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张广才空间画廊 //www.sinovision.net/?1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欢迎光临张广才空间画廊 http://hi.baidu.com/zgckjhl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重塑中国画的国家艺术形象 (作者 张广才)

已有 850 次阅读2012-8-30 05:08 |系统分类:文学| 艺术, , 中国画 分享到微信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在讨论国家的艺术形象时,在造型艺术领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国画,认为国画是国家文化形象的艺术表率。在众多的论述中,给出的理由大致如下:国画蕴含着中国人的才情智慧和社会理想,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文化载体。从艺术观念来说,中国画在创作过程中强调“以形写神”、“物我合一”、“缘物寄情”,凸显了中国画强烈的“写意”精神内涵;从表现方法来说,中国画讲究以线造型,主张书法入画,注重以笔取气、以墨取韵,强调笔墨功夫;从审美旨趣来说,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创造。不可否认,所有这些都呈现了中国画特别是其中的文人画所独具的魅力和价值所在。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近百年来,中国人已基本上不画这类中国画了。现在这些仅仅从博物馆中才可看到的传统中国画,能够代表当代中国的艺术形象吗?

      上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当时的绘画精英们,认定唯有西方古典的写实绘画才是拯救、改造中国画的良方,他们将西方素描与中国笔墨相结合,将传统中国画引向了写实主义道路;50年代的全盘苏化,在教学上一边倒地推行契斯恰柯夫长期素描教学体系,发展到直接将素描搬到宣纸上,以展现其写实能力;进入新世纪以来,更有画家借助现代技术把照片直接放大,将这种“写实方法推向了极致;加之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西方现代主义构成观念和手法的盲目模仿和简单挪用。凡此种种,虽然提高了中国画的造型能力,拓展了中国画的审美领域,但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中国画人文精神的文化属性,疏离了中国画写意抒情的学术品格,致使中国画长期在一种低水平、浅层次上徘徊,陷入一种僵化状态。让我们打开近几十年的中国画卷,不难发现,中国画特别是人物画,纤弱萎靡、雕琢矫饰之风盛行,审美品味日渐趋同,离本民族传统越来越远,而离西方艺术却越来越近了,甚至被西画完全取代而面目全非了。中国画有其自身所秉承的判断标准和内在规律,它必须包含笔墨语言及主观情感与境界的表达,片面追求写实造型或画面的形式构成,势必削弱中国画笔墨文化的内涵,丧失民族灵魂和鲜活的生命。由此看来,当代中国画是一个文化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展现的画种,而一个自身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展现的画种,也是难以代表国家的艺术形象的。

      在文化全盘西化的当下,中国画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承载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的独特艺术样式,理应喊出自己的声音,重塑自己的形象以傲然于世界艺术之林。笔者认为,中国画要重塑自己的形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战略思考。

      第一,重塑中国画的形象,就必须首先明晰自己的中国立场,确立中国画的价值坐标。重塑中国画的形象,并不是要恢复所谓纯粹的中国画,而是要重新唤醒遭遇多次断流的民族意识,从传统中国画中挖掘、发现和提炼出最能体现中国画精神的语言样式加以强化和放大,创造出一种既有传统底蕴,又有时代风尚的现代中国画。

