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徐敏豪 //www.sinovision.net/?11531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辩证9论中国哲学史(147)

已有 471 次阅读2016-7-19 21:43 |个人分类:徐敏豪《大师论》|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辩证9论中国哲学史(147

徐敏豪

2016720日周三农历六月十七

1.论读书。今晨,本人开电脑浏览要闻,凤凰评论昨日专访北大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19508月生于北京,8中毕业,黑龙江建设兵团务农8.5年,首都师大历史系毕业,北京市社科院社会所副研,中国社科院宗教所哲学硕士,赴美丹佛大学社会学硕士,回国任教,代表作:《走出囚徒困境》)《农童:怎不愿读书日重》(惜字如金、正确引导,标题。

2.论农童。内容,皆经本人文字整理):导读,农童现要改变命运,已不再是读大学即可,而是得读好大学才行,靠读二、三本学校改运可能性较小。一是留守儿童问题严重。凌绝岭问(下同):近些年来,随农民工群体规模日大,不论留守儿童还是打工子弟,农童教育困境日锐,何因?答:留守儿童产生在世界范围内皆鲜有。马克思劳动力再生产理论。

3.论亲子。那时代在哪养? 城市。工人即城市人,孩子也要在城市养大。再看现在的农民工,称谓显示群体尴尬。从业为工人,生活在城镇,户籍在农村,身份是农民。企业工薪够活,但能否完成劳动力再生产、在城市里把孩子养大?不能。农童来到城市,就要有住房,农民工工薪微薄、不足以在城市里买房安居乐业。城市人有种种福利待遇。

4.论祖孙。包括住房(上代福利房)。即便不是农民工,而是来自农村,在城市毕业的大学生,买房住房压力也很大,因其工薪较高,终能解决。农民工中,很多人只能住在工棚,或几个人同住一屋,让妻儿都在城市居住可能性太小,导致亲子分离。教育应有2含义:除学校教育外,孩子成长过程中,首施教者应是父母;在农民工家庭,完全缺位。

5.论学校。交由祖辈、难以胜任、无法取代。改革开放初,很多夫妻分隔城乡两地生活“半边户”,经呼吁困境逐渐解决。现问题比那时严重太多,人口比很大。二是孩子本该有教无类。问:父母带孩子一块在城市打工,一些城市也设了打工子弟学校,但这些学校教学质量不是很好。近些年来,有一些大城市为城市形象,多方面限制这类学校。

6.论民办。甚至撤掉不少,怎看?答:已持续多年。十几年前政府就说要设一些打工子弟学校;不少是民办,是农村人为解决自己子女上学问题在城里办的。此问题舆论一度热议,政府也给予过重视。计生导致城市适龄中小学在校生逐年递减,学校就会腾出空学位。即使孩子父母仅在城市居住,没工作、创造税收,只要孩子是我国公民,他在任何。

7.论城乡。居住地念书理应没障碍。现在,农民工户口虽非城市,但他们多少年来在城市创造价值、税收,但其孩子却不能在城市读书? 其它国家,孩子在父母居住城市里读书,不会被查户口;也不会问父母是否在此地工作。但在中国却要把孩子送回户籍所在地去读书,在城里就要读打工子弟学校,差异巨大。三是名校配额制事与愿违。问:正因。

8.论配额。基础中小学教育得不到保障,导致现农童上好大学机会日少。名校在招生时是否可考虑向农童倾斜?答:这事较复杂,措施叫配额制,即名校下去招生时,城乡所占额度都提前定好。如古代科举,江浙更擅长,但用人也不能都用南方人;北方人虽不擅长考科举,但有优点南方人不具备,于是配额制产生。在西方,也有过配额制,如地方。

9.论博弈。对少数民族,对黑人额度照顾。但配额制也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在优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当下,因不管在哪个社会,制定一个规则,人们并不会一开始就遵守,而会有各种博弈。现农童主要在哪读中学? 名校下去招生时,皆面对学校,招生老师再往下走也不过走到县级中学,其中城镇、农村户口夹杂。配额制可能预想得很好,但博弈后事与愿违。问:还有何高招?答: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教育公平。四是谁催生“知识无用论”?问:深层原因、负面效应在哪?答:现大学毕业后从业难,直接原因是高校扩招所致。过去,考生想考进大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生多,录取率低,肯定满足不了大多数人愿望。就业岗位为定数,扩招实际上是难题后移。经信息反馈,现农村人日醒:很多孩子本来就不特别拔尖,考不到名牌大学,考个二、三本学校实际用处不大,还不如去学点技能、进职校。但家长对此现实晚醒。为何?因信息不够透明,每年大学生毕业,学校都会宣称业绩、学生基本都能找到工作,信息被扭曲、夸大。甚至出现一些高校要求学生,必须把工作合同带回学校,才能拿到毕业证;那些没找到工作的学生就会经造假,找单位开证明换取毕业证书。问:会否导致农村家长集体反知识现象,产生负面连锁效应?答:媒体推出“知识无用论”,并没找到真正缘由。扩招。问:希望更多农村家长让孩子去学技术,但中国职教如何?答:不成功。要办好职校,单打独斗不行。学校要跟企业合作,联手办学。学校负责知识传授,企业负责提供实习场所。职校,不能像大学把实习仅分为生产、毕业实习,而应始终是理论结合实践,如德国。体制上,应由教育、产业部门共同领导、管理职业学校,而非像大学仅由教育部门;单一不如共办,发挥多个积极性。问:农村教育如此重要,学术界研究却不多,为何?答:应不仅局限于教育学院教师,也要面对公知。虽身在学界,但群体很难恭维。我30多年来从没申请过一分钱课题。问:远程教育、慕课(大规模、开放式网上教育模式),解决师资,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是否可行?答:前景很大,会很有作为。但短期内靠其解决农村教育问题过度乐观,还需多策并举解决。

赤子之心、苍天可见;不到之处、万望海涵;学者担当、不辱使命。

(未完,待续)                           

(注:本文根据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哲学网,百度(经中国百科专委会审核)等相关信息撰写,皆有出处,特此说明)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