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凤林文化网 //www.sinovision.net/?2377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凤林文化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简述藏族岩画、石窟、石碑的分布与内容

已有 1968 次阅读2010-11-8 08:52 |系统分类:时尚天地分享到微信

  简述藏族岩画、石窟、石碑的分布与内容

 一、岩画是藏族先民心灵世界的物化
  岩画是古代藏族先民记录在石头上的形象史书,它从多方面揭示了古代先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人们的心理活动、审美观念等丰富内容,是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历程的生动图解。所以,藏族岩画本身的科学和艺术价值正日益为当今的人类所看重。藏族岩画是世界岩画中的一颗珍宝,它对藏族乃至世界考古学、民族学、宗教学、美术学、美学史、文化史等的研究是第一手资料。
  二、岩画分布
  雪域是石刻文化的天然博物馆。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有石刻。因此藏区的石刻、岩画是无法统计的。
  据文物和考古工作者考查,藏族岩画分布地区很广,今西藏、青海、甘肃、内蒙、陕西、山西、新疆、四川、浙江、云南等地均有分布。原属古象雄国的辖区今巴基斯坦、克什米尔也有。他们分属于公元前1千年至公元17世纪。
  藏区岩画的形成时间很早,上限时间一般认为公元前1千年左右,这是根据岩画内容和其他如考古、文献资料等综合研究而得出结论的。
  目前发现的岩画分布很广。上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冀、下多康六岗以及新疆、内蒙和汉地均有藏族先民创造的岩画艺术。
  在西藏属于远古时代的岩画共l0多处,主要分布在阿里日土县境内。据西藏自治区文物部门考察,在日土县内发现属于金属时代形成的有下曲龙、鲁日朗卡、阿龙沟、那布龙、塔康巴、布显、康巴热久、芦布湖、左用湖、过巴、呷羌和达贡亚贡等11处。在吉隆县列比村和色穷村发现2处。
  安多地区发现属于金属时代的岩画20处,其中在青海境内比较有代表性的、规模比较大的有今刚察县境内夏龙沟扎西德蒙(意为鹿沟十万古祥部众,汉音译为哈龙),都兰县日玛卡(巴哈毛力沟),天峻县卢山和鲁芒沟,乌兰县哈其没台,格尔木野牛沟,共和县切吉乡然呼村、东科村、兴海县野牛台、德令哈市怀头他拉哈其布切发沟岩画。甘肃嘉峪关黑山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新疆库鲁克山岩画和新北部岩画。
  在黄河、渭河和岷江流域也有零星地属于新石器和青铜时期形成的岩画。
  吐蕃时期形成的岩画分布很广。这个时期形成的岩画开始出现六字真言和佛像以及佛经等。
  据考古和文物部门调查,吐蕃时代形成的岩画,据全藏各地初步统计多达几百处。主要分布在今西藏治卡(山南)地区的琼结、扎朗、拉萨,安多地区的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其中最著名的为拉萨甲布日(药王山)的岩画,林芝县觉木寺岩画等。
  昌都察雅县仁达乡境内的仁达岩画也十分珍贵。
  那曲地区申扎县加林岩画有100多幅图,有牦牛、马、狗、羚羊、鸟和人以及藏文等,这个岩画也属于新石器末的作品。  除上述外,在今卫藏的山南、日喀则、拉萨、那曲、林芝、昌都等地发现有金属时代、吐蕃时期和公元10世纪各个历史时期逐代雕刻的岩画(摩崖)造像到处可见。在新疆、内蒙、陕西、山西、辽宁、云南、浙江等省先后发现多处藏族石刻造像艺术,内容有经文、佛像、坛城和其他石刻绘画造像,这里无法一一介绍。
