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激情彩墨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11834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我对一篇画论文章的批注

已有 2225 次阅读2008-10-26 00:20 分享到微信

明明天开场白:《什么样的画才能算是好画》不是一篇坏文章,相反,它指出了当今画业中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很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否则我也不会有兴趣在这篇文章上再做文章了。但毕竟我觉得有几处说法大为不妥,所以忍不住要发发难,望作者不要难堪,这不过是江湖中人遇上了随意切磋一下技艺,与各自的人身人品无关的。谨请旁观者看到起兴处,不妨也跳进来出手过几招。
??注:括号内的文字是我的批注。
??
??《什么样的画才能算是好画》
??现在画画、看画、买画已没有什么标准了。圈内活跃人士的画作在没人吃得准的情势下只要包装到位,便能获得比安贫乐道艺术家多得多的展览与卖画机会。(标准是永远存在的,只是现代社会终于承认并尊重了世界的多样性、事物的多元化、个性的自由度,所以人们现在做事想问题,就不像过去那样拘谨地固守于社会的统一标准,而是敢于各持一见,各立标准了。这对艺术领域里的一切事物来说,尤算大好事;试想,倘若当今有谁嫌纷乱,再站出来提倡统一标准,再弄些“样板戏”、“样板文”、“样板画”,让天下作者和观众都“样板”着,那是很搞笑的!至于说道“包装”,我觉得还是应该有的,因为世人没有包装,就无法知晓和识别一些事。当然,这些年借“包装”之际大行学历灌水术、脸庞贴金术、名头膨化术、狐假虎威术、狼狈为奸术等等并因此得了些利益的,确实是大有人在,值得警惕!不过要坚信,辨证唯物主义是客观永存的,时间就是铁面无私的“包青天”,泡沫、伪饰终究会被“雨打风吹去”;更何况,大家不是常说: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哇!)
??
??批评家根本不懂画,文章东拼西凑,不全盘抄袭算是对得起读者了,他鼓吹的艺术家你能相信吗?(说得有理!不过批评家里多数还是懂些画或着能够懂画的,只是这年头呵,财神爷已不是过去那副破落地主相,而是真正的“翻身当家作主人”了!此爷名声大振,独领风骚,世俗之人能不趋之若骛,竞相折腰!连我们觉得最科学、客观、公正的经济学家们,都一个个浑身散发着诡谲的商人气息,我们岂忍心让美术批评家们继续在清贫坛上坐禅望月?而且,即使批评家自持名节,不主动去“一钱一唱”,也会被他人挟持着“一唱一钱”的。既然如此,笔杆子一提,按世俗办理;世俗是什么?和气生财,马屁更生财!)我们还能经常碰到一些花巨资购了一堆垃圾在家里的“收藏家”,你为他急,他还以为你另有图谋,还是算了吧,不要点破他花错钱了,这种人宁愿生活在无知的甜蜜里也不想被你看穿。(关键在于用未来发展的眼光看,是否真的是垃圾。因为这世上“垃圾变千金,腐朽化神奇”的事,此消彼长,层出不穷!就在这腾挪跌宕之间,有人从富翁变成了穷蛋,有人从穷蛋变成了富翁。不是梦幻,胜似梦幻哇!所以说,若仅仅是个人的一时之见,最好不要去给别人下定义、作结论。)
??
??那么,什么样的画才能算是好画?也就是好画的水准到底是什么?
??
??艺术的审美虽然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但只要经常去博物馆的人就会比别人多几根“慧根”。与他是否是美术学博士、硕士,是否是某某艺术学院院长或系主任没有太大的关系。(能取得高学位、高职位的人,自有他一定的能耐。当然,“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现象也太多,一般人也难弄清他们哪个真哪个假、哪个正哪个歪、哪个全哪个偏。但我觉得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要虫虫不往甜果果里钻,是不太可能的。问题的关键还在大众的素养普遍太低,因此也就极其缺乏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自信力”,当然就只剩下“他信力”。按理,自己不懂,求信于他人也没什么不对,问题是连他人里面究竟信哪一个也是没有主意的,最后只好采取最简便也最幼稚的办法:哪个职位高、名头大,就听哪个的!因此也就出现了如市场统计所说的“80%以上的人是用耳朵买画,而非用眼睛买画。”都80%了呀,还不够定性“群盲”吗?“群盲”可是一切坑蒙拐骗得以滋生的土壤哇!其实再放眼看看,在我们这个国度里,“下级听上级”这样一个正常的行政逻辑,是常常被用来替代各类认知领域里的逻辑的,而且已经发展到大家司空见惯、麻木不仁的地步了。这正是我们的可悲之处哟!)
