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中国传统太极拳文化/印诚门培生 ... //www.sinovision.net/?11925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旨在交流学习中国传统的太极拳以及养生文化弘扬印诚门王培生先生的养生理念及养生功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和”探密 作者:尤志心

已有 2400 次阅读2010-10-23 02:58 |系统分类:健康养生分享到微信

近来,“中和”一词已成为武术界的热门话题。本人不揣浅陋,想这个命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抛砖引玉而已,不妥之处,请高明指正。                

                                                                      一、 “中和”的前世

   “中和”原本儒家的伦理思想。指不偏不倚,不乖戾。儒家认为喜怒哀乐等情感未发时叫“中”;若情感发出来,但没有偏颇,很中肯,叫“和”。如果人的道德修养能达到致中和,就进入一种和谐的境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天下的最大根本,“和”是天下普遍通行的法则。达到了中和,天地万物就各安其位,协调相处,万物也就发育生长。“中和为修身、治国的根本大道

   道教根据《老子》“冲气以为和”释“中和”为“元气”。《太平经钞》乙部《和三气兴帝王法》说:“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此三气合并为太和,太和即出太平之气。故说:“断绝此三气,一气绝不达,太和不至,太平不出。阴阳者,要在中和。中和气得,万物滋生,人民和调,王治太平。”即是说和三气即调阴阳,阴阳调即致太平。

    《太平经钞》癸部有《令人寿治平法》云:“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者,共一位也,本天地人之气。神者受之于气,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为治。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总结出“爱气尊神重精”的养生原则,在当时是首创,是很有价值的,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首先是道家的内丹术,就是根据上面所说的“中和”理论,创造了“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的炼丹术。具体方法就是通过吐纳、导引等,炼出一种“内丹”来,这种内丹可以养性延命,乃至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其次是儒生张三丰,把这一道家的“中和”理论,运用到武术中来。他用道家的理论改造了少林拳,创造了太极十三势。清代至民初的拳家一致认为,这十三势就是最早的太极拳,所以确认为张三丰是太极拳的创世人。至于说陈家沟是太极拳创世地是后来的事。有些学者认为,可能是陈王庭用道家的理论改造了自己所习的拳术,当时称为“炮捶”。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保留的发劲动作就证明了这一点。

    无论哪种说法,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太极拳在文化上是属于道家体系的。张三丰是道教上一个集大成者,他的贡献就在于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南北合一,性命双修。

    为什么要把武术思想纳入到儒道释三教合一的理论大系统来呢?众所周知,在解放前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社会历来是儒、道、释(佛)“三教”合一的社会。“三教合一”一贯是主流社会的主流思想,或者说,是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这个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2页)。今天,“三教思想”已成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武术思想要生存,要发展,要获得统治者的认可,只有纳入“三教合一”的主流思想中才有可能。而这一主流思想核心是“中和之道”,也就是说,“中和”是“三教思想”的根本大道,所以必须用“中和之道”来改造武术,这就是内家拳产生的思想基础。

          二、“中和”的内涵

    清朝乾隆年间的山右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开宗明义地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详细论述了太极拳的之精微奥妙。文中虽无“中和”二字,但其含义却在其中矣,因为太极即中和。

    陈式太极大师陈鑫《太极拳推原解》:“理精法密,条理缕析。放之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变化犹龙,人莫能测,运用于心,此是真诀。”文中已提到了“中和元气”。

    形意、八卦、 太极三拳合一的创造者孙禄堂祖师,全面继承并发展了太极拳的理论,明确提出了“中和”说。1919年他在《<太极拳学>自序》中论述张三丰根据《易》理创太极拳术后说:“太极拳术起点腹内中和之气,太极是也。” 1932年又在《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中说:“(太极拳)练之至善处,以和为体。和之中智勇生焉。极未动时,为未发之和。极已动时,为已发之中。所以拳术一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 (《国术周刊》第85期)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中和即太极。那么,太极究竟指什么呢?孙禄堂祖师在《太极拳之名称》中又说:“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孙禄堂著、孙剑云编,《孙禄堂武学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年,第180页) “中”为体,“和”为用。无体则无用,无“中”则无“和”,无“和”则无“中”,“中”与“和”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太极”和“一气”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一气”是指什么?“一气”,又叫“气”、“元气”、“精气”、“太素之气”、“中和之气”等,名异而实同。其本义,一指天空流动洋溢的云气,一指生物吸吸之气。《老子》用“冲气”说明万物的变化,孔夫子用“血气”说明人的修养。到了战国、秦汉时期,人们开始以“气”作为万有的本源,出现了“元气”自然论、“元气”一元论。例如《枢言》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也。”至于上文提到的《太平经》中的“三气共一”说,更说明“气”不仅是万物的本原和本质,而且具有精神属性,是主客体的统一。

    孙禄堂祖师对中和之气也有具体的描述:“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至善之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 (《国术周刊》第85期)

