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到彼岸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22559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抽象”与“具体”的辨析

热度 1已有 1637 次阅读2013-9-13 03:20 分享到微信

    法师甲笑着说:“师父好像特别喜欢算这些数字,哈。”师父:“数字能够说明问题。我不喜欢抽象的,抽象的东西没办法解决问题。”


“抽象”与“具体”的辨析_图1-1

     这几天,经常回想起数日前亲近师父时,师父关于“抽象”和“具体”的开示。
    法师甲:“某居士前几天说,越发觉得您的思想是对的,一定要缘具体的事情。”
    师父:“当然对了!这就是‘抽象’跟‘具体’。抽象的‘人’是一个‘空洞’的人,具体的‘人’则是一个现实的人。打比方你喊着‘我要度众生’,这就是空的、是抽象的。抽象的东西现实上是不存在的。反过来,我要做一件什么事情,我非常清楚我要干什么,我要度什么人,哪些是我庙里的人,哪些是法师,我非常清楚。你不能天天喊口号说我要度众生,这是抽象的。抽象派……呵呵。抽象的东西,你天天谈来谈去,最后全部变成一种玄学,变成一种哲学。哲学它不太管具体的东西,抽象的东西是哲学要搞的。”
    听到这里有点疑惑,不知道为什么抽象的东西在现实中不存在,后来仔细想一想,有点领悟了这个道理。比如数学上的“点”是只有位置而没有体积的,这在现实生活中到哪里去找这样没有体积的一个点呢?因此数学上的“点”就是抽象的一个概念,与现实中一个或大或小的点是不一样的。再比如“美”是人们心中的一个概念,一张美丽的风景画是具体存在的,而抽象的“美”则只是人们加诸这个风景画的概念。所以,抽象的东西存在于人们的名言概念体系中,而不直接存在于现实中。
    这时候,法师乙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那传统西藏的修行人照着教理的指导去修为什么能够成就呢?”在这位法师的心里,大概正放映着这样一个画面:一位衣衫褴褛的修行人在深山里闭关,他正身危坐,依着自己老师的教导进行着禅思。表面上看起来,他与一位冥思苦想的哲学家没有什么两样。这位修行人既没有盖一个具体的寺庙,也没有对具体的众生修布施,但历史上有不少这样闭关修行的人在佛法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师父不假思索地给予答复,显示出这些问题他早已抉择过了:“他也很具体呀。他要天天拜佛,天天念经,天天用功,他一样一样都非常具体。”
    法师甲:“他要有‘数量’” 。
    这时候,法师乙心里的画面应该已经切换成:一位藏传佛教的修行人正在虔诚地拜佛,一个长头接着一个长头,这样的修习不知已经过了多少年月。他的神情专注,动作中透着坚定,仿佛对于他来讲,世界上只剩下这惟一的一件事。他的身上穿了防止受伤的厚厚的护衣,可是由于拜得太多,护衣早已经多处磨破了。
    画面一转,又出现了一个古老的充满藏传佛教特色的殿堂,许多修行人在这个挂满了幢幡的殿堂里端坐吟诵,在大众的诵读声音的衬托下,维那师无比响亮而浑厚的声音在殿堂中回荡。据说,藏传修行人的早晚念诵要比汉传的多了不少。
    师父:“对呀,他要‘辩经’。开玩笑,那都要倒背如流,呵呵。”
    师父:“他们讲经的时候、上课的时候都不能记笔记。”
    师父的意思是说,许多藏传佛教的寺院要求修行人在上课时完全要靠着自己的脑子去记,这对人的念知力、听闻能力、记忆力是很大的考验。其实佛世的时候,根本不会有人拿笔去记,更别说借助于什么现代化的录音录像设备了。佛世的比丘们依靠着强大的念知力记忆佛陀说的法,然后依此实践。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佛陀的侍者阿难,在佛灭度后,阿难完全靠着记忆把佛陀宣说的教法完整地诵出,他被尊为“多闻第一”。
    法师乙带着一些惊讶的口吻:“哦,都不能记笔记的呀。”停了一下,这位对理论比较爱钻研的法师问道:“我们将来是不是也可以采用这些做法,包括辩经什么的?”很明显,他的语气中带着向往和憧憬。
    师父:“这些好的东西,包括更多其他人优秀的东西,我们都要发愿去学习,希望将来把它们结合在一起。”
