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徐敏豪 //www.sinovision.net/?11531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新道德经》(第59部第1稿1—57章)

已有 932 次阅读2016-7-18 22:40 |个人分类:徐敏豪《大师论》|系统分类:文学| 对立统一, 道德经, 辩证法 分享到微信

《新道德经》(第59部第1稿157章)

(经世济民之道:对立统一唯物辩证法)

徐敏豪

2016719日周二农历六月十六

(上,一九)

1.中国原创性,要有可靠考古或文献证据,能证明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或属最早之一且独具特色。为慎重起见,未推荐那些因史料不足而不易判断其科技内涵或原创性发明。如三国时期木牛流马就暂未列入。据悉,《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一书,及配套挂图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已由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央视新闻客户端。

2.古代昨日16:45《不止“四大发明”:中国古代这88项重要发明你知道吗》:“四大发明”是中华文明标志,但我国古代重要发明创造远不止于此。张柏春说:在类别上也不像传统,只强调科学发现和创造发明,这次就把像都江堰、长城这样一些重大工程。分类上专门作为一类,更全面展现中国发明创造。系列成果显示,中华民族成就了诸多发明。

3.论分类。创造,但中国古代科技创造出现时间并非均匀分布。水稻栽培、粟作、琢玉等技术出现在史前,对中华文明形成产生至关重要影响;先秦两汉是相当数量重要科技发明形成期;盛唐时代科技创造不甚突出;反倒是宋代却拥辉煌创造发明。项目组负责人张柏春说:后续工作将会继续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科学技各种特点,研究发展规律。

4.论时代。为当代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搜狐网前沿前日19:17转载科技日报记者李大庆报道:除四大发明外,中国古代到底还做出过哪些发明创造?这是张柏春常会。被问到的问题。提问者既有科技人员、人文社科界学者,也有一些领导。这个问题,个人难以准确回答。714日,张柏春正式向媒体宣布,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人员。

5.论问答。在征求全国各学科领域上百位专家学者基础上,研究确定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88项。如我们祖先最先栽培世界3大饮料作物之一的茶、最重要粮食作物之一的。水稻、最重要豆类作物大豆、最重要水果作物之一的柑橘。这些作物栽培技术传向世界。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贡献并不逊色于“四大发明”。201010月,一中一美两位科学家。

6.论专家。来到自然科学史所,找到张柏春等人,希望该所能为美国科促会出版的《Milestones of Science(科学里程碑)》挂图做些补充,因这张图里没任何一项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张柏春等人认为,与其为别人补充内容,还不如我们自己编制一套中国。科技发明创造挂图。于是,在20138月,研究所成立了“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

7.论挂图。研究组,开始构思这张图的脉络。三国时期“木牛流马”能否列入?研究组因史料不足、长期难解、不易判断其科技内涵,并未列入。专家说: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绝不止88项。仅在机械与仪器方面,就还有犁镜、记里鼓车、磨车、舂车、水转大纺车、秤漏、走马灯等。一些重大发明还衍生出新技术,如大豆利用,中国人发明了豆腐和酱油。

8.论豆品。88项中,沧州铁狮入选,对这个我国古代最大铸铁件,专家认为它包涵系列工艺创新,含碳4.3%灰口铁铸件,以木炭为燃料,熔几十吨生铁浇注而成,属中国冶铸工艺史奇迹。88项目录附表:(一)科学发现与创造,(1)干支;(2)阴阳合历;(3)圭表;(4)十进位值制与算筹记数法;(5)小孔成像;(6)杂种优势利用;(7)盈不足术。

9.论雷同。824节气;(9)经脉学说;(10)四诊法;(11)马王堆地图;(12)勾股容圆;(13)线性方程组及解法;(14)本草学;(15)天象记录;(16)方剂学;(17)制图六体;(18)律管管口校正;(19)敦煌星图;(20)潮汐表;(21)中国珠算;(22)增乘开方法;(23)垛积术;(24)天元术;(25)一次同余方程组解法;(26)法医学体系。