      一个民族所特有的艺术形式,带有强烈的本民族文化的烙印,众所周知,书法是中国造型艺术门类中的精华,国画中以书法为基础的笔墨,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极具个性特征,是中国民族艺术在当下和未来的演化中保持其独特性的重要凭籍,值得中国人雄视艺术世界。水墨大写意作为中国画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其造型的意象性、画面空间的平面感以及自由挥洒的表现性,明显能与当代重表现、重个性的创作理念相接轨,早已步入“现代”形态。应当说,笔墨语言是中华民族保持自身文化特质的基本资源,大写意绘画无论是在历史的延续性上,还是在画风的广博性上,都是我们这个时代值得去进一步挖掘和继承创新的画种。因此,中国画理应以现代人的情致向世人展示东方毛笔书写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大写意的笔墨语言向整个世界展现自己的中国身份和中国立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一百年来,在试图构建现代形态的转型中,中国画始终没有把传统艺术重神韵的精神内涵和艺术气质很好地传承下来,没有形成以中国表达方式为主体的绘画格局,种种努力均以背离中国画传统的写意精神,削减中国画核心语言的本质特征和自我尊严为代价。一个能够保持自己民族传统、民族个性与民族特色的民族,才可能被世界所尊重和认同。在取法西方而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日本人兼收并蓄、唯我所用的做法是值得我们称道的。日本的传统绘画是日本画,他们在古代和近代都先后受到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强烈影响,却始终不失其民族特色。放眼全球艺术界,我们总不难发现许多象东山魁夷这样世界知名的艺术家。他们运用本民族的传统理念,又吸收西洋绘画的现代元素之精华,创造了工艺性和制作性较强的湿壁画艺术形态,开辟了日本文化中所独具的静谧典雅的审美理想和境界,代表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日本国家的艺术形象。

     中国画丰富的文化资源特别是中国画重书写、重心性表达的传统理念不仅不是当代中国画发展的障碍,而是孕育新艺术形态的源泉与土壤。当然,水墨人物画的大写意,由于受人物形态特别是现代人服饰所囿,较之山水、花鸟而言,要达到“线中显形”、“形随线生”,高度契合的境界,确有其特殊性和艰巨性,但这不能成为否认“书写性”入画审美标准的理由,相反,这更容易与新的绘画理念相融合,也为水墨人物画走向现代提供了新的空间。因此,要重塑中国画的形象,就必须追根溯源,格外珍惜最具中国画精神和面貌的笔情墨韵,并在实践过程中重新建立起符合当代中国的审美观和价值体系。我认为,中国画家只要不满足于模仿和追逐,就必须自觉地凸现自己的文化立场和文化身份。在目前普遍接纳了西方造型技能和艺术观念的语境下,中国画的当务之急应该从写实造型和现代构成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重新扬起意象性语言的大写意精神,让笔墨文化成为中国画走向现代的不竭动力,中国画表现的天地才会更加自由与广阔,其历史悠久、雄浑大气、充满活力的国家艺术形象才可能被确立。

      第二,重塑中国画的形象,就必须着力推动中国画的对外交流。当今时代,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得以更广泛地流传,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在中国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如何构建与中国现时乃至未来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当代中国画,已经成为国画家们思考的重要战略问题。

      眼下,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还很微弱,与不断崛起的泱泱大国的身份并不相称,中国画在西方人的眼中仍然是陌生的和隔膜的,他们无法理解中国画笔墨和宣纸的相互作用重要而深刻的文化意义究竟是什么?信息化的到来,为世界性文化交流构建了新的平台,在文化全球化时代,任何文化都不是平行和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对话和彼此融合的关系,我们不能满足于祖先留给我们的经典上,仅仅为西方提供一种猎奇的另类文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中,能否实现真正的双向沟通,是决定交往能否成功的前提,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尤其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明显,更应该努力寻找彼此之间的共同点,寻找中国画国际性的“审美共识”和世界性语汇,否则就会影响和阻塞国际间交流的畅通。                