    说着说着,法师丙和法师丁推门进来,师父一转头,即刻对其中的法师丙说:“感冒有没有好一点呀?”
    法师丙对师父这个“具体”的关怀显得有点意外:“咦?您也知道我感冒了?”他之所以意外,是因为师父其实在寺里的时间并不多,尤其是这一段时间,师父经常在外面奔波劳碌,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够关注到自己的感冒,当然有点想不到。除了意外,他可能更多的是感受到被师父关怀的温暖吧。
    “差不多了,还有一点咳嗽。”
    师父继续叮嘱:“要吃一些药啊!”
    法师丁是抱着厚厚的一摞资料进来的,他把资料呈给师父,向师父说明这是某个居士发心打印的原始博客全集,供养给师父。
    师父拿到这些博客文集很欢喜:“这个就是历史了,以后我们留下来,这些东西就很有价值,是不是?其实过去丛林里有‘万年簿’,它就是记录庙里面每天发生什么事情的。”
    这些文集是每三个月的内容订成一册的,大家很快发现这些文集呈现出越来越厚的趋势。
    师父继续展现他“务实”的作风:“我算过,这4本已经是110万字,这一本最新的再加进去,大概会到140万字以上。我都算过。”
    法师甲笑着说:“师父好像特别喜欢算这些数字,哈。”
    师父:“数字能够说明问题。我不喜欢抽象的,抽象的东西没办法解决问题。”
    喜欢钻研理论的法师乙又发问了:“师父以前研究唯识很深入,唯识理论算不算抽象啊?”
    师父的回答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它也是具体的。为什么?因为,比如说,我看到你一个人,我看到的并不是你这个人‘本身’,我看到的是我脑筋里面的‘人’。但我脑筋里面的这个认知、这个相跟你的人本身又是有关系的。所以唯识的这些东西也是具体的。”
    “那么,抽象的到底是什么呢?”法师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
    师父还是举“度众生”的例子:“抽象的东西,比如说你讲你要好好度众生,众生很苦。这个就很抽象。”
    法师丁的作风看来是“当仁不让于师”,他马上反问:“可是愿力也需要啊?”
    有请问才有师父进一步的开示:“你这个度众生到底要度谁呢?你天天发愿,发愿为了什么?当你真的看到众生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到要去度他?所以说这个是抽象的。就犹如说社会上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你天天光是这样喊有什么用?这是抽象的。你在什么地方生活,你在什么地方工作,你就要为那里的人民去服务才对呀。具体的东西是有所指的,抽象的东西则是无所指的。”
    侍者法师进来汇报了一点事情,师父很快处理完毕,继续说道:“比如说你要度人,你要度众生,你有没有期望这一辈子要度多少人,乃至于今年要度多少人?你要量化才行,这样就具体了,这一点很重要。否则,你一开始就天天喊着度人,最后到死的时候一个人也没有度。”
    法师乙问:“这是不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区别?是否‘行菩提心’的功德更大?”
    师父:“悲智愿行,愿一定要落实到行,修行修行,你没有行,这个愿就变成空愿了。”
    师父的开示很耐人寻味,但弟子们直接感受到的还不只是在师父开示中透出的智慧。从师父的房间出来后,那位刚刚被师父关怀过的法师丙高兴地说:“哈!我的感冒一下子好了很多!已经有不少次了,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亲近师父,得到师父的关照,身体立刻好很多!”
    看来,师父的加持也是很具体的呀!

(转自学诚大和尚博客文集:http://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3779&class=1)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今又是 2013-9-13 10:47
谢谢分享!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