(上,二九)

10.论母子。27)四元术;(2812等程律;(29)《本草纲目》分类体系;(30)系统岩溶地貌考察。(二)技术发明,(31)培稻;(32)驯猪;(33)酒精饮料酿造;(34)髹漆;(35)培粟;(36)琢玉;(37)养蚕;(38)缫丝;(39)培豆;(40)块范法;(41)培竹;(42)培茶;(43)培柑橘;(44)钢铁冶炼;(45)分行栽培即垄作法;(46)青铜弩机。

11.论驯化。47)叠铸法;(48)多熟种植;(49)针灸;(50)造纸术;(51)胸带式系驾法;(52)温室栽培;(53)提花机;(54)指南车;(55)水碓;(56)新莽铜卡尺;(57)扇车;(58)地动仪;(59)翻车即龙骨车;(60)水排;(61)瓷器;(62)马镫;(63)雕版印刷;(64)转轴舵;(65)水密舱壁;(66)火药;67 罗盘即指南针;(68)顿钻即井盐。

12.论影响。深钻汲制;(69)活字印刷术;(70)水运仪象台;(71)双作用活塞式风箱;(72)大风车;(73)火箭;(74)火铳即管形火器;(75)人痘接种。(三)工程成就,(76)曾侯乙编钟;(77)都江堰;(78)长城;(79)灵渠;(80)秦陵铜车马;(81)安济桥即敞肩式石拱桥;(82)大运河;(83)布达拉宫;(84)苏州园林;(85)沧州铁狮。

13.论创史。86)应县木塔;(87) 紫禁城;(88)郑和航海。启示一:群策群力。毛润之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推动历史发展真正主人。目前88项,应仅作为推荐,并非中外专家就能说了算,还要依靠广大民众广泛认可、接受,达成共识,集思广益。目前,略显轻率、不够沉稳,应在发布前先广泛征询意见。力避“三俗”,如“杂种优势利用”。

14.论民众。宜改为“杂交种植”,力避落入诅咒、谩骂窠臼,无心之失、谨防有心抹黑。切不可闭门造车、暗箱操作,沦为各地争抢、蜂拥而至、谋为膏粱,成时弊诟病、贻笑千秋。万事开头难,好开始为成功半。望再接再厉、不负众望。启示二:纲举目张。

15.论纲目。四大发明,约定俗成、举世共识,肇始欧洲文艺复兴,改变世界历史进程。切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相提并论,应如众星捧月,眼为心窗只有一个,仅全息反映全貌而已、眼睛(画龙点睛)不可丧失。不同发明创造间,并非简单罗列、平铺直叙、等量齐观。如何做到重大无遗漏、排序不轻重倒置、等级量级泾渭分明、古今中外共识。

16.论典祖。还需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切不可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顾此失彼,更不能夜郎自大是、忘乎所以、数典忘祖。望开展各地、各学科推荐,如数家珍、饮水思源。启示三:任重道远。分类结构,逻辑混乱、并不明晰;各层次关系混淆,亟待厘清。如干支、阴阳合历等,同属历法;本草学与《本草纲目》分类体系,雷同;指南车、罗盘即。

17.论零整。指南针,同属司南;可归并项目、科目:驯禽兽虫鱼等,培植及其以下科目,医疗、保健、养生,防灾,交通运输与驾驭,冶金、铸造,免疫,理工农医等,不一而足。中国科技、文明史,逾5千年,天人合一、顺天应人、生生不息,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幸存、文脉不断,并非偶然,亟需认真总结、以古鉴今、引领未来,刻不容缓。

18.论使命。赤子之心、苍天可见;不到之处、万望海涵;学者担当、不辱使命。2016718日周一农历六月十五,徐敏豪《辩证9论中国哲学史(145)》:今晨,本人开电脑浏览要闻,今日8:11中国经济网转载光明日报王子墨,各主媒竞相报道《中小学学制:由12年改到10年是否可行》(惜字如金、正确引导,标题、内容,皆经本人文字整理)。

