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www.sinovision.net/?1069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舍身求法第一僧 西天取经利众生

已有 841 次阅读2014-5-1 09:08 |系统分类:文学| 法显取经, 佛国记, 宋丞策 分享到微信

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说:“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历尽磨难,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根据他的故事演绎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我想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一部由《大唐西域记》改编的《西游记》故事,使高僧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传遍天下。于是,人们便认为高僧玄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去西天取经的人。其实,早在高僧玄奘之前的公元230年,东晋高僧法显就已经去西天取经了。一部《佛国记》,又让我们知晓了西行求法第一高僧法显大师的名声至今在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喻户晓,高僧法显大师是杰出的佛学家、旅行家和翻译家,被中国史学界和佛教界尊为“十大高僧之一”。

 

佛教传入中国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中国有着悠久深厚的佛教文化历史传承。迄今为止,世界公认的仅存的两颗佛牙舍利,一颗在中国的北京八大处灵光寺,一颗在斯里兰卡的佛牙寺。此前,央视《探索?发现》栏目精彩上映的三集大型纪录片《佛国记——法显西行》,生动再现了我国第一位西行求法高僧法显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从此中国佛教界掀起长达1000多年西行求法“留学运动”。到了唐朝,就有玄奘高僧西行取经的脍炙人口的故事。鲁迅先生曾用13天抄完法显大师的《佛国记》,并将西行求法的高僧比作“中国的脊梁”。

 

据史料记载,法显幼年出家,20岁时,法显受了大戒(和尚进入成年后,为防止身心过失而履行的一种仪式)。从此,他对佛教信仰之心更加坚贞,行为更加严谨,时有 “志行明敏,仪轨整肃”之称誉。有一次,他与同学数十人在田中割稻,遇到一些穷人来抢夺他们的粮食。诸沙弥吓得争相逃奔,只有法显一个站着未动。他对那些抢粮食的人说:“你们如果需要粮食,就随意拿吧!你们现在这样贫穷,是因为过去不布施所致。如果抢夺粮食,恐怕来世会更穷,贫僧真为你们担忧啊!”说完,他从容还寺,而那些抢粮的人竟被他说服,弃粮而去。这件事使寺中僧众数百人莫不叹服。

 

法显大师发起西行求法宏愿的时候已过六十岁,并于六十多岁开始踏上了西行求法的征途。他们在征途中遇到的第一大难关,就是如何穿越戈壁大沙漠。那时沙漠里没有任何道路,举目四望,沙海无涯无际,方向难辨。法显记载说:“沙漠中多热风恶鬼,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试耳。行十七日,计千五百里,得至鄯善国。”他们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出来的……与法显大师同时出发的人,有的中途返回汉地,有的死在路上,有的留在了印度,而大师却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独自回国最终完成取经大业。

 

法显大师的足迹遍及当时西域诸国、印度诸国、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法显大师取经回国时已经七十八岁,公元422年,法显大师圆寂于荆州辛寺,“春秋八十有六,众咸恸惜”。他在临终前的七年多时间里,一直紧张艰苦地进行着翻译经典的工作,共译出了经典六部六十三卷。他翻译的《摩诃僧祗律》成为五大佛家戒律之一,对后世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翻译的六卷《大般泥洹经》阐扬了涅槃思想,使得涅槃佛性论蔚为当时佛教思想的主流。在译经同时,法显大师还将自己西行求法的见闻写成一部不朽的名著――《佛国记》,在世界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由此可见,高僧法显大师是中国最早具有世界眼光和开创中国佛教对外友好交流事业的代表人物之一。受法显大师的影响,西行求法者络绎不绝,后来的玄奘大师、义净大师等均深受其影响。近代学者梁启超说:“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 斯里兰卡史学家尼古拉斯.沙勒说:“人们知道访问过印度尼西亚的第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是法显。”印度学者恩..辛哈等人也赞扬说:“中国的旅行家法显,给我们留下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文/宋丞策)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