当事人进行污蔑诽谤和"人格谋杀",所以准确地说,是类似于文革期间的学者蒙难事件。不同于文化大革命的是, 文革十年结束, 拨乱反正, 错案平反昭雪。而对哈佛博士的诽谤近二十年后,还在进行中。比如,本篇作为披露真相反驳诽谤的文字无法在中国大陆以任何方式或渠道发表。

肇始

2002年5月初,陈琳博士应邀出任山东济南一所私立学院院长。“哈佛博士百万年薪出任山东高校校长"的消息经山东本地媒体披露后,新华社,中新社,以及台湾的中央社等跟进发通稿报道。

五十多年来首位归国的哈佛博士落户济南。有朋自远方来,令济南乃至山东的媒体不亦乐乎。那段时间,电视广播报纸循环播放哈佛博士落户山东的新闻。山东教育台的一位编导看到台湾中央社发布的报道后,风趣地说,上次中央社报道济南的新闻, 大概是内战时期国民党兵败济南的时候。

陈琳在电视访谈和报纸采访中,介绍西方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 学校的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 大学校园的设施布局建筑,以及犹太人如何人才辈出等等, 清新神奇,令好学重教尊师的孔孟故里人民一片欢喜,对本地高等教育新愿景充满期待。然而,好景不长。济南人民的欢喜和期待被一个来自贵州六盘水的女人彻底搅黄。

这个女人就是中青报驻济南记者。入职两个月的她嗅到了哈佛博士落户济南是千载难逢出人头地的好机会。不过她的思路奇特诡异, 对哈佛博士的到来可能给济南教育界带来的影响,完全没有兴趣,拒绝从这个角度跟进报道。

5月初,在方舟子的打假论坛上,有人在讨论陈琳是否真的是哈佛博士。中青报记者想跟方舟子合作,一起打陈琳的假,遭到拒绝。方舟子答复: 他查过了,陈琳的哈佛博士学位没问题。

5月中旬,在学院举办的记者会后,陈琳向包括山东记者在内的几位记者和学院人员演示了如何进入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网站,查看毕业博士生和指导老师名单。其中显示: 陈琳,1994年毕业, 导师是J. Stock教授。

中国青年报是所谓的"央媒",凌驾于山东本地媒体之上。山东中青报记者扬言陈琳的哈佛学位有假,要求济南媒体停止一切关于陈琳的采访和报道。某日夜晚,山东记者和私立学院一起给哈佛大学J. Stock教授打了电话,教授确认陈琳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时,也有中青报记者给陈琳出国前的同事,北京理工大学的老师打过电话,确认陈琳1987年出国入读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 2002年6月的一天,私立学院给陈琳看过他们与J. Stock教授通话的中文翻译记录, 并且说,中青报放言:没事了,陈琳的哈佛学位没问题。

5月至6月,陈琳院长参照美国大学的管理模式在学校内推行实施一系列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新模式。这也是国内高校首次引入先进的西方大学管理模式。后来进入中国的外资大学,比如上海纽约大学和昆山杜克大学等等, 都采用类似的管理模式,至今 已被一些中国本土的大学借鉴仿效。

6月中下旬,陈琳院长正在筹办一项为期两个月的名为"'近朱者赤',与哈佛学生面对面!"的活动,邀请二十名哈佛本科学生2002年暑期来山东参观(孔府泰山)学习(中文)工作(教全校师生英语)。在这之前,大批哈佛学生前来中国参观学习几个月的活动还没有举办过。中央电视台的科教频道已经预约采访这批哈佛学生,做专题节目。

2002年6月26日,晴天霹雳。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山东中青报记者写的“凭什么相信他是哈佛博士?”的长篇文章。各主要门户网站也都在头版显著位置转载这篇文章。2002年世界杯刚刚结束,意犹未尽的年青人找到了新关注点。几乎是在传媒学教科书上认定的最佳时间点,中国青年报向公众传播一条爆炸性信息: 百万年薪的海归院长是个假哈佛博士。

