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张颖清纪念馆 //www.sinovision.net/?2141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纪念全息生物学创始人张颖清教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方舟子九年前曾抄袭《纽约时报》

已有 1687 次阅读2010-11-12 04:10 |系统分类:科技教育分享到微信

亦明

2010-11-11 

    提要:

    以方舟子对细胞学的无知,来讨论“干细胞研究的是是非非”,除了抄袭之外,他再就没有其他的选择。方舟子不仅懒惰,而且无知。所以他在叙述科学问题时,根本就不可能“博采众长”,然后用自己的文字将之复述一遍:如果那样的话,他注定要搞出笑话来。也就是因为如此,他的“科普”必须“直接是英语文章翻过来的”。而按照方舟子自己的定义,这样做却“公认是抄袭”,“这样的‘人’是该被分到最卑劣的一群里头去的”。所以,你就是打死他,他也不会把参考文献列出来、让人们去顺藤摸瓜的。

 

       2001年8月30日,《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署名方舟子的文章,题目是《布什失策干细胞?》,全文不足3000字。

    (见:http://gzdaily.dayoo.com/gb/content/2001-09/05/content_211510.htm

      第二天,方舟子在新语丝上发表《干细胞研究的是是非非》一文,注明它是前者的“原稿”,作于2001年8月19日。

    (见: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science/stemcell.txt

    这篇“原稿”大约3800字。2005年8月,方舟子的《基因时代的恐慌与真相》一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干细胞研究的是是非非》是其中的一篇。

    (见方舟子:《徜徉在学术界与公众之间――〈基因时代的恐慌与真相〉后记》,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science/houji.txt)。

        按道理说,方舟子是中国科技大学细胞生物学系的“高材生”,并且是自命的“生物医学出身”,以这样的资格,搞一篇关于干细胞的科普文章,岂不应该是绰绰有余?可惜的是,他一张嘴,就把自己的根柢露了出来。且看他的这段话:

    “人类对其他动物的干细胞的研究已有不短的时间,早在1981年小鼠的胚胎干细胞就已被分离出来研究,但迟至1998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生物学家汤姆逊(James Thomson)才首次分离、建成了第一个人类胚胎干细胞系(同一个细胞的后代被称为一个细胞系),是从一个被从事体外受精(即所谓‘试管婴儿’)的诊所抛弃的、受精仅五天的胚胎(这个阶段的胚胎称为囊胚)分离出来加以培养的。”

        查James Thomson的那篇文章,Embryonic Stem Cell Lines Derived from Human Blastocysts(Science 282:1145-1147,http://www.sciencemag.org/cgi/reprint/282/5391/1145.pdf),其中明明是这么说的: 

    Fresh or frozen cleavage stage human embryos, produced by 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 for clinical purposes, were donated by individuals after informed consent and after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approval. Embryos were cultured to the blastocyst stage, 14 inner cell masses were isolated, and five ES cell lines originating from five separate embryos were derived, essentially as described for nonhuman primate ES cells (5, 6).

    (本实验所用的处于卵裂期的人胚胎,来自体外受精,精卵供体知情并且同意捐献,机构审核委员会审核批准。这些胚胎在体外培养到囊胚阶段,14个内部细胞团被分离出来,从5个不同的胚胎中获得5个干细胞系,方法与文献5、6相同。)

       也就是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生物学家汤姆逊”根本就没有说自己所用的胚胎“是从一个被从事体外受精的诊所抛弃的”,更没有说它们是“受精仅五天的胚胎”。显然,方舟子根本就没有“阅读原始论文,根据第一手的材料写作”(见方舟子《虚妄的“人体革命”》),他的这段话,又是抄袭自二、三手的材料。

        那么,凭什么说这段话暴露出了方“生物医学出身”的老底呢?原来,人类胚胎的卵裂期为受精卵从第一次分裂到形成囊胚这段时间,在人体内,大约是受精之后第二天到第七天。而囊胚阶段大约在受精后第四到第六天。相对来说,胚胎在人体内的发育过程比较稳定,但在体外培养时,因为受环境(主要是营养因素)影响较大,所以,确定胚胎发育的阶段,尤其是持续时间较长的囊胚阶段,一般是按照形态学观察来确定,而不是根据发育的天数。而方“生物医学出身”对此显然一无所知,以为囊胚就是“受精仅五天的胚胎”。