  由于这些岩画形成时间跨度很长,故也无法确定分属何时代形成。
  三、远古岩画内容题材和技法形式
  藏族远古时期形成的岩画内容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没有多少宗教内容,大都为生产、生活和军事题材。二是工艺比较粗犷,主要是以打击法和磨制法两种。三是凿刻手法和内容不大相同。凿刻手法大都为敲琢法,由麻点、凹坑等构成线条。有的图像简单、人物和动物少,有的构图复杂多样场面宏大,有200多个动物或人物;四是有苯教的雍仲图案。
  岩画技法大体有三种形式:一是雕刻绘制在崖面、岩阴;二是雕刻在天然石块较平整光滑的一面;三是用红色矿物颜料绘涂于崖面、岩阴。
  其图象内容丰富多彩,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狩猎和围猪场面;二是放牧场面;三是练武场面;四是歌舞场面;五是战争场面;六是生殖图象场面;七是部落迁徙场面;八是日用星辰、花草树木等。  
  上述这些场面中,有些是人物、动物、飞鸟、房屋、帐篷均有的场面;有的只有动物没有人;有的仅有人物而无动物,有的为器具和符号。
  动物有牛、羊、马、狗、鸡、鸟、鱼、虎、鹿、野猪、鹰、骆驼等。
  人物有骑马、赶车、舞蹈、射箭、操练、追赶以及裸体等。
  四、吐蕃时期以后的岩画
  吐蕃以后,特别是佛教传入藏地以后的岩画、摩崖造像比较普通,全藏各地均有分布。
  比较大的摩崖佛像有拉萨市西南的尼唐大佛坐身像,身高9米、宽7.9米,手长1.4米,为高浮雕像。 
五、石窟   
  (一)石窟文化的形成
  所谓石窟就是指用人工在石崖上开凿成的房屋(寺庙)建筑,里面凿刻出塑像,壁画等石刻艺术组成的洞窟。藏语称扎康或扎布拉康。  
  佛教石窟建造渊源于印度,原为僧侣们活动的场所,释迦牟尼在世时已经有了。后来随着雕造艺术的产生,将佛龛雕刻进入石窟。逐步形成了具有佛龛、壁画和寺院融为一体的石窟寺。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雕造石窟技术也随传入藏地。
  藏地石窟主要以造佛像神实为主要目的。由此,石窟和寺院雕刻艺术有着同一性。石窟建造和寺院建造的兴起是同时的。
  藏区石窟形成时间跨度比较长,最早的石窟始建于公元前1千年左右,当时许多苯教大师就居在石窟中修炼,当然那时的石窟和佛教传入的石窟有所区别。因为最早的石窟中没有建造神龛和绘画石刻,相当一部分是天然形成的石洞或人工开凿的简陋石窟。公元8世纪至9世纪问是石窟建造兴盛时期,一直延续到公元14世纪。
  藏族石窟艺术有三个基本要素:即融建筑居室、佛像雕塑、石刻壁画于一体。不同的规模和不同的建筑艺术是为了适应或满足不同的雕塑、壁画的需要。
  藏族石窟大体上有自然洞穴佛殿窟,人工开凿石窟和半自然半人工建造型石窟三种。
  (二)石窟雕塑艺术
  石窟雕塑的佛像比较多,但就整个城区石窟塑像来看,常见的有:释迦牟尼、弥勒、度母、金刚、千佛像、仁松贡布、三世佛、莲花生、高僧像等。
  这些雕塑造像有多种方法:有石雕像、泥塑、瓷像和石胎泥塑像。无论是石雕像还是泥塑像,其造像的表现手法可分为:圆雕、浮雕、高浮雕、群雕等。色彩也根据不同时代有所区别。早期的用单色着彩,后期的用多色重彩。如安多地区石窟用色为:佛像面部及裸露于外的胸腹部、手臂涂白色,以示身心洁白。黑色的眼珠周围勾勒浅绿色或白色,而眉毛、服珠、胡须等难以用雕塑表现的部分则用浓墨勾画,采用塑绘结合手法。衣饰用色十分和谐,佛衣涂红色外加绿色衣,菩萨的飘带、宝缯、衣裙则用红、绿、赭、青等色相间。所使用的颜料均为矿物质、色彩永恒,新鲜如初。