    由此可见,中和之气就是元气,而这种元气是真阳之气。

    从现代科学来理解“气”一是指呼吸之气(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二是指水谷之气,这种气是从食物中获得能量的;三是肾气,也就是精气,这种气是与生俱来的,是先天之气。概括起来说,这个气是指,受于父母的先气之气(肾气)和后天的呼吸之气及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之气有机结合而成的“元气”。这三种气是可以互补的真阳之气。

    有了这元气,人体才能有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功能;“正常的功能”也能促进“气”的发展。所以我们说“气”与“正常功能”是互为因果的。

三、 致中和的必经之路

    怎样致中和?也就是怎样保养真阳之气?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机能是天生的,是自律的,是不受心神控制的。例如,细胞的新陈代谢、体温的高低等等生理功能,人是无法按自己的意志去控制它的。但人发现有些机能是能控制的。最明显的是人的呼吸,人是可以调整的。于是,人们发现了通过调整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的练功方法,来升提自己的真阳之气(中和之气)。这就是气功的产生。

   《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当一个人的意识进入到一种非常宁静、非常愉悦的虚无状态时,全身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就会变得协调。长期坚持这种排除杂念放松心理紧张的锻炼,就会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起到健身与防病治病的作用。这种锻炼方法,前人叫炼丹,叫吐纳,叫导引,叫坐禅等,现代叫气功。

    儒道释三家的功法,形形色色,五花八门,难于尽述。但“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形形色色的功法归到了一个共同点上,那就是“守一”。“一”就是丹田。丹田者道家术语也,意思是种丹的地方。人体处处是丹田,但最能聚集能量的地方,只有三个,那就是上、中、下丹田,而一般常用的是下丹田(脐下1.5寸处)。“守一”就是守住丹田的元气,守住精气神。

“守一”名为无极之道,亦即长生久视之符。《太平经钞》癸部《还神邪自消法》说:“神者主生,精者主养,形者主成。此三者乃成一神器,三者法君臣民,故不可相无也。人气亦轮身上下,神精乘之出入,神精有所,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故养生之道,安身养气,不欲数怒喜也。”所以在一个具体的形体内,精气神是统一的,不能相互分离。所以守一当是守精气神的统一,守着自身中的精气神。

    在保养精气神的修炼中,“守一”的具体做法是:气沉丹田,守住它,管它练精还气,还是练气还神,还是练神还虚,还是练虚合道,我只要抱住我的气,气到哪里,我到哪里,气停我停,一切跟气走,让气自己去完成炼丹任务。

    怎样气沉丹田?吸气时,渐渐将肚子(下丹田)鼓起来,体会肺中之气依次逐步推进和摩擦胃、肠、膀胱、生殖器的感觉。气至会阴后,稍屏息,然后,微提谷缩阴,开始呼气,借收腹肌之力,将腹腔内脏贴向脊柱,浊气(二氧化碳气)顺着督脉上升,自鼻中呼出。体会腹腔内脏上升回位,认真体会每个瞬间的感受。呼气、吸气都要做到深、长、细、匀、柔,都要做到意到气到,气随意行。千周万遍,久而久之,可以逐步体会调节其它器官的感受,并将有关气的体会记忆下来。天长日久,自可顿悟大道,使衰老的过程逆转,归根返元,返老还童。

    俗话说“全凭心意练功夫”,心意就是指自我心理活动。当练功者,通过调息,达到入静状态(自我催眠状态),就会感到“体酥、心融、乐融融”的感觉,心身完全处于放松的美好的感受中。现代科学实验已证明,当人一旦进入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会直接影响到内分泌功能,进而影响全身各系统的功能,能使它们向协调方向发展,提升自已的自愈功能、自我修复功、免疫功能,达到健身祛病的目的。

四、太极拳“致中和”的四个阶段

    气功是致中和的必经之路。气功有静气功和动气功之分。内家拳是动气功,又叫行走气功。内家拳中太极拳是最有代表性的动气功。现在结合太极拳功法来探讨一下,怎样致中和。

    太极拳致中和可以分四个阶段来谈。

    初级阶段。这个阶段重在调身。通过有序的肢体动作,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不走神”(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聚精会神地盘架子,姿势正确,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符合要领。“诚于中形于外”,“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每一个要领都要符合“中和之道”。也就是说,肢体动作要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和谐自然,初步克服自身的硬僵劲,做到轻灵自如。通过肢体动作及肌肉骨骼的锻炼,初步疏通筋络和气血,达到健身强体的目标。