(上,三九)

19.论学制。近日,在北京召开由教育界专家参与“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研讨会”,与会教育专家一致对作家莫言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缩短基础教育学制”表示反对。他们虽承认其做过调研,但认为其观点缺乏理论支撑与科学依据,有专家表示莫言“无知无畏敢说,不懂教育”。莫言建议:把中小学制从12年改到10年,理由是为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

20.论教改。3次考试,要提前一个月,甚至一学期强化培训,累计12年中,最少有一年半复习应考,而长期复习和模拟考试,学生厌学情绪加重”,并提出应取消中考。减轻学生负担。学制是否需缩短,见仁见智,没经广泛调研、充足讨论,结论很难达成共识。正如研讨会专家所说:指向应试教育负担过重提案,无疑是个头疼医头的方案,只要中。

21.论缩短。高考人才选拔底色不变,即便学制缩短,学校依然会拿出时间巩固、复习、冲刺。所以,学制缩短结果,不过是把细嚼慢咽变成狼吞虎咽,学生们沉重课业。负担,难有彻底改观。即便如此,建议也不妨一听。提案文本不尽周全,但提案产生背景、语境,依然值严肃对待。近年来有不少专家学者、代表委员多次提出缩短学制,不少提法与其。

22.论减负。初衷一致,指向应试负担过重。把这些意见一概冠以“无知”恐显武断,提建议者未必不知中高考“指挥棒”定位,也未必不知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大幅度修改考试机制,而选择曲径经讨论学制,表达焦虑应试教育。建议具体细节有待商榷,但大方向顺应了应试教育变革时代话题,值关注和思考。一些专家给其贴上“无知无畏”标签。

23.论建议。并不可取。即便其在相关领域知识不足,提出建议也无可厚非。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讲越清,动辄对建议者知识上嘲讽,圈占一块领地自筑高墙,成只允许少数专家参与自留地、垄断话题,恐非严肃讨论态度。如何对待建议,可能不是一个是非而是态度问题。即便此缩短学制建议不够好,也该就事论事,别动辄以价值贬低方式轻蔑对待。

24.论听塞。这会被理解为是封闭话题,而具启发性意义真知灼见,也可能就因此被拒之门外。凤凰文化昨日10:53也转载澎湃新闻网报道:与会专家认为,基础教育学制12年,世界通行,是培育学生身心成熟必要时间,没国家提出基础教育学制要缩短。学制长短,并非最重要,如何划分、衔接学段更重要。12学制质疑一直存在。然而,一些业内教育。

25.论开合。专家对此并不认同。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委会名誉理事长、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原校长王本中会上反驳道:“一年高考复习,一年中考复习,说这皆浪费,10年就可学完。应试教育有2关键词‘高厉害’、‘强选拔’,其实不管是改成1098年也好,哪怕你改成6年,也会有2年照样是复习应试,”“莫言无知无畏,敢说,但其实不懂教育。”

26.论懂懵。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说:学制缩短为10年,窄化教育要务:培养学生基本素养、立德树人,而不仅是只考虑念几本书。“10年就可完成12年学业?没理论和科学依据。现在问题并非在此,而是怎在这12年里,做实应承担的教育任务。北京海淀区教科院长吴颖惠说:反对缩短学制,“这太不符教育规律,对教育没基本尊重!”12年基础.