??事实上,一个画家无论把自己包装得如何,他只要在宣纸上画画,就无法回避笔墨的要求,黄宾虹、关良的作品是好画,关键是笔墨到位,现在笔墨到位的画家不多,所以,好的国画便很难觅见。宣纸上的画以笔墨去要求就是标准。丢弃笔墨,在画面上搞些效果,一般人看了很容易接受,搞得再漂亮至多是件“工艺品”,与好画的标准相去甚远。只要是绘画,就应该有“绘画性”,任何制作、描摹等极尽技巧之能事的画作都不应称之为一张好画。(“黄宾虹、关良的作品是好画,关键是笔墨到位”这个结论符合这两位老画家的实际吗?此话似乎也说得太过勇敢了吧。退一万步讲,就算这个结论符合实际,又有什么意义呢?总不能得出这么个结论:只要“笔墨到位”就是好画!不幸的是,原作者就是有这么个意思,看他还有一句“宣纸上的画以笔墨去要求就是标准”!呵阿,我脑子里什么都想不起来了,只想起来一个令人心里发怵的场面:高级殡仪馆对遗体的整容也是相当的“笔墨到位”的!我一点也没有反对“笔墨到位”的意思,我作画期间常常恨自己的“笔墨”怎么就总不“到位”!反复折腾,就是为了“到位”。我吃惊的是当今竟还有人把笔墨当成评论画的不是唯一也是最首要的标准。笔墨者,手段也!其实,老舍先生在半个世纪前就指出了国画界一个通病,那就是凭着一套笔墨到位的功夫,把一两条溪水、两三座山峰、三五块石头,在纸上今天错开搬这儿,明天错开搬那儿;画得愈多,相似率愈高。这样的画,即使笔墨极其到位,但能叫好画?而且,这是叫“创作”吗?三年前,我曾觉得我国美术教学的根本顽症是在“封建作坊式的师徒结构”,并为此撰文呼吁。我既非业内人士,更非名家,结果当然是以体会一下那句成语了事;那句成语是:蚍蜉撼树谈何易!不过令我欣喜的是,去年有位修成正果的大名家从国外回到北京某大学讲国内美术教学问题,竟然也大说“作坊”……。他当然不是我这种“蚍蜉”级的人物,想必有关方面会为之有所醒悟,从而不再继续误人子弟。呵呵!)
??
??油画亦如是,通常人们把画得像作为衡量标准,这种被苏东坡称为“见与儿童邻”的标准至今阴魂不散,使得中国油画在经历了百年之后依然不得要领,从无油画大家出现便是最好例证。油画是舶来品,一张好油画的标准只能对照西方油画大师,塞尚、凡高、毕加索等。(如果说在前面我是吃惊,在这里我却是万分震惊了!就拿凡高来说,他在世时一直不被社会所认同,日子过得苦不堪言,直到逝世前半年才唯一地售出一幅《红葡萄园》。你说他是对照大师为标准的,那他当时怎就不吃香呢?他的家族,至少一直提供他生活费用的亲弟弟还在巴黎著名画廊里任职。你说他没有对照大师为标准,那么他今天怎么就成了大师呢?至于毕加索,一辈子都在不断地作自我突破。非洲艺术、日本绘画、中国水墨等,都对他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他绝对缺乏我们中国爷们那种“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定力!求新意识,使他的画风变换极快??快得连他自己都有些怕。50年代有机会而最终没来中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怕大量接触到中国灿烂的古典文化后自己又要穷折腾,毕竟已七老八十的年事高了。对他而言,哪有什么“标准、对照”哟!我一直认为,大师的作品是学习的榜样,而非评品他人作品的标准;否则,不就成了“克隆”了!)。
??找不到自己民族文化标准的画种到底出路在哪里,很让人疑惑。其他画种暂且不说,能把画面弄完整已是不错了。越讲越复杂了,其实看一张画是否是好画也很简单,只要看画的人自身素养比较高,就很容易判断。以职位、画价、知名度去判断的人大多是在艺术市场投机的人,因此,在好画的标准问题上,就不必去过高要求他们了。
??(出路只存在疑惑后的探索里,别无出路。只有先在认识上跳出井底,尔后才谈得上谋出路!遗憾的是这里有个怪圈,相信有人会一辈子也走不出来的!这个怪圈就是:只有先意识到自己是在井底,才会去努力跳出井底;但是只有先跳出井底,才会意识到自己是在井底,否则还会以为别人是另有图谋呢。呵呵,连窗前的几尺画案竟也失了往日的宁静。这闹闹哄哄的年头!这纷烦扰扰的世界!)《激情彩墨》明明天著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