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伊仁 //www.sinovision.net/?12069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我是自己的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思想的力量

热度 1已有 1536 次阅读2013-6-22 14:04 |个人分类:哲文|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思想的力量  转载

 

思想与人格


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他的为人。

一个人内心的想法可以从其行为中反映出来,丰富的思想,会形成独特而丰富的人格。

如同没有种子的发芽,就没有禾苗的茁壮成长一样,人们外在的言行举止都是由内心隐藏的思想种子萌芽而来的,无论是自然的行为,还是刻意而为之,这样的过程都毫无例外。

如果说行为是思想绽放的花朵,那么快乐与痛苦就可以被看作是思想结下的果实。因此,收获快乐还是痛苦,全部取决于自己的思想。
思想造就个性,一念之间往往决定一生的命运。心藏歪念,痛苦就会接踵而至。

心诚意正,快乐便如影相随,永远陪伴左右。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并非依靠着阴谋和投机取巧长大。同万物的因果一样,思想同样包含种因得果的道理。

高尚的人格的形成不是凭借着个人爱好和机遇,而是保持纯正思想的自然结果。
    卑鄙蛮横的人格则是心怀不轨长久积累的后果。

命运的主宰

一个人成功与否掌握在自己手中。思想既可以作为武器,摧毁自己,也可以作为利器,开创一片无限快乐,坚定与平和的新天地。

人只要选择正确的思想并坚持不懈,就能达到完美的境地;如果满脑邪思歪念,则只能沦为禽兽之辈。在这两极中间,存在着各种各样个性的人,每个人都是自己人格的创造者与生命的主宰。

在种种关于心灵观念中,最令人愉悦和折服的是:人是思想的主宰、人格的塑造者和命运的开创者。作
为思想的主人,人们拥有力量、才智与爱,掌握一把能够应对任何处境的钥匙。其自身有一种能蜕变和再生的装置,并借此实现自己的愿意望。

既使处于一种十分悲惨的境遇,人们仍然能够主宰自己。反思自己所处的境况,努力地寻找种种人生处世的道理,脱胎换骨,巧妙引导能力与思想直至获得成功。

人只有察觉到其内在的思想规则,就能成为“明智”的主宰。
    要培养专注,自我分析与总结经验的功夫。

努力寻找与开采才能有所获

希望获得金银和宝石,必须通过努力寻找与开采;同样,想挖掘人内心深处的宝藏,领悟为人处世的真理,也必须努力开采心灵的矿藏。

人是自己人格的培养者,人生的塑造者,命运的构筑者。如果观察,掌握并改变思想,探索思想对自己、他人以及环境产生的不同影响,便可明白无误的得以印证。他可以耐心的实践,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并且运用每次经验——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日常琐事----作为理解和运用智慧与力量的方法。

这个道理并无特殊之处,即所谓“凡寻找者,便能寻得;凡敲门者,大门就为他开启。”持久的恒心与毅力,能够让我们踏入知识殿堂之门。

思想对人生境遇的影响

人的心灵如同一座美丽的花园,你可以精心的照料它,也可以任其荒芜,但无论是有心栽培还是漠然视之,它都会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下去。如果不播下有用的种子,那么杂草种子就会散落土壤中,不断繁衍,以致于整个花园都变得杂草丛生。

如同园丁精心照顾园地,小心翼翼除去杂草,培育自想种植的花草蔬果一样,人们也可以悉心护理自己的心灵花园,抛弃种种错误、无用的思想,努力培养正确、有用与纯洁的意念。

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式,人们就会发现自己是心灵的园丁,是自己人生的导师;同时也会发现思想的真理,更加清楚地领会到思想和心智在人格、境遇和命运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的。

思想和人格是一体的。一个人的人格因为外界的环璋与遭遇而形成,而且人生境遇一直与内心想法息息相关。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通过一个人当时的境遇就可以反映其完整的人格,而是这些境遇无法摆脱对内心意念的影响。此时可风境遇对人格的发展极其重要。

每个人都通过不同的际遇来达到自目前的成就,是塑造人格的意念引导他进入目前的境地,这样的人生安排并非依靠机缘,这些道理不但适用于那些认为周遭“不对劲”的人,对所处环境心满意足的人也是如处境是思想的产物

一个不断进步的人,明确了自己发展方向,而且接受了那种想,那么他就会很快达到目标。他学会了“境况就是思想作用的结果”的课程之后,就能在日常的言行中很好地应用。

人们如果认为外界环境能左右自己,就难免遭受到命运的操纵。

而当他意识到自身的独创性,并且能控制自己的思想,那么他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

处境是思想的产物,这是每个严于律己、独善其身的人都明了的。如果能够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处境就会随之发生改变;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能够积极地纠正性格上的缺陷,就能取得明显的进步,迅速摆脱外界对自己的操纵。

