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壮图山人的博客 //www.sinovision.net/?7959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张水高的博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原创】解读国共两军军歌

已有 2153 次阅读2011-8-8 10:32 |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国民党领导的中国国民革命军是中国的两支国防武装力量,两支军队都为国家的安全巩固、领土的完整无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长期的战争中,两军先后有了用战士的鲜血染红的军歌。士兵们唱着军歌,奔赴战场,慷慨赴死,表现出一种大无畏的中国军人精神,为世界各国军队所瞩目。因此这两支军歌实际上也是敌人的丧歌,让敌军闻风丧胆,不战自溃,凸显了中国军人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重温这两支军歌,不但要表达我们对英勇的中国军人的崇高敬意,更要有决心把这两支战歌唱响全世界,让世界各国一睹中国军人的风采。
R5

  让我们首先来聆听两支军歌的威武旋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的歌词: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们是工农的子弟,

我们是人民的武装;

从不畏惧,绝不屈服,英勇战斗,

直到把反动派消灭干净,

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
听!风在呼啸,军号响;

听革命的歌声多嘹亮;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祖国的边疆,
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
  

中国国民国民军军歌歌词

风云起,山河动,

黄埔建军声势雄,

革命壮士矢精忠。
金戈铁马,百战沙场,

安内攘外作先锋。

纵横扫荡,复兴中华,

所向无敌,立大功。

旌旗耀,金鼓响,

龙腾虎跃军威壮,

忠诚精实风纪扬。

机 动攻势,勇敢沉着,

奇袭主动智谋广。

肝胆相照,团结自强,

歼灭敌寇,凯歌唱。
   

    下面我们从文学的角度来对两支军歌进行初步的解读。
  

    首先,两支军歌都是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心声,表达出对国家、对人民的无比忠诚,从整体来看都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尤其是歌词洋溢着胜利的壮志豪情,充分体现了这中国军人的豪迈之情和必胜的信心。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着尊敬的心情,来感受这两支军歌带给我们的那种雄伟气势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遗憾的是,白璧微瑕。国民革命军军歌因为创作的年代久远,在艺术上较之人民解放军军歌可能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人民解放军军歌讲究了艺术上的完美,通篇明确地使用第一人称,“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向前向前向前!”、“直到把反动派消灭干净”具有压倒一切敌人的强大气势。而国民革命军军歌则从未明确使用第一人称,只是在“革命壮士矢精忠”这句歌词里似乎有第一人称的影子所以说在表情达意上,国民革命军军歌较之人民解放军军歌略逊一筹。

 

    在语言运用上,人民解放军军歌是彻底的白话,句式活泼,是人民大众的语言;而国民革命军军歌则是三四七言,古体诗词的痕迹很明显。对歌词的理解上前者较之后者,更通俗易懂。所以人民解放军军歌更适合于广大指战员演唱,而国民革命军军歌或多或少缺少一些大众化的东西,士兵们在唱着这首歌的时候,还不理解这首歌的含意,多多少少在表达效果上要打些折扣。文言词的不适量使用,这相对于在口头流传的歌曲而言,应该说是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    此外人民解放军军歌使用了大量的艺术形象形象,非常让人感动。唱起来以后,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自然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比如歌词一开头就是“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这种鲜明的艺术形象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让人兴奋不已。而国民革命军军歌就没有这样的艺术形象,很难唱到人的心里去,尤其是“安内攘外作先锋”、“所向无敌,立大功”的歌词,表现得内容干脆就是现成的政治口号,无法让人受到艺术的强烈感染。因此从艺术上来讲,国民革命军军歌还没有达到及格的标准。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