这篇长文煞有介事地调查陈琳的哈佛学历,但通篇不提他们获悉方舟子调查的结论,不提他们与哈佛大学J. Stock教授通过话,也不提陈琳前同事的证言。 这篇文章有一个关键“证据”,说明陈琳的哈佛博士学位有假: “在哈佛大学的教授名单中,确实有一位 Robert Merton教授,曾于199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经与他联系,他却表示回想不起来曾经指导过一个叫‘Lin Chen"的学生。”

山东中青报记者以一己之邪力反转了被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台湾中央社,新加坡联合晚报,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齐鲁电视台,北京日报,齐鲁晚报,上海电视台,新民晚报,新闻晨报等海内外媒体广泛报道的新闻。

然而,中国青年报的文章很快就被打脸。文章抛出后几天,北京报(北京报的全称是北京青年报。去掉"青年"二字,是为了避免混淆,方便阅读) 记者从北京而来,采访了陈琳,详细了解陈琳与R. Merton的师生关系。她不信邪,“再度”联系R. Merton教授。不过,这次R. Merton教授没有说不记得陈琳,而是清楚地说明陈琳是肯尼迪学院的学生,他指导过陈琳的博士论文研究,陈琳获得金融领域的博士学位等等。这些细节纪录在北京报2002年7月3日发表的“证明哈佛博士”一文中,直接打脸中国青年报。

不可思议的是,中青报的关键"证据"是刻意的伪造:哈佛R. Merton证实,中青报并没有联系过他,他也没讲过他不记得陈琳这样的话。

中青报记者用一个假证据成就了自己出人头地的私欲, 同时也毁谤了哈佛博士,羞辱了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众多媒体,断送了济南乃至山东可能成为引领大学教育管理新模式的契机。哈佛博士蒙难事件再次印证了这样的事实: 一颗祸心,由于有不受监督的公权力的加持, 一样会对他人对社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凭什么相信他是哈佛博士" 一文抛出的当天, 2002年6月26日,陈琳的院长职务被解聘。解聘的理由就是哈佛学位有假。在陈琳和学院的合同里,哈佛学位是唯一写在合同里的资历。

学院的解聘决定与中青报的文章出笼在时间上步调一致, 让人相信二者之间有某种合作。无良媒体配合企业造谣造势,虚假宣传, 获取经济利益之类的事, 在当时的中国屡有发生。但哈佛博士毁誉事件对当事人名誉和职业生涯的伤害严重和持久,就不是几个钱的事情,而是犯罪。

发展

2002年7月初,学院告知陈琳,北京报打脸中青报的文章发表后,山东记者向私立学院所在地的济南历山派出所报警,要求以诈骗嫌疑把陈琳博士抓起来,被警方拒绝。警方反问,我们是相信哈佛博士,还是相信小报记者?(显然,惯于跟罪犯打交道的警察,凭直觉就看出了谁才是嫌犯。)

2002年7月上中旬,陈琳老家的中青报记者告诉陈琳的亲友,让陈博士多加小心。他说,山东中青报记者曾跟他说:话语权在我们手里,我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陈琳要么无从反驳,要么反驳来得太晚。

2002年7月12日,正在济南采访的上海电视台记者告诉陈琳,她跟山东中青报记者谈过,此人充满恶意,可能更多更严重的指控还在后面。 陈琳博士去国已久,对某些国人人心的险恶估计不足,对即将到来的,可能让他身败名裂的污蔑毁谤,毫无预期。他坦然地表示,"真金不怕炼","真相越辩越明"。他坦坦荡荡,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

2002年7 月16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破解陈琳谜团” (以下简称“破解”)长文,外加编者按“诚信是金”。

意外的是,"破解"一文没有回应其第一篇文章捏造Merton的话作为哈佛博士学位有假的证据, 被北京报打脸的事。这是默认了吗? 如此职务犯罪,在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当事记者会被终身禁入媒体, 但中国青年报却可以让她没事一样继续码字。

相比于第一篇文章,第二篇文章语无伦次章法全乱,既像是第一篇文章的造假败露后,胡搅蛮缠,对陈琳全面指控,事无巨细,彻底把水搅浑, 借机逃脱; 更像是恼羞成怒,用笔对哈佛博士施暴。

