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徐敏豪 //www.sinovision.net/?11531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徐敏豪四绝组诗3首《新说文292:三古信复泥、293:三今厚薄乖、294:三规旧新合》 ...

已有 878 次阅读2017-2-6 21:05 |个人分类:徐敏豪四绝组诗|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徐敏豪四绝组诗3首《新说文292:三古信复泥、293:三今厚薄乖、294:三规旧新合》

徐敏豪

201727日周二农历正月十一

徐敏豪四绝组诗《新说文292:三古信复泥》

徐敏豪

201727日周二农历正月十一

信古直追,复古倒退。

泥古不化,三古翻胃。

徐敏豪四绝组诗《新说文293:三今厚薄乖》

徐敏豪

201727日周二农历正月十一

厚今陶醉,薄今比对。

乖今背时,三今回味。

徐敏豪四绝组诗《新说文294:三规旧新合》

徐敏豪

201727日周二农历正月十一

旧规血泪,新规旨归。

合规天道,三规无悔。

【注】余说:世界的本质是数,理仅对数阐述。民谚:既不因言废人,更不因人废言。兼听明,偏听暗。预则立,不预废。他山石,可攻玉。身为思想库、智囊团一份子,不辱使命、勇于担当,赤子童心、苍天可鉴,不到之处、万望海涵。

2017-02-06腾讯评论(短史记:疑今察古、鉴往知来)第592《弟子规:一本粗制滥造的儿童读物》(经本人文字整理):导语,其作为现代儿童读物,存4大显著缺陷。近年来,其作为蒙学读物大热,被冠“国学经典”称号。如今其在书市的版本数以百计,很多幼儿园、中小学将其列为指定读物,还被改编成了歌曲、舞蹈、动画片等。实际上,其实属粗制滥造“儿童读物”。

1.《弟子规》并非“国学经典”。(1)该书至多只能算二、三手儒学读物。我们今天所见的《弟子规》,三字一句,共360句、1080字。其书原名《训蒙文》,作者是清初秀才李毓秀(16471729),经贾存仁(17241784)修订后,改名《弟子规》。迟至清朝后期,本书才开始广泛流传,成为私塾中常用儿童教材即“蒙学读物”。在其“总叙”中,作者开宗明义,指出“弟子规,圣人训”。2)该书原创内容极少。纵观该书,内容大都改编自《论语》、《礼记》,及朱熹编纂的《童蒙须知》。如《礼记》说:“凡为人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其因袭为“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童蒙须知》说:“凡人弟子,须是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其因袭为,“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等。从其作者看,李毓秀、贾存仁皆仅乡间文人,在学术上并无成就;从时间看,相比于成书于宋朝的蒙学读物《三字经》,其远非“历史悠久”;从内容看,其改编自儒家经典《论语》、《礼记》,及朱熹摘录的《童蒙须知》,仅供儿童学习使用,属于二手、甚至三手儒学读物,显然没资格被称为“国学经典”。3)其在民国时期早已无人问津。与侧重自然知识的《三字经》等蒙学读物不同,其内容核心是程朱理学(重在伦理与处世、处事之道)。其历史兴衰也与此有关。因其内容符合科举所需,晚清各地私塾曾一度流行该书。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旧蒙学教育随之衰落。1911年辛亥革命后,新式教育规范化,注重儿童天性的新式中小学教材获推广,其遂被时代所抛弃。在《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中收录的其版本仅有2种。4)该书近年来大热,有特殊时代背景。其在近几十年来受到追捧,有一些特殊的时代背景。1970年代,该书曾被定性为“宣扬孔孟之道的几本坏书”之一,遭到批判③。进入1990年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出现一种饥渴,很多港台商业化“传统文化产品”被引入大陆。台湾“华山书院”院长王财贵所倡导“儿童读经教育”即为其中之一,所编教材《孝弟三百千》,正是以其为主要内容。此后,其持续受到大陆文化产业关注和推广,声名大振至今。④

