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褦襶子 //www.sinovision.net/?2758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床前明月光”的“床”含义异说质疑

热度 5已有 4260 次阅读2015-3-18 02:08 |个人分类:杂文|系统分类:文学| 中华民族, 浪漫主义, 办公室, 静夜思, 统治者 分享到微信


  日前本办公室同仁,就诗仙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字歧义产生激辩。彼此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余思考各方观点,觉得还是传统的观点符合李诗风格。现将拙见抛砖引玉,与读者诸君切磋一二。

  关于李白《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中的“床”的含义之争古已有之。有“胡床”说,有“井栏”说等等。可是古往今来,绝大多数人还是沿用“室内卧榻”之意。究竟是否后人真的曲解了李白当初的原意,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

  质疑精神非常难能可贵。中华民族自打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后,思想功能已经被历代统治者阉割殆尽。而今纵然是对文字的歧义,也显得难能可贵。余此文并非用来否定“床”的哪种含义,只能算是众多理解中的一说而已。

  首先,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李诗具有超凡的想象力,“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想象力“上穷碧落下黄泉”,非通常诗词之喻可比。

  创作此诗时乃秋季,“胡床”乃便床,常常为室外所用。秋季天气已凉,不太可能在室外用床,如果是在室内,也不太可能用折叠便床。况且,如果是室内,是胡床还是正式的卧榻,对“诗义”来讲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所以“胡床”说不太合乎情理。

  井栏说,与李诗风格相去甚远。李白,月下看着井,诗性大发,写出“床前明月光”!这与李诗想象丰富的风格不太相符。此说的依据,“疑是地上霜”之句的“霜”不可能是在室内,就更与李诗想象丰富风格相抵触。把“疑是地上霜”似梦似幻的感觉,解释成李白真的“怀疑”地上是霜了,诗情画意荡然无存。使那种梦中醒来,仿佛置身大自然中的似梦非梦的虚幻意境,变得索然无味。

  此纷争的教育意义,不在于“床”字究竟是什么含义。而在于基于此教给学生一种辩证的认识态度。在给小学低年级讲此诗,不必讲歧义纷争。给小学高年级学生讲此诗,告诉学生关于“床”字的含义存在分歧即可。对于初高中学生,可引导学生就此纷争的各种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质疑成论的精神。使学生形成严谨的认识态度,不能够证实,亦不能证伪的先存疑,留待以后出现新的证据后再下结论。不应该把个人主观臆断当成定论告诉学生们。但有必要明确考试应该如何解答。否则在应试教育的当下,学生会在考试中吃大亏。或可能影响孩子的人生走向。

  网络信息时代,信息交流通畅。许多传统观念歧义并存。其中大多数考证不是基于唯一的实证。不让孩子知道这此分歧,或者依据个人理解,轻易告诉孩子们哪种观点是错误的,都是不明智的。这往往会导致孩子们认识上的概念混淆。把歧义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们论辩,有助于孩子们认识能力的增强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良师,不应该仅仅是告诉学生成论,帮助学生记忆。而应该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引导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3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褦襶子 2015-3-18 20:08
法国梧桐: “教给学生一种辨证的认识态度”,给您这位好良师“点赞”!
感谢朋友道义上的理解与支持。作诗不同于写文章,行吟,卧吟,总之宽松才能令思绪开阔。李白搬个小凳,坐在庭院里,就无所谓床前明月光,而是月光普照,哪都有月光,怎么可能只有床前明月光呢!所以室外说,不太符合此诗的意境。祝安。
回复 褦襶子 2015-3-18 20:06
小月: 李白生于“胡地”,见胡床思故乡,有其合理性。
解释大作,除了在文字的技术性上给予精到的阐发外,更应挖掘历史的思想深处。
据考证,李白很可能是李世民的兄弟 ...
此诗写于九月的扬州,按照南方生活习俗,九月微凉,是不关窗户的。此诗写的并非是作者睡梦中醒来,而是坐卧在床上,陷入思乡的冥思苦想中。唐代的床的确没有今天床的含义,而是一种坐卧器具,但是李白出生在碎叶,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其生活概念里混有中原与胡念也属正常。李诗不拘一格,应该从全诗的全体意境来理解。将中原的卧榻与胡床联系在一起,也并非没有可能。关于“床”的歧义,多从床的使用属性沿革来考虑,忽略了作者生活成长环境与创作风格。此诗无论从中原床的含义还是指胡床都有其合理性。
回复 小月 2015-3-18 11:21
李白生于“胡地”,见胡床思故乡,有其合理性。
解释大作,除了在文字的技术性上给予精到的阐发外,更应挖掘历史的思想深处。
据考证,李白很可能是李世民的兄弟的后裔,政争中某一被贬黜的哥哥或弟弟,携家逃亡长城以外。李白怀着赤字之心,回国想报效社稷,但结果很失望,所以出了这首千古绝唱。谈诗,讲历史,李白的个性更容易得到了解。贵妃碾墨,太监脱鞋,写胡文应对外交。李白怎会如此在李家皇殿上任性作为,应该挖一下他的来历。李白最后死于流放,与他的李家情结也是分不开的。
回复 法国梧桐 2015-3-18 10:44
“教给学生一种辨证的认识态度”,给您这位好良师“点赞”!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