    方舟子细胞生物学的无知,还可以从他把adult stem cells翻译为“成年干细胞”得见一斑。原来,adult stem cell是相对与embryonic stem cells而言,并不一定是来自成年人的体内。即使来自幼儿的体内的干细胞也属于adult stem cells。而方舟子却望文生义,把它“生译”为“成年干细胞”。

    所以说,以方舟子对细胞学的无知,来讨论“干细胞研究的是是非非”,除了抄袭之外,他再就没有其他的选择。那么,方舟子的这篇近四千字的长文,到底是抄自哪篇文章呢?

    2001年8月15日,也就是在方舟子写作《干细胞研究的是是非非》之前四天(我们姑且相信方舟子的尾注),《纽约时报》发表了署名NICHOLAS WADE的文章,Age-Old Question Is New Again。(见:http://www.nytimes.com/2001/08/15/us/age-old-question-is-new-again.html)。经核对,方文的下面这些文字,占全文的五分之一,就是抄自这篇文章:

    方舟子1:“辩论的中心是:胚胎是否算人?从什么时候开始算人?天主教以及基督新教的某些派别认为在受精的一刹那,人的灵魂就已产生,因此一个受精卵也是人,……由于从胚胎中分离干细胞,要‘杀死’胚胎,在这些教徒看来,也就是谋杀,应该禁止。”

    《纽约时报》1:“When does a human life begin? ……The Catholic Church says that life begins at fertilization, when egg and sperm unite and that the embryo created from this union has the same rights due any person. Because embryos must be destroyed to generate embryonic stem cells, opponents of the research say it is morally unacceptable.”

    方舟子2:“犹太教的看法则与此不同。他们认为胚胎算不算人,要看是不是在母亲体内。体外受精产生的胚胎在植入母体之后才算人,在此以前是不算的。由于胚胎干细胞是从那些废弃不用的体外受精产生的胚胎分离出来的,因此犹太教不认为这种做法是不人道的。”

    《纽约时报》2:“In the Jewish tradition, the embryo has no status outside the mother's body, a view that also finds no fault with in vitro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方舟子3:“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早期的胚胎不管在体内还是体外,都很难算得上是人。做为一个人必须具有个体性,或者说个性。”

    《纽约时报》3:“Another possibl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of when life begins, and one that does not imply criticism of the clinics' practices, is based on determining when the embryo can be viewed as having an identity.”

    方舟子4:“但是一个受精卵还不具有个性,它有时会分离成两个胚胎,发育成双胞胎,有时甚至会再分离一次,发育成四胞胎。这个分离过程,可发生于大约受精14天之前。也就是说,在受精14天之前,胚胎并不具有个性。早期的胚胎只是一团没有结构的细胞,也是在受精14天左右,开始出现了一定的结构(即‘原条’)。因此,我们可以把受精14天,视为胚胎开始成为一个人的下限。”

    《纽约时报》4:“In the womb, the egg occasionally splits into two separate embryos that develop as identical twins. Very rarely, a second round of splitting occurs, leading to identical quadruplets. If individual identity does not begin until after the last moment when twinning can occur, then the starting point for life can be set at around 14 days after conception, or a week after implantation.”“The early embryo is ‘a flat little sheet that gets folded,’ she said. A pivotal event is when a spearhead of cells, called the node, loses contact with its neighbors and moves into the fold, sending out signals that give the embryo a polarity and structure. The visible structure was called the ‘primitive streak’ by early embryologists.”

    方舟子5:“在进行体外受精时,医生一般会同时对8、9个卵子进行受精,从中挑选看上去最好的受精卵移植入母体,其他的受精卵则暂时冻起来,但也不可能无限储存下去,过一段时间(英国的规定是5年)后都会被扔掉。”

    《纽约时报》5:“Fertility clinics typically generate eight or nine embryos per pregnancy, of which only the healthiest looking are implanted. The rest are stored, and ultimately, most are destroyed.”