"破解"一文捏造了一个子虚乌有的" 陈琳谜团"。实际上,陈琳并不是一个谜团,在中青报发难他之前, 他接受过省内外许多家电视台和报纸采访, 不回避回答任何问题。倒是这个中青报记者,跟陈琳总共没对过三句话。新闻的原则难道不是,在破解所谓"谜团"之前, 先找当事人核实? 中青报记者凭空炮制所谓"陈琳谜团",只是为造谣诽谤找借口。

标题之外,"破解"一文的内容一样荒唐。文章有两个主要论点: 1) 陈琳除了哈佛博士学位是真的,其它都是假的; 2) 学位真假不重要,主要看水平。这两个论点逻辑混乱自打耳光: 一个有哈佛博士学位的人,有必要在履历上全面作假吗? 既然 学位真假不重要, 中青报此前何必以"凭什么相信他是哈佛博士"这样的文章哗众取宠?

令人费解的是,中国青年报对陈琳博士这位已经下台的院长如此关注,不惜花费头版头条版面;而对那些真正涉及到学生和家长利益的,需要告知公众的突发事故,则不予报道。 比如,就在那段时间里,一家济南民办学院的院长卷款而逃;还有一家民办医学院,两个学生之间斗殴,用医用手术刀互砍,致一人死亡。面对这些事情,山东中青报记者装聋作哑。

就像一个惯贼看所有的人都像贼一样,这个中青报记眼力非凡,能够在陈琳的自我简介看到许多"假",令人称奇。笔者反复仔细分析了中青报的所有指控以及对照查阅相关资料后,确认陈琳的简介可能某些地方有歧义被易被误读,但中青报对陈琳的做假指控没有一条能成立。

在不算长的"破解"一文中, 中青报记者得心应手地应用了几乎所有的媒体造假术,堪称媒体做假之大全,可作为新闻学上不可多得的反面教材。以下具体剖析"破解"一文的几个指控中,看看中青报是如何作假的。

第一, 凭空捏造

在中青报的第一篇文章中,它就捏造哈佛Merton 教授的话, 后被第三方媒体北京报打脸。所以, "破解"一文中有些当事人的话,可能是如出一辙的伪造。之所以没有被揭穿, 是因为不同于第一篇文章,迫于中青报的淫威,"破解"一文至今没有被其它媒体跟进调查核实。

第二,故意歪曲

比如关于清华特聘兼职教授。陈琳是说,1994年在清华经济学院讲学时,经管学院领导提到想请他做特聘兼职教授。后来,陈琳的哈佛同学兼职清华研究中心主任后,也问过陈琳是否有意做兼职客座教授。中青报故意混淆了这些与2002年的清华特聘教授的事。所以就有了"破解"中清华经济学院领导的一番毫不相干的话。

同样,关于在哈佛的教学经历,陈琳一直是说他做TA时讲过几门硕士生课程(这是美国培养博士生的基本要求之一)。许多人有疑虑,TA代课辅导讲课算不算任教?这里 也许有歧义。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 陈琳从来没有说他是哈佛教授或者助教授。跟哈佛事件同期,曾经有一个哈佛设计学院的博士生,做TA,但回国称自己是哈佛最年轻的教授。这种事陈琳从来没做过。

第三,张冠李戴

故意不找陈琳的直接联系人问话,或者是找过了问过了, 但得不到中青报记者想要的回答, 就另找他人。比如,陈琳说关于副行长候选人一事,是央行人事部姓季的人跟他联系。但中青报引用的是一个刘姓的话。 欧洲货币集团的事情也是一样, 陈琳的联系人是在伦敦总部的主任和秘书,而中青报找的是在香港的工作人员问话。话说回来,欧洲货币集团作为一家提供高端金融培训的机构,寻求与华人金融博士合作进入中国市场, 这不是一项自然平常的商务运作吗?

第四,恶意操纵

有些当事人的话, 可能被中青报记者"调查"时操纵了。比如,关于陈琳曾经被考虑为央行副行长候选人的事是否属实,央行人事局刘姓人员的回答如果不是杜撰或者没有被篡改,确实诡异。他没有理由否定人事部把陈琳作为副行长候选人上报一事。他的回答可能被中青报记者的问话方式操纵了。

如果记者问: "这个陈琳自称是哈佛博士,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这是假的。此外,他还声称是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候选人。这是真的吗?"

