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唐宋明月 //www.sinovision.net/?2356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唐宋明月 曾经植物人 没有记忆 所有文字均报纸发表。如有错误请原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江州司马葬洛阳

已有 1277 次阅读2010-11-1 09:20 |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到了黄河之滨的故都洛阳,才知道历史上如雷贯耳的伟大文学家白居易身葬于香山。作为河南人,居然不知道“香山真面”,很是惭愧。

坐落于洛阳市城南13里处的龙门香山,和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对峙相望。黄河的支流伊河由南向北穿山而过,同巨龙神游;若彩澈。幽雅静谧。

前面是历史上文人们赋诗小吟的清净之虹横世。这里的琵琶峰下,白园之中,长眠着震撼中国几千年的文人白居易先生。

首先,我对香山的来历颇具疑惑,请教了导游以后方知因地产香葛,故名香山。北魏时依岩壁凿佛龛,名香山寺。唐代君王武则天曾在香山寺主持了一次和现代文学沙龙一样的诗会,留下过“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

此园依山而建,峰翠水碧,秀丽古雅。从龙门桥过伊河,左侧即是白园的大门。进门直行,但见路转峰回,林木森繁;山泉叮咚,池水清

处“听伊”亭,此亭系白居易晚年与其好友元稹、刘禹锡等对奕、饮酒、品茗、论诗之处,可能和现在的笔会差不多。由听伊亭而上,在危岩翠柏中有一古朴典雅之阁庐,题额“乐天堂”,堂内有汉白玉雕成的白居易塑像,素衣鸠杖,栩栩如生,有飘然欲仙之态。  

出乐天堂拾级而上,即琵琶峰顶。但见苍翠松柏的掩映之中,青砖砌成的圆形墓丘,即我国伟大诗人白居易长眠的之地。墓前竖立3块石碑,其中1块上刻“唐少傅白公墓”6个字。临高望墓,酷似琵琶。琵琶峰下望琵琶,不由得叫人悄悄吟咏诗人传诵千古的《琵琶引》;浔阳江头那轮浸在江水中的明月立刻浮现在了脑海中了。

伫立在白园芳草绿荫中,体会诗人的字字珠玑,你会明显感受到一颗活的诗魂在正激荡着你的心灵。

白居易自幼习诗,少年天成。贞元三年(公元787年),时值诗人16岁。诗人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习作《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据唐朝张固《幽闲鼓吹》记载,白居易到京城长安时,曾经拿着自己的作品去拜访当时很有名气的诗人顾况。顾况看白居易尚青春年少,心里有点瞧不起他,看着诗稿上白居易的名字随即嘲讽地笑说:

  “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这是用诗人的名字嬉戏,意思是说长安米贵,白居可太不容易呀!言外之意,学问不深的人即使到京城也不好混饭吃呢。顾况说罢,随手翻阅起白居易的诗稿。谁知看罢第一首,顾况暗自叫好了;又看了第二首,顾况吃惊不已;看第三首时,顾况自己已经诵读出声,当念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击案叫绝:“道得个语,居亦易矣!”

白居易毕生创作了大量诗赋。他的作品最接近普通群众。他创作的人物和事件个个都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作者经常采用白描的手法,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精雕细作,他的诗赋无不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登峰造极之作。白居易生前为诗的通俗化民间化付出了努力,甚至传说他的诗“老妪都解”,那买花人、卖碳翁、琵琶女、杨贵妃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白园游毕,顺原路返回。再走到门额上有启功书写的“乐天堂”时,看繁叶之中,堂门有两副对联。内联是:“为生民忧直言极谏,得山水乐饮滔赋诗。”系王遐举隶书。外联是:周而复书写的“西湖筑白堤龙门开八滩倡乐府诗讽谕志在兼济天下,履道凿园池香山卧石楼援丝竹赋青山乐于独善其身。”我不仅思索,白居易为什么选中次第为长眠墓地呢?

   有一解释说,白居易身葬白园,是想告戒他的身后不得混迹官场。从风水上看,琵琶峰前面陡悄,下临阔水,是块绝地;绝地是选墓址的忌讳之处,就故意舍弃北邙那人人向往的葬人的风水宝地,将自己的墓址选在这前临绝地的琵琶峰巅,以断了自家的官气。

  我私衬,白居易在朝廷内外曾经得罪了许多官宦,故屡屡遭贬。江州司马对熟悉的官场已经厌恶,真乃“居之不宜”,便寄托于山水百姓,永志沦落天涯。躺在依山傍水的琵琶峰颠,望黄河汹涌,亲自伏身慈眉善目的众佛脚下,看四大皆空,笑尘世追名逐利,他自己远远摆脱了世俗纷扰。

  这应该是司马先生的本意。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上一篇: 开封大相国寺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