    方舟子6:“在英国,自从1991年以来,约诞生了50000个试管婴儿,为此有294584个多余的胚胎被摧毁。在美国,究竟有多少多余的胚胎被摧毁,没有统计,但据统计美国试管婴儿的数目是英国的两倍,那么被摧毁的多余胚胎大约也有60万个。”

    《纽约时报》6:“The number of embryos disposed of by clinics is not known because there is no national authority that gathers the statistics. In Britain, however, the Human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logy Authority has reported that some 50,000 babies have been born through in vitro fertilization since 1991, and 294,584 surplus human embryos have been destroyed. According to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 about 100,000 children have been born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in vitro fertilization, or twice the number in Britain, implying that some 600,000 embryos would have been destroyed if American clinics followed the same five-year storage limit used in Britain. Only a small fraction of the discarded embryos would provide as many stem cells as researchers could use.”

    方舟子7:“奇怪的是,美国的保守派并不反对不孕夫妇用体外受精的方式怀孕,对如此多的胚胎因此被摧毁也置若罔闻,但是当有科学家在这些胚胎被扔掉之前,在其主人的同意下,把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废物利用’,他们却要指责那是不道德、不人道的。”

    《纽约时报》7:“But opponents of stem cell research, who condemn scientists for destroying embryos, seem less eager to criticize the clinics and the infertile couples who seek their help.”

    简言之,《纽约时报》的这篇1300个单词的文章,总共引用了11条资料或消息来源。而方舟子在“编译”这些文字时,一个来源也没有提到,好像他真的是一个无师自通的“全才”一样。

    也许有人会不解地问道:假如方舟子在文章中简单地说一句“本文的撰写参考了以下文献……”,岂不一劳永逸?他何必要留下这样的把柄给人抓?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来解释。方舟子的“科普”写作,与他的“明史”写作一样,都是在充当“文抄公”,都是在干“东抄西凑”的活计。可是,方舟子不仅懒惰,而且无知。所以他在叙述科学问题时,根本就不可能“博采众长”,然后用自己的文字将之复述一遍:如果那样的话,他注定要搞出笑话来。也就是因为如此,他的“科普”必须“直接是英语文章翻过来的”。而按照方舟子自己的定义,这样做却“公认是抄袭”,“这样的‘人’是该被分到最卑劣的一群里头去的”。所以,你就是打死他,他也不会把参考文献列出来、让人们去顺藤摸瓜的。

    那么,方舟子这篇文章的其他部分都是怎么来的呢?原来,《纽约时报》在2001年8月12日还曾搞了一个关于干细胞问题的辩论专题(见:The New York Times Stem Cell Debate ,http://www.time.com/time/2001/stemcells/#),讨论的范围恰恰涵盖“干细胞研究的是是非非”。方舟子文章的其他部分,主要采摘自这个专题。只不过是,那部分文字真的是“东抄西凑”而来,捉拿现行不是那么容易罢了。

    在抄袭了《纽约时报》一个月之后,2001年9月20日,方舟子的偷窃之手伸向了《科学》杂志,写成《科学地解决道德难题?》一文。10月4日,这篇文章被《南方周末》发表。不到一周,“《科学》抄袭案”爆发,方舟子与肖传国也由此结成生死冤家,发展到2010年,已经到了“枪毙都不能解恨!”的地步了。

    需要指出的是,《干细胞研究的是是非非》和《科学地解决道德难题?》很可能是方舟子在《南方周末》上发表的最早两篇文章。在那之前,方舟子一直对《南方周末》骂骂咧咧。同样的,方舟子与《中国青年报》和《北京科技报》的关系,也始于骂骂咧咧。由此可见,方舟子真的是看穿了中国媒体的下贱本性:你越是拿他们不当玩艺儿,他们越是拿你当个玩艺儿。难怪方舟子愿意在中国当打手。

    http://www.rainbowplan.org/bbs/topic.php?topic=129134&select=&forum=1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黄胜友 2010-11-12 05:01
我觉得他们都是狗咬狗。好东西不多。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