      色彩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最容易被感觉到的审美形式,可以说,色彩是人类绘画艺术的“共同语言”,不论绘画如何发展,色彩都永远是重要的画面构成因素,它将帮助中国画获得世界的理解。中国画史称“丹青”,其色彩美的创造和运用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巨大的成就,只是由于文人水墨画的兴起,中国画“随类赋彩”被“以墨貌色 ”所取代,从整体上削弱和忽视了色彩的运用和研究。当下中国写意画存在着的一大流弊就是审美观念的贫乏和对色彩的精神性、表现性价值缺乏认知和感悟。西方绘画从模仿、印象到现代流派的发展,色彩在绘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大,成为艺术作品中获得视觉艺术效果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总结出了系统而完整的色彩科学体系。现代信息社会、高科技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艺术思维和审美观念。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审美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当代中国画冲破文人画“水墨至尊”的单一的审美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因此,秉持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神韵,融合西方现代绘画色彩创作理念,是中国画从古典形态转变为现代形态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林风眠在最大限度地吸取了传统水墨画重神韵的精神内涵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色彩和造型上的表现性创造了尚意境、重形式的现代彩墨画,将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融入民族文化之中,为中国画的现代化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林风眠的探索表明,色彩不仅可以而且应当成为中国画的重要构成,它必将引领中国画的未来发展路径,激发中国画创新的想象力、激情与动力。与此同时,林风眠的探索还表明,在传统中国画向现代转换的过程中,还应该对传统壁画和民间绘画再发现,再认识,把传统绘画的笔墨、色彩表现形式推向新的领域,以体现出现代人的审美时尚。总之,开放的中国、信息化的时代,既为中国画获得世界视野,寻求更多的参照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中国画家明晰自己的主体身份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中国画只有同时强调中国立场和全球视野,以现代视觉提升民族化境界,中国画的魅力才能重新焕发出来,与世界的沟通才会进一步通畅。

      第三,要重塑中国画的形象,必须注重将传统美学思想融入当代美术教育。艺术是一个时代的折射,她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国画面貌的日趋西化,只是中国当代社会盲目崇尚西方文化,漠视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当今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当代的美术教育正陷入传统审美思想缺失的危机之中。“五四”运动以来所建立起来的中国当代美术教育体系,几乎都是按照西方的价值体系建立的,中国画一旦进入这样的体系,就变成了以技能为中心的模式化教育,中国画传统精神的流失也就在所难免了。在这种美术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年轻一代,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普遍处之漠然,缺乏基本的了解,而对于西方文化却是情有独钟。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网络、动漫、影视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在青年一代身上正在被一步步地淡化。因此,如何从招生考试到课程设置将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融入当代高等美术教育,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领略东方独有的审美意趣,树立民族的自尊与自信,确是美术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们说,提高中国画在国际上的地位,并不是说要把眼睛仅仅盯着国际,而是要切实将我们倡导的价值观付诸当代美术教育之中,使充分体现中华文化智慧的中国画艺术在中国的年轻一代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画的国际声誉的提升才会有现实的基础。因此,中国画要与世界对话,首先就应该与中国的年轻一代对话,要树立中国画的国际形象,首先应该在中国年轻一代中树立起中国画的形象。

      梁启超在上世纪初就发现了现代教育体系中德性学问的缺失问题,他认为,教育应为知育(智育)、情育、意育三部分组成,智育主要指知识技能,情育主要指道德人格,意育主要指意志勇气。承载传统文化的中国传统绘画,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尊逸品、尚气韵、重写意的精神,其实质就是崇尚道德节义、尊尚学识陶养和人品修炼。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情育和意育几乎丧失殆尽而只剩下智育了。笔墨语言往往和艺术家的人格修养有着内在的关联,我们欣赏一幅传统中国画作品,不仅是对于技巧形式的解读,而往往是通过其动人的翰墨风华,去体味画家的才思胸怀、气质禀赋和人格魅力。作为国家形象的国画艺术,其最重要的特征应体现在对人的造就上,所谓画品与人品的统一,正是中国画的显著特色,是中华民族核心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如果我们不去反思中国画在现代教育中的弊端,依然以西方艺术的精神、观念和技法来审视中国画,那么中国画的精华就无法真正地被挖掘,更谈不上让学生在多元开放的现代社会能够传承民族文化并产生世界级的艺术家了。所幸今日中国理性精神重新复苏,回归传统、重铸国魂的呼声再度响起,这对于当代中国画而言,实乃正本清源之良机。

      总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文化背景下,我们有责任将自己民族沉雄博大、热情俊爽的中国当代大写意奉献给全人类。如果我们仍然继续坚持以西方绘画理念和话语方式来搞中国画,就会失去发展中国画的大好时机。

注:本文已刊登在《美术》2009年第8期上。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