27.论担妥。教育阶段,是学生成长、成人,而非成才过程。如在未成年人心理尚不成熟时,就把他们抛向社会,是对其不负责任。12年学制怎分段?目前中国除沪543(即小学5年,初中4年,高中3年),其他地方主要实行633学制。沪543学制初衷:应对小学人数太多,结果发现可行。唐盛昌说:543633哪好,没结论。美国实行多重学制。

(中,四九)

28.论段落。543633444(主流、超90%)都有。已有一批国家采用高中4年制。建议中国也应有地区尝试和探索444学制,让学制更符合国家、世界科技教育发展趋势。高中4年优点突出:初三和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阶段,时间长一点有好处。现实困境:中国规定9年义务教育,如高中4年,义务教育必须8+1,变动较大。

29.论生熟。意味整个高中课程,架构设计要重新考虑。目前全面推广可能时机不成熟,但需提前研究,至少需探讨。分段过多,导致人才培养间断。在短短6年内,小升初、初升高2次“强选拔”,全部打乱重新分配,形成问题非常严重。吴颖惠赞同、附议说:小升初这几年改革,特别在北京,取得明显成效,但中考仍赋予过多选拔职能。主张9年。

30.论优劣。一贯制:优势很多:,起码让课程不间断,让学生持续发展,小升初节约一年,受教连续连贯。据悉,海淀区新建学校,都要求按一贯制建,不允许再建单独小学和初中。北京101中学副校长熊永昌说:目前在学段融通上还较割裂,6333间衔接不够。准备做实验,在部分学生中做534融通实验,因我校有小学、初中、高中。

31.论百度。也是响应政府号召,做点尝试。百度“学制”:原为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今指各种施教机构系统总称。指一国各级各类学校系统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学校间纵横关系。分3种基本类型:单轨制、双轨制(学术、职业)、分支制。中国学制改革方向:一是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区域弹性、灵活;二是为普及9年义务教育。

32.论涵延。规定“9年一贯、63分段”;三是为逐步普及高中教育,正逐步完善其教育结构;四是为实现高教大众化,高校类型渐趋多样化;五是为因应经济社会发展、就业,将健全、完善职教体系。百度“基础教育”:内涵为,广义指小于等于(≤)初中毕业以前所有教育形式,狭义称9年义务教育,是学生在成长中为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必须。

33.论先后。要掌握的知识。其作为造就人才、提高国民(全民而非部分,更非少数;基本而非专业、专门人才)素质的奠基工程(请参见中国《教育法》、《教改发展纲要》),在世界各国面向未来教改中占重要地位。在中国,外延为包括幼教、小教、普通中教。其国际现状:(1)作用高度重视。(2)普及日益提高。教育上差异,反映发达与发展中国家。

34.论差距。在知识、人口整体素质上差距。(3)义务教育年限逐渐延长。联合国科教文《世界教育报告》: 1991年,在有据可查169个国家中,义务教育中值年限为78年,非洲6年,北美、欧洲、前苏联10年;1998年,在有据可查171个国家中,义务教育中值年限为8年,非洲7.2年,北美、欧洲主要发达国家中值年限为1012年。《教育:经合。

35.论素质。组织指标》(1998):基础教育11年,56岁始,1418岁完成;16岁完成学业后继续留在学校,直到完成高中教育,即离校年龄逐步趋于1718岁。(4)因应社会需求调整课程结构。强化科学教育,首先受到重视。典型案例,美国促进科学协会《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扉页上,阐述科学教育重要性如下“在人类发展史下一阶段。

36.论中外。人类生存环境、条件将急剧变化,数学、科技将成教育今日儿童(即小于<18周岁)面对明日世界基础”。不仅将计算机技术作为辅助手段融入教学,且经计算机网络教会学生了解更新、更广知识世界,相继开设环保、生态等课程。(5)重视提高师资质量。基础教育面临挑战:一是普及、提高并重结合。力求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中,五九)

37.论轻重。用得上,不仅对学生个人、家庭、社区,还将对未来子孙素质影响深远。二是力避重知识轻能力积弊。突出相关性、灵活性、创新性。三是奠基终身学习。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未来教育“4大支柱”:(1)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2)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3)学习与他人相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4)学会生存、发展。

38.论支柱。Learning to be)。四是切实增加教育资金投入。注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五是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加强教育信息化水平,探索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把内地优异教育资源、优秀教师传播到广大农村地区和边远山区,实现优异资源共享,以此作为提高农村地区师资乃至整个基础教育质量重要手段。结论:再也不能让祖国新生代,因外在环境。