  各地石窟中的菩萨和人物塑像,各个神情庄重、安详,体态雄健多姿。在日喀则地区今岗巴县乃加切布石窟中,所塑8尊直立天女像,头戴三花宝冠,面容丰满,上身赤裸,身饰项链、臂训、手镯,腰肢纤细、臀部较宽、双腿粗壮,穿透体长裙,跣足站立于莲花台之上。8位天女身姿和手姿均不一样。
  (三)石窟分布
  藏族石窟分布较广,几乎遍及全藏区,特别是卫藏和安多地区的比较集中。
  藏区石窟中规模比较大的有:
  位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石窟首推第一,该石窟始建于公元538年左右。后来大吐蕃国经营安多时期先后开凿40多窟佛寺、石窟,并塑造了许多菩萨像和吐蕃赞布像以及各种壁画。这里藏有藏族在吐蕃时期形成的各种文献档案资料和各类精品文物珍宝。后来大都被外国人盗走流失国外。
  仅次于敦煌莫高窟的有位于甘肃今永靖县积石山峡中的降巴炳灵寺石窟(意为十万弥勒锡居洲)。这个石窟始建于公元420年,此后历经各朝代不断开凿营建,形成具有藏汉两种风格的著名石窟。特别是公元8一9世纪,藏族僧人在这里建造无数雕像和壁画。
  今青海省海北门源县的岗龙沟石窟,始建于吐蕃时期。这个石窟不仅有许多神情自如的各类佛像外,还有佛塔。塔内有窟,窟内有佛,型制奇特,保存完好。  
  今青海西宁市北部的北祥寺(永兴寺)是安多地区历史悠久的一座石窟寺。它始建于公元200年左右。后来藏汉高僧大德和信徒们经过长期不断地陆续开凿,最后发展成藏区较大的具有“九窟十八洞”的大石窟寺。窟内不仅有佛教各类佛塑像,还有精美的壁画。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遭到重大破坏,现部分得以修复。
  安多地区除上述三座外,许多石窟分布各地,仅甘肃境内藏汉合建或由藏憎所建大小石窟有50余座。他们时间跨度自公元360年至18世纪间逐年开凿营建的。不能到实地观赏朝拜者,可阅览由张宝鉴主编的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7月出版的《甘肃石窟艺术》。  
  卫藏地区石窟很多,据初步统计有20余处。其中较大的有阿里日土县丁穷拉康石窟,窟内雕塑有坛城、礼佛听法、歌舞、地狱塑像和绘画。创建于公元900年左右。
  始建于公元600年左右的拉萨市查拉路甫石窟有71尊佛像,除两尊为泥塑外,其余为石雕像,均为高浮雕,分布在中心柱四面的南、西、北壁上。
  这个石窟中除塑有释迦牟尼、弥勒、金刚力士,三世佛和印度僧人等菩萨塑像外,还塑有藏族著名历史人物松赞干布、吞米桑布扎、噶尔东赞、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莲花生、宁玛派代表人物素琼西绕扎西等。这充分说明这个石窟开凿和续建时代跨度的长久性。  日喀则地区今岗巴县乃加切木石窟创建于公元8世纪左右。该石窟有5座洞穴,洞口皆向南,距地面高约10余米。洞窟东西两壁共有4组5佛造像。每组主佛跏趺坐在莲台上,主佛上下左右各有一尊小佛像。诸佛上身多裸露或棵裸右臂贴身僧衣,戴项链、臂钏、手镯。下身穿紧身长裤,跣足。每组佛的莲花座、手印、身饰彩绘颜色均不同。
  洛卡地区的今曲松县洛村和拉日村有形成于公元11世纪左右的二座石窟,也是藏区比较大的石窟之一。
  新疆、内蒙、陕西、山西、山东、辽宁、浙江、云南等地也有藏传佛教内容的大小石窟。其内容题材、雕塑风格、壁画格调与藏区石窟基本相同。云南剑川县石钟山(石宝山)石窟,系公元850年由吐蕃僧人所建石窟l7窟。山东省长青大灵岩石窟寺是一座有名的佛教古刹,该寺的雕塑、绘画大多为藏传佛教文化,并立有大元国师法旨碑系由担任元朝国师的萨迦憎人所颁发的藏汉对照法旨诏书。
