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左右逢源 //www.sinovision.net/?56355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扇事

已有 1094 次阅读2018-8-20 09:31 |系统分类:家庭生活分享到微信

扇事

  今夏,一款名为“手持电扇”的物件流行起来。

  从豆蔻少女到凤仪少妇乃至盛装老妪,骄阳下,或在公交车站焦灼地候车,或在副驾驶座望断秋水等绿灯,或蹲在菜市场水产摊前逮鱼捞虾……不少人都持一小电扇。才过几日,忽见有“中年大叔”大大方方用这种小电扇对自己吹个不停。在炎炎夏日里,这拳头大小的玩意能带来多少凉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乃骄阳下维持矜持的“标配”。过往对大冬天穿短裙的姑娘,人们常说“宁要风度,不要温度”。未想在“大江南北集中供热”季节,扇子成了一些人的标配。

  如今空调普遍,扇子用得不多;偶尔用之多为怀旧或者拗造型,象征性远多于实用性。古诗《怨歌行》这么写:“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说的是古代女子借秋凉起扇子受冷落的场景幽怨地发嗲,浓缩就是成语“秋扇见捐”。但若返璞归真,秋扇是扇,电扇也是扇,谁说扇子里的事都已是过去?

  时下聚会,尽管有空调“嗡嗡”作响,总有人拿把折扇摇几下“啪”地合上后感慨:“心静自然凉”还是扇子扇得惬意,“秀”一把古道仙风。

  更早前,空调还在科幻小说里、电视还是个传说,“看电影”就是“刚需”。电影院在门口给每个观众一把扇子,记不太清百多号人在不大的空间里怎么度过九十分钟。影片结束时有些不守规矩的把扇子朝上一扔,银幕上突兀地黑影飞舞,至今印象深刻。尽管“秋扇见捐”成了“影扇见捐”,但少有把扇子带回家的。

  据说3000多年前的扇子用各色野鸡毛制成,“扇”字中的“羽”由此而来;先用于帝王巡游时遮阳挡风避沙,以后用于驱热取凉。三国时诸葛亮摇鹅毛扇运筹帷幄,上海话“扇扇小扇子”就是出谋划策的意思;说得有点绕,没有市井生活体验根本说不来。以后扇子以丝、绢之类做面,以木、竹、骨等做柄,配扇坠、流苏、玉器之饰;广场上大妈的扇子舞方阵一会儿彩旗飘飘一会儿高山流水的秘密就在于此。而折扇来自东瀛,宋代传入中原,明代时成了文人墨客的“怀袖雅物”,扇上书画迄今还是“雅玩”,只是有点小众。

  上学时读“相对论”曾为一个问题困扰:扇子靠扰动空气驱热,那对着扇子晃脑袋也应能降温?试过,结果两眼一黑差点倒地;坐公共汽车时打开车窗凉风强劲而来,方才顿悟:做“相对论”试验要慎重,对古人的智慧更钦佩不已。

  电视台说八月初“立秋”,感觉秋凉要到十月上旬,不明白这立的是啥“秋”。不过以往每到立秋,母亲会一面用布条在扇边缝一圈,一面叨叨:普通人家用蒲扇。秋凉时“弃捐箧笥中”但非“恩情中道绝”,来年还要辛苦一“夏”。如此场景,已过去十多载矣。彼时纳凉男女老少人手一把扇子;往后或聊天或逛街或K歌……人人手持一小电扇,倒也成一道传统和时尚交融的风景。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