因果报应

心灵会主动接近自己向往的、喜爱的、和畏惧的事物。它能够达到所渴望的高度,也可以陷入不洁的欲望,因此,一切外界境遇都是满足心灵需要的途径。
每个思想的种子都留存心里,渐渐地生长,结果,总有一天会付诸行动,并因此带来各种机会和处境。总而言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外界的环境能表现出内在的思想,不论是顺境抑或逆境,都有助于人们达到至善的人生境界。当人们收获自己努力的成果时,遭受的痛苦和幸福的深刻体验使他们领悟真知。

人们一往无前地追求理想、抱负和思想(追求不切实的幻想,或坚持不懈地前进),终将在世间有所收获。在这样的经历中,成长与调整的规律到处都在起作用。

不是环境使然

一个人深陷于贫困而不能自拔,往往不是时运不济或环境使然,而是心中的不正当的观念和欲望导致的。心地淳厚的人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突生邪念干起犯罪的勾当。犯罪的动机其实长久以来就隐藏在心中,一旦时机来临,那些平日蓄积的犯罪欲望就会倾泻而出。人如果没有邪恶的动机,就不会自食恶果;同样,如果不修身养性,也无法体会纯净心灵的快乐。人是自身的主宰,是自身的创造者。

人一降临人世,心灵就开始显现,而且在人生的初期,总结诸多事物。这些事物反映出人的本性,分清心灵的纯净与否,强健或是懦弱。人们得到的不是他们追求的东西,而是反映出自身的东西。人们的奇思妙想、远大的抱负时常受到挫折,但深藏心灵深处的思想与欲望,无论是纯净还是污浊,却不停的生长着。“决定人生目标的决定性力量”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思想与行为是命运的看守者,他们可以使命运伦入悲惨的境地,也可以使自己成为自由的天使。他们使自己解放,让人变得高尚。人们并非靠期望、祈祷就能得到所企求的,只有努力争取才能有所收获。所以当期望、祈祷与思想、行动一致时才会实现目标。

所谓的“奋力地与环境抗争”说明:人们时刻在与“结果”抗争,但却任心中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生长蔓延。这种内心的“原因”可能以有意识的不良习惯显现,也可能以无意识的坏毛病显现。不论是哪一种,都使我们不停地补救,空耗我们的努力。

完善自我才能改善环境

人们会主动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却没想到要完善自我,于是他们的环境仍然没有改变。那些勇敢接受命运考验的人,总是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这个道理放之四海皆准;即使人生唯一的目标就是获取财富,也必须准备付出很多。那么试想,成功的人生,又要准备做出多大的牺牲呢?

先说一个可怜的穷人的故事:有一个潦倒落魄的人。他非常想使自己糟糕的现状有所改变,但在工作上却偷奸耍滑,应付了事。他认为自己的薪金太少,因此在工作上偷懒是应该的。这样的人并不了解改变处境的方法,他的懒惰和自欺欺人的想法,将会使他非但无法摆脱贫穷,还会深陷于更深的困苦之中。

再来看一个富翁的故事:

一个富翁因为暴饮暴食而导致疾病缠身。他情愿花费巨额的金钱治病,却不肯放弃暴饮暴食的恶习。他既要满足自己对美食无穷无尽的欲望,又想要健康的身体,这样的人根本就得不到健康,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健康生活的最基本原则。

最后说一位老板的故事:

有一位老板总是想方设法地逃避税收,并且卑劣地通过克扣员工的薪金来积累财富。这种人根本没有资格拥有财富。当他一文不名、声名狼藉的时候,就只会抱怨时运不济,丝毫没有认识到他以前的所作所为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上面列举的三个例子,是要说明这样的道理:自身是造成今日所处环境的原因(虽然人们平时并没有意识到)。当一个人订立美好的目标时,却不断对自身的处境灰心丧气,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人们如果能以此为戒,明白思想如何作用,外界环境就不会成为失败的借口了。
善恶终有报

人世复杂,瞬息万变,思想深植于心灵,每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千差万别,因此一个人的整个思想状况,很难让另一个人根据自己对世界的了解进行判断(虽然这个人对自己非常了解)。一个人可能坦诚地活着,却贫困潦倒,而另一个人可能某方面并不诚实,却十分富有。

人们常常会认为,“一个诚实的人常常落魄,而不诚实的人往往功成名就”。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见解,这往往是根据表面现象而得出的结论,这种看法的依据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粗浅的观念。事实上经过更深入的分析,就可以肯定这种判断是错误的。

不诚实的人可能具有他人所没有的美德,诚实的人也可能有别人所没有的陋习。诚实的人因为美德而获得丰富的回报,同时也必须接受陋习给自己带来的恶果。不诚实的人同样也承受着自己的痛苦与快乐。

人们往往因为虚荣心,就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因为美德而遭受苦难。然而一个人只有摒弃心里的杂念,并荡涤心灵的污点,他才能认为自己遭受的苦难是美德的结果。而非恶行的报应。
在通向至善之境界的路途上,他必定会认识到,他思想、言行奉行的信条,绝对是公正合理的,因此“善恶终有报”分毫不差。认识到这点,他就能反省往昔的无知和盲目,确信自己的人生最终能得到公正的回报,而过去的经验就成为成长的证明。