如果它问: "陈琳是至今唯一从哈佛大学获得金融管理博士的中国人, 也是第一个曾经在美联储工作过的中国人。听说央行向海外招聘副行长时,曾经把他作为候选人考虑。是这样的吗?"

可以想象,同样的问题,这两种不同的无法,会得到很不同的回答。

第五, 本末倒置

中青报所有指控中,只有年龄问题似乎有点根据, 因为陈琳在记者会上说的不是准确年龄。实际上,这是文化习惯的差异。在大庭广众下问人年龄, 这在文明社会显得粗鲁。 按照美国习惯可以忽视或者说个大概整数。陈琳就说了个整数。中青报说私立院长招聘院长有年龄限制,陈琳通过年龄造假获得这个职位。实际上,学院请他做院长在先,记者会上的回答在后。

中青报说,是陈琳策划了“山译-哈佛之路”的口号。这还是时序颠倒。实际上,这个口号在陈琳出任院长前就有了,学院的招聘启事上就有。陈琳出任院长之后,多次跟学校说不要再提“山译-哈佛之路”,因为浮夸不切实际。

第六,歪曲事实

陈琳说,他曾经是美联储经济学家。中青报说:不,他是每天工作八小时的临时工。实际上,入职美联储刚毕业的博士都叫经济学家; 统一印制的名片上,也是 经济学家。美联储从来不招临时工。这是有案可查的。

中青报说,陈琳在新加坡大学的工资每年只有二十几万人民币,远低于在中国的百万。实际上,1990年代中期,新加坡大学助理教授年收入包括基本工资公积金不定期奖金和退休金几部分,总数在百万人民币左右。这也是有案可查的。

第七,胡搅蛮缠

中青报说,陈琳没有向私立学院提交推荐信简历等应聘材料。实际上,陈琳没有申请这个院长职务,是学院邀请他出任的,学院没向他要任何材料。 退一步说,2000年左右,中国单位的招聘程序就没有要求提交推荐信这一项。这种境外招聘的做法是后来才引入中国的。中青报还说,他和学院签的合同没有住址,身份证号码和担保人等信息 。这也是陈琳的问题吗? 合同是学院拟定的。

第八,杜撰篡改

中青报说陈琳在签约前突然要求把工资从50万提高到100万,让学院很为难。实际上,陈琳对学院的建议是这样的: 学院招聘的待遇是50万加车加房。陈琳说不要车和房, 折成20万, 加50万, 总共70 万, 按美国做法, 发九个月, 70 万,大概 相当年薪百万。这样学院对外宣传可以称百万年薪, 没有虚假夸张。从这个例子看, 陈琳不但没有让学院多花一分钱,而且很在乎诚信不浮夸。

中青报记者抨击陈琳关于设立"哈佛班"的提议。多年在顶级学校的经历,使得陈琳对差生和优秀生有独特的看法。他认为, 许多差生可能是由于一直没碰到教学好的老师, 而不是学生本身资质差。他相信, 他的教学方法可以把有潜能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 他一直希望有一个机会可以对传统意义下的差生讲课。他建议办哈佛班,自己主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如实地说,他的建议是很有创意的,也是出于良好动机的, 但在中青报记者笔下变成一个龌龊投机的意图。

第九,蓄意挑拨

中青报试图挑拨陈琳和中国媒体的关系,说 陈琳指责中国记者弱智。陈琳并没有说中国记者弱智。作为一个严肃学者他不会做这种全称判断。陈琳说某些记者弱智,是因为这个中青报记者在 记者会上不但缺乏教养说话咄咄逼人,而且缺乏职业常识,竟然不知道"光明日报"的主办单位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一个这么无知的记者,中国青年报却让她放任自流,闯祸了也是意料之中的。

第十, 中青报造假的间接证据

1) "破解"一文 发表后, 中青报拒绝跟陈琳对质,也不让其它报纸媒体跟进调查核实。中青报心虚吗? 它为什么心虚?

