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mrzhu //www.sinovision.net/?3164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mrzhu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关于泗州城的陷落及其遗址年代问题--致白泉同志

已有 2023 次阅读2018-9-8 04:32 |个人分类:mrzhu的著述|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邗上五架书屋收藏致白泉同志手稿

退翁按曰:这是四十年前写的信稿,不知至今发还是未发?加之人事两迁,姑且按未发而公开发表,或许迟到信息,还能有些参考价值,就姑妄言之吧!全文如下

白泉同志:

前些日子,小徐同志让我有机会读到  贵院编印的《文博通讯》第八期,从中得到很多的知识。尤其是《唐代泗州城址》哪篇文章,格外引起我的注意,一口气读了两遍,并用笔勾划了许多重要语句。您是知道的,我一直是强调唐人墓志对于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性的,而这篇文章,又是以新近出土的唐人墓志来确定唐代泗州城址的,提供了比较可靠的方位,很是值得欢迎。但是,由于此文作者引用的《同治盱眙县志》,存在着语焉不详的毛病,导致错误的结论。又由于贵院编印的《文博通讯》,是省内文物与考古界的权威的资料,加之已陷落的泗州城给予广大群众的印象比较深切,似有必要作一补正,以免以讹传讹下去,特分以下两个方面,简述于后,奉请审示。

一,     已陷落的泗州城的时代问题:

泗州的设置与变迁,在《中国古今大辞典》里,有个较好的概括,节录如下:

泗州--北周置,隋废,唐复置,治宿预,在今江苏宿迁县东南。寻移治临淮,改临淮郡,后复曰泗州。宋曰泗州临淮郡,移治盱眙,在今安徽盱眙县东北。。。。。。清时沦入洪泽湖,乃徙治于旧虹县地,升为直隶州。

从这段载述并参考有关史笈来看,泗州是于唐代开元二十三年{735}由宿预徙治临淮的,天宝元年{742}更名临淮郡;至德初年{756-}又改为泗州。当时泗州城址的方位,正如《唐代的泗州城址》一文所说:“依据墓葬地点作座标方位计算,泗州即在其东三十五里处” 。但是,唐代的尺度比今时的尺度,要小到0020-0053米。在里程计算方面,唐代比今时的里程,也要小到5750米。但还有个例外,即唐代的里程计算,也有大于今里的,并能大出31米之多。因此,这方唐咸通五年{864}石志上记载的“泗州西三十五里” ,只能是个大数,不可能是确数。如要按照今时的里程来计算,唐代泗州城址的方位,就必须把唐制换算成今制不可。否则误差是相当大的。因此,这篇文章中所提及的泗州城址,也就不一定是唐代泗州城的遗址了。

那么,已陷落的泗州城,究竟是什么时代的遗址呢?这在清光绪十四年修的《泗虹合志-城池志》中,有相当明确的记载,节录如下:

附泗旧城--按泗旧城,始于宋,西临淮水,距盱山二里。原有东西二城,皆土筑。明初合为一,以砖石易之。周九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城门五。

由此可见,已陷落的这座泗州城址的上限,也只能上推到宋。《唐代的泗州城址》文中所说的“枯水时期,当地群众还能在湖面上看到城垛” 的那座城,只能是明代的泗州城址。“附近大西滩一带” 群众挖到的“砖块”, 也只能是明代城砖而已。

此外,这座已陷落的明代泗州城址的方位据《泗虹合志-祥异志》记载,它还不是宋代泗州城的原址,已是“徙县治于南门外” 的新城址!这次迁徙,发生在明代永乐二年{1404}临淮大水“时期” {}泗州“以砖石”筑城,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再结合其它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来看,从唐代的长安城到扬州城,都还是版筑的土墙。惟有城门所在城墙,贴砖土墙。宋代,砖表土心的城墙才出现。直到明代,才出现完全的砖石建筑的城墙。已陷落的这座砖石建筑的泗州城,也是符合我国城池建筑发展史的。

综合上述来看,这方出土的唐人墓志,只是提供唐代泗州城的方向,并没有能够确定它的具体位置。

二,     泗州城的陷落及其年代问题:

虽然这座在枯水时期尚有形迹的泗州砖城,只不过是明代的城址,但从那方唐人墓志提供的方位来看,唐代泗州城的遗址,也必然沉没在洪泽湖里了。因此,在探寻泗州城址的同时,了解一下自公元735年至1680年,这长达八百二十五年期间泗州地方的地震与洪水灾害的历史,对于研究这一地带的地震的防治和淮水的治理,可能有点参考价值得。出于上述考虑,我想把《泗虹合志-祥异》志中和地震,洪水有关的记载,再节录在下面,供您和关注于这方面的部门或个人参考。这个节录的资料,可能完全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但也很有可能有些被人忽视了的东西。例如,长远流传在民间的传说,曾把公元1680年泗州城的陷落,完全归结于“在数在劫也难逃”的宿命论,传说除清初画家恽南田一主一仆,因命不该死幸免于难而外,其馀的人都与城同归于尽。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向自然斗争的事迹,这在《泗虹合志》里,恰有比较明白的记载,可以把被人颠倒了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又由于我读到的这部《泗虹合志》书页上的文字,稍有缺损,所以我在节录这部分资料的时候,凡属缺字的地方,都以方框来表示,凡属方框里填补的字,都是我推测出来的,不能当作肯定字句来看,必要时,仍请就近查考一下它本《泗虹合志》为宜。现将光绪《泗虹合志-祥异志》中,和唐泗州移治临淮起,直到清泗州陷落这段时期有关的地震与洪水灾害史料,择其重要的节录于后,这个资料的一头一尾,因与这段时期的泗州无关,也就舍而不录了。

清光绪十四年修《泗虹合志》卷十九《祥异》志节录如下:

一地震:明隆庆四年{1570}地震。崇祯十五年{1642}地震,屋多圯。清康熙七年{1668}六月十七日地大震,泗署圯。虹倾城垣数十丈。

二洪水:唐贞观八年{792}淮水溢,平地深七尺,没泗旧城。宋开宝七年{974}淮水暴涨,入泗旧城,坏民居五百馀家。绍兴二年{1132}淮水入泗城。明永乐二年{1404}临淮大水,徙县治于南门外。正统二年{1437}夏大水,城东北陴垣崩,水内注,高与簷齐,泗人奔盱山。正统六年{1511}夏潦,淮水溢腾城河,亦内漫。里市乘桴往来,居民远徙。万历八年{1580}夏,泗大水灌城,州守秘自谦,州同易宗救水立波涛中,郡绅常三省捐资囊土塞之,城以不没。万历十七年{1589}泗大水。崇祯四年{1631}淮涨,由北堤入城,官民庐舍皆圮。清顺治十六年{1659}泗虹大水,平地深丈馀。康熙元年{1662}泗大水。康熙十八年{1679}大水,城内水深丈馀。康熙十九年{1680}夏,淮水大涨,城内水深数丈,官民侨寓堤上,旧城淹没自此始。

从上述节录里,我们不难看到以下三个问题

1,          在这长达825年的期间,泗州地方发生三次地震,其中两次是破坏性地震,尤其是最后一次震级最高。而这三次地震,都发生在泗州这段历史的后期。第一次到第二次地震,中间相隔72年。第二次地震到第三次地震,中间只相隔26年。这三次地震首尾相接,总共占年98年。在这98年期间,震级一次比一次大。间震期后期比前期为短。

2,          在这长达825年的正个期间,泗州发生过大水和特大的洪水灾害,竟达十三次或更多一些。其中州城完全淹没有两次:第一次发生在唐贞观八年{792},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发生在康熙十九年{1680}。第一次淹没的是唐代泗州城址,第二次淹没的是明代的{也就是清代的}泗州城址。自唐开元至清康熙时期的整个泗州城址的淹没与陷落,则是清康熙十九年{1680}间的事件。这最后一次陷落,距上一次地震,只有十二年的时间。这个现象,从表面看来,似与地震无关,但这一次淹没,是不同于泗州这段历史上任何一次洪水的灾害,最终导致的是地壳这个部分的陷落。

3,          泗州最终陷落的根源,是否与长期洪水灾害有关?这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现代许多研究地球物理的专家,曾经提出水库引起地震的原理,从这一原理出发,又有专家提出向地震带断层灌水引震,以小震治大震的办法。如果这个引震和防震的原理和办法,有多少合于实际的话,那么,泗州城的洪水与地震历史的研究,可能对地球物理学的探讨,提供了一个有参考价值的实例。

这封信相当拉杂和冗长,一个搞考古的人,竟然枉谈别的学科来了,实在有点不自量力,好在你是知道我有这个毛病的,我之所以喜欢枉发议论,只不过是想得到别人的一些教益而已。如果这些议论,还有一些可资参考的用处,即请一读。如果这些议论,纯属连篇空话,即请移作如厕之用!    顺致

革命的敬礼!                        你的战友朱江谨启

                                    19768月于扬州居址。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