39.论国民。急剧变化,步新老三届后尘,重新跌入失学、辍学,在作为中小学生、少儿、未成年适龄阶段,未完成、不能完成完整学习课程,知识结构、体系严重欠缺、不足的人生困境与窘境,基础薄弱、青黄不接,终身学习困难、后劲乏力;苦酒自酿、推己及人,殃及后代子孙、整个民族、国民整体素质。赤子之心、苍天可见;不到之处、万望。

40.论教育。海涵;学者担当、不辱使命。2016719日周二农历六月十六,徐敏豪《辩证9论中国哲学史(146)》:今晨,本人开电脑浏览要闻,今日6:50腾讯教育转载人民网记者林露北京718日电《教育部:央属高校教授须更多承担本科教学任务》(惜字如金、正确引导,标题、内容,皆经本人文字整理):教育部网站,新发布《教育部关于。

41.论本科。央属高校深化教教改指导意见》,针对一些央属高校目前仍存教育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机制不够完善、内容方法陈旧单一、实践教学较薄弱等问题,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全面提高高教质量内在要求,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能力,创业意识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指标。高级职称教师要更多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不断提高。

42.论高校。高校教学水平。完善管理办法,落实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基本条件,让优秀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专业设置上,要制订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因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积极设置“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社会。

43.论师生。发展和民生改善领域急需相关专业,调减与学校办学定位不相符专业,推动教育资源向服务国家、区域主导、特色产业专业集群汇聚。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完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允许参与创新创业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

44.论国力。创新创业。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学生参加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昨日18:32腾讯文化大家专栏维舟(1977年生,厦大新闻传播专业毕业,广告从业,居沪,2004年起专栏书评:10240篇,2子)《教育:能否强国》:摘要,教育能提升人口素质,但能否转化为国家竞争力?知识改变命运,人所共知,个人、国家亦然。

45.论强弱。当代共识:国家间竞争取决于人才竞争,新生代受教水平,尤显决定劳动力素质;其学习能力差国家将会渐失竞争力。话题热议:因2011年国际PISA测试中,代表中国的沪学生在科学、阅读、数学3项成绩中均横扫各国拔头筹,而美国学生各科成绩名落孙山。去年英国也开始引入沪教育模式。BBC不久前大声疾呼:西方如放任公共教育。

(中,六九)

46.论因果。颓败,将损知识型经济基石,进而输掉未来。因中印已追上;仅中国每年大学毕业生就已超欧美,中印学生更热衷于创新、科研相关专业。消息令国人振奋,因史上科举制长期影响:教育万能,即便是在近代国势最衰微时代,无数政治家也都坚信:许多发达国家富强基于教育,而中国要追寻富强也必须从教育入手,投入教育会得最好回报。

47.论相关。很少会质疑。答案,并非如此。英国公认是工业革命发源地,世上首个现代国家。据英国学者安迪·格林《教育与国家形成》书中研究,英国教育在很长时间明显落后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虽有牛津、剑桥、伊顿公学等名校,但皆针对极少数精英,英国底层大众则一向以粗鲁不文著称,甚至连全日制技校都很缺乏,因英国很晚才形成公立。

48.论超逊。国家办学体系,1880年还未落实义务教育,小学一直到1891年才完全免费,1902年法案颁布后才出现国立中学。相比法国,在1882年已规定小学教育免费、义务普及。普鲁士在1763年就强制国内所有幼童必须上学,1794年更以法律形式要求管理所有教师。1890年代,德国不仅普及小学教育,且大学生占人口比两倍半于英国,德国人均。

49.论母子。国民收入却只及英国2/3。正是教育使法德富强,但为何教育落后的英国,却更早催生工业革命、长期维持强大竞争力?如与日本比,差异更明显。美国学者苏珊·韩利《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夕18481860年间,适龄儿童入学率高达70-80%;反观英国,在1837年时主要工业城市,四五个孩子仅一个在上学;整体人口素质。