2) 在一个国内媒体人常访问的网站上曾有一帖也泄漏了中青报造假的内幕。帖主说, 他很纳闷,既然陈琳的哈佛学位是真的, 但是从中青报记者的许多采访看,没有对陈琳有利的证言, 怎么可能? 他说他后来去问过在中青报社工作的朋友。 人家告诉他, 是有很多对陈琳有利的证言,但记者选择不报道。这个网页曾经链接维基百科的"哈佛博士事件"条目, 但是,这个条目连同这个网页几个月后统统被删掉。有意追究真相的记者可以尝试通过数据恢复,找到这个网页。

陈琳有履历做假的动机吗? 实际上,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陈琳作为中国人中唯一的金融领域哈佛博士,各种机会向他敞开。哈佛毕业前的几个月,他的电话被纽约几乎所有的投资银行,基金公司,商业银行打爆。 2000年前后,大连市政府,上海市政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首都钢铁公司等等都对他递出橄榄枝。"哈佛", "金融","博士", 集这三个烫金关键词于一身的中国人, 当年就他一个。陈琳的学术背景广泛且深厚, 而且还是毕业于培养领袖的哈佛肯尼迪学院,胜任中国大学校长(民办或公办)绰绰有余。他有履历造假的动机吗?

"破解"出笼后,陈琳最初的反应是记者对他的履历误解甚多,就写了一篇长文,逐一回答“破解”的指控。接着,他打电话到北京中青报总部,先要求刊登他的文章, 帮助破解"陈琳谜团",遭到拒绝;继而要求与文章作者就全部指控进行澄清对质,也遭到拒绝。

此后,陈琳联系了几家不久前采访过他的媒体,希望他们就“破解”一文再度采访他,给他澄清和反驳的渠道,但所有的媒体都婉拒了他。 上海电视台说,他们接到上面通知,不再跟进“哈佛博士事件”的报道;北京青年报说,他们接到通知,不再跟中国青年报作对。山东和济南的本地媒体也不再找上门来了采访。

显然,中青报心知肚明"破解"一文不堪一驳,所以,它们吸取第一篇文章被打脸的教训,拒绝与陈琳本人对质, 也不让其它媒体跟进核实调查,企图一手遮天。当时,博客微博等自媒体尚未出现。哈佛博士无处申辩。

终于,陈琳终于恍然大悟: 他太天真了。中青报策划实施的整个哈佛博士事件,并不是真的要弄清这位海归院长的学历履历,而是以此借口,诽谤他的名誉和,废掉他的职业生涯。"破解" 一文付印后, 山东记者得意地对同事说: 陈琳以后不要想再在中国找到高薪工作。蛇蝎之心,昭然若揭。


恶果,现状和问题

就像"谎言重复一千次会变成真理"一样,谎言在网上泛滥流传也会被人以为是真话。“破解”和它的编者按虽然充满不实之词,不堪一驳,但由于近二十年来一直无法被反驳,对陈琳博士的声誉和人格造成很大的伤害,一次次地断送了这位海外学人报效祖国的机会。

北京的首都钢铁公司曾经在2002年6月准备礼聘陈琳为公司副总;北京大学光华学院曾经在2002年7月准备礼聘陈琳为百万年薪金融学教授; 筹建中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曾经在2005年7月年准备聘陈琳为教授;筹建中的南方科技大学曾经在2010年准备聘陈琳为“千人计划”教授; 所有这些礼聘意向都因为中青报的“破解”一文而夭折。这些学校和公司也相信中青报的指控荒唐无理莫须有,但在中国,公司和学校总是尽量与"官媒"点名批评的人保持距离。

近二十年过去了,但"哈佛博士蒙难事件"并没有结束,中青报对陈琳的名誉侵权仍在进行中。在搜索引擎中键入, "陈琳","哈佛博士",这种中性词汇,出来的就是中青报的满纸毁谤之言。

