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褦襶子 //www.sinovision.net/?2758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凡间诗话(二十六)

已有 871 次阅读2013-5-6 06:51 |个人分类:杂文|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凡间诗话话“教育地位”。
  
  2012年中国的教育投入4%的目标终于第一次达到了。那么中国教育地位相应提高了吗?
  
  办教育是要花钱的,世界文明的发展证明,教育是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无可替代的动力。只有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才会忽视教育。现在,我们社会对教育忽视产生的恶果,严重制约了时下经济发展的后劲,成为滞缓经济增长的一个深刻意识根源。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用看什么欧美,我们近邻日本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日本19世纪中期明治维新前还是一个远远落后于中国的岛国。可明治维新开始,日本不是象中国洋务派那样花巨额民脂民膏去购买什么西洋东东,而是倾全力发展教育。自130多年前,日本就每600名人口设立一所小学,而我们时至今日还要每3000来人才能有一所小学。在我们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并将之当作远见卓识炫耀的一百多年前,日本人就确立了“一般人民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教育目标,140多年前就开始实行义务教育,比我们早114年。普及义务教育比我们“中国特色”的“免费”义务教育早一百年。在我们为小学入学率99%自豪前90年,日本的小学入学率就与英国比肩达到100%。
  
  我们从1949年前的20%的小学入学率,提升到99%用了51年。日本从明治维新初的1872年低于28%的小学入学率,提升到1910年以前小学入学率100%用了38年。但比我们早了90年。近代历史上日本两次侵略中国,中国输就输在教育上了。因为我们还在为不如日本一百年前的教育成绩而自豪,夜郎自大地蔑视日本。国人心态,似乎要发动一场吹牛战,把日本吹死。甲午战争的赔款,日本除了少部分用来发展海军,大部分用来发展教育。教育是日本脱亚入欧成为世界强国的决定性因素。日本之所以强大,因为日本人尊重比自己强大的对手,不惜折节向对手学习,然后超越征服。而我们看不起所有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全民的目光都盯大强大对手不足上,为自己的落后寻找心理平衡。以至于产生超越对手的幻觉,期战唤战意淫战败对手的快意。谁要是一提理性对待战争,就会被汉奸的大帽子压死。教育的差距,国民的素质由此可见一斑。
  
  教育的发展程度与人口多少、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没有必然关系,人口众多是一个为教育弊端狡辩的遮羞布。人口多少是针对一个国家的领土面积、资源多少等因素相对而言的。世界人口密度、人均资源比中国少的国家比比皆是,其中不乏教育比中国办得好的。教育投入比中国高的更非罕见,贫穷的非洲有三分之二的国家教育投入超过4%高于新中国教育投入的最高水平。
  
  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所以中国教育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
  
  4%的投入是一个勉强和国际接轨的数字,严格说起来还接不上。占GDP比例4%的目标,无论从哪方面衡量,都是个低水平。联合国建议教育投入的标准是应占国家或地区GDP的6%。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4.9%,欠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4.1%,也就是说,GDP比例4%的教育投入,不仅距离发达国家非常遥远,而且还远远落后于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只能和非洲国家乌干达这样的穷国相“媲美”。
  
  即便达到4%也低于毗邻印度的7.1%,韩国的7.03%。现代世界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中国制造无法向中国创造转变,关键的因素就是缺乏创新性人才。国外转让给中国的技术均是落后(在人家那落后,在咱们这先进)的技术,这种竞争没有开始我们就已经注定占不到便宜。
  
  教育经费利用率不高,对提高教育质量影响不大。重视教育在中国人决不是一个认识问题。看重对孩子的培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人的固有观念里,有一个家庭必备开支单,教育开支是除吃喝之外的最大开支。即便穷乡僻壤的农民,为培养孩子,让他们不输在起跑线上,也不惜砸锅卖铁。然而,为什么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偏偏这么吝啬?而且,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还常常克扣、挪用、截留、抵顶教育经费。这完全是竭泽而渔的发展理念使然。
  
  2008年,审计署公布了对16个省份的54个县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审计情况显示,有46个县大量挤占挪用教育经费,这还不包括掩饰得好未被发现的。这些年利用教育乱收费要挟各级各类学校,“克扣、挪用、截留、抵顶教育经费”现象愈演愈烈甚嚣尘上。学校因为有乱收费的短处攥在上级手里,校长们的仕途命运受控于上级,也只能用乱收费维持,不敢追讨不到位的教育经费。
  