    中级阶段。这个阶段重在调息。所谓调息就是调整自己的呼吸。“练拳时以手足动作为调息,起落进退,皆合规矩,手足动作亦俱和顺,内外神形相合谓之调息,以身全动作旋转,纵横往来,无有停滞,一气流行,循环无端,谓之停息。”(孙禄堂著、孙剑云编,《孙禄堂武学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年,第304页)初级阶段,是自然呼吸,不要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呼吸。而至中级阶段,就要自己摸索出呼吸的规律来,把胸式呼吸调整为腹式呼吸,以意领气,意守丹田,重心放在脐下丹田处,使整个身体稳如泰山,舒适自然。外动内静,动中求静。上实下虚,身体上部轻松虚灵,身体下部充实有力。从调息的方法中,自我观想摸索出一套入门的方法来,真阳之气已达到中和,内劲渐成。“盘架子懂自己的劲,推手懂他人之劲”。懂得自己的手劲、腿劲、腰劲、脚劲、裆劲。懂得?、捋、挤、按、采、?、肘、靠八劲。与人较能“舍己从人”,运用沾劲、粘劲、连劲、随劲,随人之动而伸缩进退,能不丢、不顶、不抗,能听劲、化劲、发劲。到了这个阶段,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能防身克敌了。

    高级阶段。这个阶段重在调心。也就是调养自己的心性。先是虚其心。“练拳学者,自虚无而起,自虚无而还。” (孙禄堂著、孙剑云编,《孙禄堂武学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年,第305页)诸法皆空,万象皆空。“尚德不尚力,意在蓄神。”通过练拳之“规矩,可以变化人之气质,开人之智识,明人之心,是化除后天之气质,以复其先天之气也。”(同上)“拳之道貌岸然无他,不过变化人之气质,得其中和而已”。(同书,第307页)中和之道,即是中庸之道也。《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符合道德规范)谓之和。”

    初习拳之人,刚学会“三脚毛”,往往好勇斗狠,好表现自我。但随着功夫的提高,涵养就会越来越高。道理很简单,练功须有平静的心境,长期练功,这种平静的心境就习惯成自然。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明确地指出,获得太极拳成就所必须经过的途径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孙禄堂说:“(太极拳)练之至善处,以和为体。和之中智勇生焉。” (见孙著《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 1929年《江苏省国术馆年刊》)

    当功夫达到“神明”的高级阶段后,得中和之道,性情变得谦和,与人为善,“智勇生焉”,唯炯炯的眼光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而已。这里的“勇”并不是好勇斗狠的“勇”,而是勇于战胜自我,战胜门户之见,战胜“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气质豁达,遇同道无所不爱,无打人之心。孙禄堂祖师晚年,不再与人较;不得不较时,也往往利用的身法(所谓遁形术),不让对方触摸不到自己,避免伤人。这是功夫达到炉火纯青的结果。

    顶级阶段。这个阶段重在得道。按照道家的理论,功夫最高阶段是得道成仙。按得道之深浅,分成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金仙)五个等级,成了神仙和天仙,就能铸成金刚不坏之身,长生不老,生死可以自我控制。尽管历史上有成道成仙的种种传说,但现代人皆未见也。现代科学已证明,人的最长寿命在理论上是150岁,不可能“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成仙成道,这确似虚幻不经之谈。但并不影响我们作一些具体分析。

    什么叫道?《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然寥然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事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的话告诉我们,道是浑然一体的东西,道是先天而生的,道是万物之母。也就是说,道是万物的根本,求道得道,就要返本归根,回归到本源上去。《老子》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说本源就是自然。自然又是指什么呢?就是指没有外力作用,自己而然。也就是说,人通过练功,掌握了自身的生命规律,而这生命规律就是“自然”两字。由此可见,人要长生不老的唯一办法是顺乎自然,通过调身、调息、调心,得中和之道。

    简单地说,就是人通过气功(太极拳也是一种气功),逐步控制了自身呼吸的规律,进而控制各系统的规律,把原来自律的性,改为他律性。也就是说,人能根据需要,掌握自身的生理活动。例如,当一旦发现体内癌细胞的出现,就能调动免疫功能,来歼灭它,或者使异变的细胞恢复成正常细胞。这是不是为我们今天的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新的思路呢?

    尽管这一新思路目前还没有实现,但是在修炼过程中清心寡欲,修身养性,净化心灵,平和心态,气达中和,使阴阳协调,阴阳平衡,气血流畅,是有利于健康长寿的。从这一角度讲,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酸和碱的化学反应叫中和反应。抗毒素或抗毒血清和体内的毒素反应,使毒素消失,也叫“中和”。物体的正电量与负电量相等,不显示带电现象的状态叫“中和”。人的体质是酸性的,所以要多吃碱性食品,使之中和,就有利于健康。做气功打拳,吃药打针,就是调整人体的阴阳,使之平衡,也就是使之中和。

    把“中和之道”从人体,推广到自然界,就是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达到人与自然的中和,现代叫环境友好型社会;再把“中和之道”推广到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要和谐共处,互相尊重,互敬互爱,这就是和谐社会。所以说,中和是修身与治国之本。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