内心与外界环境和谐相处

良好的思想和行为绝不会有坏的结果,同样,心存邪念、多行不义也绝得不到好下场。这就是古话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们在耕耘种植中早已明白了这个道理,并且奉行这个准则,但是人们不知道这条法则在内心世界也适用(尽管它在我们身边屡试不爽),因此人们并没有遵循它。

遭受苦难肯定是错误的思想观念导致的,它说明自己所作所为与内心的思想不协调,也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苦难唯一的益处就是使内心纯净,洗净我们内心不洁的念头。一个人达到至善的境界,苦难就将离他远去。犹如金子炼净杂质之后,不用再去铸熔那样,一个至善得道之人不会再遭受苦难。

遭受苦难是因为内心和思想不协调。而幸福的人则往往内心和思想和谐。这里所说的幸福,不是指是否拥有财富,而是内心宁静平和。贫苦,也不是那种物质财富的缺乏,而是指心灵矛盾的煎熬。有的人虽然腰缠万贯却丝毫不觉得幸福,而有的人生活清贫却非常幸福。只有善于使用财富才能富有而幸福。穷人整天埋怨命运,他的处境只会越发地雪上加霜。
不幸有缺乏和过度这两个极端,它们都是反常的,都是思绪混乱的结果。一个人只有快乐、健康、富足,才能说他生活在良好的状态中,快乐、健康、富足是内心与外界环境和谐相处的结果。

学会管理自己的思想

一个人只有停止埋怨,开始寻求深藏于内心的真理时,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当他开始学会管理自己的思想时,就不会再因为自己的处境而怨天尤人,并且以坚定高尚的思想来指导自己,完善自我。他会把逆境作为进步的动力,当成发现自身无穷潜力的方法。

秩序,而不是混乱,是世界运行的最重要的原则:正义,而不是邪恶,是生命的灵魂和本质;正直,而不是卑劣,是前进的精神力量。人们想要寻找到存在于宇宙间的真理,必须通过正确的途径。在这之中,他会明白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越深入,外界也会更深入地认识他。

这是个适用于所有人的普遍真理,只要人们认真地去反思和自我分析,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验证。一个人如果努力地改变自己的思想,很快就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的人生道路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思想并不是隐秘的

人们总是认为自己的思想是隐秘的,其实并非如此,思想会在平日的言行习惯中表现出来,因此习惯也就影响了处境:

兽欲在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的糜烂生活中尽显。时间长了难免使人落入贫穷和疾病缠身的境地。

邪念在怠惰和混乱的恶习中体现出来,日子长了可能会使人落入逆境。

害怕、疑虑与犹豫不决的思想,在懦弱、胆怯与优柔寡断的习惯中显露,时间久了使人落入失败、贫困与依靠他人的境地。

懒惰的毛病在不干净、不诚实的恶习中显现,时间久了使人沦入肮脏与一贫如洗的境地。

不和善、爱报复的性格体现在爱指责别人和暴力的恶习中,时间久了会伤害与迫害他人。

自私的性格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恶习中显现,到时候难免落入悲惨的境地。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Serendipity缘定今生 2013-6-23 18:11
心芽: 人无完人,学习接受自己的的不完美,才能接受别人的不完美。人无外境,外境是内境的反映。
http://blog.sinovision.net/home.php?mod=space&uid=120694&do=blog&id=206239
推荐你留意下这实用的香港消费,或许哪天到香港旅游时能用得上。我自己到香港旅游心得也是如此。 我回国有4个月,碰上高峰期流感,每个月病一次,在国内看医生很受罪,折磨死,没有对症下药,看了更严重。
到了香港又病了,我没看医生,自己买些德国的药吃下就好了,还不只感冒药,我还买一些家庭必需的。那是实在的,奢侈品我基本不买。多种外国的药品在香港均可买到。
回复 心芽 2013-6-23 17:51
人无完人,学习接受自己的的不完美,才能接受别人的不完美。人无外境,外境是内境的反映。
回复 Serendipity缘定今生 2013-6-23 17:39
心芽: 文章我昨天就读了,我认为一个人的信念会产生思想,思想会产生情感,思想与情感就创造了你的人生。人看别人容易,看自己不容易。所以人往往喜欢选择做容易的事。 ...
是的,我们无法改变他人,人生必修课"喜怒哀乐"痛恨哀愁' 甜酸苦辣',只能尽量完善自己,思想上超越一些,心境才能平和些。 我认为思想上的超越很难!我还在努力中。不过永远不要怀疑自己,不要放弃自己是最重要的。
回复 心芽 2013-6-23 17:26
文章我昨天就读了,我认为一个人的信念会产生思想,思想会产生情感,思想与情感就创造了你的人生。人看别人容易,看自己不容易。所以人往往喜欢选择做容易的事。改变自己是如此的困难,想改变别人就是痴心妄想了。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