2.作为现代儿童读物,该书有4大缺陷。(1)内容迁就形式,导致文本勉强,于语文教学非常不利。其三字一句,合辙押韵。这种形式或适于古代儿童,但在现代,已行不通。作家王鼎钧曾评论:为迁就形式,有些句子很勉强、晦涩,学习加倍困难,就语文教学而论,并非良好示范。⑤如“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这几句,即使是现在的成年人,读起来也会感觉吃力,且体会不出文字美。很多一线小学教师也承认:“让孩子背诵理解其是个大难题”。时下一种流行的解决办法是对其再改编:“新编歌词用儿歌来编译,朗朗上口,简单易懂,教着省心,孩子也喜欢”。如前文所举例句,即被改写为:“为学莫作书呆子,活学活用建大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努力去做没有错,若不学习腹中空。见识短浅多蛮干,真理永远弄不清”。⑤虽媒体报道对这种改写津津乐道,但其实仍不伦不类:一者,几句自编、文采全无;二者,套用古诗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之类,仍远超出了小学生能理解的范畴。这种超越年龄的文本,必然增长孩子的厌学情绪。2)以成人本位、视角编写,灌输给孩子,且很多表述互相冲突。中国古代蒙学教育教材,编写时多采取成人本位、视角,而极少注意儿童在不同年龄段身心发育特性。其也不例外。全书所有文本,皆以成人语言灌输成人道理。且很多表述互相冲突。这也正是进入民国后,几乎所有新式学校,都将其抛弃主因之一。如书中“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等,对儿童而言,理解何谓“仁者”已太难;要理解“言不讳”与“切莫说”、“莫闲管”之间的区别,更属不可能(事实上,其作者也未必清楚二者区别何在,至少在文本上作者未能解释这种矛盾)。以上弊病,也必然对儿童学习造成伤害。3)很多内容与现代社会脱节,理念落伍尤为可怕。作为古代行为规范,其中很多内容都已过时。如“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现代人不骑马、不坐马车,在路上遇到长辈也无需下来目送“百步”之远;又如“亲有疾,药先尝”、“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其中言及子女应为父母尝药,在父母死后服丧三年、不吃酒肉的礼仪,今天也都无需再遵行。相比于过时的行为方式,理念伍危害更大。如“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要求子女对父母无条件服从,一切行为都要预先请示父母;又如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要求子女劝说父母时,即使被责打,也要“无怨”。如果真要孩子照此去做,在变得对父母百依百顺同时,也会失去独立自主意识。现代社会中,子女和父母在人格上平等,应有自身理念及兴趣;双方需互相尊重,而非迎合。⑥

类似问题还有很多。如书中教导儿童“话说多,不如少”、“不关己,莫闲管”等,显然与现代社会鼓励参与公共事务及发声要求不符。4)全书以“勿”为核心,背离史实、时代精神。据统计,其全文1080字中,用了43个“勿”字,教导儿童“不要如何”,显示其“圣与贤,可驯致”观点。⑦这种训导口吻,背离史实、时代精神。其编写精神与国学典籍精髓相去甚远。如学者黄晓丹所言:《论语》不是行为规范,而是建议;其中具多个声部,使你可根据情况恰当选一。⑧优秀的儿童伦理教材应提供让学生去体察和理解的具体情境,而非冷冰冰结论;其反其道而行之,实为弟子“禁令”而非“规劝”。缺陷如此之大、之多,倡学其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3.现代儿童不应将时间耗费在其上。在儿童学否、怎学传统文化问题上,早在民国时期,争论诸多。蔡元培说:若要小学生也读一点经,我觉得不妥,无益有损;经书中,有许多话已不合现代事实,不能怪古代;若教现代儿童,已不适宜。胡适说:我们绝对反对小学校读经,我们当时只须读几本官板经书,不妨糟蹋一点时间去猜古谜;现在的儿童应学知识太多,不可再浪费精力。⑨虽他们所说“经”为“国学经典”,如“四书五经”之类,但借用来说其也未尝不可。其中有太多不适于现代社会的内容,与其大费周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如直接选用一本更符儿童心理的新式教材,来阐释其中那些至今有益的道理。想必师生都能从中受益。至于拜伏在其脚下狂热的“国学经典”迷恋者,不妨先去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一类的入门书籍。

[注释]①周明杰著《弟子规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2014年;②于翠玲著《童蒙读物:传播系统中弟子规阅读史》,《印刷文化的传播轨迹》,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59186页;③《弟子规批注》、《反动的“启蒙读物”必须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3204页;④⑧黄晓丹著《弟子规的传播是场骗局?》,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微信;⑤央广网2017113日报道《新编弟子规唱诵大会暨举行全国巡演北京首演式》。⑥王立华著《我反对儿童读弟子规的六大理由》,《内蒙古教育》2015年第13期;⑦《莫将孩子当笨牛——看郭初阳老师教弟子规入则孝》,《语文教育一家言》,漓江出版社,2012年,第1219页;⑨胡适著《读经评议》,《胡适文集(第4卷)》,花城出版社,2013年,第121122页。□

李耳《道德经》:无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约定俗成 “三”序列成语,并不多见,且范围狭窄。本人效仿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宏伟气魄,见贤思齐、与时俱进,实为不易,实为艰苦卓绝创造。归纳、提炼,一试便知,其中艰辛,非尝试者并不知晓。实为中国一流、世界一流、古今一流学问与大道至简之壮举,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积少成多、积小成大,万事开头难、好开始为成功半,天生我才必有用;是马拉松、接力赛而非百米跑,必须不断接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努力前行而非因循守旧,躺在前人的功劳薄上睡大觉、裹足不前,方可不孚众望、不辱使命、不愧子孙,功成名就、名垂青史、彪炳千秋。