50.论函数。和平均受教育程度远不及日本的英国,187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是日本的4倍。多学者认为:教育水平提升,并非英国工业化原因,而是结果。如美国早期,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正强相关,东北部各州高于南方(文盲越多、社会越落后)。美国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长期以来都算不得多好:美国直至1839年才建立第一所师范学校。

50.论方程。1860年,纽约州仅4%男、3%女教师上过师范学校,而绝大多数皆临时雇用。美国中西部一位学校改革者1842年说:“伊利诺伊州公立学校教师至少有4/5通不过美国语文教育基本考试。他们中大多数人之所以选择教师职业,是因他们除此无事可做。”很难想像,此教育体系也促成强国兴起。俄国19世纪,社会发展使许多贵族阶层年轻人。

51.论成立。开始受良好文化教育,他们看到俄国现状不足与落后,想推动社会发展,然而却发现根本没职位适合他们发挥才能,所受教育虽好,却与社会脱节而不被需要,成一群苦闷“多余人”,除文化事业进步外,并未推动国家富强,一如既往远落后于西欧。如菲律宾战后,教育体系在东南亚各国中相当不错,然而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当缓慢。

52.论条件。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国内找不到合适工作,只能到港台等地当菲佣。前苏联和北朝鲜若论人口受教程度和劳动力素质,在1978年时都远高于中国;然而,此后实现经济腾飞的却是中国。现代国家主要使命:促进社会发展,各国对教育日重。英国1902年颁布教育法案。然而这却不是说:只要推动教育发展,国家就会自动富强,整体竞争力。

53.论必要。就会自然提升。教育发展仅是社会发展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如菲律宾、前苏联、俄罗斯,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但本国社会发展却使他们找不到用武之地,甚至博士研究员为谋生被迫去开出租车,在这些结构性制度问题得到解决前,仅提升人口受教水平,无法产生明显经济效应。国家,并非封闭系统;人才流动,早已跨越国界。

54.论充分。如今,全球主要经济体55-64岁人口结构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口有1/3在美国,且并非仅占世界人口5%美国自产而是移民。其19741983年间大学毕业时,美国正如日中天。美国向以教育体系漏洞百出、国民缺乏外界知识而饱受嘲讽,然而它却仍是世界创新、济中心与重心,世界尖端人才洼地。在国内,以高考成绩著称的并非京沪。

(下,七九)

55.论充要。而是黄冈、衡水,但并非意味后者发展将超越前者。两者相比,后者:教育更可能是改变当地孩子命运唯一出路,因而他们也更努力,可能有助于改变个人命运,却不一定总能留下推动当地发展。唯学得好、用得上、留得住,才能充分发挥创造力而推动社会整体发展。还需力避高分低能、创新不足积弊。国家、社会进步:取决于多因素。

56.论制度。并非教育一项;整体进化,虽有赖于教育(关键钥匙之一)提升,但不能单凭此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制度保证:创造一个有利于每个人安身立命、充分发挥才能环境,否则,人才浪费、外流成必然,教育强国也就无从谈起。结论:制度与教育,前母后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子集反映母体,母体为子集集体宿命。

57.种收滴水映阳、以小见大。天道(顺昌逆亡)。春播秋收,既靠辛勤耕耘,更靠阳光雨露。教育仅强国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根本在于建立这样一个制度:读书有用,人人皆可成才、皆有用武之地,皆能经系统学习、训练、实践,安身立命、建功立业、实现远大理想抱负与不断追求人生价值。赤子之心、苍天可见;不到之处、万望海涵;学者担当、不辱使命。

未完,待续。心灵感悟:赤子童心、抛砖引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独步天下。本人《新道德经》58部各81章第一稿已全部完成。待国家省市单位立项资助、列入出版计划后,再做进一步整理。特此告知)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徐敏豪 2016-7-18 22:40
徐敏豪四绝诗《教育》书法3幅
徐敏豪撰并书
2016年7月19日周二农历六月十六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