  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西南20多公里大阪乡境内的海棠山岩石上,雕刻有藏传佛教的佛像和佛经。
  佛像中有千手千眼观音、白度母、绿度母、吉祥天母、大威德金刚、宗喀巴洛桑扎西、三世达赖喇嘛、米拉热巴和其他护法神以及六字真言等藏文佛经。
  浙江杭州飞来峰有藏传佛教石刻造像55龛,47尊佛像和坛城等,其刻造时间为公元13世纪中下叶。有可能为藏族高僧扬列真加和达尼钦布桑吉贝在江浙一带作地方官时期所刻造。
  六、石碑
  石碑是藏族文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历史文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民族把藏王的圣旨,君臣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结盟,著名人物的记功述德,高大德的法旨,祭祀、颁赏、封赠,重大事件的记录和修建寺院宫殿等情况铭刻在石碑上,使永垂不朽、流传千秋。石碑,藏语统称多仁。
  藏族石碑一般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组成。碑身与碑座采用榫模相套,碑身石块与石块之间以灌铸铜液相粘,固若一体。碑帽大都呈长方形,四角上翘。帽顶上装有太阳、月亮和星星。
  目前留存下来的藏族石碑最早的为公元7世纪时期以后的,在此之前除了岩画、摩崖、石窟外,尚未发现石碑文。现将各个时期比较著名的石碑简介如下: 
  (一)吐蕃时期石碑
  1、《达扎路恭记功碑》,建于公元764年。
  2、《桑耶寺兴佛盟誓碑》
  该碑公元771年左右立于桑耶寺乌孜大殿东门外右侧。此碑文内容是吐蕃藏王父子,小帮王、王妃、诸大臣、将帅等结盟誓,号召全国君臣百姓大力扶持佛教、祟被佛、法、僧三宝的证盟碑。
  3、《蕃唐赤岭界碑》
  这个碑由于长期风化现已断裂,碑文无法辨认。
  4、《蕃唐会盟碑》
  5、《藏王赤松德赞记功碑》
  藏王赤松德赞记功碑是其子赤德松赞为父王歌功颂德而立于公元790年左右。该碑记载了赤松德赞弘扬佛法、扩疆拓土、政绩显著,国内民俗纯良等情况。
  6、《吉唐格子石碑》
  这个石碑大约立于公元700年左右,位于今丽江格子(丽江与中旬之间的金沙江畔)。
  1998年在西藏吉隆县宗喀乡发现唐朝使节王玄策于公元658年(唐显宗三年)6月所建立的大唐使节出使天竺的记功碑。它是迄今为止在西藏高原所发现的汉文石刻铭中年代最早的一个。
  吐蕃时期除上述这些石碑外,还有琼结县藏王墓《赤松德赞墓碑》、《江甫建寺碑》、《谐拉康碑》、《噶迥寺建寺碑》。
  (二)吐蕃以后的石碑
  吐蕃王朝以后公元10世纪至20世纪间藏区有很多石刻碑文,分布也比较广,除藏区外,汉地也有分布。这个长达1千多年间形成的石碑主要有:
  山南扎朗县青朴石碑、拉萨市大昭寺前无字碑、布达拉无字碑、衔制平定西藏碑、藏汉联军击败尼泊尔入侵记功碑(大昭记功碑)、青海今乐都坛县卓仓多吉扎寺(瞿坛寺)建寺碑、敦隆寺(佑宁寺)建寺碑、大通县敦莽寺(广惠寺)建寺碑、湟源县甘登丹甲林(承惠寺)建寺碑等。上述这些建寺碑都为清朝在镇压蒙古罗卜藏丹律反清战争中被清军烧毁重建时所立汉文碑。除此外还有甘肃张掖县《黑水桥石碑》。
  清圣祖皇帝玄烨御制泸定铁桥石碑、康北呷他寺(惠远寺)建寺碑。
  云南迪庆州喀瓦呷布雪山东边发现的于公元1461年(藏历第8绕迥铁蛇年)所立《法王皇帝圣旨》藏文石碑。
  在中原汉地也有许多藏文石碑,其中北京北海公园《琼华岛碑》、河北承德《安远庙碑》、山东长清灵岩寺《大元国师法旨碑》等。
 
作者: 得荣·泽仁邓珠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