徐敏豪书法《新横渠四句》3

徐敏豪撰并书

201645日周二农历二月廿八

立天地心,立生民命。

继千秋学,开万世新。

(注:有一段时间,没有书写,手感、笔感、字感生疏,在所难免。因昨日、今日,与光明博友交流、对话,决定从今日起,重拾书法,以练代创。今日,在创作完成《新道德经》41后,开始写书法。两尺生宣、镜心,斗笔、悬肘书写。一共写了3幅,未作任何练习,直接上宣。连续书写3幅,心路历程、心有余而力不足、手生心怯,一览无余。没有关系、来日方长,进阶神速、指日可待,信步神逸、有目共睹,特留此存照)

注:本博主徐敏豪简介,自诩头衔:全球华人公知、时代创新诗人、独步中国书法家,管理、健康顾问。书法润格每尺30万元,顾问项目一事一议。

19601025日凌晨2点本人在武汉市第二医院出生。儿的生日、娘的苦日。告慰双亲在天之灵:你们的儿子,未虚度年华,未辜负期望。你们应为生养了我这样一个儿子,感到骄傲与欣慰。告慰祖国与人民:为天地、历史、时代、人民与人类代言,我已经做到了。

年复一年,无节假日,一日一策,122项转化为国策,产生国内外影响,已续写《道德经》逾64部各81等,非凡胆识、能力、体魄缺一不可,责无旁贷、不辱使命、彪炳千秋。

徐敏豪七言新十四行诗《新民歌童谣系列》之一。二尺斗方生宣,站立悬肘隶行草真书,敏豪撰并书。创作条件环境:垫铺为床,揭起为案,照片为证。吃草挤奶,此言不虚。

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世界皆同。一个世界文学奖项的获得者,除了自身的天赋、勤奋外,还需要首先得到自己民族的广泛喜爱、影响与称赞,这样才能引起其他国家、民族与世界的关注。因为“诗”是一经翻译就会损失其精华的几行文字,如同新鲜果蔬草虫,只要拨皮断筋,就会营养尽失。中国是诗歌的故乡。一个人、家国、民族如果没有了诗,就会形同行尸走肉。人们啊!你们可以不选择喜欢、接受、偏好、传播我的诗,但不可不选择诗。因为诗歌就是我们人类心灵共同的家园、故乡与心中的太阳。

20103月在《中国投稿在线》建博后,先后在博国中国、新浪、光明、新华、人民、搜狐、中青、凤凰、网易、腾迅QQ760203694、美国中文、加拿大华人网等开通本人实名博客与微博,即年4月起开始重拾诗歌,截止目前已创作诗词16756首,力争35年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时代创新诗人徐敏豪座右铭1.“三个影响”:影响有影响的人;影响中国与世界;影响过去、现在与未来。2.“三个超越”:超越屈原、李杜;超越鲁迅、诗经;超越荷马、普希金。3.“三个一流”:中国一流、世界一流、古今一流。4.“六个追求”:一字血脉精气神,二字贯穿古今身,三字担当天地人,四字弘扬真善美,五字行知信达雅,六字涅神逸能。本人已经做到了,奇文共赏、有目共睹、有口皆碑。

本人诗词感悟:

一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十三韵、平仄、方言,古今变化,相去甚远,切莫削足适履,正如毛润之所倡导“辞不害意”;

二形质里表、高地上下。民谚: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一个真正的诗人、词人慎思追远,聆听天地先民先知先觉,担当天使传递天音,古圣贤有云:得意忘言,早把形式放在其次,舍本求末、无异于买椟还珠,庸人之举。

三社会度量、时代代言。为此,必须喜闻乐见,必须为人民发声,说人民想说而未说之语,倾听人民心声,只有源头活水才能生生不息,理论永远灰色生活之树常青,做一个“人民诗人”、“人民词人”,永远是最高尚、最向往、无止境的不懈追求。

本诗词作者: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副所长、副研究员、时代创新诗人徐敏豪,附:以天下为己任·我为诗生——本博主徐敏豪简介,自诩头衔:全球华人公知、时代创新诗人、独步中国书法家、管理顾问、健康顾问,书法润格每尺30万元,顾问项目一事一议。

我已经说过了,认为我狂妄、不谦虚也罢,我就坚持这么说:全世界70亿人,像我这样自诩为当代屈原、李杜、鲁迅、荷马、但丁、维吉尔、普希金,并且要站在他们肩上超越他们,我已经做到了,一个车厢(额定105人)都装不满,而其他沉迷于浮云的人10个车皮(105人×15节车厢×10)都拉不完。徐敏豪时代创新诗词、独步中国书法、得天道健康养生等系列研究、创作、发表、出版、运用与推广,资助热线:13971410246银行账号,户名:徐敏豪,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账号:622848 0051768190715在此,衷心感谢各级领导、各界朋友的热情关心、支持与帮助,同祝福)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