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chenyunhe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12695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陈运和:南昌,总和我人生途中相遇(原创)

已有 371 次阅读2020-8-17 19:09 |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陈运和:南昌,总和我人生途中相遇(原创)_图1-1

赣江边的滕王阁是印,中山路的大旅社是章,八一起义的英雄城拿着盖上此印章的介绍信走四方。

或古或今,或文或武,十八般武艺在身的南昌越来越强,令人敬仰。

以前认识,坐普客;现在商谈,乘动车。面对一座如此特大城市,我显得多么渺小,真不敢上前握手!与改革开放时代的新鲜事同行,漫步八一大道,挺胸自豪!

以前,南昌城区不大。两条商业街,一是中山路,二是胜利路。后者原名中正路,解放后改的。我想江西此地曾拍蒋介石(中正)马屁的,大有人在。连中正大学都有,就是如今江西师大的前身。解放后,喜欢称“八一”,新开辟一条八一大道宽又长,据说是老省长邵式平的远见、功劳。八一大道位于老城西城墙处,属解放后拆除兴建的一条标志性新马路。

小时候,我在南昌目睹过解放情景。家由上饶、乐平迁住南昌东湖边当年省银行宿舍临街一套,属于两层砖房住楼下。解放那天晚上枪声不断,为防流弹伤人躲在银行宿舍的地下室,至今仍印象。枪声不太响后回住房,妈安排我们几个孩子睡在地板上,讲这更安全。另天一早,我望见解放军进城,大街上边走边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歌,队伍整齐从湖滨大门口经过。还有一事也记得,自己八九岁了胆子仍很小,妈叫我头次试到叠山路小贩买些黄豆芽。其实出门约100多米远,而我却紧张得跑去跑回,错拿了绿豆芽,妈妈见了笑。以后,又搬到象山南路住过很短日子,总共在南昌度过一个盛夏半年多又重返上饶。以后,我长大从事文化工作,当了作家。一次在南昌开会,休息时与妻子顺便走走。偶然发现东湖边原住地点现为宜春地区驻省办事处,不过老楼房仍在。我对妻说:“什么时候带相机到此照几张留念。”又过许久,一回在南昌再忆起曾讲过的话。故地重游嘛,招牌已不见,旧址太零乱,模样早不像以前。站在破烂不堪、皱纹满脸的孩童记忆边,旧居与自己面孔差不多衰老,照些往日的残留能证实些什么呢!?

上世纪60、70年代前后或期间,一个读书轻松、成绩可以的“右派”儿子,并不甘心地在九江升学、修水敎书、上饶探家,而南昌则是20岁左右青年的转车点,联系线,屡屡多回如此。

去九江读一所大跃进新办的大学,学文开始写诗《祖国之歌》。从上饶坐最便宜的普客4块4(快车舍不得,5块3),每个县城、镇都停,上下人挤常找不着座位,半天多才辛辛苦苦支撑到南昌。去九江还得步行过八一大道到南昌北站转车。多少年后,我终认识了南昌籍当代著名老诗人公刘,作为错划的右派分子,当年由山西劳动地点返乡探母,有时也跟我一样过桥赶火车……真的,有公刘一文作证。几乎相差无几的岁月,俩人或许相遇不识,或许时间不对。反正我十几岁爱诗便知“公刘”大名,事后诸葛亮的推算尚纯真。那时候,九江读书的生活是缽子饭、吃不饱。一下课,争先恐后奔学生食堂。每歺米一样多,工友加水蒸熟有干些有稀点。八个人一桌,八个饭缽一盆没什么油的菜,大家都喜欢挑选稀的,吃下去似乎更能填满自己的肚皮。

在修水县农村中学任敎四个冬夏生活稍好些,因为发工资了。只是缽子饭照吃,凭证供应的粮食归个人保管,每歺且有菜。但长年生活与教学,在一幢200余年原财主的吴家老屋内好乏味、苦燥。日子继续往前,大概便会如本地老师般娶位乡下女过上终生。无意之中,被县文教局一位胡局长关心老师住宿条件,发现我房间桌上有南昌等地编辑部来信。很快,我就调入修水县专业剧团当编剧,人生距爱好创作又大大跨进一步。周围环境的改变,一切新的想法随之萌生。不懈地努力,有方向,有能源。省城一些文学名人文莽彦、郭蔚球等先后进入我的生活圈,去南昌或过南昌的次数无形增加啦!修水到南昌,南昌返修水,长期一班客车。路面沙石或土路,老爷车一小时行驶30公里可称挺不错,不抛锚要开八九个钟头让人屁股坐得疼。不过我愿走,出县天地宽……可买汽车票是难事,特别回修水,我排过通霄的队才购到第三天清晨的票。多次独自坐在砖块或废纸上排队过夜,解手也要同前后人打招呼、请示,不然可能……

“文革”期间,一些人冲冲杀杀,我看不惯。恢复且坚持创作,正月初一也关在自己的小房间写诗。当时已在修水县文艺站(那段时间江西的文化馆都改此名)工作,与南昌的省报、省刊、省出版社编辑交往密切。一举办创作学习班,我总算一个。上级一来通知,单位便让我参加,报销开支。我现在仍感激他们,支持我将这一爱好坚持下来。每年,常来南昌。当时旅社极少,吃东西也困难。我不怕苦,像服务大楼的浴室,甚至江西饭店二部的登记柜台也睡过。当然,有江西人民出版社在叠山路的一个简陋招待所住住颇满足。上世纪60年代未开始文化大革命之前,我只认识省文联的诗人文莽彥,通信、会见记忆犹新。70年代以后,逐渐熟悉了出版社与自己年岁上下的严成荣、李春林、朱焕添……甚至,更长一辈的祝方明、汤匡时……当时省文联还没恢复名称,类似的省文化工作室的郭蔚球、舒信波等,加上李耕、秦梦莺、汪秀珍,在指导各地文艺创作。没一点稿费,大家仍劲头十足。南昌的张铁崖、左一兵、孙海浪、章庐生、胡细生,奉新的胡平,九江的钟祖基、姚辉云,都昌的熊述隆,柘林水库的洪亮,上饶的杨学贵,萍乡的陈良运,抚州的苏辑黎……先后进入我的视野。常常在省城办学习班、在郭蔚球处碰见、认识。80年代初,这些熟悉的身影或部分调进省城,或仍在原处继续创作……再过一段岁月,有的跑到特区,有的下海经商,多数不再写诗了。当然,往昔诗友难以会面,以至于不知去处……个别的,离开诗坛再回来,也只是后话。

南昌在变,一切均在大变之中。城跟人、南昌跟自己的生涯都由改革开放而面目更新。

新的城区正不断扩大,绳金塔、百花洲与红谷滩齐飞,艾溪湖、青云谱与西客站一同迈进。

豫章十景笑赣江,军旗一升亮中国,正能量牵引京九线,红歌会唱响主旋律。

如今,我已退休多年,难得去南昌。去了也采风匆匆过,难得见老友。南昌,要是和我人生途中再相遇的话,可能似识又不识,别怨我!

 

                                                     2013.9.1-3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