  教育经费的相当一大部分是用来改善增添教学设备。各级教育行政装备部门,利用手中权利,从中谋利。拨给学校的装备,常常不能如数到位,差额部分另作私用,由受拨学校报损。你不认同顶这个黑锅,就迟迟得不到装备。因为装备数量与学生实际数量不匹配,许多学校的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阶梯教室只能妆点门面,应付检查。在择校造成学生相对集中情况下,许多学校演示实验都无法保证,只能用多媒体视频演示。
  
  助学补助成了社会救济。近年来国家投入相当数量的助学资金,用这部分钱救助困难学生没有错,可是在助学资金无法全覆盖的情况下,应该侧重“助学”效应,择优补助那些勤奋学习的学生。可是相当多的学校,按困难程度发放补助,许多学生虽然困难,却根本不学习。每天上学常常就是为了混学校补助的几顿饭,混学校的那几身校服,住学校的免费宿舍。一些努力学习的学生,虽然没有这部分学生家庭生活困难,但拮据的生活严重制约了孩子的学习效果,影响其成才。
  
  教育投入不稳定,难以产生持续的积极社会效果。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在本世纪末财政性教育经费要占到GDP的4%,可这个比例却在“八五”期间严重下滑。1995年滑到谷底,只有2.41%。成为世界上教育投入最低的国家之一。到2000年底开始缓慢爬升到2.87%,每年增长不到0.1个百分点,不足1995年GDP增长率10.5%的1%,1999年GDP增长率的七十分之一。1995年在10.5%的高GDP增长下,教育经费却下降到2.41%。1996年GDP增长9.6%,1997年增长8.8%,1998年增长7.8%,1999年增长7.1%,2000年增长8%。可教育经费投入却在国民经济连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于2003年降为3.28%,2004年下降到2.79%。
  
  2010年发布的,有着“新教改”纲领性文件之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再一次规定,“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前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不同场合多次明确表态,要在自己任期结束之前“还上4%的账”。于是,过去两年,成为“4%”达标的主战场。在行政压力下,4%难免存在含金量不足现象。
  
  有迹象表明4%的教育投入可能存在空头支票现象。中国大陆的教育经费分两部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而地方财政除北京、上海、深圳等少数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达到或者超过标准外,其他大部分省市达不到。4%的目标里有相当一部分属地方财政的空头支票,在审查过程中玩特色游戏蒙混过关。教育的财政投入不稳定,增长缓慢,时常出现大幅度下降。这种缺乏连续性的增长,严重影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012年达到4%,不等于2013年也能达到。在达到世界先进国家学校的标准前,教育投入应随着国民经济保持同比例增长,这将是一个相当长期的目标。即便将来达到这个目标,也应该从提高教育质量的角度保持较高教育投入增长。
  
  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在本世纪末财政性教育经费要占到GDP的4%,到2000年达到4%的目标由此产生。提出这一目标的那个年代,曾有联合国教育官员说,中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如贫困的乌干达”。
  
  中国教育的地位,反映着中国的发展潜力,决定着中国的发展方向。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历届政府都非常注重教育,教育经费的投入,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的比重。在日本中学与小学建造,有统一的规格和标准,几乎每所学校都是按着统一规格和标准来建造的。学校间的硬件、软件设施,几乎没有什么太大差别。学校的教育经费完全是按照学生数量来折算的,校园设施也是按学生数来配备的。日本是一个人口密度大超越我们中国大陆的国家,土地的价值远远高于我们。可在日本成立学校的最低标准,是要有国际标准的足球场、蓝球场、网球场等体育活动场所。那怕只有几个学生的学校,也必须具备这些设施才能够成为一所学校,公立学校差什么硬件设施,只要向政府申请,立即就可以批下来,日本学校的硬件设施可以说是世界一流。
  
  反过来看我们的社会,任何部门都可以挤占学校校园。中央关于禁止挤占校园的政策在利益的驱使下形同虚设。整合教育资源,本来可以利用学校间的兼并与国际接轨改善学校的低标准校园,可是却成了特权集团拍卖校园谋利的途径,甚至为了占据商业价值高的地段,以整合校园为名,强行把学校迁走,致使学校分布不合理,个别校园人满为患,七八十人的大班额现象在普遍存在(国家规定45人),导致教学质量无法保证。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只是一个美丽的“海市蜃楼。教育的“战略地位”实际上是“略占(战)地位”。
  
  中国大陆的教育地位如何?反映着怎样的发展潜力?决定着怎样的发展方向?不言自明。这实在不能算是诗话,之所以用诗话来话,就是期望这些问题得到改善,给国民以希望,还孩子们一个合理的受教育环境。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