哈佛博士毁誉事件之后的最初几年,陈琳试图通过中国媒体告诉公众他这一面的故事, 披露哈佛博士事件的真相,但被中国媒体谢绝。有了博客和微博等社交媒体后, 陈琳把它的故事挂在他在国内博客微博上,但几天后都被删掉。所以至今为止,中国公众不知道哈佛博士事件的真相。

2020年陈琳博士注册了领英网站。大概两个月前, 他把本文的早期版本挂在他的领英家页上。这篇文章很快就引起了中国媒体从业人员的注意和围观。几天 后,文章惊动了中国网管当局, 被中国单方面屏蔽 : 中国的领英用户无法看到此文。 随后, 中国广电总局新闻总署发文,要求媒体记者未经同意不要去批评其它媒体的从业人员。这项对策似乎是应对本文,保护中青报。很难相信二十一世纪初中页,中国还有这样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

笔者一直认为中国政府的许多法规政策都还有理有节理性普世,只是由于下面执行人员素质低下屡屡犯错, 严重歪曲了政府的政策取向,让政府背上黑锅。中青报记者在哈佛博士事件中的作为, 以及中国网管当局是非莫辩屏蔽真相等等都是素质低下的有关人员在公权力的庇护下,无法无天的行为。

习近平所推崇的英国思想家约翰. 弥尔顿曾经说过: 要让真相与谬误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下搏斗。二十年后,这篇文章所记录的真相终于走出囚笼,要与谬误搏斗。中国青年报有胆站出来,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下,就本文的内容进行对质吗? 在此,本文的内容是: 陈琳博士关于自己的介绍没有一处不实,而中青报对陈琳的指控没有一处不假。

哈佛博士毁誉事件中,中国青年报一而再,再而三地全方位作假,是当事记者想在高调的海归事件中大捞一把? 还是团中央中青报高层处心积虑地"枪打出头鸟"?

为什么在中青报第一篇文章伪造证据被北京报揭穿做实后, 中青报社没有让山东记者停职反省,反而又抛出她的第二篇文章?中青报内部的监控自律机制是否存在? 如何运作?

一边是学贯中西的哈佛博士,另一边是只会码字的记者。差距巨大,对比强烈。凭什么后者可以以一纸谎言主宰前者的命运? 这个文革才有的现象,为什么可以沉渣泛起?这个社会的公序良俗何在?

为什么不让陈琳博士说话? 为什么不接受陈琳就具体指控的对质? 即使法庭内,法官也给被告陈述的机会,何况哈佛博士并不是被告,只有记者一面之词的指控,中青报和它的记者何才何德,具有超越法庭和法官的权力? 这个怪象,全国人大知道吗?

共青团中央机关报恣意迫害中国共产党执政五十多年后首次海归的哈佛博士, 中共中央统战部知道吗?

中青报跟农民报,中国妇女报一样,有特定的报道领域和受众范围,但它闯入本属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严肃专业大报的报道领域,挑事闹事,如此违纪僭越,中宣部和国家新闻总署不应该惩办吗?

这些问题,公众需要知道答案。


谏言

长期以来,中青报的上级共青团中央以青年才俊自居, “老想着升官,做接班人” (习近平语)。2000年左右, 留学生开始逐渐回归。这些有海外学历有高薪工作,又深受中国政府和公众青睐的同龄人, 让各级共青团干部相形见绌心生嫉恨。 中青报曾经发了”凭什么海归优先”, “给我一个海归优先的理由”等评论,发泄对归国留学生的愤恨。可以说,不满海归群体,大体是属于对政策理解不同; 污蔑诽谤一个海归个体,则涉嫌犯罪。

中青报记者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凭空造谣诽谤,摧毁一个学者赖以生存的声誉,这本质上跟杀人放火抢劫一样,都是人际间的一种极恶的行为。对高级知识分子这种平白无故的迫害,没有发生在纳粹德国,没有发生在斯大林的苏联,可能也没有发生在今日朝鲜,却发生在努力建设法治社会的中国,发生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几十年后的山东。中国青年报让中国让孔孟故里背上恶名,造孽。

共青团和中青报需要为它的几个记者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世界人权宣言第 12 款表明,荣誉和声誉是应该受保护的人权,名誉侵权就是侵犯人权。中青报在哈佛博士蒙难事件中向世界展示一个侵犯人权的新模式: 污蔑毁谤你, 不让你反驳,让你静静的地死去。

