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taichi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1149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医六经与八纲的关系

已有 1900 次阅读2018-1-16 11:50 |系统分类:家庭生活分享到微信

临床看病有没有什么经验呀?我说,经验只有一个,那就是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方。作为一名临床医师,最终是给患者开出的一张处方,那么这张处方是怎么开出来的呢?这是关键。中医的两大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的两大基本原则。

中医的临床过程就是理法方药的过程。“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一个患者就诊,我们首先是采集四诊信息,然后在脑海中思考,得出一个诊断,也就是证,根据证来立法,再选方用药,加减。在这个过程中,证是我们思考得出后的结论,是根据客观的四诊信息得出来的,然后证直接决定了法,法又决定了方药的范围,因此方与证是相应的。

归根结底,临床疗效获取的关键在于证是否辨证准确,证辨证准确了,从逻辑角度来说,法和方的范围就固定了。举例而言,如果诊断为表实证了,自然去辛温发汗解表,如果诊断为里实热证了,治法就是清解里热或攻下通腑。辨证为半表半里阳证了,治法为和解少阳。方和法比较起来,法更重要,所以有师其法而不泥其方的说法。法和证比较起来,证更加重要,因为诊断得出的证直接决定法,法随证立。

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必须有中医的临床思维。

当前的学术界,放眼望去,大家最爱听的讲座或者报告是所谓的名家临床心得、看病三板斧之类的具体的临床经验,而不是临床思维。胡希恕经方医学的最大特点是给我们树立了一个简明而临床实用的体系,而不是某些方证经验,正如仲景给我们提供的是六经辨证的思维,而不是具体的113方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有了这个六经辨证体系,这113方,在六经体系指导下,可以加减化裁、左右逢源,故能为百病立法,故而仲景之书被誉为群方之祖。

临床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辨证准确,如果辨证不准确,后面的立法、选方、用药加减,再精妙也不会有疗效的。中医是辨证论治的,大家临床中都在辨证,那我们辨证到底是在辨什么呢?之前的课程中提过,辨证就是辨病位和辨病性的过程,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地图上一个点的坐标,包含经度和纬度,缺一不可。中医有效的诊断,同样如此。必须同时包含病位和病性,随便举一个老百姓常说的心血不足证、肺脾两虚证、肝阳上亢的证等,是不是同时包含着病位和病性呢。如果缺少病位或病性,诊断是不完整的,就无法完成后续的立法和处方。

胡希恕先生指出,六经辨证,同样包含病位和病性,其中病位是表、里、半表半里。即在八纲的表、里两个病位的基础上,加入了半表半里,使之成为三个病位。病性往大的方向说是辨阴阳,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具体来说是辨虚实、辨寒热。扶阳学派郑钦安曾说过:“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中医就这么简单,就是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过程,只不过大家不重视罢了。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阴阳为医道之纲领”;又曰:“六变者,表、里、寒、热、虚、实也,是即医中之关键”;“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医宗金鉴》也说:“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病位无外乎表、里、半表半里,病性无外乎阴证、阳证。因此胡希恕先生提出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上皆有阴阳两种不同属性,这就形成了三阴三阳,也就是六经。这样,把六经和八纲密切联系起来,提出来了六经来自于八纲的学术观点。

到底是六经来自于八纲,还是八纲来自于六经?有人说不必争论,但这个命题直接关系到六经和八纲的关系,直接关系到理解胡希恕医学当中六经的实质,这个命题十分的重要,需要明确。

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这个词虽然出现的比较晚,从时间上看好像应该是八纲来自于六经,但是八纲的实质,早在《伤寒论》之前就早已存在。正像我们都知道夏天天热的时候,我们都会喝点冷饮乘凉,冬天天冷的时候,我们会多穿点衣服烤火取暖等,这其实就是八纲中寒热的日常应用。八纲的理念是最朴素的二分法,根据八纲所确定的治则治法,如寒则热之,热则寒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是中医最基本的正治法。

在《汉书·艺文志》中,给经方下了一个定义:“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意思是说,用草石的寒热温凉来调整人体的寒热温凉,这就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量疾病之浅深,其实就是一个病位深浅、表里的意思,所以《汉书·艺文志》对经方的定义很朴素的,已经蕴含了八纲的理念。

第7条:“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是辨别阴阳。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第106条:“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上面讲的是辨表里。第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这是辨寒热。第115条:“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这是辨虚实。

在《伤寒论》中处处蕴含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辨治思想。前面谈到的张景岳、《医宗金鉴》的观点,也是在强调八纲。历代《伤寒论》研究者,也有医家认同辨六经是辨八纲的过程,如明代方隅在《医林绳墨》中指出:“仲景治伤寒,着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然究其大要,无出乎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者而已。”大家可以按照八纲的思路去重新读一遍《伤寒论》的条文,试着用八纲的角度去看待条文,或许你会有很多新的体会。

从病位而言,八纲辨证中只是表里两个病位,在《伤寒论》148条:“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仲景在表里病位基础上,加入了半表半里,使之成为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在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上,分别具备阴证、阳证,这样就形成了表阴、表阳、里阴、里阳、半表半里阴、半表半里阳的六经。六经与八纲一一相应。 可以说,正是因为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半表半里,使得表、里两个病位发展成了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从而把八纲发展形成了六经。

小结一下:虽然八纲辨证这个词出现的晚,但早在《伤寒论》中处处都有八纲辨证的内容,同时《汉书艺文志》当中:“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都在说明八纲辨证早于六经辨证。仲景在八纲的表、里两个病位中加入半表半里,才形成了三个病位上阴阳两种病性,形成了六经。所以我们说六经来自于八纲。就像半表半里这个词是成无己提出来的,我们就能否认《伤寒论》中没有半表半里吗?冯世纶教授说仲景是经方的杰出传人,为什么?正是因为仲景创造性的在《伤寒论》中将八纲辨证发展成了六经辨证。

六经来自于八纲,辨六经是辨八纲的过程,六经辨证的实质是八纲辨证。这句话的意义,给我们指出了,临床当中辨六经其实就是辨八纲的过程,只要把三个病位表、里、半表半里辨别清楚,把阴证、阳证辨别清楚,六经自然就明确了。因此,临床中格外强调辨八纲。

八纲六经对照表:

马家驹老师:中医六经与八纲的关系

八纲病位病性观:

马家驹老师:中医六经与八纲的关系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上一篇: 膏方
下一篇: 医家之术,神仙之道!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