哈佛博士蒙难事件一经在国际上披露,会在世界上引起广泛的关注。 它曝光了中青报记者的黑暗角色: 持笔的暴徒。未来的人权教科书会有新的一章或者一页: "记者侵权"。" 哈佛博士蒙难案"会被写入, 中青报记者将因此"留芳千古"( 遗臭万年)。西方民主国家会依据诸如<全球马格尼茨基人权问责法>等法案法律把中国青年报列为全球(文字) 恐怖组织,撤销中青报在本国的所有站点,禁止现任中国青年报记者和前记者入境, 已经入境的驱逐出境。

中国古话"几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说的就是这个局面。 中青报不只玷污了中国记者的名声, 也让中国政府背上黑锅。

中国政府需要果断整肃共青团和中青报,依法惩处还在侵权的几个当事记者。否则, 任凭事情发酵, 更多中国记者侵犯人权的黑幕会被爆出。比如说,山东这个记者后来在重庆市,把一个采访对象送进监狱。看上去,可能是她在山东没做成的事, 在重庆做成了。从哈佛博士毁誉事件看,她在重庆所为很可能也是构陷诬告。所以,她的手上已经沾有至少两个人的鲜血。更多像中青报记者这样侵犯人权迫害无辜的事情会被批露。中国政府的黑锅会更为沉重。

护犊之心, 人皆有之。所幸的是,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共青团和 中青报早已是逆子。长期以来,它们在海归政策上与党的方针政策离心离德。此外,习近平总书记早已注意到共青团"高位截瘫",功能失调,曾经在2015年严厉批评过共青团。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对共青团和中青报这个逆子,党和政府有必要大义灭亲。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 中国共产党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自我革命,意味着刀刃向内、刮骨疗毒。中青报无故迫害哈佛博士事件的真相一旦对中国人民披露,会大大激发民愤。因此,自我革命,拿中青报开刀,最得国内民心,也能够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中国媒体应该跟进本文内容,进一步核实调查,将哈佛博士蒙难事件的真相一一查清,还中国媒体一个清白,给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一个交代。 为同行护短,会玷污了中国媒体工作者的整体名声。不整肃中青报, 所有中国媒体都将被连累。西方民主国家将来要驱逐的就不仅仅是中青报记者。

后记

在本文写作过程中, 笔者一直感到惶惑和愤怒。很难相信二十年前的中国真的发生过这样的事。笔者反反复复一遍又一遍地翻看几百页 白纸黑字的有关材料,确认虽然不可思议,但确有其事。

写到这里,笔者不禁为陈琳博士的命运扼腕叹息,深感玉碎般的心痛。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可以一天摧毁。中国公众普遍认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赴美留学的年青人是那一代中国人的精英,而陈琳入读斯坦福哈佛,更是精英中的百里挑一。然而摧毁这样的精英,只需要一份无良报纸,两三无良记者。

陈琳博士在他的领英网上问:他的舍友,前后期同学中,有总统,诺贝尔奖得主,大学校长等等。为什么他的舍友,同学的成就和他的有天壤之别?答:因为他是一个中国人。想象一下,如果他不是中国人,如果他没有受到中国青年报的毁誉,他会有一个怎样的学术或者公共服务生涯?

2002年6月,哈佛博士毁誉进行时,中青报那帮记者确认陈琳没有美国护照,只有美国绿卡和中国护照后, 欣喜若狂,这意味着陈琳还是中国人,他们可以肆意造谣污蔑这个哈佛博士,而无后顾之忧。 这帮三观不正记者的存在,让人们更进一步理解了多年前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的发问:“谁叫你不幸生在中国了?"

笔者相信中国青年报"哈佛博士蒙难事件"的始作俑者和他们的文章总有一天会被钉在中国新闻史的耻辱柱上。只有那个时候到了,才能说中国社会已经走向理性,文明,正义,法治,和谐。十九年过去了,这一天会远吗?孔夫子早就断言: 始作俑者无后乎。中青报的这几个记者会有后吗?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